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班级管理

——班主任心理培训

崇明县东门中学朱慧

一、什么是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二是微妙性,心理效应尽管很普遍,但是它也很微妙,很难觉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难觉察到自己已经受到心理学效应的影响。第三是客观性。它虽然很奇妙,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生活中有很多心理效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心理学效应在起作用。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咱们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如果学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能掌握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那么班级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班级管理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本气息。

一、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请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并解释它。

现象:在课堂上,起初同学们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后来老师发现竟然有同学故意调出铃声。

问题: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解释: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

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不良现象就会滋生、繁荣。在刚才提到的现象中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再加上人天生的破坏欲,佛洛依德说人天生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并不单是求死,而是体现在人的破环性、攻击性上。对于学生来说,叛逆挑战老师的权威就是一种死本能的体现,他们一挑战肯定有分不清是非的同学就会报以笑声表示欣赏,这样他们的死本能就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便会效仿。

心理机制:那么从刚才所讲我们可以得出破窗效应的心理机制有两点:一、人是容易受

环境的暗示的,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好的环境能诱导人积极上进的好的一面,消极的环境

能诱发人的消极坏的一面。二、人有天生的破坏欲。平常只是受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表现出来而已,只要时机合适,破坏欲就会钻出来。

实例: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发挥其效应。当第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老师又没有及时教育时,班级的不交作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自习课开始有学生小声讲话,老师又没有及时管理时,讲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当有学生不遵守班规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处罚,班级不守班规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启示:(因此,了解了破窗效应我们就能得到以下启示)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

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

应用:这是我为大家讲的第一个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的消极影响呢,总结起来一句话:利用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登门槛效应: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

现象:2005年暑假我们到西安去旅游,有一次参观完一天的景点后,导游对我们讲还

有一个免费的景点送给我们,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如果大家信佛的话可前去拜访。我们想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不妨一探虚实。入庙后,有一个很年轻的和尚很严肃地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如这里是佛教圣地,不得大声说话、嬉戏、不能戴帽子,拜佛的时候按秩序排成两队等,因为寺庙的确很庄严,再加上年轻和尚的提醒,大家果然变得很安静,很有秩序。快参观完的时候,和尚对我们说在偏侧的内室里有高僧免费为我们诵经求签。我们进去以后一排排盘腿而坐,并闭上眼睛听高僧为我们诵经。每过两三分钟,就有人被叫道前面并送被送上一只签文还被小和尚带去解签,解签的人分别单独安排在不同的小隔间里。到我解签的时候,那个和尚首先和我拉家常,当我说是上海人的时候,他说他在上海呆了几年,我顿时有了他乡遇故人的感觉。接着又将我恭维了一番,说什么看面相女士是大富大贵之人之类的话,最后说寺庙要为金佛镀金,如果能慷慨解囊的话,将来的福气会越来越好。我说一般要捐多少好呢?他说3000钱不少,6000、9000不多,一下子我被他的狮子大开口惊醒了(有上当的感觉),故意说我没带那么多现钱,他说没带钱不要紧,可以刷卡。我又说,我的钱包放在车

上了,没有随身带……(这时我感觉不留下一些钱是不行了),后来经过一番周旋,我将身

上的十几钱零钱捐给他了。后来大家回车上一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捐了钱,多则三五百,少则十来元。

问题:我们明知其中有诈,为何还看似顺其自然的上了当?为什么我们会不好意思拒绝所谓的免费签,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入圈套呢?

解释: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有名的现象,叫“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本意是

指推销员一旦能够将脚踏入客户的门槛,那么他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推销成功。后来心理学运用这一说法来泛指在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之前,现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加大让他人接

受大的要求的可能性的一种现象。在上述的现象中:导游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进寺庙是可能被要求捐香火钱,估计多数人就不会进去了。和尚一开始若要求我们捐香火钱,估计没几人会捐。但他们一开始告诉你是免费的,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因此在免费幌子的掩护下,我们先被骗进了是庙门,接着又被骗进了封闭而又神秘的诵经房。再加上环境的暗示,和尚语言的诱导,什么在你家乡呆过,是半个老乡,赞赏你是富贵之人,捐了香火会更有福气等,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受了人家这么多恩惠,再不捐点钱,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在明知上当的清况下,不得不捐了香火钱。

心理机制:1、避免给人留下不通人情的坏印象,一般人对他人提出的非常简单的要求时,通常不会拒绝。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小小的请求或者邀请,就好像跨过一道心理门槛,让人心里失去戒备。

2、同时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只要人们接受了别

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或许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

实例:等门槛效应除了经常被精明的商家运用诱导顾客购买商品外。在生活中的也经常

发挥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1975年为慈善机构募捐时,只不过多说了一句话“哪怕是一

分钱也好”,便多募捐到了一倍的钱物。

在班级管理中,若能善于运用登门槛效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参加心里咨询师培训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运用登门槛效应”的精彩案例。这是一个初中班主任讲的。她说班级里有个学生老是不交作业,她苦口婆心跟他讲了很多次不作作业的危害,甚至为此惩罚他很多次,但是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后来跟培训班的老师讨教经验,老师告诉了一个方法,结果一试很有效,后来那个学生不但按时交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挺高的。

那个方法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先跟学生讲:你看你不交作业让老师很为难,老师也知道你不是故意不交作业,你是有实际困难,作业很多时候都不会做。但是你不交作业,老师又不管你的话,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都不交作业,到时候我就很为难了。这样你帮老师一个忙,你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你做不做,做多少,对错如何,我都不管,哪怕空本子,只要交上来就可以了,好不好?这么低的要求,学生很容易就答应了。一般来说,学生开始是有点试探性的,还有点兴奋。他开始交空本子了。只要交本子,老师就鼓励他,在他的本子上画一个笑脸,平常看到他也微笑。这个过程是7——10天,通常学生试探了三四天后,会不好意思,自己会主动做一些会做的题目。这个时候,老师就进一步提要求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合作真愉快,因为你的配合我的工作轻松多了。你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而且老师还发现你还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虽然老师没有要求你做作业,但是我发现你会做的题目都做了,非常不错。以后你若天天都这样,那该多好!并且在遇到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得到了老师的一些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的确不痛苦,他就真的每天做作业

了。这个过程也是7—10天;在这样20来天的培养中,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做作业,按时交

作业的的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培养通常要21天。随着学生态度的认真,他的

成绩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到第二阶段末期,学生基本能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这个时候老师就又提出第三阶段的要求,即提高正确率。这个过程15——20天,并且每次都很认真详细

地跟他分析他的作业。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并且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到第三阶段完成后,老师就基本上不用管这个学生了,他已经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质量还不错。

启示:因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提要求不能一下子太高,要像登门槛一样,

慢慢地一步一个台阶而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注意:我们高年级生叛逆心很强,有时候你太顺着他,他反而不听,对这样的学生运

用登门槛效应可能要变一种形式。那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你再把你本来想要他们达到的要求抛出来,往往学生会同意。比方十一期间,你本要求他们做2套英语模拟卷.可以先说要求做4套,这个时候学生会抗议太多,那就3套吧,这个时候还会

有学生抗议,先得他们周旋一番,最后装成屈服的样子,最后2套。都减半了,该满意了吧。往往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开心,很得意。通过自己的争取居然少做一半的作业,很有成就感。至于作业完成起来心态也会不一样。

应用:这是为大家讲的第二个心理效应登门槛效应:即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

三、禁果效应:禁止常常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女神名叫潘多拉,宙斯给了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人类一切的罪恶,吩咐她千万别打开那个盒子。但是在“禁果效应”的作用下,潘多拉非常好奇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所有的灾难、瘟疫与祸害都飞了出来,此后人类就饱受灾难、瘟疫、祸害的折磨。

实例: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如潘多拉一样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我们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好奇心外,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平日里,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总会苦口婆心地讲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往往越是强调,做出来的成果却总是是事与愿违。老师越强调孩子不要早恋,孩子越容易早恋;老师越强调不要玩游戏,看黄色小说,浏览黄色网站等,学生越是容易玩电脑游戏,看不健康的东西等。老师越是想隐瞒什么信息或东西,学生就越想打听等……。

(过渡语)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心理效应,它的心理机制是是什么呢?

心理机制: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这样一种逆反心理: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

总比已知的事物更具有诱惑力,也更加能够促进与强化人们渴望接近与了解的欲望,结果就促使人们去偷食”禁果“以求得心理平衡。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得到后就愈发显得珍贵。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不管是老师也好,还是家长也好,必须重视“禁果效应”的影响。千万不要让孩子变成那个打开魔盒的潘多拉。

那我们要不想让学生做什么事情,那该怎么办呢?禁止可能带来禁果效应的消极影响。其实,潘多拉之所以打开魔盒,是因为宙斯没有告诉他魔盒里面是灾难、瘟疫、祸害等。如果潘多拉知道的话,她肯定不会打开魔盒了。因此,我们不想让“禁果效应’左右我们的话,就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禁止或不让他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要疏通而不是强行堵塞。

有没有明确理由的禁止,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比如在两棵路边苹果树上分别挂两个牌子一个写“禁止采摘”,另外一个写“苹果喷有农药,不能吃!”,不用说,结果大家都是知道会怎么样。

以上所讲是禁果效应的消极作用。当然禁果效应也有积极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它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宋朝的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有两个儿子,也就是苏轼和苏辙(zhe).在小的时候,他们很顽皮,任何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但是,苏洵并没有采用“棍棒”的办法强制教育,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禁果效应。

每当孩子玩耍的时候,苏洵就躲到旮旯内读书,看到孩子一来,他就把书“藏”起来。两个孩子发现这个问题后,,就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于是趁父亲外出时,把书“偷”出来,慢慢地,他们就将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步入成才的正轨。后来苏洵和儿子都被纳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被人称为“三苏”。

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像苏洵一样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在准备这个讲稿时,我就回想起来我弟弟读书时他的高三班主任就是这样一位妙用禁果效应的高手。首先说一说他们那一年高考的成绩,他们是一个普通高中,在他们那一届之前,他们学校每年考上本科的学生每个班平均不到5人,最好的班级一个班也考不到10人。但是他们那一届就他们班一个班

就考了20人,50%的本科上线率,全是文化课上线的,那时候他们学校没有体育生和艺术生。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当时之所以考得那么好,跟他们班主任的英明管理分不开的。一般来说,学生都是恐惧班主任找他到办公室谈话的,但他们高三那一年都很期待班主任找他们谈话。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过后,他们班主任在晚自修的时候开始断断续续找同学谈话了,每次找的要么是学习成绩一直好的,那么是学习进步很大的,还要么是看起来很有潜力和爆发力的学生,每次被找去谈话的学生谈完话回来,总是显得很开心的样子,但同学问他老师跟他谈

了些什么,他们总是笑而不语。后来终于又精通消息的人士知道了老师跟他们谈话的大致内容,即是凡是被找去谈话的同学都是老师们共同认为可以考上大学的人,班主任嘱咐他们再加把劲,谈谈话。但老师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他并不是每次都会找人谈话,大约三周才

找2个人。基本上是大家等得快失望的时候,他才又找一个人出去谈话。后来,我弟弟有幸被他找去谈话了。谈完话回来,倍感自己在班级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上升,同学都很高看自己了。为此他们班级还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让所有人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周记。她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平凡的人,同时也是最不要老师操心的那种学生:长相一般、成绩一般,但学习很努力,遵纪守法。她是这样写的:某天,班主任晚自修慢慢地踱步到她面前,她心理激动

得砰砰直跳,以为自己将会被找去谈话,正当她充满者期待的时候,听到班主任问他:某某,你的同桌今天怎么没来。她说她的心一下子从云端跌倒谷底,感到冷极了。当语文老师将周记读给我们听得时候,开始大家笑,笑着笑着大家都没有声音,都感觉特别同情她。到今天,高中很多同学他都记不起名字了,但我一直很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当然这是一个极致,可能也是他们班主任运用“禁果效应”用得太炉火纯青了。但当年他的这一招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最后创下了他们母校高考历史以来最好的战果。

(那么从以上所讲,我们可以从禁果效应的影响得到两点启示)

启示: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学生不要做

某事,不要强行禁止,要学会疏导。

2、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应用:这是为大家讲的第三个心理效应:禁果效应,即禁止常常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超限效应: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

什么是超限效应呢,先给大家讲一段有关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轶事,听完了大家就会

明白什么是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解释(含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

耐烦或逆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一种由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不耐烦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

实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时常可见超限的出现。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碰到家长时,有忍不住再将孩子批评一遍,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我们教师是好心人办了坏事情。于是就出现了诲人不倦的老师以及屡教不改的学生。在我心理咨询的实践经历中,有很多个案都是由于与父母或者老师关系处不好而引起的,当我引导学生宣泄他们的不满情绪时问他们,父母或老师最让你恼火的一点是什么: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说是“翻旧帐’,就是以前犯的错误总是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反复翻出来批评他们,而且很多时候还在亲朋好友面前批评。他们说,第一次说实际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有点内疚感。但第二次、第三次说,他们不但没有内疚感,而且变得理直气壮了,因为犯的错误已经受到惩罚,心里反而释然了。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生尤为重要。

对学生的批评应注意“度”,对学生的表扬其实也需要一个度。俄国作家克雷诺夫曾经谢了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次他请朋友喝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一碗,觉得很满意;杰米扬请他喝第二碗,朋友感到有点撑;可杰米扬又热情地要朋友喝第三、第四碗,朋友碍于情面,只能假装津津有味将汤吃光。可是受到这样过于热情的款待,杰米扬后来再怎么热情邀请,朋友也不要到他家去了。这正如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人过度时,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在教育学生中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太“廉价”。如果对一个调皮的学生总是用表扬的方法,一开始他可能会很有改进,但时间久了他会觉得老师在哄他,甚至是变相批评他,这样难免有抵触心理。

另外,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过渡语)根据超限效应的心理机制:

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超限效应对我们教师的启示是:教育学生,需要给学生留点空白,需要有一个“度”,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应用:以上是为大家讲的第四个心理效应:超限效应,即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有讲究一个“度”。

五、旁观者效应:布置任务时要具体化,否则就会出现责任扩散

前几年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说某个小偷偷东西时,被某个好心人发现,结果他见义勇为,反过来被小偷毒打一顿,身负重伤,当时周围有很多围观者但没有一个人出来帮他,甚至那个被偷钱者也只是默默站在一旁,不敢出来帮他。最后这样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很多人都写评论来抨击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认为现在都市人都越来越冷漠,世态越来越炎凉等。

其实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的确有世态炎凉的一面,但是围观者中肯定有大批的人其实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愿意帮助他人的。那么为什么最后没有出现呢?

这里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旁观者效应”,即“不用我操心,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想法。

解释:旁观者心理效应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特.巴荣最先发现的。它是指个体对紧急

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和同别人在一起时是不一样的。因为有别人在场,个体会抑制自己的利他行为。

实例: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来验证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家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分别给他们一个题目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参加者急病发作,十分痛苦,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行为来进行试验。

结果显示,小组人数越多,去报告求救的人反而越少。如果一个小组包括发病的学生在内只有两个人,那么另外一个人几乎肯定会去求救。如果小组中有人和发病者相识,其结果与只有两个人的小组相同,相识者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因此,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利他行为,与当时情况下的相关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人数越多,利他行为越不太会出现。如果周围自己只有一个人或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是熟人时,就是产生“只有自己能帮他,一定会帮忙才对。否则就感到内疚,良心会受到谴责等。

那为什么会产生旁观者效应呢?其心理机制是什么?

一、责任扩散。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才会采取行动。但是,很多人在场时,就是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大家都等着其他人去帮助或者是相互推诿。

二、对举止失措的害怕。在紧急状况下,去做某种不寻常、没有预料到的超常规行为,个体会感到恐惧、不安。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引来别人的嘲笑或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人多的时候,他会比较冷静,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他人不动的话,他也不会行动。但是一个人的时候,他因为责任就没有时间思考,让自己冷静,人的向善性会促使他行动。

启示:

1、因此,巴荣就说了,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群体对你的支持,你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是单独向他们每一个人求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当你想用电子邮件征询某一个答案时,你最好逐一发放,这样会更有效,而用邮件群发的话,效果通常会很差。因为当他们收到你邮件的时候,发现你的信是同时发给很多人的。他们也许都会认为别人会答复你,这样就会忽视这封信。他曾经想某个学院的240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给其中一般人是单独发的,另一半人是群发的。结果发现,前面一半人中有64%回信了,其中又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在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旁观者效应经常会出现。班主任如果布置一个任务没有具体化分工到每个人头上的话,就是发现这个任务要么完成效果不好,要买到截至日期还没有完成。比方让5个同学值日,一般来说没有让2个同学值日的效果好。

2、布置团体任务时,一定要具体化。否则就是责任分散。

3、另外处罚团体学生犯错时,也容易出现责任分散,法不责众。因此处罚最好一个个分别进行。否则学生不会愿意承担过失处罚的。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的作用非常重大。本文首先从班级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内容、特点等方面认识班级文化,并阐述了班级文化的特征。接着从班级文化对班级发展的影响、促使班级管理以及班级学生在归属感、责任感和人格等几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论证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引言】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以前旧的观念都认为口号、目标和希望就叫做班级文化,这样讲是不合理的。其实口号、目标和希望不是文化,除非把它内化为思想跟行为,也就是说把它的价值观融入一个思想和一个行为,这才真正是它的文化。纵观成功教育的案例,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无论是魏书生先生的“以人为本”“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还是于漪的“走进学生心灵”;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班级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班级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班级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班级,可以为班级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塑造让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融入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构建班级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的我们思考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班级文化究竟内涵有多广袤?班级文化与班级管理有多少内在联系?班级文化究竟会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1 关于班级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 1. 1班级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SCHEIN的研究认识,我们对班级文化这样来定义,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同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也就是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这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班级文化就是组织班级同学思想、行为的依据。 1. 2班级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班级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班级之中的文化现象,从管理的角度看,班级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班级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首先,班级文化是以班级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班级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班级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班级文化就是班级管理的文化。 其次,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目标、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与规章。班级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班级同学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再次,班级文化是一种理念并要求在大家行为中体现。班级文化是班级和班级同学在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内化了人的精神和行为。 班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①班级哲学②班级精神③班级目标④班级道德⑤班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心有灵犀一点通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高1113班班主任李平华 两周前,办公室的同事开玩笑对我说:“李老师,你们班得请个风水先生来制一制!”事出有因,我所带的这个班自高一起出现过几例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特别是近两个月接连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件:11月17日,一名体育生在师大培训期间突然胡言乱语,说看到了一些诡异的东西,回家后一直沉默不语,卧床不起,目光呆滞,判若两人;12月15日,一通宿女生在早读到校途中,疑遭受陌生男性惊吓,进教室后显露出神情极度恐慌的样子,见了男性便吓得大哭。幸运的是,这两位学生经沟通和治疗均已恢复正常,但当时确实让我一筹莫展!最近我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就怎样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谈一下我的看法。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收集整理详细的学生家庭档案,做到有备无患。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只有要求、训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本班为例,不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不考上二本就不送读大学,三本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上专科线就直接去打工。有几个学习态认真,但基础很差的学生对于家长这样的要求便直接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因此,我们在整体学生档案时,不仅仅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收集,更要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脾气性格、以及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关系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才便于我们重点关注一些问题家庭很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以本班出现的几例心理问题的案例来说,高二时让校长都头疼的陈姓男生,其成长环境就很特殊。其父亲跑长途客车,母亲售票,很少在家。自小该生就过着几乎独处的生活,且小学时受过别人的欺负,曾留下较深的心理阴影。缺少家人的关爱、父母的沟通为其心里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二、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明察秋毫。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此时,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学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一)刻苦型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

(完整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

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

班级管理系统地作用与价值(正式稿子)

黄冈市中学班主任培训讲义 张佳新 第一讲班级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组织、教育、管理班级是班主任的职责,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内容,是班主任生命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正是通过组织、教育、管理班级来发挥其指导作用的。 那么班级管理的本真价值和作用究竟何在?首先,我们来看三段话,第一段是来自于一位学生,第二段是来自于一位学生家长,另一段是来自于一位学校领导:“张老师,我现在在广州电视台上班,如果当初不是你把我从生活的悬崖边拉回来,也许今天我就是大街上的小混混,谢谢你的教育和帮助。”----------一位学生。 “张老师,真是感谢你,我的儿子要不是在你的班上恐怕连个二本也考不上,可他硬是考了580多分,超出一本线30多分,真是太感谢你了。”——一位学生家长。 “张老师当班主任真不错,我只说两个现象:每次分班时各班人数都一样,可学生和家长总苦苦哀求去他班,结果他班的总人数总是要比其他班多出7、8个;上次张老师去北京开课题会一个星期不在家,学生一如既往地学习、生活,一点也没有松散的迹象。”——一位学校领导。 通过上面三段话,我们不难理解,班级管理的价值和作用在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发展;二是促进班级发展。因为学生发展和班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班主任作好坏的依据和标尺。 从一般意义上讲,学生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道德品质与文明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外显出来,主要包含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尊自强、勤奋律己,提高遵守《中学生守则》和《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级评定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班主任要慎重,一般不要评定为不合格,除非学生有严重违法乱纪或犯罪表现或国家有强制性规定,以避免给学生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留下抹之不去的阴影。 2、方法态度的转变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评价学生成绩,不仅要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的联系,自觉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动手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和学科特长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运用各种策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且具有对学习态度与方法、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的能力。 3、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并不能代表创新能力强。有的学习虽然很顽皮,上课爱说话,喜欢顶嘴,但这也许就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映出具有初步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要重视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批判性思考、创新思考、实践运用的能力。 4、身心健康与运动水平的提高 有人说,身体不健康的学生是“次品”,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易碎品”。班主任

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

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 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本文关键词:班级管理,功能,小学 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本文简介:摘要:班级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管理具有多种功能。为了优化班级管理,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具体包括保护功能的实现、个性化功能的实现、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保护功能;个性化功能;社会化功能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展个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 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本文内容: 摘要:班级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管理具有多种功能。为了优化班级管理,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小学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具体包括保护功能的实现、个性化功能的实现、社会化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保护功能;个性化功能;社会化功能

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展个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具备多种功能,其功能的实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实现班级管理的三大功能,以便更好地进行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保护功能的实现 “儿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如果没有被悉心保护,它将导致国家的衰退并将在与他国的竞争中失去权力和地位。因此,国家不可避免地在儿童问题上涉足越来越深[1]。”小学班级管理应该发挥其对学生的保护功能,但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忽略了在外在保护基础之上的对学生隐私的保护。那些懂得秘密和隐私的意义,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父母和教师会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忍耐能力,必须给他们创造不同的秘密和隐私空间。[2]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能够获取最多学生隐私的角色。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个很好的“警示牌”,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开教育认为,这样既可以教育犯错学生,又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警示作用。这样看似有效合理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极大的伤害,是对班级管理保护功能的践踏。当班主任把学生的隐私公之于众时,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挫伤,更会让其他学生对其产生偏见与排斥。这对学生和整个班级都是有害无益的。对个体问题的隐私进行保护,这才真正实现了小学班级管理的保护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完整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自治的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这对建立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及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其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阐述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就如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的问题作出思考。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集体班级管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班级是构成学校这一社会组织体系的细胞,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单位,它集中反应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要求,成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班级管理的好坏,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正确认识班集体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班集体的建设。广大的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注重班级的规范建设,重视班级活动的组织等,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今天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当前的班级集体建设,可以发现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与重视不够,一些老师习惯于“说教”,忽视对学生品格、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的疏导与培育;二是对班级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认识与重视不够,如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增强班级团体的凝聚力等。凡此种种,导致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不高,也带来了班主任的不迭抱怨和哀叹。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正在被广泛应用。将班级团体当作“辅导团体”,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人际环境,通过游戏、体验和分享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一)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 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 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 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 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 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

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一、班级管理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这些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直接现实的保证作用。 ?二、班级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班级管理工作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一个班的班风、学习质量、人际关系、组织活动等,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增长师生的才干。?要管好一个班级,需要多方面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将在管理的能力上和各方面的素质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也是如此。班干部的竞选、值日班长、今天我是班主任、我为班级献计策等活动的开展,同样也能增长学生的才干。 https://www.360docs.net/doc/583839649.html,威海

科学创建班集体 ?定义:班集体是由集体成员、教育教学过程、班风班貌综合而成的一个微观的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它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班级。

?优秀的班集体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效率;二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教学目标,并能按质、按量、按期或超额完成;三是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充满信心和力量;四是学生同校领导、教师和同学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联系;五是学生间能同心协力,有高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成为一个安定、团结的整体;六是学生能积极参加集体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 ?

如何科学创建班集体 ?一. 进行班情分析,明确班级奋斗目标?(一)进行班情分析 ?1.资料分析法:即通过研究学生的档案获得学生自然状况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了解学生过去的一些情况。 ?2.观察法。这种方法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班主任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的记录。

四年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学做小会计 一、辅导缘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账。 二、初步分析:学做小会计 合理使用和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本消费管理技能的记账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记账,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零花钱的变化情况,检查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约的,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乱和混乱。同时,记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掌握这种技能对管理自己的生活是有益的。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记账的手段来合理消费。 三、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账。 2.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四、课前准备: 1. 提前两周要求学生对这段时间的消费行为进行记录。 2.准备一份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3.准备几份小奖品。 五、辅导方法:

讨论法、评议法。 六、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两周前老师要求你们真实地记录半个月中的消费情况,你们完成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举行一次汇报会──‘学做小会计’。” 2.课堂操作。 (1)“合格小会计”评选活动。 ①每人针对自己的账目表统计:总收入是多少?总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用于学习、娱乐、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费用各是多少? ②小组评议:看一看哪个同学的账目记得最清楚、准确;每组评出一名“合格小会计”,进行全班交流;给“合格小会计”发奖。 ③教师小结:刚才,几个参加交流的小会计账记得很好,很清楚,也很准确。那么这些钱用得是否合理、恰当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 (2)“最佳消费者”评选活动。 ①根据每人统计出来的数据,小组讨论:哪些项目的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班级评选活动) 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最佳消费者,给予奖励。 (3)评一评,他是合格的小会计吗? ①出示一张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②评议:这账目记得清楚、准确吗?这个同学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你对这个同学的消费有什 么看法?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

提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班级管理)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任务及职责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任务及职责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层组织。全面负责、主持班级工作的教师是班主 任。班主任在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领导下,在任课教师和团组织协助下,有效地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对班级学生的德、智、体、美、老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同时,班主任工作是细致具体的。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一代新人的成长。因此,其社会地位是崇高的。 (一)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劳动、实习的得力助手,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骨干。 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要把聚集在一个班里的几十名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集体,以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班主任进行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教育工作。并使自己成为班级集体的灵魂。 3,班主任是联系本班各科教育工作和学生组织的纽带。要搞好班级工作必须依靠全班的任课老师,而班主任则要负主要责任。他是联系任课老师、实习指导教师、有关职工,学校组织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渠道的桥梁。 学校教育要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紧密配合,组织统一的力量,取得一致的要求。班主任则是学校联系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工作对技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技校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即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处于突变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大,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在外界影响下,思想变化很快,班主任在此时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班主任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促进身体健康,陶冶情操的重任,而且对于培养和组织班集体,落实学校教导工作计划,实习计划,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班主任的任务 班主任的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共青团组织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协助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班集体;统一协调本班教导工作,对学生思想、学习、劳动、生产实习、生活、健康全面负责,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老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三至四级技术工人。 (三)班主任的职责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班主任进行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开创思想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前提,特别是当前这个历史变革时期,各种信息“多、快、杂”地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学生中,就更需要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和职责。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辅导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德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班级中的各种资源,最重要的是学生,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项活动。而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引导、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如何在管理班级时候如何定位自己,影响甚大。就本人所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分析。 一、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角色。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学校中的教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老师完成。班主任老师负责学生的全面健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工作头绪很多,工作压力大 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物理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多数杂事,从开学的各种表格计划,到学期末的各项总结,学生的仪容仪表,各项安全,心理动态发展,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调节等等,任务艰巨,又

较为临时,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出现各种的健康问题,咽炎,颈椎病,静脉曲张等;心情更是比较复杂,处理同事之间,家庭之间以及自身的一些问题,经常处于焦躁的状态。 2.面临的学生多种多样,个体差异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或者家庭教育的不同,或者自己社会交往的不用,学生表现很多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民办学校的家长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孩子的问题也多种多样。 在工作中,班主任既要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每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比较清晰。同时,在兼顾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懂得预防、调节和解决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班主任与班级发展的关系 1.班主任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影响班级发展的水平 班主任协调家长、教师、朋友、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工作才会取得一定成效。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艺术。我的班

班级管理试题与答案解析

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着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3.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8.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9.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A.任课教师 B.班主任 C.教导处 D.校长 10.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11.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提出的。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杜威 D.布鲁纳 1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7.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9.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2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地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班级管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A.制定计划 B.组织实施 C.评价总结

把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把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厌学、逃学、好动、多话、打架甚至自杀的现象不绝于耳。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班主任为了抓好班级管理,费尽了心血。但这些问题不是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就能简单解决的。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心理辅导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心理辅导工作应作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班主任通过心理辅导能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和建设,进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形成学生成功的体验并实现自我价值,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窗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与本班学生朝夕相处,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的人,也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人。比如:我在做高二的班主任时,发现班长近期工作热情不高,一了解:原来他的父母在闹离婚。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心理动机与因素,因此班主任结合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首先,走近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信任你。只有当他信任你时,他才会愿意听你的教导,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那么,怎样让学生信任你呢?当学生面对班主任时,他的第一反应多数是抗拒,他的潜台词就是“你又来教训我了”。班主任可以从朋友的角度,告诉学生只是想帮他,帮他摆脱困境;从情感的角度,表示老师和他一样着急、一样担心,甚至可以告诉学生说“我们本是一条船上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可以耐心地询问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当这个错误发生时他的初衷是什么。当学生愿意把这一切告诉你时,你就成功了一半。随后,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这其中他的对与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时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他在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是有一个朋友在帮他找原因、找教训,让他知道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到底该如何考虑、如何处理。只要学生认定你是在为他考虑、为他着想,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而不再与你对立。再者,班主任还要善听,即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当然,也有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面对班主任时什么也说不出口。这个时候,班主任要换一种交流的方式。笔谈也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学校要求布置的周记就是很好的一个笔谈的平台。刚开始,有些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简单地以“阅”来完成任务,而是每次都用心地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渐渐地,学生就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不应当等到事情发生后才来与学生谈心,才来忙着融化师生间的隔阂——这些工作都是应该在平时做的。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实意地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