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

白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
白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

白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

理作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白芍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中西医药理作用研究

谢海潭(湖南康寿制药有限公司)

摘要:目的:从中药白芍中提取有效化学成分以及临床药理分析作用方法:通过对中药白芍的中西医药理研究,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药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甙类、萜类、黄酮类、鞣质类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菌、保肝、镇痛等结论:目前,白芍已在多种中药或中西药制剂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白芍将进一步发挥出更大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白芍有效成分中西医药理研究

目前,许多药物制剂当中含有白芍,这是由于白芍本身含有许多药用成分,对多种疾病都有显着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效果。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为TGP,有效部位含有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占总苷的90%以上,一般认为芍药苷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故TGP的药理作用基本代表了白芍的药理作用。本文就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A:白芍的活性成分提取及现代医学(西药)药理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各种中医医学典籍以及近年来各大代表性的有关中药白芍的医学着作或杂志。

1.2方法:通过对本草考证、品质研究、生物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等方法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和讨论中药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 结果

2.1白芍的化学成分[1]

2.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自1963年Shibatas首次分离得到芍药苷以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又先后分离得到了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白芍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等成分。

2.1.2 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1995年,Ikuta等首次报道了芍药中的8个三萜化合物,其主要属于五环三萜中的齐墩果型,其特点是大部分的28位连有羧基。

2.1.3 黄酮及其化合物:1997年,Kamiya从白芍中得到2个黄酮化合物,其特点是5位,4’位羧基,在3,7位可成苷。

2.1.4 鞣质类:Nishizawa等从芍药根中得到了没食子酰鞣质类化合物。

2.1.5 其他成分:从白芍中也可分离得到白芍根基本油的32种成分,树脂、糖、蛋白质、金属元素Mn、Fe、Cu、Cd、Ph及17种氨基酸。

2.2白芍的药理作用

芍药苷是中药芍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单萜类糖苷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等,且毒副作用小。芍药苷作为白芍总苷的主要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2.2.1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2]: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其养血、通络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戴俐明等应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炎动物模型,观察白芍总苷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白芍总苷连续7天腹腔注射的预防给药可显着改善小鼠肝损伤后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清蛋白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态学上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同

时超微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内浆网的空泡变性,溶酶体的脱落也得到明显改善。

2.2.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脂质代谢作用[3]:TGP能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生物糖、脂代谢的紊乱,但TGP并不能直接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

2.2.3 镇痛作用[4]:TGP对小鼠扭体和嘶叫的抑制作用不能被纳洛酮阻断,提示TGP 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吗啡受体无关。

2.2.4 免疫调剂作用[4]:TGP对环磷酰胺降低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恢复作用,对其增高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TGP可不同程度地调节AA大鼠模型、SLE小鼠模型的免疫功能紊乱,对免疫应答多个环节具有作用,作用特点呈功能和浓度/剂量依赖性双向免疫调节。

2.2.5 对神经系统及骨骼肌、平滑肌的作用[5]:TGP肌注科明显抑制小鼠活动,腹腔给药能抑制小鼠电刺激怒反应。日本木村正康用芍药、甘草的提取物芍药苷和甘草皂苷研究本方对骨骼肌的作用,结果表明芍药苷对神经肌肉结合部位呈阻断作用。提示芍药对骨骼肌有松弛作用。研究发现,芍药苷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同时,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白介6基因,并促进其细胞外分泌白介6蛋白。由此说明,芍药苷或许是通过促进骨髓或外周血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促使其高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进而影响造血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功能。

2.2.6 对妇科疾病的作用[5]:白芍对子宫具有特异性作用,其提取物对小鼠离体子宫运动,低浓度时呈兴奋、高浓度时呈抑制作用,且能对抗乙酰胆、组织胺引起的收缩。芍药苷能明显抑制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2.2.7 泻下作用:有学者以整体动物及动物的离体器官研究了白芍泻下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5]:1.白芍的泻下作用是由白芍直接接触肠道而产生的;2.白芍使大肠分泌胶状物滑润肠道而致泻;

3.白芍使小肠、大肠含水量增多而下泄。

2.2.8 抗炎作用:口服芍药水浸膏,可抑制小鼠由角叉菜胶引起的脚跖浮肿,也可抑制醋酸扭体反应,此效果芍药配伍甘草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2.2.9 对乙肝病毒的灭活作用[5]:于习民采用银花白芍饮对乙肝病毒进行灭活试验,实验结果提示,金银花、白芍对HBV灭活作用最强,田基黄、白花蛇舌草次之,白术、虎杖、黄芩、垂盆草24小时后滴度有下降趋势,而传统治疗肝炎中药,现代研究也认为有较强抗病毒作用的茵陈蒿、蒲公英及板兰根未见灭活效应。

2.2.10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6]:芍药苷可降低红细胞刚性,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压积,尚有抗凝血酶的作用。白芍总苷具有抑制人血红细胞渗透性溶血的作用,能显着抑制H2O2引起的溶血反应,并显着抑制 H2O2引起的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降低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多,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B:白芍的中医理论药理研究

本药处方名有生白芍、炒白芍。处方只写“白芍”,药房付生白芍。

【性味与功效】

味苦、酸,性凉。功效: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

【传统应用】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头痛、眩晕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白芍、甘草,治疗伤暴脚挛急。又《本草纲目》:白芍、炙甘草,治疗腹中虚痛。又《本草纲目》:白芍、甘草,治疗消渴引饮。②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白芍、当归、黄连、木香、槟榔、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治疗下痢脓血,里急后重。③芍药汤《圣济总录》:白芍、桂、甘草,治疗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在着名方剂调和营卫、解表退热的桂枝汤中,养血调经的四物汤中,疏肝和胃的四逆散、逍遥散中,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中,清肝泻火的大柴胡汤中,治疗历节痹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均是重要的配伍药。

【主要成分】

白芍主要含芍药苷、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

1.8-药苷含量达3.8%o~5.7%,包括芍药花苷、丹皮酚,少量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吉酮、(Z)一(1S,5R)一ls-β蒎烯一1-o代β-巢菜糖苷等。

2.挥发油白芍含挥发油。油中为苯甲酸、牡丹酚等成分。

3.氨基酸白芍含氨基酸达12.3%。其中以精氨酸最多,有6.81%;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14种氨基酸。

4.其他白芍还含倍单宁等鞣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一)调节免疫:

1.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剂和白芍总苷灌服可显着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芍药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均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

2.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白芍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白芍总苷腹腔注射对特异性Ts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拮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

3.调节体液免疫功能:芍药总苷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SRRC溶血素抗体无明显影响,但能拮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低下,使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减轻60CO照射所致的胸腺、脾脏的萎缩以及溶血素抗体生成的抑制作用。白芍总苷既能促进IgM生成,又能使IgM生成降低,对体液免疫起着双向调节作用。

(二)抗炎:

芍药苷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芍药苷和丹皮酚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着的抑制功效。

(三)对消化系统

1.保肝: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均有显着的保护。对急性肝损伤白芍可使A1T显着下降.使肝细胞病变和坏死恢复。

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芍药总苷腹腔注射可使ALT显着下降,肝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肝细胞再生活跃,肝脏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苏联膜特异性脂蛋白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得到恢复,表明芍药总苷不但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有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作用。

2.解痉:白芍和芍药苷对肠平滑肌具有显着的解痉作用。芍药甘草汤于低浓度时能促进胃蠕动,增及收缩力,高浓度时则抑制收缩。芍药甘草汤及芍药、甘草均能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回肠收缩。芍药能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为突触前抑制。芍药苷为解痉的主要成分,芍药解痉还与其他成分有关。

芍药甘草汤对兔肠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强于方中两药单味使用时的功效。

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分别选用芍药的5种炮制法,对乙酰胆碱所致肠痉挛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剂量增大,作用也随之增强。5种炮制方法的功效,以醋炒白芍的作用最强,其次为麸炒、酒炒的,清炒的最弱。

3.抗胃溃疡:芍药苷和丹皮酚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应激性溃疡和胃酸分泌的作用。芍药与甘草同用对胃酸分泌有协同作用。

(四)对心血管:

白芍水提物可显着延长异丙基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心肌缺氧的存活时间,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芍药总苷静脉注射可使兔、猫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

白芍水提物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芍药总苷能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抑制血栓形成,其有效成分为氧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芍药苷。

(五)镇痛、镇静、抗惊、降温:

1. 镇痛:芍药、芍药苷和芍药甘草汤均有显着的镇痛作用。芍药苷与吗啡、可乐定有协同作用。

2.镇静:芍药苷和丹皮酚均有镇静作用,有增强催眠药的作用。

3.抗惊:芍药苷和丹皮酚均有抗惊厥作用,并可明显减轻脑电痉挛波,提示有抗癫痫作用。

4.解热:芍药苷可降低正常小鼠体温,但对发热无解热作用。芍药苷的降温作用与其能增敏脑内H1受体有关。

丹皮酚既可降低正常小鼠体温,又对发热有解热降温作用。

(六)增强耐缺氧和抗氧化、抗疲劳

1.增强耐缺氧能力:白芍水提物腹腔注射可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情况下死亡时间,可明显延长小鼠减压条件下缺氧存活时间。

2.抗氧化:丹皮总苷和芍药总苷对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丹皮总苷可显着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形成和AlT升高。表明白芍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功效。

3.抗疲劳:白芍醇提物可显着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七)其他

1.对内分泌的影响

芍药苷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使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酮和ACTH明显升高,又能使高度兴奋状态下的血浆皮质酮、ACTH和β-内啡肽的反应降低。

2.抗菌、抗病毒

白芍水煎剂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3.抗突变作用

白芍对鼠伤寒沙门菌的突变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八)体内过程

芍药苷灌服550mg/kg,24小时后大鼠粪尿的累积排泄量分别是给药量的11.25%和1.08%,表明芍药苷胃肠道吸收差,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从粪和胆汁排泄少。芍药苷于狗和兔体内分布广,消除快,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低。在肝内很少代谢,对红细胞无明显影响。

芍药苷在肠内菌群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芍药代谢素工和Ⅱ,而增强戊四氮的抑制功效。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

2.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3.治疗坐骨神经痛、头痛、癫痫。

4.治疗冠心病。

5.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6~15g。

临床常用剂量:6~12g。

大剂量:l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临床体会】

(一)白芍传统的十大功效

在古书和着名的古方中只有芍药和白芍,而没有赤芍。白芍和赤芍常合在一起记述。这在赤芍一节中已有详细论述。

据古书中记载,白芍的功效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十大功效:①“缓中止痛”(《本草备要》);②益脾:“益脾,泻木,调血”,“安脾经,收胃气”(《本草纲目》);③补血,凉血:“酸寒能凉血补血”(《本草经疏》);④抑肝:“补阴抑肝,能补能泻”(《药品化义》);⑤泄肝:“泄肝胆伐脾胃”(《玉楸药解》);⑥泻肝:“泻肝,安脾肺”(《大明本草》);⑦柔肝:“养脾柔肝”(《本草正义》);⑧养血和营:“益阴养血”,“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理中气”(《本草正义》);⑨酸收敛汗:“酸收,敛津液,益荣”(《注解伤寒论》),“敛汗”(《本草求真》);⑩平肝(《中药学》)。

上述的十大功效可归纳为治肝益脾,缓中止痛,养血敛阴。

在《王旭高医书六种》中,王旭高将白芍归类在缓肝、泄肝、滋肝、敛肝、补肝阴5个治法之中。

白芍的功效较广而不够专一,在治肝方面竟有五六种功效;所用术语也有些含糊不清。在近现代中药学书上,白芍一般归类在养血补血药一类中。但笔者倾向于将其归类在理气药之中,理由详见随后的阐述。

(二)白芍功效的定位——疏肝理气

1.白芍疏肝:在许多传统的疏肝和解方剂中都有白芍,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等。这四个疏肝的代表方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柴胡与白芍同用,用白芍协助柴胡疏肝和解。因此说,白芍应该是一味疏肝药,并且与抑肝、泄肝、泻木、柔肝、缓肝、平肝等各种功效相比,似乎更确切一些。药理研究已证实白芍有保肝和镇痛作用。能治疗肝脏损害和肝区疼痛,这与柴胡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2.白芍缓中:所谓缓中,就是缓和中焦之急痛的意思,也就是缓和胃肠道的疼痛。着名方剂芍药甘草汤、痛泻要方、小建中汤、戊己丸等中,白芍都起着缓中止痛的功效。药理研究证实白芍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缓中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解痉止痛的结果。

3。白芍理气:白芍是否有理气功效《

本草纲目》等认为白芍有“理中气”、“收胃气”、“收阴气”、“收逆气”、“泄邪气”、“止痛下气”等功效。这些都包含了理气的意思。《本草正义》记载白芍能治疗“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这都是“刚木凌脾之病”。也就是白芍可以治疗肝木侮土的病症,即是疏肝理气的意思。

4.与理气药比较,白芍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止痛的作用。这与木香等许多理气止痛药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大多数理气药的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其中许多药

具有收缩和舒张双向调节作用。白芍理气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只有舒张解痉作用,没有增强收缩作用。

但疏肝理气药中柴胡、川楝子的主要成分也不是挥发油。柴胡是皂苷,川楝子是生物碱。破气药中的槟榔和厚朴,其主要成分也不是挥发油。槟榔是生物碱,厚朴主要是酚类和生物碱。这说明中医对中药的分类依据,主要为功效,而不是成分。

因此笔者建议将白芍归入疏肝理气药一类中。

(三)白芍养血和营,但没有补血作用

白芍传统归类在养血药中。养血的概念比较模糊,可能是调养、营养、补养、保养的意思,但与补血、生血、补益精血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具有调养、补养功效的中药很多,大多没有补血生血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重要本草着作中,关于芍药血分的主治有“通顺血脉”、“和血脉,收阴气”、“妇人血闭不通”、“肝血不足”等记载,但没有记载具有补血功效。中医理论肝藏血。肝血不足的意思是肝藏血不足。

《本草纲目》l6个附方中,有关血分病证的方剂主治有“衄血不止”、“衄血咯血”、“崩中下血”、“经水不止”、“血崩带下”、“金疮血出”等,没有一个附方是治疗血虚的。这说明古人并没有认为白芍是补血药。

现代的《中药学》教材中,虽然将白芍归类在养血药中,但该药的临床应用“①用于月经不调;②用于肝气不和;③用于肝阳亢盛”三点中,竟没有一点是养血补血的。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代表方剂。其中当归、熟地是补血药,具有提高血细胞的作用。白芍和川芎不是补血药,没有提高血细胞的作用。个别书上认为白芍补血,这是一种误解。

白芍具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抗凝抗栓的作用,具有镇痛、镇静和解热作用,这些可能就是白芍在四物汤中养血与在桂枝汤和营的功效。

(四)白芍用于痛症为好白芍既有解痉止痛的作用,又有中枢镇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于痛症为多。①腹痛腹胀:对胃肠道急慢性炎症、溃疡引起的疼痛胀痛,与木香、白术、黄连等同用,是解痉止痛的作用。②胁痛胁胀:对肝、胆、胰急慢性炎症引起的胁痛腹胀,常与柴胡、郁金、黄芩等同用,是神经镇痛的作用。③胸闷胸痛:对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常与郁金、石菖蒲、三七等同用,是解痉和镇痛共同的作用。④月经痛:常与当归、川芎、制香附等同用,也是解痉和镇痛共同的作用。⑤关节痛:对各种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疼痛,常与桂枝、知母、忍冬藤等同用,是消炎镇痛的作用。

对于神经痛,白芍虽然也能使用,但其止痛的效果是一般的。

(五)自芍没有“利小便”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有“利小便”功效。近代有人因见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中用白芍,就认为白芍能利小便。白芍是否能利小便呢?这方面先有朱丹溪,后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已经作了否定的解释,云:“白芍能益阴……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真武汤温阳利水是附子、生姜、白术、茯苓的功效。白芍与附子相配伍,能起到和阳敛阴的功效。临床实践和药理报道都没有证实白芍有利小便的作用。古代中医名家对前人的记载和经验,有肯定的,有否定的,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白芍的剂量

白芍的常用剂量一般是l2g,这是调理用的剂量。如要治病解痛,如腹痛、肝痛、胸闷、关节痛,就要用大剂量20~30g,效果也是比较快速的。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白芍小鼠灌服的LD50为81.1g/kg。芍药总苷小鼠灌服和腹腔注射的LD50各为2.5g/kg和0.159g/kg。

白芍丹皮酚灌服的LD50为3.43g/kg。

2.毒性反应:狗每日口服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狗每日口服0.28g/kg和0.5g/kg,90天,除有一过性稀便和血小板增高外,未见其他毒性反应。

3.病理检查染色体畸变试验芍药苷无致突变作用。

以上说明白芍的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白芍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芍药苷片剂在临床上可能引起部分病人轻度的不适反应,如恶心、腹胀、腹泻等。

3.结论

白芍是我国中医药学中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它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具有良好的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收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疾病。目前,白芍已经应用于多种中药或中西药制剂当中,

例如肝郁调经颗粒、健胃丸、肝脾胶囊等,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白芍将在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临床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四平,张浩,李相坤,李征军.中药白芍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

(3)

[2]周强,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

与临床杂志.2003,22(11)

[3]刘冬恋,马松涛.白芍总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13,33(8)

[4]郑辉.白芍总苷的抗风湿药理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

[5]姜建萍.白芍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0(3)

[6]许志仁.加味芍药甘草汤对25例癌症止痛效果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8.7(05):724-725.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就是根据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存在状态、极性、溶解性等设计一条科学、合理、可行的提取、分离工艺。提取、分离植物有效成分有利于降低原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改进剂型、控制产品质量、扩大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化学合成与结构改造、探索植物有效成分的治病机理,对促进中药新药研究及国内医疗事业都有重要意义¨J。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中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也日新月异,一些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速了中药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主要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综述。 l 提取、分离技术与方法 1.1 传统方法 传统工艺采用溶剂分离法、溶剂萃取法、沉淀法、透析等方法进行药物提取液的除杂精制,在传统的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固液萃取(即浸提技术)对于存在于植物细胞不同位置与细胞器中的目标产物,若将其从细胞内浸取到液相中,目标分子将经历液泡与细胞器的膜透过、细胞浆中的扩散、细胞膜与细胞壁的透过等复杂的传质过程。若细胞壁没有破裂,浸取就是靠细胞壁的渗透作用来完成的,浸取速率慢。细胞壁破坏以后,传质阻力减小,目标产物比较容易进入到萃取剂中,并依据相似相容的原理而溶解,达到萃取的目的。 药用植物提取液除含有效成分之外,还含有植物蛋白、鞣质、菌体、酶以及常规过滤未能除去的微粒。传统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程繁复、生产周期长、溶剂消耗大且回收困难、设备投资大等缺点。 1.2 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作用可以改变植物的组织,破碎细胞,加速溶解有效成分,促进扩散与传质超声提取适用于多种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黄酮化合物、脂质核挥发油等。超声提取伴随强度很大的声波的传播会出现声空化、声冲流、声辐射力以及声致发光等许多非线性过程,具有空化效应、热效应、机械效应与化学效应等特点 J。全学军等对超声提取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动力学作了研究,认为无扩散阻力的缩合模型能较好的描述植物粉末的有效成分的超声提取过程,其控制步骤主要就是植物粉末颗粒中核壳界面层细胞的破碎过程。潭洁冶等利用超声波法从裙带菜中提取褐藻多糖酸脂(FSP),比传统提取法处理时间短、提取温度低、保持有效成分活性的同时也减少了色素与蛋白质等杂质的析出,简化了提取纯化的流程,就是一种良好的提取多糖的方法。超声也可以用于辣椒红素、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1.3 微波协助萃取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天然产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1-7] 1.有效成分是指 C A. 含量高的成分 B. 需要提纯的成分 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D. 一种单体化合物 E. 无副作用的成分 (三)填空题[1-3] 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测定,生物合成途径等。 3. 天然药物中含有的一些化学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强心苷、香豆素、黄酮等,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称为有效成分,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与技术(一)选择题[1-210] A 型题[1-90] 4.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B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5.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 A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B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7.下列溶剂亲脂性最强的是 C A. Et2 O B. CHCl3 C. C6 H6 D. EtOAc E. EtOH 8.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D A. Et2 O B. EtOAc C. CHCl3 D. EtOH E. BuOH 9.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B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10.下述哪项,全部为亲水性溶剂 A A. MeOH、Me2 CO、EtOH B. n-BuOH、Et2 O、EtOH C. n-BuOH、MeOH、Me2 CO、EtOH D. EtOAc、EtOH、Et2 O E. CHCl3 、Et2 O、EtOAc 12.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 D 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 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 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 17.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C A. 煎煮法 B. 分馏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盐析法 E. 冷冻法 18.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C A. 回流提取法 B. 煎煮法 C.

实验九-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和鉴定

实验七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和鉴定 【原理】 动物组织细胞中的核糖核酸(RNA)与脱氧核糖孩酸(DNA)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核蛋白可被三氯醋酸沉淀,再用95%乙醇加热可以除去附着在沉淀上的脂类杂质,然后用10%NaCl溶液提取出核酸的钠盐,加入醇可使核酸钠沉淀析出。 先用水由动物肝中提出核蛋白,再籍酚将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键断裂,并用乙醚抽提去蛋白质及其它杂质,最后用乙醇将核酸沉淀。 核酸(RNA、DNA)可被硫酸水解产生磷酸。有机碱(嘌岭、嘧啶)和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此三类化合物可用下列方法鉴定之。 1、磷酸:能与钼酸试剂作用生成磷钼酸,后者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还原成兰色的钼兰。常用的还原剂有氨基苯磺酸、氯化亚锡,维生素C等。 H3PO4+12H2MoO4→H3PO4·12MoO3 + 12H2O H3PO4·12MoO3H3PO4·6MoO3·3Mo2O5 2、嘌呤碱:能与苦 味酸作用形成针状结晶 3、戊糖: (1)核糖:经与强酸 (盐酸与硫酸)共热生成 糠醛,后者可与3;5二羟 甲基苯缩合成绿色化合 物。 (2)脱氧核糖:在强 酸中加热,可生成ω—羟 基γ—酮基戊醛,后者再 与二苯胺作用生成一蓝 色化合物。 上述二反应如下 【操作】

(一)核酸提取 l、用酚提取法: (1)取小白鼠一只,断头处死,剖腹取肝,置于研钵中,加入玻璃少许,研磨至糊状后,加入蒸馏水3ml,继续研磨约三分钟。 (2)于该研钵中再加酚液5ml,研磨约十分钟后,倒入—-圆底离心管中,离心5分钟(约2000转/分钟)。 (3)用毛细管将上液吸出,置于一圆底离心管中,加乙醚2ml,用拇指将管口按住,用力振摇1—2分钟(提出酚),离心5分钟后,用毛细滴管吸取全部下层液于一圆底离心管中。 (4)于该管中加入95%乙醇2ml,用玻棒搅拌约2分钟,离心3分钟,取出.去上清液,沉淀部分即为核酸。 2、用三氯醋酸提取法 (1)杀兔;取肝,称重,按每克肝脏4ml比例加入1%三氯醋酸,制成肝匀浆。每组量取肝匀浆5ml于带塞离心管中,3000转/分离心5分钟。 (2)将离心后的上清液倾去,于沉淀中加95%乙醇5ml充分混匀,在水浴中加热至沸2分钟,注意酒精沸腾后将火关小,避免酒精蒸汽燃烧。冷却后离心。 (3)倾去上层乙醇液。于沉淀中再加入10%NaCI溶液4ml,置沸水浴中8分钟,并用玻棒不断搅拌,取出;冷却后再离心, (4)将上清液倾入另一离心管中,再离心一次,除去可能存在的微量残渣,将上清液倒入一试管。 取等量95%的乙醇,逐滴加入到上清液中,即可见白色沉淀逐渐出现,静置10分钟后。将其内容物摇匀后倒入一圆底离心管中,离心5分钟,将上液倾去,所得白色沉淀即为核酸钠。 (二)核酸的水解: 在有核酸沉淀的离心管中加入蒸馏水2ml。振摇至沉淀溶解后,加入10%H2SO42mL摇匀,于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即得核酸水解液,用流水冷却后进行下列定性试验。 (三)鉴定: l、嘌呤碱的鉴定: 取中试管一支,加入饱和苦味酸约2ml,再加入核酸水解液4—6滴,摇匀。静置于室温中,观察有无黄色针状结晶出现,。 2、脱氧核糖的鉴定: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 重点: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化学成分的极性、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及提取溶剂的选择;常见的提取方法及应用范围。 常用三种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另外新方法还有超临界提取法。 提取的概念: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天然药物组织脱离的过程。 一溶剂提取法(一)提取原理:根据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二)化学成分的极性: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1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1/ 8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不但数量繁多,而且结构千差万别。 所以极性问题很复杂。 但依据以上两点,一般可以判定。 需要大家判断的大多数是母核相同或相近的化合物,此时主要依据取代基极性大小。 2 常见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 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比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三)提取溶剂及溶剂的选择: 1. 常用提取溶剂的分类与极性:1)分类:通常分三类:水类;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2)极性大小:水(H2O)>甲醇(MeOH)>乙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醚(Et2O)>氯仿(CHCl3 ) >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 石油醚(Pet.et)。 水类还包括酸水、碱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为正丁醇后所有的。 这三类溶剂间互溶情况:水和亲水性有机溶剂可互溶,水和亲脂性有机溶剂间不互溶,有机溶剂间除甲醇和石油醚不互溶外,其它均互溶。 3)溶剂极性大小的实质:介电常数不同,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

益母草有效成分及提取技术

益母草有效成分及提取技术 摘要:本文对益母草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刚定含童方法及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益母草,提取工艺,有效成分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等. 益母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益母草碱和水苏碱. 一、有效成分:益母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类、二萜类、黄酮 类、挥发油及微量元素 二、提取: 2.1.1 煎煮法益母草药材6份,每份100 g,分别以水、1%盐酸溶液为溶媒提取3次,提取时间为10倍量2.0 h、6倍量1.5 h、5倍量1.0 h,每种溶媒各提取3份,提取物浓缩,备用。 2.1.2 回流提取法益母草药材6份,每份100 g,分别以95%乙醇、0.1%盐酸乙醇溶液为溶媒提取3次,提取时间为10倍量2.0 h、6倍量1.5 h、5倍量1.0 h,每种溶媒各提取3份,提取物浓缩,备用。 2.1.3 超声提取法益母草药材12份,每份100 g,分别以10倍量的水、1%盐酸溶液、95%乙醇、0.1%盐酸乙醇溶液为溶媒在59KHz的超声发生器中提取2次,每次40 min,每种溶媒各提取3份,提取物浓缩,备用。 2.1.4 SFE-CO2法益母草药材3份,每份100 g,均用氨水湿润碱化,

置超临界萃取装置内,加入夹带剂(95%乙醇)0.5倍量,于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70 ℃,解析压力10MPa,解析温度45 ℃的条件下萃取4 h,萃取物备用。 三、益母草的药理作用 1、抗炎镇痛的作用:益母草碱具有抗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镇痛, 有效抑制炎症增殖反应, 对于药流后的止血及子宫复旧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从动物实验证实抗炎作用。机理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分析法, 分别检测大鼠口服后血液雌、孕激素及子宫平滑肌。、及、含量的变化, 可通过抑制痉挛子宫的活动, 抗炎, 降低子宫平滑肌上。含量及升高体内孕激素水平等多种途径缓解痛经症状。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益母草碱对急性血疲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实验, 可有效降低血液粘度,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 2、对淋巴微循环的作用:益母草的注射液能明显增强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及收缩性, 扩张微淋巴管口径, 使微淋巴的活性增强, 对失血性休克时的淋巴微循环障碍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3、利尿作用: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的利尿用研究, 证实可作为一种作用和缓的保钾利尿剂。 4、心肌保护作用:益母草对在体或离体心脏缺血, 再灌注均有缺血预适应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5、益母草的肾毒性研究:益母草和复方益母草胶囊长毒实验对比, 益母草提取物给大鼠灌胃, 连续天, 结果益母草高、低剂量都会造成不

17动物组织蛋白提取

1.组织块迅速置于预冷的生理盐水中,洗去表面的血迹,将组织称量后切成较小的组织块(0.2-1.0g),放入组织匀浆器中,按组织100mg:提取试剂体积1ml的比例加入相应体积的蛋白提取试剂(需提前加入酶抑制剂)进行匀浆,至组织研磨完全。 2.超声处理(同细胞蛋白样品的制备),处理完后置冰上裂解4-5小时。 3.10000 g/min离心10min,取中层溶液,加入等体积的蛋白上样缓冲液(2X),或1/4体积蛋白上样缓冲液(5x)(AR1112),置100℃水浴箱沸水浴中变性5分钟。 1、动物肝脏直接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液氮,迅速研磨,待组织变软,再加少量液氮,再研磨,如此三次。 2、称量约40mg研磨组织,加入200 ul预冷的组织蛋白抽提试剂,冰上孵育20分钟。 3、10,000×g 离心15分钟。 4、收集上清,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手工匀浆:将剪碎的组织倒入玻璃匀浆管中,再将剩余的1/3匀浆介质或生理盐水冲洗残留在烧杯中的碎组织块,一起倒入匀浆管中进行匀浆,左手持匀浆管将下端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器皿中,右手将捣杆垂直插入套管中,上下转动研磨数十次(6~8分钟),充分研碎,使组织匀浆化。 机器匀浆:用组织捣碎机10000~15000r/min上下研磨制成10%组织匀浆,也可用内切式组织匀浆机制备(匀浆时间10秒/次,间隙30秒,连续3~5次,在冰水中进行),皮肤、肌肉组织等可延长匀浆时间。 超声粉碎:用超声粉碎机进行粉碎,可用Soniprep150型超声波发生器以振幅14微米超声处理30秒使细胞破碎,也可用国产超声波发生仪,用40安培,5秒/次,间隙10秒反复3~5次。 反复冻融:培养或者分离的细胞可以用以上的方法匀浆,也可以反复冻溶3次左右(即让细胞加适量的低渗液或者双蒸水放低温冰箱中结冰,溶解,再结冰,再溶解,反复3次左右),但有部分酶活力会受影响。 ①吸取培养基,预冷PBS清洗细胞三次,细胞刮刮脱细胞,收集至离心管,1000rpm离心5分钟。洗涤后的细胞转移至洁净EP管,②冰上操作,配制细胞裂解液,1ml Lysis,Buffer 中加入10 μl磷酸酶抑制剂、1 μl蛋白酶抑制剂、5μl 100mM的PMSF。混匀后冰上保存数分钟待用。③在洗涤好的细胞中按照每107个细胞加入1ml细胞裂解液的比例,加入细胞裂解液。200μl移液器反复吹打,至蛋白析出。④4℃摇床,温和振摇15分钟。⑤14000rpm,4℃离心15分钟,上清即为细胞全蛋白提取物。⑥BCA法测蛋白浓度。蛋白分装后保存于-70℃冰箱,避免反复冻融。提取细胞全蛋白整个过程中所有使用的物品及试剂均需预冷,防止蛋白降解。 细胞提取步骤 1. 冰上操作,向细胞沉淀中加入200ul细胞裂解液,2μl 100mM的PMSF。 2. 200μl移液器反复吹打,至溶液变得粘稠。 3. 4℃摇床,温和振摇30min。 4. 15000rpm,4℃离心15min,上清即为细胞全蛋白提取物 5. 蛋白分装后保存于-70℃冰箱,避免反复冻融。

天然药物化学(2016简答题)

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2*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答: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经药效实验筛选具有生物活性并能代表临床疗效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天然药物中不代表其治疗作用的成分为无效成分。一般认为天然药物中的蛋白质、多糖、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等成分是无效成分或杂质。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 4*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答: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互不相容)>丙酮>乙醇>甲醇>水(与水相混溶)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7*聚酰胺吸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①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有机溶剂中较弱,碱性溶剂中最弱;②与形成氢键的基团多少有关: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与形成氢键的基团位置有关:一般间位>对位>邻位;④芳香核、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越牢;⑤对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吸附力减弱。 8*简述苷的分类。 答:据苷键的构型不同分为α-苷、β-苷;依据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依据苷的结构中单糖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依据苷元结构不同,可分为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依据糖链的数目不同,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依据苷的生物活性,分为强心苷、皂苷等。 9*简述苷键酸水解的影响因素。 答:①苷原子不同,水解难以顺序: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易水解③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⑤吸点子基的诱导效应,尤其是C2上取代基的吸点子基对质子的竞争吸引,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化能力下降,水解速度下降⑥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基,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 10*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丹皮苷、丹皮酚。 答:三种样品分别做α-萘酚-浓硫酸反应,不产生紫色环的是丹皮酚。产生紫色环的,再分别做斐林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反应的是丹皮苷。 11*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新采集的大黄必须储存两年以上才可药用?

白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

白芍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中西医药理作用研究 谢海潭(湖南康寿制药有限公司) 摘要:目的:从中药白芍中提取有效化学成分以及临床药理分析作用方法:通过对中药白芍的中西医药理研究,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药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甙类、萜类、黄酮类、鞣质类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菌、保肝、镇痛等结论:目前,白芍已在多种中药或中西药制剂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白芍将进一步发挥出更大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白芍有效成分中西医药理研究 目前,许多药物制剂当中含有白芍,这是由于白芍本身含有许多药用成分,对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效果。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为TGP,有效部位含有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占总苷的90%以上,一般认为芍药苷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故TGP的药理作用基本代表了白芍的药理作用。本文就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A:白芍的活性成分提取及现代医学(西药)药理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查阅各种中医医学典籍以及近年来各大代表性的有关中药白芍的医学著作或杂志。 1.2方法:通过对本草考证、品质研究、生物学研究、化学成分研

究、药理研究等方法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和讨论中药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 结果 2.1白芍的化学成分[1] 2.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自1963年Shibatas首次分离得到芍药苷以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又先后分离得到了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白芍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等成分。 2.1.2 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1995年,Ikuta等首次报道了芍药中的8个三萜化合物,其主要属于五环三萜中的齐墩果型,其特点是大部分的28位连有羧基。 2.1.3 黄酮及其化合物:1997年,Kamiya从白芍中得到2个黄酮化合物,其特点是5位,4’位羧基,在3,7位可成苷。 2.1.4 鞣质类:Nishizawa等从芍药根中得到了没食子酰鞣质类化合物。 2.1.5 其他成分:从白芍中也可分离得到白芍根基本油的32种成分,树脂、糖、蛋白质、金属元素Mn、Fe、Cu、Cd、Ph及17种氨基酸。 2.2白芍的药理作用 芍药苷是中药芍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单萜类糖苷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等,且毒副作用小。芍药苷作为白芍总苷的主要成分,已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知识点归纳(1)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一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天然香料的来源:植物、动物 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提取芳香油。 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萃取等。 芳香油的性质:挥发性强,成分复杂,以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主。 1.水蒸气蒸馏法: 原理:水蒸汽可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水油分层。 方法:水中蒸馏:原料放在沸水中加热蒸馏。 水上蒸馏:原料隔放在沸水上加热蒸馏。 水汽蒸馏:利用外来高温水蒸气加热蒸馏。 不足:有些原料不适宜于水中蒸馏,如柑橘、柠檬等易焦糊,有效成分容易水解。 2.常用压榨法(通过机械压缩力将液相物从液固两相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简单操作.) 3.萃取法: 原理: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溶剂挥发后得到芳香油。如石油醚、酒精、乙醚等。 方法:原料浸泡在溶剂中→得到浸泡液→有机溶剂挥发→芳香油。 不足:有机溶剂中的杂质影响芳香油的品质 1.玫瑰精油的提取 0.1g/mL氯化钠溶液:促使油水混合物(乳浊液)中油和水的分离。无水硫酸钠:吸收油层中的水分。 实验步骤:①采集玫瑰花:采集盛花期(5月中上旬)的玫瑰花,清水清洗沥干。 ②装入蒸馏原料:称取50g玫瑰花放入蒸馏瓶,添加200mL蒸馏水。 ③安装蒸馏装置:按照从左向右、自下到上次序安装水蒸气蒸馏装置。 ④加热蒸馏:控制蒸馏时间和速度(1~2滴/秒),获得乳白色乳浊液;拆卸装置。⑤分离 油层:向乳浊液加入NaCl溶液后,利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上面的油层。 ⑥除去水分:向油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24h后过滤,得到玫瑰油。 注意事项:蒸馏时间不能过短,温度不能过高。 2.橘皮精油的提取 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柠檬烯,主要分布在橘皮中。 石灰水:防止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降低压榨液黏稠度,过滤不堵塞筛眼。 小苏打、硫酸钠:促进油和水的分离(用量分别为橘皮质量的0.25%和5%)。 实验步骤:①橘皮的处理:将新鲜橘皮用清水清洗沥干。 ②石灰水浸泡:用7~8%石灰水浸泡橘皮24h。 ③清水漂洗:浸泡好的橘皮用流水彻底漂洗干净,沥干。 ④粉碎和压榨:将橘皮粉碎,加入小苏打和硫酸钠后,用压榨机压榨得到压榨液。 ⑤过滤压榨液:用布袋过滤,滤液再高速离心处理,分离出上层橘皮油。 ⑥静置处理:将橘皮油在5~10℃冰箱中静置5~7d,分离出上层澄清橘皮油。 ⑦再次过滤:将下层橘皮油用滤纸过滤,滤液与上层橘皮油合并,得到橘皮精油。 分析:静置处理目的:除去果蜡和水分。 课题二胡萝卜素的提取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探讨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探讨 邬元娟1,王文亮2,岳 晖1,谷小红1,姜国华1,尚燕3 (1山东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济南 250100;2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济南 250100; 3 莱芜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莱芜 271100) 作者简介:邬元娟(1977~),女,山东济南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方面的研发。 通讯作者:王文亮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新技术,分析了这些新技术在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提取;新技术 中国食物与营养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No.2,2008 2008年第2期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是指从再生资源中提取的具有独特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中许多有效成分是疾病防治、强身健体的物质基础。天然产物安全性高,已成为医药、食品及饲料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包括有黄酮、多酚、萜类等几百种,其分子主要特点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从几百到几千;具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上取得突破,开发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对彻底改变中国天然产物开发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落后等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行业有重要意义[1,2]。 1超临界萃取 1.1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一般采用CO2作为萃取剂,具有工艺简单、无有机溶剂残留、操作条件温和、不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提取分离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超临界萃取技术特别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逐步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是研究和应用较为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和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对压力、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的特性,通过升温、降压手段(或两者兼用)将超临界流体中所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它兼有精馏和萃取两种作用[1]。 1.2超临界萃取的特点与应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一系列优点:一是选择性好,可通过对温度、压力的调控改变物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有针对性地萃取天然产物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二是操作温度低,能有效防止中药中热敏成分和化学不稳定成分的高温分解和氧化。三是可调节萃取物的粒度,使萃取物达到期望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四是萃取率高,萃取周期短,溶剂回收方便简单,可循环使用,无污染。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挥发性成分、低分子质量、低极性和脂溶性成分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能,因而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上述成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极性较强的物质的提取,可以通过在萃取时加人夹带剂,提高这些物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提高和维持萃取的选择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全氟聚醚碳酸铵能使二氧化碳与水形成分散性很好的微乳液,从而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水溶液体系,现已经使强极性化合物蛋白质的提取成为可能。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属高压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因此这一技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较难普及。但随着国产化、工业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设备的开发,超临界萃取技术将在中药提取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1,2]。 2超声波提取技术 2.1超声波提取的原理

动物类中药提取方法

动物类中药提取方法 我国应用动物药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僵蚕、地龙等动物药67种,对其应用及疗效亦有明确记载。《本草纲目》中动物药增至440种。近代《中国药用动物志》更是收载动物药多达1581种,临床各科广为使用。 动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动物药的临床和药理研究日益受重视,而且在活性成分的研究方面也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复杂,大多为大分子化合物,分离分析难度较植物药大,与植物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相比已远远落后。然而,由于其生物活性强、临床疗效高、含量丰富等特点又激励人们不懈地去探索动物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开发利用前景。 经研究表明,动物药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酚、酮、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因此对于动物药的提取,可根据不同成分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 1 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类提取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类中药,是动物药中普遍存在的化合物,这些成分以往常被认为无药理作用,属于无效成分或有毒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得知,许多蛋白质和多肽是动物药中的有效成分,动物药中的蛋白质和多肽成分研究也渐被人们重视。 大部分蛋白质可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稀碱溶液中,少数与脂类结合的蛋白质溶于乙醇、丙酮及丁醇等有机溶剂中。另外,每个氨基酸都有其固有化学特性,导致不同的多肽因其组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溶解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的可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及纯化。 蛋白质的提取一般常采用各种水溶液,为防止原料中可能存在的酸或碱的影响,常用pH缓冲液提取。蛋白质氨基酸的提取一般是将蛋白质经酸、碱或酶水解后,分离得到各种氨基酸;天然游离的氨基酸的常采用水或稀醇等极性溶剂进行提取。为了尽可能的提取完全,常需要对一些动物药进行细胞破碎,使其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释放出来进入提取溶剂中,以达到的提取的目的。同时,有些活性蛋白,为避免其变性失活在细胞破碎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条件。在实验室内常用的破碎方法有: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中草药以植物药为主,而植物都就是由复杂的化学成分所组成。其中主要有纤维素、叶绿素、单糖、低聚糖与淀粉、蛋白质与酶、油脂与蜡、树脂、树胶、鞣质及无机盐等。其中,许多物质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称为一次代谢产物。一般认为它们在药用上就是无效成分或杂质。而另外一些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有机酸、氨基酸、萜类、苷类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称为二次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虽含量很少,多则百之几,少则百万分之几,甚至更少。但它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其中有些已应用于临床,我们称之为有效成分。当然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划分就是相对的,如天花粉的引产有效成分就是蛋白质,香茹中的多糖对实验动物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进行中草药成分提取前,应注意对所用材料的原植物品种的鉴定并留样备查。同时要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第一、从植物中提取已知的有效成分或已知的化学结构类型者。如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麻黄中提取麻黄素;三棵针中提取黄连素等(提取有效成分)。或从植物中提取某类成分如总生物碱、总酸性成分。如从银杏叶中提取总黄酮;从大黄中提取总蒽醌(提取有效部位)。工作程序比较简单。一般先查阅有关资料,特别就是工业生产的方法,搜集比较该种或该类成分的各种提取方法,再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选用。(注意先重复该方法,得到产品后,再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改进工艺,达到大生产要求)。

第二、从中草药中寻找未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时,情况比较复杂。只能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在临床或药理试验配合下,经不同溶剂提取,以确定有效部位。然后再逐步划分,追踪有效成分最集中的部位,最后分得有效成分。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对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通常就是利用适当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从植物中抽提出来。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汽蒸馏法与升华法等。其中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溶剂提取法 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就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的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根据“相似者相溶”的经验规律,中药化学成分可通过结构去估计它们的性质,亲脂性的中药成分易溶于亲脂性溶剂,难溶于亲水性溶剂。反之,亲水性成分则易溶于亲水性溶剂。据此,可选择适当溶剂从中药中提取所需成分。常见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表示如下: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 1、水提取法 水就是一种强杉性溶剂。中草药中亲水性成分如无机盐、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与苷类等都能被水溶出。游离生物碱可与酸生成盐而溶于水,因而可用酸水提取。有机酸、黄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2)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有效成分是指 C A. 含量高的成分 B. 需要提纯的成分 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D. 一种单体化合物 E. 无副作用的成分 2.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B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 3.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A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4.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B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5.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 Et2 O B. EtOAc C. CHCl3 D. EtOH E. BuOH 6.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B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7.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D 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 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 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 8.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C A. 煎煮法 B. 分馏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盐析法 E. 冷冻法 9.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C A. 回流提取法 B. 煎煮法 C. 浸渍法 D. 水蒸气蒸馏后再渗漉法 E. 水蒸气蒸馏后再煎煮法10.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名称叫 D A.水蒸气蒸馏器B.薄膜蒸发器C.液滴逆流分配器D.索氏提取器E.水蒸气发生器

1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B A.比重不同B.分配系数不同C.分离系数不同D.萃取常数不同E.介电常数不同12.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D A. 乙醚 B. 醋酸乙酯 C. 丙酮 D. 正丁醇 E. 乙醇 13.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 E A. 乙醇 B. 甲醇 C. 正丁醇 D. 醋酸乙醋 E. 苯 14.从天然药物水煎液中萃取有效成分不能使用的溶剂为 A A. Me2 CO (丙酮) B. Et2 O C. CHCl3 D. n-BuOH E. EtOAc 15.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水提取液,欲除去其中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宜用B A. 铅盐沉淀法 B. 乙醇沉淀法 C. 酸碱沉淀法 D. 离子交换树脂法 E. 盐析法 16.影响硅胶吸附能力的因素有 A A.硅胶的含水量B.洗脱剂的极性大小C.洗脱剂的酸碱性大小 D.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大小E.被分离成分的酸碱性大小 17.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B 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 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 18.氧化铝,硅胶为极性吸附剂,若进行吸附色谱时,其色谱结果和被分离成分的 什么有关A A.极性B.溶解度C.吸附剂活度D.熔点E.饱和度 19.下列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D A.醛基B.酮基C.酯基 D.酚羟基E.甲氧基 20.下列基团极性最小的是C 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醇羟基 21.具下列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C A. 四个酚羟基化合物B.二个对位酚羟基化合物 C.二个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 二个间位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 22.对聚酰胺色谱叙述不正确项 E

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0414***** XXX 一、选材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和草大青(I. indigotica Fort.)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的根茎及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二、主要化学成分、结构与性质 菘蓝根含靛蓝(indigotin,indigo),靛玉红(indirubin),蒽醌类、β-谷甾醇(β-sitosterol),γ-谷甾醇(γ-sitosterol)以及多种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还含黑芥子甙(sinigrin),靛甙 (indoxyl-β-hlucoside),色胺酮(trptanthrin),表告伊春(epigoitrin),1-硫氰酸-2-羟基丁-3-烯(l-thiocyano-2-hydroxy-3-butene),腺甙(adenos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和含有12%氨基酸的蛋白多糖。还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主要有效成分氨基酸多是无色晶体,熔点极高,一般在200℃以上。不同的氨基酸其味不同,有的无味,有的味甜,有的味苦,谷氨酸的单钠盐有鲜味,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并能溶解于稀酸或稀碱中,但不能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酒精能把氨基酸从其溶液中沉淀析出。

金银花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

金银花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广谱抗菌抗病毒等功效,目前70%以上的消炎、感冒中成药中都含有金银花。随着对金银花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金银花浑身都是宝,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在医药产业、饮料食品产业、保健品产业及日用化工产业都有应用。 目前,对金银花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应用还没有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与应用,并进行深入产业化研究。为此,根据技术的成熟度、投入产出比、工业化可行性等因素,本研究筛选了挥发油、活性成分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比较研究。 采用共水蒸馏、超临界萃取、水提醇沉、超声辅助乙醇提取实验小试、中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对金银花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工艺优化与测定比较分析,获得最优工艺条件和评价指标体系。1.采用共水蒸馏法对金银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原料使用量250 g,在5 L圆底烧瓶中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金银花粉碎度20目,5%盐溶液浸泡28 h,料液比1:10(g:mL),提取时间42 h,挥发油得率0.171%,产物为淡黄色蜡状固体,脂腊味较重;产物经过GC-MS分析,检测到金银花挥发油成分79种,其中脂肪酸类成分9种(占69.1%)、脂类成分17种(占16.83%)和烷烃类成分15种(占5.37%)最多,占总成分的91.3%。 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温度45℃,静态萃取0.5 h,动态萃取1 h,CO2流量4 L/min,萃取得率2.0687%,产物为淡黄色至淡

中药化学讲义: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中药鉴定学讲义: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一、胆汁酸类及含该类成分的重要中药 (一)胆汁酸的结构特点 天然胆汁酸是胆烷酸的衍生物,胆烷酸的结构中有甾体母核,B/C环稠合皆为反式,C/D环稠合也多为反式,而A/B环稠合有顺反两种异构体形式。 母核上的C-10位和C-13位的角甲基皆为β-取向,C-17位上连接的戊酸侧链也是β-取向。胆汁酸的结构中多有羟基存在,羟基结合点往往在C-3,C-7和C-12位上,羟基的取向既有α型也有β型。有时在母核上也可见到双键、羰基等基团的存在。 胆汁酸、强心苷、甾体皂苷结构对比: A/B环为顺式稠合时为正系——胆酸。 A/B环为反式稠合则为别系——别胆酸。

在甾核的3、6、7、12等位都可以有羟基或羰基取代。各种动物胆汁中胆汁酸的区别,主要在于羟基数目、位置及构型的区别。胆汁酸在动物胆汁中通常以侧链的羧基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甘氨胆汁酸或牛磺胆汁酸,并以钠盐的形式存在,如牛磺胆酸等。 胆汁酸的分布较广,从动物的胆汁中发现的胆汁酸超过100种,其中最常见的不过几种,如胆酸、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其俗名命名常是根据最先发现的动物加以定名的,如鹅去氧胆酸首先是从鹅的胆汁中提取的,石胆酸首先是从胆结石中提取的。在高等动物胆汁中发现的胆汁酸通常是24个碳原子的胆烷酸衍生物,而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中的胆汁酸则含有27个碳原子或28个碳原子,这类胆汁酸是粪甾烷酸的羟基衍生物,而且通常和牛磺酸结合。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 ①具有羧基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即它可与碱反应生成盐、与醇反应生成酯。 ②游离胆汁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与碱成盐后则易溶于水,故常用碱的水溶液提取胆汁酸。 ③在胆汁酸的分离和纯化时,常将胆汁酸制备成酯的衍生物,如将末端羧基酯化,使其容易析出结晶。 (三)胆汁酸的鉴别 1.Pettenkofer反应所有的胆汁酸皆呈阳性反应。 2.Gregory Pascoe反应该反应可用于胆酸的含量测定。 3.Hammarsten反应胆酸显紫色,鹅去氧胆酸不显色。 改良的Hammarsten反应胆酸显紫色,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无上述颜色变化。 甾体母核显色反应: 1.Liebermann反应。 2.醋酐-浓硫酸(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3.三氯乙酸(Rosen-Heimer)反应。 4.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 5.五氯化锑反应。 6.芳香醛-硫酸或高氯酸反应。 胆汁酸的鉴别: 1.Pettenkofer反应 原理:蔗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羟甲基糠醛,与胆汁酸缩合生成紫色物质的原理而进行的,所有的胆汁酸皆呈阳性反应。 具体操作:取未经稀释的胆汁1滴,加蒸馏水4滴及10%蔗糖溶液1滴,摇匀,再沿管壁加入浓硫酸5滴,置冷水中冷却,则可见在两液面分界处出现紫色环。 2.Gregory Pascoe反应 取1ml胆汁加6m1 45%硫酸及1ml 0.3%糠醛,密塞振摇后在65℃水浴中放置30分钟,溶液显蓝色。 3.Hammarsten反应 用20%的铬酸溶液(将20gCr03置于少量水中,加乙酸至1OOml)溶解少量样品,温热,胆酸显紫色,鹅去氧胆酸不显色。 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