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旅游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呼和浩特市旅游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呼和浩特市旅游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呼和浩特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目录

专题报告一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现状特点 1

二、旅游资源实体评价 2

三、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与评价 2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实体名录 5 专题报告二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0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11

三、呼和浩特市旅游者行为特征 13

四、成因分析 17

五、呼市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17

六、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 18

专题报告一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现状特点

1.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根据《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类、普查与评价报告》,呼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旅游资源种类多,实体数量大,此次调查得到的实体数有340个;地域组合好,主要集中在呼市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也有少量分布;档次高,部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强,比较优势突出,如历史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和城市旅游功能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主体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的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旅游区间的空间分布相当分散。

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

此次调查的旅游资源类型中,主类7种,亚类20类,基本类型46种,单体340处,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相同类型的比例如下〔表1〕。

从上表看出,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亚类数量,占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比例都超过了50%,相对较丰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比例较小,属于中等水平。各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内容见下表(表2)。

表2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类型统计

因为多数高档次、具有垄断性或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一般都是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这类资源的保护难度大,加上本底环境脆弱,环境容量较小,一旦旅游过度,或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表3)。

上表看出,这些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很不平衡,自然旅游资源中的类型数量和单体数量很

少,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只有9种,单体数量只有22处,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类型数量和单体数量较多,分别有37种和318处(项),完全不成比例,说明呼市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

呼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四级旅游资源集中在呼市区和土默特左旗,三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分散(表4)。

表4 内蒙古旅游资源等级的区域构成

二、旅游资源实体评价

1.评价标准

采用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技术规定。此规定计有评价因子9项,分属于“资源要素价值”和“附加值”两项评价项目。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旅游观赏价值、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与丰度、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附加值项目中含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潜力、适游期等4项评价因子。

2.基本步骤和评价方法 评价分为二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2002年12月初完成的“呼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目录”,按9项评价因子制成“呼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评价表1”。 第二步,按各评价因子评分要求,对评价表中每一处基本类型实体,放在较大的范围内考虑其各项因子适合占有的分数档次,记录下它应获得的实际分数。然后依据标准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对全部单体进行概念性评价。最后将9项评价因子的得分相加,得出该实体的总分。由于调查资料精度不够,概念性评价只划分出优良级、普通级(未列等级的单体为“档外”)。

3.旅游资源质量等级

此次针对全部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的质量评价,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单体中,优良级和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分别为100处和116处,各占全部旅游资源单体(总计340处)的29.4%和34.1%。

三、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与评价

1.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

[说明]在自治区的排序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在地区分配上,优良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市区。如果将优良级和普通级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别乘以权值10和5,则可得出呼和浩特市及各区旗县旅游资源的等级分值,以此能够区分出它们彼此之间品位上的差别。表5是其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数学标志和等级排序。

呼和浩特市区旅游资源整体质量在全自治区处于上游,但其他旗县却位于落后的位置。 ——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空间广阔,以点状景观资源为主,如昭君墓、席力图召、盛乐故城、赛马场等;面状资源点相对较少,分布分散;点状资源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主,由于分布分散,开发困难。

——高等级旅游资源集聚在呼市区内,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有条件形成产业化规模。 ——旅游资源的丰度和类型组合呈现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格局。优良级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呼市区,尤其集中在旧城内,其他五旗县仅有零散分布的10个,占按区域划分的53个总数的18.87%。分布于五旗县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的空间联系松散,旅游路线组织困难,每一资源必须独立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

——呼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段,其所在地域的旅游资源组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个资源集合区中位列第一(表6)。

表6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旅游资源组合区

表7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旅游资源组合区评价赋分等级表

在各盟市中,呼市旅游资源的分值仅排在第三位,相当于排第一位的赤峰市的一半(表8)。

表8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旅游资源等级分值及排序

2.各类旅游资源的量值和品质分析

(1)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全市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单体较少,共调查了10处,占所调查的全部旅游资源单体的2.9%,包括2个亚类3个基本类型,单体数量不多,但其中6处综合自然景观区资源品位较高,全部属于优良级。如大青山(阴山)、土默特等景观区反映了呼和浩特市所在的土默特川及其相邻山地地区的整体自然风貌。大青山属于阴山中段,东西长125公里,南坡地势陡峭,与黄河土默特河套平原之间有大型断裂通过,地质构造上很有价值。山中沟谷内草被林木茂盛,许多段落风光很好,是本区许多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其次是和林格尔县的2处生物化石点,资源品位不高。

(2)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全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少,只调查了3处,占所调查的全部旅游资源单体的0.9%,说明此类旅游资源在本市处于劣势。这些类型包括2个亚类3个基本类型,涉及到2个旗县,其中有2处天然湖泊与池沼和1处冷泉。其中位于土默特左旗西部的哈素海水深在1.5-3米之间,芦苇水草丛生,栖息鸟类很多,是一处典型的湖泊湿地,有较高旅游价值。其余1处湿地和1处冷泉价值不高。

(3)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全市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共调查了6处单体,占所调查的全部旅游资源单体的1.8%。从整体看,此类型在本区处于劣势。这些类型中包括1个亚类2个基本类型,有4处树林,2株独木,涉及到市区及和林格尔县。这些林地虽然都属于优良级范围,但档次较低,与内蒙自治区其他地方的林地无法比拟。其中能提到的只有位于呼和浩特市区及和林格尔县东部山区的南天门森林,占地面积2万多公顷,树种为针叶阔叶落叶混交林,景观较好。

(4)遗址类旅游资源

全市遗址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调查了77处,占所调查的全部340处旅游资源单体的22.1%,包括3个亚类8个基本类型,涉及到全部6个区旗县。

旅游资源单体中,数量最多的是废弃居住地(53处),其次是原始聚落或活动地(18处),文化层(2处)和废弃寺庙(1处)很少。

从这些情况看出本区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

其一,本区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但拥有它们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却较少。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个别类型中,总数达到71,比例达到92%的废弃居住地和原始聚落或活动地都属于反映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具有较大优势的一种表现。

其二,这些旅游资源单体在地域上分布状况是,和林格尔县(19处)、土默特左旗(15处)、清水河县(15处)、武川县(11处)、托克托县(11处)、市区(6处)。由此可以看出,此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外围各旗县。

其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类旅游资源,主要原因在于本区是历史上有名的土默特地区核心地带,这里史前人类和历史上的人类活动频繁,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存遗物很多,它们主要有以下形式:第一,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如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土默特左旗的大窑村遗址,晚期在大窑村南山、南水泉、马鬃山南坡、二道瓦村等遗址,发现各种打制石器数百件,命名为“大窑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更加广泛,在大青山南麓的阿善、转龙藏、古城湾、姚家湾、大窑南山等地,黄河沿岸的海生不浪、白泥窑子、冯雁,苗家窑等地,大黑河上游的美岱脑包山、二十家子、石人湾白塔村等地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骨器、陶器、饰品等,属于“阿善文化”;第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古城和古聚落,如清水河县的桐过、桢陵、宁边、古城坡等古城遗址;市区的东盛州、丰州、库库和屯、绥远等

古城遗址;和林格尔县的盛乐、云阳、武城险、大利城、柴河镇城等古城遗址;托克托县的城圐圇、古城村、云中城、阳寿、沙陵、蒲滩拐、东胜州(大荒城)、双墙村、东胜卫城(黄城)等古城遗址;和林格尔县的三眼井、圪洞坪、南沙圪旦、西梁瓦罐、七墓圪塔等古村落遗址;清水河县的白泥窑子、岔河口、马路塔、棋子峁、常家河、台子梁等聚落遗址;武川县的韩赵坡、魏帝“行宫”、北沟子、白沙泉村、乌兰窑子梁前、得令不浪、东达乌素、黑脑包、庆兴广等村落遗址;第三,还有一些古代生产地遗址,如和林格尔县的羊群沟古牧场、马场古牧场、兰其峁瓦片坡窑遗址、二墓嘴古窑遗址、二道凹石器制造场等。

其四,这些单体虽然数量较多,但由于时代久远而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已成废址,景观特征不很明显,因此旅游质量等级不高,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有8处,普通级只有6处,其余都属于档外。不过在为数不多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有些仍然可以成为内蒙古优势旅游资源的代表,依此构成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依托。在大量古城遗址中,托克托县的古城时代齐全,规模较大,遗址保存得较好,其中有战国时赵国始建的云中古城,周8公里,城墙残高4.5米,宽6.5米;位于城关镇的东胜州辽代古城(大荒城)遗址,呈长方形,四墙仍耸立,周长2229米,残高5-8米。此城兴于辽盛于元;明代修建的城圐圇古城遗址,周长12.5公里,是目前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古城;另外还有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安陶古城,分内外二城,北城墙西段外外侧高3.3米,顶宽6.5米,为汉代定襄郡安陶县城故址;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子村的盛乐古城,东西长1550米,南北长2250米,为汉代盛乐古城遗址等。

(5)景观建筑类旅游资源

全市遗址类旅游资源共调查了104处单体,占所调查的全部旅游资源单体的30.6%。其中单体数量超过10(含)的有墓(群)(18处)、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10处)、长城段落(10处)、园林(10处),5处(含)-9处的有文化场所(8处)、摩崖字画(6处)、纪念性建筑(6处)、祭拜场馆(5处)、碑碣(5处),不足5处(不含)的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4处)、人工水域观光游憩区(4处)、佛塔(4处)、展示演示场馆(3处)、建设工程与生产地(2处)、体育健身场馆(2处)、戏台(2处)、烽燧(2处)、歌舞游乐场所(1处)等。

从这些情况看出本区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

其一,本区拥有的景观建筑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较多(18种),是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大优势的另一种表现。它和遗址类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的主导;

其二,本区属于历史文化范围的旅游资源所占比例很大,有65处,占本类旅游资源单体的61%;这些单体的质量等级,属于优良级的有33处,属于普通级的有14处,属于档外的有57处。这些单体,散布在全市各地,市区39处,和林格尔县19处,土默特左旗18处,清水河县16处,托克托县9处,武川县3处,可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区的最多。其中特别是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市区达到了28处,占本区全部33处的84.8%。

其三,本区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单体,同样是起因于土默特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归化城的召寺多达40多处,多数在明代万历年间及以后建立,其余建于清代。现在这些召寺大部分已经被毁坏消失,但仍然有一些被保留了下来,如本市规模最大、建筑年代较早、最著名的召庙之首的大召,建筑宏伟、风格独特的席力图召,以及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村大青山中的喇嘛洞召(广化寺)等,都是本区依然保存较好的著名召庙。过去这些召寺经常开展佛事活动,以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为第一会,六月十四、十五、十六为第二会,其仪式除诵经外,还有佛事活动跳查瑪、请乃琼、迈达尔出巡、送八令等。

其四,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中,除了召庙外,还有一些景观建筑类型旅游资源可以成为内蒙古优势旅游资源的代表,如成为了民族团结象征和呼和浩特旅游标志物的昭君墓园;古代建筑精华的万部华严经塔和五塔寺;历史久远(始建于1692年)、占地面积很大(4000平方米)的清真大寺;内蒙古自治区最高学府的内蒙古大学校园文化区;拥有3500平方米展室的内蒙古博物馆等。

(6)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物流中心,有条件集中区自治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此次调查了以下反映蒙古民族的代表性的地方工农业产品,共有5类91种:

菜系肴馔42种,包括扒驼掌、茶汤面、炒饭、炒米、成吉思汗铁板烧、大碗酪、大炸羊、吊炉大饼、河套大烩菜、胡油麻花、酒锅牛三宝、烤全羊、烤乳牛、烤猪方、马奶酒、满汉全席、蒙古八珍、蒙古包子、蒙古糕、蒙古馅饼、奶茶、奶皮子、酿皮、荞面饸饹、清汤杂碎、全羊席、肉粥、手扒羊肉、涮羊肉、素杂碎、酸奶、汤锅豆面、甜窝窝、土默特酸饭、羊背子、羊肉串、油食子、莜面面食、原汤杂碎、炸羊尾、奶制品。

水产山珍12种,包括布拉玛日、笃斯、发菜、黑木耳、猴头蘑、蕨菜、口蘑、鹿尾、沙枣、松茸、野玫瑰、榛子。

药材补品15种,包括甘草、红豆、黄芪、苦杏仁、鹿鞭、鹿筋、鹿茸、麻黄、马宝、木灵芝、牛鞭、牛黄、肉苁蓉、沙棘、中华麦饭石。

编织刺绣1种,包括内蒙地毯。

工艺制品11种,包括宝石、蒙古鼻烟壶、银摆件、结盟杯、马头弯刀、蒙古刀、蒙古碗、银质首饰、玉石、枕邪剑。

(7)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蒙古族民族豪爽、骠勇,草原培育了他们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礼仪,构成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这在呼和浩特市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此类资源有7种基本类型51项实体。

民间礼仪2种,包括内蒙蒙古族婚礼、内蒙蒙古敬酒歌。

民间演艺29种,包括安代舞、布利亚特舞、查玛舞、长鼓舞、岱日查、二人台、二人转、海青舞、好来宝、快板书、筷子舞、撂地摊儿、露日格仁、鲁日格勒、漫瀚剧、蒙古话剧、蒙古评书、蒙剧、奴该勒、萨满舞、数来宝、太平鼓舞、乌力格尔、武灶火、喜歌、笑哈亚热、秧歌、盅碗舞、祝赞词。

地方风俗9种,包括冰灯会、放河灯、花灯会、黄河灯会、祭敖包、蒙古族婚俗、蒙古族祭奠俗、蒙古族踏青、洒灯会。

特色服饰1种,包括蒙古族服饰。

民间节日4种,包括阿捏节、白月、黑灰节、马奶节。

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3种,包括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民间集会3种,包括皇杠、皇会、那达慕。

本市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特征如下:

1、呼和浩特市位于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中段,是自治区的首府、中心旅游城市。大青山以及源脉阴山横贯东西,既是地理界线,也是文化界线,山地南侧的黄河河套古代通称敕勒川,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长期冲突、交融的历史证据和地域标识。在这个特殊的地理过渡带上,营造出了本市丰富的旅游资源。

2、本市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数量均较多,质量较高,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21处,占本市旅游资源等级单体总数的26.6%。本市旅游资源的等级分值740,超过全自治区平均等级分值(610),在全自治区各盟市旅游资源综合排序中占第3位。如果按照旗县区的角度考虑,呼和浩特市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塞汗区)的旅游资源就达到40处,其质量也较好,其中四级旅游资源4处,三级14处,本市区旅游资源的等级分值达到325,等于全自治区各旗县平均分值(80.7)的4倍,居第2位。

3、本市旅游资源以人文类型为主,如宗教与祭祀场所(玉泉区的大召、五塔寺,回民区的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乌素图召,玉泉区的席力图召、观音庙)、墓(玉泉区的昭君墓)、建筑工程与生产地(回民区的伊利乳业生产线,和林格尔县的蒙牛乳业生产线、盛乐工业园区、)等。此外,还有古文化遗址、树林、综合景观区等。四、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实体名录

制表说明

1、依据:本表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原则和各项技术规定编制。

2、主要编制过程:规划组在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呼和浩特市及各县旗旅游及其相关资料和数据,及对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考察后编写初稿。同时将事先布置给各地旅游局按《标准》填写的调查表收回,对初稿中旅游资源单体逐个进行校对、修改、补充,完成修订一稿。将修订一稿返回各地进行核实。收回意见后,进行概念性评价(分为优良级、普通级),完成修订二稿。经过规划中期评估后,吸收各方面意见,由规划组和自治区旅游局和呼市旅游局一起共同对二稿旅游资源单体再次取舍,并对所有单体价值逐个甄别(分为五级、四级、三级、普通级),完成本稿(送审稿)。

3、特别强调:

(1)本表属于旅游资源概查性质,与旅游资源详查成果存在着差距。

(2)由于不能进行详查,加上各地提供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详略不同,本表存在着许多遗漏和不准确的地方,影响到某些结论。

(3)为此,本表虽然可以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以及区域间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作为定论的依据。

(4)本意见同样实用于依此编写的旅游资源研究专题报告。

(5)呼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对全自治区的一些遍在性资源可以放在呼市利用,故在名录表之结尾,将属于全自治区的一些资源也列入其中。

专题报告二

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由表1可知,2001年,呼和浩特市接待海外旅游者2.03万人次,占全自治区5.08%,旅游创汇390万美元,占全自治区2.84%,这表明呼和浩特市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不大,占全自治区比重的偏少。接待国内游客181万人次,占全区19.93,国内旅游收入12.22亿元,占全区23.81%,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20.03%,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国内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对全自治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表1 呼和浩特市200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项目海外旅游者

(万人次)

旅游创汇

(万美元)

国内旅游者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呼和浩特市 2.03 390 181 12.22 12.54

全自治区39.99 13740 908 51.33 62.60

占全区比重 5.08 2.84 19.93 23.81 20.03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入境市场地域结构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从绝对数来看,呼和浩特市接待海外游客占第一位的是外国人(图1),1997~2001年接待外国人为6.68万人次,第二位是台湾同胞,接待人数为0.97万人次,第三位是香港同胞,接待人数为0.51万人次,最后是接待澳门同胞,人数为0.17万人次。这与全自治区情况基本一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海外游客占第一位的是外国人,第二位是台湾同胞,第三位是港澳同胞,最后是华侨。

从客源国分析(表2),呼和浩特市外国旅游者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从目前看,日本和美国是一级客源市场,占全市全部海外客源市场的60%左右。东南亚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洲市场、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是二级客源市场,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俄罗斯和新加坡,2000年,俄罗斯在呼和浩特市的市场份额排在第2位,2001年下降到第8位;新加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3位。因此,呼和浩特市不仅要稳住日本和美国等我国传统的第一客源市场外,进一步提高二级海外客源市场,而且要关注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泰国、法国和印尼等新兴客源市场的开拓。

表2 呼和浩特市主要客源国构成

客源国

2000年2001年

人次比重位序人次比重位序

日本7658 47.01 1 7720 52.75 1

美国1051 6.45 3 1451 9.92 2

新加坡471 2.89 9 765 5.23 3

澳大利亚536 3.29 7 664 4.54 4

韩国598 3.67 5 592 4.05 5

英国594 3.65 6 503 3.44 6

蒙古492 3.02 8 503 3.44 7

俄罗斯2428 14.90 2 472 3.23 8

德国248 1.52 14 462 3.16 9

马来西亚669 4.11 4 418 2.86 10

加拿大264 1.62 13 289 1.97 11

意大利389 2.39 10 240 1.64 12

泰国273 1.68 12 231 1.58 13

法国300 1.84 11 218 1.49 14

印尼227 1.39 15 88 0.60 15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3.国内客源地域结构

根据2000、2001、2002年的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国内客源市场基本稳定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山西、陕西、广东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总的特征表现出“三多”,即本地客源多、邻近省区市客源多、经济发达地区多(如图2所示)。来

自内蒙古本地的游客比重为34.37%,距离较近的周边省市北京、山西、河北、陕西、天津等地区所占比重较高,比重分别为9.30%、7.44%、4.86%、4.19%和3.94%。经济发达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比重较高。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呼和浩特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抽样调查报告》

4.区内客源地结构

由图3可知,由于距离较近,经济发展较好,包头市、乌兰察布盟、鄂尔多斯市等盟市构成呼和浩特市区内主要客源地,占全市区内客源市场总量的26.88%、16.67%和13.98%;另外,来自本呼和浩特市的游客占区内客源市场总量的12.37%,这四个盟市占呼和浩特市区内客源市场总量的69.9%。与呼和浩特市距离较远的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等盟市所占比重较小;来自人口较少的乌海市的客流量也不大。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1.年龄构成

呼和浩特市国内游客年龄结构具体表现为(图4):构成呼和浩特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主体是25~44岁年龄段,占游客总体的52.23%。从累加频率分布看,25~64岁年龄段游客累计占游客总量78.14%,成为呼和浩特市国内客源的绝对主体。其次是15~24岁年龄段,占18.97%;比例最少的是65岁以和14岁以下的年龄段,比重分别为1.62%和1.27%。呼市的国内游客年龄结构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体特征基本相似,而与全国特征差异相对较大。全国国内游客年龄分布较平均,25~44岁年龄段比重没有像呼和浩特市那样过大,65岁以上和14岁以下年龄段比重没有像呼和浩特市那样过小。

资料来源:《呼和浩特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抽样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老年化过程加快,老年人市场前景看好,而从呼和浩特市国内客源市场目前的年龄分布看,老年人比重较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体总量将有较大

增长,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旅游经济和生理能力也大幅增强,老年人旅游市场规模将逐渐增大。老年人闲暇时间充沛,一般会选择避开国内旅游高峰的时段出游,通过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淡季旅游客源的不足。因

此,呼和浩特市在稳固占绝对主体的中年人市场外,应加强开拓老年人市场,这对呼和浩特

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图3 呼和浩特市国内旅游市场区际客源地分布

包头

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

呼和浩特

锡林郭勒

巴彦淖尔

赤峰

呼伦贝尔

通辽乌海

兴安盟

阿拉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