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2卷 第4期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 No14 2002年11月Jour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02

文章编号:167121068(2002)042167204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刘保军

(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书法;美学;线条造型;情感性;独创性

摘 要: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使书法具有生气

勃勃的运动,交织成匀称、连贯、参差、飞动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平衡,而

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造型美;书法是情感性突出而又充满个性的艺

术,它在表达作者意志、品格和思想感情的同时,便产生了强烈的个人

风格,表现出书法美的情感性和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至爱。人们喜爱书法,是因为它能示人以美,能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那么,书法到底美在何处?它具有哪些美的特征?我以为,书法美,不外乎线条造型美和内在本质美两个方面。

一 线条造型美

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美。书法的线条造型美,体现在线条的自身美和线条的组合美。

1 线条的自身美

书法的线条,就是通常讲的“点画”。作为汉字造型的基本要件,点、横、竖、撇、捺、钩、挑、折等基本笔画,是线条美的基础。尽管有书体、流派的差别,线条外形也不相同,但要写出美的线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看线条美不美,可从以下两方面判断:

(1)线条有无力感。线条的力感关系到两个因素:一是“中锋”;二是“涩行”。中锋用笔,就是笔锋居中的一种用笔方法。宋姜夔《续书谱》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1]中锋用笔,就能万毫齐力,提顿自如,写出的笔画自然、浑厚、有立体感,有一种丰满充实、向外凸起的感觉。“涩行”与“中锋”有内在的联系。“涩行”强调更进一步。“涩行”,是笔锋在纸面上行进时,遇到阻碍而又克服阻碍前进的过程表现。笔锋着纸,不是平拖而过,而是逆势运行,写出的线条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显示着一种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力透纸背”。古人常用“折钗股”、“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折钗股”,是指钗股两头用力对弯时,有一股绷起的力量;“屋漏痕”是说水滴从收稿时间:2001212224

作者简介:刘保军(19502),男,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工作。

861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屋顶沿墙流下时,是一边克服墙面阻力一边缓缓滴下的。

但是,讲中锋用笔,不是完全否定侧锋。姜夔《续书谱》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2]这是讲用笔的辨证关系。书法中兼用侧锋,用得好,可增加俏丽感,正如红花还须配绿叶。

(2)线条有无动感。僵死的线条不能成为书法。只有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线条才能被人们所欣赏。一件成功的作品,是自然少不了线条的动感的。这种感觉,在用笔上最能体现。用笔的轻重、缓急、起伏、正侧能引起线条的千变万化,从而产生动势和节奏。音乐有音的强弱、高低和节奏的快慢。而书法线条虽然没有声音,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古人称点为“侧”,称横为“勒”,这都是说它的“势”,势是什么?是反映书法生命的运动。正是有了这“势”,才有了生气和节奏。这是书法之所以能示人以美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3]

2 线条的组合美

由于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只有线条自身的美,还不能构成书法美的整体,只有把线条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书法的整体美。在线条的组合中,集画成字,谓之“结构”,集字成篇,谓之“章法”。“章法”是以“结构”为基础的,没有“结构”,“章法”也就无从谈起。从审美的要求来说,线条的组合虽千变万化,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外乎以下三条,即:平正、呼应、变化。

(1)平正 平正是指字的重心平稳,就象房屋的梁柱、门窗,一定要保持平衡一样,使人看了有安稳舒适的感觉。平正,是对任何一种书体结构的总要求。楷书要求尤其高。楷书要求每一个单字本身必须是重心平稳的。然而,在处理重心平稳的方法上,各书家又不尽相同。如欧阳询喜欢采用偏正互补平稳结构,而颜真卿则采用左右外拓,两肩齐平,正面视人求得字的端庄。而在行草书中,某一单字可以是不稳的,但须通过字与字的倾侧互补,来达到整体的协调平衡。当书写某个字或创作某件作品时,画与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可能会有轻重、大小、疏密、正侧差别等,但整体必须不失平衡,正象我们今人喜欢不对称的平衡一样,因为我们觉得它更富有动势和美感。

(2)呼应 呼应的作用,是将原本独立的线条进行相应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字中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势不断。毛笔在线条中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笔势”。作书时,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的起笔所利用,这样,上下笔之间或上下字之间就自然产生了联系,形成呼应关系。一件成功的作品,笔势往来呼应是不可缺少的。所谓的“一气呵成”,就是有意无意地制造和加强这种呼应关系。在行草书中,呼应关系容易体现,因为线条之间充满了有形(笔连)和无形(意连)的呼应。但在篆、隶、楷书中,线条的呼应关系就不象行草书那样容易观察了,但它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认为楷书点画间没有牵丝往来就是没有呼应,那就错了。需要清楚的是,由于楷书点画互不连属,上一笔的收笔到下一笔的入笔之间,是手提毛笔悬空运行的,纸上虽无形可见,但它却是上一笔到下一笔运行过程的一部分,是虽断而实连的无迹的呼应,构成了无形的连贯。

(3)变化 线条的组合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方圆变化 方笔刚劲挺拔,圆笔柔润清秀。只用圆笔多失阳刚之气,只用方笔多有刻板不遒。只有方圆兼用,才能孕育生机。宋姜夔《续书谱》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

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4]大小变化 如果字的大小雷同,便显得呆板无生气,只有大小参差,才显活泼和富有节奏。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

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5]多么绝妙的比喻!

斜正变化 斜正变化,是以字的形态倾侧取势。一行中,字时而左斜,时而右倾,但始终又保持在行线中,不偏离中心,给人以形斜体正,势曲态直的感觉,从而获得险中求正的艺术效果。这就象杂技演员空中走钢丝一样,虽然身体左右在晃,但仍不失重心,不仅不会掉下来,而且还能在上面做出优美险绝的动作。

纵敛变化 纵敛变化既表现为字的开放、紧收的变化,也表现为主副笔的伸缩变化。纵敛变化,可增加气势和动感。若将相邻之字做横向放宽或将一字之主笔做拉长的夸张,在整体上会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

疏密变化 疏密变化实际是“留白”艺术。“留白”适当,就能疏密得宜,疏而不空,密而不挤。姜夔《续书谱》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

至凋疏”。

[6]此外,如轻重变化,开合变化、主次变化,以及墨色的燥润、枯湿变化等,种类还很多,不一一赘述。

二 书法的本质美

书法是通过线条造型示人以美的。然而,书法美的最高要求,还不在于它的形象美,而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在的本质美。

1 书法美的情感性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矣”。

“笔墨性情,皆以其人性情为本。”[7]这里所讲的“如其人”,不是指人的外形,而是指人的

思想情趣。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思想感情,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会直接受其审美情趣的影响,而审美情趣的形成则常与其思想、性格、气质有着密切联系。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情绪下写出的作品,其神韵是不同的。高兴时,心情舒畅,笔下多秀美;烦闷时,精神抑郁,笔下多沉重;急躁时,笔下多匆忙,惬意时,笔下多闲雅;信手拈来多率意,静思之后多凝练。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和寄托作者的胸襟和感情。王羲之与亲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绮丽景致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即兴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书字法秀美,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充分表现了其当时那种“快然自足”的情怀。很显然,书法具有明显的情感特点,是作者意志、品格、精神、情操的外在表现。当那些带有情感的线条出于作者之笔时,就已渗入了自己的思想情趣,同时也就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一般说,思想活泼,性格豪爽的人,其书法不会拘谨;举止端庄,品行正直的人,其书法也不会轻浮。

961 第4期 刘保军: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071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2 书法美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一切艺术共有的审美要求,书法对独创性的要求更高。失去了独创性,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书法就谈不上美。

宋黄庭坚有诗云:“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8]他不主张总是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学习古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笔笔有来历”,却一笔不属于自己,到头来

“神”兼备的,尤其不可能再现他人原作。只能是“奴书”。其实,学习他人是很难做到“形”、

“书法要求心手双畅—即艺术家在写字时的感情的活力所引起生气勃勃的心手间的合作—它只有经过多年实践才能做到,由此产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大师的作品是无法仿制的,即使由另一位大师仿制也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毫厘不爽是可能的,但这样的复制品总显得矫揉造作,缺乏生气,因为除了原作者外,任何人都无法在笔触中注入自发的、无意识的精神”。[9]正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虽有很多书家摹仿,均不可及。这是因为后人不可能身临其境,也自然没有王羲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就连王羲之本人离开当时的情景,日后书写百十遍,也未写出与之相同的第二篇来。由此可见,书法在感受—表现—再感受—再表现的运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绝对的重复。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书法大家,莫不为创造自己的面目而竭力尽心。如汉代张芝变章草为今草,书法体势纵横,笔意奔放,人称“草圣”。三国魏钟繇变隶书为楷隶,书法清劲、遒媚,形成由隶入楷的新貌。王羲之变汉魏古朴书体为简捷流便的行书,书体超逸、雄秀,被誉为“书圣”。又如欧阳询书法的“险峻”;怀素书法的“恣肆”,颜真卿书法的“雄强”;米芾书法的“清新”;苏轼书法的“质朴”;赵孟(兆页)书法的“俊秀”;郑板桥书法的“奇拙”等,都具有鲜明的自家风格。

然而,真要创出与众不同的新形象,新风格,成自家面目,而且能被人们所欣赏,并非易事。因为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所表现的客体本身就是姿态万千的,而书法却是以单调的线条造型来体现。如写一个“大”字,就那么几笔,要把它写得有巨人举步之形,虎虎有生气,给人以美感,没有相当功力是难以做到的。

总言之,书法是情感性比较突出的线条造型艺术,它能通过生动的线条形象曲折地表现出审美感情,“能间接地把可见的力量与动势间令人满意的美的平衡输入脑中”,[10]使人产生对自然万物的美的联想,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正因为如此,我们当代人,尤其是当代的青年人,无论是在书法的理论方面还是技法方面,都应该下点工夫学习、研究,以书法艺术创造人生的美。

参考文献:

[1][2][3][4][5][6][7] 无锡书法艺专[J].古典书法理论,1985.5

[8]祝敏申. 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9][10] 无锡书法艺专[J].选题论文,198619

(下转第175页)

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J ].装饰,1998(3):10

[2]李砚祖. 工艺美术概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

[3]柳冠中. 共生美学观[J ].建筑学报,1986(10):12Symbiotic aesthetics embodied in pluralistic design

L IU Jing 2sen

(Department of Art Design ,Hebei light Industry College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20,China )

K ey w ords :pluralistic desig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symbiosis

Abstrac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pluralistic design.It points out tha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ing out new design concepts.Is also discuss 2es the design theory in the industrial age and the pluralistic design of after -modernism.(上接第170)

The calligraph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L IU Bao 2jun

(Library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

K ey w ords :calligraphy ;aesthetics ;line plastic ;feeling ;creation

Abstracts :Callingraphy is aline plastic art.It can make aesthetics possess vivid activities ,in 2terweaving into the balance of symmetry ,hanging together ,flying symmetrically or asym 2metrically along with the weave transmutation of lines.Thus the aesthetics engenders plastic arts of vital force.And the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art with full of intense personlity ,and feel 2ingful ,when it expresses the autor ’s volition ,character and feel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esthetics engenders intense individual style.Then the feeling and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can be represented perfectly.

5

71 第4期 刘景森:多元主义设计思想体现的共生美学观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可称之为汉字文化,也可称之为毛笔文化。因为汉字与毛笔相接合便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这一神奇的艺术特色。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独领风骚。但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却在他的巨著《历史哲学》中,把汉字大大奚落了一番,硬说它有碍学术的发展,他对中国绘画一窍不通,也妄加评说,更有失大师风度。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外文书法所开拓的艺术领域,与汉字书法艺术的洋洋大观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是汉字造型的独特艺术性。西方字母符号的优点是具有书写的简明性,但字形变化有限,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力。而汉字的造型却具有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独特艺术性。 二是毛笔书写的独艺术性。硬笔书写非常方便,易于掌握,但在字体的粗细及笔锋的变化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毛笔是柔毫、长锋、富有弹性。人称毛笔有四德:锐、齐、圆、健。即是说它能屈能伸,刚柔相济,通过笔的粗细、轻重、虚实、正侧、强弱、燥润、徐疾、滑涩、方圆、提顿、翻绞等形成变化无穷的线条运动美。 三是汉字字体的丰富多样性。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发展成了相当完美的汉文字体系。周代的钟鼎文、石鼓文、玉器铭文,秦代的大、小篆,一直到汉以后盛行的隶书、真书、行书,发展到唐代相当完美的草书,经历了一两千年的群众集体创造,使汉字各种书体与流派日趋完美。中国书法文化的异常丰富的资源既有助于形成一门独立的整套程式法则,又哺育后人去进行大胆的个性与风格的新探索,在世界艺苑中独放异彩。 写毛笔字要求心平气和。练字尤须精神专注。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主张:“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卫夫人也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老舍在谈自己用毛笔创作的体会时,这样说:“气静思熟,如平泉远流,不激不竭。”培养书法艺术的嗜好是一种清心养性的好方法。 中国书法的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仿宋体。 中国书法大师有: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

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战国时 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课程标准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书法鉴赏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理论 开课部门:社科部 规定课时:课时 一、前言 .课程性质 《书法鉴赏》属于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定位 《书法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讲授 除了涉及到书法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艺术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艺术鉴赏层次。 ()欣赏 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书法家的作品,通过作品展示,相关影音资料、现场书写等形式将书法艺术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有所思、有所想。 ()感悟 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作品“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懂得如何从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入手,对书法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2.能力目标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教案单元教案内容学习目标参考学时 、书法艺术的构成要素、汉字的特征及要素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了解汉字的特征、要素、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了解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书法艺术的形与质、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书法特性的区分 、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能够区分和鉴别书法特性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 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 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四、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 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五、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 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六、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 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七、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一、书法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 情感、意蕴的艺术。 书法的主要特征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 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

书法审美

凡有文字,必有书写。书写应当遵循既有之规范。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行为本身即具有对规范和审美融合一体的天性追求。 书写规范对书法形式美的构建,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书法的形式美强调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精熟。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执笔以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为要;起笔之际的藏与露,中锋行笔之时的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点画形质的方与圆如何表现,这些规则构成了书法形式美的最基本元素。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这种布局安排,通过点画形质、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顾盼变化,表达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和世间万象,呈现出依托形式美而存在的意境美。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 随着汉字字体的演变,书写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离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如何变,书写的是汉字这一根本贯穿至今。书家恣情任性的挥毫必须在书写规范的框架内是一个基本认知,即便书写狂草亦不例外。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对书写规范遵循的程度折射了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学养。质而言之,书写规范的审美价值取向,基本是受儒、道、释三家为核的思想文化观念熏陶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庄严自正。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在正其心,心正则处中道。能戒慎省察,约束自身;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情与理得到相互统一,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中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主流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渗入到各种艺术活动的评价机制。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书写规范的审美中,就是将遵循法度与抒发性情的各种形式因素融合成和谐的整体。重法度是书家整体思维的理性化在笔端的体现,用笔当不激不厉,结体应势和体匀,章法须得中道。孙过庭在《书谱》中的阐述很到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重情性是人的本性需求,古代书法理论很早就把书法艺术中形式的表现与人的生命形式比拟起来。“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128页)由于有了中和的观念,书家在情理和畅的书写空间中蕴化其心性本源,书法的法度和书写的情性得以各自节制,超越对立,彼此融通,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气派。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天地万物皆源于道。“道性自然”,自然即道本来如此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亦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人性的本真是自由自在的。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书法以文字为起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自然之象,从主观上看则“乘物以游心”,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返朴还淳,恣情任性。张怀瓘在评价钟繇、张芝的书法时,认为他们“心悟手应,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205页)。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自然,是道家的终极价值。这种自然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品位。“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449页)。汉代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页)书写之时意在笔先,落笔之处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

书法特征

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晋代开始流行;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

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林语堂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他甚至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观念(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原则),还影响到了“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但是,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如此,则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却是书写的运动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存在于纸上的运动节奏。南宋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皆支离而不相贯穿。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

审美特征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如王羲之《兰亭序》,具有一种浑然天成、西联含蓄、迂回玲珑的秀润美;而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园劲激越,诡异飞动,锋芒咄咄逼人,渴笔历历在目。孙悦和怀素的草书,仪态飞舞、放纵跳脱;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劲骨天纵,而又出神入化。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达到动人的姿态美的高峰。 2、表情美。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将书法的表情美特征揭示了出来。我们已经说过,书法并不对现实事物进行亦步亦趋的模拟和复制,而是出自天地自然的人心营造之象,是由“形象”而直至“虚像”——“心话”的。书法从不以复制现实为己任,相反,他从写字到作为一门艺术生成的全过程就是努力挣脱现实世界现实形势强制的过程,它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创造形式,显示出独立于万象之表的“书魂”。书法不依附于物象和字义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其艺术的灵便性获得充分解放,更能自由而超迈地表现书法家满腔激情和诗意情怀。 3、意境美。著名书法家沈伊默说:“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一幅有诗境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形质之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符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当中。 总而言之,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被谢林称为“凝固的音乐”,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首先,表明建筑作为空间艺术,却可以在欣赏中逐渐还原或转化为时间感受。其次,建筑如同音乐一样,具有象征的寓意,可以激发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再次,建筑的艺术手法上与音乐有许多近似之处。 建筑师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建筑的象征之美与环境之美交融时,便就产生一种独具深蕴的审美意境,一种总体象征意味。 三、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书法艺术发展概况

书法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因此书法起源于文字的产生,先秦书法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统称为“大篆”。最早的夏代应该就有文字,但至今我们不得见其面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学术界公认最早的文字。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主要记录占卜内容,其笔画纤细方直,结体自由活泼,布局参差错落,自然随意。西周不同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线条较为圆厚饱满、结字古朴、章法朝整齐方向演进,代表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气韵古朴浑厚,属于由大篆向小篆变化的过渡的形态。 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形体长方,用笔圆转,整齐规范,体现秦代霸业初兴的时代风貌,现存代表有李斯的《泰山刻石》、杨陵虎符。秦代权、量和诏版上的小篆体现古朴率真的民间风格样貌。 汉代篆、隶、草三种字体共存,多按功用区分使用。隶书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书体。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笔画拨挑明显,风格多样,有如代表“汉唐雄风”的《张迁碑》、典雅秀丽《曹全碑》、气魄宏大的《石门颂》等;汉代篆书,风格较秦篆开始由圆转趋向方正,代表有《袁安碑》、《袁敞碑》等;汉代草书源于日常书写,将隶书简化快写,简称“章草”。传说史游创造了草书;张芝,被誉为“草圣”。赵壹的《非草书》是目前可见到最早的完整书论,但内容主要是,贬低草书、反对超出实用价值的审美活动,可见当时有人不局限于实用,开始追求书法与生命的融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保留很多汉字原始字义,字头以小篆为标准。 魏晋南北朝是完成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且开始自觉的追求风格与创造。钟繇和“二王”揭开了书法史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影响后世历朝历代。南朝《爨宝子》《爨龙颜》为云南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熏陶而立碑,呈现有隶意的早期楷书样貌,方笔为主,古拙中带有灵动之势。现流传的龙门二十品更是魏碑中的精华,为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其中有19品保存在古阳洞,结字方正,笔画粗重,少有圆曲,代表如《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等造像记,其中始平公造像与诸碑不同的是使用阳刻法,锋芒必露、雄峻非凡。此外还有诸多碑刻、摩崖、墓志铭等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铭》《郑文公碑》等。 隋唐书法呈现出空前的兴盛气象,对前代既有革新又有创造,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千余年来的“正书”法度。初唐书家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盛唐书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此二人有“颜筋柳骨”之誉。行书、草书在入唐以后急速发展,通篇意境、体式变化更大,运笔极速,追求书法的艺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王岳川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意境的审美创造历程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觉醒的历程。千百年来,书家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建立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透过中国诗、书、画、印的艺术境界可以解悟华夏美学精神之所在。艺术的意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能使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再创新境。 一、气韵之美与意境之美 1.气韵之美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指涉出宇宙-生命-作品的总体性和本源性:“气”的深层,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气,直指道体;“气”的中层,指主体生命存在之气,强调身心合一的创造性;“气”的表层,是指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宇宙之气和主体之气是其对象化的结晶。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记白云先生书诀》)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在评价书画诗文之前是品藻人物的一个范畴,强调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而是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得其“韵”,即可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 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之作已不是写字而是写心。其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条运行的关键在于得神韵,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书法艺术之美在于书中之精蕴和书外之远致。如《兰亭序》无论是写喜抒悲,无一不是发自灵府;《祭侄稿》更是性情毕现,真气扑人。具有本真之情、本真之性方能造出本真之境。书法气韵的生动与否,与用笔、用墨、灵感、心性大有关系,只有“四美俱”,才能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只有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气韵灌注的生命体,作品才会呈现出卓约不凡的气象。 书法的无言独化之境除了与气韵相关以外,更深一层体现在书法意境的营造上。书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不确定性魅力。 2.意境之美 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因此,不妨将意境构成呈现为“象内之境”、“境中之意”、“境内之道”三个层面加以界说:

如何正确评价书法艺术

如何正确评价书法艺术 张建忠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日益昌盛,中国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正确评价书法艺术,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评价书法艺术,也可以称之为书法艺术欣赏或书法艺术的批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对象,即书法作品,包括作品形成的时代、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同时也包括对作品作者的生平、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的了解。二是审美主体即作品的批评与欣赏者,它包括批评者的人生经历、文化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品与市场的关系,缺一不可。 尽管千百年来,关于书法的评价见仁见臹,莫衷一是。但是,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把握作品的艺术特征,正确开展书法作品的艺术评价活动。 一、正确开展书法艺术评价的前提,是欣赏者批评者要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修养。 艺术评价是一个共鸣的过程,只有那些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才会被艺术的感染力所打动。如果让一个对中国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去评价唐代草圣张旭的艺术风格,他能一言中的吗?书法作品是一个由抽象线条组成的综合文化体,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与宗教哲学思想色彩。比如小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鉴于文字混乱,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义,严重影响政令颁行的情况,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臸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秦篆,后人称之为小篆。这个常识的问题国人皆知。但是小篆是在什么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与大篆的异同又在哪里?小篆的整体风格表达了时代的哪些特征?表现了君主的哪些意图?它又是受什么哲学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它在书法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它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问题知者便很少了。 有人会说,这些问题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对!这种说法完全正确。可是专家们研究的成果,得出的评价,你看了没有?你没有看,你就不了解小篆的真实含义,又怎么对小篆进行评价呢?中国书法是一种文化,它是以中国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字几千年来是一种工具,它的普及程度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头之中。尤其楷书,特别是唐楷,没有人不了解的。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就是这种普及,贻误了对书法艺术的正确评价。好多人喜欢用唐楷的法则去评价其他楷书,甚至去评价其他书种。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滑稽的。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书法这种艺术理念,这就象用江南小调的唱歌标准,去评价意大利美声歌剧一样,能不出笑话吗? 中国文字是华夏民族由蒙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到汉朝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中国书法也从此迈开了艺术生涯的第一步,因此说,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末的魏晋时代。书法艺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文明多种艺术的营养,形成了风格多样五彩缤纷的书法现象。因而后人评价书法,往往爱借用姊妹艺术的语言,去表达书体的风格,如书卷气、金石气等,对人的赞誉之词也直接用于书法的评价,如阳刚之气、阴柔之美等。甚至用书法的风格去比拟名人,用颜真卿楷书的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傅合远 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 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 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 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 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 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 “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逞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