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岳阳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网络的搭建,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城市空间组织类型,交通系统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两点基础性的工作,其一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前提性说明,其二缺乏对交通系统的分类探讨。本文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随后提出城际交通对城市群形成和衍变的重要作用,再次通过对世界典型城市群案例的总结,分析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城际交通走廊形成了城市群发展轴,二者同步生长;轨道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高度密度的中心城市,公路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较为扁平化的空间形态,为避免过密集或过疏散的城市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城际交通;城市群;空间结构;交通模式

1.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聚居的空间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诸如“超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等对新兴城市类型进行描述的概念,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人口、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在城市内、城际间不断流动和重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掀起了对此类城市形态研究的热潮,并预测大都市区、大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向,《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5%,未来全球4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以占据全球极少的面积,聚集18%的人口,参与全球66%的经济活动和大约85%的科技革新[1]。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基于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片区的调查,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I],与此同时提出“重叠的郊区空间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轴线”的假设[2];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交通廊道推动了大城市群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廊道的形成同步并进” [3-7]这一观点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不足:1)由于国际上尚无对城市群明确的定义[8],很多研究缺乏对空间尺度前提性的说明,主要体现在将“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概念混为一谈;2)交通系统在城市群形成和衍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晰,但对交通系统的探讨仍较为笼统,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交通模式与高度城镇化地区空间结构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2.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辨析

由于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大城市区域这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给出标准、统一的定义,外加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研究的翻译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概念理解和名称使用上发生分歧,造成混淆。特别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最易造成混淆的三个概念。

1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的概念最早是美国于1910年提出并于1949年正式设立具体的统计标准。都市区包含两个基本单元:○1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核心(中心城)○2中心城的外围地区,都市区内人口、产业、信息、资本、商品等频繁的往来,共享基础设施,围绕核心城市进行圈层发展。因此,都市区可概括为“一个大的城市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实现一体化或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近地域的组合”。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经将都市区作为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9]。

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地域上邻近的若干城市和都市区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联合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子单元。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城市群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形成一条长965公里、宽48公里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带,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跨越10个州,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城市带仅占美国面积的1.5%,却承载美国17%的总人口和70%的制造业产值,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图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2 都市区/城市群的界定标准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的研究往往依据行政边界进行界定和区分,事实上,国际上很多专家认为,劳动力市场才是划分城市/都市区/城市群的真正标准,大部分城市的形成是先“市”后“城”,即先有市场再有城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也是劳动力推动下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类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因此,就业中心和通勤区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10],也就说,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对城市界定的根本要素,但很多城市的行政边界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对大都市区进行分析时应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作为界定区域边界的标准。

2.3 都市区/城市群的定义指标

各国对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定义不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规定指标的量化标准并将此应用于全国各项调查统计、政策制定上。美国自1950年提出都市区概念,此后采用“标准大都市统计区”[II]的概念,包括一个拥有5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

力的郊县,而“标准小都市统计区”则指拥有一个1万及以上、5万以下人口的城市化地区并有与之较高的社会经济活动整合的周边地区,而城市群则是多个空间邻近的都市统计区联合而成的地域实体;日本对都市区的定义很多是依据通勤的特征,将通勤距离作为划分不同圈层的指标,如东京都市区从空间尺度从小到大包括:东京都心、中心城(23区)、东京都、一都三县、首都圈,而首都圈与另外两个大都市区名古屋都市圈、大阪都市圈连绵成片构成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大体上,国际对城市群的定义可以总结为:至少有两个核心城市,人口、经济、劳动力在规定的指标值之上,区域城镇化率达到一定的水平,城市间有快速连通的交通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

2.4 城市群交通系统

按区域的空间尺度划分,城市群交通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城市群作为一个系统,在大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带动辐射作用,其基础是城市群辐射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即城市群的区域及对外交通;2)城市群是由多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都市区构成的相对完成的城市“综合体”,因此城市间内在的联系是城市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城际交通系统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各个节点城市的通道;3)城市群内各个都市区的交通系统同样对城市的运转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尤其是特大规模的城市,城市交通对空间形态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都市区交通是城市群交通系统的第三个层面。城际交通是指城市群内不同核心城市间的交通系统以及都市区内核心城市与周边郊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是城市群形成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对城市群范围内城际交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城际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3.城际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关系

3.1 城市群形成的空间结构

从世界典型大都市区、城市群来看,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是城市空间演变的典型模式,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居住及其他生活性的活动、就业及商业活动均集中在某一地区,即城市,此时城市呈现单中心的形态;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缩短了时空距离,城市开始向周边延伸,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外围地区便生长出功能较为完整、独立的次中心,但与中心城区仍然保持着经济活动、通勤的往来,随着城市的扩散,形成了都市区,并继续向更大空间尺度的城市群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笔者将“自上而下”的城市群命名为强核裂变式,即城市群是由一个超级城市在人口、就业、经济、基础设施等因素不断在空间迁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生长或有意识地选择周边新的生长点并逐渐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城市经济活动聚集区域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接纳新的城市活动,形成“一主多副”的空间形态,在经历了持续的聚集增长后,每次单核将继续进行此类同心圆式生长[11];同时,笔者将“自下而上”形成的城市群命名为多核串珠式,区域内的各个城市没有从属关系和明显的等级结构,依托空间上的临近或时空关系的缩短,联合成新的城市群,例如欧洲西北部的荷兰兰斯塔德-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两种形态的城市群形成机理不同,但是存在一定的时序性,例如,多数都市区推动下,区域性的经济体系形成,分散、独立的都市区的发展超越建成区的地域面积,各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大空间尺度的城市群,即“自下而上”的多核串珠式。“城市郊区化”和“城市连接”的两大衍变过程均是建立在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城际交通

3

是都市区、城市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图2 强核裂变式模式图图3 多核串珠式模式图

3.2 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

1)城际交通是节点城市形成城市群的物理前提

尽管城市群的演变过程各不相同,但基本都遵循“点-线-面”的发展过程,城际交通是连接各个“节点”的纽带,是由“节点”向“网络”发展的连杆,可以说,没有城际交通,分散的城市无法进行连接。纵观全球各国的城市群,高度发达的城际交通网络是城市群的共同特征之一。

2)城际交通是要素流动、交换的载体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活动诉求的体现,因此城市群的形成伴随着客、货、商、信息及资金流动的需求,城际交通和通讯技术承担了这些要素流动的载体,从而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分工和重组。

3)城际交通走廊是城市群生长发育的轴线

除交通功能外,城际交通系统在城市群演变过程中成为城市不同等级的发展轴。交通的延伸刺激了所到之处的经济增长、人口聚集和商业活动增加,进一步促进职能多样化和多中心的形成,并通过城际交通串联形成区域发展轴线[12]。从世界各大城市群看,城市群沿主要交通通道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例如,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发达的城市为节点、以明显的铁路通道(1950年前以铁路为主)和发达的高速公路网(1950年后公路高速发展)组成的综合运输系统,形成全球最发达的沿交通轴线分布的经济带。

4)城际交通引导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

城市群空间结构是指各个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等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12],城际交通系统通过在节点和通道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带动作用、人口、岗位聚集作用、城镇职能分工和规模扩大的直接影响引导了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格局,主要体现在:○1城际交通促进了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2城际交通牵引了空间延展方向○3城际交通推动了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形成[11]。

图4 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机理模式图

4.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

从空间层面看,城市群的城际交通系统分为两类:○1城际交通连接都市区基本元素——中心城与周边郊区,如市郊铁路;○2城际交通连接城市群子单元——都市区,如城际客运专线。从交通方式看,城际交通系统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部分,五种方式在运输目的、运输时间、运输距离、运输成本等条件的要求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

4.1 铁路/轨道主导

4.1.1 从铁路为主的交通模式特征看对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

大容量。为沿线的交通枢纽节点带来大量人流,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和就业岗位,加强了空间上的向心性发展,相反,小汽车在带来人流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车流,造成交通拥堵,削弱中心城市吸引力。

1)高速度。快速、便捷联系各子系统、各节点,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各区域中心的连接与融合创造条件,促进空间同城化和经济一体化。

2)慢行方式接泊。由于轨道的限制,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无法实现点对点的可达,人们往往通过慢行方式与交通枢纽进行接泊,一方面,步行活动能够促进交通枢纽周边的商业活动,提高吸引力,进一步带来更多的客流;另一方面,慢行交通可容忍出行距离的限制(一般认为步行为2km,自行车为5km)导致人口及活动高度聚集的现象。

4.1.2 国际案例——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一般是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一般分为东京(首都圈)、名古屋(中京圈)、大阪(近畿圈)三个城市圈,城市达310个。该带状城市群长约600公里,宽100公里,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的30%;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集中了2/3的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3/4的工业产值和2/3的国民收入(见图5)。

日本在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和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仍然选择了公共交通垄断的交通发展模式。铁路和地铁交通网络主要包括JR铁路(原国铁)、私铁和城市地铁,其中JR与私铁主要承担城际轨道交通的需求。至2005年,日本铁路(JR+私铁,不计城市地铁)里程达27268km,承担219.63亿人次的客运量和3912.28亿人·千米的客运周转量[13]。其中,三大城市圈同种方式的客运量为147.13亿人次[13],占全国比重的66.99%。三大城市圈的客运结构上,轨道方式的比例为50.96%(见图6),相比,长三角地区内铁路仅占区域内旅

5

客发送量的5%(2003年)。三大都市圈的通勤交通中,轨道方式占85%以上[13]。

在日本交通模式的支撑和引导下,强中心的空间格局不断得到加强,就业岗位集中在

中心城,而逐渐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导致人口分布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向外扩散[14],通勤距离不断增长,目前东京交通圈的半径达到50km,造成了非常显著地潮汐交通流、超强向心流和轨道的过饱和运营,同时造成了高强度土地开发、中心城交通混乱、城市环境负荷过大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4.2 公路主导

4.2.1从公路为主的交通模式特

征看对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

1)高可达性。不同于轨道交通受固有轨道的限制,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分布广阔,在城市群范围内,可以直接连接更多的城市节点,因此,公路网引导城市群空间由“点”、“线”向“面”的发展,促进城市的扩散效应,疏导向中心城区聚集的交通流量。

2)灵活便捷。灵活的个体出行方式弥补了公共交通在时间、站点布局、服务水平上的弱势,在城市就业、商业、经济向核心地区集中的同时,为居民向外围扩散提供了最现实的条件,这也直接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城市无序蔓延和贫民窟的形成。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各国城市交通模式由铁路-公路-铁路/轨道的变迁与城市空间由城市中心形成-郊区化-振兴市中心的步伐是同步的。

图5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图6 城市群三大都市圈模式图

图7 日本太平洋沿海城市群客运结构

图8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空间拓展

7

4.2.2 国际案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串联6大城市,以1.5%的国土面积承载美国17%的总人口和20%的GDP 贡献率,城市化水平达到90%(全美平均值为80.7%)[15]。1950年以前,美国的客货运输以铁路为主,各大城市和都市区在铁路网发达及沿海地区出现,东北部经济带沿铁路交通廊道形成,50年代后州际公路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格局,以铁路为主导转向以公路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城市群空间沿交通干道向外扩张(见图8)。

对比1890年铁路主导交通模式下的人口分布与2006年公路主导交通模式下的人口分布(见图10及11),铁路干线网无较大变化,公路从无到完整的网络化,不考虑人口数量增长的干扰,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以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圈层发展的子系统数目

增加,且城市边界蔓延并变得模糊,区域完全实现连绵发展。

图9 1890年铁路主导交通模式下的人口分布 图10 2006年公路主导交通模式下的人口分布 公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大都市区向中心聚集的趋势,小汽车和公路为“生活在郊区,工作在中心城”的模式提供条件,通勤通学、生活娱乐的地域范围扩大化、分散化,直接表现为远距离通勤的增加。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郊区-郊区”的出行是“郊区-中心城区”传统通勤主流方向的两倍,“中心城区-郊区”的逆向交通也迅速增长。

4.3 航空、航运

世界各城市群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区域范围内分布规模较大的机场及港口。港口不仅是内陆面向海域扇面的门户,通过航运线路沟通更远距离的地区及国家,还对内陆扇面有极强的带动辐射作用。一方面,港口具备承载远距离运输的交通功能,实现城市群与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增强城市群的开放度;另一方面,港口使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对外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形成辐射范围更广、网络化程度更高的开放式空间格局。

5. 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

(1)戈特曼在其著作中提出“重叠的郊区形成了大城市群走廊”,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交通设施,尤其是城际交通设施引导了大城市群通道的形成,并成为城市群的发展轴,对人口、岗位、产业起到集聚和通道作用,实现了职能分工和空间重组。

(2)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构成了复杂的交通体系,不同方式引导了不同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速度、远站距的特点形成多中心串珠式发展,人口、就业向交通枢纽高度集聚,如东京城市群等;公路交通因其可达性强、自由灵活、舒适方便的优势形成较为扁平化的城市群,但容易导致郊区化、松散化和无限蔓延的城市空间拓展,如加州城市群,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十分密切。

都市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着人口城市化及空间城市化的进程,然而从各国既

有城市群的经验上看,目前呈现出极端发展的现象:都市区集中了过量的人口和企业而产生的过密化现象,由此造成严重的都市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因人口减少导致劳工不足、经济规模不断缩小或城市无限蔓延导致“摊大饼”的过疏化现象,从而走向衰败。经以上论证,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城市过分密集和过分分散是交通模式不合理的直接后果,因此,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的调整,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健康的城市空间格局。

注释I:城市群由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1961年发表的著作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戈特曼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做研究时的启发,同时,简·戈特曼提出了划定城市群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预言了世界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沿海城镇群(BosWash Megaregion)、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Great Lakes Megaregion)、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群、日本东京、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注释II:2013年,美国现有388个标准大都市区,541个标准小都市区,169个联合都市区。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 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Gottmann, Jean.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1.

[3] Michelle Oswarl. Influence of Passenger Rail on the BosWash Megalopolis Corridor. 2007.

[4] 官卫华,姚士谋.基于交通走廊的城市群区域空间成长研究——以宁镇扬区域成长三角为例[C]. 2006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

[5]郜俊成,黄娟.国际大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经验与启示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1(10)

[6]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05)

[7]董治,吴兵,王艳丽,李林波. 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1(2)

[8]伊丽莎白·贝金塔,李浩华,华珺译.格迪斯、芒福德和戈特曼:关于“Megalopolis”的分歧[J] 国际城市规划,2007(5)

[9]谢守红.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8(6)

[10]孟晓晨,马亮.“都市区”概念辨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9)

[11]刘天东.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中南大学,2007.

[12]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M]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13] 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Annual Report of Rail of Rail Transport Statistics[R]2007.

[14] 张晓春,赵一斌,杨宇星.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及轨道布局对深莞惠都市圈轨道规划的启示[C].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15]2010 U.S. census. 美国人口普查

【作者简介】

岳阳,女,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电子信箱:yueyang923923@https://www.360docs.net/doc/575686106.html,

交通标志牌结构验算

悬臂式标志牌结构设计计算书 1 设计资料 1.1 板面数据 板面高度:H = 2.00(m) 板面宽度:W = 8.00(m) 板面单位重量:W1 = 13.26(kg/m^2) 1.2 横梁数据 边长:0.18(m) 横梁长度:L = 7.8(m) 横梁壁厚:T = 0.008(m) 横梁间距:D1 = 1.0(m) 横梁单位重量:W1 = 45.22(kg/m) 1.3 立柱数据

边长: 0.35(m) 立柱高度:L = 7.40(m) 立柱壁厚:T = 0.014(m) 立柱单位重量:W1 = 153.86(kg/m) 2 荷载计算 2.1 永久荷载 各计算式中系数1.1系考虑有关连接件及加劲肋等的重量而添加。2.1.1 板面重量计算 标志版单位重量为13.26(kg/m2) 标志版重量: G1 = 13.26×16×9.8×1.1(N) = 2.2871(KN) 2.1.2 横梁重量计算 G2 = 2×45.22×7.8×9.8×1.1(N) = 7.6046(KN) 2.1.3 立柱重量计算 G3 = 153.86×7.8×9.8×1.1(N) = 12.9372(KN) 2.1.4 计算上部总重量 G = G1 + G2 + G3 = 22.8289(KN) 3 风荷载计算 3.1 标志版风力 F1 = βz×μs×μz×ω0×(W ×H) = 12.944(KN) 3.2 立柱风力 F2 =βz×μs×μz×ω0×(W ×H) = 2.096(KN) 4 横梁设计计算 说明:由于单根横梁材料、规格相同,根据基本假设,可认为每根横梁所受的荷载为总荷载的一半。 对单根横梁所受荷载计算如下: 4.1 荷载计算 竖直荷载G4 = γ0×γG×G1 / 2 = 1.372(KN) 均布荷载ω1 = γ0×γG×G2 / (2 ×H) = 0.585(KN/m) 水平荷载F wb = F1 / 2 =6.472(KN) 4.2 强度验算 计算横梁跟部由重力引起的剪力 Q y1 = G4+ ω1 ×H = 5.935(KN) 计算由重力引起的弯矩 M y1 = G4×(l2 + l3) + ω1 ×l12 / 2 = 45.393(KN*m) 计算横梁跟部由风力引起的剪力 Q x1 = F1 = 6.472(KN) 计算由风力引起的弯矩 M x1 = F1×(l2 + l3) = 30.0948(KN*m) 4.3 横梁截面信息 横梁截面积 A = 5.504 ×10-3 (m2) 横梁截面惯性矩I = 2.72 ×10-5 (m4)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交通标志组成结构

交通标志组成结构 一、颜色外观 一般情况下交通标志颜色的基本含义如下: a. 红色:表示禁止、停止、危险,用于禁令标志的边框、底色、斜杠,也用于叉形符号和斜杠符号、警告性线性诱导标的底色等。 b. 黄色或荧光黄色:表示警告,用于警告标志的底色。 c. 蓝色:表示指令、遵循,用于指示标志的底色;表示地名、路线、方向等行车信息,用于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底色。 d. 绿色:表示地名、路线、方向等行车信息,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指路标志的底色。 e. 棕色:表示旅游区及景点项目的指示,用于旅游区标志的底色。 f. 黑色:用于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部分标志的边框。 g. 白色:用于标志的底色、文字和图形符号以及部分标志的边框 h. 橙色或荧光橙色:用于道路作业区的警告、指路标志。 i. 荧光黄绿色:表示警告,用于注意行人、注意儿童警告标志。 交通标志的形状一般使用规则如下: a. 正等边三角形:用于警告标志; b. 圆形:用于禁令和指示标志;

c. 倒等边三角形:用于“减速让行”禁令标志; d. 八角形:用于“停车让行”禁令标志; e. 叉形:用于“铁路平交道口叉形符号”警告标志: f. 方形:用于指路标志,部分警告、禁令和指示标志,旅游区标志,辅助标志,告示标志灯。[4] 二、照明标识 a)内部照明标志 标志板内装照明装置,采用半透明材料制作标志面板,有单面显示和两面显示两种。内部照明标志可根据标志板的大小,承受的风力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标志面照度均匀,在夜间具有150m 的视认距离。灯箱结构合理,金属构件经防腐处理,防雨防尘,电器元件耐久可靠,检修方便。 b)外部照明标志 外部光源照亮标志面的方式。 外部照明标志的光源应进行专门设计。照明灯具及其影阴不能影响标志认读。外部光源在标志面上的照度不得有明显不均匀,均匀度(最大照度/最小照度)须在4 以下,确保在夜间具有150m 的视认距离。外部照明光源不能给路上司机造成眩目。 支撑灯具的构件应进行防锈处理,照明器件耐久可靠,性能优良,检修方便。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交通标志牌结构验算

悬臂式标志牌结构设计计算 书 1设计资料 1.1板面数据 板面高度:H = 2.00(m) 板面宽度:W = 8.00(m)

板面单位重量:W1 = 13.26(kg/m^2)

边长:0.18(m) 横梁长度:L = 7.8(m) 横梁壁厚:T = 0.008(m) 横梁间距:D1 = 1.0(m) 横梁单位重量:W1 = 45.22(kg/m) 1.3立柱数据 边长: 0.35(m) 立柱高度:L = 7.40(m) 立柱壁厚:T = 0.014(m) 立柱单位重量:W1 = 153.86(kg/m) 2荷载计算 2.1永久荷载 各计算式中系数 1.1 系考虑有关连接件及加劲肋等的重量而 添加。 2.1.1板面重量计算 标志版单位重量为13.26(kg/m 2) 标志版重量: G1 = 13.26× 16× 9.8× 1.1(N) = 2.2871(KN) 2.1.2横梁重量计算 G2 = 2× 45.22× 7.8× 9.8× 1.1(N) = 7.6046(KN) 2.1.3立柱重量计算

G3 = 153.86× 7.8× 9.8× 1.1(N) = 12.9372(KN)

G = G1 + G2 + G3 = 22.8289(KN) 3风荷载计算 3.1标志版风力 F1 = βz × μs × μz ×ω 0× (W × H) = 12.944(KN) 3.2立柱风力 F2 = βz × μs × μz ×ω 0× (W × H) = 2.096(KN) 4横梁设计计算 说明:由于单根横梁材料、规格相同,根据基本假设,可认为每根横梁所受 的荷载为总荷载的一半。 对单根横梁所受荷载计算如下: 4.1荷载计算 竖直荷载G4 = γ 0 × γ G × G1 / 2 = 1.372(KN) 均布荷载ω1 = γ 0 × γ G × G2 / (2 × H) = 0.585(KN/m) 水平荷载F wb = F1 / 2 =6.472(KN) 4.2强度验算 计算横梁跟部由重力引起的剪力 Q y1 = G4 + ω1 × H = 5.935(KN) 计算由重力引起的弯矩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一、知识要点 1.多面体的概念 一般地,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的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温馨提示:同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不同的轴旋转所形成的旋转体不同. 3、简单的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球 旋转体结构特征图形表示法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 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 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 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 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 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 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 侧面的母线 圆柱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柱表示为圆柱OO′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 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 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圆锥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锥表示为圆锥SO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 圆台.与圆柱和圆锥一样,圆台 也有轴、底面、侧面、母线 圆台用表示轴的字母 表示,左图中圆台表 示为圆台OO′ 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 体叫做球 球常用表示球心的字 母表示,左图中的球 表示为球O. 温馨提示:(1)几何体都是由表面及其内部构成. (2)球的常用性质 用一个平面去截球,截面是圆面,而且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r=R2-d2,当d=0,截面过圆心,叫做大圆,其圆周上两点劣弧的长叫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4、简单组合体 (1)概念: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常见的简单组合体大多是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成的. (2)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二、例题讲练 例1、根据下列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6个平行四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2)由7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六边形,其余6个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3)由5个面围成的几何体,其中上、下两个面试相似三角形,其余三个面都是梯形,并且这些梯形的腰延长后交于一点。 【活学活用1】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 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4)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构体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行为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表现。 1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岳阳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网络的搭建,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城市空间组织类型,交通系统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两点基础性的工作,其一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前提性说明,其二缺乏对交通系统的分类探讨。本文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随后提出城际交通对城市群形成和衍变的重要作用,再次通过对世界典型城市群案例的总结,分析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城际交通走廊形成了城市群发展轴,二者同步生长;轨道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高度密度的中心城市,公路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较为扁平化的空间形态,为避免过密集或过疏散的城市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城际交通;城市群;空间结构;交通模式 1.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聚居的空间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诸如“超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等对新兴城市类型进行描述的概念,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人口、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在城市内、城际间不断流动和重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掀起了对此类城市形态研究的热潮,并预测大都市区、大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向,《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5%,未来全球4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以占据全球极少的面积,聚集18%的人口,参与全球66%的经济活动和大约85%的科技革新[1]。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基于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片区的调查,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I],与此同时提出“重叠的郊区空间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轴线”的假设[2];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交通廊道推动了大城市群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廊道的形成同步并进” [3-7]这一观点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不足:1)由于国际上尚无对城市群明确的定义[8],很多研究缺乏对空间尺度前提性的说明,主要体现在将“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概念混为一谈;2)交通系统在城市群形成和衍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晰,但对交通系统的探讨仍较为笼统,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交通模式与高度城镇化地区空间结构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2.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辨析 由于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大城市区域这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给出标准、统一的定义,外加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研究的翻译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概念理解和名称使用上发生分歧,造成混淆。特别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最易造成混淆的三个概念。 1

交通标志 结构设计

悬臂式标志的结构设计计算 1.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 2.荷载计算 (1) 永久荷载 各计算式中系数1.1系考虑有关连接件及加劲肋等的重力而添加的。 标志板单位面积质量为8.037kg/m 2,其重力为: G 1=4.4?2.4?8.037?9.8?1.1=0.9149(kN) 横梁拟采用0.62032?Φ钢管,单位面积质量为29.15kg/m 2,其总重力为: G 2=2?29.15?5.076?9.8?1.1=3.1901(kN) 立柱拟采用0.9377?Φ钢管,单位面积质量为81.68kg/m 2,其总重为: G 3=81.68?7.9?9.8?1.1=6.956(kN) 标志上部结构的总重力为: G=G 1+G 2+G 3=0.9149+3.1901+6.956=11.061(kN) 有关系数将视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或连接的承重能力是否有利而选取。 (2)风荷载 标志板: 211101 ()()/1000 2 1.0 1.4[(0.5 1.2258 1.240^2)(4.4 2.4)]/100017.397()wb Q b h F CV W W KN γγρ=?=???????= 横梁: 2101 ()()/1000 211.0 1.4( 1.22580.840^2)(0.6760.2032)/100020.301() Q WH B hni F CV W H KN γγρ=??? =???????????? =∑ 立柱: 21101 [()()/1000 2 1.0 1.4[(0.5 1.22580.840^2)(7.90.377)]/10003.271()WP Q p P F CV W H KN γγρ=?=???????= 3.横梁的设计计算 由于两根横梁材料,规格相同,根据基本假设,可认为每根横梁所受的荷载为总荷载之半,其受力如图6.2。 图6.2 横梁受力图(尺寸单位:mm ) 单根横梁所承受荷载为: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成都道路交通标志标牌的结构

道路交通标志牌由四个部分组成的,标志地板、标志面、立柱、紧固件,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四个方面,帮助大家去选购好的产品。 一、标志底板 1.1.0mm 1.2mm 1.5mm 2.0mm 3.0mm厚的铝合金板可根据道路要求选用,材料性能应满足GB 5768、GB/T 6892和JT/T 279的要求。标记板的一般尺寸偏差为±5mm。当形状尺寸大于1.2米时,偏差为形状尺寸的±0.5%,相邻边缘的角度偏差为0.5°。 道路交通标志标牌的标牌应平整,表面无明显皱纹、压痕或变形,平整度公差不得大于1.0mm/平方米。标记板不允许裂纹、明显的划痕、损坏和颜色不均匀;在面积50×50cm2的任何表面上,不允许一个或多个总面积大于10毫米的气泡,反射性能不允许不均匀。 二、标志面

道路交通标志标牌布局是向我们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标牌表面需要贴上反光胶片,并应根据道路需要选择不同级别的反光胶片。普通道路标志的布局是蓝色的,高速标志是绿色的,警告标志是黄色的,禁止标志是红色的。 三、立柱 交通标志柱又称道路标杆、路标杆、Y形杆、F型杆、T型杆、单悬臂标杆、双悬臂标杆、用于指示公路两侧交通路线的柱、用钢管加工和形成的交通标志柱,并对路面进行热镀锌处理。 四、紧固件 交通标志的连接件包括连接标志板、滑槽、横杆、箍、螺栓和螺母,以及地脚螺栓、螺母连接标志法兰板和基础、特殊不锈钢带等。该材料的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应符合GB/T 1938、GB/T 3098及其他相应标准的要求。 如果说大家不知道怎么选择标志牌,建议大家找专业的厂家购买,这样质量比较有保障。四川耀霖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生产交通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征求意见稿 (简要本) 浙江省建设厅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四年十一月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部署,根据2004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温台沿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工作要求与计划,我们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等有关规定,在全面落实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体系网络,组织力量编制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3月、4月在省建设厅等领导带队组织下,规划研究编制小组专程赴、二市进行调研,与当地政府及建设、计划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实地踏勘了有关中心城市、典型中心镇及中心村建设现场。同时,走访听取了省计委、交通、水利、环保、铁路等省有关部门对温台地区发展的思路和设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步报告。于2004年6月初在由省建设厅邀请省专家进行论证、研讨,并与相关的产业带规划进行协调。 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与温台市县有关规划协调,修改、完善规划报告,于2004年8月完成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由建设厅总规划师带队赴、征求市、地、县、区的意见。吸收有关意见后,现提供《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也得到了建设部领导和国、省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 规划课题组 2004年11月

道路交通标志牌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随着城市化道路建设越来越深入,很多城镇道路的交通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那大家真正了解交通标志牌吗?对它的结构、类别、功能清楚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结构 道路交通标志一般由标志层、标志面、立柱、扣件、基础等组成。 标志材料加工简介: 1.材料采用优质铝合金板材、工程级或高强度反射膜,夜间反射效果好。 2.按照国家标准尺寸,铝板和反光膜切割(方形、圆形)。 3.将铝板洗净,用白抹布研磨铝板,使铝板表面粗糙,用水清洗,烘干。 4.用液压机将反光膜涂在清洗过的铝板上。 5.电脑排版图案及文字,并直接在反光胶卷上用电脑雕刻机。 6.在底片的铝板上刮印雕刻图案和丝印图案。

在进出口的适当位置,以及在院子和道路上设置标志,引导车辆正确行驶,设置禁止通行的标志、标志和其他标志。 类别 根据道路交通标志牌的不同作用和功能我们可以将道路标志牌分为: 1.指路交通标志牌,一般为蓝色底矩形标志牌,上面标有道路方向、距离和道路名称等信息。 2.禁令交通标志牌,一般为红色底多边形标志牌(三角形、六边形),上面标有禁止某种交通行为的信息。 3.指示交通标志牌,一般为蓝色底圆形标志牌,上面标有某种交通指示标志图案。 4.警示交通标志牌,一般为黄色底三角形标志牌,上面标有某种交通危险信息。 5.旅游标志牌,一般为棕色标志牌,标有旅游景点方向、距离等信息。 6.道路施工安全标志牌,一般为黄色底标志牌,是一种通告前方道路施工的标志牌。 功能

道路交通标志牌,通过不同颜色、形状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了道路信息,让我们在更安全,规范的道路交通中出行,其主要功能有: 1.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道路方向、路程距离、道路名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2.在没有交警在现场的时候,起到了指挥交通、保障交通安全的作用。 3.有效地规范了机动车和行人的出行,提高了出现效率。 4.为交通部门提供了执法依据。 以上就是雨田交通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道路交通标志牌的结构、类别与功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 1教材第 27 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 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 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 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 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 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 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 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青岛市城市商 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3、“中心商务区”: 出示纽约的 CBD ―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 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中心地理论 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导人该理论,并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最后归纳出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 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小结:略 练习: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提纲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1 .区位 2 .自然地理区位 3 .人文地理区位

交通标志标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 2014年5 月 9 日编号:施表31 工程名称交底部位标志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一、基本要求 1、标志基础基底承载力应满足120kn/m2,压实度达到95%以上。 2、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水的质量和规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混凝土基础浇筑完毕后必须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得少于7天。 4、一切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由专人管理,并分类存放,插标识牌识别。 5、钢构件立柱 ⑴采购的钢材,各项技术条件符合(GB708-88)、(GB8162-87)等规定。 ⑵符合图纸设计尺寸,各部位尺寸标准、切割面光滑平整。 ⑶各连接法兰进行车制和钻孔加工,车、钳顺倒角,光洁度符合车钳加工要求。 ⑷将钢管、法兰等用模具进行搭接、组焊成型,焊缝宽度、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⑸焊接成型的钢管悬臂杆,焊渣、流疤等必须清除干净。 ⑹焊接好的钢管要有除锈刷漆处理。 ⑺立柱表面无剥落、气泡、疤痕等缺陷。若发现以上情况,要求厂家作重新处理。 ⑻雨雪天气应注意保持材料干燥,配备烘干设备。 6、标牌 ⑴所用铝合金板材、铝槽、角铝符合(GB3196-82)的规定。 ⑵板面形状、尺寸符合图纸要求。各截面平整、光滑。

编号:施表31 工程名称交底部位标志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⑶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和颜色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及图纸的规定执行。所有标志上的汉字、汉语拼音字母、英文字、阿 拉伯数字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的规定,不得采用其它 字体。 ⑷标志采用全反光、部分反光及反光膜的级别,应符合图纸要求。 ⑸粘贴反光膜时,不允许采用手工操作或用溶剂激活粘结剂。在标志面的最 外层可涂保护层,如透明涂料等。 ⑹反光膜应尽可能减少拼接,当粘贴反光膜不可避免出现接缝时,应使用反 光膜产品的最大宽度进行拼接,接缝以搭接为主。当需要滚筒粘贴或丝网印刷时,可以平接,其间隙不应超过1mm,距标志板边缘50mm之内,不得有拼接。 ⑺当用反光膜拼接标志图案时,拼接处应有36mm的重叠部分;如果监理工程师同意采用对接,则接缝间隙不得大于0.8mm。反光膜粘贴在挤压型材板面上, 伸出上、下边缘的最小长度为8mm,且应紧密地粘贴在上、下边缘上。 ⑻标志板边缘整齐、方正,不应有毛剌,并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附录E的规定进行加固。所有标志板的槽钢应在粘贴定向反光膜之前 焊接好。 ⑼定向反光膜应用不剥落的热活性胶粘剂粘贴,将反光膜牢固粘贴到标志板 上,其表面不得产生任何气泡和污损等缺陷。 ⑽标志板的运输、贮存和搬运方式应按制造厂商的要求进行,两块标志邻接 面之间应用适合的衬垫材料分隔,以免在运输、搬运过程中磨损标志板面。标志 板应贮存在干净、干燥的室内。 ⑾安装标志板时,应事先获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标志的紧固方法应符合图 纸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