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是指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次性投资支出,会随

着消费者和企业者的间接和直接支出而形成一系列的增加支出,从而产生

更大的经济效应。乘数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增加会引发消费的增加,

然后又引发更多的投资和消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效果,最终使整个经

济增长。

乘数原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关系,即增加的总收入等

于初始的投资支出乘以一个乘数。乘数的大小取决于收入的边际倾向消费

和边际倾向储蓄,即人们对于收入的一部分究竟倾向于消费还是储蓄。一

般来说,如果边际倾向消费较大,那么乘数就会比较大,经济的增长效应

就会更明显。

乘数原理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设一个企业决定投

资100万元来建设一家新工厂,假设这100万元的边际倾向消费为0.8

(即80%的投资最终转化为消费支出),那么根据乘数原理,初始的投资

支出所引发的总收入增加为100万乘以1/(1-0.8)=500万元(初始投资额

除以(1-边际倾向消费))。这些额外的总收入会部分用于消费,并进一

步刺激其他企业增加投资,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连锁反应。

乘数原理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根据乘数

原理,增加的公共投资会引发更多的消费和私人投资,从而推动整个经济

的复苏。另外,乘数原理也解释了财政政策的效果,当政府通过减税或增

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时,乘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这些政策对整个经

济的影响。

然而,乘数原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首先,乘数原理的计算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简化,比如假设边际倾向消费是固定的,这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成立。其次,乘数原理往往只考虑了其中一个特定的投资项目,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最后,乘数原理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资源闲置较多时,乘数效应可能更为明显;而在资源利用率较高时,乘数效应可能受到限制。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投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效果。尽管乘数原理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但它仍然是宏观经济学中理解和预测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之一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 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 C Y ? ? <1。可是,平均 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 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07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讲)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西方学者认为,加入政府部门以后,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有乘数效应,因为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支付都会影响消费。 怎样求得这些乘数呢? 由于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为:g i t y g i c y ++-+=++=)(βα,这里, t 仍是定量税,在这样情况下,均衡收入为: β βα--++= 1t g i y (13.22) 通过这一公式,就可求得上述几个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所谓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以g ?表示政府支出变动, y ?表示收入变动,g k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 β -=??= 11 g y k g (13.23) 此式中β仍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这可说明如下:

在β βα--++= 1t g i y 的公式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有政府购买支 出g 变动,则政府购买支出为0g 和1g 时的收入分别为: ββα--++= 10 0000t g i y β βα--++= 10 1001t g i y β β-?=--= ?=-110101g g g y y y β -==??∴ 11g k g y 可见g k 为正值,它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β)的倒数。① 举例来说,若边际消费倾向8.0=β,则5=g k ,因此政府购买支出若增加200亿美元,则国民收入可增加1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支出减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也要减少1000亿美元。 ①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数学推导如下: 加入政府购买支出以后,总支出为g i c y ++=,假设政府购买开支均来自向私人部门借债即不靠税收提供资金来源,假设g 变动不影响利率,从而不影响投资,那么,以g 为 自变量,对y 全微分得:di dg dc dy ++=,并由于假定投资i 不变,即i 为常数,因此0=di , 于是有dg dy dg dy dy dc dg dc dy +=+= +=β。 移项得:dg dy dy =-β,即dg dy =-)1(β,)1/(1/β-==∴g k dg dy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是指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次性投资支出,会随 着消费者和企业者的间接和直接支出而形成一系列的增加支出,从而产生 更大的经济效应。乘数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投资的增加会引发消费的增加, 然后又引发更多的投资和消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效果,最终使整个经 济增长。 乘数原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关系,即增加的总收入等 于初始的投资支出乘以一个乘数。乘数的大小取决于收入的边际倾向消费 和边际倾向储蓄,即人们对于收入的一部分究竟倾向于消费还是储蓄。一 般来说,如果边际倾向消费较大,那么乘数就会比较大,经济的增长效应 就会更明显。 乘数原理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设一个企业决定投 资100万元来建设一家新工厂,假设这100万元的边际倾向消费为0.8 (即80%的投资最终转化为消费支出),那么根据乘数原理,初始的投资 支出所引发的总收入增加为100万乘以1/(1-0.8)=500万元(初始投资额 除以(1-边际倾向消费))。这些额外的总收入会部分用于消费,并进一 步刺激其他企业增加投资,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连锁反应。 乘数原理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根据乘数 原理,增加的公共投资会引发更多的消费和私人投资,从而推动整个经济 的复苏。另外,乘数原理也解释了财政政策的效果,当政府通过减税或增 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时,乘数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这些政策对整个经 济的影响。

然而,乘数原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首先,乘数原理的计算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简化,比如假设边际倾向消费是固定的,这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成立。其次,乘数原理往往只考虑了其中一个特定的投资项目,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最后,乘数原理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资源闲置较多时,乘数效应可能更为明显;而在资源利用率较高时,乘数效应可能受到限制。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乘数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投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效果。尽管乘数原理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但它仍然是宏观经济学中理解和预测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之一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相关故事 一群无法无天的小流氓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橱窗,然后逃之夭夭。店主自认倒霉,只好花10 00元买了一块玻璃换上。这个时候一个经济学家走过来,说要恭喜店主。正在窝火的店主见有人说风凉话,气得要揍这个经济学家一顿。经济学家不慌不忙一番解释,居然让店主目瞪口呆。 经济学家这样说,玻璃店老板因为商店橱窗的损失得到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 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衣服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衣服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一直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所以商店的橱窗被打破了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其原因何在呢?经济学家用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社会经济中,增加一笔投资很可能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乘数是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上述例子中,最初的投资就是玻璃店老板购买玻璃的1000元,这种投资的增加引起的衣服店、食品店等等部门收入增加之和为5000元,所以乘数就是5(5000元除以1000元)。 现实中的乘数和实践中的财政政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准确地把握乘数的数值是诊断经济和制定对策的关键。就象医生用止痛药必须知道不同剂量的效果,同理,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也必须知道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数值的大小。当经济增长过快或经济长期低迷而必须开出财政政策的猛药时,经济的诊断者和决策者在决定用多大剂量的“增加税收”、“减少税收”或“减少开””、或“增加开支”之前,必须知道实际的乘数究竟有多大。 辩证: 乘数效应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两栋大厦被摧毁。当美国人沮丧万分时,有些不识趣的经济学家却跳出来发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说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经济大有好处。 他们的理由是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创造了第一轮的需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3、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税收收入和购买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4、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LM曲线:LM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绘出来的一条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6、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是指投资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投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利率变动的百分比来表示.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9、失业率:失业率是与就业率相对应的一个经济指标,指某一时期社会失业人口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失业率+就业率=1。 10、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是指法律授权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存款必须保持的最低的准备金比例。 二、问答题 1、5个经济总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5个经济总量:GDP,NDP,NI,PI,DPI ①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②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 ③NI-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PI ④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DPI 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及各自的定义 答:⑴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或增值法。其原理是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反映GDP的来源. ⑵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其原理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各项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

宏观经济学 乘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经济政策对经 济的影响。乘数原理指出,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影 响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 乘数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初级支出的增加将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总 需求的增长,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计算公式为: 乘数=1/(1-边际倾向消费) 其中,边际倾向消费(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是指消费 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会消费的比例。乘数的计算是通过消费的多次循环效 应引起的。 例如,假设边际倾向消费为0.8,即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他们 会消费80%的收入,那么乘数等于1/(1-0.8)=5、这意味着一个增加一单 位的初级支出会引发5单位的总需求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含义是,当经济政策增加初级支出时,这将引起人们的收 入增加。一部分增加的收入会被消费者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被储蓄下来。当消费者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时,这将导致经济中其他企业的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这样的多次循环效应会使总需求进一步增长, 最终推动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加。 乘数原理的应用有助于理解经济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例如,当政 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时,乘数原理指出,这将引起更大规模的 总需求增长,从而推动经济的复苏。

然而,乘数原理也有一些限制。首先,它假设边际倾向消费是恒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会随着收入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其次,乘数原理没有考虑到一些经济因素的复杂性,如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乘数原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凯恩思的乘数效应理论

凯恩思的乘数效应理论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一、乘数效应的概念 乘数(Multiplier)又可译作倍数,是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次发生,而是一次又一次连续发生并发展。如一笔原始花费进入某一经济领域系统后,会流通再流通,经过多次循环,使原来那笔货币基数发挥若干倍的作用。这种多次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总效应,就称为乘数效应。 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是互相关联的。某一经济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引起连带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总量成倍地增加。由此可见,某一行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一系列同该行业相关的间接部门的生产,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个比方:你我是一群穷光蛋,突然有人给了我五块钱(别人投资),那我就可以去消费,买了你(生产)的东西,这样你也有五快钱了,你

又去买别人的东西,这样不就穷光但们都有过并花过五块钱了吗,加起来就是 5n 块钱了。这就是联动效应。 当然人们并不会把钱都用光,所一花到后面钱就没了(极限),再比如说,我花费1000元购买了一套衣服,服装加工者和布料生产者因此增加了1000元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0.75(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为0.25)他们会支出750元购买他们需要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也会增加750元的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0.75,他们又会支出750*0.75=625.50元。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3/4(即0.75)。这样,最初的1000元消费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 即: 1000*(1+c+c2+c3+......+cn)=1000*(1/s)=1000*(1/0.25)=400 0 二、凯恩斯的乘数 (一)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的含义注入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注入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必定大于最初的注入量,乘数正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如果注入是投资,则该比率称为投资乘数,如果注入是净出口,则该比率称为外资乘数,我们以投资为例来判断乘数。

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 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投资。这种理论正是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概述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投资。这种理论正是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正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乘数一加速原理所说明的是: 第一,在经济中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的(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第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即大规模的机器设备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于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甚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 [编辑]一.加速原理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与国民收入是相互影响的。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所以说,加速原理是论证投资取决于国民收入(或产量)变动率的理论。 其公式如下: Is = Io + D = a(Yt − Yt − 1) + D 公式(1) 在上式中,It代表总投资,它分为净投资,Io即新增加的投资和重置投资,即折旧Do净投资Io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本期收入Yt与上期收入Yt − 1的差异。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百科名片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目录 定义 概述 应用 原理 古代乘数效应 理论支撑 类型 辩证 定义 概述 应用 原理 古代乘数效应 理论支撑 类型 辩证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编辑本段概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编辑本段应用 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含义:广义含义,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狭义含义,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乘数理论指投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变化的理论,即一定量投资在已知边际消费倾向的条件下对收入的影响。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货币效用的乘数理论:1、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若干倍。 4、乘数作用的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2、税收乘数效应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乘数效应的运用:1、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2、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

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是指通过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加速。乘数加速原理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乘数加速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当经济中的某一部分增加时,将会引起其他相关部门的增加,从而形成一个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会进一步增加经济的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乘数加速原理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投资。 投资是乘数加速原理的触发点和驱动力。当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投资的增加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这种乘数效应会加速经济的增长速度。 乘数加速原理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政府政策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投资规模,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加速。其次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投资增长。再次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市场扩大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乘数加速原理的应用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经济层面,乘数加速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通过分析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企业层面,乘数加速原理可以指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帮助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个人层面,乘数加速原理可以帮助个人理解投资的重要性,合理规划个人财务,提高财富积累能力。 乘数加速原理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乘数加速原理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加速。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投资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投资活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也需要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导语: 乘数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经济领域中投资支出对总产出和收入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乘数原理,并通过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一、什么是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它描述了一种特定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乘数原理指出,投资支出的增加将会产生比投资额本身更大的总产出和收入增长效应。简单来说,通过增加投资支出,经济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产出。 二、乘数原理的运作机制 乘数原理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增加投资支出,刺激了经济中的其他支出和消费。这是由于经济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一种支出的增加会引发其他部分的支出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倍增的效应。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乘数原理的运作过程。假设政府将10亿

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将直接投入到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人力、原材料和设备等,这就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人们需要购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支出的增加。工资和利润的增加又促使了更多的消费。这样,原始的10亿元投资支出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最终产生了比10亿元更大的总产出。 三、乘数原理的影响因素 乘数原理的具体数值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边际倾向消费倾向和边际倾向储蓄倾向。边际倾向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在收入增加时倾向于增加消费的比例,而边际倾向储蓄倾向是指人们在收入增加时倾向于增加储蓄的比例。 乘数原理还受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这些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乘数的数值。 四、乘数原理的局限性和争议 尽管乘数原理是一种有力的解释工具,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和争议。乘数原理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能受到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乘数效应可能会受到资源限制、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制约。乘数原理也存在一些争议的观点,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乘数效应被夸大了,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乘数效应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加以利用。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一、货币乘数原理及模型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的倍数扩大的关系。它是中央银行有效控制和预测货币供应量的重要依据。根据货币供应量界定层次①的不同,货币乘数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狭义货币乘数(K1)和广义货币乘数(K2),其中狭义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②(B)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之比,而广义货币乘数则是基础货币( B)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之比。 广义货币乘数公式推导如下: K■ = ■ = ■=■=■ 其中,其中R和E分别为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 G 为中央银行存款(包括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以及邮政储蓄存款), r为金融机构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 e为备付金率,g为中央银行存款比率,h为现金漏损比率。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且由于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即R + E),因此直接采用下式计算出广义货币乘数后推算出D、h、e、g。 K■ = ■ = ■ D = M■- M■ e = ■ - r 二、我国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看, M■可以大体反映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情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总体体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目标,因此,本文计算的货币乘数分析以M■计算出的广义货币乘数K■为主,以M■计算出的狭义货币乘数K1为辅。 首先将给出我国货币乘数的统计资料,接下来通过对影响货币乘数的三大主要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比较了这些因素对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效应,指出我国货币乘数的剧烈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h = ■ g = ■- r - e - h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

乘数原理名词解释 乘数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是经济学中用以解释国民经济总产出(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长与减少的理论。该原理认为,当某种经济活动发生时,其对国家总产出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该经济活动的直接效应,还会通过一系列衍生的间接效应引发进一步的产出变动。乘数原理通过描述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经济活动对于国家总产出的放大效应,并进一步推导出了一种政策或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 乘数原理的基本概念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解释。假设政府决定增加公共投资,比如修建一座桥。该投资直接刺激了建筑业的需求,使得建筑公司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和购买更多的建筑材料。这就是乘数原理中所说的直接效应。然而,这项投资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建筑行业,它还会引发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增加,比如钢铁、混凝土和工程机械等。这又会带动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就业增长,进一步刺激了国家总产出的增长。这些间接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多投资、消费和就业形成了乘数效应。 乘数原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是通过一个乘数系数来衡量。乘数系数是指由投资、政府支出或消费增加引发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一般来说,乘数系数大于1,表示投资、政府支出或消费 的增加会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乘数系数小于1则表示会带来较小的效应。 乘数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这些政策措施会引发其他行业的需求增加,并

最终带动总产出的增长。此外,乘数原理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政策决策的影响程度,例如建设一座大型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提高人民的收入对市场需求的增长效应。 尽管乘数原理提供了一种解释经济活动对总产出的放大效应的框架,但其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乘数系数的具体数值很难精确确定,因为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结构、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等。其次,乘数原理假设了其他因素不会改变,这在现实经济中很难实现。最后,乘数原理只能解释一种正向的增长效应,而无法解释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乘数原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经济活动对于国家总产出的影响。它提醒我们,一个小的刺激或冲击可能会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引发巨大的变化。通过理解乘数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不同经济政策决策的影响,以及预测和应对不同情况下的经济波动。

投资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效应 乘数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首创的,由凯恩斯加以变化和推广。卡恩提出的乘数是就业乘数,用以测度新增投资引起的就业增量与总就 业量之比。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从定量分析角度说明投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间的量变关系。其量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再生产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内在关联的一种反映。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的总需求不足,只能靠投资来弥补,投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能起到拉动经济增长 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从数量上表明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一、乘数的基本理论 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引致国民收入成 倍增加。当支出增加时,就要增加支出所产

生的投资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可以增加就业,增加企业和工人的收入,企业和工人把这些收入再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又转化为另一些企业和工人的收入。这是一种无穷递推的连锁反应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投资支出的增加可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和 消费需求的成倍增加,并刺激生产,增加就业,从而引致总产出成倍增加。在这里,增加投资或政府支出会使收入和就业若干倍 增加的理论就是乘数理论。 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函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乘数K的计算公式是:K=△Y/△I=△Y/ =1/=1/ 式中△,表示投资的变动,△y表示收入的变动,△C表示消费的变动,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国民收入所能产生的消费增长。一般而言,O乘数必须要求的假设前提是:社会经济体制中具备了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只要在均衡利率的条件下,储蓄就会自然转化为投资;收入因素只会引起消费的变动,不会直接导致投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乘数原理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乘数原理 *引言* 同样是在和平年代,同样是在经济大发展时期,同样是领土大小差不多的两个国家,为什么美国的经济规模比我国的要大许多倍?以2001年为例,我国的国民收入总量是95000亿RMB,而美国的国民收入大约是360000亿美元。如果按1美元:8RMB的兑换比例折算的话,我国国民收入应是12000亿美元。就是说,美国的经济规模是我们的30倍!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你能够讲出许许多多道理来,比如,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人口的,历史的,等等。那么,经济构成上呢?你能说出些什么道理呢?有那么一位老先生,70年前他已经深入细致地做了分析研究,帮助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就是二战以来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英国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除了在剑桥大学任教外,还长期担任英国政府要职。1929-1933年世界经济总危机爆发后,他担任英国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二战期间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以后又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的董事。在繁忙的教书、写书和处理政务之外,他还投资经营着数家个人企业,而且规模可观,非常成功!此外,他还有一位年轻、漂亮、温柔、小他二十岁的前苏联国家芭蕾舞团的著

名演员做他的妻子。凯恩斯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最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的学说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经济史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甚至有人把他的贡献与哥白尼的天文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把《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的三大著作。 凯恩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他的理论却非常适合计划经济模式。就象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评论的那样,如果那些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能够真正地把凯恩斯理论应用于实践,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就将是十分惊人的!这是因为凯恩斯理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又比较集中,二者的充分结合与自如运用,将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它不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权力十分有限,人民担心政府的权力太大会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安全,因此政府的权力受到许多限制,使许多宏观调控工具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1937年的德文版《通论》序言中,凯恩斯也说:我的理论最适合集权国家和极权国家。然而,在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中,不知为什么我们却一直在批判凯恩斯。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观。 凯恩斯理论后来经过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如库兹涅克、汉森、萨缪尔森、克莱因等的改造和发扬光大,逐渐使凯恩斯理论“政策化”,并为有关的政策执行部门所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稳定中求发展”,并逐渐熨平和减少了商业周期的危害。

宏观经济乘数加速数模型分析及运动分析原理

3.宏观经济乘数加速数模型及经济波动周期分析 乘数、加速数模型为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模型之一。它是讨论经济系统中的国民收入、消费、储蓄等变量之间关系及经济增长规律的模型。 社会总产出:所有产品的产值。是否等于GNP? GNP =社会总产出-期间产品的耗费; 同时GNP 可用于消费和固定资产的投资。 ――将上述这些宏观经济用以量化,构造出系统模型即为(标题) (1)建立模型 设 Y(t) ――为第t 年国民生产总值, C(t)――为第t 年个人消费总额, G(t)――为第t 年公共消费(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I(t)――为第t 年投资总额。 Y(t) ――GNP 公共消费G(t) 企业与个人消费C(t) 公共投资 + 企业与个人投资= I(t) 则有统计规律: Y(t)=C(t)+I(t)+G(t) * 另外,设 ◆ 第t 年个人消费总额C(t)与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Y(t -1)有关。今年消费是去年 的GNP 的线性函数,设为: C(t)=a+bY(t-1) * 其中:a,b 为常数,b<1...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倾向――系数;边际――求导) Y C b ∆∆= ◆ 第t 年投资总额I(t)与人们消费需求及银行利率等有关。在市场经济下一个国家 和地区平衡增长时利率变换不大,所以近似认为投资I(t)主要受消费的增加而增 加,关系如下: I(t)=q+k(C(t)- C(t-1)) * 其中:q,k 为常数。K .>0.. ,表明当消费量增加时将使得投资额也增加。比如,今年比去年消费提高,这样拉动了投资的增加,我们称----需求拉动。 综上, Y(t)=C(t)+I(t)+G(t) C(t)=a+bY(t-1) (*) I(t)=q+k(C(t)- C(t-1)) 称为宏观经济乘数加速数模型。 这是经济学上的革命,该模型以经有50年历史,我国现在还在使用。由凯恩斯提出来的。 (2)分析该模型: 1. 当上述变量都为常数时,称为系统的平衡解。 容易看出,Y 与G 的关系由方程组确定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2章 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 第04节 乘数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 第二章宏观经济活动的度量 第四节乘数 归结与引子: 从G I+与T S+的移动,引入乘数概念。 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看到:曲线T I+的移动会引起 S+或曲线G 均衡收入水平 Y的变化;而且上述移动均是由于曲线方程中的某个参 E 数,也就是所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致的。 由此,引入专门的经济学概念——乘数来描述之。 一、乘数的一般定义 (一)定义 设y为系统的内生变量(又称:决策变量),x为系统的外生变量,若存在A使得Adx dy=,则称A为“x乘数”。 (二)全微分与增量 定义中,dy为y的全微分,而dx只是x∆的另一种记法,即x的增量。

由Adx dy =可见,外生变量x 增加一单位引起内生变量y (比如,均衡收入水平E Y )增大的倍数就是A 。 倍数,又称乘数(Multiplier )。 (三)乘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乘数不少于1 以后我们遇到的乘数均不小于1。 外生变量的增大会使均衡收入水平成倍地扩大? 答:是的。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观察乘数的作用过程与细节。 (本段供同学自行阅读,即可形成直觉。) 二、简单模型下乘数的作用过程与细节 (一)条件(因) 展开:数学的一个困惑是,常有可能因果倒置。 除了不考虑别国的存在外,我们的简单模型还暂时假定0=T ,从而D Y Y =;再假定I 为外生变量,而D Y C 8.095+=(按现设D Y Y =),外生变量G 设为100亿元。 现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政府认为其购买应增加到110亿元,

即政府购买增量10100110=-=∆G 亿元,这对Y 有何影响? (二)乘数的作用过程 1、第一时期, 政府购买的增加10亿元就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量增加10亿元,由此使参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人们的收入增加10亿元。即政府购买增加10亿元直接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收入水平增加10亿元,记为101=∆Y 亿元(G ∆=)。 事情并不到此为止。 2、第二时期, 当人们拿到这新增的10亿元时会进行消费。这样,新增了一笔消费,其大小可按消费函数算得118.0Y C ∆=∆8108.0=⨯=亿元。这8亿元代表对最终产品的新需求量,由此使参与生产这些新需最终产品的人们的收入增加8亿元,从而整个系统的收入水平又增加8亿元,记为 82=∆Y 亿元(G ∆=⨯=8.0108.0) 。 事情还远未到此为止。 3、第三时期, 得到这8亿元的人们又要进行消费。这样,又新增了一笔消费,其大小仍按消费函数可得4.688.08.022=⨯=∆=∆Y C 亿元。这4.6亿元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