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研究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6T09:21:40.61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郭思璐

[导读] 教育思想是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根本要素,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区分各种教育学流派的根本标志

郭思璐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教育思想是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根本要素,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区分各种教育学流派的根本标志。本文从教育本质、学校教育的功能与组织形式及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与角色三个方面,对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本质教育方式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善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特征之一:认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关于教育的本质,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长期靠教育为业,他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另一位著名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即回忆。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教育观:最高培养目标是“哲学王”,教育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古希腊教育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亚里士多德是从灵魂论与教育的关系来解释教育的本质的,他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这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与上述传统的教育大师不同,关于教育本质杜威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第一,“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第二,“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杜威强调,事物的存在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是不能脱离环境,同样,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杜威得出结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这也就能理解,杜威反对学校不应依靠文理教科书开展教育活动,而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第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强调:“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特征之二: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肯定学校教育在教育活动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功能,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工具,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把上一辈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及习惯传给下一代。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学校教育天然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的改良调节功能,所以说,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通过学校教育分享社会意识,在他们走向社会生活现实中,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在社会改造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违法替代的作用----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以维护“一个民主的和进步的社会,”确保社会变动而不致带来混乱的思想习惯。杜威甚至将学校教育看做是调节社会功能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因此,杜威十分强调学校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即“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对此,有许多批评意见。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不赞同这一观点,尽管他是杜威的学生。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在行动上付诸实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特征之三: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杜威认为学生在教育中不是被动的、单纯受教师支配的,而是处于“中心”地位。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他进一步批评道:“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他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传统教育的重心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儿童为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学生运行。判断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标志之一是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杜威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为了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杜威强调发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