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人格的结构_形成机制及相关研究_孙灯勇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和自我崇拜。
自恋型人格特征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这种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是自爱。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加重要、优越和有价值。
他们常常过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远远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过分的自信心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他们经常展现出高傲的行为和态度。
夸大自我能力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自恋者倾向于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顾及事实的真实性。
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看成是非常特别和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过高估计。
缺乏同理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自恋者通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往往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分赞扬可能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态度。
同时,缺乏父母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缺乏同理心。
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社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外貌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恋型人格的倾向。
同时,社会对明星和名人的过度崇拜和追捧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综上所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其特征多样,包括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沟通的关键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沟通的关键自恋是指过分迷恋自己、过度关注自我和自我满足的一种心理特征。
自恋者通常以高度自大、缺乏关心他人和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为特点。
了解自恋者的心理机制对于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者的心理机制以及有效沟通的关键。
一、自恋者的心理机制自恋者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尊过高自恋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过高的评价。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优秀无比,所以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
2.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往往无法真正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很少能够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3. 控制欲强自恋者往往希望能够控制周围的人和事,以满足他们的自我中心需求。
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很难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二、了解自恋者的沟通关键要与自恋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 倾听和尊重尽管自恋者可能不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但我们仍然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中,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尊重,这样更容易打开对话的空间。
2. 呈现证据自恋者通常对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不敏感。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引导他们反思和改变。
3. 保持冷静与自恋者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他们可能会试图操控你的情绪或展示自己的优越感,但我们不能被情绪带动。
保持冷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4. 将焦点放在他人自恋者主要关注自己,很少关注他人。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通过将焦点放在他人,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样有助于他们从自我中心的思维转变为他人关怀的思维。
5. 强调合作和共同目标自恋者往往喜欢竞争和控制,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强调合作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以减少对方的抵触心理,增加沟通的顺利性。
6. 给予积极反馈自恋者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往往非常高。
在沟通中,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积极反馈,加强他们的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家庭因素探析

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家庭因素探析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对自己过高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轻视,自视甚高且自私自利。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家庭环境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家庭因素在自恋型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一、父母的过分溺爱和过度赞扬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
过分溺爱和过度赞扬可能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大和自负的个性特征,为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当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过分的赞扬和崇拜时,他们容易形成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认为自己是独特、出色且不可替代的人。
这种过分赞美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的自负心态和对他人的轻视。
二、父母的过度关注和过分关心过度关注和过分关心的父母会过度照顾孩子的需求,缺乏适当的边界和规矩。
这种宠溺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形成对他人的期望过高,并对他人的需求缺乏关注和认同。
他们可能在行为上显得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和需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事风格助长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三、缺乏父母的约束和规范家庭中缺乏父母的约束和规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界限时,他们可能无法学会适应社会规则和他人需求的考量。
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自私、自我中心和缺乏同理心的行为,进一步助长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四、家庭的过度竞争和争斗氛围家庭中的过度竞争和争斗氛围也可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当父母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和争斗时,孩子可能学会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自私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格特征,进一步促进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五、缺乏情感支持和父母的失职对孩子情感支持的缺乏和父母的失职行为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爱、关心和支持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缺乏家庭情感支持和父母的失职行为可能使孩子形成情感上的依赖和对他人的敌视,进一步培养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在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恋型人格的测评及相关研究

自恋型人格的测评及相关研究作者:杨邵峰郭丰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0期摘要自恋型人格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共情缺乏和乐意剥削其他个体的特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个体一方面具有内在的自我积极性,另一方面具有人际间的防御性,它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特征、测评方法以及相关研究。
下一步的研究趋向应重点关注自恋型人格的性别差异及其社会互动特点。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特征评估测量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自恋最早出现于希腊神话,而作为心理学概念,它最早由Ellis提出并被精神分析学家进一步阐明。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中被描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它是一种过度沉迷于自我,需要崇拜和浮夸、缺乏同情的人格障碍。
近年来,随着对自恋型人格研究的深入和测量工具的开发,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的连续体。
临床心理学家将自恋视为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具有自大或傲慢的行为、权利感、缺乏共情和乐意剥削他人,它与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体验倾向有关。
而社会-人格心理学家则认为自恋是一种存在于正常人群中的人格特质,这种亚临床的自恋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
最近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表现出明显的自恋倾向,尤其是年轻人。
以大学生为样本的人格障碍调查研究发现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人格障碍亚型中占有较高比重,其阳性检出率为14.5%,且男性高于女性。
这表明自恋型人格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类型,因此有必要对自恋型人格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自恋性人格的特征、测评方法及其相关研究。
1自恋型人格的特征随着对研究的深入和测量工具的开发,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可以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存在于正常人群之中。
自恋个体具有高度膨胀、积极但不现实的自我观点,他们对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兴趣,并表现出采用自我调节策略来验证积极自我观点的特点。
自恋人格结构

科恩伯格和科胡特对自恋的理解
自恋性质: 客体关系: 分类: 理论:
科恩伯格
科胡特
自恋作为防御
自恋作为发展停滞
被防御了
自恋客体关系
边缘人格 组织
自恋人格障碍(非DSM中的NPD)
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的扩展(狭义自体心理学)
科恩伯格、移情焦点疗法与边缘人格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
病态夸大自体结构:现实自我+理想自体+完美客体 自恋防御
自恋客体关系摆荡
Self-Rep
夸大,自我满足 不需要什么
轻蔑、贬低
Object Rep
被贬低的客体 不能提供什么
被贬低 ,不能提供 什么
害怕、猜疑
傲慢、独立的 优越者
自恋人格结构
表面的客体关系
夸大,自我满足
情感是轻蔑的
负面、贬低、剥削的客 体关系
不
低边缘性 人格组织
偏执性
轻躁狂性
可
分
边缘状态
疑病性
类分裂性
边缘性人 格障碍
恶性自恋
析
性
分裂型
反社会性
水平分类
人格组织 的精神病 性水平
极端 严重
显性自恋与隐形自恋
显性自恋:科恩伯格的自恋人格障碍与科胡特的自恋行为障碍(垂直分裂)
DSM5:自恋人格障碍
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 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中点进行他们的质量工作(Gabbard 1998;Mitchell 1088)。
Jonathan Cheek 隐形自恋测试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而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或我很特别。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我总感觉其他人都在盯着我看。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和嘲笑所伤害。 当有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和伤心事,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
自恋人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视角

自恋人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视角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过度自我认同和自我追求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自恋人格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人们对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探讨自恋人格形成的背后因素,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自恋社会的文化环境自恋人格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个体追求物质享受、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呈现成为主流价值取向。
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个人宣传能力的提升,使得个体更加容易表达和宣扬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进一步放大了自恋人格的特征。
二、教育体制对自恋人格形成的影响教育体制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恋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当前的教育追求升学率和分数,对个体的成功只关注表面的成绩,忽视了对个体内在品质的培养,导致一些个体产生了过度的自我认同和自大的倾向。
从小到大的鼓励和奖励机制的变化,也让一部分人形成了自恋人格。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自恋人格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对其一味宠爱,缺乏合理的教育和规范,容易造成孩子自恋的倾向。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分严苛,对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同样会使孩子倾向于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展示。
四、媒体对自恋人格的塑造与散播媒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和塑造作用,也加剧了自恋人格的形成。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个人炫耀、自夸和求赞行为,给个体传递了追求个人认同和赞誉的信息。
同时,媒体追求讨喜的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让部分人形成了缺乏真实性和虚荣心的自恋人格。
五、自恋人格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自恋人格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自恋人格使得个体更加自信和积极,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
然而,过度自恋的个体常常表现出自私、冷漠和缺乏同理心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自恋人格的高发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加剧,从而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自我夸耀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扭曲认知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过度溺爱、放任和过分夸奖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2. 心理防御机制:自恋型人格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通过自我中心和自夸来满足需求,转移对自己内心问题的关注。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氛围下,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对策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自恋型人格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改变扭曲的认知和态度,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通过社交技巧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如适当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训练: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问题。
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摩擦。
4.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自恋型人格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问题,并获得他人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结论: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治疗自恋型人格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社交技巧培训、情绪管理训练以及群体治疗等综合手段。
通过综合治疗,自恋型人格者有望逐渐改善自我中心和自夸的行为,提高适应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达到更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
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
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
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83期)2009(5)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 ricultural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2009-06-18*湖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基金项目(20072S 0072)。
作者简介:孙灯勇(1973-),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自恋人格的结构、形成机制及相关研究*孙灯勇1),郑 佳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自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是西方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人格特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分析,到自恋人格结构的探讨与测量,发展到考察自恋与自我概念、攻击、宽恕、权欲和马基雅弗利主义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对于揭示自恋人格特质的内涵,以及自恋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自恋;结构;机制中图分类号:G 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09)05-0032-06The Structure ,Mechanism and Relevant Research o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SUN Deng -y ong 1),ZH ENG Jia 2)(1)School o f Psy chology ,H 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 ubei ,430070;2)School o f Foreign Languages ,H uaz hong Norm al University ,W uhan ,H ubei ,430079)A bstract As a co mmo n perso nality trait ,narcissism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w estern personal and so cial psy cholog y .A g 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co nducted on narcissism in the w estern psy cho -logical academia ,ranging from theoretical analy sis ,to the enquiry and m easure of the structure of nar -cissism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 nship between narcissism and other relative variables ,such as self -concepts ,ag g ression ,forgiving ,entitlement and M achiavellianism .A ll the research has g reat signifi -cance fo r psy cholog ists to reveal no t only the content of narcissism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narcissism on individuals .Key words na rcissism ;structure ;m echanism 自恋(narciss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narkisso s ,意指水仙花。
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 )因为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每天茶饭不思,面水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水仙花。
心理学界借用这个词来描述人们自恋的现象。
1899年,Nacke 首次用自恋一词来描述个体像对待性对象(sexual o bject )一样地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一文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次做了详细的阐释[1]。
自恋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引入很快引发了心理学者们对自恋的理论与临床的研究。
社会评论家拉斯奇曾在《自恋主义文化》一书中指出自恋人格特质在人群中广泛存在。
很多心理学者把自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2]。
自恋者高度地自我关注,以自我为中心,极为乐观地评价自己,需要他人持续的关注和钦羡,有着独特感和优越感,对权力、成功和名誉反复地幻想。
一、自恋人格的结构20世纪80年代起的一系列关于自恋的实证研究,促进了自恋的自我报告测量工具的发展。
借助自恋测量工具,许多学者对自恋的结构进行了探讨。
第5期孙灯勇等:自恋人格的结构、形成机制及相关研究 1984年,Emm ons用因素分析法提取出四个相互独立的因子:领导/权威(leadership/autho rity),优越感/自大(superiority/a rrogance),自我沉迷/自我钦羡(self-abso rption/self-admiration),剥削性/权欲(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这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69、0.70、0.81、0.68[3]。
后来,Raskin和Terry用因素分析提取七个因子:权威(autho rity)、表现欲(exhibition)、优越感(superi-o rity)、权欲(entitlem ent)、剥削性、自我满足感(self-sufficiency)、虚荣(v anity);同时他们修订了自恋人格量表(NPI),保留了其中40个项目,修改后的量表(NPI-4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4]。
近年来,研究者对NPI的结构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Kubary ch等在非临床样本的研究中,对N PI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自恋的三因素模型:权力/表现欲/特殊人物(pow-er,e xhibitionism,special perso n),并认为这一模型最为合适[5]。
他们提出自恋的三因素模型可能有类似于智力的层次性结构。
Ames等将40个项目的NPI量表发展为一个单一维度的16项目的NPI量表(NPI-16),它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很好的内部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并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6]。
二、自恋人格形成机制1.早期精神分析论自恋弗洛伊德从内驱力模式和力比多的角度描述自恋,认为自恋涉及本能性能量从客体撤回以及力比多对自我的投注。
弗洛伊德把自恋比作睡觉或生病的人[34],这时候,人把全部情感从外界撤回,被迫从对象撤回的力比多无法找到返回对象的路径,于是便转向自我,结果全部能量和注意都积聚于自我之中,就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的态度。
这种力比多对自己的身体和人格而非对对象的执着不是例外的或毫无意义的,相反,这种自恋很可能是普遍的和原始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然后才会有对对象的爱,而自恋现象却不必因此而消失。
自恋分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两种。
儿童将力比多投向自己和养育自己的女人,是一种原发性自恋,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将力比多投向客体。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力比多会由客体返回并积聚于自我之中,形成继发自恋[1]。
2.客体关系论自恋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克莱恩认为,儿童早期无法把“好的”和“坏的”父母形象综合起来,在他害怕坏父母对他的侵犯时,又将前来拯救他的好父母加以理想化,这种混乱的客体关系主要是由早期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如果后来的经验没有证实并把现实成分引入儿童对其父母最早形成的幻想中,他就会感到难以区分自我与自我以外的形象。
一方面他会把自我与客体的好的和坏的形象加以严格区分,另一方面又把自我和客体的形象混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儿童没有能力承受矛盾心理或焦虑而产生的。
他的愤怒使他不能承认对他所爱的人也有对抗情绪,当儿童感觉受到他自己的侵犯性情绪(先是投射向他人,接着又作为内心的“魔鬼”回到内心)的严重威胁,就试图通过对财富、美丽和无限权力的幻想来补偿自己所经历的愤怒与嫉妒。
这些幻想连同他用以保护自己的内在化了的好父母形象,形成了“宏大的自我观念”的核心,夸大、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也建立了起来[2]。
如果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未被组织的幻想变得比较统一,婴儿就会克服“自己是万能者,能控制整个世界的错觉”[34],而形成健康的自恋。
康伯格(Ke rnbe rg)将自恋看作父母拒绝或疏忽儿童的产物,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冷漠拒绝,会使儿童防御性地退避,并认为唯能信任、依赖或爱自己[35]。
他认为自恋个体将力比多投注在一个不正常的夸大的自我上,而这个夸大的自我是基于不成熟的真实和理想自我表现,以及理想客体表现之上的。
个体将积极的、理想的自我及他人的特征整合在一起,而建构出一个夸大的自我。
为了维持夸大但又脆弱的自尊,病态自恋个体会防御性地避免意识到自己或他人的消极方面[36]。
康伯格用力比多发展的阶段模型来解释自恋的产生,他认为力比多会依次在自体性欲(auto eroticism)、自恋、对客体的爱(o bject love)这三个阶段无差别地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力比多有所消退,则会导致自恋个体无法达到“对客体的爱”,而最终停留在自恋阶段[35]。
现代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Ko hut)更看重自恋在心理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35]。
他认为孩子出生后除生理需要之外,还有心理的需要,并将这些心理需要称为“正常的自恋需要”(normal narcissistic)。
科胡特认为正常的成人都有自恋倾向,并且终生需要由自体客体提供的对自体的反映。
科胡特认为初步的自体,既有一个客体———被理想化的双亲意象,3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83期)也有一个主体———夸大的自体[34]。
他详细分析了自体(self)正常发展所必须满足的三方面:自体-客体需要(self-object needs)、理想化需要(idealized)、以及归属感。
所有个体早期都有得到“理想化父母意象”的需要,理想化需要的创伤性挫败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无法发展出“自我抚慰”(self-soo thing)的能力,儿童便会产生自恋[37]。
在健康人格中,自体的夸大性得到了修正,并被导向现实的追求,而被改造和被结合的夸大性可以为个体提供能量、雄心和自尊,因而健康的自恋表现为创造性、幽默和投情能力[34]。
3.社会学习观自恋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 o f narcissism)由Millon提出,他认为自恋的发展不是源于父母对儿童的冷漠拒绝或贬低的看法,而是源于父母对儿童的过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