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教学的语言不精

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

三点:

1.准备不够充分。可能是因为带过课的原因,而且现在还教语文,不把历史与社会当一回事了,而且真的是分身无术,既然教语文了,总是要教好的,要不然以后再教社会,别人会说你是因为语文教不来,很多教主科的老师都是因为教不好而退居二线的。再则,语文如果都教不好,以后专教社会学生也是不听的。学校的决定我改变不了,所以总是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一次备课很不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评课的时候教研员说我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好,没有专业水准。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历史与社会本身就不是自己的专长,

可以说是自己学的很不好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专业只是方面,肯定不如师范生要好,以前每次上课,都是要很多本资料一起筛选,才能让自己稍微有点底去教室的,而且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上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讲什么,虽然雪深跟对我比较满意,可是自己总是觉得心虚,上课总自己登台主持或表演那么自如。也许时间久了,专业会扎实起来的。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只是想着,一节课上上完就好了,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向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英爱好好珍惜才是。上完了课,连作业本上的练习都讲了,还剩五六分钟才下课,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公开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例

背景:初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

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在课之前,我从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班级中的学生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

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益求精的。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第一节:与反思发布者:彭绍云第一章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地图出版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

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二、新课教学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心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经常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胜利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统统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甲同学:我认为应该叫“水球”,因为全球海陆分布中海洋面 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全球71%,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 就应该叫“水球”。

乙同学:我认为应该叫“地球”,因为全球海陆分布中陆地面 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只占全球29%。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就应该叫“地球”。 A同学: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目前我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陆地对我们人类来说又非常重要,因而应该叫“地球”。 B同学:21世纪被称为“蓝色的世纪”,人们将向海洋进军,变海洋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所以应该叫“水球”。 C同学:老师我认为应该叫“气球”,因为地球表面有一个保 护它不受伤害的大气层,而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也是大气层的杰作,应该叫“气球”。 D同学:老师我认为应该叫“足球”,用脚在陆地上行走。 E同学:老师为什么要叫“什么球”呢,我说:‘球’表明了 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我想叫“earth星”,既继承了“地球”的历史,又和其它星球统一。 我最初只是想通过海陆分布比例的差异去认识地球的名字“水球”好还是“地球”好,孩子们的思维潮水一旦被调动起来想法真是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和海峡。 (3)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4)能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岛屿、海峡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卫星遥感图片、《东西两半球》图、海陆面积之比的饼状示意图、海峡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多媒体课件或把含有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模型图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材料和海峡的图片。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

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并穿插其他教学方式。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录像,由此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协作知识探究教师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创设地球表面大小的形象情境。 用饼状图直观展示海陆面积比,请学生给地球取“别名”,引导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或《东西两半球》图,边问、边讲有关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指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正确地表达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观察《东西两半球》图,估算海陆面积,比较海陆面积大小。 在图上寻找具体的大陆、岛屿、半岛的名称。 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分成四个小组探讨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第一组:用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交流、讨论、说明海洋的作用。 第二组:讨论关于海洋的概况。 第三组:利用地图说明四大洋的位置。 第四组:利用课外收集的关于海峡专题的资料交流。强调学生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使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 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通过找图、填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用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学法指导师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

姓名赵芳芳学校韩城市新城二中 教材依据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大洋》,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 课题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学习地球的半球及五带划分时已经出现了地球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图,而且 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这对数字也早已熟记在心,但学生对七大洲、四大 教材简析洋的位置却不清楚,再加上学生的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所以本节课通过指图、识图、填图、绘图、拼图等大 量感性认识,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掌握本节课内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等基 本概念; 知识目标 3、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准确、 规范地填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 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能力目标 2、培养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道德目标通过观看加加林初登太空的电脑动画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本节课,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大量地球海洋陆地素材、图片,制成课件,课堂 中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探究、填图、拼图、动手操作等活动,极大的拓展了 设计思路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空间,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奥秘的 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教师1、制作课件;、 2、地球仪 1、参看教材26 页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教学准备 学生分五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游记、郑和下西洋、哥伦 布地理大发现、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资料,课前组内整理 2 分钟介绍材料; 2 50 、每人准备一条长厘米左右的线绳; 3 、人手小地球仪一个。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活动探索式教学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 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精品】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大洲大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大洋(第一课时)教案 142团第一中学文综组李玲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海峡,洋的概念。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口标 培养学牛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陆面积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读图对比法 3、抢答法 4、激励法 学法指导: 1、小组讨论法 2、游戏竞赛法 3、探究学习法 五教具准备 尢洲纶痂图卡傢、他球仪、他理图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感性导入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自主学习 四,师生合作 五,小组合作 六,反馈练习 八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理书第一章第3页)

师:这幅图片拍摄的是?它是用什么拍摄的? 生:地球,卩星。 师:世界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是?他是那个国家的宇航员? 生:加加林,苏联。 师: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是?中国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宁航员是 生:杨利伟,翟志刚 师:在这副卫星图片上什么颜色最多,代表什么? 生:蓝色,海洋 师:那么你认为地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说说你的观点。古 人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起名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啊? 生:水球,古人生活在陆地上,对海陆分布状况不了解。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海陆分布是否均匀,有什么特 点,自主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21页第…大题1,2小问。 牛:汇报 (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陆地) 承载:下面我们学习大洲大洋,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了解儿个概 念 出示世界地图(地理课本32页图2.5) 师:我们看世界地图,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 等的很多块,其屮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比如我们 台湾同胞把我们同胞称作大陆同胞,我们在亚欧大陆。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析图、填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分界线。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分界线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比较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地球?水球?”的小问题以及图片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海陆分布 1、出示地球立体图和平面图,让学生直观比较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大小, 点出71%和29%以及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这组数据,让学生快速记住。 2、依次出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图,让学生明确海陆分布的不均匀。 (1)就南北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附近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附近却是一块陆地。 (2)东西半球比较,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的陆地面积 3、出示相关的概念图,依次解释大陆、岛屿、群岛、半岛、海峡、洋和海的概 念,并利用世界地形图进行相关的举例,让学生有理解。 (二)七大洲 1、先介绍概念并知道有七大洲

2、出示基本轮廓图,让学生识记(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抓住主要的 特点),2分钟以后出示图让学生说出名称。 3、出示立体图简单清晰的看七大洲的分布, 4、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识别七大洲。让学生根据图记忆七大洲的相对位置(教给 学生记忆的方法:找参照物亚洲,亚洲的西边欧洲、西南面非洲、南面大洋洲、东北面北美洲)3分钟以后检测。 5、观察,并回答问题 (1)点出赤道,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学生分别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有哪几个大洲。注意赤道穿过亚洲和大洋洲的岛屿,所以亚洲并不完全在北半球,大洋洲也并不完全在南半球 (2)点出160°E经线,回顾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分别观察东西半球分布有哪几个大洲。注意亚洲在西半球的一小部分,还有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在西半球。 (3)将东西半球的图变化一下,让学生观察并填写大洲的名称。 (三)大洲分界线 1、出示世界地形图,和同学们一起找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 (先看大图找到这两个大洲,然后根据两大洲的基本轮廓找到交界部分,根据洲界的图例找到分界线的名称) 2、让学生根据我们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到世界地形图中去找其他大洲的分 界线:亚洲与北美洲、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填表 3、师生共同找对答案,学生在图中识记。 4、在整体图中检测,然后出示局部图让学生识别、记忆 5、出示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图,检测学生识记的情况。 (四)四大洋 1、出示四大洋的分布图 2、学生识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相对位置(教给学生识记的技巧,比如亚洲东临 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图,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的识记将图画在脑子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 教材分析 介绍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从传统意义上讲,全书从本节开始才进入了世界地理内容的教学。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必须准备的知识。应逐步展开,不断具体、深入,力求使学生能够把海陆分布架构具体落实在地图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过程与方法目标】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教学难点】 1、识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3、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4、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 课前准备 1、轮廓图卡片; 2、地球仪; 3、(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板书: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师: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观察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生:海洋。 板书: 1、海陆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来探讨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 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 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教学的语言不精 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 点: 1.准备不够充分。可能是因为带过课的原因,而且现在还教语文,不把历史与社会当一回事了,而且真的是分身无术,既然教语文了,总是要教好的,要不然以后再教社会,别人会说你是因为语文教不来,很多教主科的老师都是因为教不好而退居二线的。再则,语文如果都教不好,以后专教社会学生也是不听的。学校的决定我改变不了,所以总是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一次备课很不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评课的时候教研员说我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好,没有专业水准。I大I为在做学生的时候历史与社会木身就不是自己的专

长,可以说是自己学的很不好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专业只是方面,肯定不如师范生要好,以前每次上课,都是要很多木资料一起筛选,才能让自己稍微有点底去教室的,而且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上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讲什么,虽然雪深跟对我比较满意,可是自己总是觉得心虚,上课总自己登台主持或表演那么自如。也许时间久了,专业会扎实起来的。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只是想着,一节课上上完就好了,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向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英爱好好珍惜才是。上完了课,连作业本上的练习都讲了,还剩五六分钟才下课,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公开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例 背景:初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主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

大洲和大洋课时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一、课标 (一)课标内容: 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分布 教学难点:七大洲的轮廓与分布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90%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分布特点:80%学生能够掌握 3、七大洲的位置与轮廓:7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七大洲的分布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记住七大洲的轮廓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你知道吗?1961年4月,前苏联加加林少校,第一次登上了太空。同年5月美国人登上太空……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登上了太空! 播放杨利伟发回的视频。

厚德博学 历城·郭店·地理 展示航空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抛出问题:为什么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多是蓝色的? 地球上的海陆是如何分布的? 【讲授新课】 活动一:抛球找比例,观球找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实验——观察探究——交流反馈——总结提升 1、小组内抛地球仪,观察手心接触的位置是海洋还是陆地,并记录下来(10次) 2、观察东西半球,看看陆地海洋相对集中在哪个半球。观察南北半球,看看陆地海洋相对集中在哪个半球。(将观察结果填入学案) 3、观察南北两极,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 反馈:

八组 九组 十组 十一组 十二组 出示下图 概括的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活动策略:通过小组抛球活动记录次数,阅读数据说出地球的海陆比例 活动策略;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及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学生小组展示后进行小结: 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析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比较法、抢答法、小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小地球仪人手一个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黑板、七大洲轮廓简图、四大洋注记图。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感性导入: 课件展示加加林、费俊龙聂海胜初登太空的电脑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惊讶?他为什么说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到底应叫水球还是应叫地球呢?) 活动:学生观看画面回答,他是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和中国的费俊龙聂海胜,加

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他们惊讶于地球上会有那么多的水,在太空中会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洲和大洋。 (二)、探究新知: 课件: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演示:课件展示“世界海陆的分布图”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海陆面积哪个较大?比例大概是多少? 演示: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学生:观看地图准确回答“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教师强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活动:同桌之间就海陆分布比例进行问答练习,达到识记的目的。 演示:课件展示从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讨论:分小组讨论,针对导入图中加加林的感想及海陆的分布比例,你对地球名称有什么看法?古人在给地球取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活动: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讨论,有的说叫“地球”,有的说叫“水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提问: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否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两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两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演示: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水陆半球图”。 学生:观察地图和地球仪,自由发言,描述出海陆分布特征。教师强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承转:对地球海陆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那么,人类是如何了

初中地理_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准确、规范的填图。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三)情感目标: 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 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加加林的图片和他说的一段话(如上图所示),请同学们想一想,加加林为什么会说地球是一个水球呢?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模拟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不错,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那么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状况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洲和大洋》。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生: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出示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观看饼状图,试着说出海陆面积大小。

生:认真读图并回答。 师:教师总结归纳: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承接:知道了地球上的海陆面积,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位置呢? 生:想。 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幅图,来观察一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播放幻灯片) 生:认真观察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试着说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师: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不均衡的。为了更好的区分海洋和陆地,人们分别给他们起了不同的名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七大洲和四大洋。让我们通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地球上的海陆面貌。首先来看七大洲。(出示幻灯片) 师:在学习七大洲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几种陆地形态,根据要求,找出他们的位置并说出他们的特点。 生:思考并回答大陆,半岛,岛屿的特点。 师:引导纠正并总结。大洲的组成:大陆、半岛和岛屿。 出示幻灯片 师:根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问题。 生: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师:找学生代表回答,并适时做出纠正。例如:赤道横穿的大陆,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会忽略大陆二字,这点给学生重点强调。 师: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出示巩固练习。 生:学生指图回答。 师:教师及时做出评价。点出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师:出示幻灯片 师:老师以亚洲和欧洲为例,教给学生如何找出洲界线。 生:认真听讲。 师:同学们学会找洲界线了吗? 生:会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找出以下大洲的分界线。(出示幻灯片) 生:同位间相互合作完成。 师:找学生代表回答。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成功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二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 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 “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 2.3,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

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 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 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 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 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 积大?(海洋面积大) (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 德斯群岛附近。陆半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河河口附近。然后问答:在水 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没有) 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4.总结过渡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 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 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 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呈什么大势呢? 5.观察比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课本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和 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海陆 分布呈什么形势?(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