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

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

25《七q ī律l ǜ·长ch áng 征zh ēng 》 毛泽东m áoz éd ōng

红军h óngj ūn 不怕b úp à远征yu ǎnzh ēng 难n án , 万水千山w ànshu ǐqi ānsh ān 只zh ī等闲d ěngxi án 。 五岭w ǔl ǐng 逶迤w ēiy í腾t éng 细x ì浪l àng ,

乌w ū蒙m ěng 磅礴p ángb ó走z ǒu 泥丸n íw án 。 金j īn 沙sh ā水shu ǐ拍p āi 云崖y úny á暖nu ǎn , 大d à渡d ù桥qi áo 横h éng 铁ti ě索su ǒ寒h án 。 更g èng 喜x ǐ岷m ín 山sh ān 千qi ān 里l i 雪xu ě, 三s ān 军j ūn 过gu ò后h òu 尽j ìn 开k āi 颜y án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50分) 1. (4分)课前预习 ①《七律·长征》这首诗是________在________年________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 ②诗中________一句与我们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有关。 2. (10分)给下列字组词 征________ 证________;崖________ 涯________;闲________闭________ ;岷________ 眠________;磅________ 榜________ 3. (2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________ 广大无边,形容气势宏大。________ 4. (8分)给形近字组词。 喧________ 漠________ 暇________ 陪________ 渲________ 寞________ 瑕________ 赔________ 5. (10分)填空 ①《长征》是一首___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_,写于1935年10月,________。作者不仅是一位________家、_____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_在________途中战胜____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

6.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________友难________题艰难________ 难________民 gēng gèng 更________衣更________快更________加三更________天 7. (5分)说说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 (3分)句段推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________,“三军”是指________,“尽开颜”的意思是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40分) 9. (4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25《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25七律·长征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尤其是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才可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的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动笔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入语,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5七律长征 (自动保存的)

25七律长征 一、按提示填空。 1、《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2、长征经过了__个省,翻越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3、“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二、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若有情天亦老,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四、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 _____________。(2)“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

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 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an”。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Cv4+o;CA~=Va7f?8$小学教案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 征》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2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kuān kuòzhuāng jia hēiàn héng qīshùb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ìliào zhùzhái xuèyèhūfēng huàn y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分)选词填空。 截然偶然竟然必然显然 ①侵略者最终_______落得失败的下场。 ②姐妹俩性格_______不同。 ③他一向准时到校,这次迟到是_______的。 ④没想到小红在这次讲演中_______获得了一等奖。 ⑤敌人居高临下,_______更容易发现我们。 3. (3分)根据解释写出正确的四字词语。 ①一下子飞得很高。_______ ②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_______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_______ 4. (5分)读句子,用划线的字词写句子。 ①爸爸的鞋像小船。 ②姐姐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③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5. (6分)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语。 令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良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旁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 (10分)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早上,我走进教室。 我放下书包。 我认真地做值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6分) 7. (16分)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硕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词句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白话译文

第25课《七律_长征》预习案

第25课《七律?长征》预习案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 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谁能说一说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吗? 学生根据看过电视剧《长征》的印象自由谈,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 2.是啊,同学们所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长征是非常艰苦的,红军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在1935年十月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介绍(课件展示)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 长征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 力,于 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指红军长征路线地图),一路跋山涉 水,翻过 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 纵横 11 个省, 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自主学习法) 三、小组合作,展示自学字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字词上画上记号。 2.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1)磅礴(p d ngb o )逶迤(w e iy i )丸(w a n ) 岷(mi n )岭 (l I ng ) ( 2)解释词语:(集体反馈)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说明困难多,艰 险多。 等闲 逶迤 走泥丸:小 泥球在 脚下滚过去。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 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4. 指名读。(个别正音) 四、师生合作(老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采用演示法) 红军/不怕/ 远征/难, 平平常常。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小浪花。 细浪

25《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

《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单元主题:走近毛泽东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宪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掌握本单元“礴、丸、岷”等生字。读读写写“远征”等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 作为本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长征距离他们比较遥远,在理解和情感上需要一定的引导。 学习目标 1.会在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认读字卡和书写练习,正确认读“礡、丸、岷”三个生字,正确读写“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并积累运用。(第一课时目标) 2.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目标) 3.通过交流资料、看视频,展开想像,大体把握诗意。(第二课时目标) 4.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诗句,读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25《七律长征》练习题

25 《七律长征》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ɡ bó tiě suǒ ní wán cháng zhēng wàn shuǐ qiān shān 二、按要求写词。 近义词等闲一一()逶迤一一()磅礴一一() 反义词细浪一一()寒一一()开颜一一() 三、给带点的字选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勾。 1、红军不怕远征难.( nán nàn ),万水千山只等闲.(xi? xián )。 2、更喜岷.( mínɡ mín )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jìnɡ jìn )开颜。 四、组词。 岷()崖()博()傍()度()蒙() 眠()涯()礴()磅()渡()腾()五、全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在错别字下用“”画出,并改在后面括号里。 (1)欣赏观赏赏月品赏 ( ) (2)时候气候以候候鸟 ( ) (3)版图黑版出版版本 ( ) (4)积累积聚积极积攒 ( ) 六、同音字填空。 1.xiàn 贡( ) 呈( ) ( )入界( ) 2.jìng 究( ) ( )赛清( ) 洁( ) 3.yōu ( )秀 ( )久 ( )愁清( ) 4.wán ( )笑泥( ) ( )皮写( ) 七、我会用恰当的词句描述。 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八、我能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只等闲:() A.只要等到空闲的时候。 B.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罢了。 C.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事罢了。 (2)三军:() 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3)尽开颜:() A.所有的人脸上都出现高兴的样子。 B.脸上都有了红润的颜色。 C.大家全都笑了。 九、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平平常常;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十、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题 1.根据课文看拼音写汉字 wán yá mín bó suǒ xián ________子 山________________山 般________________链 ________着 2.多音字组词 难nán________nàn________;横héng________hèng________;磅páng________bàng________;尽jǐn________ jìn 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________友 难________题 艰难________ 难________民 gēng gèng 更________衣 更________快 更________加 三更________天 4.写出近义词 等闲—________磅礴—________难—________暖—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难—________暖—________ 6.给下列字组词 征________证________; 崖________涯________;闲________闭 ________;岷________ 眠________; 磅________榜________ 7.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逶迤磅 礴岷 山 更 喜 尽 开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 ________ ②骄傲像隔年的草根。________ ③灯光如同一串流动着的珍珠。________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________ 9.填空 ①《长征》是一首___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_,写于1935年10月,________。作者不仅是一位________家、_____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_在________途中战胜____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 原文及教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个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准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造成 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 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 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 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红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 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理解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附答案)

丸崖岷 基础区。 一、读拼音写词语。 wēi yípánɡbódàdùqiáo qiān lǐxuětiěsuǒhán zǒu níwán 1、红军不怕远征难.( nán nàn ),万水千山只等闲.( xi? xián )。 2、更喜岷.( mínɡ mín )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jìnɡ jìn )开颜。

三、组词。 岷()崖()博()傍()度() 眠()涯()礴()磅()渡() 四、给多音字组词。 h?nɡ() bànɡ() 横磅 hanɡ() pánɡ()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平平常常;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六、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阅读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圈出画横线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

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练习题

25七律.长征 基础过关 一、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漂亮。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征( ) 崖( ) 证( ) 涯( ) 岷( ) 丸( ) 眠( ) 执( ) 三、按要求填空。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3.“远征难”中的“难”读________,“尽开颜”中的“尽”读________。 四、将下面的词与解释用线连起来。 只等闲翻腾着的细小浪花 腾细浪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全部露出笑脸 探究应用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题目。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句诗应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比喻B.拟人C.夸张 (2)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难得住他们。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暖”字表达了红军( )后的心情。 A.飞夺泸定桥B.巧渡金沙江 (2)“寒”字让我体会到( ) A.天气寒冷,连铁索也寒光闪闪。 B.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 六、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五岭/逶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 ) ③渡( ) ④夺( ) ⑤翻( ) 3.第____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山”;第____句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水”。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万水千山”在诗中的意思是( ) 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数。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的困难多,艰险多。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中,“三军”指________,“开颜”指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七、请你阅读毛泽东对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作的评价,然后回答问题。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宣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请把反问句“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改为陈述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