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人文地理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2×10分,共20分)

1.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答: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①气候因素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②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③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高纬度但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城市。

2)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揭示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外,城市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理位置不仅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金川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连云港等港口城市要邻接江河湖海。而且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上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试述旅游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创造经济收入。旅游不仅创造直接收入,而且还其间接影响更加广泛。

(1)积极影响

①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途径赚取外汇;如出口创汇;另一条是通过非外贸途径创汇,如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创汇。

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商品和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是国家回笼货币的三大渠道。

③扩大劳动就业。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者的专门技术较易掌握,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

④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劳动功能。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直接提供旅游消费资料的各部门,如交通、通讯、轻工、农业及建筑等,随着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要求各重工业部门相应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旅游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地方税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扩大,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在此基础上,旅游扶贫应运而生。

所谓旅游扶贫就是种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尽快摆脱贫困。

(2)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地强调积极作用,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表现为:

①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

②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③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经济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时尚等因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旅游业需求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遭受致使打击。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④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和季节性失业。

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

3.请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农业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的可供储存,是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另外,农业生产的粮食都需要加工、煮熟才能食用。这对于人的肠胃来说,既便于食物的消化,也便于营养的吸收。这对于成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同时,对婴儿的成长

与发育也有利。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特异: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生活则需要定居;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在一起。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进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剩余(超过生存的必须量),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社会化分工逐渐发展,劳动成果的交换就产生了,从而为维持秩序的一切——法律、宗教、国家等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就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文明阶段。

4.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5.分析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要点:

(1)积极影响:

○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如意识、科学技术等)。

○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2)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失去纯朴的美德。○2.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

6.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和美国殖民农业的特点及原因。

要点:

(1)中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原因: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2)欧洲中世纪农业:在早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而不是作物轮种,以维持地力。后来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3)美国殖民农业发展的特点:1. 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2.殖民农业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

开始带去了欧洲的较为集约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原因: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稀缺,通过轮种休闲,可以自然恢复地力,解决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比在小块土地上实行投入大量劳动力的集约经营要经济的多。总之,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

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

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

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12.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13.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1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