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金山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四川省都江堰市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注册资本:500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地址: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

成立日期:2010 年9月21日

1.1 3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一、建设地点:

金山生态园坐落于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

二、建设规模:

打造休闲农家旅游环境,形成农家品牌,通过种植业、户外游园活动吸引人气,利用人气打造“养生庄园”,将金山有机园打造成集“休闲农家” 、“养生庄园” 、“户外游园” 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养生基地。

三、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3年

四、建设内容: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休闲农家、养生庄园、户外游园,并进行具体分区;

(2)重点新建牌楼沟至蔡家弯的村级公路,以及园区观光游道的基础建设;

(3)建设滴灌系统,发展经济树种植和林下农作物栽培以及养殖;

(4)将种植的经济树进行售卖实现第一期经济收入。

2、第二期工程计划:

(1)修建高等级养生庄园

①通过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为来此居住的老年人营造出一个浪漫而温馨的老年家园;

②通过高起点、高标准、优质服务、争创一流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达到环境园林化,服务宾馆化,生活家庭化,护待亲情化,管理规范化的老年服务机构。

(2)建立人与大自然相结合的户外游园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射击俱乐部、山地旅游拓展和生态保育区为主的综合性户外游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综合性的户外游园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立户外游园可大大满足人们的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需求。

(3)建设农业生态休闲农家

在生态园前期创建的基础上,立足都江堰山清水秀、“绿色环保”以及世界田园生态城市的休闲特色,充分利用生态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养老”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

1.1 3 资金构成

项日估算总投资5975.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75.4万元(含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延资资产、预备费用),流动资金3500万元。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字[1999]1号);

●《四川省农业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讨论稿)》: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若干条文的解释(财发字[1999] 57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的通知(国农办字[2002]175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试行标准》【(94)同农综字第28号】

●本项目的项目建议书;

●企业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

●企业提供的相关协议、资质、证书;

●公司财务报表;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项目综合评价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都江堰市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的由来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

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同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同等发达同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生态农业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除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

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四川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工”等若干与农业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列在了首要的位置。四川省气候温和潮湿,水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平原和潜丘,劳动力相对廉价,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四川省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

同时四川省也是旅游大省,无论是从自然生态还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少数民族风情,都有独特的地方。过去有影响的主要是九寨沟、杜甫草堂、都江堰。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条件的改变,有很多新的好地方,比如说九寨新沟,还有与陕西接壤的风光资源都开发出米了。旅游资源本身很丰富,现在更丰富,而且覆盖面也非常大。除了著名的三星堆,5千多年的历史,出土的工艺品和发现的遗址还有好多,如金沙遗址,反映了当时时长江流域的文明,充分说明了川蜀历史文化的沉淀。从旅游资源角度讲,四川有四处世界遗产: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带一个大湖;17处国家4A级风景区,1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世界级风景旅游区,9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旅游资源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精品,还不包括正在开发中的精品。从省统计局获悉,四川省2012年上半年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8.2亿元,同比增长15.9%,较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四川旅游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颇具规模,特别是旅游经济规模在四川省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并保持强势增长,去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历史性地突破2000亿元,达到2449.15亿元。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619.1亿元,同比增长31.4%。预计2012年全年将可能实现跨越3000亿元的新台阶。

而都江堰市丰寓的山川和多样的农业资源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问。因此四川省都江堰市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抓住机

遇决定在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兴建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养生康疗、休闲旅游、庄园会友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2.2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意义

2.2.1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一体性、农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操作、可实现的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人们对良好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营、观光采摘等消遣休闲活动的渴望和追求,满足了自身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农村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可以肯定,生态观光农业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现代农业,但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发展生态农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金山生态园提出的建设生态园规划方案,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金山生态园强化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2. 2.2项目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同归自然的旅游主题。

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重新体验过去生活,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二)高效益的观光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生态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

(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经济界人士普遍寄予厚望的汽车、城市房地产,由于远超越了现阶段大众的经济承受力,加之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的支持,虽然短暂火爆,但终归有价无市。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却由于其开发项目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倾斜优惠。城市周边农村地带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加血缘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纷纷进入,可能成为下一轮房地产开

发的热点地区。

2.3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四川省都江堰市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态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所经营的金山有机生态园座落于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金山有机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康乐养老、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移约为1400亩。

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对高科技与农业、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经营相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公司将秉承“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金山生态园的开发建设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争把金山生态园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2.4项目建设区域及所在地概况

2 4 1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2.4.1.1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胥家镇位于东经103°41′~103°35′,北纬30°59′,地处都江堰市东郊,东与彭洲市桂花镇为邻,南与天马镇,聚源镇,毗邻,西与都江堰市城区及幸福镇接壤,北与蒲阳镇交界,距都江堰市区4.0公里。胥家镇地处川西平原西北,北面属龙门山脉,地形分为西北高,东南低,纯平原地貌,平均海拔690米。

2、自然环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雨日多,日照较少,气候上具有三低(气温低、水温代、土温低),一多(雨水多),一少(日照少)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5.2℃,1月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5℃(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4.7℃;极端最高气温34.℃(1997年9月8日)。最低月均气温2.2℃(1977年1月和2011年2月),最高月均气温26.8℃(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0℃,最大日较差18.6℃(1963年4月24日)。无霜期年平均269天,最长达309天,最短为23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049.7小时,0℃以上持续期364天。年平均降水量1605.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90天,最多达226天(1989年),最少为164天(1979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605.4毫米(197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713.5毫米(1974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7月最多。

3、发展状况:镇境有灌天路、成汶铁路穿越,聚胥路、蒲胥路在集镇交汇,公路总长1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6公里,沥青路面6公里。有村道16条,总长48公里,一般宽度6米。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光纤、宽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加快,镇内已形成多家以猕猴桃为基础的观光型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以机械制造业为龙头的冶金、电子、化工、食品、日用品等工业门类。

胥家镇平原区得都江堰自流灌溉之利,丘陵地区利用电力提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等。1998年以来,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宽裕”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旱育秧和地堂育秧等先进技术,积极试验示范水稻抛秧技术,建立了共和村、金胜村各1,000亩的两个乡级高产示范区,各村建立3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片,在共和村建立面积100亩的旱育秧和抛秧示范片;相继推广了种子包衣、埋草还耕、秸秆还田、稻草覆盖等技术;大小春收割季节,组织联合收割机20多台联合作业,机收面达80%以上。坚持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区域优势和自主经营"的原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从荒山开发、庭院开发、田坎开发入手,再从粮经结构调整入手,抓好金山、新民、胜利3村的荒山综合利用,建成水果、花卉、林木、畜禽为主农业观光带;抓好共和、匡家、实践3村的工贸区,大力发展加工、商饮、服务业,拓展市场,繁荣经济。

1999年调减小麦面积2,500亩,用于发展水果、蔬菜等,全乡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

水果、花卉、林木面积1,500亩,粮经比已调为8:2。重点抓了金山村的荒山开发,3家投资商已投资近200万元,铺设了道路、建造了管理工房、修筑了水库、建起养殖场,栽植水果250亩、药材150亩、银杏100亩、牡丹50亩、竹子50亩、珙桐16,000株、银雀2,000株,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水果350亩,基本形成农业旅游观光带的格局。养殖业、商饮服务等业也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已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农业新格局。年末统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总产粮食9,785吨。

随着个体工商户增加,商贸也日趋繁荣,促进了场镇的发展。场镇面积也由不足0.2平方公里,拓展至0.71平方公里,形成总长760米的主要街道5条,其中水泥路面2条、长500米。建成2,000平方米农贸综合市场1个,建成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有医院、邮政代办所、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设施。

2.4 1 3都江堰市旅游基础条件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水利名城。地处岷山上游与成都平原的结合部,岷江穿越群山峡谷,直泻成都平原,居于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上风上水”,历来有“天府之源”的美誉。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为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南段,属华夏构造体系。位于扬子板块最西边缘和青藏板块最东边缘的结合部,跨成都平原与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早在2200百多年前,秦国尚未统一全国之前,就已派蜀郡太守李冰在这里“凿离堆”,创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市因此而得名。东汉末年,张陵在青城山传道,形成道教的重要教派――天师道,使青城山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唐朝为防御从西北而来的吐蕃的骚扰,在这里修筑了“川西锁钥”玉垒关。北宋初年,茶农王小波、李顺在泰安乡首举起“均贫富”的义旗,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都江堰建市前,有过灌口(汉)、永康军(宋)、灌县(明)等名称、历来隶属成都府。新中国成立后,属温江专区。1983年,地、市合并,属成都市。1988年3月,撤县并市,都江堰市正式成立。

到1999年底,都江堰市共有12个镇、16个乡、1个工业区,332个村,人口总数58.04万,居成都市第七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农业化富农村”的发展思路,实现了都江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目前,都江堰市已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江堰市域东距成都48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成都至松潘、成都至金川的交通要道,有松茂古道和“小西路”之称。20世纪初通车的成都至灌县的马路,是全省建成的第一条公路。境内现有高等级国道和铁路直达成都,2000年7月成灌高速公路通车后,距成都市仅39公里,只需20分钟就可到达,到双流国际机场也只需30多分钟。213国道通过都江堰市,西北可达九寨沟、黄龙、雪山草地,是成都―九寨沟川西北和成都--卧龙--四姑娘山川西黄金旅游通道的枢纽。

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气温在10°C-22°C之间,平均气温15.2°C,年均无霜期269天,以候均温划分四季,春、夏、秋季各为85天、93天、77天。

都江堰城区面积19.93平方公里,经四川省绿化委员会考核,绿化覆盖率31.58%,通过验收,并获得“实现全面绿化县(市)”称号。全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53.7% ,居全成都市第一。青城山-都江堰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

大气环境总均值良好,经环保测定,1997年都江堰旅游景区噪声平均值为49.4-58.89分贝,城区53.4分贝,交通沿线66.2分贝,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良好,1996年1997

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降水无酸雨。降尘年均值为11.52吨/平方公里·月。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

都江堰市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2 4.1 4经济建设

2011年,全市经济呈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特点,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6.7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位居远郊县市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46.7%和49.9%。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8.2%,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0.7%。

●各行业经济状况分析

农业生产保持总体稳定。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3万亩,总产量17万吨,和去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万亩,总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5.7%。畜牧业规模化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72.5万头,同比下降1%;生猪存栏28.1万头,同比下降0.7%;家禽出栏109.3万只,同比增长7.2%。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产城一体,全力推进工业新城建设。北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南区“三纵两横”骨架路网等基础设施加紧实施,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7.3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商配服务区,以及企业服务中心、学校、医院等综合配套设施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现代工业新城架构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2.2%。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完成增加值32.8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1亿元,同比增长42.4%;实现利税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9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5家,其中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家。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8.9%。建安工程投资完成129亿元,同比下降20.5%;工程结算收入完成66.9亿元,同比增长53%。

投资回落盘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总量有所回落。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3亿元,同比下降25.3%;工业性投资完成40.4亿元,同比增长7.5%。

房地产市场销售回落。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亿元,同比下降0.9%。同时,受宏观调控和市场内外部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逐月回落,全年商品房销售总面积72.48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2.7亿元。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亿元,同比增长18% ,总额、增幅均位居远郊第1位。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3.34亿元,同比增长1.5%;零售业实现54.15亿元,同比增长16.4%;住宿业实现1.79亿元,同比增长10.6%;餐饮业实现12.54亿元,同比增长32.6%。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同比增长16.5%;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61.2%。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通过继续加大对外开放、投资促进工作力度,大力引进产业高端项目。2011年,实现国内省外实际到位内资55亿元,同比增长38.9%,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800万美元,同比增长28.8%,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0个。

旅游市场更加兴旺。2011年,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抓住成都获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我市全面完成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景点重建,青城山旅游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虹口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完善古城基础配套设施,建成玉垒阁、东门城楼等标志性建筑,景城一体格局正在形成,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成功举办了清明放水节和虹口国际漂流节;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和景区数字化建设,开通400专线电话和官方网站;整合优化了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门禁系统;开发了远程团队电子商务订票系统。全市接待游客1467.2万人次,同比增长2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门票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8%。

交通建设成绩突出。2011年,改建农村客运班线(玉沿线)1条,新增IT大道公交线1条,新建港湾式站台160对,全力打造4路、2路两条公交示范线。进一步完善我市路网结构,共完成了蒲张路和中崇路2条通乡公路的路面改造工程;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9.4公里;整治断头路10.77公里;完成环山旅游健康通道主体建设任务。2011年,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463.3公里,客运量7065万人次,货运量2097万吨。全市汽车拥有量11.66万辆。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2万户,互联网用户6.4万户。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6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税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4.8%;地税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32.5%;非税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40.6%。

金融运行稳步有序。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09.5亿元,同比增长2.7%;各项贷款余额245.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15.5亿元,同比增长32.6%。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组织召开了科技进步大会,对15项科学技术奖、11项专利奖、7家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五下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知识产权活动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2期,培训6600余人次。全年专利申请699项。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3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1位;人均消费支出10178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8645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3位;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334.74元,同比增长20.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现金收入比由去年的1.94:1进一步缩小为1.87:1。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6.52万人,累计参保15.5万人,征收基金6.2亿元,覆盖率达7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2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37.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7万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20.5万人次,其中:城镇5.5万人次;农村15万人次。

2.4.1.5历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

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积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万,辖12镇16乡。市政府驻灌口镇。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政府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政府驻紫宽街。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政府驻和平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政府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政府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政府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政府驻政府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政府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政府驻双风路。

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2.4 2项目建设所在地概况

1、地理位置:金胜村位于都江堰市西北面,胥家镇东北方向,北与蒲阳镇相连,东与彭州市桂花镇毗邻,南跨越蒲阳河仙果寨大桥与省道106线相接。距离都江堰市市区10公里,距成都市中心62公里,成都市重点发展的旅游线路之一的川西旅游环线莲花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

2、自然环境:金胜村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4.5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177毫米,无霜期为277天,日照年平均为1058小时。项目区为岷江冲击平原,海拔高度648米。境内土壤为肥力较高的油沙黑土,中性偏微碱,含轻度碳酸盐,结构疏松透气。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

3.1.1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

生态旅游是从20付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米的。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而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括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

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应运而生。各地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观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等等。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生态农业观光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仅关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3.1.2发展过程的阶段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可描述为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表3.1)。

阶段是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开发式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最有可能的是在旅游业具有相当基础的大中城市周边出现。例如“广东东莞的年丰山庄、珠海白藤湖的农民度假村,还有正在兴建的占地20公顷计划投资1.5亿元的高科技珠海现代农业公园以及太湖之滨占地3000亩预计投资6亿元的“未来农林大世界”等,都是此类的代表。

3.1.3分布上的地域模式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阶段观光农业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观光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比,其主要的类型可归纳如下(见表3. 2):

3.1 4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类型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1.观光农业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除了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别外,目前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化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谜你型的水稻公园,又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3.教育农业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的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5.民俗观光村: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理想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等。

3.1.5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分区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见表3.3):

1.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教益。

3.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

4.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表3.3观光农业园功能四分区方案

3.1.6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目标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目标。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因此,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是观光农业最基础的目标,特别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尤为如此。

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观光把改善生态、美化自然、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

三是示范观赏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就没有了生态农业观光。这一目标是“直接经济效益目标”的延伸。换句话讲,也是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三大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直接经济效益目标”是三大目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目标”既为长远利益拓展了空间,又是第三目标——示范观赏目标的基础。而示范观赏目标为基础产业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市场空间,促进了“直接经济效益日标”的实现。

3. 2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分析

据有关部门总结百姓生活十大变化,其中之一是假日旅游热起来。1989年,我国国内年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4年,近8亿人次出游。1990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4年,1213万人次周游列国。2005年更是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89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 7%,首次跃居世界第5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 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3%。国内旅游收入达352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9%。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995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2%,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在“春

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 8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都江堰市旅游业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 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39.82亿元,同比增长15%,占GDP比重为19.1%。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行、游、住、食、购、娱”,围绕任何一点,生态农业观光都可以有所作为。生态农业观光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农业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竖起了一个新兴产业。它从另一种角度去挖掘我们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开拓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自己的市场。在这里,农民表现得主动、活跃、有创造力,而不必听命于机械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缓解目前农村经济难以突破的几大矛盾,都有不俗的表现:一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生态农业观光园产品,大多都在当地销售,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而且可以最直接地得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大小批量部有市场,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在生产作为加工业原料的农产品时无法显现优势,在这里却能大显身手,各显其能。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人多数农副产品部供大于求,追求品质成为主流。生态农业观光园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为主导,这些品种往往产量相对较低,不为人们重视,一些传统优良品种近乎消亡。生态农业观光园能够发扬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之长,生产“有滋有味”的农产品。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农业观光园拒绝使用有害投入品,这样一来,农民无论在逃择品种还是选择生产方式上,品质成为惟一目标,其产品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据测算,“十一五”期间,都江堰市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如何转移?在工农业产品都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而在农村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关行业就可增收4. 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

生态农业观光园效益显著,它能使农业经济结构再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创造新的增收模式。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景舰与自然景观共生,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自然形态明显,旅游物价平,亲和力较强。

3. 3绿色食品市场分析

3.3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1990年5月15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稳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一1993年),1990年,绿色食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的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组织。与此同时,绿色食的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实施的当年,全同就有12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1993年全国绿色食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当新增产品的数量达到217个。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年1 1996年),这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1)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1995年新增产品达到263个,超过1993年最高水平1. 07倍;1996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增产品289个,增长9.9%。(2)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绿色食品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比1994年扩了3.6倍,

1996年扩大到3200万亩,增长88. 2%。(3)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1995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比上年增加203.8%,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4.9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60万吨,增长71.4%,超过产品个数增长率61.5个百分点,表明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4)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与1995年相比,1996年粮油类产品比重上升53.3%,水产类产品土升35.3%,饮料类产品上升20.8%,畜禽蛋奶类产品上升12,4%。(5)县域开发逐步展开。全国许多县(市)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县城经济发展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同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绿色食品社会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探讨。绿色食品市场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随着一些大型企业宣传力度的加大,绿色食品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产品开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同际市场潜力逐步显示出来,一些地方绿色食品食业生产的产品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示出了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绿色食品国际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度和层次逐步提高,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工作也迅速启动。为了扩大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产权保护的领域和范围,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相继在日本国和香港地区开展注册;为了扩大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一大批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采取实质性行动,而食物生产将是采取行动的重点领域。常规食物生产方式已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只关注食物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已远远不够,而必须考虑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消费者的影响,这是因为它们已成为食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食物生产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未来的趋势是,只有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的食物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在。

3 3 2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将成为“人类生命科学世纪”、“产品质量创新世纪”,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绿色世纪”和“绿色革命”的严峻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多层次加工的健身滋补食品、强力美容食品、野生植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脱颖而出,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抢占绿色食品市场。由此可见,新世纪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都江堰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绿色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注重标示本兼治为发展之根本。绿色食品如要超常规发展:首先,要增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减少化学肥,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绿色环境。其次,食品加业部门要注重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在提高食品质量上做文章,在研究开发绿色食品上上功夫,把争创绿色名牌作为立足点、着眼点,领取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只有让更多、更好、更优的绿色食品走向市场,走向家庭餐桌,才能给世人的生活多添一份“绿色”。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第四章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4.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1、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和乡村风味。

生态园的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因此生态园的建设上将尽量尊重本来的土地原生资源,使其与自然景观和周边乡村融为一体。同时为充分展现“都江堰民居”特有的风貌,生态园接待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将充分考虑“都江堰民居”元素。

2、兼顾景观生态性与娱乐性。

在对生态园进行实地规划时将通过合理布局,采取养殖区与种植区和观光娱乐区分开、果树中间种农作物等措施,既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又增加观光采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开发“体验经济”。

通过生态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牛态园的生产、生活中,增强农耕、民俗体验。

4、服务设施规划具有现代性。

在办公区、服务接待区、展示区、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的规划上将采用现代化的材质和设计方案,特别是观光者关心的卫生和洗手池的布置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农家风格。

4.2项目规划原则

金山生态园的建设规划,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自然循坏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可促进的良性循环。金山生态园根据自身特点和现状,因地制宜,利用“山”的优势和“水”的优势,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以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业为主要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形成发展长龙经济的“三个构想”: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观光业,适当发展加工业。

●规划原则:

(一)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将从整体布局着手,特别注重观光区和服务区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园内部讲,整个功能区尽管有各自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个无机的、分散的结构,而是种开放式的有机结合体;同时生态园本身将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自身的生产生活将更为注重生态方面的要求,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不会对农场本身和周边乡村产生不良影响。

(三)经济性原则

生态园将充分发挥高科技公司的优势,强调用最少的人工和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强调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生态园本身除了发展生态农业产品以外,还将开展采摘观光等,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求得生态园自身良性循环,因此在生态园规划巾将充分考虑经济生产的内容。

(四)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生态园在观光项目的设置上将充分考虑体现“参与感”、“体验感”,结合生态园本身空间广阔、地貌丰富等特点,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生态园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层面地体验农场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五)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生态园经济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此,

生态园会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生态园具有更鲜明的市场特色。

(六)多样性原则

鉴于人们在当今的休闲娱乐中将充分展现个性,生态园在进行观光规划中安排观光线路、方式、时间和消费水平上,将综合考虑多种方案,组织多样的休闲项目和线路供观光者选择。

(七)适宜性原则

土地能力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它是一定土地所固有的。对生态园的土地利用做出决定,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生态观光园区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利用和地块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安对生态园内各个不同土地类型地块的各种利用做出适宜性评价,以达到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八)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性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为做到布局合理,就必须做到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实施,逐步建设。为保证其健康发展,一要搞好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二要根据投入的资金合理分配,进行分期建设。

4.3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1、第一期计划重点建设基础设施:

(1)按功能规划为休闲农家、养生庄园、户外游园,并进行具体分区;

(2)重点新建牌楼沟至蔡家弯的村级公路,以及园区观光游道的基础建设;

(3)建设滴灌系统,发展经济树种植和林下农作物栽培以及养殖;

(4)将种植的经济树进行售卖实现第一期经济收入。

2、第二期工程计划:

(1)修建高等级康乐养生庄园

①通过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为来此居住的老年人营造出一个浪漫而温馨的老年家园;

②通过高起点、高标准、优质服务、争创一流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达到环境园林化,服务宾馆化,生活家庭化,护待亲情化,管理规范化的老年服务机构。

(2)建立人与大自然相结合的户外游园

进行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立以射击俱乐部、山地旅游拓展和生态保育区为主的综合性户外游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综合性的户外游园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立户外游园可大大满足人们的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需求。

(3)建设农业生态休闲农家

在生态园前期创建的基础上,立足都江堰山清水秀、“绿色环保”以及世界田园生态城市的休闲特色,充分利用生态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养老”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

4.4项目建设内容

观光农业园立足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在种养殖项目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园区规划项目有:主题客栈、美食中心、休闲棋牌、瓜果园、钓鱼园、农作物迷宫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果酒/葡萄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

一、休闲农家:

1.接待区:包括入口广场、主题客栈、美食中心、休闲棋牌苑等。入口广场占地5亩,主要提供停车场、管理用房、人群集散等景区入口打造。配置300个车位。主题客栈占地45亩,配置100间住宿房,形成前花园景观。美食中心占地30亩,配置旅游特色农家餐饮。休闲棋牌苑10亩,配置棋牌娱乐设施。

2.观赏区:包括鹃谷、花卉苗圃基地、瓜果园等。鹃谷占地60亩,利用园区沟谷起伏的地形,选择适当的区域,在林下成片种植各色的杜鹃,晚春及初夏季节,盛开的各色杜鹃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花卉苗圃基地占地50亩,种植郁金香、玫瑰、薰衣草、虞美人等,形成花海,成为婚纱摄影的最佳场地。瓜果园占地30亩,种植葡萄等,形成花架景观。

3.游玩区:包括钓鱼园、自行车趣味赛区、农作物迷宫等。钓鱼园占地20亩,利用原有鱼塘形成钓鱼园区,提供渔具租赁等服务,规划休憩长廊、厕所、饮水区等公共设施需要,满足城市居民周末钓鱼的爱好者。自行车趣味赛区占地20亩,利用山地地形,形成趣味赛区,提供自行车安全装备租赁等服务,规划休憩亭等公共设施需要,满足公司集体出游活动、年轻人周末比赛娱乐。农作物迷宫占地60亩,种植四季不同农作物油菜、玉米、小麦、金银花等,利用其高度不同形成植物迷宫。满足儿童游玩、婚纱摄影等需要。

4,产品区:包括乡村工艺作坊、养生购物街等。乡村工艺作坊占地10亩,修建工艺作品展览馆、组织乡村工艺文化竞赛、提供十字绣、竹编、雕刻等乡村工艺的学习、文化参观、比赛、购买等。养生购物街占地10亩,提供蜂蜜、人参等养生品,草花等洗浴品,穿着等装饰品。

5.生态区:占地100亩,大面积种植红豆杉、海棠、桂花、红枫等。形成品种林,制造林中草坪区,草坪婚礼举办地,学生们绘画写生区。农家养殖蜜蜂形成小型蜂园,为购物中心提供蜂蜜销售。

二、康乐养生庄园:

1.康乐养生基地:占地50亩,修建温泉、医疗院、康复中心等机构,包括养生授课、温泉疗养、医疗康复等项目。具有专业医疗人员提供定期看病、医疗;饮食专家为老年人定制健康餐饮;养生专家教授太极、瑜伽等养生课程;还具有温泉疗养机构实现每周的温泉洗浴,小型休闲类球场赛区。

2.奢华养生度假别墅区:占地150亩,是养老基地的中心区,提供200位老人住宿。以独栋庄园的别墅形式打造,屋前具有花园、屋后具有菜园,形成养生天堂区。

3.庄园茶友会所:占地10亩,形成室内商业人士商洽会议中心和室外老年人品茶交流的中心。以庄园式高档建筑形式修建室内商洽会议中心,占地3亩;以欧式花园露天廊亭的形式修建室外老年人品茶交流中心,占地7亩。

三、户外游园:

1.狩猎俱乐部:包括短距离射箭室、骑马围羊射兔园。短距离射箭室,在室内修建,占地10亩,现代风格建筑,室内主要规划射击训练区、射击实战区、射击模拟区三个区域,针对兔、鸡、羊等小型动物进行训练;骑马围羊射兔园,规划在室外圈养区域,占地50亩,在室外骑马围羊、射兔、射鸟等。

2.山地户外旅游拓展区:实现游客亲自在圈养区抓鸡、鸭、烧烤、修建观察站实现安全监控,并配备小型救护站。

3.生态保育区:海棠园、红枫林、养殖场。利用园区土地成本低的优势,生产垂丝海棠、槭树、红豆杉等生长周期长的观赏小乔木;利用园区低山、荫蔽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林木覆盖率,生产喜阴的杜鹃、曼迪亚红豆杉等灌状花木。

项目前三年以种植和卖出杜鹃、良品桂花以及垂丝海棠等三年生长期内的经济植物为主,然后通过经济树的卖出实现经济收入。第一年种植的红豆杉和红枫等植物10年后可实现经济收益。

第五章项目技术方案

5.1技术方案原则

本项目的技术方案依照项目区的经济、社会条件、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为目的,运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进行设计。

5.2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重点推广使用现代化种养殖术和“畜---沼---果”、“种---养---沼---能”生态利用模式。对坡耕地和裸露坡地采用生物与农艺措施相结合进行改造,控制土壤侵蚀、降低地表骨流、提高生物生产量,形成土涵水、水养土、生物生长旺盛的高效利用模式。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生态利用模式,把养殖所产生的粪便,人类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能源再利用,沼液浇灌果园、沼渣作为肥料施入农田,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也优化了生态环境。

5.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利用项目区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改造农田、园地的基础上实施沃土工程,引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秸秆快速催腐返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生态综合防治病虫害工程,采用现代栽培技术,引进防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推广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要引进有毒残留快速检测设备,严格控制农产品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

5.4庭院生态模式建设技术

根据项目的自然、经济条件,结合家庭场馆建设,选择庭院生态模式。重点引进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经济林果——蔬菜——家禽”生态模式:引进推广花卉、水果高效种植技术,发展“经济林果——花卉——养殖业”;引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经济林果”生态模式。一个以上专业生产项目的生态庭院,使其家居环境更加优美、经济更加富裕。

5.5绿化工程技术设计要求

l、林道设计:

①、主道:面宽6M,路面平整,呈龟背形,两边开沟,沟宽50CM,深30CM,沟外两边植树,株距5M。

②、副道:面宽3M,蹄而呈龟背形,两边开沟,沟的宽、深度与主道相同,沟两边植树,株距3M。

③、游步道:面宽lM,两边开沟,沟宽30CM,深20 CM。沟外种植长绿灌木或四季花卉。

2、环园公路:面宽4M,两边开沟,沟面宽80cm,沟底35cm,深30cm,沟外两边选择耐水湿较强的树种,株距3.5 M。

3、园址周围绿篱:挖壕深1M,宽1M,将土堆放内侧筑埂,埂高不少于90cm,面宽不少于80cm,上层栽植三行具刺树种。如枳壳,株行距20×25cm,采用三角形密植。

4、生态园植树技术要求:

①、起苗:针叶苗要采用挖神仙土的方法,其它阔叶苗,要保证根系完整,少伤主根,不伤侧根,多留宿土,尽可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栽不完的苗木,一定要及时假植。

②、选苗: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双顼芽,梢部充分木质化。

③、撩壕:宽80crn,深60- 70cm,要求从下而上,坚持表土入底,心土换表土。

④、挖穴:规格要求,大穴80cm见方,中穴60cm见方,小穴40cm见方,要求正方形,切忌锅底形。

⑤、施足底肥:以磷肥为主,每兜半斤,施入穴底,并与穴底细土拌合均匀,上面再加一层细土后栽苗,以根系不直接接触肥料为原则。

⑥、栽苗:杆直、根舒、踩紧,深浅适度,浇足定根水。长绿阔叶苗,栽后要适当进行修剪,剪除部分叶片。栽后培土,要做到内紧外松。

5.6无线射频技术(RFID)应用

建立融合了软件管理系统、RFID和现代计量技术的生猪饲养和供应管理模式。本项目将实现牲畜从出生到屠宰的整个跟踪管理过程,确保食品的安全和产品完整性。通过现代计量技术,对牲畜的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从而替代传统的人工养殖监控方式;通过RFID技术,以无线射频方式在读卡器和标签(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的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过程控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效率;通过农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汇总牲畜整个生长过程和供应链的信息并形成生长档案,对数据可以分析、整理,从而确保整个过程的透明化。

5.7绿色食品使用农药的准则

绿色食品生产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痫虫品种,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曲,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还要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遵守以下准则: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使用农药准则:

1、允许使用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

2、在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不能满足植保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以下农药的办法:

(1)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拒避剂和增效剂。如除虫菊素、鱼藤根、娴草水、大蒜素、苦楝、川楝、印楝、芝麻素等。

(2)释放寄生性、捕食性灭敌动物,昆虫、捕食螨、蜘蛛及昆虫原线虫等。

(3)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信息素及植物源引诱荆。

(4)使用矿物油和植物油制剂。

(5)使用矿物源农药中的硫制剂、铜制剂。

(6)经专门机构批准,允许有限度地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放线菌、拮抗苗剂、昆虫病原线虫等。

(7)经专门机构批准,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农用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多抗雷素、井冈霉素、农抗120、中牛菌素、浏阳霉素等。

3、禁止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刹线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4、禁止使用生物源、矿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

5、严禁使用基因工程品种(产品)及制剂。

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使用农药准则:

1、允许使用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

2、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不能满足植保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允许使用以下农药及方法:

(1)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杀虫剂、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

(2)在矿物源农药中允许使用硫制剂、铜制剂。

(3)有限度地使用部分有机合成农药,但要求按国家有关技术要求执行,并需严格执行

以下规定:

a:应选用国家有关标准中列出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

b: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c: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

(4)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5)有机合成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最终残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最高残留限量要求。

3、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贮减期病虫害。

4、严禁使用基因工程品种(产品)及制剂。

5.8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产品由农田到餐桌实行全过程无公害管理并经质量检测部门检测认定,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由于农村废水、废气、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生产者施肥技术不规范、生产、流通、贸易环节监控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特别是某些生产者急功近利,大量施用化肥和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使些蔬菜、水果中的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类物质残留量超标。农药残留物中毒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胃肠“翻滚性”绞痛,严重时会引起脑血栓、心梗等并发症。农药在人体中慢慢蓄积还会损害神经系统。

今年十月一日,国家出台了“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这个标准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水源、空气等生产环境质量的检测审定、生产者按技术规程施肥用药的管理考核、产品上市前的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也就是说,只有从产地环境、生产方式、产品品质量等环节部经过严格检测的蔬菜才能被称作“无公害蔬菜”。

无公害蔬菜作为一种商品,就必须有一定质量标准。只有达到这个质量标准,才能称无公害蔬菜。一般说来,质量标准包括感官质量指标和卫生质量指标两类。

5 8 1感官质量指标

●叶菜类包括白菜类、甘蓝类、和绿叶菜类的各种蔬菜。属同一品种规格,肉质鲜嫩,形态好,色泽正常;茎基部削平,无枯黄叶、病叶、泥土、明显机械伤和病虫伤害;无烧心焦边、腐烂等现象,无抽薹(菜心除外):结球的叶菜应结球紧实:菠菜和本地芹菜可带根。花椰菜、青花菜属于同一品种规格,形状正常,肉质敏密、新鲜,不带叶柄,茎基部削平,无腐烂、病虫害、机械伤;花椰菜、花球沽白,无毛花、青花菜无托叶,可带主竿,花球青绿色、无紫花、无枯蕾现鲸。

●茄果类:包括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等。属于同一品种规格,色鲜,果实圆整、光沾,成热度适中,整齐,无烂果、异味、痫虫和明显机械损伤。

●瓜类:包括黄瓜、瓠瓜、越瓜、丝瓜、苦瓜、冬瓜、毛节瓜、南瓜、佛手瓜等。属于同一品种规格,形状、色泽一致,瓜条均匀,无疤点,无断裂,不带泥土,无畸形瓜、病虫害瓜,烂瓜、无明显机械伤。

●根荣类:包括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芜菁、芜菁甘蓝等。属于于同一品种规格,皮细光滑,色泽良好,大小均匀,肉质脆嫩鲜密。新鲜,无畸形、裂痕、糠心、病虫害斑,一带泥沙,不带茎叶、须根。

●薯芋类:包括码铃薯、薯蓣、芋、姜、豆薯等。属同品种规格,色泽致,不带泥沙,不带茎叶、须根,无机械和病虫害斑,无腐烂、干瘪。马铃薯皮不能变绿色。

●葱蒜类:包括大葱、分葱、四季葱、韭菜、大蒜、洋葱等。属同一品种规格,允许葱和大蒜的青蒜保留干净须根,去老叶,韭菜去根去老叶,蒜头、洋葱去根去枯叶;可食部分质地幼嫩,不带泥沙杂质,无病虫害斑。

●豆类:包括豇豆、菜豆、豌豆、蚕豆、刀豆、毛豆、扁豆等。属于同一品种规格,形态完整,成熟度适中,无病虫害斑。食荚类:豆荚新鲜幼嫩,均匀。食豆仁类:籽粒饱满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原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 徐英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2) 第三章项目概况 (3) 第四章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4) 第五章项目建设投资概算 (5) 第六章效益分析 (6) 第七章结语 (7)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三原生态农业开发 二、选址 马额镇邵村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邵村沟地面积余亩, 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48%。长期以来, 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几乎颗粒无收。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 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 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邵村沟地多年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少雨, 人们对沟地的忽视, 加之道路不畅通, 从而使沟地利用率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为我们合理、有效的改进和利用每一寸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在荒沟里成功引水, 经过现代化农业设施, 植树造林,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多样性,不但能够改变沟壑当前荒芜的状态, 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为人们多创造一份绿色、多增添一份笑容, 从而发挥出荒沟变绿地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转变观念, 调整农业产业模式,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规模化养殖, 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解决沟壑荒废、水土流失等问题, 我本人计划在三原邵村自行开发荒沟土地80 亩, 积极开发林业、果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项目。 2、三原多沟壑, 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果品和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对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 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沟壑治理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3、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模式, 改变邵村沟壑荒废的状况, 重塑自然环境, 改进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无公害、新鲜、营养、优质、安全、无药残的农产品。 4、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大三原沟壑治理的步伐, 大大提高沟壑的整治力度和效果, 同时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和自然环境质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0 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 万元, 流动资金20 万元。以自筹资金为主, 同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消费现状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速。就当前的消费状况来看, 由于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知度较低, 有机概念宣传推广还没有深入人心; 国内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 缺少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平台;消费群体还没有真正形成; 再加上政策、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阻碍了消费群体的培养。近年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

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地点 ----- 1.3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4 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新建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占地20亩;②新建综合管理服务区,占地300亩;③新建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占地5000亩; ④生态养殖示范区,占地50亩;⑤新建特色百果示范区,占地1000亩;⑥新建农业休闲观光区,占地630亩。 项目建设规模为: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6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建设投资1500万元;综合管理服务区建设投资

5000万元;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投资5000万元;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特色百果示范区建设估算投资约500万元;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1.7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满负荷年生产果蔬种苗600万株,设施果蔬20000吨,储藏果蔬3000吨,加工果蔬3000吨,交易果蔬2000吨,出栏生猪10000头,沼气12.6万方;有机肥2300吨,鲜果2000吨,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及服务性收入18423.32万元,年均税后利润7430.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3.53%,投资利润率37.94%,投资利税率2.43%,税后投资回收期6.20年。预计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左右。每年可直接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300多个,间接工作岗位1000多个。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旨在创造“局部优化的微环境”,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农业

农业生态采摘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森林迷宫+农业观光采摘园可行性 报告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第四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第五章:项目管理和劳动定员 第六章:市场营销案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利润分析 第八章: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森林迷宫+生态农业采摘园 二.项目承办单位:君建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三.项目法人代表:黄勇 四.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勇 五.项目主管单位:琵琶洲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 六.项目地址:慈利县琵琶洲 七.项目总投资: 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八.项目建设目标: 在琵琶洲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框架下承租其计 划的区域100亩,可发展面积150亩。第一期以100亩为基础建设成以生态农林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的花果,蔬菜,天然氧吧生态一日游。集趣味性,生态性,游玩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九.项目主要建设容与规模: 1各种树木组合而成的绿色森林迷宫10亩: 迷宫简介: PPT图片

2生态果园示基地80亩: 樱桃:20亩油桃:10亩葡萄:10亩小西瓜10亩猕猴桃:10亩梅:10亩桑葚:10亩枇杷:10亩 3 园区农产品超市,休息,办公,茶室,员工宿舍,仓库等。修建仿古木建筑300平+架空层(相当于600平)4示基地环境基础设施 园道路建设; 其中:简易游道 3000米 给排水工程; 供电设备; 排灌系统(喷灌、滴灌) 5.园林建筑 作为市近郊的生态农业示园,同时也是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之处。因此考虑建设一定量的园林小品和附属设施,以增加生态农业园的园林化和生活便利,提高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 十.项目实施期限 拟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2年达到本报告提出的规模目标。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立项申请 报告

编号:FS-DY-20763 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关于申请农业科技生态园立项的报告 石家庄市政府: 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已通过杜北乡西营村委两会决议、农户代表会议,征询各农户意愿,并达到涉及农户全部同意,合同签约,土地承包款项已全部发放。项目申报条件成熟,现恳请给予立项,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开发商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由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独资开发。注册资金1000万。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北江恒集团,集团主要项目有新华茶城、东方花园、锦泽房产、农业科技生态园等。是石家庄市新华区的知名企业。 二、项目地址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西营村北,东经114`27`,北纬38`7`。友谊北大街东侧,学府路

政法学院南邻。紧邻南水北调。总面积531亩。 三、项目现状 目前此地块是西营村一般农田用地,土层较薄。属于沙漏地。所种农作物大部分为麦子、玉米,青菜。有一部分为树苗培植。所种农作物收入低廉。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解决目前现状决定开发此地块,开发农业科技生态园大大改善农村土地收益,帮助村民致富,使当地村民尽快富起来。 四、项目内容 〈一〉、主题定位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科研基地、农产品加工。 〈二〉目标定位 1、第一产业是农产品、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是农业加旅游的农旅双模式的休闲产品。利用第一产业开发第二产业,打造收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创立农业科技品牌。 2、将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打造成为具有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高新化的高科技园区。 3、使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成为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导语:以下是YJBYS为您推荐的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45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10000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450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置5个垂钓区;在水库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场养殖区100亩,主要建设5000平方米猪舍,进行立体养猪,利用部分山场建设四周围栏,进行野猪家养;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养殖区旁建设50个沼气池,共400立方米。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277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场上,建设猪舍和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别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猪、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节约了能源;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

生态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三原生态农业开发 二、选址 XX镇XX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XX沟地面积2000余亩,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48%。长期以来,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几乎颗粒无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XX沟地多年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对沟地的忽视,加之道路不畅通,从而使沟地利用率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为我们合理、有效的改善和利用每一寸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在荒沟里成功引水,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植树造林,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多样性,不但能够改变沟壑目前荒芜的状态,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为人们多创造一份绿色、多增添一份笑容,从而发挥出荒沟变绿地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观念,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规模化养殖,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解决沟壑荒废、水土流失等问题,我本人计划在三原XX自行开发荒沟土地80亩,积极开发林业、果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项目。 2、三原多沟壑,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果品和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沟壑治理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3、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改变XX沟壑荒废的状况,重塑自然环境,改善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无公害、新鲜、营养、优质、安全、无药残的农产品。 4、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大三原沟壑治理的步伐,大大提高沟壑的整治力度和效果,同时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和自然环境质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以自筹资金为主,同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消费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速。就目前的消费状况来看,由于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知度较低,有机概念宣传推广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内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缺少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平台;消费群体还没有真正形成;再加上政策、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消费群体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品质需求进一步增强,更加追求健康、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消费模式。 二、市场分析与预测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它对多种农业生态区域、气候类型和社会制度的适应性表明了它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有机农业的发展,将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全球性的农业运动,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球性布局,由关心环保到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由绿色食品扩大到绿色产品,实现有机食品认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 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江西省金韵生态农业示范园 2.项目承办单位:江西省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服务指导中心 3.项目法人代表:张志平 4.项目技术负责人:廖春光 5.项目主管单位: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6.项目地址:南昌市郊区 7.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产品。加大科技支农力度,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 良种蔬菜苗培育园,大棚60栋,特色蔬菜栽培,单体大棚180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00亩。 ②生态果园示范基地 果园: 500亩 其中: 人参果:40亩 黄岩蜜桔:60亩 早熟梨: 100亩 水蜜桃: 60亩 枇杷: 40亩 美国大枣: 50亩 乒乓葡萄: 50亩 猕猴桃: 60亩 草莓、小型台湾西瓜: 40亩 ③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良种仔猪 1200头 商品猪 1000头 优质土鸡 10000羽 ④示范基地环境基础设施 园区道路建设;

其中:主要道路 1000米 次要道路 1500米 给排水工程; 供电及电气设备; ⑤沼气池:300米3及配套设施 ⑥排灌系统(喷灌、滴灌) ⑦项目总投资:79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60万元,流动资金38万元。 9.项目实施期限 拟从2002年12月到2003年12月,1年内达到本报告提出的规模目标。该园建成后,其收益可继续投入农业新技术更新,使项目继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1.国家、江西省、南昌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菜蓝子”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22号。 3.《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 4.《江西省当前产业政策重点的决定》 5.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文件

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方案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 实施方案 (此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修改编辑)

目录 一、项目概述 (2) 二、项目背景 (3)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四、市场分析 (9) 五、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0) 六、项目定位和选址 (10) 七、项目建设目标和技术路线 (10) 八、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 (10) 九、资金筹措 (11) 十、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13) 十一、运行机制 (13) 十二、效益分析 (14) 十三、结论 (14)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 2、建设单位:xx市xxx区xxx镇双庙村委会 3、主管单位:xx市xxx区农业畜牧局 4、建设地点:xx市xxx区xxx镇双庙村 5、建设年限:2年 6、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内容概括为“四园一线”,“四园”即生态农业示范园、畜禽养殖园、农业科普园、农产品工业园;“一线”即休闲农业旅游线,项目以“绿色餐厅”为中心,通过田间路网,将各园区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北部以自然生态和果蔬采摘为主线,中部以农业科普展示、苗木观赏为主线,南部以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为主线”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7、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争取政府扶持2000万元,自筹4000万元。按建设内容划分,生态农业示范园计划投资1000万元;畜禽养殖园计划投资1800万元;农业科普园计划投资1200万元;农产品工业园计划投资1500万元;“绿色餐厅”计划投资500万元。 8、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到5000万元,年均利润可达到130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2%。投资回收期为4.62年。可以看出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2)社会效益分析

生态农场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场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场建设项目 二、拟建设地点:该生态农场拟建设在南昌市高新区天祥大道阳门村 三、项目建设单位:南昌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四、项目总负责人:刘永明 五、建设内容:开发建设一家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发展集休闲、娱乐、山野情趣、运动、为一体的现实版QQ农场。 (一)有山地10亩,每户最少租种100平米,可以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无公害,还可以观赏。 (二)核桃树、板栗树几百棵,可以选定自己想要的树,挂上自己的名字,果子成熟后可以任意采摘,也别有一番乐趣。 (三)山场养殖,进行立体养鸡,利用部分山场建设四周围栏,进行山鸡养殖,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 六、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主题,积极发展生态农场,建设生态经济模式、现代农业模式,创新农林业机制。在项目建设上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及运营模式,使项目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项目建设成有前景、有特色、有市场的样板工程,真正成为当地增收获利、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工程。 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它对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同时,小城镇的崛起,亦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在实现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石关村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受到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为加快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期间对农场进行考察,确定了项目目标。 第二节、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研究和针对该地区各时期的各项专业规划对照,完全符合各专业规划的目标,尤其是实现这一目标与总体规划目标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致。而且有效地利用荒山坡地,和动用当地劳力,同时推动未来城镇建设,作为特有的休闲娱乐的“氧吧”。依托生态农场,可使林业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区。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该地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无资源消耗、无环境污染、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 第三节、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一、建设背景 由于有闲置山地一块,为促进收入,利用闲置土地资源以及原有设施设备,开发建设一家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发展集休闲、娱乐、山野情趣、运动、为一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豫农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 一六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工程背景 (6) 第三章工程区基本情况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 (15) 第五章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方案 (16) 第六章工程选址 (18) 第七章工程技术技术方案 (20) 第八章组织与经管 (23) 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25) 第十章财务估算 (27) 第十一章综合评价 (29) 第十二章结论 (30)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工程概要 (一)工程名称:豫农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 (二)工程建设性质:扩建。 (三)工程建设单位:豫农人生态农业 (四)工程建设地点:尉氏县朱曲镇铁匠庄村 (五)工程负责人:许东昌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15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及农作物育种等,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6600平方M。 2、水面养殖区20亩,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置5个垂钓区;在水面旁设水上大棚养鹅区。 3、绿化基地养殖区150亩,主要建设3000平方M鸡舍,进行立体养鸡,利用开阔的绿化基地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本地柴鸡。养殖区旁建设5个化粪池,共400立方M。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工程的特点 1、规模性。本工程规划占地面积420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在绿化基地上,建设鸡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另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工程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化粪池;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生态性。工程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

生态农业项目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1、种植区40亩,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蔬菜大棚10000平方米(15亩),以立体养殖以及滴灌技术。 2、养殖区10亩,主要建设2000平方米鸡舍,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养殖区旁建设沼气池。 4、观光农业服务区10亩,主要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0亩,集特色种植、

畜禽圈养、农业观光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 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设立散养区以及圈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别外,种植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养鸡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技术领先性。 种植区域采用目前领先的立体养殖技术,利用新兴物联网的传感概念,采用温控以及湿度传感,采取集约化养殖以及滴灌技术,大量节约人力成本。 3、生态性。 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内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

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1.农业工业化过程伴随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过程,目前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中国已经占到约17%,化肥使用已经出现过量,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存在着滥用。这不仅影响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生态农业是反思工业化农业存在问题,利用生态方法,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调控力量,力争事半功倍地最大限度增加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好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态。 3.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1)农区的生态景观布局,(2)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设计,(3)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利用。各地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起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与模式配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循环农业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recycle)。生态农业包容了循环农业的理念。低碳农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减少农业过程的碳排放,增加农业体系的碳存储。生态农业能够实现低碳目标,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实现形式。 5.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转变是一场产业革命,从工业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更是一场产业革命。中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正处于开始阶段,中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压力已经显示此路不通。因此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后发的超越战略,充分依托高新科技和民间智慧,在人均耕地水平和资源水平低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农业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 6.为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除了宣传、教育、推广以外,(1)建立适应各地的生态农业评估标准,引导农业发展方向,(2)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从“高产”、“高效”补贴为主,向“优质”、“生态”、“安全”方向转变,因此应当改变补贴生产资料为主,转向补贴生态的生产方法和优质产品产出转变,(3)逐步试点和发展和更多依赖市场导向的优质农业产地认证、优质农产品认证、碳汇交易市场、农业污染排放权市场等。

生态农业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226-31 生态农业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生态农业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山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项目名称 xx山庄 二、项目地址 xx自然村域内。 三、项目内容 根据项目区自然地形地貌、资源的分布状况,结 合旅游市场需求实际,本着因地制宜、文化为魂、错 位发展的原则,将本项目建设成为以农耕文化体验为 主要内容,集田园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农家餐饮、 乡野休闲、郊野养生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生态农业 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山庄,使园区成为**市民乃至域外 游客投身自然怀抱、体验农耕文化、找回童年记忆、

获得身心健康的全国知名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成为**市和xx省的“悠游”经典景区。从功能上,一是打造成本地及周边城镇居民的第三生活空间,成为人们观光旅游、感受农耕文化、丰富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闲度假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二是充分利用凤凰沟风景区的社会认知,发挥其边际效应,与凤凰沟风景区形成明显反差、集聚成片的景群,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从文化上,打造成传播宝玉石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的体验中心,弘扬中国农业文明。从品牌上,通过循序开发,日臻完善,打造成**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新名片;xx省著名、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xx省AAAA级乡村旅游点;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四、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在原始古朴的乡村生态环境中放松自己,越来越多的人有着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生态学论文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班级:园艺121 姓名:高磊 学号:201201070125 2014/11/09

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高磊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临安 311300) 摘要: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有利制约建议 引言:我国生态农业生产面积为301295公顷,居世界第八位,但是生态生产的面积占所有面积的0.06%,所以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查阅文献,对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参考,发现现在的不足与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基础,我国农民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成功发展,并且呈彭波上升的态势。前几年我国有机农业开始起步并发展,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始有机农业的研究与时间,中国大陆的农场与加工厂获得有机认证。这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大多数有机生

态生产基地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从数量和面积上分析东三省最大,但是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控制上分析,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较占优势。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生态农业已经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且正在逐步提高对其重视度,消费者对生态有机食品寻求量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在社会上被广泛关注,我国内部生态有机食品的消费潜力巨大。 2、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时间较早,且种类多,浙江省从事有机产业并通过认证的企业,茶叶类134家、竹笋类14家、畜禽类3家、水果类4家、水产3家、食用菌5家、油料3家、其他16家。 2.2浙江省2003年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种植面积25.7万亩(其中野生植物采集面积为 3.2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82.7万亩(其中千岛湖水面面积80万亩),家畜养殖数量很少(生猪3150头,羊10000只)。 从种植业基地面积看,竹笋种植面积最大(10.3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40.1%,其次为茶叶(8.9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34.6%,其它种类有机作物的种植规模都不大。【2】 2.3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3.1在浙江省,生态农业地域较少,生态有机种植规模不大,其面积仅占浙江省耕地面积的1.1%; 2.3.2生态种植业在浙江省所有生态有机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观光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众安公司拟在江油青莲东河村租地800亩建设观光农业园。其中:开发利用30000㎡水面,种植培育珍惜观赏型林木240000㎡,种植特色果园8000㎡,种植高档花卉160000㎡,种植特色蔬菜6500㎡,配套建风景点、功能性设施6个。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290万元,项目建成后运营当年见效,头年盈利620.6万元,年利润率41.24% 1.2、项目建设的背景 (1)、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本项目区位于同时建成高档的农业观光园,利用位于李白故居的区位优势吸引游客参观,使之成为集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一体的绿色无公害农产林品开发、示范、规模种植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精品农业展示中心。 (2)、农业观光园的雏形源于上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富裕有闲阶层人士因厌倦城里生活,周末开始到农郊进行一些活动,70年代在日本、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规模,90年代开始在我国应运而生,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包括“观光农业”在内的“都市农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

(3)、发展观光农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在一些发达国家,观光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作市民农园,农家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业余耕作,市民可以自己动手,种菜、施肥、浇水,进行农田管理同时还可以进行垂钓,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另一种称作农业公园,市民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的蔬菜,闻闻芳香的鲜花,采摘鲜嫩的水果,净化心境在河边垂钓,临走时,还可以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和鲜活的鱼。目前北京多仿造这类模式。 (4)、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钓、书、画、摄、购的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 (5)、绵阳市将大力实施振兴绵阳市灾后旅游经济规划,恢复重建中重点建设地震遗址纪念旅游、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技游览、宗教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在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的同时,围绕把绵阳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的观光、会议、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全市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建项目包括旅游通道、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