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学习重点

基本概念

1.屋顶形式及其等级关系(P7)

囤顶,卷棚歇山,单坡屋顶,平顶,硬山顶,悬山顶,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重檐,攒尖(圆攒尖,三角攒尖),盔顶,穹窿顶

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单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庑殿顶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

2.木构建筑各主要部分的名称:柱础、柱、梁、斗栱、檩、椽

柱础:古代建筑构件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柱:建筑主要垂直承重构件。

梁:建筑中主要水平受力构件。

斗栱:作用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拖出檐部分的重量。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起承托梁以及屋角的作用。斗拱主要构件:拱、斗、昂,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

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椽:垂直搁置在檩条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发展概况与木构技术

1.木骨泥墙、榫卯技术、砖、瓦、琉璃、廊院、四合院最早出现的时代、实例

木骨泥墙: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实例半坡遗址

意义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

的基本形象。

榫卯技术:最早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瓦:西周,陕西扶风召陈遗迹

砖: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陕西凤翔秦雍城,主要用于墓葬,山东沂南石墓;在地面建筑普遍应用,始于宋元,普及于明代,苏州开元寺无梁殿,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琉璃:南北朝,明代是琉璃技术高峰,宋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廊院: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西毫宫殿遗迹。我国最早封闭庭院(廊院)

四合院: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合院”形式,家族居住,中轴对称,前堂后院,内外有别

2. 安济桥:设计者,地点,朝代

设计建造者:李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隋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大业

3.佛光寺东大殿:地点、年代、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山西五台山,唐大中9-11年,公元855-857

结构特点:A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

B.殿堂式:A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斗栱梁等构件组成的铺作层,屋架层。B.天花:殿内用平闇:小方格天花,一般不作彩画,C脊檩下不施侏儒柱而仅施叉手,上金檩下用托脚

C斗栱: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

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

形式特点:A、斗栱雄大(斗栱层占二分之一柱高)

B、屋面坡度缓和(举高约为1/4.77),出檐深远

C、外观曲线

D 色彩简洁

4.晋祠圣母殿:地点、年代、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山西太原,北宋崇宁元年重建,1102

A平面:殿身五开间,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建筑形式。

B构架:厅堂式,横架与纵架,彻上露明

C彩画

D鱼沼飞梁

5.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各殿所反应的宋代建筑特征

摩尼殿:屋顶形式多变,重檐歇山,四出抱厦

转轮藏殿:小木装修发达

6.河北蓟县独乐寺:地点,朝代

天津市蓟县城,辽统和二年

7.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地点,朝代,结构特征

山西应县,辽代

A.中国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

B.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建筑形式。

C.明五暗四

D.桁架筒体木结构,金厢斗底槽

E.叉柱造,各层递收

F.平坐暗层增加柱梁间斜向支撑

8.洪洞广胜下寺后大殿:地点,朝代

元朝,山西

9.北京故宫太和殿

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1695,北京

10.唐,辽,宋,元,青各代建筑结构成就及反应木构建筑特征

唐代:A结构成就

(1)以宫殿为代表的主流建筑完成从土木混合结构到全木构的转变,可以解决大体量建筑的承重问题

(2)斗栱:结构与形式一致,是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特征

(1)尺度雄伟,斗栱宏大

(2)屋面坡度缓和,出檐深远

(3)外观曲线与微斜的线结合

(4)色彩简洁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辽代: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现存唯一木构楼阁式塔,河北蓟县独乐寺(统和二年重建,984)-山门、观音阁

宋代:木构架定型化、规范化前提下,整体风格转向内向与精致化。

A.屋顶形式多变

B.小木装修发达

C.色彩华丽,色调逐渐转向青绿色为主

北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北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金晋祠献殿;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元代:平面:根据需要调整室内柱网(减柱),使用天然木料斜向搭接

构架:斗栱趋小、梁断面加大、补间斗栱加密,厅堂式结构普遍使用

外形:屋顶举折趋于陡峻、台基加高、开间比例趋于窄长、柱长细比加大

山西永济永乐宫,山西洪洞广胜下寺

清:A柱梁体系进一步简化与改进

B梁架整体性加强,柱头斗栱不起结构作用

C建筑形象平直严整,屋面陡峻,斗栱繁密

北京先农坛太岁坛拜殿,明长陵棱恩殿,明清宫殿-太和殿

住宅与村落

1.建筑的多样性,地域特征

A明清北京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秩序严整。

规模变化,朝向,门(宅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小门楼)B山西住宅:

C窑洞:窑洞民居主要是适应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特征: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适应的环境: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遗址)

D江南地区住宅:天井,备弄,轩:在室内创造二次空间,装饰:砖雕,木雕,彩画

E客家土楼:土楼是指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居住建筑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

(1)平面特征:

A.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B.大家族聚居,以祠堂为重心,公共空间沿轴线布置

C.基本居住模式:平等,无明显等级差别

D. 回廊联系各户,公共楼梯上下

(2)结构构造特征:

A.夯土墙与木梁架共同承重

B.大挑檐:减少太阳辐射、保护夯土墙

C.内侧活动式屏门、隔扇,有利空气流通

D.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内大外小箭窗等

F云南傣族干阑式住宅

G云南摩梭族井干式住宅: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H碉楼:平屋顶,密梁木楼层;外墙厚实高大,收分石墙

I:阿以旺:以庭院为中心,布局自由灵活,客室的重要地位和冬夏分室,内向封闭

J:毡包:适合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

2.影响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缘:地理、气候、风土、水源;血缘:聚族而居

宫殿与陵墓

早期:前朝后寝

冢:高起的山顶

变迁:A“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方上,以山为陵(唐乾陵),地面建筑逐渐人工化宝城

宝顶

B地下部分:竖穴(小穴,商朝到西汉),横穴(砖石拱劵技术)

C陵墓建筑:祭祀建筑,寝殿;寝殿、献殿并存(唐乾陵);棱恩殿,隆恩殿(明清)

利用地形的处理: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在梁山中,利用双峰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再以两者之间依势而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立门阙及石柱石人石兽,用以衬托主体建筑。。

A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B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C柏城

D上下宫(献殿、寝殿)分别建造

7.明孝陵:A.曲折自然式神道

B.宝城宝顶

C.献殿自成院落

宗教建筑

1.塔:嵩岳寺塔,大雁塔,虎丘塔,四门塔,名称/时代/地点

嵩岳寺塔:河北登封,北魏,我国最早的塔

大雁塔:陕西西安,唐

虎丘塔:江苏苏州,五代,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

四门塔:山东历城,隋代

2.塔的类型特征,及实例名称、地点

A塔的基本组成:地宫、塔座、塔身、塔刹

B分类a楼阁式塔:内设楼梯,可供登临;每层有门窗,平坐eg大雁塔,虎丘塔,释迦塔b密檐塔(盛行于辽金时期):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多数不能登临;砖石结构eg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小雁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c单层塔eg山东历城四门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

d喇嘛塔eg北京妙应寺白塔,镇江云台山过街塔

e金刚宝座塔:在一座高台上建五座小塔,中央较大,四隅较小。Eg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金刚宝座塔

f傣族佛塔:外形较细高而秀逸云南景洪曼飞虹塔

材料:木塔,砖塔,金属塔,琉璃塔,砖木混合塔

3.重要石窟的名称、地点和开凿年代

新疆克孜尔石窟:西晋末年到初唐时期,中国最早的石窟

敦煌莫高窟:河西走廊甘肃敦煌,北朝-元朝

大同云岗石窟:山西,北魏

洛阳龙门石窟:河南,北魏至北宋

栖霞山石窟:南京,南朝

天龙山石窟:山西太原,北齐

4.清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系统:汉式木构建筑体系

(1)多进院落式

(2)木构建筑,礼拜殿多重屋顶相连

2、维吾尔族系统

礼拜寺(Masjid)和玛札(Mazar)

(1)建筑以方底穹顶和平顶构成为主

(2)院落为核心

A礼拜殿:选择礼拜方向,标识礼拜方向的墙,演讲台

B邦克楼:宣礼塔,唤醒楼

C望月楼:只在回族系统出现,维吾尔族系统不出现

D水房

装饰特点:以几何图案,植物和文字为主;平面化装饰手法

城市

1.《考工记》中“匠人营国”一节的解释和意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义:A.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奠定都城建设主框架;

B.建立一种礼制秩序—左尊右卑;

C.经纬正交道路网.

2. 邺城,唐长安,汴梁,元大都:今天的地理位置,规划特点,在都城发展史中的地位

邺城:曹魏邺城-中国都城建设自邺城开始有一定的规制,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

规划基本特点:(1)功能分区明确,宫城在北,坊市在南

(2)“T”字形主干道,宫门前御街,御道

(3)里坊制

唐长安(隋大兴):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陕西省西安市

规划基本特点:(1)选址

(2)、地形与水系处理:山水原,六坡,水系。

汴梁: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河南省开封市

规划基本特点:(1)建设背景: 由地方城市旧城改建扩建而来

(2)城市管理的创新

A.望火楼

B.惠民药局

C.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

D.漏泽园

(3)三重城,宫城居中;三条水系

(4)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今北京

规划基本特点:(1)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

(2)依托旧城建设新城

(3)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4)以胡同为特征的街巷系统

坊、街、巷管理体系

明清改建(1)强化城市中轴线

(2)繁华市区逐步南移

(3)水系的衰退与改建

3. 里坊制

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官署,宫廷区;居民区;手工业和商业区

里坊制定义: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把全城分为若干“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被限定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

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置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施宵禁。

里坊制发展::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到夏商周,城市各要素处于无序排布状态,有大块空地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周礼考工记》

(3)里坊极盛期:三国至唐

(4)开放街市期:宋代以后的模式,北宋汴梁取消宵禁和里坊制。

园林

1.《园冶》,作者,成书年代,性质,意义

明·计成,完成于1637年,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专书

意义:园冶是计成将古典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著作

2.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设计手法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把全园划分成若干个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形成对比,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A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B主题突出,多样统一

C景区划分手段:多样化,通而不塞

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A.向心关系:主要的景点和建筑的轴线朝向某一区域

B.互否关系:旱与水、山与水,建筑本身之间,空间、序列之间,进一步则相应的地方退一步,景观要素之间平衡互否

C.互含关系:景观各要素间相互包含。

3、对景与借景--多层次景观的组织

4、通过游览线将多层次的景观组织起来—步移景异

A环形路线

B串联

C辐射形

5、要素处理:

A堆山叠石

B理水

a.池面处理: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也有聚分不同

b.划分水面的方法:桥

c.池岸处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

C建筑处理

a.厅堂:主体建筑

b.馆、轩

c.榭、舫:临水建筑

d.楼阁

e.亭:休息眺望,点缀园景

f.廊:分隔空间,连接游线

g.墙:分隔空间,衬托景物

D花木:组织景观、点明主题

E楹联、匾额:点景,明志

3. 北京颐和园:主体建筑,设计特点

主体建筑:A.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勤政殿(仁寿殿),乐寿堂

B.前山前湖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主体建筑

C.后山后湖景区

后溪河买卖街(苏州街),后山须弥灵境全貌

D.园中园—谐趣园(惠山园)

E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特点:1、规模大,疏密有致,运用园中园

2、集景,写仿各地名园

3、建筑与建筑群布局:除朝会用的部分,其他较为活泼,随意布置,使人有亲切轻

松感;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小巧,屋顶多以灰瓦卷棚顶为主;

装修简洁轻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