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及启示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
解读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物理部分的试题遵循“稳定为主,注重考查基础,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实现平稳过渡”的命题思路。

试卷旨在检测考生的科学素养,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甄别选拔功能。

试题内容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覆盖了“考试大纲”中的全部知识单元的绝大部分重点知识。

试卷紧扣考试大纲,注重对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的考查。

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要求的五种能力,注重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从知识板块看,力学和电磁学是本试卷的重点,光学、机械波和原子物理也有涉及。

其中,电场知识点考查较少,而电磁感应的考查则有所加强。

试题涉及的运动形式有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但未涉及平抛和类平抛运动。

从解题方法看,试题涉及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等内容,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中学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

试卷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强调能力考查。

实验题22题来源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书本知识的重现。

23题将传感器测量和电阻测量两个实验综合到一起,既考察基本实验技能,又进行创新,特别把传感器测量拿来考察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的。

试题中的机械波、光学、原子物理等题目,只要平时认真研究了的都能解决;试题所涉及的情景均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见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抓住重点。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评析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以下简称“物理试卷”),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引,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

试卷调整试题结构,创新试题情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正确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一、突出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基础2020年物理试卷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引导高中物理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例如,选择题第14题,以楞次定律为载体,促进学生回归教材,了解楞次定律的本质,从而判断出小环的运动情况。

选择题第19题,通过学习已有的衰变方程,类比求解未知衰变方程,突出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获取和迁移的能力。

在计算题第24题也注重安培力计算基础、淡化解题技巧,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强调综合性,引导学生加强信息加工能力该试卷利用图像丰富地呈现物理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文字、图像等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

“图像语言”增强了实体信息的广度和试题的综合性,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

例如,选择题第15题,通过呈现图像,以课标中非弹性碰撞为素材创立设计问题情境。

再如选择题第20题,通过呈现部分电路电阻图,以带负载的交变电流为素材创设四值问题。

选考题第34题,一改往日五选三模式,变成三个填空题,以波动图像为素材考查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通过这些丰富的图像题考查学生知识获取和理解、信息提取和加工、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三、提升创新性,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此次物理学科考试增强开放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具有基本学科素养的基础上,突破既定的思维框架,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方法。

例如实验题第23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所给题材设计实验电路,同时能够根据热敏电阻的特性创新性的设计成温控报警装置,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评价结果合理性的能力,从而全面考查学生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把控适中 新颖灵活 凸显核心素养——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把控适中 新颖灵活 凸显核心素养——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知识篇高考真题之赏析高考理化2021年1月!控适中新颖灵活凸*核心-养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评析■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与2019年相比,在继续保持“新颖、灵活、扎实”特色的同时,适度变化,既与江苏省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相适应。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渗透4科价值,发挥育人功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也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考试,因此高考试卷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学科本质,彰显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中就有不少联系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第12题)“测温枪"学名“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具有响应快、非接触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它是根据黑体辐射规律设计出来的,能将接收到的人体热辐射转换成温度显示$若人体温度升高,则人体热辐射强度i及其极大值对应的波长入的变化情况是()$A.I增大,人增大B.I增大,减小C.I减小,增大D.I减小,减小解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随着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所增加,且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所以当人体温度升高时,人体热辐射强度I增大,其极大值对应的波吴俊答案:B6评:本题立足教材中的黑体辐射,借助疫情发生后使用的“测温枪(这种注重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素材,让考生在读题时就自然感受到熟悉和亲切的命题方式,不仅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可以激发考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另外,试卷中的第1题汽车匀速行驶,第2题电流互感器,第12题(3)乌贼吸水喷水前后速度的变化,第13题B--------紫外灯、X光机、超声波雾化器、“彩超''机、光纤,以及“玉兔二号''月球车发射电磁波测量月壤层的厚度等,这些都是命题者精心选择素材命制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从题述中获取信息,而且要求考生对问题作出评价和新的思考$二、难度把控适中,实现科4选拔高考的考试性质决定了只有在难度适中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选拔功能$根据最近两年江苏省的教学实情,2020年的高考物理试卷在试题设计方面进行了微调,难度略微下降,区分功能进一步提高$!2(第14题)如图2所示,电阻为0.1,的正方形单匝线圈"bed的边长为0.2m,&边与匀强磁场边缘重合$磁场的宽度等于线圈的边长,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5T$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线圈以8m/s的速度向右穿过磁场区域$求线圈在上述过程中:图1图2(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2)所受拉力的大小0$(3)感应电流产生的热量Q$)7去與理jum知识篇高考真题之赏析丁今虫王!!高考理化2021年1月解析#1'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0.580.288V=0*8V$(2)线圈做匀速运动,所受拉力等于安培力,即F=0=BIL#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E-01舟-8A,解得F=0.58880.2N=0.8N$乙L (3)线圈穿过磁场所用的时间t=—=77s=0*05s,线圈在穿过磁场的过程中o产生的热量Q-I乙R r-8乙80.180.05J= 0.32J$6评:本题是考查“电磁感应”的计算题%难度中等$2017年的高考试卷中考查'电磁感应”计算题的难度为0.652,2018年的高考试卷中考查'电磁感应(计算题的难度为0.644,2019年的高考试卷中考查'电磁感应(十算题的难度达到了0.812$基于高考的稳定性,预计在2021年的高考试卷中,这类试题的难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2020年高考物理命题规律及启示与对策

2020年高考物理命题规律及启示与对策

E U +(I R0 r)
1.55 1.35 0.08(R0 r)
R0 r 2.5
r<1 1.5<R0<2.5
定值电阻选R1。
24题.该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 机为情境,考查力的平衡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规律。
该题难度小于2019年24题。这与两极 分化命题24题为容易题的思路相符,更符 合展现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起到“立德 树人”的核心作用。
该题是历年来万有引力试题中最简单的, 出乎意料,也不正常,这预示着明年万有引 力要加难度 。应引起重视。2019年电场题的 警示
18.解析:
60o,r 2R
r3 (60R)3
T2
302
T 30 24h 4.3h 30
答案:B
16题:该题以生活中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圆 周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
4.要重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模 能力对轻绳、轻杆模型、弹簧模型、斜面 模型、传送带模型(全国Ⅲ压轴题)、 板块模型等复习时要结合题目深入剖析, 找出其规律性。
不变的是模型,变的是情景。 5.加大对力学的复习深度,三大思路、
三种运动形式是重中之重,电学中的难题 往往要与之结合。
6.不要纠结于超纲与否,要传授处理问题 的物理思想、方法。像斜抛运动、反电动势、 气体变质量问题等都可以考查。
m pM p
V RT T
m甲 = V p 2 m甲 V p 3
解析:
(1)要使药液从喷口流出,
h
空气室气体压强必须使液体
升高到喷口
pn p0 gh
代入数据解得 pn 1.01105 Pa
(2)由玻意耳定律 p V p1V1 p2V2
4.0105 0.5 1.0105 0.5 1.0105 0.075 n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及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及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20年高考杨理试题特点分析及对高中杨理教学的启示杨新宇(湘乡市教育发展中心教研部湖南湘潭411400)摘要:本文对全国理综I~m卷、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6套试卷的物理试题进行了对照分析,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具有与往年不一般的特点:重视对基础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利用考生熟悉的、常见的器材进行创新和实践,渗透物理有用、物理有为的理念;试题选取大量的素材,融合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使用和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重视实践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关键词:2020年高考试题特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实践意识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通过试题分析,解读试题背后蕴藏的育人价值、价值导向、人文理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疏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更好地让物理教学体现“立德树人”和回归物理教学本原.12020年高考试题特点分析对全国理综I~ni卷、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6套物理试题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具有以下与往年不一般的显著的特点•1.1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例如:全国I卷第15题:“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比值约为多少?”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在行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思路简单、数学运算简单,属于容易题•人教版(旧版)必修2教材P43“问题与练习”第1题,就是一个类似的题目,可以看到这个试题的影子.全国I卷第15题:“下列核反应方程中,X,,X2(X3,x4代表a粒子的有:A.:H+Hn+X| B. +:H—;n+X2 C./u+;HBa+;:Kr+3X3 D.:n+;Li_;H+X4”.本题考查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以及要求考生掌握质子、中子、电子、a 粒子的表达式.人教版(旧版)教材选修3-5的P78“问题与练习”第3题,和这道试题同出一辙,题型和知识点都完全一致.全国II卷第19题:“特高压输电可使输送中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失大幅降低•我国已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假设从A处采用550kV的超高压向B处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AP,到达B处时电压下降了在保持4处输送的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都不变的条件下,改用HOOkV特高压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变为AP',到达B处时电压下降了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人教版选修3-2的P50“问题与练习”的第5题,题干情境和提问等,都和高考这道试题基本一致•如果考生认真做了、思考了教材这道习题,考试过程中可以应对自如.山东卷第5题:“图甲中的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n2=22:3,输入端a』所接电压u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灯泡L的电阻恒为15C,额定电压为24V.定值电阻仏=1OQ、7?2=50,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10Q.为使灯泡正常工作,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应调节为”•人教版选修3-2的P44“问题与练习”的第5题,习题的情境、电路图,和这道高考试题几乎一致,考生只要做了教材的习题,考试时就会轻松应对,顺利求解.1.2试题注重选取和设计情境化、时政化、科技化的素材,使考生在新的素材、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物理运动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获取正确的结论(1)设置情境化素材,引导考生在情境中提炼模型,考查考生的模型构建、质疑论证的科学思维素养.例如:江苏卷第5题:“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作者简介:杨新宇(1976-),男,湖南湘乡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多少?”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情境中构建“质点模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借助动力学观点求解.同时,通过“中欧班列”对考生渗透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育,增强制度自信.山东卷第15题:“中医拔罐的物理原理是利用玻璃罐内外的气压差使罐吸附在人体穴位上,进而治疗某些疾病•常见拔罐有两种,如图所示,左侧为火罐,下端开口;右侧为抽气拔罐,下端开口,上端留有抽气阀门.使用火罐时,先加热罐中气体,然后迅速按到皮肤上,自然降温后火罐内部气压低于外部大气压,使火罐紧紧吸附在皮肤上.抽气拔罐是先把罐体按在皮肤上,再通过抽气降低罐内气体压强•某次使用火罐时,罐内气体初始压强与外部大气压相同,温度为450 K,最终降到300K,因皮肤凸起,内部气体体积变为罐容积的20/21.若换用抽气拔罐,抽气后罐内剩余气体体积变为抽气拔罐容积的20/21,罐内气压与火罐降温后的内部气压相同.罐内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抽气过程中气体温度的变化•求应抽岀气体的质量与抽气前罐内气体质量的比值•”将中国国粹“中医”融合在试题中,要求学生建构“活塞模型”和“理想气体模型”,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求解.在2020年春天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中医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挽救了许多生命•本题借助“火罐”这一传统的、民间常见的治疗方法,渗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2)运用时政化素材,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到“和谐、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在实践中感受强大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力量,感受制度的优势,体现伟大的领袖和伟大的政党带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艰难险阻,向一个又一个至高点进军.例如:天津卷第3题:“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志愿者用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测量体温,防控人员用紫外线灯在无人的环境下消杀病毒,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红外线和紫外线相比较”.(3)借助科技化素材,引导考生关注科技发展,树立为科技强国的信念.例如:江苏卷第13B(3)题:“国际宇航联合会将2020年度“世界航天奖”授予我国“嫦娥四号”任务团队.“嫦娥四号”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在探月任务中,“玉兔二号”月球车朝正下方发射一束频率为/的电磁波,该电磁波分别在月壤层的上、下表面被反射回来,反射波回到“玉兔二号”的时间差为已知电磁波在月壤层中传播的波长为入,求该月壤层的厚度d.”天津卷第2题:“北斗问天,国之夙愿.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收官之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7倍.与近地轨道卫星相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近几年来,我国航天航空工业发展迅猛,“嫦娥探月”“北斗导航”“问天计划”“天眼”等,都是我国高科技技术领先世界的标志和代表•在试题中融合这些素材,可以激发考生的科技热情,引导他们学科学用科学,以后在工作中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中•(4)选取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让生活更美好.例如:全国I卷第14题:“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发生剧烈碰撞,车内的安全气囊会被弹出并瞬间充满气体•若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减小为零,关于安全气囊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新闻中,考生们经常会看有关交通事故的报道,会看到气囊对驾驶员、乘客在汽车撞击过程中的缓冲保护,提炼出“碰撞”模型,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对考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天津卷第5题:“水枪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常见的气压式水枪储水罐示意如图.从储水罐充气口充入气体,达到一定压强后,关闭充气口.扣动扳机将阀门M打开,水即从枪口喷出.若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罐内气体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则气体”•“水枪”是几乎所有考生儿时的玩具、是成长的陪伴和记录,真实体验到在玩“水枪”的过程中,“水枪”的工作过程和机理,而后升华提升到物理模型——理想气体或实验气体,应用气体实验定律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问题.1.3应用考生身边的器材,开展实验创新,培养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手机是考生身边最为熟悉的电子产品,平时考生可能关注的是应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社交聊天、打游戏等,并没有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本次高考中深度挖掘手机的其他功能,将手机应用到实验探究中,要求考生在创新中去进行思考和提炼,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考生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例如:天津卷第6题:“手机无线充电是比较新颖的充电方式.如图所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原理与变压器类似,通过分别安装在充电基座和接收能量装置上的线圈,利用产生的磁场传递能量.当充电基座上的送电线圈通入正弦式交变电流后,就会在邻近的受电线圈中感应出电流,最终实现为手机电池充电•在充电过程中”•手机是考生非常熟悉的一种生活用品.平时都是使用充电线对手机充电,无线充电还是起步阶段•这一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物理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从而深深地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服务全人类.江苏卷第11题:“疫情期间刻度尺r下落中'停课不停学',小明同学在家自手机k阳'/的小球主开展实验探究.用手机拍摄物体自由下落的视频,得到分帧图A片,利用图片中小球的位置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图1如图1所示.(1)家中有乒乓球、小塑料球和小钢球,其中最适合用作实验中下落物体的是______.(2)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写各步骤前的序号)①把刻度尺竖直固定在墙上②捏住小球,从刻度尺旁静止释放③手机固定在三角架上,调整好手机镜头的位置④打开手机摄像功能,开始摄像(3)停止摄像,从视频中截取三帧图片,图片中的小球和刻度如图2所示.已知所截取的图片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6,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由此测得重力加速度为______m/s2.(4)在某次实验中,小明释放小球时手稍有晃动,视频显示小球下落时偏离了竖直方向.从该视频中截取图片,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用(3)问中的方法测出重力加速度•”在本题中,手机作为摄像工具,拍摄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位置,类似于打点计时器的功能,手机在这里充当“刻度尺”和“秒表”的功能.这一实验设计思路可以溯源到人教版教材必修1P45“问题与练习”第5题图2.5-4“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也可以衔接到新版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P47“做一做”部分的“用手机测自由落体加速度”•这样,通过创新活动,提高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强考生联系实际的意识.22020年高考试题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使用和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重视实践意识的渗透和培养.2.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当以物理观念为核心从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到,高考一直在坚持对“物理本质”的考查.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指出:“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要想使学生理解物理观念,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l1“物体和质点”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后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进而在实际中辨析应用,逐步建立’质点’概念;最后判断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尽量引导和启发学生经历思维的探究过程,体会新的物理概念的建立方法.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25“加速度”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链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通过感性认识促成学生对速度”、速度变化量△”等概念进行辨析,从而认识到他们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不足,进而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变化率的必要性,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加速度的概念.同时,教师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适时注意将有关概念加以整合提升,这样学生的物理观念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2.2中学物理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37“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某一辆小车的速度变化的实际特点,而后抽象归纳出“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这样处理,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物理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以证据支撑观点的科学思维习惯、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从生活生产实际抽象出物理模型能力.2.3中学物理教学要重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指出:“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20“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材以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为例,分析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交流,找到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应用速度的定义,即”=于,这样就把对速度的测量转化成对位移乂和时间t的测量.测量位移“可以借助刻度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就转换到“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在上一节“2.时间位移”的“实验-练习打点计时器”中已经知道:可以应用打点计时器精确地测量时间t在层进式思维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链:(1)如何应用实验打出的纸带求出任意两点之间Ar或任意一段时间内M的平均速度?(2)任意一段时间内M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是一样?(3)如何在纸带上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出某点的瞬时速度S?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开展体验性的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实事求是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教师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实,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这两个速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关键是时间间隔选取的长短,当时间间隔足够短时,即M—0,这段时间M内的平均速度v就是某一时刻t的瞬时速度进一步渗透“极限思想”.从理论上讲,G很小,这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A.r也非常小,用刻度尺测量获得的数值误差会增大.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当中,都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所使用的实验器材选取合适的时间间隔,例如At=0.02s或At=0.10s.2.4中学物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物理、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1)在教学引入环节设置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曾经遇到过、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l1 1.质点参考系”,引入的问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运动的物体,例如玩耍的儿童、行驶的汽车、翱翔的雄鹰……对于这些运动的物体,我们如何准确的描述他们的运动呢?”教师结合素材提出问题串:①运动对象怎样确认?②如何描述整个物体的运动?③用哪些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相应的观点.(2)教师在进行分析概括、推理论证中,选取的实例要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14“路程位移”的区别时,举例“某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既可以乘坐飞机,也可以乘坐汽车,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乘轮船沿长江而上”,从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出发,逐渐开展对问题的讨论.(3)在概念、规律的应用中,选取学生熟悉的、听说过的、见过的素材来融合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有亲近感,觉得物理有用.例如:新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39“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以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当它靠近月球后,先悬停在月面上方一定高度,之后关闭发动机,以l.Gm/s?的加速度下落,经过2.25s到达月面,此时探测器的速度是多少?在这道题目中,选取“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学生都听说过、看到过,对月球充满了向往,素材让学生有亲近感,引导学生树立当代青少年所肩负的 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物理课堂是充满活力和灵魂的,教师就是要在知识素养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固化在书本中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手中、脑中活起来,让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培养和内化.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郭玉英,姚建欣,张玉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张玉峰,等.基于课前学习诊断的高中物理教学整合 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1(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第一册(第1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师 教学用书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朱小青.高中新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比较[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收稿 EJ 期:2020-07 -14)践行能力立意 体现学科素养2020年高考全国理综I 卷第25题赏析及启示施生晶|王玉辉$(三明市第二中学福建三明365000)摘 要:2020年全国理综I 卷的压轴题,考查“类平抛运动、动能改变、动量改变”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典型模型的深度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笔者分析试题特点,对试题进行剖析、点评和拓展,提出解题策略和教学建议,期望对高三物理复习起促进作用.关键词:高考;压轴题;能力;策略;宕示2020年高考全国理综I 卷第25题(压轴题),物理情景简单,涉及物理模型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考查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综 合能力,考查学生对典型模型的深度理解和知识迁移 能力,凝结了命题专家的智慧与心血,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原题在一柱形区域内有匀强电场,柱的横截面是以。

2020年高考全国卷I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物理试题分析2020年高考尽管因疫情延时,但终究成为了过去。

按学校要求,对今年的高考全国卷Ⅰ理综物理试题作如下分析。

一、先说一说难度,可能是考虑疫情影响或者是考虑部分省份从明年开始将进行新的高考模式,今年物理试题较前三年难度有明显降低,考生考后也反映比平常模拟考试好做,难度不大。

二、再说一说对今年的试题的总评价。

今年的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又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基本内容的考查,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许多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应该说今年的物理试题是一份非常好的试题。

三、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特点1、重点突出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要求考生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解释生活现象(第14、16、34题)。

2、情境化出题依旧,用情境包装题目——要求考生能在新的情境中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第14、16、24、33题)。

3、考查基础物理概念,增加了模块化题目,减少了综合性题目(第24、25题体现比较明显)。

同时继续突出了图像的呈现方式——既考查从图像提取信息,也考查用图像表达物理量的能力(第17、20、22、33题)。

四、对照高考物理试题反思高三备考复习1、在高三复习中,我反复向学生交代:高考中考到的运动只能有三种: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用五知三求二的思路解决;②平抛和平抛:用分解的思路解决;③(匀速)圆周运动,用什么力充当向心力的思路解决。

今年的高考题还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两个计算题中第24题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五知三求二的思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考后问学生,学生说能做出来。

24.(12分)我国自主研制了运-20重型运输机。

飞机获得的升力大小F 可用2F kv =描写,k 为系数;v 是飞机在平直跑道上的滑行速度,F 与飞机所受重力相等时的v 称为飞机的起飞离地速度,已知飞机质量为51.2110kg ⨯时,起飞离地速度为66 m/s ;装载货物后质量为51.6910kg ⨯,装载货物前后起飞离地时的k 值可视为不变。

2020高考全国卷I物理试题分析

2020高考全国卷I物理试题分析

2020高考全国卷I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分析一、重主干抓基础,加强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结构稳定,试题依纲扣本,题目仍以力学,电磁学为主。

例如:14题动量19题核反应方程,15题的天体运动,21 题电磁感应定律都是对基本规律的考查。

必考部分没有交流电、传感器的考查。

选修3-3和3-4没有对概念的辨析判断。

选修3-3着重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势能的图像问题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选修3-4考查了多普勒效应和光的波长及传播速度的求解,既延续了2019年的出题风格,也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物理试题更侧重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如17题的图像问题,要求学生会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将电容器的电压的数值关系转换为图像表示,用科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重逻辑会推理,强化对五大能力的考查通过采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呈现方式,增加信息的广度,要求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将图像与实际物理过程对应起来,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关键信息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例如18题,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为基础,借助于图像的解读,考查了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问题。

再如25题首先要建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模型,进而按发生过程进行分段分析,最后综合各过程规律得出结论,考查了学生逻辑推理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三、讲应用重探究,提升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物理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例如14题的安全气囊为背景考查了碰撞和动量定理;16题以荡秋千为背景考察圆周运动,强调了物理要走进生活。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突出特征是有质疑和创新的是精神。

高考试题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在引导着教和学的过程。

例如22题电表改装和图像分析体现鲜明的创新导向。

纵览2020年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科学态度与责任统领全卷的考查目的和方向,是整套试题的灵魂。

这套试题站位高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既读" 圣贤书",也听" 天下事"。

2020年高考物理卷试题的核心价值考查特点及启示

2020年高考物理卷试题的核心价值考查特点及启示

2020年高考物理卷试题的核心价值考查特点及启示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涵盖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2020年高考物理卷试题具有以下核心价值考查特点:首先,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中涉及了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石,掌握好基础知识是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前提。

其次,试题注重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中设计了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摩擦力、光的传播与变形等。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试题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试题中设有实验题,要求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问题。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此外,考查过程中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试题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试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试题的考查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基础知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基础才能够理解和应用更复杂的物理知识。

学生在备考中,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其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用价值。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应注重实践训练和动手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物理学习不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生应该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物理规律和解决方法,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最后,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ⅱ物理第21题评析——由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ⅱ物理第21题评析——由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ⅱ物理第21题评析——由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Ⅱ物理第21题是一道典型的多解题,它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一个物体从竖直向上抛出到再次回到原点的总时间。

这道题目有多种解法,每种解法都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物理概念。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法:1. 基于运动方程的解法:学生可以使用物理中的基本运动方程来解决问题。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设定向上抛出的初速度为v,然后利用重力加速度g计算出物体上升的时间t1。

接下来,他们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物体下降的时间t2。

最后,将t1和t2相加得到总时间。

2. 能量守恒的解法:学生可以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观察到,在物体上升的过程中,其动能逐渐减小,而重力势能逐渐增大。

当物体达到最高点时,动能减为零,此时重力势能达到最大值。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学生可以将物体的总机械能初始值设为0,然后计算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

接下来,他们可以利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关系,计算出物体下降的时间t2。

最后,将上升时间t1和下降时间t2相加得到总时间。

3. 对称性的解法:学生可以观察到问题具有对称性,即从抛出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到回到原点的时间相等。

因此,学生可以只计算物体从抛出点到最高点的时间t1,并将t1乘以2得到总时间。

这些解法不仅考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解题方法的能力。

通过多解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这道题目还对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推导,然后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而言之,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Ⅱ物理第21题是一道多解题,通过解答这道题目,学生可以培养思维品质,包括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和推理能力等。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物理试题特点及对教学启示——以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试题为例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物理试题特点及对教学启示——以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试题为例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物理试题特点及对教学启示——以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试题为例引言高考是国内最重要的教育评价系统之一,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物理试题在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物理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并探讨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一、试题难度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关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物理试题的难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2020年全国卷的试题涵盖了基础与拓展性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北京卷的试题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凸显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难度较高。

山东卷的试题更加注意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涉及较多复杂情境和综合性的物理知识,难度相对较大。

二、原理与实例相结合的试题设计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的物理试题中,普遍存在原理与实例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这种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

例如,全国卷中出现了考察动量守恒定律的实例:航空绝缘子杆倾斜原因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角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联系,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这种试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示了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能力。

三、注重物理学科的交叉整合物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2020年全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的试题中,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与数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整合。

试题中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全国卷中有一道关于电磁感应的题目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计算磁通量变化速率,化学的知识解释铜的阻滞现象。

这种试题设计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结论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物理试题具有难度多样、原理与实例相结合以及交叉整合的特点。

2020年全国1卷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

2020年全国1卷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

2020年全国1卷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分析阜南实验中学吴非一、试卷总评2020年全国1卷理综物理试题,和往年一样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试卷特点分析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试卷结构相较于往年没有变化,保持8道选择题,分值不变;2道实验题一大一小,一电一力分布模式,今年实验题更注重数据的精确处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2道计算题,24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25题注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选考题二选一,同样关注基本规律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2、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以物理学科素养为导向,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试题重视考查基础,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例如,16题荡秋千过程的圆周运动向心力的相关知识,19题核反应方程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24题“运—20”重型运输机的平衡力和匀变速问题,这些题目都是侧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试题重视对物理图象理解的考查试卷共涉及15个图,体现命题十分重视图象。

这些图包括对已知图象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例如17题、20题、22题、33题。

根据文字和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过程,通过图像帮助说明题目,进行建模、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例如21题、23题、25题。

4、试题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试题重视和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例如14题的安全气囊、16题的荡秋千、17题智能电源、24题“运—20”重型起重机,这些实际生活的例子,反映了物理和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的紧密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结合的魅力,同时也衔接了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习的目标。

5、试题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方式的考查知识点固定,但考查方式灵活多变。

2020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20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20年全国一卷高考物理试题评析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而言,透过试卷研究来把握物理命题规律及趋势,则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对于新旧高考交替的省份,通过题目分析来洞察命题新趋势,对考生备考十分有意义。

2020年全国一卷高考理综物理试题,难度分布基本合理,显著特点体现在:试卷结构、试题题型、以及每道小题分数的设置,连续几年保持稳定,难度系数应该在0.6左右。

试卷整体考察物理基本规律、基本研究方法,更侧重对过程的理解。

能力要求(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图像等,物理建模能力)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继续与新课程内容相衔接,重视实验,重视探究。

不刻意回避已考过的知识点和题型,根据考察目的,全新设计新情景,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

①重视试题的基础性。

重视考察基础,采用学生的熟悉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比如第16题考查圆周运动向心力相关知识,第19题考查核反应方程中的电荷数及质量数守恒。

这些题目都是侧重对基础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理解,促进考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选考3-4部分,则考察了多普勒效应这一知识,对学生知识全面性提出了要求。

②重点考察主干知识,高频考点保持稳定。

第24题考查飞机起飞的过程分析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第25题考查静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涉及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及动量知识的考察,需要考生快速准确形成思路,进而结合数学几何能力进行求解,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③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建模能力。

可以发现物理命题中,第24题,运-20”重型运输机等时事热点的引入,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并且感受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魅力,同时这也衔接了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习的目标。

第14题涉及安全气囊,第16题涉及荡秋千,第17题考查智能电源,这些实际生活的例子,都需要考生从中构建物理模型,进而进行具体分析,对考生的建模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也反映了物理是和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

2020年高考全国Ⅰ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和点评)

2020年高考全国Ⅰ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和点评)

2020年高考全国Ⅰ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及答案(附详细解析和点评)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发生剧烈碰撞,车内的安全气囊会被弹出并瞬间充满气体。

若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减小为零,关于安全气囊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了司机单位面积的受力大小B.减少了碰撞前后司机动量的变化量C.将司机的动能全部转换成汽车的动能D.延长了司机的受力时间并增大了司机的受力面积答案:D解析:当汽车碰撞后,司机与车内构件尚未发生“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两者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安全气囊),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延长了司机受到的冲击时间,由动量定理知,可以减小冲撞力;同时安全安全气囊增加了接触面积,减小了压强。

15.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比值约为A.0.2 B.0.4 C.2.0 D.2.5答案:B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GMm/r2知,F与星球质量成正比,也半径的二次方成反比,故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受到的引力是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0.4倍。

16.如图,一同学表演荡秋千。

已知秋千的两根绳长均为10 m,该同学和秋千踏板的总质量约为50 kg。

绳的质量忽略不计,当该同学荡到秋千支架的正下方时,速度大小为8 m/s,此时每根绳子平均承受的拉力约为A.200 N B.400 N C.600 N D.800 N答案:B解析:将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结合,2F-mg=mv2/r,代入数据得:F=405N(g取9.8),故选项B正确。

2020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2020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评析:突出基本规律,注重实践应用一、试卷总体评析2020年作为部分地区新高考改革前的最后一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以下简称全国I卷物理试卷)的命题坚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基础,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在考查要求方面稳中求新,突出基础。

在命题思路方面,更加重视探究性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比前几年,近两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对学生基本计算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特点分析1.突出基础,注重基本能力2020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依然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

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守考试大纲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2.形式灵活,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2020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增强了对灵活性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一方面注重考查学生对高中众多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和综合应用,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情景新颖,考查学生创新能力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依然非常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试题的情景设置更加新颖。

4.强调思维方法,定性定量综合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如选择题第20题,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对称思想的应用以及定性分析的能力。

5.以具体情镜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景化试题是考查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

高考物理命题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以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为出发点,凸显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考查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响应了新能源开发的号召,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精神。

三、总结2020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在继承往年试卷特点的同时,还充分落实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通过考查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以及实验探究问题和物理学科问题,很好的落实了“立德树人”“引导教学”“服务选材”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为顺利实现新模式、新高考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I卷)2020高考物理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更加注重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等设计试题,凸显情境的时代性。

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一、突出物理学科基础性,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2020年高考物理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又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基本内容的考查,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许多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

比如,第14题安全气囊的作用、第15题荡秋千、第19题核反应方程等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情境的时代性2020年高考物理增加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境,突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第16题以同学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意识。

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提升物理能力考查水平2020年高考物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考查,突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比如,第20题呈现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物块下滑物理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对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要求较高。

2020高考全国二卷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全国二卷物理试题的命制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试题编排稳中求新,突出基础,重视教材。

新颖在选修部分近年均有变化。

今年的选修3-3,将五选三改为连续两个单项选择;选修3-4将选择改为填空的形式。

还有对学生基本计算能力要求还是较高。

具体分析如下:一、注重对必备知识的考查,突出学科主干内容试题体现了对物理主干知识考查的全面性,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考查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等核心知识。

其中14题、17题、19题、20题、23题、24题考查了电磁学的知识;15题、16题、21题、22题、25题考查力学知识;18题考查原子物理、33题考查热学知识、34题考查光学知识。

特别重视教材上的物理核心知识落实,如14题就是教材上电磁感应部分实验插图的变式考察,如第19题,就是教材上分析高压输电过程中如何减小能量损耗问题,为交流电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

再比如电学实验23题小灯泡伏安特性研究,也是教材上原图的基本变式,只要认真学习,清楚实验原理和掌握实验基本数据处理的学生都没有问题。

二、注重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今年2卷实验23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往年实物图连线也就一条或者两条,今年对实物连图要求很高,全部连线都要独自完成,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学要关注的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

三、注重对创新精神的考查,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22题关于误差的分析,以实验结果和理论公式分别计算得出小球加速度,根据两个结果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误差,其结果具有开放性,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关注先进技术和生产劳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如17题研究CT扫描把电场和磁场问题巧妙的结合在一起,33题的第二问研究潜水钟救生设备,合理考察了气体部分的压强分析,也体现了高考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试题的情景设置非常新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分析考点分布(2、与潍坊三次模拟考试对比分析)
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山东卷)
第1题是一道典型的体现生活实践情境的试题。试题以与学生生活 联系密切的“乘坐电梯的过程”,考察学生利用s-t图像、牛顿第二定 律、超失重等基本物理知识的提炼与升华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考查了考生在新情境中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 理并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在最高点弹簧原长,速度为0.
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
最低点与最高点关于平衡位置O对称
在最低点,由牛顿定律得 Fm mg mam Fm 2mg
“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探究运动状态变化与相互作用关系”等 素养的要求
选择题:
1
2
3
4
5
6
力学:运动 图像与超重 失重的判断
原子物理: 核反应与电 流强度的综 合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及启 示
诸城教科院 徐明伟
2020-09
2019-高考综合改革引领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2019.06.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 革的指导意见
2019.07.0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 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国基础教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本轮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 上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 涉及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管 理、课程内容及教材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 必将触及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 的深层次问题。
14题实验:
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1)发现问题
(2)找到原因
结果发现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比较小,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
A.电压表分流
B.干电池内阻较小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较小 D.电流 表内阻较小
U E Ir
答案:B
(3)解决问题:
串联定值电阻, 增大电源内阻
E 1.55V
对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要求较高,同时借助实验考查牛 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计算重力加速度;
体现课内外情境的有机融合:课外情境-珠峰高度测量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课内情 境-物理学史问题情境,再现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的研究过程和思维方法,体现回归教材、倡导深度学习 的考查要求。
物理光学: 双缝干涉实 验装置
力学:波动 图像,波动 和振动的联 系
电磁学:涉 及变压器的 交流电路分 析计算
热学:理想 气体的状态 变化图像与 热力学定律
7
力学:万有 引力定律与 牛顿运动定 律的综合
8
力学:平衡 问题,摩擦 力
9
几何光学: 全反射现象
10
电磁学:电 场的性质及 相关物理量 的判断
E U +(I R0 r)
1.55 1.35 0.08(R0 r)
R0 r 2.5
r<1 1.5<R0<2.5
定值电阻选R1。
14题实验评析:
体现新课标对实验素养的考查要求:能独立完成基本的 学生实验,能针对具体探究的问题,根据已有条件制定 实验探究方案,根据实验数据形成合理结论并做出科学 解释和评价的能力;
总体特点:回归中求变化,全面中查细节,力电为主,平分秋色, 立足教材,引导实践,占比增加,要求不降-应该怎么做、还能怎么 做、还能做什么、是否真做过。
对于非常规图像,要先推导函数关系式, 然后看斜率和截距代表的物理意义。
L
v0t
1 2
at
2
2L t
at
2v0
13题实验评析:
立足“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分组实验,借助现代 科技手段改进实验方式(打点计时器-光电门-传感器手机),再现老山东卷力学实验的命题特点,体现注重 创新,引导实践的课改理念;
11
力学:涉及 功能关系、 平衡条件的 综合
12
电磁学:电 磁感应现象 中感应电流、 安培力的分 析判断
选择题 1、体现学科特色,增加对实验内容的考查
选择题 2、加大对图像的考查力度,体现对信息加工能力的要求
山东卷对图像的考查
选择题 2、加大对图像的考查力度,体现对信息加工能力的要求
北京卷对图像的考查
第3题以双缝干涉的装置为依托,考查了光的折射、介质中光的波 长与波速等知识
解析:考察理想变压器的变压比、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解析:热学图线(P—V图)+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二级结论:P-V图像下方包围的面积大小即为功的大小。
以“天问1号”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第8题连接体,要求考生准确运用受力分析和隔离法, 并具有较强的推理论证能力。
考查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频率与 折射率的关系
解析:考查了同种不等量电荷周围电势的特点及电势能
解析:考查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特点、 受力分析和功能关系
二级结论:弹簧振子的对称性。
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个位置 的物理量具有对称性。力、位 移、加速度等大反向,速率等大
引导教学重视情境化设计,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 问题情境中发展优化学生学科素养;
引导教学重视对阅读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 养,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均衡发展;
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 ”向“做人做事”转变;从“能力”向“素养”转变。
试题分析 考点分布(1、与省一模二模对比分析)
回归教材,有助于纠正脱离教材求创新的错误倾向,有 助于纠正现实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实验(数据)、 伪实验(教师包办)、空实验(要素不全)问题,有助 于纠正以“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倾向-刻意 回避经典习题、直击现实教学短板。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进程
政策变化 主线不变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向社会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 系》,这是取消考试大纲后指导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意味着 我国高考进入了新赛道。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一核四层四翼一考将从哪些方面引导教学?
引导教师重视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深度 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选择题
3、通过改变常规情境或综合跨度,体现对学科素养的全面考查
选择题
4、素材选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发挥良好引导作用
山东卷
选择题
4、素材选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发挥良好引导作用
全国I卷
选择题
4、素材选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发挥良好引导作用
浙江卷
实验题解读 13题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