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析报告交流稿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析报告交流稿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析报告交流稿

XXX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参照)

XXX县三调办

XXXXX

第1章引言

1.1 背景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两统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背景之下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三调办的指导下,XXX县三调办认真执行全国三调办、省三调办印发的三调《技术规程》《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通过内业勾绘、外业调查举证、数据库建设、成果质量核查等多个流程,基本查清了全县地类数量、类型、分布、利用状况,以及权属情况,形成了一套“三调”阶段性成果。

1.2 目标

通过全面分析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进一步提高我县“三调”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分析全县自20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特点、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切实讲清“二调”以来的土地变化合理性;通过与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对比,发现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1.3 分析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于“三调”数据,分析土地资源规模、

结构与分布,阐明XXX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在全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合理性进行分析。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对比“三调”和“二调”成果数据,分析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特点,流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等,对变化合理性进行阐述。

(3)耕地保护专题分析。从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等入手,重点分析全县耕地保护情况。从恢复属性标注、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等挖掘全县耕地潜力。从耕地坡度、耕地种植属性、耕地分布破碎度等,客观分析全县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

(4)建设用地管理专题分析:从全县规划执行情况、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建设用地存量情况以及违法用地及查处整改情况入手,分析全县建设用地秩序、效率、潜力等。

(5)生态用地分析:从全县生态用地的面积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等入手,重点分析生态用地规模结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等变化,总结全县生态用地现状及变化特征。并结合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相关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全县生态用地分布合理性。

(6)结论。在总结全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合理性的基础上,总结“三调”成果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以及当前自然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1.4 分析原则

在成果分析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原则。严格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客观实际为唯一依据,实事求是分析全县土地利用情况,以两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客观、合理分析变化情况和变化合理性。

坚持分析透彻、结论可靠原则。坚持多角度、多方向的深入挖掘调查数据所反映出的土地利用特征,以及两次调查数据所反映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多层次分析产生变化的合理性,得出的结论需符合发展规律、事物常识、管理判断。

坚持依据充分、逻辑严密原则。数据分析过程中,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数据前后一致,形成闭合圈。在合理性分析过程中,各项数据真实可靠,依据充分。

坚持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原则。分析报告中,名词术语规范、标准统一、前后一致,分析内容全面。本次分析数据单位为万亩,数据均保留两位小数,分析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整或保留合适的小数位。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在数据分析过程,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针对辖区内的重点地类,如耕地、建设用地、权属,及三州地区的林地、草地与湿地等,重点进行分析,阐述变化的合理性。

1.5 分析方法

(1)数据处理。在对比分析前,均以“三调”调查界线范围,对其他对比数据进行空间裁切处理,以统一单元为分析范围,确保分析范围的一致性。同时对“二调”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进行图斑化,重

新建立空间拓扑关系,以减小伪流量变化影响。在与其他数据对比时,采用统一地类统计口径,避免因统计口径差异造成对比分析错误。

(2)数据对比。基于“三调”数据和“二调”数据、各类专题数据等,综合使用空间叠加、属性提取、统计汇总等方法,获取“三调”统计对比数据。

(3)合理性分析。一是利用“三调”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管理成果现状进行合理性分析。二是利用“三调”和“二调”数据差异,对10年来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情况及变化合理性进行分析。

1.6 数据来源

数据分析采用全县2009年统一时点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19年第三次国土调查初始调查成果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数据来源可靠,具体数据清单如表1.1。

表1.1 数据源情况表

依据以上源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出本次分析使用的数据。

第2 章土地利用现状

基于全县“三调”阶段性成果数据,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一级共13类,二级共56类),汇总主要地类规模、结构与分局,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2.1 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2.1.1 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结构

根据“三调”数据统计,全县调查总面积XXX平方公里(XXX万亩)。其中:按照三大类统计,农用地面积为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0.94%,建设用地(不包含水库水面)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95%。未利用地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12%。按照一级分类统计,林地面积最大,为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6.53%;其次是耕地面积,为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为34.85%。全县耕地面积为XXX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为34.8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5.234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为6.17%。

X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结构见图2.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按照三大类分类统计见表2.1,按照一级类、二级类统计表2.2。

表2.1 XXX县土地利用按照三大类统计

图2.1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结构图

表2.2 XXX县土地利用现状一级、二级类型规模结构统计表

2.1.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情况

从行政区划来看,在全县土地面积中,XXX镇面积最大,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95%,XXX镇面积最小,占全县面积的2.11%。

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西南地区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西北地区以林地、耕地、水域用地为主,东北地区以林地、耕地、种植园用地为主,东南地区以林地、耕地、住宅用地为主,与XXX县的经济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一致。

2.2 耕地

对全县耕地规模、结构、分布、以及耕地主要特征等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2.2.1 耕,地规模与结构

根据“三调”数据统计,全县耕地总面积为XXX万亩,在全部土地一级分类中的比例居第2位,占全县土地面积34.85%。其中水田19.0837万亩,水浇地XXXX万亩,旱地XXXX万亩。全县耕地二级地类结构见表2.3、图2.4。

表2.3 XXX县耕地面积统计情况

单位:万亩

2.2.2 耕地分布

从行政区划来看,耕地分布大致呈均匀分布趋势。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最大的富驿镇,占全县耕地的9.65%。

图2.5 XXX县各乡镇耕地面积统计

从耕地分布密度来看,耕地分布密度为耕地面积与辖区土地面积比值。全县耕地分布密度为34.86%,其中XXX镇分布密度最大,达39.27%。全县耕地情况统计见详图2.6。

图2.6 XXX县各乡镇耕地规模和分布密度统计

从地理分布来看,从地理分布来看,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

和南部区域。以县城为中心,向南增加,向北增加,西部地区耕地较少,西北地区耕地分布不均匀。

图2.7 XXX县耕地分布图

从耕地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耕地决定行政区内耕地资源数量丰缺。全县人均耕地1.5594亩,低于平均水平的有XXX镇(0.2214亩/人)、XXX镇(1.4325亩/人)、XXX镇(1.3967亩/人)、XXX镇(1.0804亩/人)、XXX镇(1.3238亩/人)。全县各乡镇人均耕地占有量统计详见图2.6。

图2.6 XXX县各乡镇耕地规模和分布密度统计

从耕地坡度来看,坡度状况衡量耕地的利用和生产能力。全县不同坡度耕地情况详见表2.4。全县耕地中≤2°的平地耕地

2.5834万亩,占耕地的

3.01%,主要集中分布在XXX镇,占全县≤2°

的平地耕地的21.64%。全县耕地坡度≥25°的面积为2.2478万亩,其中旱地2.1750万亩,占全县旱地的3.25%,水田0.0727万亩,占水田的0.38%。

表2.4 不同坡度耕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2.2.3 耕地二级类

2.2.

3.1 水田

水田数量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重要指标,我县水田19.0837万亩,农村户籍人口45万人,每人平均0.4216亩水田。

从行政区划来看,XXX镇水田面积最大,其次是XXX镇,分别占全县水田的10.49%、10.39%。各乡镇水田面积详见图2.9。

图2.9 XXX县各乡镇水田规模统计

从水田分布密度来看,最大的XXX镇,占全县耕地的0.26%。具体详见图2.10。

图2.10 XXX县各乡镇水田分布密度统计

从水田地理分布来看,全县水田分布大致呈西北稀疏东南密集的分布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南区域,这些区域的特点是地势低平、供水

方便、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

从水田坡度分布来看,全县水田主要集中在 2°~ 6°坡度,占该坡度耕地的59.93%,其中15°以上的水田面积0.2931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1.52%,坡度水田情况详见表2.6。全县水田坡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散状分布。

表2.5 XXX县各乡镇不同坡度水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2.2.

3.2 旱地

旱地是我县主要的耕地组成,占全县耕地77.66%。

从行政区划旱地规模状况来看,XXX镇旱地面积最大,其次是XXX镇,分别占全县旱地的11.44%、10.20%。

图2.11 XXX县各乡镇旱地规模统计

从旱地分布密度来看,最大的是XXX镇,占全县耕地的5.04%。具体详见图2.12。

图2.12 XXX县各乡镇旱地分布密度统计

从旱地地理分布来看,全县旱地分布大致呈均匀分布趋势,这些区域的特点是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分布密度大。

从旱地坡度分布来看,全县旱地主要集中在6°~15°坡度,占该坡度耕地的89.33%,其中6°以下的旱地面积8.3665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12.53%,坡度旱地情况详见表2.6。全县旱地坡度分布呈现坡地、山地特点。

表2.6 XXX县各乡镇不同坡度旱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2.2.

3.3 水浇地

全县水浇地较少,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

,占水浇地的37.96%。从不同坡度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2°~ 6°坡度。具体分布情况详见图2.13、表2.7。

图2.13 XXX县各乡镇水浇地规模结构统计

表2.7 XXX县各乡镇不同坡度水浇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2.2.4 耕地现状特征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全县耕地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①数量特征。全县耕地中旱地占比较高,其次为水田。

②分布特征。全县耕地分布较为均匀。

③质量特征。西南区域相对地势坡度较缓,灌溉较便利,耕地占比高,除县城周边外,其他地区耕地整体耕地质量较好,部分东北地区坡度较大,耕地质量较差。

2.3 建设用地

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建设用地二级地类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以下简称商服)、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以下简称公服)、特殊用地、空闲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不包括农村道路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按照规划分类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标注属性分类,主要包括是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工矿用地(204)、特殊用地(205)以及20标注以外的交通水利用地。

2.3.1 建设用地规模结构

根据“三调”成果数据,从建设用地二级类来看,全县商服用地0.2万亩,住宅用地13万亩,公服用地0.469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0783万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1.15%、78.49%、2.74%、12.12%。可见,全县建设用地构成以住宅用地为主体,其次是交

通运输用地。详见表2.8。

表2.8建设用地地类面积统计表

面积:万亩

图2.14 建设用地结构情况图

根据“三调”成果数据,从规划分类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标注属性分类来看,全县城市(201)面积为0.0000万亩,其中面积最大为村庄(203)面积13.5937万亩,其次为建制镇(202)面积1.3179万亩。具体详见表2.9和图2.15。

建设用地标注属性面积统计表

表2.9

图2.15 XXX县建设用地属性标注结构图

2.3.2 建设用地分布

从行政区域来看,全县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如XXX镇等。其中,XXX镇规模最大,共有1.6561万亩,占全县建设用地总量的9.66%。各乡镇建设用地规模详见图2.16。

图2.16 XXX县各乡镇建设用地面积统计图

从开发强度来看。开发强度用建设用地占辖区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全县建设开发强度为6.95%,其中大于5%的有XXX镇,开发强度小于1%。各乡镇建设用地占辖区总面积的比例详见图2.17。

图2.17 XXX县各乡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统计图

从人均建设用地来看。全县人均建设用地0.3108亩,人均建设用地最多的乡镇为XXX镇,其次是XXX镇,人均建设用地最少的是XXX镇。与人口分布呈正相关,以经济发达、地势平坦的区域较为集中。各乡镇人均建设用地情况详见图2.18。

图2.18 XXX县各乡镇人均建设用地统计图

2.3.3 城镇工矿用地

2.3.3.1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与结构

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包括城市(201)、建制镇(202)以及工矿用地(204)的建设用地。经统计,全县城镇工矿用地1.5032万亩,占建设用地8.77%,占全县土地0.61%,全县辖建制镇15个,建制镇面积1.3179万亩,建制镇中建设用地1.2805万亩,占

建制镇面积的0.56%。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详见表2.10。

表2.10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统计表

面积:万亩

从建设用地二级类来看,城镇工矿用地中,城镇住宅用地面积最大,占城镇工矿用地的47.45%,公服用地中的公园绿地面积仅0.0162万亩。

表2.11城镇工矿用地中地类面积统计表

面积:万亩

2.3.3.2 城镇工矿用地分布

从建制镇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县建制镇用地分布呈现出.零星分布特征。全县建制镇共15个,建制镇面积最大的XXX镇(0.7405万亩),最小的是XXX镇(0.0141万亩)。

从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点状分布特征。采矿用地主要集中在XXX镇等采矿区以及河湖地区。

图2.19 XXX县城镇工矿用地分布情况

2.3.4 村庄建设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主要是标注203属性的建设用地。经统计,全县村庄建设用地13.57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0%,占建设用地的79.17%。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中农村宅基地12.7282万亩,

占村庄用地93.63%。具体详见表2.12。

表2.12村庄建设用地中地类面积统计表

面积:万亩

从行政区划来看,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是XXX镇,其次是黄甸镇,村庄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例最高的是XXX镇,比例为8.15%。村庄建设中农村宅基地面积最大的是XXX镇。具体分布情况详见图。

图2.20 XXX县农村建设用地分布图

从农村建设用地分布密度来看,农村建设用地分布密度最大的为巨龙镇7.65%,高于全县平均分布密度5.52%。

从农村户均建设用地来看,全县农村户均建设用地0.9105亩,其中户均宅基地0.8548亩。XXX县17个乡镇中,户均宅基地面积最大的为XXX镇,其中XXX镇的户均面积为0.9336亩。

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来看,全县农村人均建设用地0.3009亩,其中人均宅基地0.2815亩。人均宅基地面积最大的为XXX镇,其中XXX镇的户均面积为0.3796亩。详见表2.13。

表2.13 XXX县村庄建设用地情况表

单位:亩、%综上分析,全县村庄建设用地的特点:零散分布,少量聚集。

作为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县村庄建设用地零散分布在全县各个位置,县城周边密度较大,其中巨龙镇尤为突出,分布密度高达7.65%%,人均农村建设用地也达0.3483亩,相比之下全县县城以北方向云溪镇及岐伯镇分布密度较低,分布密度仅为3.92%及3.86%。

2.3.5 特殊用地(205)以及20X标注以外的交通水利用建设用地

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中,特殊用地主要是指军事设施、风景名胜等用地。经统计,全县特殊用地0.1376万亩。20标注以外的交通水利用建设用地是指没有标注20属性的交通运输用地(除农村道路)和水工建筑用地,全县共1.9677万亩。

2.3.6 建设用地现状特征

经以上分析,全县建设用地特征:

从数量结构来看,住宅用地面积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从空间分布来看,农村宅基地分布零散,城镇住宅用地集中分布于城市建成区与乡镇场镇。

从开发强度来看,充分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加紧土地征用后项目实施及供地,充分利用空闲地;闲置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迁建/重建后未退耕的宅基地拥有集约和节约利用空间。

2.4 种植园用地

2.4.1 种植园用地规模结构

种植园用地包括果园、茶园、橡胶园和其他种植园用地4个

国家第三次土地调查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 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 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 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 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 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 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 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5月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的目的、任务、程序、内容、方法、要求和质量控制及评价等。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土地调查条例》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9〕4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国土调查办发〔2019〕6号) 《关于调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内容与要求的补充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9〕7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第二批)(国土调查办发〔2019〕9号) 3总则 3.1目的与任务 3.1.1目的 国家统一组织,遵循实事求是、以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成果核查规范和标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国土调查成果进行内业全面核查和外业重点核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可靠。 3.1.2任务 国家组织专业队伍,对经省级检查合格的地方调查成果进行核查,检查图斑的地类、边界、属性标注等信息与实地现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检查专项调查成果的正确性。 核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核查(含相关专项用地调查成果核查),同时,开展土地权属调查成果核查,并相应开展调查成果质量评价等工作。 3.2程序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业务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业务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土地调查法规条例综合知识 1 .根据我国《宪法》,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 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 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A 、国家所有 ( 正确答案 ) B 、集体所有 C 、私人所有 D 、个人所有 2 .根据我国《宪法》,城市的土地属于 ( ); 农村和城市郊区 的土地 ,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 属于 ( ) 。答案: A A 、国家所有、集体所有 ( 正确答案 ) B 、国家所有、国家所有 C 、集体所有、集体所有 D 、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3 .根据《物权法》,国家实行自然资源()制度,但法律另 有规定的除外。 A .善意取得 B .物权公示 C .无偿借用

D .有偿使用 ( 正确答案 ) 4 .()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A 、乡级 B 、县级 ( 正确答案 ) C 、市级 D 、省级 5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A 、乡级 B 、县级 ( 正确答案 ) C 、市级 D 、省级 6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 ; ( ) ; ( ) 。答案() A 、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条件 ( 正确答案 ) B 、土地质量、土地类型、土地等级 C 、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 D 、土地等级、土地权属、土地条件 7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报()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次国土调查流程

次全国国土 调查流程 目录 一、技术路线 (1) 二、前期准备 (2) 1、制定方案................................... - 2 - 2、人员培训................................... - 2 - 3、资料收集................................... - 2 - 4、资料分析................................... - 2 - 5、仪器和设备准备............................. - 3 - 三、内业数据处理 (3) 1、权属界线调查及上图......................... - 3 - 2、城镇村范围界限划定......................... - 3

-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4 - 4、农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6、属性完善................................... - 7 - 7、调查底图制作............................... - 8 - 8、数据检查................................... - 8 - 四、外业调查 (9) 1、实地举证................................... - 9 - 2、标注核实................................... - 9 - 3、地类核实.................................. -10 - 4、图斑边界核实.............................. -10 - 5、数据检查.................................. -10 - 五、专项用地调查 (10) 1、耕地细化调查.............................. -10 -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10 -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 -11 -

什么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什么是“三调”? 朋友们: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古人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说的是要治理好国家,造福于人民,必须从土地的调查确权做起。 三调,全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17年启动,预计2019年12月31日完成,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那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到底要做哪些工作呢? 土地调查,通俗的讲,是调查出每一块土地的利用情况。 这块地是耕地,还是园地? 是茶园,还是果园? 是学校,还是工厂? 是住宅,还是写字楼? 把这些利用情况调查清楚,就可以全面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全国性的土地调查呢? 2009年,我国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调查条例》规定,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十年前,“二调”实际上是在基础数据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开展的,并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等条件的制约,部分成

果的真实性有所降低。 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对土地调查数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土地调查不再仅仅拘泥于土地现状,从名称中就可以看出,三调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涵盖范围不局限于土地,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进行了统筹衔接。三调将全面推进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砍柴”必先“磨刀”。“三调”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从高分影像获取,到一体化数字化调查,互联网+举证及国土调查云软件,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 国土调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三调将以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需要为出发点,全面查清各类自然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水平分布,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隔十年,国土“三调”再摸家底。无疑,“三调”将是继“一调”、“二调”之后我国土地调查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创举。 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次再会。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数据库结构定义 (6) 6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5) 7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8) 8 元数据 (28)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空间要素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14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 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5 实体 entity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类。[GB/T 17798]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 一、基础类 问题1: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新增耕地,在调查中是否根据土地整治立项文件确定耕地图斑范围? 答:现状为耕地的地块,无论是土地整治、农民自主开发或是复垦项目立项与否,都应按照实地耕地范围调查,不得按整治范围确定图斑边界。 问题2:实地为耕地的图斑,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图斑重叠,应如何调查? 答:按耕地调查。全国三调办下发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图斑作为湿地调查的指引,地方应按照《工作分类》,实地调查地类。 问题3:尚未用于占补平衡或增减挂钩项目的新增耕地,如何调查?是否会影响后期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使用? 答:应按照实地现状调查。在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使用时,依据全国统一报备的储备库管理。 问题4:实地为水浇地,原来按水田管理的图斑,如何调查? 答:对于水旱轮作的按水田调查,对于长期按水浇地使用的按水浇地调查。调查为水浇地的,必须实地举证。 问题5:水库水面图斑界线是否按权属界线确定?

答:水库水面图斑界线不得按权属界线确定,应按正常蓄水位岸线围成的水面调查。 问题6:原城市、建制镇、村庄用地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内部,已取得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但实地现状为农用地,如何调查?答:按实地现状调查,不考虑是否已经发证。 问题7:确权登记的土地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的图斑,如何调查? 答:按照实际现状调查,不得直接按土地审批用途或规划用途调查。 问题8: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式分布,如何调查? 答:散落在集中连片的村庄之外的零星居民点,达到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的,依据实际建设范围,确定图斑边界,按对应地类调查。 问题9:城镇村道路用地与农村道路如何衔接处理? 答:除贯通村庄的公路、铁路外,农村道路穿过村庄的部分按城镇村道路调查,标注203属性。村庄外的部分,按农村道路调查。公路、铁路穿过村庄应保持连续性。 问题10:因道路施工改线或路面扩宽等原因,造成道路用地实际界线与审批范围界线不一致,应如何确定道路图斑边界? 答:道路范围界线按照实地现状进行调查。道路范围界线与审批范围界线不一致的,不得直接采用道路审批范围界线调查上图。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及任务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及任务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2)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 (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 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 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 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所有现状耕地质量等别全面调查评价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图式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图式 C.1界线表示 各种界线以国界、省界、地级界、县级界、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为高低顺序,当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界线。 C.2图斑表示 C.2.1图斑地类可用编码表示,也可用符号表示。 C.2.2图斑的注记采用ab/c的形式。a表示图斑编号,b表示权属性质(国有土地标注“G”,集体土地不标注),c表示图斑地类编码。用符号表示的图斑注记用ab表示。 C.3图例说明 C.3.1图例中尺寸单位为毫米(mm)。 C.3.2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地类符号大小。 C.3.3RGB色值说明:RGB色彩模型通常用于屏幕图像编辑,即用于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R代表红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RGB强度值范围为0~255。 C.3.4各地可根据成图比例尺大小、地类分布等情况,用色色值与符号尺寸可稍作调整。C.3.5线状符号、点状符号和地理要素主要用于土地调查图件编制。 C.4线状符号表示 C.4.1线状符号交叉时,上面的线状符号连续表示。 C.4.2线状符号与界线重合时,线状符号调绘在准确位置上,界线视下列不同情况标绘: ——以双线表示的线状符号中心为界的,界线绘在线状符号中心线上; ——以双线表示的线状符号一侧为界的,界线在线状符号该侧0.2mm处标绘; ——以单线表示的线状符号中心为界的,界线跳绘表示; ——以单线表示的线状符号一侧为界的,界线在线状符号该侧0.2mm处标绘。C.4.3线状符号并行时,图上距离小于0.2mm影响表示的,主要线状符号在准确位置表示,次要线状符号偏离主要线状符号0.2mm表示。线状符号重要性按照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渠、县乡道、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的顺序逐次降低。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第三批)

附件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 (第三批) 问题108:耕地恢复属性标注的原则和标准如何把握?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调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有关内容与要求的补充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9〕7号)要求,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的耕地及其后的新增耕地,现状是园地、林地、草地及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的,在按现状确定地类的同时,对于清理后可以直接恢复耕种的,标注“即可恢复”属性;对清理后不能直接恢复耕种,相关耕种设施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重新修整后才能恢复耕种的,标注“工程恢复”属性。 各地在初始调查阶段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标注恢复属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大多数省份围绕耕作层和耕作设施是否破坏,是否具备直接恢复耕种的条件,分别从开挖坑塘深浅或取土厚度,种植或占用时间长短,本地区种植果树、林木类型或品种,本地区地形地貌及坡度情况,本地区常见的简单清理措施,以及实际用途等方面细化了标注原则和标准,总体符合要求。同时,也有少数地方没有细化原则或标

准,个别地方的细化原则和标准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总结各地细化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全国三调办认为: 下列情形一般只能标注为“工程恢复”: 1. 开挖坑塘较深、排水后不能直接耕种的(具体深度可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2. 实地灌溉等设施已损坏、不具备耕种条件的; 3. 种植桉树、构树、速生杨树等容易导致土壤表面板结、肥力严重破坏的; 4. 种植林木时间超过3年(“苗圃”除外)或实地已成林,恢复耕种难度大的; 5. 原耕地地块细化调查发现的陡坡、斜坡、沟壑等实地不是耕地的土地。 下列情形不得标注恢复属性: 1. 属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实地已退耕的; 2. 实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的园地、林地和草地(以“三调”坡度图为准,可在坡度图完成后在数据库中整体删除此类图斑的恢复属性); 3. 道路、河流、农田的防护林; 4. 因调查精度提高后图斑偏移、图斑边界勾绘差异等技术原因引起的地类变化。 各地要针对上述要求,在统一时点更新调查阶段对耕地恢复属性进行完善,特别注意纠正理解与做法上的偏差,不

第三次国土调查流程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流程

目录 一、技术路线 (1) 二、前期准备 (2) 1、制定方案 ............................................................................... - 2 - 2、人员培训 ............................................................................... - 2 - 3、资料收集 ............................................................................... - 2 - 4、资料分析 ............................................................................... - 3 - 5、仪器和设备准备.................................................................... - 3 - 三、内业数据处理 (4) 1、权属界线调查及上图............................................................ - 4 - 2、城镇村范围界限划定............................................................ - 4 -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 5 - 4、农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 6 -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7 - 6、属性完善 ............................................................................... - 9 - 7、调查底图制作...................................................................... - 11 - 8、数据检查 ............................................................................. - 11 - 四、外业调查 (11) 1、实地举证 ............................................................................. - 11 - 2、标注核实 ............................................................................. - 12 - 3、地类核实 ............................................................................. - 12 - 4、图斑边界核实...................................................................... - 13 -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XX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

XXX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实施 方案

目录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缩略语 (5) 4 总则 (5) 4.1 目的与任务 (5) 4.2 土地分类 (5) 4.3 比例尺 (6) 4.4 数学基础 (6) 4.5 基础调查单位 (6) 4.6 步骤 (6) 4.7 计量单位 (6) 5 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确定 (6) 5.1 界线来源 (6) 5.2 调查界线的调整 (6) 5.3 控制面积 (7) 6 准备工作 (7) 6.1 制定方案 (7) 6.2 人员培训 (7) 6.3 开展试点 (7) 6.4 资料准备 (7) 6.5 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7) 7 DOM制作 (7) 7.1 遥感数据选择 (7) 7.2 DOM比例尺 (8) 7.3 DOM精度指标 (8) 7.4 DOM制作 (8) 8 内业信息提取 (9) 8.1 信息提取内容 (9) 8.2 解译标志建立 (9) 8.3 信息提取范围 (9)

8.4 信息提取方法 (9) 8.5 变化信息表达 (9) 8.6 调查底图制作 (9) 9 土地权属调查 (9) 9.1 调查内容 (9) 9.2 调查方法 (10) 10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0) 10.1 调查内容 (10) 10.2 地类调查 (10) 10.3 调查接边 (11) 10.4 田坎调查 (11) 10.5 图斑举证 (11) 10.6 面积计算 (12) 11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2) 11.1 调查范围和界线 (12) 11.2 准备工作 (12) 11.3 地类调查 (12) 12 专项用地调查 (13) 12.1 专项用地调查内容 (13) 12.2 耕地细化调查 (13) 12.3 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14) 12.4 耕地等别调查评价 (14) 13 数据库建设 (14) 13.1 基本内容 (14) 13.2 总体要求 (14) 13.3 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专项调查数据库 (14) 13.4 各级数据库建设 (14) 14 统计汇总 (15) 14.1 面积统计 (15) 14.2 数据汇总 (15) 15 成果核查及数据库质量检查 (15) 15.1 地类核查 (15) 15.2 数据库质量检查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