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6 古诗二首-黄鹤楼

三年级语文上册 6 古诗二首-黄鹤楼
三年级语文上册 6 古诗二首-黄鹤楼

xx送xx之xx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xx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xx/xx,

烟花/三月/下xx。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xx,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xx的《xx》。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xx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xx字。

板书设计:

xx送xx之xx

故人辞()xx

xx尽()xx流朋友情谊

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计划(最新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这一组有4篇课文。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叙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学生分析: 这一组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从理解上比较容易,学生读一遍课文就知道说了一件什么事,但课文中有些词语难度比较大,需要教师帮助理解。第一组教材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第一组课文。首先要考虑衔接问题。通过本组学习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四、学情分析及学法研究 参与性是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参与其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是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所以,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例如,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在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后,以学生的口吻自主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因为是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示示范、加以引导,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激励学生愿意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读懂课文。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扩大对各民族的了解。 六、教学时间安排: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3-1 古诗二首 蜂(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蜂》教案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

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6、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 首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洗砚.池(yàn xiàn)踪.迹(zōnɡzhōnɡ) 蓑.笠翁(suōsh uō)万径.(jìn jì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éi huādàn dàn 1.那散发着的清香。 2.僻静的上只有一位地行走着。 tánɡshīkuājiǎnɡ 3. 我能背诵300多首宋词,老师我的记忆力极佳。 mòbǎo 4.在方丈的请求下,苏轼留下千金难求的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朵朵花开淡.墨痕()A.与“咸”相对B.与“浓”相对C.不热心 2.只流清气满.乾坤()A.骄傲B.全部充实C.弥漫 3.千山鸟飞绝.( )A.尽B.回来C.消失 4.万径.人踪灭( ) A.大道B.小路C.小河 四、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只流清气满.乾坤。() A.只是把清新的空气留在天地间 B.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独钓寒江雪。( ) A.单单喜欢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B.冒着风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五、根据诗歌内容判断。 1.《墨梅》中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个个花开淡墨痕”。() 2.《江雪》是一幅雪景图,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3.《江雪》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跟我学“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写作文时将两者相结合会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应用 六、课内阅读。 江雪 [唐]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孤舟∥蓑笠翁。 B. 独钓∥寒∕江∕雪 C. 独钓∥寒江∕雪 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思。 4.诗歌体现了诗人风雪、荒寒的精神。 七、课外阅读。 马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会认的字。 坝(bà)(堤坝)(平坝)(河坝)扬(yáng)(扬帆)(飞扬)(飘扬)摔(shuāi)(摔跤)(摔倒)(跌跤)跤(jiāo)(摔跤)(跌跤)(滑跤)凤(fèng)(凤凰)(龙凤)洁(jié)(洁白)(整洁)(洁净)裳(shɑng)(衣裳)(青裳)背(bèi)(背诵)(背书)(后背)诵(sóng)(朗诵)(诵读)(吟诵)例(lì)(例子)(例外)(照例) 圈(quān)(圆圈)(圈子)(铁圈)段(duàn)(段落)(一段)(选段)练(liàn)(练习)(练兵)(训练)糊(hú)(糊涂)(糊墙)(浆糊) 涂(tú)(糊涂)(涂料)(涂抹)呆(dāi)(发呆)(惊呆)(看呆) 戒(jiè)(戒尺)(戒备)(戒烟)厉(lì)(严厉)(厉害)(厉声) 挨(āi)(挨打)(挨饿)(挨过)楚(chǔ)(清楚)(苦楚)(痛楚)二、会写的字。 晨(早晨)(清晨)(晨昏)绒(绒毛)(毛绒)(羽绒) 球(球体)(球面)(足球)汉(汉字)(汉族)(好汉) 艳(鲜艳)(明艳)(艳丽)服(衣服)(服装)(信服) 装(装点)(冬装)(洋装)扮(打扮)(装扮)(扮演) 读(朗读)(读书)(读者)静(安静)(沉静)(静止) 停(停止)(停车)(停留)粗(粗鲁)(粗壮)(粗暴) 影(影子)(倒影)(留影)落(落下)(掉落)(滴落) 荒(荒凉)(荒山)(荒芜)笛(长笛)(竹笛)(汽笛) 舞(舞蹈)(跳舞)(歌舞)狂(狂风)(狂欢)(疯狂) 罚(惩罚)(罚金)(责罚)假(放假)(假日)(请假)

互(互相)(互动)(互助)所(场所)(一所)(所长) 够(足够)(能够)(够用)猜(猜想)(猜谜)(猜忌) 扬(扬帆)(飘扬)(飞扬)臂(手臂)(臂膀)(左臂) 三、多音字。 j iǎ真假bèi 背后quān 圆圈 假背圈 j ià放假bēi 背包juān 圈鸡 j uàn 羊圈 四、辨字组词。 晨(早晨)汉(汉字)艳(艳丽)服(服气)装(西装) 辰(星辰)汗(汗水)色(白色)报(回报)壮(强壮) 扮(打扮)球(足球)落(落叶)荒(荒山)假(假日) 份(月份)求(追求)洛(洛阳)慌(慌张)暇(闲暇) 扬(飞扬)绒(绒毛) 杨(杨树)茸(毛茸茸) 五、词语积累。 1.近义词。 穿戴——打扮鲜艳——艳丽飘扬——飘动湿润——潮湿荒野——荒原知道——了解突然——忽然放学——散学互相——相互流利——流畅照例——照常详细——详尽清楚——明白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认真——专心急急忙忙——匆匆忙忙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蜗牛》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蜗牛》原 文及教案 听着那动听的歌谣,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记得小时候,每当下过雨,我和小伙伴们就到潮湿的墙根捉蜗牛。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luóxuán)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于是我们就把它们放在平整的石块上,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观察着它们的动静。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chù)角,东张西望地“巡(xún)视”一番(fān),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wēi)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嘿(hēi),真是个胆小鬼(guǐ)! 有一次,我将一只蜗牛放在墙壁上,想看看它怎样在垂直平面上爬行。它爬得慢极了,脖(bó)子伸得老长,背上重重的壳像一块大石头向下坠(zhuì)着。看得出,它爬得很努力。好半天,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爬痕(hén)。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可它还在不懈(xiè)地向上爬,只是有时稍停一下,喘(chuǎn)一口气,又继续往上爬。我想逗(dòu)逗它,但是刚碰到它的触角,它身子用力一缩,就从墙上掉了下来,啪的一声,摔到地上。我真担心会把它摔坏了,急忙俯(fǔ)下身子去察看。谁知过了一会儿,它又探出了小脑袋,一对触角摆来摆去,好像在说:“没关系,我没摔坏。”我以为它会畏惧(wèijù),会退缩,会放弃爬墙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墙壁,一点儿一点儿地努力往上挪(nuó)动着。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ān)”哪!我开始敬佩它了,于是用的耐心仔细看它往上爬。终于,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tú)跋涉(báshè),它到达了墙壁的顶端。它转过小脑袋向下看了看,似乎在说:“你看到了吗?我成功了!” 如今,城市里已很难见到蜗牛了。有时候跟朋友们谈起童年趴在墙根捉蜗牛的事情,不免(miǎn)有些惆怅(chóuchàng)。这时突然听见小青青在院子里唱着熟悉(xī)的儿歌,我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放下笔,奔出房门,想和她一起,再好好地看看我熟悉的蜗牛。 1、经历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课文内容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课文内容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走进大自然》 1这首诗中三个“追着”,写出了孩子们不同的活动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愉悦的心情。“会飞的花朵”指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蜜蜂。“叩醒山石”是在进行地质勘探,用画笔去访问花瓣是在画画;网住秋天是捕捉各种各样的昆虫。 2修辞方法:这首是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愉快地进行各种活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愿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第二课《火烧云》 1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达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写作方法: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 3积累词语:梨黄、橘红、杏黄、桃红、柠檬黄、柚子黄、玫瑰红 第三课《会说话的草》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我”仰卧在草坪上所看到、听到及想到的美好境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3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真的世界。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4省略号的用法:(1)表示引文中的省略部分。(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4)表示话未说完(5)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本文中第三小节末尾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的省略,还有其他小昆虫想与“我”成为好朋友。 第四课《诗的材料》 1中心思想:这篇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动人的荷花图,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想象和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修辞方法:排比、设问 3最后一段起点明主题,总结全文的作用。 4描写荷花的词语:千姿百态、翩翩起舞、亭亭玉立、争奇斗艳、洁白无暇、含苞欲放、冰清玉洁 第五课《金色的草地》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作者对蒲公英的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本文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 3“因为他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迎接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同睡觉”指晚上晚上蒲公英花瓣收拢,“一同迎接太阳”指蒲公英花瓣张开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2020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6《古诗二首》泊船瓜洲教案 北京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重点: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 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易读错的字。 坪坝[bà] 汉族[hàn] 鲜艳[yàn] 打扮[bàn] 飘扬[yáng] 放假[jià] 摔跤[shuāi jiāo] 凤尾竹[fèng] 洁白[jié] 荒野[huāng] 口笛[dí] 罚站[fá] 衣裳[shang] 背诵[sòng] 照例[lì] 段落[duàn] 练习[liàn] 吓呆[dāi] 戒尺[jiè] 挨打[ái] 清楚[chǔ] 二、词语听写。 早晨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下

粗壮影子落下荒野口笛跳舞狂欢处罚 放假互相所以能够猜出扬起双臂绒球花 三、形近宇组词。 晨(早辰)服(服装)粗(粗壮)辰(星辰)报(报纸)组(小组)扮(打扮)扬(扬起)猜(猜测)纷(纷纷)杨(杨树)情(情况)荒(荒原)静(静止)球(气球)慌(惊慌)净(干净)救(求救) 四、词语积累。 1、成语。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鸦雀无声糊里糊涂绚丽多彩 2.修饰词。 (欢唱)的小鸟(可爱)的小学(详细)地讲 (认真)地听(古老)的铜钟(簌簌)地响 (流利)地背(润湿)的东风(袓壮)的枝干 (洁白)的粉墙(鲜艳)的服装(高高飘扬)的国旗 五、句子积累。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拟人) 2.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拟人) 3.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排比) 4.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反问) 5.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同样也应该是我们的求学态度) 六、课文理解。 1.《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里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袓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自豪、赞美的感情。 2.《花的学校》以孩子的视角描写了六月阵雨落下,花儿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色,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遇到不馑的问题就向先生请教的事情,告诫人们不要糊里糊涂地学。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现在是什么季节引入,让学生讲述秋天中见到的景物,以及会想到的会产生的感情。从而引出课题: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古人在秋季因思乡而写的两首古诗。 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古诗的学法: 1、通读古诗,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2、理解词意,疏通句意。 3、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介绍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 二、初读 1、出示整首诗,教师范读(给学生提要求:在老师范读时注意听 清老师的字音、语气、语调、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学习生字 4、学习多音字:挑。 三、精读 1、默读古诗 2、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诗意。 3、师生一起理解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风声;梧叶:梧桐树

叶;寒声:阵阵寒意;动客情: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前两句诗意是:萧萧风声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料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后两句古诗诗意:“料想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篱笆深处有一盏明明的灯火。” 4、结合古诗说一说做这些了哪些景物:梧叶、秋风、儿童、促织、 篱落、灯火等;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 思乡、寂寞、孤独等。 5、多读几遍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诵读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比比谁读的更好。 五、总结古诗学法 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分几步完成,每一步都干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 1、回忆并背诵《夜书所见》 2、复习故事学法 3、点题,并强调“忆”在古诗中的意思。 4、介绍作者 二、初读 1、范读(要求) 2、自由朗读 三、精读 1、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一起疏通句意 四、诵读 有感情朗读 配乐朗读 五、学习生字和多音字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组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

【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卷面书写。(3分) 要求:做到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二、积累与运用。(45分) 1.选择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2分) (1)海参.(shēn√cān)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2)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我参.(shēn cān√)加了四百米接力比赛。 (3)工人宿舍.(shěshè√)门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4)我们依依不舍.(shě√shè)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2.看拼音,写词语。(8分)

jiāo cuò 交错 qīnɡchǔ 清楚 shìxiàn 视线 3.照样子,换偏旁写新字,再组词。(6分) 吹——__饮__( 饮用)结——__洁__( 洁白) 运——__坛__( 花坛) 根——__银__( 银盘) 4.看图,照样子连一连。(3分) 5.选词填空。(4分) (1)宝岛台湾风景( 优美),物产丰富,令人向往。 (2)我们比父辈有着更( 优越)的学习条件。 (3)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 富裕)了。 (4)我的家乡美丽( 富饶),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回乡创业。 6.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五光十( 色)各( 种)各样酸甜( 可)口 瑰丽无( 比)成群( 结)队银( 光)闪闪 7.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嫩:①初生而柔弱,娇嫩;②颜色浅;③食物烹调时间短,容易咀嚼; ④阅历浅,不老练。 (1)妈妈炒的肉片又嫩.又滑,很好吃。(③) (2)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鲜嫩.的蘑菇和木耳。(①) (3)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②) 8.读句子,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5分) A.比喻B.拟人C.夸张D.排比 (1)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C) (2)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A) (3)这些鱼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A)(D) (4)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B) 9.按要求写句子。(7分) (1)岩石上长着珊瑚。(扩写句子,两处以上)(2分) __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__ (2)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2分) __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__ (3)围绕下面的开头写几句话。(3分) 我家的小花猫长得真可爱。__圆圆的脑袋上,一对小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透亮灵活的眼睛瞪得像两盏灯。长长的尾巴像小鞭子似的,左右摇摆。__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4分) (1)《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鄱阳湖。(×) (2)《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4)《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阅读与理解。(17分) (一)海滨小城(节选)(8分)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 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 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 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 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 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 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1 大青树下的小学本课讲述了大青树下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句子,产生民族团结的自豪感。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 1.多元认字。 2 .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 3 * 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复习课文: 1、《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 和团结。 2、《金色的草地》课文感情: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给我的们生活带来了乐趣。 a) 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第一件: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第二件: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b) 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会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 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3、《爬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a) 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b)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一是高,高的如上青天。二是陡,陡得似直上直下。 4、《槐乡的孩子》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a)槐乡的孩子可爱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 二、背诵、背写: 1、第一课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2、第二课第三自然段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3、背诵第三课第二自然段。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背写《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sixth grade preparation of the sixth uni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21《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