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2303327.html,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作者:苏姗王玉贵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

[摘要]基于 2001~2015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及4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并借助ArcGIS、GeoDa软件对我国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重心在2007年出现明显拐点,在此之前重心一直向北偏西移动,2007年以后开始逐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在河南境内移动,同时,集聚程

度逐年增大;粮食油料也分别在2006年、2007年出现拐点,但总体趋势还是偏向西南,而其余两种农作物重心都快速向西南移动;4类农作物基尼系数均大于0.4,说明都存在集聚现

象,并且具体阐述了4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

[关键词]农作物;重心轨迹;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集聚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业的空间布局。因此,种植业的地理空间分布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种植业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对农业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李二玲分析了中国大豆种植的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及其机制;肖卫东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省域种植业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探索了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对于农作物具体的分布转移涉及不多,本文通过收集全国省域2001~2015年的种植业播种面积数据,借助莫兰指数与区位基尼系数两指标相结合来测度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并利用农作物重心轨迹反映出各类农作物分布及其演变的基本态势。因此,了解农作物分布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农作物变动规律及原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和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农业种类的多样性。虽然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但粮食、油料、蔬菜、糖类的种植比重最大,占我国农作物种植的90%之多,这也是本文选择该数据的依据。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中种植业播种面积基础数据,均来自《2001~2015

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 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廉晓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 【收稿日期】2006-11-05 【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关中国“人口重心”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义俊(1983)关于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的研究、[6]张善余(199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的研究、[7]刘德钦等(2002)应用人口重心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的研究[8]以及温军(1994)、郑连斌(1995)、袁祖亮(1998)分别运用“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内蒙古、河南人口重心移动。[9][10][11]总之,有关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目前还缺少关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没有关于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的分析。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高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轨迹问题专题讲解 一.专题内容: 求动点(, )P x y 的轨迹方程实质上是建立动点的坐标, x y 之间的关系式,首先要分析形成轨迹的点和已知条件的内在联系,选择最便于反映这种联系的坐标形式,寻求适当关系建立等式,常用方法有: (1)等量关系法.....:根据题意,列出限制动点的条件等式,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等量关系法,利用这种方法时,要求对平面几何中常用的定理和解析几何中的有关基本公式很熟悉. (2)定义法...:如果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已知曲线(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根据其定义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 (3)转移代入法.....:如果所求轨迹上的点(, )P x y 是随另一个在已知曲线C :(, )0F x y =上的动点00(, )M x y 的变化而变化,且00, x y 能用, x y 表示,即0(, )x f x y =,0(, )y g x y =,则将00, x y 代入已知曲线(, )0F x y =,化简后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选取适当的参数(如直线斜率k 等),分别求出动点坐标, x y 与参数的关系式,得出所求轨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即可. (5)交轨法...:即求两动直线交点的轨迹,可选取同一个参数,建立两动直线的方程,然后消去参数,即可(有时还可以由三点共线,斜率相等寻找关系).

注意: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一定要检验特殊点和线! 二.相关试题训练 (一)选择、填空题 1.( )已知1F 、2F 是定点,12||8F F =,动点M 满足12||||8MF MF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 2.( )设(0,5)M ,(0,5)N -,MNP ?的周长为36,则MNP ?的顶点P 的轨迹方程是 (A )22125169x y + =(0x ≠) (B )22 1144169 x y +=(0x ≠) (C ) 22116925x y +=(0y ≠) (D )22 1169144 x y +=(0y ≠) 3.与圆2240x y x +-=外切,又与y 轴相切的圆的圆心轨迹方程是 ; 4.P 在以1F 、2F 为焦点的双曲线22 1169 x y -=上运动,则12F F P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是 ; 5.已知圆C : 22(16x y +=内一点)A ,圆C 上一动点Q , AQ 的垂直平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知识讲解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熊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比较典型的动作之一,同时也是练习者较难掌握的一个要 点。根据熊晃动作的运动特征和技术要求,我们将熊晃动作分为提髋、落步前靠、后坐三 个阶段,希冀在探寻这几个阶段身体重心变化规律的同时,能够从中领会到学练这个动作 的诸多要点。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以下全部动作以熊晃左势为例。 提髋动作阶段 提族阶般賣心菸虔变化 aso 900 rtffl W 提髋动作阶段是指熊晃动作开始到左髋上提至最高点这个过程。提髋阶段的技术要求 是:习练者提髋侧的髋部要平稳缓慢的提高,由此带来习练者身体重心高度的增长也应该 是均匀缓慢的。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和观察我们看到,初学者做提髋动作易犯的错误集中体现在提髋阶 段重心高度起伏不定。提髋时重心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支撑腿、腰际的姿势和高度。提 髋时须把提髋侧腰部肌肉收紧,以髋带腿来保证身体重心的稳步升高。初学者犯错误的原 850 800 T50 。対4<40 強4啊¥心8啊04 *U)09黑C4 巒 3 e C D U* *"0)60 < b? 寸* C 3 + 6CJE ① £670336 = 1 = =二= _ = —蕎水平 ——初学看

因,常常是由于支撑腿膝关节出现的屈曲所致。因为支撑腿屈曲会使身体重心下降,不利 于提髋侧腰部肌肉发力;而支撑腿再由屈曲到伸直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又使得伸直 过程的身体重心高度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导致提髋动作不稳定,产生了关联效果。 众所周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做熊晃这个动作也同样符合这个定律。准确的 提髋动作应该是腰部肌肉发力带动髋关节的运动,再由髋关节带动腿运动,同时膝关节、 踝关节自然放松的结果。整个提髋动作的力量是经过髋、膝、踝关节,由身体中间向肢体 末端依次传递的过程,从而达到对肢体末端的控制,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变化。 落步前靠动作阶段 mm 落步前靠阶段是从左髋自最高点到左肩前靠至最前点这个动作过程。整个落步前靠阶 段,习练者的身体重心要前移,左脚在左前方落地,脚尖朝前,右腿缓慢伸直,身体右 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置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置体后拳心朝后。 根据生物力学技术解析发现,高水平习练者做这一动作的重心变化特征是:身体重心 先幅度平缓的均匀下降,这对应落步的过程;尔后身体重心基本平稳不变地前移,这对应 前靠动作;整体上身体重心变化9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2303327.html,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作者:苏姗王玉贵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 [摘要]基于 2001~2015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及4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并借助ArcGIS、GeoDa软件对我国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重心在2007年出现明显拐点,在此之前重心一直向北偏西移动,2007年以后开始逐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在河南境内移动,同时,集聚程 度逐年增大;粮食油料也分别在2006年、2007年出现拐点,但总体趋势还是偏向西南,而其余两种农作物重心都快速向西南移动;4类农作物基尼系数均大于0.4,说明都存在集聚现 象,并且具体阐述了4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 [关键词]农作物;重心轨迹;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集聚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业的空间布局。因此,种植业的地理空间分布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种植业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对农业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李二玲分析了中国大豆种植的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及其机制;肖卫东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省域种植业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探索了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对于农作物具体的分布转移涉及不多,本文通过收集全国省域2001~2015年的种植业播种面积数据,借助莫兰指数与区位基尼系数两指标相结合来测度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并利用农作物重心轨迹反映出各类农作物分布及其演变的基本态势。因此,了解农作物分布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农作物变动规律及原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和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农业种类的多样性。虽然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但粮食、油料、蔬菜、糖类的种植比重最大,占我国农作物种植的90%之多,这也是本文选择该数据的依据。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中种植业播种面积基础数据,均来自《2001~2015

浅谈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

浅谈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 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足,突破,发展的关键,在怎样环境中采取何种管理方式,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化,都会使得企业管理重心变化,而影响企业管理重心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外部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目标市场都是影响企业管理重心变化的重要因素。接下来结合惠普的管理具体分析企业管理重心变化。 一企业创立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不断发展,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产业对音频音响系统质量提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惠普创始人戴维和比尔充分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在此时,惠普公司产生。比尔利用其研究课题负反馈研制成功了惠普第一台产品:阻容式声频振荡器(HP200A),这是一种用于测试音响设备的电子仪器。这在振荡器的设计上是一个突破利用反馈的原理,又相继生产出另外几项惠普早期的产品,诸如谐波分析仪及多种失真分析仪。 (二)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政府对电子仪器的订单似雪片般越舞越多。惠普新产品不断增加,并且建造了第一座公司大楼。 (三)1942年建造惠普第一座自己的大楼(称为Redwood大厦),它集办公、实验室及工厂体积10,000平方英尺,位于PaloAlto市PageMill路395号。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考虑到如果电子业不景气,就将大楼改建成食品杂货店。 二初步发展充分考虑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 (一)由于代尔等公司在微波技术领域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惠普在进入这个领域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从而再次领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1943年惠普向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出信号发生仪及雷达干扰仪,从而进入微波技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惠普因其成套系列的微波测试产品而被公认为信号发生器行业的领先。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熊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比较典型的动作之一,同时也是练习者较难掌握的一个要点。根据熊晃动作的运动特征和技术要求,我们将熊晃动作分为提髋、落步前靠、后坐三个阶段,希冀在探寻这几个阶段身体重心变化规律的同时,能够从中领会到学练这个动作的诸多要点。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以下全部动作以熊晃左势为例。 提髋动作阶段 提髋动作阶段是指熊晃动作开始到左髋上提至最高点这个过程。提髋阶段的技术要求是:习练者提髋侧的髋部要平稳缓慢的提高,由此带来习练者身体重心高度的增长也应该是均匀缓慢的。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和观察我们看到,初学者做提髋动作易犯的错误集中体现在提髋阶段重心高度起伏不定。提髋时重心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支撑腿、腰际的姿势和高度。提髋时须把提髋侧腰部肌肉收紧,以髋带腿来保证身体重心的稳步升高。初学者犯错误的原

因,常常是由于支撑腿膝关节出现的屈曲所致。因为支撑腿屈曲会使身体重心下降,不利于提髋侧腰部肌肉发力;而支撑腿再由屈曲到伸直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又使得伸直过程的身体重心高度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导致提髋动作不稳定,产生了关联效果。 众所周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做熊晃这个动作也同样符合这个定律。准确的提髋动作应该是腰部肌肉发力带动髋关节的运动,再由髋关节带动腿运动,同时膝关节、踝关节自然放松的结果。整个提髋动作的力量是经过髋、膝、踝关节,由身体中间向肢体末端依次传递的过程,从而达到对肢体末端的控制,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变化。 落步前靠动作阶段 落步前靠阶段是从左髋自最高点到左肩前靠至最前点这个动作过程。整个落步前靠阶段,习练者的身体重心要前移,左脚在左前方落地,脚尖朝前,右腿缓慢伸直,身体右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置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置体后拳心朝后。 根据生物力学技术解析发现,高水平习练者做这一动作的重心变化特征是:身体重心先幅度平缓的均匀下降,这对应落步的过程;尔后身体重心基本平稳不变地前移,这对应

中国经济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比较研究 2013年02月28日09:51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6期作者:张成虎胡啸兵王铁山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内容提要】经济重心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借鉴物理学重心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经济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演化。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2004-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空间变动轨迹发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且我国经济、金融总体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恶化,因此,有必要加大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力度,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重心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末GDP达5878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及其金融改革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中国各地自然禀赋、社会条件和经济政策千差万别,整体经济和金融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经济增长中,总有些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其他地区,经济活动增量区域分布不均匀成为研究表征经济增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经济增长重心”的现实基础。本文将物理学重心理论引入经济与金融增长比较研究中,以探寻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增长动力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格局变动规律,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研究与决策参考。 二、经济重心及其研究述评 重心(Center of Gravity,COG),属力学概念,是指在重力场中物体各质点所受重力的合力均通过的那一点。物体重力与质量线性函数关系如下: Z=Mg① 其中,Z为物体重力,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由①式可见,重力与其质量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根据线性转换原理,借助物理重心可表示物体质量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所谓“经济重心”,是指在经济空间中各方向经济力量交相融合并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个点,其位置与空间内经济活动分布状况有关。经济重心变动轨迹能够反映出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变化,可以借此说明空间经济发展变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经济重心研究主要测度目标区域经济重心位置、位移方向及距离。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i构成,则该区域经济重心可表示为:

中国茶业重心的变迁过程

中国茶业重心的变迁过程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 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 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 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 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 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 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 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 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 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 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 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 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 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 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 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

与重心变化有关的功能问题例析 学法指导 不分版本

与重心变化有关的功能问题例析 陈玖琳 在高中物理功和能部分内容当中,有些习题的类型与物体的重心变化有关。同学们若能正确利用物体重心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通过一些例题加以解析说明。 例1. 在水平地面上平铺n 块砖,每块砖的质量为m ,其厚度为h ,如图1所示。若将砖一块一块地竖直叠放起来,人需要做多少功? 图1 分析与解:砖块的平放与竖直叠放的区别就是:两者的重心高度不同。若能找出砖块在叠放前后重心变化的数值,从而求出其重力势能变化的数值,就可以利用功能原理正确加以求解。 n 块砖在平放时重心的高为h h 12 = ,其相应的重力势能为E nm gh p 12 = 。 n 块砖在竖直叠放后重心的高度h nh 22 =,其相应的重力势能为E nm gnh p 22 = 。 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人所做的功W 人使砖的重力势能增加,从而列出方程式W p 人=?E ,所以 ?E p p p E E nm gnh nm gh n n m gh =-= - = -212 2 12 () 即人需要做的功为 n n m gh ()-12 。 例2. 一根长2m 、质量为20kg 的均匀铁棒横卧在水平地面上,如图2所示,若要把它完全竖立起来,人对铁棒所做的功不能少于多少?(g =10m/s 2) 图2 分析与解:要直接计算铁棒从横卧到完全竖立起来时外力所做的功比较困难,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铁棒从横卧到完全竖立起来时重心高度变化的数值为L 2 。在这个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也就是人对铁棒所做功的最小值。 因为?h L = 2 即W m g h m gL J G =-=-=-?2 200 所以W m gL J F = =2 200 即人对铁棒所做的功不能少于200J 。

人体工程学教案04-第二章重心-施力-作业效率

商丘工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人体工程学任课教师:王翠霞所属部系:传媒与现代艺术教研室:艺术设计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授课内容

第二章人体与尺寸 本章的重点: 1、了解人体尺寸、人体活动、人体重心、人体施力、人体作业效率等 2、了解人体与尺度及人体作业效率的基本概念,熟知人体尺寸、人体活动、人体重心及人体施力的数据及相关知识。 垂直作业域还收到下列情况影响: 1)在活动空间内是否有工作用具; 2)需保持一定的活动行程; 3)手的操作方式是持着荷载还是移动荷载 4)并非任何地方都是能触及目标的最佳位置。 人体的活动空间 人体姿态的变换和移动所占用的空间构成了人体活动空间。一般情况下,人体活动的空间大于作业域。 一、静态的手足活动 1)静态作业域定义:指的是人体处于静态时肢体在某一平面形成

的活动空间。 影响作业域大小的因素 ①肢体(活动)长度 ②肢体(活动)角度 ③人体所处的姿势 ④手足的操纵方式 2)作业域分类 ①数值分类(轻松值、正常值、极限值) 轻松值,多用于经常性的使用频率高的场所; 正常值,用于一般场所; 极限值,用于不经常使用,但涉及安全或者限制的场所。 ②方向分类(水平、垂直) 水平作业域是人于台前,在台面上左右运动手臂形成的轨迹范围。(工作台长宽的设计需要水平作业域) 3)垂直作业域 把手臂伸直,以肩关节为轴作上下运动所形成的范围。(搁板、拉手、挂件的设计)

拉手的设计最佳位置: 高度一般90—100厘米。 办公室100厘米 家庭80—90厘米。 二、动态作业空间 1)定义:人体处于动态时的全身动作空间。 人体移动占用的空间不仅仅考虑人体本身占用的空间,还包括运动中肢体的摆动、身体回旋余地等需要的空间。 2)分类: ①姿态的变换:指人从正立姿势变换成其它各种姿势时形成的人体活动空间。 ②人体的移动:从一个位置产生位移到另一个新的位置形成的人体活动空间。 注意问题——全面考虑人与物的关系

变化的重心

生活中的初中物理——变化的重心 这是物理故事书上的一个小故事。 李辉非常喜爱骑自行车。有一天,他工作了一个通宵才完成了一项任务。清晨,他准备骑自行车出去散散心,然后再回家休息。 马路上行人稀少,刚出单位大门不远,他忽然发现一个男子躺在路旁,表情很痛苦。李辉连忙停下车。询问情况。 原来,十分钟前,这个人在路旁晨练,自行车没有上锁,一个青年上来骑车就走,两人争执中,这个人摔倒在一块打石头上,那个青年骑上车跑了。 李辉向110报警后,把这个男子交给了一个行人,自己骑着自行车去追赶小偷。 向前走了一段,到了两岔路口处,两个岔道都是上坡。“小偷会走哪条道?”李辉边说边下车仔细查看哪条道上有自行车压过的痕迹。 天刚下过雨,路上有松软的黄沙,车痕清晰可见,两条路上都有车痕。 他发现右边路上的车痕中,两个轮子所压的深浅差不多,而左边路上的车痕中,两轮所压的深浅差别很明显。他忽然明白了,正要骑车追赶,警察们赶到了。他告诉警察们:“小偷是从右边道上走的,快追!” 警察们便从右道上追去。不久,便追上了小偷。 李辉为什么会知道小偷是沿右边的道路逃跑的呢? 大家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凡是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都具有重心。重心的概念最早是由希腊科学家首先提出的。 我们先来看人的重心。 生活在地面上的人都具有重心。但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身体的重心在哪里,只要能站稳走好,管它重心在哪里。 不过,“人的重心在哪里?”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重心很“不安分”,随时随地都在变换着它的位置。当你站立的时候,重心在你的腰部,当你举一下胳膊或抬一下腿的时候,你的重心随着也发生改变。如果你向前、向后或向上、向下弯腰,你的重心还会跑到身体的外面里。

振动筛的几种运动轨迹

振动筛的几种运动轨迹 振动筛分设备的动力源振动电机可产生圆形、椭圆形、直线形、复合形运动方式。 振动筛分设备一向利用振动电机作为简单可靠而有效的动力。振动电机在振动机体上不同的安装组合形式,可产生不同的振动轨迹,从而有效完成各种作业。 直线型振动:振动体(振动箱体和物料)的振动轨迹在水平面及垂直面上的投影都是直线者,其振动形式称为直线型振动。此类型的振动筛即被称为直线振动筛或直线筛。将两台相同型号的振动电机安装在振动设备机体上,使两个振动电机转轴处于互相平行的位置,运行时两台振动电机转向相反,则两台振动电机运转必然同步,机体产生直线型振动。 圆或椭圆振动:振动体的振动轨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一条直线,而在垂直面上的投影为一圆或椭圆者,其振动形式称为圆或椭圆型振动。此类振动筛即被称为圆振动筛或圆振筛。通常将一台振动电机安装在振动机械的机体上,即可产生这种运动。圆形或椭圆形振动发生在与振动电机转轴相垂直的平面上,其形式则看振动电机与整机重心的相对位置而定。 复合振动:振动体的振动是由两组激振系统产生的,其振动形式称为复合振动。一般有双频复合型及双幅复合型两种形式。某些特殊性能的振动筛分设备,使用两台不同型号不同转速的振动电机,分装于筛分设备的受料端和出料端,使受料端呈现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同时出料端呈现小振幅高频率的振动,筛分设备的中部重叠两种振动,使筛分设备起到更有效的筛分作用。 旋振动又称三维振动:振动体的振动轨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一圆或椭圆,其振动形式称为旋振动。此类振动筛即被称为旋振筛。旋振动又可分为平旋型振动、涡旋型振动和复旋型振动三种形式。当振动体的振动轨迹在垂直面上的投影为一水平直线者,其振动形式称为平旋型振动;当振动体的轨迹在垂直面上的投影为一斜直线者,其振动形式称为涡旋型振动;当振动体的振动轨迹在垂直面上的投影为一圆或椭圆者,其振动形式称为复旋型振动。通常由立式振动电机激振的振动设备产生旋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和成因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 200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

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 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随机性很大。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的重心的迁移是较小的,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农业的出现,农业重4心还会有较大的转移。 由下图可见,近20多年来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为东经116.48°、北纬34.86°,到2002年变为东经115.77°、北纬33.02°,期间重心向西移动68.83km,向南移动205.5km,向西南移动216.6km。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二产业也呈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差异有所减小,南北方向差异有所扩大。这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第二产业重心的变化受自然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一.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 1.唐代进士较多的省区是河南(184人)、河北(160)、陕西(149)、江苏(115)、福建(56)、浙江(50)、江西(35),进士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 2.北宋进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分别是河南(196人)、福建(138人)、浙江(112)、江苏(104)、山东(99)、江西(91)、河北(88)、四川(84)、安徽(53)、陕西(49),总体上看南方地区的进士数开始上升,已经超过北方,但是河南作为政治中心仍是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3.北宋时期,南方籍的状元为44名,占全国39%;北方籍的为68,占61%。总体上讲,北方的文化教育比南方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浙江(160)、福建(99)、江西(89)、四川(53)、安徽(26)成为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南方出了74名状元,而北方的辽、金共出了20名。表明南宋是我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一个转折时期。 4.元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72)、江西(68)、河北(51)、河南(49)、山西(40)、山东(33)、江苏(26)、福建(21)、湖南(19)、湖北(18),北方地区进士比例有明显回升,南北人才的分布区域差异不太明显。 5.明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江苏地区,浙江为文化教育核心区,江苏则成为文化教育次核心区。 6.清代以江苏为主,浙江为次,但中心仍在江浙地区。 (二)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 1.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关中地区,东南地区由于少儒学而多文学,故沛国、会稽一带仍有较多的文学家分布。 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的格局与两汉差别不大。 2.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南北比例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是北方的文学家多于南方。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了160个文学家,而南方地区出了386个文学家,南北比例发生了变化。 3.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相应北方地区的文化也有恢复。此时,南方有文学家285人,北方有414人,南北比例为 4.1: 5.9. 4.宋辽金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中国文化教育中心随之南移。文学家的南北比例差距拉大。 辽北宋时期南方出了226个文学家,而北方仅159人。金南宋时期,南方为505人,北方为189人。南北差距更是拉大。 5.元代文学家497人,其中南方336人,北方161人,南方文学家仍然占多数。 6.明代1340个文学家,南方1165人,北方仅175人,南北比例为8.7:1.3,南北比例达到历史时期最大差。 当时整个北方的文学家还没有苏州府所出的文学家多。 7.清代籍贯可考的文学家1740人,其中南方1479人,北方只有261人,南北比率为8.5:1.5,略比明代缩小,但南北比率仍然悬殊。 (三)综合人才的分布变迁 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在传统社会里所起的作用更加宏大。 用二十四史列传人物来分析人才的地理分布,对综合分析人才分布有价值。 1.西汉人才分布最密集的是齐鲁梁宋地区、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地区、东南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辽阔的疆域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先进地位,后来长灌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并赶上和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在五代和北宋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普遍使用了换器、牛耕,再加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都占绝对优势。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长江流域,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江南人民一道劳动,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开发。西晋末年,北方又有大批农民为逃避民族压迫和战乱,流亡到江南。到东晋、南朝时,由于南方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经济的重要。唐朝中后期,封建经济继续向闽江、珠江流域扩展,广州是当时南方的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由此可见当时南方经济的繁荣。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而北方又有在批劳动力为避战乱逃亡江南,使南方经济又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大约在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此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剧,到南宋时,南方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当时太湖周围地区已成为全国农业产量较高的区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路线,其目的就是实现南粮北调。可以说,元大都的繁华,有赖于南方经济的强大支撑。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明朝时,全国出现了30多个城市,且大多数处在江南地区。 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在清朝前期得到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由原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江南,这是当地所在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黄河流域地处温带,四季分明,而平原广阔,土质疏松;江南地区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而地多丘陵,土质坚实。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当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仅来得早,且发展得更为容易。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但秦汉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频繁战争,使这一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这吸引了大批逃避战乱的北方人口,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唐代中叶以后,江南水稻的产量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从而有了“天下江淮为国命”之说。(作者单位:梅河

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轨迹规划及平衡特性分析

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轨迹规划及平衡特性分析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是一种动态稳定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其近年来己成为机器人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传统的静态轮式移动机器人相比,其机械本体通常被设计成高重心、小占地面积。由于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以倒立摆原理为基础,故需要不断消耗能量来维持自身平衡。 稳定性是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必须具备的首要性能,其不仅表现在前进/后退等简单运动中,还在转向等复杂运动中更为重要。因为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通过两个同轴的电机的协作来控制其运动。本研究课题以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的结构为基础,分析其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创新的利用轨迹规划的方法提高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转向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其以一较快的速度匀速沿既定轨迹曲线运动且无碰撞。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建立全自主双轮平衡车动力学和运动学数学模型,以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其平衡特性,通过运动学模型分析其在转向过程中临界倾斜情况下曲率与速度的关系,确定其运动轨迹的最大曲率值。2.根据A*路径搜索算法生成轨迹的不连续性,提出基于A*算法的三次 B-spline曲线轨迹规划方法。在原有A*路径搜索算法生成无碰撞路径的基础上,利用三次B-spline曲线平滑路径,使得轨迹曲线具有C2连续性,避免了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不停地在路径点处启动、停止和原地转向。 3.考虑到生成轨迹曲线可能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以及曲率并不一定满足全自主移动双轮平衡车运动轨迹曲率的要求,提出基于控制点修正的曲线曲率控制方法。首先对轨迹曲线进行碰撞分析,然后结合A*路径搜索算法和三次B-spline 曲线的性质,确定控制点移动位置,最终实现对轨迹曲线曲率的控制。 4.验证移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鲍晓雷 [摘 要]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关中,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进入了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两宋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为后代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中国; 古代经济; 经济重心; 变迁 一、秦汉以前经济重心状况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约在100万年以前,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全国许多地区都发现有他们的遗迹。但是,从远古时代起,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至商周,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司马迁说:“关中自汗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天水、陇西、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这就是说,今陕西从西部沿渭河东至华山函谷关一带,是当时中国经济重心,这里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再向西,即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有发达的畜牧业。上古时代,农业与畜牧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仍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战国时,秦国在关中开凿了郑国渠,它给秦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两汉时期,关中仍是全国经济重心,这里有全国最好的水利工程。除了郑国渠之外,汉武帝又修筑了渭水渠、六辅渠、白渠等。 汉代先进的“二牛抬杠”耦耕法和赵过发明的耧车,都在关中地区广泛使用。关中还有全国最大的都会长安。 二、魏晋至隋唐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大批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先进技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南下,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的农业与秦汉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三国时,孙吴辖区,“其四野则畛田啜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水稻一年两熟,蚕丝一年八收。到东晋南朝,农业开发又进了一步。沿长江的建康(今南京),姑敦 (今安徽当涂)一带也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除粮食作物之外,南方水果种植也有明显发展。左思《吴都赋》写道:“其果则丹桔、余甘、荔枝之林;槟榔无柯,椰叶无阴;龙眼、橄榄、棵、榴御霜,结根比景之,阴列挺衡山之阳。” 南北朝时,南方的茶叶生产已具规模,饮茶成为江南人的嗜好。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东晋地,晋陵内史张门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北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今安徽寿县有芍陂,可灌溉良田万余顷。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东晋南朝的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刘裕灭后秦,南迁织绵工人于建康城内置斗坊,使北方的丝织技艺南传。荆州和扬州是江南丝织品重要产地,史称荆扬“丝绵布之饶,覆衣天下。”但此时总的说来,南方的丝织业还比不上北方。东晋南朝的矿冶业也有长足的发展,江南著名的有梅根、冶塘二冶。东晋南朝造纸发达,当时流行藤纸和麻纸。南朝时,纸完全代替了竹简。东晋南朝瓷器制造已到了很高水平,据考古发掘报告,东晋以来,青釉瓷上常加上酱色釉彩斑,晕入釉汁,鲜润绚丽。南朝还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大船载重达2万斛。 至隋唐,南方经济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耕工具有许多改进。江东地区出现了由11个部件构成的耕犁,深耕浅耕,操作自如。水力运转的水转简车,也在南方各地水田得到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明显进步,据《新唐书》载,唐后期全国共修水利101项,其中江南达49项,居各道之首。如升州句容县因修置绛岩湖,开田万倾;湖州长城县修西湖,溉田2000顷。江南农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所占位置,如唐代人所说:“浙右之疆,包流山川,控带六州,天下之盛府也,国之盈盈,于是乎在。” 隋唐时期,南方手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传到了浙东。唐代的棉纺织业,除西域高昌和吐蕃、南诏、海南岛等少数民族地区较发展外,南海广州和桂管即桂林也相当著名。 唐代江南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市)是唐代另一造船基地,所造船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水平高。 长安和洛阳虽然是唐代两大都市,但南方也兴起许多都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十分繁荣。宋人洪迈说: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扬即扬州,益即益州。今成都、广州是唐代主要海外贸易港口。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入道,因此,韩愈指出:“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三、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两宋之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 71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 y J un.,2000 Vol.22SUPPL EMEN T 2000年6月 第22卷 增 刊

营销渠道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

第17卷第5期审计与经济研究 V ol.17,№.542000年09月 ECONOMY &AU DIT ST U DY S e p .,2002 [收稿日期]2002—06—17 [作者简介]刘宇伟(1969-),男,江苏滨海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从事市场营销学史研究。 营销渠道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83) 刘宇伟 营销渠道研究是营销学研究的中心之一。本文着重回顾西方的渠道理论研究的发展,以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并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 一、以效率和效益为重心的营销渠道理论一般认为,韦尔德(1916)是渠道研究的奠基人。他首先论及营销渠道的效率,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专业化的中间商所从事的分部营销因而是合理的。巴特尔(1923)强调中间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布瑞耶(1934)认为,营销机构能够有效地克服交换的障碍和阻力,因为它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康弗斯和胡基(1940)研究了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同时他们指出,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1954—1973年间,渠道理论研究达到一个高 峰。营销学者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营销渠道产生、结构演变、渠道设计等问题。奥德逊(1954)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分销网络的存在使得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的满足得以实现,因此中间商创造了时间、地点和占有效用。巴尔德斯顿(1964)分析了企业进行渠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超越利润最大化假定而使企业使命多样化;第二,大企业需以参与市场的相对效率和内部管理控制为标准评价渠道方案;第三,注意企业单一渠道与复合渠道设 计之间的区别。麦克马蒙(1965)认为,由于资本需要不断增加,固定成本渐增,边际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下降,营销过程日益复杂,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日益明显,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三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体系。巴克林 (1965)着重研究了延期和投机的概念,认为综合延 期和投机,可以分析在营销渠道中的存货阶段。 以效率和效益为重心的研究主要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营销渠道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相应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以权力和冲突为重心的营销渠道理论以权力和冲突为研究重心的学者将渠道看作渠道成员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联合体。斯特恩 (1969)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 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员,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依存和承诺是理解渠道中权力关系的关键。斯特恩研究了分销渠道中的冲突,认为渠道成员被锁定在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如果一个成员认为其他成员阻碍其实现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此后,许多营销学者研究了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 11权力的来源、使用和衡量。拉斯切和布朗(1982)认为渠道领导者成功实施非经济权力来源, [关键词]营销渠道;理论发展;历史[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和营销学的发展,渠道理论研究重心不断转移,从以效率和效益为重心, 逐步转向以权力和冲突为重心,最终转向以关系和联盟为重心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02)05-005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