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

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生活环境,已经从生存发展到了生活。人类,尤其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士大夫及地位高的人开始对死后的所谓“生命的延续”开始进行谋算,在死后的棺椁里随葬大量的珍贵物品,玉器是其中极为宝贵的财物,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层的产物,此时的玉器多以神话故事中可以辟邪的祥瑞为主,意在驱赶阴邪,保证自己死后能够安稳升天。

玉饰的出现,玉饰一方面体现了玉器工艺制作水准的进一步提高,已经可以在小块的玉石上进行雕刻,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开始提高生活品味的阶段,出现大量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等,富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玉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材料。

吉祥图案的出现,手工业发展迅速,玉器的碾琢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民族和地方特色,将玉器的制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受到文化的熏陶较重,出现了龙凤呈祥、花鸟鱼虫、龟鹤寿喜等吉祥图案,玉器的制作进一步走向世俗化,人们开始通过这样的方法祈求神灵保佑,追求社会安定,从另一角度来讲,玉器的制作反映了当时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玉制书画作品的出现,此时的玉器工艺与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联系,文人在书画之后经常使用玉制的文具或摆

设,甚至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此时的玉器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玉雕技艺发展极快,玉质唯美,雕工精细,造型众多、使用广泛,到达集历史遗产之大成的地步。

玉器的外观造型映射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的过程,人类文明的继承可以从玉器的发展中得到体现。玉器工艺不仅仅可以作为艺术鉴赏,寻找玉器之美,更能够寻到人类发展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充满了人文气息。

二、玉器内涵的文化传承

“玉”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就已经出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汉字中的珍宝大多都与玉有关,因此“玉”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玉,因其温润无暇的自然属性而深受人们喜欢。玉乃天然形成,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玉石超脱于形之外的神韵,令世人皆信玉能通灵,可以飞升,因此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有服玉和戴玉之说,陶弘景、葛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古人对于玉的信仰,起因与玉生于自然,却超脱自然,从乱石嶙峋中孕育而出的自然界的精灵,在古人的认知中,玉是可以生长的,具有诸多超脱自然的本性,这与道家追求的修炼养气,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举霞飞升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道家对于玉极其看重,将玉看作长生不老的药饵,以玉为食;即使人死,丧葬也会用玉来遮住人的九窍,让死者不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迷信的一部分,

但却不可否认这样的看法曾一度流行于民间,将玉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此外,玉还经常作为道家的法器而存在,因为其通灵,可以诛鬼辟邪,远祸而近福,大宗的玉器甚至传说中可以沟通神灵,祈求神灵保佑。玉在道家信仰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至今,在中国道家文化的传承中划下浓重的一笔。

要说百家学派对我国思想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以礼治天下,在儒家思想中,玉是德行的化身,人们对于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样的过程中赋予了玉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有九德,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因此“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更是成为当时的一种生活风尚,将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灌输到了人们的心中,传承至今。后东汉许慎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玉的五德,即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当然,儒家虽起始于春秋,但是玉德更多地却是继承着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周朝的重要法规《周礼》中就已经开始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向礼仪性玉器的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的“道德教化”的新时代,也奠定了《周礼》成为古玉研究的基础理论。“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因为玉成为“礼”的形象化身,玉器工艺的制作才

能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玉器工艺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产生的“礼玉”文化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玉器的制作工作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提高了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发展到现世,玉器收藏已经成为继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后的第三大投资收藏,玉的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人越来越多,佳玉可遇而不可求,中华民族赋予于玉中的思想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万世留存。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文化内涵文化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

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

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

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

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

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

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

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

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

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

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

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著《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

篇三:心得体会李冰玉

心得体会

11月7日下午,高庄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会议。

会议的第一项内容:孙园长关于《一日生活常规的注意事项》发言。孙园长根据自己本周的跟班情况,对各个班在一日生活常规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从事工作以来,自己发现做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

孙园长在讲话中提到本班(大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晨间活动时未告诉幼儿体育器材的具体玩法、注意事项及游戏规则。

二、早点、入厕混乱。餐后未点名。

三、教学活动没有导入环节。两节课的课间休息存在不足。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孙园长也做了具体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做到:晨间活动时,首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然后向幼儿讲解各种体育器材的名称及玩法,最后给幼儿指定活动区域。每天根据周计划及时更换晨间体育器材。早操时面带微笑,动作到位。早点环节,能有效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及领取点心。餐后及时点名,对未来幼儿园的幼儿及时打电话询问家长原因。教学活动环节,孙园长提到

各班存在的共同问题,没有导入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运用手指游戏、讲故事等以幼儿为主体的方法进行导入。在两节课的课间休息时,我将允许幼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

以上问题是本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以改进。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孙园长也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区域游戏、午睡和离园。孙园长提到,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因此,在区域活动时,我们应当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权,让幼儿自己去选择他们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但是,对幼儿基本的常规要求也应具备。如午睡时,要求每一位幼儿脱掉自己的外套,不用被子捂住头,手放到被子里面。在幼儿午睡时,我应该不断的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及时发现有没有幼儿拿玩具在被子里玩,嘴巴里有没有东西等。离园时,及时为幼儿整理衣服,鞋子。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训斥幼儿。面带微笑与家长进行简单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幼儿的喜爱。

会议的第二项内容:实习老师发言。通过江老师的发言,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与耐心。江老师提到,他第一次在我们班上课的经历,主要问题是控制不住幼儿。在我的身上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不能很好的组织幼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尝试不同的方法组

织幼儿,如先利用小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进行教学活动。

会议的第三项内容:小二班孙老师师德演讲。孙老师提到,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和细心,给幼儿发展的空间,两个老师的配合及每天坚持卫生工作。首先,通过我个人与孙老师的相处,最大的感受是她做事情非常的细心,并且责任心很强。特别是在班级卫生工作方面,从她身上我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她在打扫卫生时有自己的方法,可

以做到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很干净。在教学方面,孙老师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童趣,从每个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孩子应有的天真烂漫。这与孙老师一直坚持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在保育及教育方面我都应该向孙老师学习。

通过本次会议,我感受到在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应及时向其他做得好的老师进行学习。

20XX年11月8日李冰玉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距今已有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他们被誉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玉器,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红山文化玉器又经历了五千年的自然沁蚀而产生了次生变化。在今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时,五千年前玉器文明的辉煌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高于一切。 良渚文化玉器,相对于先前的玉器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数量上、种类上,造型纹饰上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纷繁的种类,精美的雕琢,宏伟的气势,形象的表现,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可以加深对他们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分布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良渚文化玉器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被发现,于1959年被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 二、玉材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以岫岩玉、河磨玉、内蒙碧玉为多,硬度在4到6之间,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有少量的墨玉、碧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三、纹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都是比较简单的,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其他的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四、特点的比较 红山玉器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玉器因所用玉料的不同与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多少或深浅之分。总的来说,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宽甸玉与岫岩玉这三种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较少或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及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更很少有被沁色整体掩盖者。因此,凡用上述三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者,其真实性就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玉料,特别是采自河流水中的籽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也有一些作品上有白色沁,少数作品上有黑色沁,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这些皮色,在红山文化做玉者看来, 是玉料毛病,即所谓的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

而现今的造伪者为使新做玉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

凡是“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此外,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囚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相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支,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浅谈玉文化

浅谈玉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玉器的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精、形态之丰、用途之广,令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的起源比陶器还要早,它是人类长期使用的石制工具的衍生物,是人类对矿物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谈到玉,就不能不提到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国最着名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昆仑玉的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再加上卓尔不群的品质和特性以及开采难度大,和田玉成为琢玉行业中的首选材。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得地位,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田玉交易就活跃,琢玉业就繁荣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和田玉文化又活跃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象征,文化繁荣的标志。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和田玉就萎缩,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兴衰的晴雨表。 中国古代玉器宝库中有许多造型独特、形态别致、功用特殊的玉器,有的还成组、成套或配套使用,以“六器”、“六瑞”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六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六种祭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代“六器”是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虎、玄璜这六种。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形态,还有色泽的要求。古代之所以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有一套说法: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六瑞”,就是古代的六种礼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文解字》中释:“,瑞,以玉为信也,。”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在君臣相见或诸侯互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要对应爵位的高低。很明显,“六器”是合乎礼制的、有政治功用的玉礼器。1 中国玉器八千年经久不衰,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中国人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将玉人格化,以此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贫民工匠,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对玉的推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玉器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工艺、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与玉相比,而是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华夏文化,唯独玉文化

石家河文化玉器

关于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用途的猜想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其主要分布地点为长江中游,中心位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最为著名的是其出土了大量的制作精美、造型新奇的玉器,其中最具特点的是人首形饰。关于人首形饰的功能和内涵,学术界众说纷与,主要观点是这种人头形饰是先民信奉的神灵形象或某一祖先、先民英雄的象征,目的是为了辟邪。①也有人认为,石家河文化人首形玉器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植物,后经接触与交往,传入石家河文化。②在石家河文化之前,这一地区的文化谱系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在考古发掘中常共存于一个遗址,且年代紧密相连,从陶器群的异同变化看,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具有继承关系的。③而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同样也有着一些继承和联系,因此,我们分析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的功能和内涵时应当与之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应当与石家河文化的葬俗及其它同出的玉器联系起来,共同分析。当然,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是毋庸置疑的,石家河文化是具有渊源且自成体系的独立文化之一,其玉器更是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高峰和代表,但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直接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一说,明显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笔者认为,解读石家河文化的人首形饰功能和内涵,要从石家河文化的整体文化特点入手。首先,石家河文化是典型的瓮棺葬文化。瓮棺葬普遍认为在最初是埋葬夭折的婴幼儿的敛葬方式,这样的规则在早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也可以发现,但石家河晚期出现了成人使用瓮棺葬的案例,在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遗址的瓮棺群中可以找到,且这个成人瓮棺中陪葬的玉器多达56件,占到这个遗址中玉器的一半。这些都说明在石家河文化的整个脉络中,葬俗发生了变化,而葬俗是族群文化的直接反映,这也说明石家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因为某种原因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事实上,石家河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在短期内锐减,社会发展迟滞的现象④,成人因意外死亡的例子增多,人们在瓮棺葬中随葬大量玉器,是有着期盼灾难过去、农业丰收、人口增多愿望的。瓮棺葬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期 ①周光林,《浅议石家河文化雕塑人像》,《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②杜金鹏,《石家河文化玉雕神像浅说》,《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③李龙章,《浅议石家河文化》,《江汉考古》1985年-10-01 ④吴桂兵,《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区域功能与普遍影响》,《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玉器鉴赏基本知识 一、玉器鉴赏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二、古玉器鉴赏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60秒。 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

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三、玉石之王,,翡翠 翡翠主要鉴定特征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黑色。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点测法),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商代玉器特点

商代玉器特点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的玉器在继承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基础上,与青铜器艺术互为借鉴。互为影响。在造型上,商代玉器常常因物赋形,展示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巧,并在像生造型中实现了摹形与传神的统一。其匀称的比例和形与色的统一,既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造化法则的领悟。又反映了他们的独创性。在纹饰上,商代玉器以线条为主,采用线面结合和浮雕、圆雕等手法。纹饰灵活多变,栩栩如生,显得更为细腻、精致。其风格则具有崇尚自然和神人合一的宗教色彩等特点。 早期前段的玉器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墓葬的出土物为代表,有玉圭、玉琮、玉璜、玉刀、玉戈、玉璋、玉钺、玉铲和兽面纹柄形器。玉圭、玉璋、玉戈都是此时新出现的器形,器体极薄,应是礼仪用器。琢有阴线纹饰的七孔玉刀,长65厘米,宽9.6厘米,厚不过0.1~0.4厘米;玉璋长48.1厘米,宽7.8厘米。这类大型薄片器不堪实用,当别有用途。制造这种长而薄的玉器首先要从大块原生璞玉上锯片开料,此种作工尚不见于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琮之开 剥成方柱形玉坯的做法也不相同,显示出商代早期玉工技术的进步较大的柄形玉器,长17.1厘米,宽1.8厘米,通体分为10节,其中两节琢有兽面纹饰,精细光亮,以阳线表现目、口,似为殷墟兽面纹玉器之先声。由此可知这时的玉器在开料、抛光等技术上比原始社会的制玉工艺有了一定的进步,并出现了新器形

和新的装饰手法。 商代早期后段的遗存以郑州二里冈遗址为代表。同期的河南省郑州铭功路、白家庄和人民公园,湖北省黄陂盘龙城,河北省藁城台西,北京平谷刘家河等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玉璋、玉戈、玉璜、玉柄形器和小件装饰品。黄陂盘龙城出土的长达93厘米的玉戈,是目前所知最长的一件。这时的玉器在工艺上未产生重大变化,只是有些器形更大,阴线纹饰更精。 商代晚期指盘庚迁殷以后(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王陵区的11座大墓均被盗,劫余幸存的玉器极少,仅有玉戈、玉戚、 玉刀、形玉佩水牛形玉佩等少量物品。未被盗掘,玉器出土了755件,连同1949年后发掘出土的商代晚期玉器约有1200件以上。从工艺水平与风格看,有王室玉作及大小奴隶主玉作,也有来自方国的玉器,如有的出土玉戈上的刻铭说明是洮国和卢方所制。从某些出土玉器的材料和形式看则出自龙山和良渚文化圈,卜辞中的“取玉”或“正(征)玉”等内容正反映出商晚期玉器来源的多元性。 玉材产地据有经验的玉工目验,商玉中确有新疆和田玉,这样就把和田玉器的历史向前推到商代晚期此外,尚有夷玉、独山玉以及其他地方的彩石玉材,说明殷王室确实向方国“取玉”、“征玉”。 琢玉技艺①掏膛技术。殷墟出土的两件玉簋有着较大的内膛。其掏膛工艺与玉琮从两头钻心不同,它只能从上部镟起,逐步磨磋成深腹。因此需要按照同心圆的规律,将砣具固定,旋转簋坯,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进行琢磨。但也可能是用小管钻多次取心后经琢磨而成。 ②掐环技术。也有用一块玉材锼空掐磨成两个以上互为联缀的活动链环。

清华大学宝玉石鉴赏答案

学堂在线清华大学温庆博刘晓丽宝玉石鉴赏答案 习题 单选体现宝玉石美丽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颜色光泽折射率花纹 正确答案:颜色 单选下列各性质中,与宝石价值关系不大的是:颜色硬度及耐久性密度 稀有性 正确答案:密度 单选下列宝石大类中,总体上透明度最好的是: (1/1分) 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玉石)有机宝石和田玉 正确答案:单晶质宝石 单选稀有性会影响到宝石的哪方面特性 (1/1分) 装饰美观性价值及投资耐久性鉴定难度 正确答案:价值及投资 习题 单选蓝宝石【不具有】以下哪种颜色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红色 单选下列宝石属于单晶质宝石的是: (0/1分) 绿松石碧玺翡翠琥珀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请在下列宝石中选出猫眼石: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Explanation 图B为黄色蓝宝石,图C为星光蓝宝石,图D为碧玺。 单选多晶质宝石(玉石)最多见的颜色是: (1/1分) 红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正确答案:绿色 单选请在下列图片中选出孔雀石:

? ?? ?(1/1分) A B C D 正确答案:C 单选下列宝石中颜色最多样的是: (1/1分) 坦桑石碧玺水晶孔雀石 正确答案:碧玺 单选合成红宝石和天然红宝石的差异在于: (1/1分) 颜色化学成分内部结晶结构成因 正确答案:成因

习题 单选在几千年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中,主要的宝玉石种类是: (1/1分) 钻石单晶质宝石多晶质宝石翡翠 正确答案:多晶质宝石 单选西方最早开发水晶的国家是: (1/1分) 古希腊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 正确答案:古埃及 单选钻石最早发现于: (1/1分) 南非印度缅甸俄罗斯 正确答案:印度 习题 单选按照现在地质学的认识,地核的成分相当于_________的成分。 (1/1分) 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玻璃陨石 正确答案:铁陨石 单选上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花岗岩 单选下地壳的成分相当于: (1/1分) 花岗岩玄武岩石铁陨石铁陨石 正确答案:玄武岩 单选地球上最深的矿井约为公里深。按照正常的地热增温速度,这个深度的地壳岩体的温度约为: (1/1分) 100 ℃200 ℃300 ℃400 ℃ 正确答案:100 ℃ 单选大陆表面出露最多的岩石种类是: (1/1分)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制品的质地不十分通透,也不是新疆和阗玉的那种精光内敛似的 半通透状,而是一种光泽弱而外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实物对比才能体会的,很难用语 言表述清楚。进入清代以后,尤其到了民国,岫岩玉的玻璃光泽开始比较凸显了,质地与 红山文化时期的差距很明显。而现代的新岫岩玉工艺品的质地几乎可以与玻璃相媲美,完 全丧失了玉的美的本质体现。现在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了规避玉质的明显破绽,多采用独 山玉或石性较强的地方类玉,这样的仿品一般仅从质地上就可以鉴定其伪。 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收藏者视野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此以前的 二十多年中,红山文化玉器仅仅是北方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新石器石器晚期的出土物而已。如果从这一收藏年代上估计,红山文化的传世品最多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玉器的表 面不可能附着古旧的包浆,甚至不可能带有明显的熟坑包浆,这是比较合理的时间推算。 尽管如此,仍不能排除清代、民国时期发现零星红山文化玉器传世的的能性。 据老一代收藏家说,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家往往将偶见的红山玉器认定为老三代古玉。所以说,如果发现一件典型的熟坑红山文化玉器,应该高度注意,但决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 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 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 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 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造型有时代性。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 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 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 个时代的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如纹饰也有关。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 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 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 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 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 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Jad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recipients.Its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

详解玉石之路

以笔者于1989年初正式提出“玉石之路”的构想,简单地描画了玉石之路东部地区示意图(注1),那时只是为了说明“玉石之路”本为客观存在的历史陈迹,便参酌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勾出自新疆和田至安阳的一条玉石之路,省却了夏、商周之玉石之路,给读者造成了一个历代王朝玉石之路都是一个版本的错觉,更遑论长达6000年的史前时期玉石之路,亦未讲明史前还有若干支玉石之路,如珣玕琪玉路、瑶琨玉路、鬼国玉路以及球琳玉路等非常重要的区域性的玉石之路及其跨区域的玉石之路网络的存在。嗣后,发现此“玉石之路”的说法存在上述欠缺,曾用“昆山玉路”来暂时矫正原“玉石之路的提法,但这仅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也认识到,“玉石之路”是一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历史、考古、地质、矿物、交通运输、内外贸易等等许多专业,不是个人的微薄力量所能胜任的。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的构思存在一定的失误和不足,便需尽力加以补正。重新检阅了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玉器情况,对原“玉石之路”的构想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了补充意见,草成此文以修正和补充1989年发表的《玉石之路的探索》之失误和不足。远古的人们在产玉的溪流和冲积扇采到了玉璞之后,将其搬运到住地或城塞加工成器。久而久之,采玉、运玉不断地经常往返,便踏出了一条专门用于运玉的小道。由于我国玉资源分布极广而又不平衡,玉产地往往与政治、文化中心相距甚远,最终形成的多条运输玉石的主次干线,并组成互为交错的网络,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历史上的“玉石之路”。这种玉器起始是区域性的,相当于考古学的文化区域,经过几千年的沟通,由小道变成通途,竟成了几个文化区域通用的玉石干线,最终形成全国性的运输玉石和丝绸、珍宝等物资的运输线,它也是远古最早的的商路,打通区域阻隔,构成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由疏到密的“玉石之路”网络(见附表:史前一西周“玉石之路”示意图)。这并非我们凭空臆想,而是一桩被人遗忘了的史实。当今的任务则是,我们必须通过考证而得知往昔运输玉石的交通路线的本来面貌。一、夷玉之路夷玉之路本名珣玕琪,其玉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始于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距今8200年。距今6000-55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夷玉的使用的频率增高。目前根据地质调查,了解到夷玉主产地在今岫岩县细玉沟,诸夷部可能均取玉于此。夷玉运输往北至今黑龙江省依安乌裕尔河大桥遗址;向东北至饶河小南山遗址;向西至克什克腾旗好鲁库遗址;向南至大连郭家村遗址。从岫岩矿点至北、东北的直线距离约一二千公里,以出土的玉器地点为基点将其连接起来,便可勾勒出夷玉运输路线图。夷玉的另一个产地即泰岱蕴藏“怪石”(石之次玉美好者也)的地方,疑其山东大汶口文化诸部落可能均取玉于斯,其直线距离约二三百公里。淮夷采玉,诸如凌家滩文化部落用玉取自当地的玉矿,这就是“就地取材”。举凡史前各部落取玉距离均较近,古人均称其为“就地取材”。二、越玉之路越玉称为瑶琨,明清方志界定其产地为江苏省句容县之茅山,亦称为“茅山石”,其佳者被誉为“水石”。近年根据地质调查,发现江苏溧阳县小梅岭自古以来便出玉,称为“梅岭玉”。茅山、小梅岭可能是越玉的两个主产地。各部取玉的距离不等,如句容丁沙地文化遗址即在茅山一峰宝华山下,其二溪环绕丁沙地,取玉当在二溪之沙滩或坡地。良渚文化中心地区的余杭可能取玉于小梅岭,其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上述夷、越两部有无跨区(玉文化板块)取玉目前尚无确证,笔者认为在两个玉文化板块接壤地带和邻近区域发生跨区的可能性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假如直接地跨区取玉有不便之处,两部之间还可能间接的交换方式取玉。俄罗斯与日本考古学家均指出,环贝加尔湖地区新石器时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玉器文化与古代中国和满韩文化已有了广泛交流,并“表明这些黑龙江省的玉类似乎也可以推定其可能是取自贝加尔湖的软玉”。(注2)今贝加尔湖位于《禹贡》冀州的鬼国之北部,可能出现了东夷向鬼国取玉的活动,出现了跨区取玉的交易,其直线距离约2500-3000公里。三、史前玉文化亚板块的“玉石之路”网络至距今4500-4200年,夷玉、越玉两文化板块相继衰落,夷文化亚板块中继少昊(大汶口文化)玉文化的海岱龙山玉文化崛起,其玉产地即泰岱地区,其玉材即那里

浅析商代玉雕动物的艺术特征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 考生学号: M12130500008 考生姓名:许美婷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浅析商代玉雕动物的艺术特征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玉器生产制造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热爱玉器的民族之一,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源远流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力也”可见,凡是美好的东西,古代的中国人都会拿来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和比较。同时,玉器也因其本身的温润可亲,色泽柔和以及具有美而不艳特质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对于一个讲求中庸的民族来说,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事之道,也暗含着我们民族一贯的审美欣赏心理。 商朝年代并无定说,如果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约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有丰富的考古发现,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有众多的玉器出土,商代早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期的郑州市郊二里岗遗址、晚期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殷墟妇好墓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的出土不仅充实了商代玉器的实物资料而且也对商代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商代玉器是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玉器的继承和发展,将南、北琢玉技术结合,创造了中原玉雕艺术的新风尚。商代玉器与前代相比,规模空前,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逸周书·世俘解》中有记载“凡武土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可见商制玉昌盛之程度。 以往对于商代玉雕的研究多是从玉雕的器形入手来进行分类研究,笔者希望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研究商代玉雕的艺术特征即动物形玉雕,原因有三:一、关注商代动物形玉雕的学者较少;二、动物形玉雕对于研究商代的生态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三、动物形玉雕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玉雕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亦有“玉养人”之说。研究商代的动物形玉雕,探讨商代的生活环境,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有重要的意义。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

收稿日期:2002-02-28 作者简介:王永波(1953110),男,山东省荣城市人,山东省文化厅研究员。 玉器研究的理论思考 王永波 (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处,山东 250011) Abstract:As a rising discipline,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Jadeolog y are being perfected.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se theoret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content,methodology,task and develop -mental process of Jadeology,property of jade culture,human concept of jade,distinctive m ark of jade and stone,and the division of jade culture into different periods,etc. Key w ords:Jadeology;jade culture;div ide into periods;theoretical method 摘要:玉学是从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学等分离、融汇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尚处于初步构建的过程之中。文章采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对玉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基本任务、发展过程、玉文化的属性、玉的人文概念、玉石分化界标和玉文化分期及其产生、发展、演化机理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玉学;玉文化;分期;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2)05-0024-06 玉器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和地质学、矿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宗精美玉器,如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中原殷周文化和巴蜀三星堆文化等众多玉器的出土,使社会各界研究、收藏玉器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玉文化研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玉学0则是玉器研究领域新近提出的概念1。1995年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在安徽巢湖召开/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0预备会,杨伯达先生提出了5关于玉学理论框架的设想6和5关于玉学论证及纳入国家课题计划建议6的意见。2001年中国境内就有北京、沈阳、新疆且末和台湾台北等4次全国规模的玉器学术研讨会,表明玉器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学术热点,并且玉学的要领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数代人的集体努力。笔者 不敏,愿奉积年之思,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玉概念的属性及其层次 玉是什么,什么是玉?玉和玉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的问题。5礼记#聘义6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0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用拟人手法阐释的玉概念。许慎5说文解字6:/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0基本上承袭了孔 24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

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红山文化玉-CUHK

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 邓聪刘国祥 (一)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不少呈片状器物。然而长久以来,红山玉器片解技术就像谜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l号、21号墓出土二十多件玉器中,不少是片状器物。其中一件兽面玉牌宽14.7厘米,厚度仅0.4厘米,可以说是红山大型玉器中最薄的一件。笔者有幸在去年11 月,得上手观察这件玉器,两面都已全部研磨平滑,无法辨别玉片原来片解的痕迹。 最近报道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中心大墓出土M4:1 的玉鹄,更是片状玉器中的精品。据王来柱先生指出,这件玉器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较平。平面近长方形,具流线型外廓。在详细讨论这件玉鹄正面和各种特征后,王先生还指出玉鹄的“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的开料痕和4个竖穿隧孔”1。这三道横向开料痕在玉鹄背面的线图和照片中都有明确的显示,其上一道痕较长是位于右侧上方两隧孔之间,其下两道痕也是在右侧下方两隧孔之间。(图一)王先生的观察,是探索红山玉器片解切割技术出现很重要的发言。 笔者的观察印象认为,M4:1玉鹄整体,呈扁平状,整体规整,将之放置在平坦枱面上,玉鹄与枱面的接触,四平八稳,与凌家滩、良渚扁平玉器起伏的平面,是完全不同的。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王来柱先生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测,玉鹄的片状素材,很可能是由锯片切割技术开片的毛坯。然而,有关王先生所指出三道横向开料痕的判断,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据笔者观察,玉鹄背面右侧由上而下这三道横向痕迹:

a.第一道横向痕迹,位于上侧一对隧孔之间,其下面隧孔周围,是先有斜向局部研磨的线状痕。其次才是横向研磨,从这两组方向不同研磨痕先后观察判断,前后两期研磨,目的都是为隧孔的周围减薄。尤其后者横向比斜向研磨的范围稍大且深,从横向研磨痕观察,推测磨石的刃部厚度在0.3-0.4厘米。这些研磨减薄的施工,很明显是以手持小型条状断面方形砺石直接加工。 b.第二和第三道横向痕迹位于下侧一对隧孔的右侧,同样可以见到如第一道横向隧孔周围的局部减薄研磨。隧孔左侧凸起隔梁似的部份,是减薄后形成的。减薄加工的工具,当然和上述手持砺石是相同的。 这样,从以上分析显示,玉鹄背后三道横向痕迹,既不是开料痕,更并非是片形磨具所切割的痕迹。至于要解释为什么玉工要在隧孔周围减薄,推测应该是与隧孔间的绳子穿系作用相关。如果把玉鹄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一件勾云形器对比,两者背面几乎都是具同样的横向痕,都是集中于隧孔周围施工减薄,这作为一种隧孔加工技术,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在阜新县胡头沟遗址出士玉龟 (M1:7),腹面正中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孔两侧亦有明显减薄的结构,可以比较。 (二)第二地点l号家27号墓出土双勾云形器的开料探索 2008年10月,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直接观察巴林右旗那斯台勾云形器,长18、宽10、厚0.6厘米,扁平工整,特别是背面十分平坦,如果这不是片切割的素材,是难以想象的,但却苦于红山玉工的习惯,往往对玉器制作千锤百炼,原毛坯的加工痕迹,丝毫不留,令人难以捉摸。红山玉器片状器是以片切对向加工的发现,首次是从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27号墓的一件双勾云形器中确认的。 这件玉器知名度很大,既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一书封面,被称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长28.9、宽9.3、厚0.55厘米2。据郭先生等的描述,此器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叩之声脆。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方殿春、朱达认为:“这件勾云形器可正名为玉兽面饰。是红山玉器中的重器,应该注重从形制、纹饰的分析深入讨论。"3然而,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在中国国内出版物中,此器正面的照片曾多次发表。在20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展”的图录中,发表了牛河梁27号墓勾云形器正反两面的照片,让人可以分辨此器正反面之差异4。2000年12月笔者在东京上野博物馆内,第一次观察到这件勾云形器的正面,但未能上手摩挲为憾。去年11月,笔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终得尝素愿。对这件几于是30x10 厘米大型玉器薄片,究竟是如何生产之技术问题,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据笔者观察,此器的正反面,有着施工程度差异的表现。具体来说,郭先生等指出所谓正面,就是纹饰施工完成的一面,而反面纹饰,最少尚有三份之一施工未完成。最令笔者所兴奋的发现,是在反面中间部位,发现了一道长达14.6厘米横向切割痕,特别左翼镂孔以上,接近长达6厘米横长切割,明显是对向片状切割的痕迹,片切割经常留下近似平行线状痕,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