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

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此外,一个囚犯一间牢房,牢房之间是封闭和隔离的。这样可以保证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上的接触,不会轻易发生暴力事件。

边沁设计圆形监狱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一)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能,使被监督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督者的睽睽目光之下,以减弱犯人做坏事的力量,甚至摆脱做坏事的想法;(二)尽量减少监管人员与罪犯的接触,以抑制体罚与酷刑。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济”与“人道”的目的。边沁的圆形监狱计划明确废除了苦役与肉体的折磨,主张采取感化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将流氓磨练成正直的汉子,将懒汉磨练成勤俭者,以为社会造福{1}。

边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透明可见的圆形监狱?那是因为他认为“在法律力图达致的

目标中,安全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标”{2}。边沁对他所亲历的席卷欧洲大陆和美洲的革命毕生都深怀恐惧。良好秩序和安全是他压倒一切的关怀,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存条件与环境,如何阻止已犯罪的人不再犯罪以及阻止潜在的未犯罪人不犯罪,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功利主义虽然也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但同时更加强调其自由意志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而控制的。边沁认为一种新的法律科学和制度改革将为现代的有序社会创造条件。因此,他认为可以通过监狱建筑的精心设计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只要设计出好的监狱,人们便能自然而然地将窃贼或其他的罪犯改造为诚实、有益的人。

边沁身处的时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各国。所谓“启蒙”,其实质就是反对基督教会的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传播科学和理性精神,倡导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理念。正是因为17、18世纪理性精神的发展,才孕育了用理性来观

察、沉思人类社会及其政治制度,以及自觉自为的政治历史运动。当时的人们所提出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正是理性地思考人性、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的思想及实践的产物。而边沁圆形监狱设计的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轫的。

二、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完美的规训机构

18世纪,以边沁为首的功利主义者以“人性、人道、经济”的名义反对酷刑,主张刑法改革。但是,福柯[3]揭示出酷刑的废除其实与人道主义理想无涉。尽管改革者们因惩罚的过分严酷而攻击了封建的司法制度,但是这种“过分的”观念与反对惩罚权力的滥用无关,而与对封建惩罚制度的无规则或无效率所产生的厌恶有关。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改革者们对惩罚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人道,二是有效。福柯勘察出,在这种刑罚人道化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福柯指出,改革者们批评王权,固然出于对君主专制的抗议,表达了社会精英因为未能分享权力而产生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一种效率低下的“糟糕的权力体制”。权力分布杂乱无章,各种权力相互冲突。按照福柯的观点,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启蒙理性,而是来自于确保一种更具效率和合理化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惩罚要有效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必须熟悉同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社会科学和约束技术也随之而发展起来了。实际上,“惩罚”和“约束”都只是控制人的方式,都是作用于身体之上的政治技术。从惩罚到规训的转变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计算原则,需要加以调节和计算的是施加于被惩罚者身上的惩罚权力的反馈效果。这种经济理性从防止重犯的角度必定要计算刑罚的轻重与规定适当的方法。监狱改革“使用了启蒙思想家已经建构的话语,…人道?是给予这种经济学和锱铢必较的一个体面名称”{3},从“惩罚”到“约束”的转变谈不上“人道”。当改革家们从节省权力的角度发现监督比惩罚更有效也更经济时,改革时代就来临了。那么,福柯又是怎样解构圆形监狱的呢?

在福柯的眼中,圆形监狱首先是一所皇家动物园。福柯认为监狱是权力实施的工具,而边沁所设计的圆形监狱正是他所阐释的规训机制的微缩模型。圆形监狱按照空间隔离与封闭、不间断的监督与检查、以及对犯人区别登记等原则,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监视和类别区划的目的。这就让福柯想起了勒沃(LeVaux)所设计的与众不同的凡尔赛动物园[4]。

福柯之所以把圆形监狱与皇家动物园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它将监视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当然,这个“动物园”里圈养的不是什么老虎、狮子、熊猫等一类的动物,而是人。纪律和规训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和场所。按照边沁的设想,每一个囚室里的犯人在透明光线中恰好处于可被监视状态,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全天24小时囚犯在囚室里接受光线的考验,监视者可以观看到被监视者的全部表现。囚犯在失去黑夜保护的情况下,无论是愤怒、狂躁、狡诈、懦弱、龌龊还是悔改等,都无一能够逃过监视者的眼睛。由于这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也不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而是为了便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所以,福柯指出它比一般的动物园更具有窥探力。囚室之间以及囚室与中心控制塔之间结构的安排,实现了横向的不可见性与纵向的可见性的双重功能。这样,被监视者之间相互隔绝、音讯不通的状况有利于秩序的维持。而监视者则可以实施完全彻底地监督,记录下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要么鼓励服从、要么纠正错误。被监视者就如同关在牢笼中的猛兽一般。只不过,人是不可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那样,低贱地被当作实验品。

在福柯看来,圆形监狱的设计结构及理念不仅适用于监狱,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重在监视,而不在惩罚。福柯因此而视之为现代约束技术的典型,它体现了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监视机制:不仅牢房里的犯人被监视,而且看

守们以及可以暗中监视所有下属雇员的总管也同时被监视和观察。难怪,全景敞视建筑的主人说:“由于我设计了各种联系纽带,我自己的命运也被我拴在那些纽带上了”{3}。正如福柯所说,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不是从某个核心源泉中散发出来的,而是遍布于社会机体的每一微小部分和看似最细小的末端,谁也无法逃避。

圆形监狱更是权力实验室。对于启蒙时代的刑法学家们来说,监禁并非是最主要、最普遍适用的刑罚方法。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刑罚的高透明度的实施,向整个社会不断传递这样的讯息:犯法者必定会受到其罪有应得的惩罚,以收阻吓效果。而圆形监狱的设计恰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全景敞视建筑设计理念使得权力的行使变得完善:它能减少行使权力的人数,同时增加受权力支配的人数;它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干预,甚至在过失、错误或罪行发生之前不断地施加压力,防患于未然。因此,它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它通过自动伸展的、毫不喧哗的方式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

福柯关于“权力和知识”的论述是他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福柯选择监狱作为系谱学[5]的分析对象,不仅是由于他投入声援犯人斗争的实践,更是由于福柯关注权力问题的理论思维所致。1972年,福柯在谈到监狱时曾说:“监狱是权力最赤裸裸地、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地方。”{4}从其“权力——知识”理论的角度看,权力运作的机制和特征在监狱表现得最为明显。监视与惩罚不仅仅是一系列压制机制,更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福柯为《规训与惩罚》确立的宗旨是“论述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惩罚权力是从这种相互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3}。由此,人们就能够理解作为某种“科学”地位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是如何被一种特殊的征服机制所造就的。他指出,关于权力的传统分析,把焦点放在国家(政府)的权力那里,这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际关系中运作。权力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所有人都身陷其中。这样,在福柯的分析中,全景敞视建筑除了监视功能之外,还是一个施展规训权力的实验室,一个对人进行实验,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分析对人可能进行的改造的优越场所。

权力在圆形监狱中得到充分地展现。首先,它通过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来贯彻纪律,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弊病,将这些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规训机制依据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更灵活、细致地利用空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人。这样,监视者可以每时每刻监视每个人的表现。监狱的这种布局构成了一个将各种观察对象平行分列的真实表格。这种“活物表”具有处理分配复杂事物,并从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被观察者的个人资料。

在封闭的空间里,人们各安其位后,规训通过凝视、检查来行使权力。检查不仅使人置于被监视领域,也为人们留下了一大批的详细档案。每个人都据此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监视者可以分别对规训对象施以训练、教养、惩罚、排斥等处理。只有洞悉新型的惩罚方法,以及作为这些方法的基础和共同根源的“知识”的社会科学后,人们才能理解从公开的肉体惩罚到罪犯“灵魂”调查转变的实质。“人”的科学的起源并不是纯乎其纯、不计功利的知识探索,其成果在“人性化”的“监狱”机构里传播,以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看出,“科学”与规训机构竞具有共同的根源,监视创造了个人。

圆形监狱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规训,它是最有效的自我规训所。“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们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正是在这种稳健的理智基点上,他紧紧地把握着锁链的终端。这种联系是更牢固的,因为我们不知道

它是用什么作成的,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自愿的结果。……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便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上。”{3}在福柯的眼中,边沁圆形监狱建筑理念确保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时时都有监督,处处都是“监狱”。社会的监狱结构确保了对人的真正拘留和永久监视。曾经造成皮肉之苦的体罚被在心灵、精神和意志上造成深刻影响的惩罚取而代之。灵魂成为肉体的监狱,人由此具有了自我规训的能力。

正是由于全景敞视建筑的可视性,使得监视者可以辨别出哪些行为需要得到矫正,并根据所观察的结果制定纪律。纪律是通过连续不断地奖惩,在人的头脑中刻下痕迹而被遵守的。检查把可见状态转换为权力的行使,这样,它无须使用暴力就能自动地使其对象产生出一种真实的驯服。因为被监视者在无时不在的注视中,将权力压制自动地施加于自己身上,他成为征服自己的本原。规训权力从肉体到灵魂的浸入确保了权力效应的稳定、持久和深入,同时也拓展了对人的认识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监视权力便自动起作用了。其结果是制造出训练有索的、“驯顺的”肉体。倘若有人胆敢冒犯,他必将受到惩罚。纪律的存在使得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在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的惩罚机制,纪律确立了一种“内部处罚”,它规定和压制着重大惩罚制度不那么关心因而抬手放过的许多行为。一整套微观处罚制度包括了从光线的物质惩罚到轻微剥夺和羞辱。在必要的时候,任何手段都可用于惩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规训惩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它通过对被惩罚者不断地施加经常性的强制,造成一种必须整齐划一的压力,使他们学会服从、驯顺,正确地履行职责和遵守各种纪律。

三、对福柯关于圆形监狱批判的一些反思

福柯提醒人们不要把边沁圆形监狱设想当作是虚幻的,它实际上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细节问题的研究,如柏拉图就曾经说过:“立法者应该考虑到微小事物并且指示他的所有公民尽量不去做规定范围以外的事”,(因为)“微小活动虽然普通地不能正式用法律来惩罚,但他们却暗中破坏成文法规。”因此他提出警告:“如果忽略了偶然的细小事物,那么就不能在日常的主要事情上取得成功。”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加明确地指出:“忽视小节经常可以酿成大祸,”“些微的违法行为常常不为人觉察,因此立法者在细小方面尤其要严加警惕。”就是到后来启蒙运动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话语,如贝卡里亚就曾经说过:“法律的力量应该形影不离地跟踪着每一个公民。不让真正的犯罪找到任何安身之地,这是防范犯罪的极有效的措施。”

对于细节的危害,我们可以看到很早就有过大量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仅仅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提出要防微杜渐,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完全彻底的贯彻实施,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具体的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模型。边沁的圆形监狱的诞生为人类实现对细节问题的控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现实图景,他用这么一个处心积虑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实现了老祖宗们的梦想,一个结构“科学”而且“人道”的模型就把所有的人都捕获了。边沁梦想着把这个能够洞察一切的透明环行铁笼变成一种机制网络,全面彻底地、无所不在地、时刻警醒地、毫无时空中断地遍布整个社会,以进行更好地管理。边沁晚年的一句话值得人们引起高度重视:“监狱是一个华丽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我梦想着革新世界。”

边沁的梦想确实实现了。圆形监狱使得权力与人相分离,其结果是一种权力的自动运作,是权力的化境。它将同一的观点和评判标准注入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都用同样的目光注视着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预防着罪恶的发生,以便帮助国家对任何越轨的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普遍的注视一旦松懈下来,国家的垮台也就迫在眉睫了。

在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中,全景敞视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圆形监狱的设计使监禁的体系只需要很小的代价。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力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

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了。这个办法真是妙极了。

边沁或许不会想到,他苦心设计的、被认为是具有“经济”和“人道”象征意义的圆形监狱竟被福柯透过层层迷雾,看穿了本质:圆形监狱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权力实施机构,是一种被还原到理想形态的权力机制的示意图,它使一切都一目了然。福柯也许是现代第一位详尽揭示这些技术之底蕴的思想家。而笔者选择分析福柯对边沁圆形监狱的批判,是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出被常人所称道的圆形监狱的真实面目,并以此为契机更深刻地反思今天仍然存留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理论与制度,更自觉地去批判今天仍不断传人我国的西方所谓的各种经典学说与优越制度,以此为鉴,使学人永远保持一份批判与警醒的心态。

卢曼和哈贝马斯的争论

要了解卢曼与哈贝马斯之争,考察其各自的人生履历和师承关系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卢曼是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的学生,而帕森斯则是第一个将马克斯?韦伯的作品译介到美国的学者。与卢曼不同,哈贝马斯则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当代传人,而“批判理论”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马克思。卢曼早年曾经担任政府公务员,而哈贝马斯则做过短时间的记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来自政治系统、弃官从学的卢曼夹带着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和对现代性的悲观立场,与来自公共领域、立意接续现代性香火的哈贝马斯碰撞到了一起。这种碰撞所引燃的思想烈火注定要照亮法学理论的琐碎争论所带来的昏暗。 比起当代后现代潮流中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主分支的碎片化解释中,卢曼思考的出发点显得更为坚实。卢曼看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即当代社会是一个在规模和复杂性上都无比繁复的时代,社会已经不仅是能够用“分割”或“分层”来解释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功能分化”的时代,其背后的根据就在于社会复杂性的持续增长和级数级增长。 卢曼吸取了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训,将“结构——功能”的逻辑关系倒转了过来:社会的形成并非因结构分配了功能,而是在功能的需求上逐渐凝聚出结构。在他的系统论功能主义看来,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根源于一种日益明晰的功能分化形式。 卢曼之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因素在于沟通。 在卢曼看来,网络的自我再制是那些被界定为统一体的系统,界定为构成要素的生产网络(network)的系统,这些构成要素透过它们的互动往复地生成与实现(generate and realize)这种网络,这种网络产生了这些构成要素,而且这种网络在这些构成要素存在的空间中,构成网络的界限,此界限作为网络的构成要素,参与在网络的实现过程中。 沟通的过程不仅是在它是所是者的意义下的自动指涉(auto-referential)的过程,它被自己的结构所驱迫去分离及再结合异己指涉性和自我指涉性,并再将两者重新结合起来。当其指涉到自己时,这个过程就必须区分讯息和告知,而且必须要指出这个区分的那一个面向,被用来作为进一步的沟通的基础。自我指涉性可以被视为单一价值的事物,而且只可以被具有二致的逻辑所描述,亦即真和假。 卢曼用系统与环境这一对“区划”来描述功能分化的社会图景,这一区划是卢曼自己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时所采用的“二值代码”。卢曼洞彻了这样一条真理,任何信息在实质上都是由某种类型二值代码构成的。

《西部世界》下的“共景监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259490.html, 《西部世界》下的“共景监狱” 作者:唐语嫣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 【摘要】保罗·莱文森提到了“沉浸人”这一特殊角色,人们在虚拟世界中随心畅游,在虚拟社会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沉浸人”在思想中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并忽略了任何一种形式都有监督机制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西部世界》的理解来分析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共景监狱”。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景监狱;共景监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11-01 一、“共景监狱”:瞭望者的凝视 (一)从“娱乐霸权”到“全景监狱”的生存 1.暴力狂欢下的“娱乐霸权”。西部牛仔的标配——牛仔帽、左轮手枪、牛仔靴、骏马,当人们化为西部世界的游客之时,就成为了另一个社会角色,他处于虚拟构建的社会中的一员,不受真实社会的限制。在《西》中的每一天基本都会发生枪战、混乱的男女关系、寻求探险等刺激的“社会狂欢”。人们在狂欢节中真正体验到阶级的模糊性,在理想的乌托邦中享受平等自由的权力。西部世界构建梦境之中的欲望之城,对游客没有法律只有享乐,对招待没有相对自由只有绝对权力,血腥、暴力、性颠覆正常人类社会应有的形态。机器人招待了解的社会与世界是通过程序管理员们经过加工、改造、编码后的虚拟世界,是由各种媒介形态所构成的拟态环境。罗伯特是乐园的“上帝”,不仅拥有他的视角还有他的权力,将“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最大化的呈现于观众面前,也将这一观念隐藏于强大的机器人脑中。这种绝对的控制力之下的暴力狂欢是“娱乐霸权”、享乐至上的虚拟社会环境的畸形所在,而这其中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他人不自由、不平等之上的悖论。 2.人工智能的“超级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是在“全景监狱”的概念上延展开来的理念,生发于后工业时代,区别于福柯“全景监狱”的个体社会管理者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而是马克·波斯特将信息社会的每位成员作为监督者承担对个体或社会管理者的凝视监督。 首先,“超级全景监狱”会对人们采用分类的方法、制定不同的行为规则再进行监视。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招待毋庸置疑是处于程序管理者们的监督之下,这其中可以是一对多的监察也可以说是作为众多程序员代表的首席程序员罗伯特·福特对所有机器人的监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瞭望,具有鲜明的阶层划分。它“给每一个人都构建了身份,而且在构建时甚至全然不顾该个体是否意识到这种构建”。无论是对机器人生理数据的监控,还是对每位招待们的行为脚本编辑,都将它们置于“监狱”的牢笼中。

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第24卷第11期 河北法学Vol .24,No .112006年11月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6 微观权力分析 ———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韩 平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韩 平(1978-),女,山西原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通过对微观权力分析,指出福柯与传统自由主义“司法—论述性的分析”模式不同之处,他并没有采用合法与非法 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将自由主义分析框架之中对权力分析所需要的价值基础从它的分析中剥离出去,因而将 其自由主义社会本身中隐藏的微观权力用系谱学的方法揭示出来,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 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 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 的关系,指出了福柯与司法—论述性的权力模式的代表哈贝马斯的不同,以及福柯给出的与韦伯对于现代性中个 体的出路不同的分析。在对福柯的审美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暗含 有基础性的可能性以及审美个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 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 关键词:福柯;微观权力;规训;系谱学;反抗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6)11-0002-07 Analyzing the Bio -power Theory ———Reading Foucault 's Punishment and Discipline HAN Ping (The Center for the Ju risprudence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 Abs tract :Analyzing the bio -pow er theory ,I point out that Foucault 's pow er theory mod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juridical -discur - sive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iberalism theory ,w hich is dismissed by him and he doesn 't adopt an opposing duality w ay .Foucault rem oves of the value foundation which is needed in making an estimation ,at the same time w ho opens out the bio -pow er with genealogy methodology and considers that the pow er is purely dorman t and productive ,hence the bio -pow er secrets in the s ocial operating mechanis m and our l iving society .Therefore ,all this things result in pro - ducing the truth and the k now ledge that come into being the disciplinary society .Facing this society ,how can w e break aw ay from this suppress ing society and express ours elves actuall y ?In the third part ,I constru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wer and the resistance ,lately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 een Habermas taking a duality of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and al - so differing from W eber about the outlet of individual subject .Subsequent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zing and rea - soning the aesthetic decis ion ,I as sume that Foucault may be in the danger of the pos sibility of underl ying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fliction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decision in the decis ion theory .In practice ,I am al so doubt the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daily resistance of the masses and the des irabil ity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resistance . K ey words :Foucault ;bio -power ;dis cipl ine ;genealogy ;res istance 米歇尔·福柯(M ichel Foucault 1926—1984)①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福柯与—2—DOI :10.16494/j .cn ki .1002-3933.2006.11.001

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_一九八四_中的心理操控

2008年11月2008年第6期 外国文学 Fo r eig n L iter ature N o v.2008 N o.6,2008 从全景式监狱结构看5一九八四6中的心理操控 李锋 内容提要:边沁的全景式监狱设计,通过对建筑构造的改变实现了对囚犯无所不在的敞视监督,该设想虽未在现实中得以应用,但其有效的规训与惩罚机制,在奥威尔的小说5一九八四6中得 到了生动的再现,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通过小说故事展现出边沁的改革提议在实际语境 下的应用可能,又能将故事情节中诸多令人想当然的行为过程剖析清楚,揭示出书中极权当局各 种隐秘的心理操控手段,以期为读者深刻理解其中的政治讽喻提供理论和逻辑上的线索。 关键词:边沁全景式监狱奥威尔5一九八四6权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29(2008)06-0067-05 全景式监狱(pano ptico n),又名环形监狱或敞视型监狱,是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边沁(Jere my Be ntham)在18世纪末提出的一种颇具革命性的监禁和教养模式。作为一名既粗通工程构造又深知人类心理的哲学家,边沁创造性地把监狱这种原本只是肉体禁锢的建筑结构,延伸到对被监禁者心理和精神的规训和督导,因之大大强化了权力机构的功效。这种监狱结构可谓建筑学与心理学的有效结合,除了几何构造的些许改造外,它/不使用任何物质手段却能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0,从而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0。(福柯:231)表面上,它仅仅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但却由此产生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代监视社会。连边沁自己也不无得意地将之夸诩为/改造型管理的唯一有效手段0。(Ben-tha m:66)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政府真正建造过这种牢狱,甚至对其理论也未有过系统性的应用。有趣的是,该学说倒是在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代表作5一九八四6中得到颇为全面的再现,以至于这部政治批判小说被称作/对全景式监督社会准确真实的再现0。(L ea:88) 作为20世纪中期一部经典的政治寓言,5一九八四6曾在冷战时代被众多西方评论家简单曲解为反苏宣传作品,而书中的/大洋国0乃是直接影射战后英国社会这一事实则被刻意忽略。及至冷战结束,随着各种政治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日臻成熟和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奥威尔刻画的极权主义和寡头政治,在欧美国家也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着,其权力集中现象渗透到政治以外的工业生产、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对被统治(或被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操纵也愈发呈隐性化态势。与之相应,文学批评界针对5一九八四6中出现的权力结构与等级制度,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也进行了不少具有洞察力的剖析,而透过行为伦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主题,便是其中一种采用相对较少但颇有效力的研究方法。 奥威尔在1948年写作5一九八四6,描画政治监控体制的时候,不太可能受到边沁思想的影响,因为全景式监狱理论在提出后的近二百年里,长期受到忽略,直到1975年法国思想家福柯出版其代表作5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61之后才开始进入学者视野。可是相隔了一个半世纪的边沁和奥威尔,却分别在理论层面和想象空间构筑出如此近似的监控和 1该书的法文原著名为Sur v eiller et p unir,意即5监视与惩罚6,英译本的书名Disc ip line and P unish是根据福柯本人的建议改的。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福柯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出发,论述了由于无处不在的监督所构建的超级全景监狱,并以此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监督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大众媒介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nd by Foucault’s book “surveilier et punir”, discuss the superpanopticon because of the supervisor, and discuss the a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supervisor panopticon superpanopticon mass communication 正文: 一《规训与惩罚》概述 法国当代最有创意的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s urveilier et punir)成书于1975年,讲述了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共分为四部分: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福柯具体讨论了如下主题: 罪犯的肉体、酷刑的鲜明性、普及惩罚、温和惩罚、驯服的躯体、正确的训练方法、敞视式监视、完整严格的机构、违法与犯罪、监狱。在书中一开头就栩栩如生地复述了1757年对谋刺国王路易十五世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紧接着的是引用一座监狱在1830年日常作息的明细表。显然,福柯试图用这样两个特写镜头的鲜明对比来展现法律制裁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剧变——从对身体的破坏到对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因而刑罚的主要对象也就改肉体折磨为心理拷问,并导致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① 在福柯看来,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国家权力、一种新型身体处理技术的诞生过程而已。在监狱中,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上的瞭望塔,就能够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态。这种设计是非常经济的,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 福柯赋予权力一种新的,颠倒了的危险意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基本上也是在任何社会中,有许多中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机体中,确定其性质,并构成这一社会机体;如果没有某种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功能发挥,那么这些权力自身就不能建立、巩固并得以贯彻。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真理话语的体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进行运作,就不可能有权力的行使。我们受制于权力而进行的真理生产,只有通过真理生产,我们才能行使权力。”②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对微观权力概念的理解

从达米安被处以极刑的惨烈场面到1840年梅特莱农场的正式使用,两个社会事件标志着一种“规训机制”从此在法国建立起来,这种机制展示了一种新的惩戒权力。而《性经验史》描述了整个19世纪,人们对性的关注,产生了四种形象,它们是认知的四个特殊对象,也是认识活动的目标和根据:歇斯底里的妇女、手淫的儿童、马尔萨斯式的夫妻和性倒错的成人。对他们的管理产生出权力的另一种现代形式——生命权力。这就构成了福柯在系谱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权力的两种形式,即管理生命的权力自17世纪以来发展出的两极:一极是“人体的解剖政治”,另一极是“人口的生命政治”。把福柯对这两种具体权力形式的文本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分析出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的若干特征。 第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第二:权力是一种关系和网络。传统的权力理论视权力为一种能力或者资源,是可以被所有、争夺、转让的财产。而福柯主张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处于流动而循环的过程中,“它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者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而且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又不是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构成一个循环相连、错综交织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着权力”。事实上,也正是权力的这种关系和网络特性使权力能无所不在,能够在每一时刻、一切地点的不同关系中生产出来。 福柯在对规训权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体现了权力的关系和网络属性。“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在整个机构中,没有谁绝对地拥有权力,权力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不断地一层层地被生产出来,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 第三: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福柯一再强调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一直淡化权力的实施主体。事实上,我们从权力的关系和网络特性中就能够推导出,在福柯那里,权力主体是匿名的、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关系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主体身上了。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在这里,监视权力的实施者就是匿名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报以任何动机出现在中心瞭望塔里操作这个权力机器。在《性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性话语的煽动和坦白机制的建立的背后都找不到确定的实施主体,它不是主导权力合理性的某个领导部门,也不是统治阶层或手握经济大权的人。事实上,福柯认为,匿名的和临时性的权力实施者越多,那么权力效应将体现得越充分。 第四:权力具有生产性,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德勒兹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权力的生产性使福柯看到了现代权力机制中的一些积极性的因素,即权力不是被动的禁令,而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技术;虽然福柯并不认为权力是好的。福柯认为,19世纪政治权利的重大变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让人活”的权利转变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权力的这种生产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这是一种改造的积极性。 惩戒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对个人肉体的治理和规训,而不是致死。通过一系列的权力技术,个人被无休止地编制进一种社会秩序中,为的是恢复,即重新生产出个体被削弱的力量、被取消的技能、

福柯眼中的_圆形监狱_对_规训与惩罚_中的_全景敞视主义_的解读

第22卷第11期河北法学 Vol .22,No .112004年11月 Hebei Law S cience Nov .,2004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对《规训与惩罚》中的“全景敞视主义”的解读 张 艳1 ,张 帅 2 收稿日期:2004-08-09 作者简介:张 艳(1972-),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张 帅(1976-),男,湖南长沙人,就职于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1.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2;2.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 要:现代法律既关涉人的身体问题———追求安全与幸福,又关涉人的精神问题———实现自由和权利,福柯因此而特别 注重对现代法律和法学的检讨与批判。《规训与惩罚》是集中体现福柯法哲学思想的杰出著作。作为当代思想家的福柯不只是描述式地讨论“监狱的诞生”,其思想意蕴远远超出一般监狱学的范围。监狱及其实践提供了一个检验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监狱内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关键词:福柯;圆形监狱;规训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04)11-0130-04 Panopticon in Foucault 'eyesight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nopticism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ZHANG Yan 1,ZHANG Shuai 2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 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Changsha 410072; 2.Intermediate People 's Cou rt of Changsha ,C hangsha 410007China ) Abs tract :M odern law concern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human 's body -security and happiness ,but also human 's mental problem -freedom and right ,s o M ichel e Foucault concentrate his eyesi ght on modern law and jurisprudence .Dis cipline and Punis hment is his noted book ,becaus e everything happened in pris on is n 't a simple thing ,it infl uences the whole s oci ety . K ey words :Foucault ;panopticon ;discipline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 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那时侯,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西方近 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 ),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 — 130—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9 合法性12 主观主义13 异化16 社会几何学18 姿势对话21 实践的模糊逻辑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10 社会建构论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8 叙事知识(利奥诺)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考试要点 第一讲传媒与文化 1、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 精英: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从广义讲,它源自特定的阶级或群体。每一种类的意识形态指适合那种阶级的观念体系。 4、霸权:指各种各类的支配,不局限于政治方面。它不但指涉政治、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文化因素。 (1)媒介霸权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被视为受社会统治阶级控制、帮助那个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 (2)媒介霸权的三个命题:新闻记者的社会化包括充满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报道指南、例行工作规则和导向;新闻记者倾向于报道保守的和维持现状的话题和消息;新闻记者倾向于表现亲美国的报道和对他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报道。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霸权”;政治发展状况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秩序的良好可以带动大众传媒的繁荣,反之则传媒业也会受到反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正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监督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规范、塑造政治形象、传承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力量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的政治发展阶段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文本、解读、意象、镜像、全景监狱 文本指“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 超级全景监狱不单产生了自我监视、互相监视的人群,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语境。这种新的传播语境具有非常独特且令人困厄的特征。 6、七、消费、媚俗、后现代、后现代主义 消费社会:人们对消费品的占有不再以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以炫耀消费品的附加值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消费社会对消费品赋予过分价值,趋向于把消费品不仅当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作为最大的利益,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被一种消费物质商品的动力所支配和渗透。(概念参考书本) 第二讲媒介文化与当代文化转型 一、媒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社会生活的大众媒介化 社会生活通过大众媒介被整理、呈现与保存,社会生活被媒介文本化与大众传播化;大众传媒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被日常生活化,成为人们几乎不可须臾离开的生活内容。 2、媒介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第二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第二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美国作家马克·波斯特所著的《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指出“第二媒介时代”是以网络为基础物质架构,以去中心化、多元化与双向传播为特点的传播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和卫星科技与电视、电话、电脑的结合,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交流习惯,可以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第二媒体时代”。 一、网络迅速发展为基础架构 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将信息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阶段,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在语音交流中的某个位置上被建构;二是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为一个行动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三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在远古时代,在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面对面地口口相传,这种口头传播模式的范围受到限制,传播的内容也有可能因此失真。发展到印刷传播阶段,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制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这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受众被动接受作者的思想。直至后代电报、电话、广播及电视的出现,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信息。但是这个时候,传播的模式大致还是保持单向的传播模式,且受到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控制。 《第二媒介时代》书中提到,“在大多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看来,工人阶级已变成一群毫无生气的凡夫俗子,普遍受到媒介和通俗文化的操纵;对典型的法国文化研究者及德?塞尔托等人而言,主导力量已经能确立一种现状,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继续发生。” 随着卫星技术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像是进入到高速公路般,急速飞快。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最新的资讯,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发言权。思想和言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因此波斯特认为网络是作为“第二媒介时代”出现的基础物质架构,也进一步证明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 二、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 相比较“第一媒介时代”的少数人说、大多数人听的传播模式,“第二媒介时代”已经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 本书所说第一媒介时代,是以报刊书籍(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中心化传播方式,即通过有限制作向众多消费者传播,这种传播模式造就了制作者的权威地位和消费者的受众地位。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制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哈贝马斯说:“只要大众媒介单方面地在一个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中规定交流的流向----从中心到周边或自上而下,它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社会控制的效验。”可以说一点传多点的传播模式是第一媒介时代的主要特点。 而在第二媒介时代,因特网新媒体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以少对多的交流方式,使多人对多人的交流成为可能。电脑网络的界面介于人与机器之间,使时间和空间既分离又联系,从而“根本上瓦解了把读者和作者分别当作批评和权威的稳定立足点的种种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过程。 第二媒介时代的网络结构是节点之间的连接,无数个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便为去中心化创造了基础。一个人的发言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给予回应讨论,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以博客、微博、微信或者各种贴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其他人可以对其发表评论。相比较书本的单向传播,网络加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使得这种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