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说课稿

沪教初三化学说课稿

目录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

《化学研究些什么?》 (3)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5)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5)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 (5)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8)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11)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11)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15)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15)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15)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说课稿 (17)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20)

《水的组成》说课稿 (20)

《水的净化》说课稿 (23)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6)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6)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26)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30)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32)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34)

第四章燃烧燃料 (40)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40)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43)

第二课时《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说课稿 (48)

第三课时《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说课稿 (52)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说课稿 (55)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57)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说课稿 (57)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说课稿 (59)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说课稿 (62)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 (64)

第六章溶解现象 (67)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说课稿 (67)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72)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75)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说课稿 (75)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78)

第一课时《常见的酸》说课稿 (78)

第二课时《常见的碱》说课稿 (80)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82)

第一课时《酸、碱、盐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说课稿 (82)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

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将学生引入化学之门,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对认识物质的特性及正确使用物质的作用。

(2)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2、难点:实验的探究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科学探究、交流讨论与归纳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交流讨论与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

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关键是解决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设置化学情景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二)阅读与思考:了解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阅读、讨论与思考:读书P3,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是如何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2、观察与思考:书P3,通过碳酸氢铵的分解实验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对如何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

(三)观察与思考:观察铁丝生锈现象让学习了解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四)、活动与探究:

通过书P8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五)练习与实践:

做P9 1、2、3题

(六)归纳与小结;让学习交流讨论学习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作用?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通过典型事例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创新意识等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2、难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二、教法(教法分析):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少数民族自治乡农村中学,学生因从小学习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问题,到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能正常发展,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培训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关键。

2、学法设计

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关键是解决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问题,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二)活动与探究1: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并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1、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2、交流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从而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3、练习与巩固: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三)、观察与归纳:教师做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

(四)、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阅读书P12,了解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五)、活动与探究:通过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2、总结与归纳: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

(六)交流与讨论:阅读书P15后讨论归纳了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七)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完成P16练习题1、2、3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来自在**县**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捕捉空气,又能进一步合作交流,学习新的知识,为性质活泼的氧气、燃烧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占用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2、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形成,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决定采用查阅资料、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辅助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它的存在?

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新课,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一:“捕捉”空气

(1)教师创设问题:既然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你能“捕捉”到它吗?

(2)教师介绍实验的仪器,使学生明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3)学生实验探究“捕捉”空气

(4)交流讨论①水可以把空气从瓶子里排出,空气也可以把水从瓶子里排出,这说明空气是什么性质?②有同学“捕捉”到的空气量较少你能帮她分析原因吗?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操作要领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理论,体验仪器的使用,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教师创设问题:空气中有什么?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讨论

①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②红磷在氧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③红

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④打开止水夹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⑤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投影重点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

2、空气中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四)练习与巩固:多媒体出示题目

屏幕出现游戏代号“有趣的化学”五个汉字按钮,每个字代表一道题分组抢答,评出胜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附题目:

有: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占,氮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趣: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新鲜的空气

B、矿泉水

C、食用醋

D、水

的:一个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氧气约8L,则每分钟需要吸入的体积是()

A、8L

B、10L

C、20L

D、40L

化: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②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学: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若实验后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

(五)、阅读、交流与归纳:让学生先阅读P28-29,归纳氮气和稀有气体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六)、讨论与归纳: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归纳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情境问题为: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来自在**县**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氧气,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