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天津生态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摘要:

构建生态城市是在工业社会引起大量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益探索。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目前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本文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通过文献参考以及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生态城现状并进行分析。发现周边环境对于生态城的影响、盐碱地的改造成本过高而可持续性不强、交通不便、生态城入住率不高和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等并提出可用策略。

,thenewTianjinecocityiscurrentlyChina'slargestinvestment,,resourcesan denvironment,throughtheliteraturereferenceandon-the-spotinvestigation,,trafficinconvenience,ecocity,theoccupancyrateisnot highandthepublicparticipationenthusiasmisnothighandputforwardstrategi es.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人口,资源,环境

一前言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高度集中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对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生态城内部人口、资源、环境究竟发展如何,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成为许多关注生态城建设的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选择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尤其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来具体总结生态城的目前建设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给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建言献策。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甚至是从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1971年开始就已经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思想,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与效果并且,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已经不断深入,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24项指标,关于环境资源的八项指标有七项是约束性指标;以及各地同住建部签署的《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但是国内的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脱离以及对于后期民意调查的欠缺,导致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太理想。

创新性

理论以实践结合拓宽生态城市研究宽度,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研究城市生态设计

二中新生态城选址分析

选制原则

符合建设初衷依法取得土地、不

占用耕地的原则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较好,属于大陆性半湿

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人类居住

生活,符合宜居城市对于气候的

要求;

选址目标

区域内生态情况较为恶劣,急需

保护、修复以及重建,如果生态

城建设在此,成功之后将大大改

善当地的自然生态情况,实现水

土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

发展,能够积累大量生态修复方

面的经验,为推广生态城模式奠

定基础。

三中新生态城的建筑组织分析

建筑组织理念

生态城借鉴新加坡“邻里单

元”的理念,设计构成生态细

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3级

的“生态社区模式”。社区单

元化,使每个单元都有合理的

配套设施。在适宜的步行范围

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减少对

汽车的依赖。

建设社区中心方法

保证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获得

各类日常服务。建筑“集合--

分散”式摆放。

以津滨轻轨延长线串接生态城

主次中心和各片区,形成生态

城对外大运量快速公交走廊。

轨道站点与公交线路无缝衔

接,轨道站点周边1公里服务

范围覆盖80%的片区用地。

交通系统原则

建立覆盖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四中新生态城建筑形体策略

在中新生态城里,建筑是以集中区域单元,并在子单元中“建筑包围环境,建筑围绕自然”,建筑在外,绿化在内,成立一个单元。再由无数个单元规则排列,成区块状铺设。建筑区块以北向南建筑高度递减。

五住宅开放空间

以自然环境为基底,将自然环境、人造世界与人紧紧结合起来,打造出适宜人类生活的一种环境,这是我们做生态城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以公园的形式将设计地块进行划分、组合、连接,以不同疏密的绿化为引导对地块进行网格式划分,用环境引导行为,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

六可持续发展问题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

市政雨水的收集与排放系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市的安全。在此前提下,考虑对市政雨水进行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以节水为核心,以调蓄为手段,以湿地的滞留处理、绿地的入渗为辅助,开展雨、污水综合利用,建立一套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生态循环利用系统,进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

用。主要考虑通过细胞社区内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雨水渗透系统、雨水的综合存蓄系统进行综合调蓄利用,进而达到以调峰、蓄滞、收集利用为主,以外排为辅的城市排水理念。生态城把市政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与细胞社区或大型公建、广场、公园等范围内设置雨水的收集、渗透、综合存蓄、处理系统和利用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雨水进行综合的调蓄与利用。将自然中的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一系列的人为设计,从而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

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集中发电站与市电箱式变电站邻建,

慢行通道及绿化照明通过太阳能发电系统提

供。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方阵、

并网发电用逆变器、储能蓄电池、用电负荷

设备及与箱站的连接电缆等组成。正常情况

下,在晴朗的白天由太阳电池方阵产生电

能,然后经过并功率调节器变换后给蓄电池

充电。当有多余的电能时,通过功率调节器

向太阳能站所接箱式变电站内交通信号等负

荷供电;在夜间由储能蓄电池经过逆变器放

电向照明用电负荷设备(辅路草坪灯及慢行

通道路灯)供电,当蓄电池容量不足时自动

切换到由市电给负荷设备供电。

生态办公措施

生态办公结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生态开发

理念,其构造具有低耗、节能、健康、高

效、环保之功能,具有生态化、智能化的特

点,能够成为国内外有实力、有现代意识的

高新科技、先进企业的总部

办公及科技核心研发机构的

理想办公场所。在中新天津

生态城的办公楼中利用了生

态办公的理念,举例说明,

某写字楼,阳光通过玻璃幕

墙照进建筑中,使自然光得

到充分利用,空气经过墙上

的气孔进行流动,改善人们

在建筑中办公时候的工作环

境。如图所示。

七总结

中国传统儒家的“天人合

一”思想到现在的“建设生

态文明”目标,贯穿其中的

核心内容就是“本体”与

“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我们应当抱着敬畏和谨慎的

心态,处理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的选址、指标体系、产业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格局优化、绿色交通、生态社区、历史文化保护、水资源和能源节约高效利用都体现着生态城市的四大建设原则(图8)。

但在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大量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出在生态城人口、资源、环境建设的进展情况,在肯定取得的成绩同时,又找出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生态城150位居民进行生态城建设状况的了解和参与程度的问卷调查,得到大量数据,进行SPSS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到分析结论。目前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五个重要问题:一是忽视周边环境对于生态城的影响,二是盐碱地的改造成本高而可持续性不强,三是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生态城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生态城入住率不高,五是公众参与生态城建设与维护的热情不高。

在以后的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一应注意周边环境对于城市设计的影响,二应综合考虑改造的成本,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三是应考虑交通对于城市生态设计的持续影响,四是加强对于软环境的建设力度,以吸引居民入住;五是加强对人的生态化,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反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八参考文献

[1]王晓华,刘润有,李忠峰,韩海生,曾伟.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浅谈生态城市道路设计理念[C].天津津生态城市政景观有限公司,2011:82—86

[2]刘润有,李曦淳,张大为.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浅谈生态城市设计理念[J]技术交流,2009(10):58—63

[3]时佳.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现状研究—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例[C].天津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部,2013—1:1—69

[4]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5]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6):6-8.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7]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6):1-5.

[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加坡生态城工作组.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M].

[9]朱春玉.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D].中国海洋大学,2006

[10]侯爱敏,袁中金.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1,(3)

[11]吴唯佳.德国弗赖堡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1999,(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