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段

1、预备式

2、太极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左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拗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第二段

17、抱虎归山

18、斜揽雀尾

19、肘底看捶

20、右倒撵猴

21、左倒撵猴

22、右倒撵猴

23、斜飞式

24、提手上式

25、白鹤亮翅

26、左搂膝拗步

27、海底针

28、扇通背

29、转身撇身捶

30、进步搬拦捶第三段

31、上步揽雀尾

32、单鞭

33、云手

34、云手

35、云手

36、单鞭

37、高探马

38、右分脚

39、左分脚

40、转身左蹬脚

41、左搂膝拗步

42、右搂膝拗步

43、进步栽捶

44、翻身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

46、右蹬脚

47、左打虎式

48、右打虎式

49、回身右蹬脚

50、双风贯耳

51、左蹬脚

52、转身右蹬脚

53、进步搬拦捶

54、如封似闭

55、十字手

第四段

56、抱虎归山

57、斜揽雀尾

58、斜单鞭

59、右野马分鬃

60、左野马分鬃

61、右野马分鬃第五段

62、揽雀尾

63、单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左玉女穿梭

67、右玉女穿梭第六段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云手

72、云手

73、单鞭

74、下势

75、左金鸡独立

76、右金鸡独立

77、右倒撵猴

78、左倒撵猴

79、右倒撵猴

80、斜飞式

81、提手上势

82、白鹤亮翅

83、左搂膝拗步

84、海底针

85、扇通背

86、转身白蛇吐信

87、进步搬拦捶

第七段

88、上步揽雀尾

89、单鞭

90、云手

91、云手

92、云手

93、单鞭

94、高探马

95、左穿掌

96、转身单摆莲脚

97、进步指裆捶

第八段

98、上步揽雀尾

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102、退步跨虎103、转身双摆莲脚104、弯弓射虎105、进步搬拦捶106、如封似闭107、十字手

108、收势合太极

练好太极拳的技巧1、心专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

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2、松柔

太极拳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主,不制敌于死地。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打低架子,这是因为低架子容量更大。陈发科公强调“顺随”。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3、轻沉

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4、培根

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

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

5、规矩

要尊重拳谱,细抠拳谱,使自己的拳打出来大小动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这些在打拳时都要注意。

6、整劲

太极拳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7、丹功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关键是丹田的枢纽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为枢纽。丹田运动也叫骨盆运动。所谓“练精化气”的鼎炉,就是强调丹田即肚脐以下的小腹的运动。

丹田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运动快慢均如此。我们知道人体骨盆里脏器最多,内分泌、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大部分在丹田区域,丹田的转动不仅有利于内分泌消化系统的良性改善,性功能、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8、中正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陈照奎老师将胸腰部分比做棋盘上的老帅,不能轻易随便移动。人们称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为“牌位先生”,他拳架规矩,即要求胸腰躯干部位必须保持端正,不允许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摇晃。

百会、会阴两穴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上下都要有上下对拉拔长的感觉。这样你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少得病。同时,通过立体螺旋劲,又要灵活,屈伸自由,旋转自如。

9、平衡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10、螺旋

陈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重要的是胸腰的立体螺旋,金刚捣碓,握拳时,先要沉右胯,翻左臀,

胸略左转。提拳时,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转。

砸拳震脚时,又变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转。金刚捣碓为立体螺旋,腰胯走横8字,平时,要注意练翻臀转胯。总之,打拳时胸腰不能平板运作,手足不能直来直去。

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坳步 8.肘底捶 9.左搂膝坳步 10.右搂膝坳步 11.左搂膝坳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坳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看捶 19.右倒撵猴 20.左倒撵猴 21.右倒撵猴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晾翅 25.左搂膝坳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臂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揽雀尾 31.单鞭 32.左右云手(之一) 33.左右云手(之二) 34.左右云手(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坳步 41.右搂膝坳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47.右打虎势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

63.揽雀尾 64.单鞭 65.左右云手(之一) 66.左右云手(之二) 67.左右云手(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右金鸡独立 71.左金鸡独立 72.右倒撵猴 73.左倒撵猴 74.右倒撵猴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晾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80.扇通臂 81.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揽雀尾 84.单鞭 85.左右云手(之一) 86.左右云手(之二) 87.左右云手(之三) 88.单鞭 89.高探马穿掌 90.十字腿 91.进步指裆捶 92.上步揽雀尾 93.单鞭 94.下势 95.上步七星 96.退步跨虎

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拳谱及图谱

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 拳谱及图谱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拳谱及图谱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一、起势 1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 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 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至于腹前 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 二、野马分鬃〔三次〕 左野马分鬃 1 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 (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 左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 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 3 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 左搂膝幼步 1 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 2 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 右搂膝幼步 (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 左搂膝幼步 五、手挥琵琶 1 右脚向前跟半步 2 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 3 左脚提起 脚跟着地成左虚步 六、倒卷紘 右倒卷紘 1 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 2 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 右脚跟随腰撵正 左倒卷紘 (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 右倒卷紘左倒卷紘 七、左揽雀尾 1 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 2 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 右手按于右胯侧 4 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 5 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 6 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 7 左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 九、单鞭 1 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 2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 3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 4 左弓步翻掌 十、云手

武当太极拳108式拳谱单贵文

武当太极拳108式拳谱单贵文 第一段 1 天地初动面北 5 力劈华山西北9 分金锉玉东北 2 太极捧球面北 6 太公出阁正北10 怀中抱月东北 3 试推山门面北7 叶底藏花站西目南11 扭转乾坤正中 4 袖里吞金穿掌东南8 老熊坐洞东北12 马上劈刀西南 第二段 13 怀抱琵琶东南17 拨云见日正东21 怀抱玉如南目北 14 横江飞渡西北18 如封似闭正东22 黄鹰掐嗉正北 15 风摆荷叶东南19 饿虎夺食正西23 黄鹰掐嗉正北 16 风摆荷叶东南20 马上挥刀西北24 野马分鬃西北 第三段 25 腋下藏刀正东30 黄龙踅水东南35 白蛇吐信指南 26 黑虎掏心正东31 顺手牵羊西北东南36 燕子抄水正南 27 黄龙升天东南32 金花落地西北37 燕子穿云目北 28 黄龙入海东南33 分金锉玉正北38 青龙探爪正北 29 蜀道横云东南34 投石问路正中 第四段 39 竹帘倒卷东南43 闭门推月面南47 马上开弓面西目北 40 竹帘倒卷西南44 猿猴坠枝面北48 堆窗望月西北 41 竹帘倒卷正南45 怀中抱月东北49 玉女穿梭正西 42 冰柱垂檐面南46 黄龙摆尾东北-西南-东北50 秀女纫针正西

第五段 51 老熊扳枝正西56 怀中抱月正北61 金鸡撒膀面西南 52 苍龙戏虎正西57 狮子开口正南62 浪子拍球西北 53 懒熊靠树正西58 夜叉探海正东63 猛虎出闸正北 54 麻姑献寿正东59 怪蟒翻身穿掌西北64 推窗望月正北 55 马上开弓面东北目 右 60 拨草寻蛇西北-东北 第六段 65 腰横玉带面南70 隔壁探囊正北75 脑后摘巾面南 66 横扫千军面东71 金鸡上架面西76 深海探宝 67 横扫千军面西72 金鸡上架面东77 逆水行舟打南 68 老君推炉正南73 脑后摘巾面北78 狮子揉球面南 69 扭转阴阳正北74 深海探宝 第七段 79 怀中抱月正南83 夜叉探海正南87 狮子吸灯西北 80 青龙探爪东南84 马上开弓面北马西88 樵夫指路正北 81 鹞子入林西北85 行步撩衣西南 82 鹞子翻身正南86 摧马挥鞭西南 第八段 89 蛟龙戏水面西93 坐山打虎面北97 燕子钻天穿掌西北 90 促动天机面东94 五行归园西东北西南 东南 98 落地生根西北 91 乌龙展腰面东95 似火烧身东南 92 铁牛耕地面北96 麒麟吐书面西北

杨氏(八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八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7、左搂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十字手 14、抱虎归山 15、斜揽雀尾 16、肘底看捶 17、左后倒卷肱 18、斜飞式 19、提手 20、白鹤亮翅 21、左搂搂膝拗步 22、海底探针23、闪通背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5)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右分脚 32、左分脚 33、转身左蹬脚 34、左右搂膝拗步 35、楼膝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 37、进步搬拦捶 38、右蹬脚 39、左披身伏虎 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脚 42、双封掼耳 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48、抱虎归山 49、斜揽雀尾 50 横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 52、进步揽雀尾 53、单鞭 54、左右穿梭(四角) 55、进步揽雀尾 56、单鞭 57云手(5 ) 58、单鞭 59、下势 60、左右金鸡独立 61、左后倒卷肱 62、斜飞式 63、提手 64、白鹤亮翅 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探针 67、闪通臂 68、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云手(3) 73、单鞭 74、高探马 75、左穿掌 76、转身十字蹬脚 77、搂膝打锤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势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摆莲 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收势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1、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

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 顶偏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

杨式太极拳11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115式拳谱 1预备式2起势3棚手上势4揽雀尾 (棚、履、挤、按) 5单鞭掌6提手上势 7白鹤亮翅 8右搂膝拗步掌9手挥琵琶势 10右搂膝拗步掌11左搂膝拗步掌 12右搂膝拗步掌 13手挥琵琶势 14右搂膝拗步掌15进步搬拦捶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 18豹虎归山 19斜揽雀尾(棚、履、挤、按) 20斜单鞭掌 21肘底捶22右倒撵猴 23左倒撵猴24右倒撵猴25斜飞势26提手上势27白鹤亮翅28右搂膝拗步掌 29海底针 30扇通臂 3l翻身撇身捶32卸步搬拦捶33上势34揽雀尾(棚、履、挤、按) 35单鞭掌 36右云手 37左云手38右云手(+左、右) 39单鞭掌 40高探马 41右分脚 42左分脚43转身左蹬脚44右搂膝拗步掌 45左搂膝拗步掌 46进步栽捶 47翻身撇身捶 48卸步搬拦捶 49右蹬脚 50左打虎势 51右打虎势52回身右蹬脚 53双峰贯耳 54披身左踢脚 55转身右蹬脚 56落步搬拦捶57如封似闭 58十字手 59豹虎归山 60斜揽雀尾(棚、履、挤、按) 61斜单鞭掌62右野马分鬃63左野马分鬃64右野马分鬃65棚手上势66揽雀尾(棚、履、挤、按) 67单鞭掌 68右玉女穿梭69左玉女穿梭70右玉女穿梭 71左玉女穿梭 72棚手上势 73揽雀尾(棚、履、挤、按) 74单鞭掌 75右云手 76左云手 77右云手(+左、右) 78单鞭掌 79抽身下势 80右金鸡独立81左金鸡独立 82右倒撵猴 83左倒撵猴 84右倒撵猴 85斜飞势 86提手上势 87白鹤亮翅 88右搂膝拗步掌 89海底针90扇通臂 9l翻身撇身掌92卸步搬拦捶 93上势 94揽雀尾(棚、履、挤、按) 95单鞭掌 96右云手 97左云手 98右云手(+左、右) 99单鞭掌 100高探马 101白蛇吐信102回身右蹬脚103左右搂膝指裆捶 104上势105揽雀尾(棚、履、挤、按) 106单鞭掌107抽身下势108上步七星捶109退步跨虎110转身摆莲脚 111弯弓射虎式 112卸步搬拦捶 113如封似闭 114十字手 115收势(合太极)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 1、无极式; 2、太极起式;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豹虎推山; 14、十字手; 15、斜搂膝拗步; 16、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揉球式; 19、单鞭; 20、肘底看捶; 21、倒撵猴; 22、撑掌; 23、高探马; 24、斜飞式; 25、提手上势; 2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28、海底针; 29、扇通背; 30、撇身捶; 31、进步搬拦捶; 32、风摆荷叶; 33、揽雀尾; 34、单鞭; 35、云手; 36、单鞭; 37、左右高探马; 38、右起脚; 39、左右高探马; 40、左起脚; 41、转身蹬脚; 42、搂膝拗步; 43、上步裹手栽捶;

44、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 46、左右高探马; 47、二起脚; 48、右打虎; 49、双砸掏心捶; 50、左打虎; 51、中心脚; 52、双峰贯耳; 53、左右高探马; 54、十字腿; 55、退步搬拦捶; 56、如封似闭; 57、豹虎推山; 58、十字手; 59、斜搂膝拗步; 60、回身三掌; 61、揽雀尾; 62、揉球式; 63、斜单鞭;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 66、风摆荷叶; 67、揽雀尾; 68、单鞭; 69、云手; 70、单穿掌、单鞭; 71、展手燕形下势; 72、金鸡独立; 73、千斤坠; 74、倒撵猴; 75、撑掌; 76、高探马; 77、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撇身捶; 84、进步搬拦捶; 85、风摆荷叶; 86、揽雀尾; 87、单鞭;

杨氏太极拳28式分解教学

杨氏太极拳28式分解教学 杨氏太极拳28式分解教学传统杨式二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1. 起势 15.左右野马分鬃 2. 揽雀尾 16.进步指裆捶 3. 单鞭 17.上步揽雀尾 4. 提手上势 18.单鞭 5. 白鹤亮翅 19.下势 6. 左搂膝拗步 20.左右金鸡独立 7. 手挥琵琶 21.上步七星 8. 肘底看捶 22.退步跨虎 9. 倒撵猴 23.转身摆莲 10.高探马 24.弯弓射虎 11.右分左蹬脚 25.进步搬拦捶 12.左右打虎 26.如封似闭 13.云手 27.十字手 14.左右玉女穿梭 28.收势 杨氏太极拳的主要作用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

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精编版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入封似闭 《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肘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挡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一段 1、起势 2、右金刚捣碓 3、揽扎衣 4、右六封四闭 5、左单鞭 6、搬拦捶 7、护心捶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 10、提收 11、前蹚 12、右掩手肱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龙出水 16、斩手 17、翻花舞袖 18、海底翻花 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 21、右单鞭 《二段》 22、右云手 23、左云手 24、高探马 25、右连珠炮 26、左连珠炮 27、闪通背 《三段》 28、指挡捶 29、白猿献果 30、双退手 31、中盘 32、前招 33、后招 34、右野分鬃 35、左野分鬃 36、摆莲跌叉 37、左右金鸡独立 《四段》 38、倒卷肱 39、退步压肘 40、擦脚 41、蹬一根 42、海底翻花 43、击地捶 44、翻身二起 45、双震脚 46、蹬脚 47、玉女穿梭 48、顺鸾肘 49、裹鞭炮 50、雀地龙 51、上步七星 52、退步跨虎 53、转身摆莲 54、当头炮 55、左金刚捣碓 56、收势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1.预备势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翻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搬拦捶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 .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 杨式40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 01、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鞭 04、右提手上势05、右白鹤亮翅06、左右搂膝拗步(三次) 07、手挥琵琶08、进步搬拦捶09、如封似闭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14、左右野马分中 15、左行云手(三次)16、左单鞭17、高挥马 18、右蹬腿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臂 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打虎 27、右下势28、右左金鸡独立29、指裆捶 30、右揽雀尾31、左单鞭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37、进步搬拦捶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40、收势还原

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一、起势 1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 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 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至于腹前,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 二、野马分鬃〔三次〕 左野马分鬃 1 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 (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 左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 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 3 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 左搂膝幼步 1 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 2 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 右搂膝幼步 (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 左搂膝幼步 五、手挥琵琶 1 右脚向前跟半步 2 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 3 左脚提起,脚跟着地成左虚步

六、倒卷紘 右倒卷紘 1 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 2 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右脚跟随腰撵正 左倒卷紘 (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 右倒卷紘 左倒卷紘 七、左揽雀尾 1 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 2 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右手按于右胯侧 4 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 5 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 6 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 7 左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 九、单鞭 1 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 2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 3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 4 左弓步翻掌 十、云手 1 上体右转,左手向右划弧到右肩,右刁手变掌 2 上体左转,至左前方时两手左压右穿,同时收右脚到左脚右侧,两脚平行,距离约十公分(一) 3 上体右转,至右前方时两手右压左穿,同时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二) 4 重複2,3 (三)2 十一、单鞭 1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右手在右前方变刁手 2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 3 左弓步翻掌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2009-01-2717:47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二式起势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三式揽雀尾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单鞭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十式手挥琵琶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十四式十字手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七十式云手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七十七式下势

吴氏内功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氏内功太极拳108式拳谱(南派)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太极拳培训班讲义) 传承:吴全佑---吴鉴泉---杨孝文---陈根源---李斌 第一段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七星式 4、揽雀尾 5、单鞭 6、斜飞式 7、提手上势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10、七星式11、搂膝拗步左右三度12、七星式 13、手挥琵琶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第二段 17、抱虎归山18、七星式19、揽雀尾20、斜单鞭21、肘底看捶22、倒撵猴左右三度 23、斜飞式24、提手上势25、白鹤亮翅26、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扇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退步搬拦捶31、上步揽雀尾 32、单鞭33、云手左右三度34、单鞭 35、左高探马36、右分脚37、右高探马38、左分脚39、转身蹬脚40、搂膝拗步41、进步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高探马 44、右披身踢脚45、退步打虎式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50、撇身捶51、进步搬拦捶52、如封似闭 53十字手 第三段 54、抱虎归山55、七星式56、揽雀尾 57、斜单鞭58、七星式59、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0、七星式61、分手式62、上步玉女穿梭63、转身女穿梭64、七星式65、分手式 66、上步玉女穿梭67、转身玉女穿梭68、七星式 69、揽雀尾70、单鞭71、云手左右三度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右金鸡独立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正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86、单鞭 87、云手左右三度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91、转身单摆莲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95、单鞭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式预备式 预备式动作要求,两足并拢,脚跟并实,前脚稍虚,前肘稍虚,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式起式 重心稍向右移左足轻轻拎起向左先脚掌后脚跟,横开一步,两脚平行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要求立身中正;第二动两手向前平举同肩高同肩宽然后由肩走腕徐徐下落掌心向下五指朝前落至两跨旁前。 第三式揽雀尾 揽雀尾(包括左捧右捧捋挤按)第一动两腿微曲右手弧形捧起使掌心朝里;第二动右脚尖外摆九十度有掌心翻朝下随起右转平抹;第三动两手抱球左足拎起向正前方迈出一步先脚跟落地;第四动左脚尖稍扣身体微右转;第五动向左弓步左手捧右手踩与跨平行左手与肩齐两眼平视;下来是揽雀尾右捧接左捧式,第一动抬右足两手抱球左足曲膝下座;第二动右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第三动随弓步两手整体向前捧出注意右手抱在胸前臂要圆;下一式捋接右捧式第一动两臂向前伸右掌心翻朝下左掌心翻朝上左手对右手;第二动重心后移向左转两臂综合的后捋保持两手相等的距离;下一式挤接前式捋,第一动左臂轻轻拎起使掌心朝前右臂掌心朝内身

体微右转;第二动弓步两手合在一起右手掌心朝里左手掌心朝前接触右手的脉门处。下一式按(接挤的动作)第一动两手臂翻朝下左手经右手臂上两手分开同肩宽;第二动重心后移两臂曲回使掌心翻朝内松肩肘收至两胸前;第三动两腕微下沉卷腰下按;第四动两掌前推随弓步两掌作腕向前推出。 第四式单鞭 单鞭(接按式)单鞭的第一动两掌放平同肩宽;第二动重心不变右脚尖内扣两臂外弧形画平弧向左与左脚齐;三两肘微开两手回收向右斜方伸出同时抬左腿右手伸出渐渐握勾左手抱在胸前;四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五随弓步左手微内旋弧形向前按出前手做到单肩相对后手握勾微微后衬使右手与右脚尖对。 第五式提手上势 提手上势包括两组动作(接前式单鞭)第一组第一动左脚尖微扣体微右转右手变掌眼稍视右手;第二动重心左移右足提起两臂曲肘回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第三动右足向前伸出曲足落地同时调腰胯两掌微微向前送;第二组左腿重心不变体左转左掌心翻朝下右手下落成抱球装同时右足拎起再伸出落回原地脚尖微微扣然后横向靠出肘微突出重心转移右腿成右侧弓步。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Word版带空白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搅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左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拗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捶 19.倒撵猴右式

20.倒撵猴左式 21.倒撵猴右式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亮翅 25.左搂膝拗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背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搅雀尾 31.单鞭 32.云手一 33.云手二 34.云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 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 47.右打虎势 48.转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野马分鬃右式 58.野马分鬃左式 59.野马分鬃右式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4个) 63.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一 66.云手二 67.云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金鸡独立右式 71.金鸡独立左式 72.倒撵猴右式 73.倒撵猴左式 74.倒撵猴右式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亮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 80.扇通臂 81.转身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搅雀尾 84.单鞭 85.云手一

传统杨式108式太极拳学习要领

传统杨式108式太极拳学习要领 十个要领: 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其中, 提顶:虚灵顶劲、“百会”上顶,正直不歪斜,头上如顶一碗水的感觉。 敛臀:臀部内收,不撅不突、保持身体正直尾闾中正。 吊裆:“会阴”向上提,抽拔之意,“命门”着力后弓。 松肩:肩胛放松下沉,微向前合,含包裹之意。 沉肘:微屈不直,肘尖有下垂之意,所谓“沉肩坠肘”,松肩不松沉,肘难下垂,同样肘不下垂,肩难松沉。 含胸:含而不凹,胸部平整,不凹不凸,持内含之意。沉肩坠肘,肩微向前包裹,自然呈含胸之意。 拔背:与含胸沉肘相关联,能含胸沉肘就必有拔背之形。 塌腰:腰为体动之主宰,不塌腰则下盘无力,不稳。手动腰先动,腰摧四肢行,腰要保持松沉竖直松塌园活。 松胯:松胯乃调整腰腿动作之关键,松胯才能下盘灵活,胯与腰是相连的,胯不松腰不活。沉气:全身松沉,气息下沉,气沉丹田(肚脐下三指),意守丹田,全身有向下沉坠之感。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松:精神放松、身体放松、松而不懈、松静自然、松中有紧,紧而不僵,松与紧乃矛盾之统一沉:体态松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能松则能沉,松是沉的前提、能松沉则能稳实。柔:柔乃韧中之柔,柔韧合一。柔非软,软则无力,柔非无力。

匀:招招式式速度均匀,不可突断突快。劲如抽丝,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应为匀速运动,式断意不断,前式结尾即后式的启动。 圆:太极的招招式式都是圆,出手出脚圆弧线,圆得连绵柔顺。 稳:虚实分清,沉着松静,腹实腿固,松腰活胯,腰裆灵变,虚灵顶劲,腰身正直才能稳。正:头顶、脖胫、腰身要端正,整体做到中、正、安、舒。 实:落脚踏地要实,意如入地三分。气沉丹田,全身松沉,如千金坠地。 灵:精神放松,头脑清晰,反映迅速才能灵;肩背腰胯松活才能灵;意、气、力相结合才能灵,所谓轻灵圆活。 健:健康体魄,健步如飞,刚健有力,整体配合协调,健而美之。 各部位要求: 身法: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支撑八面 形体:舒展大方,潇洒优美,气魄雄伟,风格朴实,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头部:百脉之宗,领起全身之纲,虚灵顶劲,正直不歪斜 眼部:眼要平视,延展用远,意欲何方,眼神先领 颔部:微向内收,不可仰起,不仰不收,恰到好处 颈部:松而竖之,不歪不斜,端正竖起,不僵不软 肩部:松而沉之,微向前合,包裹之意,腋离拳距 肘部:微屈不直,意执下垂,每在定式,直对膝盖 太极拳的各种动作,每招每式都是在意念的引领下运动神经系统的综合协调,比如,力起于脚,发于腿,主于腰胯,通过脊背、肩胛形于手,这一过程都是每个骨节、每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综合反映中,节节贯穿协调一致,一气哈成,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力,集中于手上。当然,这一过程

杨氏太极拳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式拳谱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 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 32、转身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左右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 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势;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捞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芯; 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陈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

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 秦刚 依据现有史料,当年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他创编了陈氏太极老架共计七路,分别是:太极五路[陈氏头套(十三式)五十七式;二套二十七式;三套(大四套捶)二十四式;四套红拳(小四套捶)二十三式;五套二十九式;炮捶一路;长拳一百单八式一路。至陈长兴时,陈氏太极精练简化为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也即今世流行的陈氏太极老架;而原有的长拳一百单八式及太极二至五路则少有人习了。 笔者由于机缘结论先天无极门陈太平先生并拜入先生门下,始得见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之独特风貌。太极长拳共一百单八式,式式相异,演练时气势雄浑,确如王宗岳在其传谱中讲“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将此拳拳谱与戚继光拳经比较,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名称相同的共计有:懒扎衣、金鸡独立,探马拳、七星拳、倒骑龙、悬脚虚、丘刘势、抛架子、拈肘势、一霎步、擒拿势、下插势、高四平、倒插式、小神拳、雀地龙、一条鞭、朝阳手、雁翅势、跨虎势、拗弯肘当头炮、顺弯肘等二十九势。另外歌诀尚有六句完全相同:七星势手足相顾、丘刘势左搬右掌、兽头势如牌换进、朝阳手遍身防腿、跨虎势那移发脚、当头炮势冲人怕。以上比较结果可以说为太极源流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太极长拳人称太极快拳,是陈氏太极拳的进阶拳法。初习此拳时难度较大,但如训练有方则进步甚速。陈氏太极讲究由慢至快,以至快慢相兼,长拳便属于“快”的层次。此拳所需要的“快”,不单指肢体肌肉方面,而是更注重意快;因为单纯肢体快是有极限的,而经独特的意识训练后可进一步提高速度。另外,此拳的独特之处是其行拳路线短,不是人为划圈、肢体走圆,而是走内圆,行拳时肢体运行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表面看是走直线,实际上却是循行圆的轨迹;寓攻防于一体,化打同时进行,正是“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武谚说:“筋长则力强,骨干则力坚”,武林各派都很重视舒筋开骨,陈氏太极长拳也讲究舒筋开骨,并具有独特的辅助功法。与一般舒筋开骨功法不同,太极长拳的舒筋开骨功不是运用某一间架使自身筋骨在意识与外力作用下张天。人体之筋就如同橡皮条,长期拉伸会加速其老化从而失去弹性;虽然运用外力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但对身体造成的损失却是得不偿失。长拳108式的舒筋功讲究润筋开骨,即通过调节气血在周身运转,用气血润养自身筋骨,这样,筋骨在得到充分保养的同时也增加了弹性。此功法功效宏大,融技击、养生于一体。 陈氏太极长拳108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它是现存陈氏太极拳中唯一一套即可单练又可对练(对打)的拳法。对练是从盘架、推手到实战的有效过渡。初习时尚循一定程式,见势打势;有一定基础后便随势走势,运用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中“颠、起、倒、插”的训练方法,不再受定势约束。这也即是太极拳论所讲“守规矩到破规矩”的过程。目前全面掌握这种训练方法的人已少之又少。 陈氏长拳108式的推手与现在流行者有所不同,没有流行推手中的单推、双推、定步、活步之说,其较为固定的训练模式仅有一个大朋大履,且偏重于缠

四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拳谱 四十八式太极拳套路 第一段 1,白鹤亮翅2,左搂膝拗步3,左单鞭4,左琵琶势5,捋挤势(三)6,左搬拦捶7,左棚捋挤按 第二段 8,斜身靠9,肘底捶10,倒卷胧(四)11,转身推掌12,右琵琶势13,搂膝栽捶 第三段 14,白蛇吐信15,拍脚伏虎16,左撇身捶17,穿拳下势18,独立撑掌19,右单鞭 第四段 20,右云手21,右左分鬃22,高探马23,右蹬脚24,双风贯耳25,左蹬脚26,掩手撩拳27,海底针28,闪通背 第五段 29,右左分脚30搂膝拗步(二)31,上步擒打32,如风似闭33,左云手(三)34,右撇身捶35,左右穿梭36,退步穿掌 第六段 37,虚步压掌38,独立托掌39,马步靠40,转身大捋41,撩掌下势42,上步七星43,独立跨虎44,转身摆莲45,弯弓射虎46,右搬拦捶47,右棚捋挤按48,十字手收势 杨式四十八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段 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 起势:一,向左分脚,二,两手前平举,三,屈蹲按掌。 01,白鹤亮翅:抱手提脚,退步,坐腿分手,虚步分掌。 讲解:与起势的方向相同,是向后退步,转腰恢复成向南的虚步亮掌。 02,左搂膝拗步:落手,转腰,摆手,收脚,上步屈臂,弓步搂推。 讲解:也是向南落手转腰,摆掌收脚,摆手方向西北,然后出脚屈臂,面向正南上步,弓步搂推。 03,左单鞭:坐腿带手扣脚、转腰,收脚穿手,转身上步,弓腿平云,坐腿平云后云转腰,移动重心坐腿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讲解:先把手带回来,坐腿扣脚,向右转,然后重心再向前送过去,把后脚收起来,右手从左手下边穿出去,转身向西平圆云手,划了一个平弧,坐腿转腰,再勾手,转向正东,勾手出脚推掌。简化太极拳在这里是做了个立圆的云手,而四十八式太极拳是做了个平圆的云手,动作过程不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