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舞蹈课教学设计

舞蹈课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艺术类 授课对象:初中生 开发的背景和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浪潮的高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不用管。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了观点,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水平培养,修养培养,以及兴趣培养。所以,家长们都给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如:舞蹈班,美术班,写字班,英语班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专门为学生们提供了发挥才能,培养兴趣的机会,开设了舞蹈班。对于女孩子来说,气质是尤为重要的,不管以后是否能在舞蹈方面有成就,增加一下修养,参加这个班也是不错的选择。1.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水平。2.训练学生的肢体,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基本舞步。3.在培训期间,能够学会至少三种舞蹈:健美操、民族舞、现代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二、课程形式安排 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针对爱好舞蹈的中学生开设。 其理论依据与方法手段如下: 1.理论依据: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交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切实重视所编学校课程的基础性、兴趣性、合作性、交流性。 2.方法手段: 第一:以自编教材为载体,开设一周一节的舞蹈班 第二:发挥学生的优势,也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根据学生 特点灵活处理。 三、课程内容安排: 1.基本功练习 2.基本功练习 3.基本功练习 4.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5.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 6.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7 .健美操8 .健美操9. 健美操10. 健美操11.民族舞基本步练习12.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13.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14. 民族舞15.民族舞16 . 民族舞17 .现代舞18. 现代舞19 .现代舞20. 汇报演出 四、课程实施建议: 1.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舞蹈的魅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新,以获得真情实感。 3.将肢体语言和艺术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4.师生共同合作,一切从学生出发。 五、课程评价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以前更自信,能勇敢的在众人面前尽情的表演、表达自我,而具有艺术或体能天赋的学生,所以有较多的机会去尝试,所以更有机会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而不至于被埋没。不但是学生得益,对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提供教师一个反省个人教育理念的机会,并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水平,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技巧,而且对学生的看法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人际沟通互动与自我反省水平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很多教师从心里形成了一种自我向上的需要,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看重教学这份工作,而且热切地想把这份工作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师生共同受益。 附---《走进羌族》教学设计

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

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 跳舞的人每天都会精力充沛容光焕发。他们表现出来的充沛体力,会让发生改变。在一个群体里,跳舞的人往往是精神最好的,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喜欢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节:基础动作的练习 1、头部练习:向前低头,向后仰头,向左右歪头,绕头练习。注意立腰,两肩下垂,脚尖绷直。 2、肩部练习:双手扶肩,双肩通过向前,向下,向后,向上绕肩。注意脖子往上立,挑腰。 3、胸部练习:上身向前含胸低头,阔胸双肩向后夹起,仰头。注意两肩后夹,两腿夹紧绷直。 4、腰部练习:注意呼吸,腰一定要正。(前腰、胸腰、旁腰、涮腰) 5、含胸屈腿:上身含胸的同时,双腿吸起。注意含胸时,不要松散。 6、压胯练习:双手扶膝,双腿吸起来,并拢双腿膝盖向旁打开,向旁压。注意膝盖用力下压,腰立直。 7、勾绷脚练习:脚上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向前蹬。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往上长。 8、绕脚练习:脚经过勾脚,向外打开绷脚,然后绷脚,打开,绷脚,再绷脚。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向上长。 9、振臂练习:双臂上举的同时向后振,然后放下双臂下垂。注意立腰、收腹。 10、下前腰(体前屈):上身前弯曲和腿平行,双手扶地,然后起身。注意腿要直,腰部放松。 11、双屈膝:双腿全蹲的同时,双手扶膝,起身。注意注意腿要直,腰部要放松。 12、腰的软度练习:腰要放松、注意韵律。(前腰、旁腰、后腰、涮腰) 13、胯部的练习:左、右胯向上方提起,落下,双胯向前顶,左右摆胯,注意不要坐胯。 14、膝部的练习:双膝弯曲半蹲,起身。注意腰立直,膝盖打开常用舞蹈基本功训练常用舞蹈基本功训练。 15、脚腕练习:脚尖向里转成正步,再打开成小八步,半脚尖立起落下。注意立腰,腿紧夹。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莎朗姐

“莎朗姐”——古羌舞中的胯动之母 2013-01-09 16:26 | 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作者:杨莉 点击:326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 羌族在先秦时期便是中国西北部地区最为强大的游牧部族,历经战乱,羌人部落大多消亡或与他族融合,如今仍唯一保存的一支便主要聚居于四川西北部的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 莎朗姐 羌族在先秦时期便是中国西北部地区最为强大的游牧部族,历经战乱,羌人部落大多消亡或与他族融合,如今仍唯一保存的一支便主要聚居于四川西北部的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留存形态大致有三种,一是文字或文物记载形态,一是口述形态(包括诗词和音乐),还有一种便是“体现”形态。“体态符号”是“体现”的载体,一个民族的“体态符号”可以承载的信息含量是非常丰富的,通过“体态符号”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形成与嬗变,还可以从中探寻属于这个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内核。羌族的舞蹈之所以能够保持原生“体态符号”的形态,其一,羌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其二,羌族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发现成形文字的民族;其三,羌族是一个原始文化痕迹留存相对完整的民族这三个特点使得羌族舞蹈语言处处体现出原生“体态符号”的实质。 “莎朗”最初为羌族纯女性舞蹈,男性只能作为观众在旁观看。这与宫廷“女乐”有所不同,“女乐”是取悦男性统治阶级而生的表演性舞蹈,而“莎朗”经过民间传承文化的不断发展却已是羌民族闲暇时光的自娱性舞蹈。“莎

朗”的起源来自一个传说。羌族每逢三年为一聚的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日俄足”(歌仙节),俗称羌人妇女节。传说最初的那天有一群最勤劳、最有智慧和最美丽的羌族女性,到神山上向名叫“莎朗姐”的歌舞女神学习舞蹈,学成归来的姑娘将歌舞传授给每一个寨落的妇女们,人们便把这种歌舞称作“莎朗”,后来“莎朗”也就成了羌族歌舞的总称。这个传说其真实程度姑且不论,首先仅凭这种女性崇拜的习俗,由女性主宰人的身体,散播神的信息这一点可以看出女性在羌族人心目中是唯美而崇高的。在众多的羌族民间舞蹈中,有不少带有本民族风格特点的胯部动作,以其独特的韵味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舞蹈风采。羌族舞蹈“莎朗”中的胯部动作则是以其古老的传说为源头而展示出新奇别致的特韵,令人欣叹不已。即胯部动作有以下几种特点:关胯:关胯外顶是羌族胯部动作独有的姿态。即以左脚为重心,右脚尖内关点地而带动体的轴向运动所形成的右关胯外顶的姿态。甩胯:以关胯为基础动作,胯部动律的着力点自左往右甩胯。顶胯:以关胯的基本姿态,左脚为重心,右脚前踏后撤,右、左脚移动重心形成前后右左顶胯。四拍为一个动作。转胯:以关胯的基本姿态,按副点音符节奏的风格,在一拍之内,右胯快速转动,形成一种特殊的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以上几种羌舞的胯部动律的形成与其舞蹈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历史遗留的因素,羌族舞蹈中还有不少的原始文化色彩。特别是胯部动律,女性表演占其重要地位,舞蹈动律较其他羌舞更富有特点和魅力。这动律的形成与母系氏族妇女主持氏族集体家务和社会活动是有联系的。至今羌族生活中仍有一些母系氏族的痕迹,如保留母舅大权,男方可到女方家做“上门女婿”,子女可随母姓等等。据口碑资料:羌族最高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也有女巫师的出现。汶川绵篪一带就有女巫师的传说。“歌仙节”这种礼仪舞在一般的礼仪活动中少有出现,如逢寨内三年没有遇人凶死,以示吉利,便由寨内年老的女性跳此舞以示庆贺,其舞蹈只以胯部动作为主,故使舞蹈风貌显得格外古朴、典雅、优美动人,特别是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更能反映出古羌人原始的审美情趣。羌族有些地区曾有这样的风俗传:每逢春耕之际,一群女性在固定的场所跳裸体舞,并有妇女产婴过程的动作(主要以胯部动作为主),借此以求来年的庄稼如同人类繁衍子孙一样,兴旺昌盛。“生殖这种神圣的活动在许多描绘的形象里是很感性的,男女生殖器是看作最神圣的东西。 每逢神降临到现实世界时,他也以很庸俗的方式参与日常生活的活动”.从羌舞的胯部动律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语言受一定限制时,男女之间求爱的方式也以舞蹈形式出现,双方靠舞蹈动作来交流情感,这些在后来流传的许多民族舞蹈中都有遗存。那么,可否设想,羌舞胯部特殊动律也是远古时期表现性爱的一种舞蹈动律的遗存?从绘画艺术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对女性的描绘,人们的审美意识总以丰满、曲线,特别是夸张女性的胯部为美的特征。这同原始时期的射猎、畜牧为事的古羌人以丰满、肥壮为美的意识是一致的。羌舞中的胯部动律仍保持了羌族先民妩媚中又不失豪放,粗犷的性格及原始的审美观念。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味之所以独特,与后来生产发展的羌族精美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羌族女性腰带上坠着长穗,串珠和各色彩带,慢歌快舞踏步动胯,随着胯部往复转动时,别有一番柔美的韵味。另外,羌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带,长期行走崎岖山路及上下独脚楼梯的生活习惯,也是形成羌族舞蹈中胯部和脚步关、开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一、手臂的位置 (3) 1、山膀臂 (3) 2、托掌臂 (3) 3、按掌臂 (3) 4、提襟臂 (3) 5、斜托掌 (3) 6、高低手双臂 (3)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3)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 (3) 四、手臂的动作 (4) 1、盖掌 (4) 2、撩掌 (4) 3、推掌 (4) 4、摊掌 (4) 5、盘掌 (4) 6、分掌 (4) 7、穿掌 (4) 8、双晃手 (5) 9、小五花 (5) 10、云手 (5) 五、步位 (5) 1、正步 (5) 2、小八字步 (5) 3、大八字步 (6) 4、丁字步 (6) 5、虚丁步 (6) 6、踏步 (6) 7、弓步 (6) 六、步法 (6) 1、圆场、单碾步、双碾步、花梆步、蹉步(错步)、颠步(垫步)、跑跳步 (6) 1、踮步 (6) 2、蹦跳步 (7) 3、碎步走、小步跑 (7) 4、滑步 (7) 5、踏点和踏跳 (7) 7、踵趾小跑步 (8) 8、娃娃步 (8) 9、跑跳步 (8) 10、跑马步 (9) 11、交替步 (9) 12、进退步 (9)

13、小铃铛步 (10) 一、手臂的位置 1、山膀臂 平抬于身旁,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前屈,臂成弧形,掌心向旁,指尖微向上。 2、托掌臂 成弧形,托于额前上方,掌心向前上方,食指对眉梢。 3、按掌臂 成弧形,掌心向下,按于胸前,于胃平,相距一掌余。 4、提襟臂 成弧形位于身旁稍向前,小臂下垂,握拳,扣腕,虎口对胯骨,距胯一掌余。 5、斜托掌 (扬掌)臂举旁斜上方,掌心向斜上方,肘微屈。 6、高低手双臂 前抬,一臂举向斜上方,另一臂抬于胸前,双臂相距同肩宽,掌心向上。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

羌族舞蹈主持词

羌族舞蹈主持词 一、开场 男:滔滔江水,淹不尽浩浩尔玛魂; 女:层层峰峦,遮不住阵阵西羌风。男: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女: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女:走过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男:迎来羌年,我们有不同的感慨发自肺腑。 女:岷江、湔江、涪江,滔滔江水是我们剪不断的情。 男:岷山、九顶山、龙门山,层层峰峦是我们震不垮的义。女:热血染红的羌红啊,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男:让这情,这义,这心中的火焰留在多难的2021年,祝福我的羌族同胞!我的朋友! 我的校友。节日快乐! 女:羌年也称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过小年”、“丰收节”、“还愿节”等多种叫法,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3到5天。日前在阿联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羌年被正式批准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合:传承羌族文化共庆羌历新年文艺晚会现在正式开始。 二、引入嘉宾介绍(略) 很荣幸,我们尊贵的嘉宾和学院领导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他们是 三、砸酒开坛 羌族一个古老的民族,炎帝的后裔。早在秦汉时期羌年已经在羌区盛行起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庆祝每年秋收和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其中过年或者遇有重大事情的时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砸酒开坛”。 四、节目介绍

1、舞蹈《羊皮鼓舞》羌族文化协会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下面请欣赏舞蹈《羊皮鼓舞》 下面是我们羌族文化协会特邀的羌族歌手西羌部落组合给我们带来的歌曲。曾经他们在首届“古羌神韵” 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铜奖。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唱歌 2、唱歌《舞动山寨》西羌部落 3.唱歌《清凉凉的砸酒》西羌部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大家可知道羌笛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少个孔?该怎么吹?大家猜猜带着大家的答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羌族文化协会的’米河给我们带来的羌笛独奏 4、《羌笛演奏》羌族文化协会 悠扬的羌笛声缭绕在我们的耳边,飘荡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热情的羌族少女们又给大家带来了欢快的舞蹈 5、舞蹈《萨朗少女》羌族文化协会 6、羌族推杆互动 推杆是羌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杆长约3米,直径约8厘米。一般是两人各为攻方和守方相对而立,守方紧握木杆一端,并可用双腿夹住木杆;攻方双手抓住木杆的另一端用力向前推。若在5秒钟内将木杆推过去 50厘米的一条线,即攻方获胜(裁判员以击掌5 次计时),否则由守方取胜。推杆的比赛规则要求双方将木杆保持平衡,不得抬高,也不准左右摆动。 这种推杆比赛深受羌族青年男女喜爱。由于守方比较省力,因此有时攻方人数可以增加到两三人,比赛时间要相应延长。有时守方是一个小伙子,攻方是三位姑娘。他们的激烈争夺往往很吸引人。 推杆活动大家都觉得好玩吗? 带着欢快迎来我们羌族文化协会会长艺兮给我们带来他自己的原创歌曲 7、《尔玛王子》羌族文化协会 非常感谢我们艺兮会长的精彩表演,说句实话从羌族文化协会的申请成立到今天的晚会演出,他付出了太多的汗水,我们再次用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 《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 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 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 一、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 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 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 (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 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 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 讨论研究动作) (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目的让学生知道 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 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 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 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 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 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 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 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 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 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

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羌族资料

羌族文化艺术简介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的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一、手臂的位置 1、山膀臂平抬于身旁,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前屈,臂成弧形,掌心向旁,指尖微向上。 2、托掌臂成弧形,托于额前上方,掌心向前上方,食指对眉梢。 3、按掌臂成弧形,掌心向下,按于胸前,于胃平,相距一掌余。 4、提襟臂成弧形位于身旁稍向前,小臂下垂,握拳,扣腕,虎口对胯骨,距胯一掌余。 5、斜托掌(扬掌)臂举旁斜上方,掌心向斜上方,肘微屈。 6、高低手双臂前抬,一臂举向斜上方,另一臂抬于胸前,双臂相距同肩宽,掌心向上。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四、手臂的动作 1、盖掌手臂由旁上抬,掌心向上至斜托掌位,在屈肘、掌心向下经额前下按,可静止在按掌位。 2、撩掌手臂旁抬,掌心向下,用手腕带动向上撩起。可静止在托掌位。 3、推掌(立掌)按掌位掌心向上,臂不动,手掌向里绕腕,成掌心向前,推出。 4、摊掌按掌臂不动,向外绕腕成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微下倾。 5、盘掌 a.外上盘掌掌心向上,屈肘端于腰侧,指尖向腰,手先移向按掌位,掌心保持向上,接着以手腕为轴,用指尖带动,向外划一平圆。 b.内下盘掌上动不停,掌心保持向上,以腕为轴,用指尖带动,通过掖下向里划平圆。 6、分掌双臂腹前交叉,掌心向里,上抬至额前上方,然后向左、右两侧分开,掌心向上,可静止在斜托掌位。 7、穿掌左臂盖掌,同时右臂指尖向上,经胸前上穿,左腕与右腕在胸前交叉,右臂上举,在头上方最高点处手腕外旋,然后在右旁落下,可静止在提襟位,同时左臂继续下盖可经撩掌静止在托掌位。 8、双晃手双臂在左前下平伸,距离同肩宽,在身前垂直面经左、上向右划一立圆,上半圆掌心渐旋向前,下半圆掌心渐旋向后,可静止在托掌位。晃动时,双臂靠近身体,动作要连贯。 9、小五花两掌心相对,手腕相靠,交叉在胸前,右掌在上,两掌指尖保持在相对方向,划平圆一周,成左掌在上,然后可经撩掌成顺风旗。动作要连贯,圆润,划圆时掌心向上手腕相靠。 10、云手左臂按掌位,掌心向上,右臂山膀位,左臂向右,右臂向左平划,双小臂上下叠于胸前,相距一掌半,左臂经前向左划弧线,同时右臂经上向左,双臂动作如同揉球,左臂经盖掌拉至山膀位,右臂晃至按掌位,掌心向上,再拉至山膀位。 五、步位 1、正步两脚靠拢,脚尖对前方,重心在双脚上。 2、小八字步两脚跟靠拢,脚尖分开。对左、右前角。 3、大八字步两脚跟相距一脚半,其他同小八字步。 4、丁字步右脚跟靠拢左脚窝,脚尖方向同小八字步。 5、虚丁步站丁字步,右脚顺脚尖方向伸出,绷脚点地,大腿外旋。 6、踏步左脚尖向前,右脚向左后踏,脚掌着地,与左脚跟成一横线,左脚直立为重心,右腿微屈,两膝前后重叠。 7、弓步 a. 正弓步站右丁字步,右脚顺脚尖方向迈出,屈膝,小腿垂直,左腿直,重心在中间,上身与右脚尖同一方向。 b. 横弓步,当弓步的上身左转与左脚尖同一方向时,称横共步。六、步法 1、圆场、单碾步、双碾步、花梆步、蹉步(错步)、颠步(垫步)、跑跳步幼儿园舞蹈简易

羌族舞蹈简介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特点: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

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动作分解 ——彭震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个舞蹈常用术语大全不得不知

35个舞蹈常用术语大全,不得不知!以下这些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口中的常用词汇。(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

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11)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是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一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12)舞蹈动作:是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它大多来自劳动生活,并同民族的斗争生活,风俗习惯,自然条件,审美观念和传统艺术等有联系。(13)舞蹈语言:舞蹈语言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舞蹈语言也是舞蹈动作的别名,它由单一或几个舞蹈动作组合而成具有一定含义。舞蹈语言即包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羌族舞蹈的典型分类及传承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403394.html, 羌族舞蹈的典型分类及传承路径探究 作者:史浩琳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 【摘要】羌族舞蹈历史悠久,是羌族人民的文化象征,融入到羌族人民生活之中。很多羌族舞蹈演员和民众以羌族舞蹈全方位地体现着自己日常生活,彰显着民族精神。羌族舞蹈有的表现出民族图腾,或者是表现出民族信仰,或者是表达民族对新时代的歌颂赞扬,向人们展现出属于自己民族的中国梦。羌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研究羌族舞蹈的分类及特征,针对羌族舞蹈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羌族舞蹈;典型分类;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一、羌族舞蹈概述 羌族依山而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现如今羌族的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的石泉县、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等地区。由于居住地区多数比较偏远,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相比大城市而言存在着诸多不足,羌族村寨之间分布较为分散,信息传递缓慢。羌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与这个古老民族一同经历千年沧桑的还有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羌族的传统歌舞文化,更是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羌族的传统文化也通过诸多的形式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现在的羌族在重大节日或者是婚丧嫁娶时候,依然会有巫师诵经、群众载舞。羌族舞蹈和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有“中国源头性舞蹈文化的性质”。羌族舞蹈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舞蹈,具有着非凡的文化及历史意义,研究羌族舞蹈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二、羌族舞蹈分类 羌族将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产生的民族舞蹈分为两大类六小类,其中两大类分别是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中自娱性舞蹈多是一些礼仪性舞蹈或者是集会性质的舞蹈,主要有“席步蹴”、“忍木那·耸瓦”、“萨朗”三小类。祭祀性舞蹈主要是用于军事和祭祀性活动,其中有“埃古·日格沙”、“莫恩纳莎”、“克什叽.黑苏得”三种小类。 (一)“席步蹴”舞蹈和动作特点 “席步蹴”主要流行于理县的蒲溪以及汶川龙溪一带,在羌族南部的方言中是办席时跳舞。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要求,主要在丧事或者民间祭祀时候进行,是一种民间自发性的舞蹈。舞蹈多以一支歌曲作为配合,参与人数没有限制,男女之间挽臂相连围成圈,围绕中间转圈起舞。男女之间相互唱歌,领舞者带领男女逆时针起舞,舞蹈的动作没有特别要求。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的教学过程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 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 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 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 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1、手拉手,手从下往上平抛下,同时,迈右脚,左脚微抬勾脚,靠拢右脚。 2、右脚向前迈一步,踏右脚,双手自然下垂,迈右脚,收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撩右脚。 九、拍手 1、甩手,拍手,同时,迈右脚,吸左腿跺地两下。 2、向前迈左脚,吸右腿跺地两下; 3、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同时,手前后甩。 十、踏春 1、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圆心走三步,左脚开始退三步。 2、向左埋头,上右脚迈一步,左右退两步,向右埋头迈一步,向右走两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