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本章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及其平衡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造成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一般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特点;农业生

态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

识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相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物质

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

二、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元素:(1)能量元素;(2)大量营养元素;(3)微量营养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类型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五大自然圈层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地质大循环具有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等特点。地质大循环几乎没有物质的输出与输入,是闭合式的循环。

(2)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生物小循环具有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等特点,是开放式的循环。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物质的主要贮藏库分类,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气相型循环:其储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海洋)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

(2)沉积型循环:许多矿物元素其储存库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然后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

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

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

(一)碳循环

碳循环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变成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及类脂化合物等),并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被植物和动物所消耗,最终通过呼吸作用、发酵作用和燃烧又使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中,再加入上述循环的全部过程。

碳的生物小循环有3个层次或途径:

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

2.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

3.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氯氟碳(CFCs)、水蒸气(H2O)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若是温室效应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则将使地表温度增加,进而导致气候的变化,其影响包括:

1. 北半球冬季将缩短,并更冷更湿,而夏季则变长且更干更热,亚热带地区将更干,而热带地区则更湿。

2. 由于气温增高,水汽蒸发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将減少,各地区降水形态将会改变。

3. 改变植物、农作物之分布及生长力,并加快生长速度,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终将受限制,且间接破坏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

4. 海洋变暖,海平面将于2100年上升15~95 cm,导致低洼地区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在海岸边緣的人口将遭受威胁。

5. 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等的供应不平衡,引发国际之间的经济、社会问题。

6. 人体抗病能力降低。

7. 生态系统受损,动物大迁移,生物多样性降低。

(二)氮循环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亚系统,在土壤中经各种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土壤亚系统,形成了“土壤-生物-大气-水体”紧密联系的氮素循环。

1.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

(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生物固氮主要有共生固氮作用、自生固氮作用和联合固氮作用3种类型。

(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氨,然后进一步加工,制成各种氮肥。

(3)氮沉降:近几十年来,由于化肥使用增加和化石燃料燃烧造成氮沉降量迅速增加。

2.农业生态系统氮素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1)挥发损失(NH3+-N),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

(2)氮的淋失(NO3--N),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损失;

(3)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据近几年来的试验研究资料,我国几种主要氮肥的利用率一般为25%-55%。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主要表现在:

1. 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NOx)污染大气。同时,过度耕垦也使土壤氮素肥力(有机氮)下降,土壤整体肥力持续下降;

2. 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集和氮素循环失调;

3. 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再循环受阻。其中,人类的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作物耕作方式以及氮肥施用而引起氮素的流失与亏损。

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进氮肥施用技术(包括分次施肥、氮肥深施、施用缓效氮肥),平衡施肥与测土施肥。不同的氮肥类型和施肥水平对氮肥的流失有一定影响,农田中过度施氮肥往往导致高的N2O排放;

2. 硝化抑制剂,如脒基硫脲、双氰胺等的应用;

3. 合理灌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这是控制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的重要环节。

(三)磷循环

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磷矿资源的开采与消耗

2. 磷肥的施用与流失

3. 富营养化与赤潮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其发生过程是,随着水中营养物质(N、P等)含量的增加,导致水生植物(主要是藻类)的急剧、过量生长,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及其死亡后的分

解,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从而形成厌氧条件,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乃至鱼类的大量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的种类逐渐减少,尤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而为以蓝藻为优势种,这种藻类的分解产物往往具有毒性,并给水体带来不良气味。

(2)赤潮:又名红潮,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富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四)水循环

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积雪、冰川、地下水、空气水等构成了地球水圈。

全球水资源特征

1.地球上水数量大、分布广,但淡水资源占的比例小,可利用的部分约为总量的0.5%左右。滋育陆地生命的地表水,仅占全球总贮量的万分之一、二。

2.水资源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自然资源,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目前年生产消耗用水3万亿吨,远远超过其他自然资源的用量,包括矿石、森林在内。

3.水是可再生资源,通过循环补给,海水、污水均可经过处理再生,还可以造林拦蓄、人工降雨。

4.世界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淡水绝大部分是冰川、冰帽,80%在南极、10%在格陵兰,水量相当于全球河流年径流量的900 倍,停留时间长,约9500~几百万年,永久冻土层及永冻地下水一般不参加水循环,余下的10%的淡水还集中分布在几大淡水湖中,如贝加尔湖。淡水资源在各洲大陆各国分配也很不均,一些国家具有丰富水资源,而一些国家是无永久性河流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年径流量只有40毫米。

我国水资源利用特征

1.水源的总供应不能满足总需要。

2.过量开采地表水及地下水,形成地上断流、地下漏斗、水位下降、下游水源减少、海水入侵、河流干枯、地面下沉。

3.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平衡失调。

4.用水效率低,工农业用水矛盾大。

5.水资源受污染日益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再回到土壤的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养分库,即植物库(P)、家畜库(L)和土壤有效养分库(A)。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是经由土壤→植物→动物→土壤的渠道而流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循环是多环的,某一个组分中的元素在循环中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另一个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

1. 养分输入率与输出率较高

2. 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3. 保持能力弱,容易流失

4. 养分供求不同步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1.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化肥对土壤污染主要是磷肥。磷肥的原料磷矿石含有毒物质如砷、镉、铬、氟、钯等,主要是镉和氟。此外,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会使土壤逐渐酸化。大量施用氮肥,给土壤引入了大量非主要营养成分或有毒物质,它们对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有抑制或毒害作用。

(2)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①施肥与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物、某些藻类急骤过量增长以及死亡以后腐烂分解,耗去水中溶解的氧,而硅藻、绿藻等可进行光合作用,可产生氧的藻类大量减少,相应供氧减少,使水中脱氧,引起鱼、贝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动植物死亡还使水体着色,并发出恶臭。引起富营养化起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氮和磷。

②施肥与地下水污染

施肥中的营养物质随水往下淋溶,通过土层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

(3)施肥与大气污染

与大气污染有关的营养元素是氮。氮对大气污染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因人类的施肥活动而得到大大加强。施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有NH3的挥发,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NOX、沼气,有机肥的恶臭等。

(4)施肥影响人类健康

施氮过多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是正常情况的20~40倍。人或牲畜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植物后,硝酸盐在体内转化反应,会产生亚硝酸胺,同时亚硝酸盐容易与血红素中的铁离子结合,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危害性。

2.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气,后在大气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大气中有害物质发生各种转化,转化的结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通过降解和消除),弊的方面向其它介质中转化,污染新的介质(土壤、水)或转化为更有害的物质。

在防治作物、森林及卫生害虫、病菌、杂草和鼠类等有害生物而喷洒农药时,有相当一部分农药会直接飘浮在大气中,尤其以飞机喷洒或使用烟雾剂时进入大气的量最多。附着于作物体表的,或落入土壤表层的农药也有一部分被浮尘吸附,并逐渐向大气扩散,或者从土表蒸发进入大气中。由农药厂排放出的废气,也是大气中的农药污染源。曾在美国大平原使用的农药可经过大气环流途经到达南极洲(含农药粉尘随东北信风到达赤道地区,又随赤道气流上升并向南移动,随副热带气流下沉并随中纬西风带向南移动,最后在南极上空随气流下沉而沉降)。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进入水中后,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但可吸附于水中的微粒上,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农药对水体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不明显,而是通过农药的存在直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农药在水体中极易进行水解,水解速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经水解常生成低毒物质。大多数磷酸酯类农药水解迅速,有机氯农药则较慢。多数农药在水溶液中还能发生光化学分解。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积累较多时,就会影响动物体各种代谢而造成中毒死亡。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使用了的农药随流水进入墨西哥湾,又伴随洋流运动到达南极附近被海洋中水生生物吸收,最后在企鹅体内毒素累积。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固体、气体液体物质发生一系列变化: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通过这些过程,土壤中的农药有以下三种归宿:①土壤的吸附作用使药残留于土壤中;②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气迁移和水迁移,并被作物吸收;③农药在土壤中发生化学、光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残留量逐渐减少。

首先农药通过土壤对它的吸附作用而蓄积在土壤中,农药被土壤吸附后,其移动性和生理毒性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就是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净化和解毒作用。但这种净化作用是不稳定的,也是有限度的。当吸附的农药被土壤溶液中的其它物质重新置换出来时,即又恢复其原来的毒性。随后,进入到土壤中的农药可以通过水迁移,气体扩散等方式在环境各要素之间运行。农药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中扩散的强弱,依其溶解度和蒸汽压间而不同。农药的迁移一方面使污染源的浓度降低, 对降低污染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向外界迁移,周围界质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又造成一定的污染。这样的作用在迁移过程中相辅相成。只有通过最后农药在土壤中的化学转化与降解作用,消散农药的作用,才使土壤的污染有减轻的程度。同样在

一些化学变化中,新的有毒物质又生成,土壤又受到一次污染。农药在土壤中的作用即繁杂又变化莫测。它对土壤的污染作用机理总的来说是在土壤中残留有毒物质。3.生物浓缩

生物浓缩也称为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农药进入生物体后,可能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被分解、解毒或被排出体外。但是,有的农药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或排出,较长期地残留于生物体内,并通过生物食物链,在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生物体内逐渐积存起来。

有机氯类农药有一个极其有害的特性即易溶于脂肪,能通过食物网与食物链在动物体内富集,一旦它进入环境被动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由低级向高级传递,造成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与浓缩。属于金字塔尖端高等动物因农药高度富集而受害。

本章小结

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能量的载体。本章介绍了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基本规律与特征;重点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磷以及水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详细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途径、特点及其平衡途径;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物流平衡分析方法和模型。

三、本章思考题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3.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

4.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什么?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6.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二)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二) 2011-02-12 信息来源: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概述 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是以户为单元,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并围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串联种、养、加工等产业,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按模式化、标准化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猪粪和农村秸秆等废弃物下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后供农户烧饭点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利用沼肥浸种、施肥、喂猪、养鱼,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业生产这种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其中沼气是核心环节,其本质是强化农业生态体系中微生物还原功能,成为农业各产业之间、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链条,在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和土壤形成四个方面均比以往生态农业有着新和更广泛的意义。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的技术要点 “猪-沼-果(鱼、菜)”生态模式技术是以农户为生产主体,通过发展养殖业,将畜禽粪便直接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利用发酵残余物种果(或养鱼、或种菜),来提高产量和品质,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利用沼液喂猪,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猪的育肥周期,降低成本。该模式操作简单,投资少,生产出的农产品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可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内容:建一“三结合”沼气池、养一栏猪、种一园果(或养一塘鱼、或种一园菜)。技术要点及操作方法:1.沼气池:做好沼气池的规划,将沼气池与猪栏、厕所连通修建,粪便自流入池,最好将沼气池建在猪栏下面。沼气池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造和试压验收。2.猪栏、果园(鱼塘、菜园)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摘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现代石油农业的生物学产量大为提高,但给农业环境带来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更为严重。因此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的组合技术,也就是各种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和装配来提高农业的生物学产量的研究已成为必然。 根据杭州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杭州市要在十二年内建成一个生态城市,其中农业的生态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根据杭州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地貌、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调研筛选出一个适合杭州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从而以点带面,全面的推进杭州市的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传统农业;循环模式组合技术 第一章绪论 (3) 1.1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3) 1.2调研的动机与目的 (3) 第二章国内外生态农业循环的主要模式 (4) 2.1按循环的范围进行分类 (4) 2.1.1 农田内循环模式 (4) 2.1.2 种养间的循环结构 (5) 2.2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5) 2.2.1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 (5) 2.2.2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的循环 (5) 2.2.3农业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6) 2.2 按接口技术的连接方向不同分类 (6) 2.2.1时空结构型 (6) 2.2.2食物链型 (6) 2.2.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6)

2.3 按产生能源的要求设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7) 2.3.1 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7) 2.3.2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7) 2.5.3西北“五配套”能源生态农业摸式 (7) 第三章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方式与存在问题 (9) 2.1泰州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 (9) 2.2 泰州市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呈现的特征 (9) 2.1.1 “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9) 2.1.2泰州市“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10) 2.1.3竹林(果园)—鸡共生生态模式 (20) 2.1.4生态庭院模式 (21) 2.1.5综合生态水产养殖场模式 (22) 2.1.6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22) 2.1.7秸杆还田生态循环模式 (23) 2.1.8“草莓—网纹瓜(蔬菜)”间作套种模式 (24) 2.1.9塑料薄膜回收 (24) 2.1.10农药、肥料的使用 (24) 第四章结论和建议 (25) 致谢 (26) 第一章绪论 1.1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涵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12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2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一种:猪-沼-菜模式 户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养2头以上的猪,配套1亩左右的露地菜,猪粪入池,沼肥种菜,以沼渣作底肥,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 也可采用“猪-沼-大棚蔬菜”模式:在0.8亩塑料大棚内建8立方米沼气池,饲养3-5头猪。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内,沼气烧饭或为棚内生产照明、升温,为蔬菜生产提供肥源;沼渣、液过管网做肥料改良土壤;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农药量也大大减少,增产幅度20%-30%,且品质大大提高。由于猪舍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猪生长快且节省饲料,增加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猪-沼-果(鱼)模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年出栏3-5头猪,种1-2亩果树,用沼渣、液作为速效有机肥用于果树追肥,能使果品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 也可采用“猪-沼-鱼”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养鱼户中发展,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 第三种:“生物链”模式 建一口5-10立方米沼气池,饲养100只鸡、3-5头猪,养3亩水面的鱼,种5亩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连接鸡、猪、鱼和农作物,使之形成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 具体内容: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

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种模式具有多业并举和互补的特点。 第四种:种-养-加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第五种: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第六种:鸡-猪-鱼模式 饲料喂鸡,鸡粪经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千克,猪粪喂鱼可增捕成鱼50千克,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增收1000元。 第七种:牛-鱼模式 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2头牛的粪可饲喂1亩水面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千克。 第八种: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 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牧区减牧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牧区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直接威胁着牧区和东部广大农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的现状。通过减牧还草,恢复草原植被,使草原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实现牧区的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草原真正成为保护我国东部生态环境防

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推广着力点

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推广着力点

2021年是生态循环农业关键年。生态循环农业不仅能够解决农业面临的污染问题,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当下,我国大力推广各类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蕴含不少商机。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着力点。 何为生态循环农业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我国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生态改造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及结构调整提供全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实践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探索出许多独特而实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种养加工复合模式、立体复合循环模式及物质再利用模式3种常见模式。 一、种养加工复合模式 该种养模式是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工

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简称种养加工复合模式),其采用清洁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该模式依托并整合当地优质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循环经济,延伸价值链条,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种养加工复合模式主要在我国水稻产区、小麦产区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该模式适用于传统农产品加工,如农户加工豆腐及磨粉后,将豆渣或粉渣作为喂养动物饲料,动物粪便排入沼池后,沼肥用于种植绿色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照明等。其特点在于能够实现农牧的高效复合,形成“粮-畜-肥-粮”的良性循环。例如,吉林省德惠市发挥该地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通过产业化进行农畜产品的转化和精深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相配套,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其主要产品为肉鸡、肉牛、玉米、大豆、水稻。生产特点在于养殖肉鸡、肉牛产生的废弃物、粪便可用于肥田,农田产出的玉米、秸秆等又可作为鸡、猪的饲料,完成资源的多级转化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依托当地优质蚕桑资源和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养殖蚕桑,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立体种养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应用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利用生物循环系统的建立,改善环境、培肥地力、增加产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 B.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D.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形式有CO 2、碳酸盐和单质碳等,但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A 项正确;物质循环的途径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 项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 项错误;叶绿体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线粒体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D 项正确。 2.右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 ~D 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 是生产者,碳在B 中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B.图中③是光合作用,②和⑤是呼吸作用 C.温室效应与大气中D 的增多有关 D.图中C 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图中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D 是CO 2,碳在生物体内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 项正确;①、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及排出物,③是光合作用,②、⑤是呼吸作用,④是消费者的摄食,⑦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 项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的CO 2增加,C 项正确;图中C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D 项错误。 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体内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物质是循环的。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主要是绿色植物,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碳在丙与丁之间以CO 2形式循环 D.无机环境中的CO 2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B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CO 2与生产者之间存在双向箭头,甲应为绿色植物,丁为分解者,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A 项错误;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 项正确;碳在丙与丁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C 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CO 2来自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D 项错误。 5.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 、B 、C 、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

生态循环农业五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介绍

生态循环农业五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介绍

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 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更广义空间上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福建省生态建设促进会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努力为会员单位指导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开拓农业发展新形势,做好政府与企业的对接窗口。促进会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乡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促进会常设机构有顾问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汇集数百位著名专家学者,构建“三位一体”大型综合服务体,在帮扶企业提高品牌标准化建设、经济管理水平、开拓市场营销、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提供良种选育、水土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帮助会员企业采用新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原料浪费、污染等问题,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

一、物质再利用模式 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沼气、畜禽粪便等的利用。 1.沼气综合利用。 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培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探索“一气两沼”综合利用模式。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行“猪-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2.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用。 设施完善的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规范运作和户集、村运、片收的收集机制,畜粪收集率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二、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模式的推广,能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除此之为,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还有多种,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我国在“ 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等生产,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与水资源、肥源、能源的短缺和失调密切相关,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并获得增值效益的切实可行和有效途径。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关键是变单环技术为组合链条技术,集大成于一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零排放目标),即废弃物资源化过程。 建立以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为单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即五环产业模式),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基础,养殖业为龙头,沼气能源开发为纽带,有机肥料生产为驱动,形成饲料、肥料能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带动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合理安排经济作物生产,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主要为设施农业),提高整个体系的综合效益(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的高度统一) (见图1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设计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五环产业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粪污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处理模式 ?百户村粪污综合处理模式 ?农户用小型高效沼气综合工程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我国在“ 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等生产,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与水资源、肥源、能源的短缺和失调密切相关,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并获得增值效益的切实可行和有效途径。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关键是变单环技术为组合链条技术,集大成于一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零排放目标),即废弃物资源化过程。 建立以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为单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即五环产业模式),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基础,养殖业为龙头,沼气能源开发为纽带,有机肥料生产为驱动,形成饲料、肥料能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带动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合理安排经济作物生产,从而发展高效农业(主要为设施农业),提高整个体系的综合效益(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的高度统一) (见图1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设计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五环产业的中国农村循环经济粪污综合处理系统工程模式:

十种生态农业模式

十种生态农业模式 伴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大面积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如今,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以下是十种生态农业模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 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 我国在“ 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等生产,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与水资源、肥源、能源 的短缺和失调密切相关,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并获得增值效益的切实可行和有效途径。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关键是变单环技术为组合链条技术,集大成于一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零排放目标),即废弃物资源化过程。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畐9、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 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 O CH C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2)(CO O CH ?? ?→?有氧呼吸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 2) 生物群落(有机物)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

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农业主要是指对传统农业的反思和改造,推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侧重点是将生态与农业合为一体,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种植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的巨大转变,不仅说明我国在农业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是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首要地位。实施生态农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因此,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切入点,在发展模式上超越了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对于构建新型生态农业,走路色发展道路以及推动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深远意义。 标签:生态农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道路 一、问题提出及视角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的侵害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问题不断暴露,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也充分说明“传统农业”这种旧的农业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农业发展方向。它已经成为我国资源浪费,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的症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可以说,以前的农业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破坏很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更是微乎其微。党中央的这一要求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发展生态农业,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生态农业发展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也在逐步坚强。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向生态农业发展转变。张翠艺提出了倘甸龙骧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通过政府、公司、社区群众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和义务,让社区民众广泛参与到园区建设和管理之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张凤荣提到生态农业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农业产品以及现代的管理方式,同时综合了传统农业中适宜农业发展的有关经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能够获得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模式。 三、生态农业之所以取代传统农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已不足7%的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益地下。为了增加农业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改变此等现状,国家提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来源:浙江现代农业,2010(5):24 -25 作者:郑水明阅读次数: 970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模式: 一、肥药减量控害模式 按照“减少化学物质投入就是减少污染排放”理念,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努力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并提高利用率,既可减少对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又可提高农作物品质。如温岭市联树果蔗合作社的“化肥减量控害”模式,种植果蔗3700亩,2009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188亩,每亩施肥比常规减少1.91公斤(折纯),株高平均增加5.2cm,茎周长平均增加0.2cm,产量增加412公斤,产值增加233元,既减少污染排放,又增产提质增收。如江山市旺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的“农药减量控害”模式,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方式和绿色防治技术,今年早稻用药2次,比周边散户减少1次以上,亩均减少农药 (折纯)198克,减少药费l9.12元,减少防治工本费28元,增产43.3公斤,增效135.52元,为服务区农户纯增收47.5元,而且青蛙、蜘蛛明显增多,稻株蛛网随处可见。 二、生产清洁节约模式 按照“减少投入或重复使用农业物品就是减少污染排放”理念,建立完善清洁化生产机制,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等节水、节肥、节工、节地、节能技术和设施,以及雨污分流、于湿分离、粪便处理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技术和设施,努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再利用。如丽水市金田园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区村,依托“莲都区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成230亩生态高效山地番茄生产示范基地,建造了5个蓄水池,铺设了1.5万米输水管网和l5万米田间地面滴灌带,推广应用微蓄微灌、肥水同施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不仅实现节水,使水资源利用率在90%以上,而且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增强抗性,降低发病率,番茄果形整齐、着色均匀有光泽,品质明显提高,亩产达6000公斤以上,比去年同期提高15%以上,亩产值超万元。如诸暨市朝晖牧业有限公司,通过改良猪品种,日增重从原来的650克/天提高到790克/天,料比从原来的3.1:1下降到2.7: 1,减少了猪粪尿排泄量;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环保型饲料,添加酶制剂及少量有机微量元素,也减少了猪粪尿排放量和臭味;精心设计清污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