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州调研考试《人生在世经历种种的痛》作文分析指导

2013年广州调研考试《人生在世经历种种的痛》作文分析指导
2013年广州调研考试《人生在世经历种种的痛》作文分析指导

《人生在世经历种种的痛》作文分析指导及范文

【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分析题型】

这是一道观点型的多则材料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和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一致的。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其实也是一道观点型的多则材料作文题。围绕“选择怎样的时代”列举了四种看法:汤因比选择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涵娜选择一世纪以前,伊蕾娜选择未来的世纪,居里夫人选择则是“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可见,观点型的多则材料作文题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列举相同或相反(以相反居多)的看法,以引发考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广州调研的作文题其实就是围绕“如何面对痛”这个核心问题,让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类题型在审题时要注意一个原则:逐则分析,对比解读,综合辩证

【审读材料】

①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需要对“痛”的含义做具体的解释才能更好的立意。其实,“痛”可以理解为困难、挫折、不幸等。同时,这句话也说明痛的普遍性与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痛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如何面对种种的痛才是思考的重点,由此也引出了如何面对痛的三种言论。看到痛的客观存在,更要思考痛的不同层次。“种种的痛”,说明痛是有不同类型、层次的。有个人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痛,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有国家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痛。对痛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考生思维的深浅,视野的大小。

②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在承认痛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提供面对痛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直接说出来。应该说这是我们面对痛的普遍做法,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一种动物本能。本能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正如“有了快感你就喊”,同样“有了痛感你就说”。这样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释放痛感、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如伤心的人哭过了会平静,郁闷的人倾诉了会平和。因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有其可取之处。

③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痛而不言”和“痛了,就直接说出来”形成对比,“痛而不言”就是指有痛感,但是不说出来,而是自己一人承担、解决,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坚强。痛有可能是外在施

加,也有可能是内在产生,但不管是外在施加还是内在产生,面对痛的始终是自己,因此问题的解决还是依靠自已。痛了,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不愤愤不平,不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面对,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味地痛而不言,未必就见得是一个积极的方法。长久地痛而不言,会让人对痛感麻木、灵魂僵化,以致最终屈服于现实压迫,逆来顺受。如何辩证地看待“痛而不言”,体现考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④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句话既和第三句形成对比,又对第二句进行补充,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善言,善于去说,表达痛苦,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对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在于何为“善言”,同时这种“善言”应是一种智慧。而“善言”二字,则为考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言既可以理解为言语,也可理解为文字,更可理解为行为,因为肢体语言也是言的一种,一连串的肢体语言整合在一起,就是行动了。因此,面对痛为何要善言,善言如何体现,应是考生思考的重点。

【参考立意】

通过逐则分析材料,求同存异对比解读后,我们知道题目的中心话题是如何面对痛,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人生在世,痛是客观存在的,无需逃避,而应面对。并且面对痛有不同的做法,一是直接说出来,释放痛感,宣泄情绪;二是痛而不言,坚强面对,但对于痛也不能麻木,甚至逆来顺受;三是痛而善言,恰当地用言语、文字、行动表达痛感,既不麻木于痛,也不鲁莽冲动,而是善言。同时,考生要想写出一篇立意深远、思想深刻的文章,还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仅仅罗列人生中的种种痛,而应写出对痛的思考以及面对痛的做法,二是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之痛,而应延伸至对社会阵痛、国家民族历史现实之痛的认识与思考。

【范文】

痛了,就说

二十世纪70年代,昆仑军区的首长“一号”为磨炼战士意志,决定在严冬把部队开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无人区”拉练。动员令一下,战士们热血沸腾,纷纷咬破手指用鲜血写“请愿书”。拉练中,恶劣的高原环境让部队死伤无数。然而伤兵区里听不到一声“痛”的叫喊。战士们紧咬牙关,浑身打战地忍着、忍着,整个部队笼罩在一片狂热的自我献身的骄傲感中……

这是毕淑敏小说《昆仑殇》里的情节。当时读它时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作家自己就曾是昆仑山上的一个兵,她在这部作品里表达了对昆仑山、昆仑军人、昆仑魂的赞颂与敬意,但我却分明读到其中难言的痛楚和深沉的反思。

在极端恶劣的“无人区”负重、负伤行军,痛吗?一定很痛。战士们能感受到痛,或许他们也曾呻吟。但是“一号”首长传令:凡是疼痛得受不了的,都可以哼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也可以哼哼,各级指挥官,要到呻吟最重的帐篷里表示慰问。这之后,“所有的声音都噎住了。痛苦中的士兵记起了自己的尊严,整个营地进入了死一样的假寐之中”。不愿当“怂包软蛋”的士兵们不再言痛,他们在自我牺牲的幸福感中,“痛并快乐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次手术经历。手术小,麻药都不怎么打,因而也就痛得厉害。我想哭,但妈妈说“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小伤痛都忍不了,怎么面对大风浪”。于是我故作镇定、一声不吭。医生赞道:“这孩子厉害,好多大人都疼得哇哇叫呢!”我满腹苦水,却坚定、自豪地把自己的舌头咬得更紧了。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坦言自己的“痛”?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有一种传统:对苦难的崇拜。我们赞颂铁打的硬汉,鄙薄示弱的凡人;我们相信苦难是一剂良药,因而视隐忍为当然的美德。这种观念无可厚非,可当这种传统被过分强调时,一种近似于道德绑架的东西就生成了。导演贾樟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苦难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因此便有人主动地去占有苦难,把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别人经历的又是什么呢?顶多是一点坎坷。”于是乎,许许多多痛着的人不得不“失声”,越来越厚实地包裹起自己的本能。

苦难与磨砺绝对必要,但沉默隐忍是否永远正确?矢口否认“痛”的人未必坚强,直接喊出“痛”的人未必软弱。真正坚韧豪壮而不言痛苦的人像昆仑“一号”,从战争年代走来、吃过真正的大苦,值得由衷钦佩;但是否也应尊重、谅解“说痛”的人?有时候,释放出心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痛了,就说,这是自然的、真实的性情,也许可再锻炼,但绝对不必羞赧。

人生在世,痛是难免的。有痛,我们要坚强面对,努力克服。但请让我们拥有“说痛”的权利和底气!

【教师点评】

客观地讲,十几岁的中学生能有多少真正人生“痛苦”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作,恐怕有诸多局限,这样的作文题不太容易写好。但如果注意结合阅读积累以及阅读中的感悟思考,注意运用由此及彼的思路,那么就可以找到利于自己发挥的角度,从而写出有感染力有深度的作文。我以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它的亮点还在于作者善于从文化传统的影响方面分析原因,中肯地点出了人们长期以来只认可的“痛而不言”是坚强美德的误区所在,同时理直气壮地表明“有时候,释放出心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议论有深度,有思辨性,很有说服力。

【非师点评】

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阶段的学生,难得有如此深度。

当然也许占了便宜。作者很巧妙地引用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小说,首先小说的细节就很感人,用于例证,也很有说服力。接着引申到自己一次小手术的经历,找到了与小说的契合点。整篇文章文风很一致,后面几段议论跟前面几段叙述语言吻合而贴切,没有丝毫“隔”的感觉。且见解也很到位。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杨克)

蚌贝生珠,痛而不言

人生在世,往往经历种种的痛。初生必定伴随着阵痛,于是坠地一刻,孩童用大哭道出了人生的第一痛,这痛,是生命的给予,也是生命的见证。因此,在承受漫长的人生之痛时不言痛,是一种建立在对生的理解和热爱上的坚强。

莱布尼茨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上帝从众多可能中挑选出的,最好的一个。这被选中的世界是多么美妙,能让我们拥有了充满未知际遇的生命。而这其中既有喜悦也有伤痛。面对喜悦,我们感恩上苍的赐予;面临痛楚,我们也应以感恩的心态选择坦然接受,不抱怨,不言说,在坚强之中孕育生的美好。

痛降临于肉体之上———天生抑或后天,肢体的残缺或是器官的衰败,对于生物体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面对如此生命之痛,这个患有先天性下肢肌肉萎缩的男孩陈志远,却用沉默绽放了坚强之花。自小便知道自己异于常人的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生活上的他努力自立,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学习上他自尊自强,不要求别人对他有特别待遇。靠着特制轮椅走动和依靠自己双手上下楼梯,陈志远在帮着父母经营小店的同时,靠自学考上本科。他身体的残缺是何等苦楚,但从未为此而抱怨,而是忍受伤痛、顽强拼搏。他自己说的,正是因为这人生之痛,他才懂得,除了上天给予的东西,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坚强弥补了他肉体上的失去,而面对痛苦的理解,能让他毫不畏惧。

肉体上的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精神与心灵上的痛而不言亦然。

有人问马克思:“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无挫败感,也不抱怨吗?”他回答:“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专注于纯粹的学术而失去了许多本该有的待遇,被一些不纯粹夺取了该有的光环,如此之痛,并不会轻于失去健全的肢体。《说文》中说:“悲,痛也。”心中的悲与落寞,成为日夜压在身上的痛。只是,一句“只为天职而活”,足以抵挡一切侵扰。的确是伤痛,但何必言说?我自为我天职而活,为我拥有的生而活,因为对这被给予有理解和感恩,痛,的确不必言。

蚌贝生珠,也不过始于一沙之痛。当柔软的蚌肉温柔地怀抱着粗糙的沙砾,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深海之下,无人知晓,而它亦不需被人知晓。痛而不言是因为它知道,疼痛是生的给予,生的见证,在不言的坚强之中,终会孕育出生的美好。

【教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得了55分。题好半篇文。该文标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结尾与题目的呼应可见作者构思之巧。文章从人生在世要经历种种的痛起笔,围绕痛而不言娓娓道来,丝毫不见应试作文模式痕迹,却能不偏不倚紧扣中心,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简洁而又有韵味。是一篇考场作文佳作。

【非师点评】

作者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有素,平时读书积累也有不少,例如以《说文》为论据,这几乎超越了中学生能达到的记诵水平,须知道考题若是现场做,说文不在手边,即能引用,此种记忆足以打满分。题目确实拟得不错,意境亦佳。唯马克思一段稍离题,宽待平庸之辈爬到自己头上,这是心胸问题,若牵强说成看到人家爬到头上就“伤痛”,漫说马克思,就是凡夫俗子似亦不致如此。(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梁基永)

痛,说出来才不再痛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是勇敢。也有人说,痛而善言,是智慧,是本能。而大自然赋予人类掌握语言的本领,恐怕沉默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更何况在这披着繁华和富裕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无数令人不能不言的镜头。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痛才不会再痛。

深冬的毕节异常的冷,刺骨的风总能找到一个角度钻进路人的衣服内。五个流落街头的男孩只好躲进密封的垃圾箱里。在垃圾箱内,孩子们生起了一个火盆,却没等来温暖的世界。五条幼小的生命仅在一个晚上,就变成了五具因一氧化碳中毒而脸色发红的尸体。实质上,他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但父母皆外出打工,家里也没钱供其上学。也许回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另一种流浪。一位帮助流浪儿童的志愿者的话深深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他们五个人有四个辍学,父母都以成绩不好为由拒绝让他们上学,而在贵州,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悲剧的背后,除了公众的漠视外,难道不也是由于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不重视造成的吗?面对五个男孩惨死之痛,和无数个流浪儿童的无助眼神,我们还要选择沉默吗?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伤口才会愈合。

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脚下的这座城市。汽车如同蝼蚁,缓缓地呛着烟匍匐前进,人们卑微得如同漂浮的灰尘,似乎轻轻一抹,便能除去。都市的霓虹灯照不进垃圾箱,在繁华的阴影下,又有多少刺痛眼球的角落被忽略?袁厉害收养孤儿二十年,善良却被当作粪土一样被蔑视、诋毁;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路人起哄拍手称好;文澜镇村民举报村官私卖村民集体预留地后竟被村官恐吓道:“再举报就用钱来砸死你们。”……面对不公与压迫,难道我们还要坚持冰冷的沉默吗?创痛的心,究竟要痛到什么时候?

只有大声地吼出痛来,让全世界的眼球都看过来,悲痛也许才不会滋生出更多的悲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一切的生命不再被漠视,梦想一切的不公和悲剧不再重演,希望所有人都勇敢地把痛说出来,也说穿施痛者的心,让每一个人心中都铭记这痛。

【教师点评】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痛而善言,是智慧。”考生在这里既不谈坚强也不谈智慧,而是直面现实,以鲁迅面对铁屋子般的精神大声疾呼:“痛,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来“唤醒沉睡的人们”,这才是眼前最现实、最紧要的事。考生从“说出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入手,直陈“毕节男童垃圾箱取暖死亡”、“袁厉害”、“城管施暴”、“村官恐吓”等一系列刺痛民众脆弱神经的事件,并且结尾冠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深情呐喊,字里行间迸发出强烈的公民意识。一如李敖先生所言:“一切与政治无关的文学都可以称作是‘懦夫文学’”,同样不与地气相接而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也必然无法称为上乘之作。本文论证虽未必做到滴水不漏,但是考生关切现实、积极用世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痛者还是施痛者。“为了不再痛,我们都大声地把痛说出来吧!”

【非师点评】

痛,之后,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从受害者的角度言,很多人视“痛而不言”为坚强的表现,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苦痛说出来,才是一种真正的疏解。因此凡有大灾发生,精神救灾总是比物质救灾更难更漫长的过程。人的内心有非常顽强的自我保护机制,其中一项重要的机能便是遗忘。但大痛之下,遗忘又不是真的遗忘,这是精神救灾的为难之处,如果救治不当,反而构成二次伤害。

而在公共领域层面的“说,还是不说”,又是另一层含义:说,是为了“不再痛”,是提醒我们居安必须思危,同时也在言说与传播当中建立起共同体的凝聚意识。而社会的大多数是沉默的,因为沉默代表一种安全与稳妥。此时“说”就变成了某种选择与担当。此后还有一个“怎么说”的问题,当然这是后话。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

痛出来的正能量

痛而直言,虽是天赋本能,但使痛苦流于浅薄;痛而不言,虽有坚强外表,但或许痛苦深藏于血液而弥漫;只有痛而善言,将苦痛沉淀内化,再传递出一种“正能量”,方能合理治愈伤口,避免感染。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痛作为人感受生活最直接真切的形式,贯穿在人生的经纬上。正如周国平所言:“人人生就是孤儿,为了爱去感受痛。”基于有所痛必有所爱,如何表达痛是对爱更精彩的诠释?我的回答是,用“正能量”这个善良的形式。

直言苦痛之深,无论用多么厚重的文学,都无法企及善言的深邃。因为用华丽晦暗的文字堆砌出来的不过是灾难中灰黑的幕帘,永远没有揭出光明,点化人们泪眼前的朦胧。被文学评论家归类为苦难式滥情写作的青春文学日益泛滥,年轻的写手们,如郭敬明等,借着虚化迷幻的笔触,营造莫名的忧伤的气氛,读者读完一连串的小说除了痛过的心和泪痕未散的脸,还有什么可剩的呢?直言城市人的痛于围城中的人们有何益处?空留下似痛非痛的累罢了。

不像海子,只需轻描淡写的文字,痛苦就完美地嵌合在积极的善言中,以一股“正能量”永久留驻人们曾痛过的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轻快的善言淡化了诗人的巨大悲伤,在痛苦的时代为众生吟出阳光般的善良直言。

伪言痛苦之多,无论用多么犀利的语言,都无法超过善良的有力。怒吼着揭开创疤引来不过是一阵恶心的晕眩,善良的“正能量”一声呢喃,已经为伤口开出了一剂良方。少数网民高举网络知识分子的大旗,实质是犬儒主义者与仇官主义者,抨击着高官腐败、官场黯然的种种现象,痛心、痛苦何其多。但除了成功鼓舞个别“愤青”还能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白岩松曾说:“一个国家就是好事不断,坏事连连。”时事评论员曹林曾积极评价国家在成长,我们应与国家同进步共成长。那些揭示痛苦并提起治疗的人才是善待病痛的医者,而非只揭人伤疤的恶棍。

自然,无事叙事、无情抒情的无聊分子,只是借痛苦这个庄重的词,填补内心的虚无,而非善良之言。如杂志出现的“伪公知”,不能归入“正能量”传递者的行列。

痛而善言,将痛苦与哀愁沉淀,发出最炽热的积极光芒,是引导人们在生活的路上勇敢前行的智慧,是对爱绝美的演绎。

点评: 23+23+10=56分。痛而言不是为裸露伤痕,而是让痛苦转换出正能量,这就需要海子般的善言。文章立意新颖独特,论述严谨绵密,特别是对比了那些沉湎于痛苦不能自拔和满足于痛苦呻吟的所谓作家、公知,使其立论的依据更充分,也更有力。这样的思想应该是该生平时的阅读和思考的结果。现在的孩子缺少阅读,或读后鲜有独立思考,立

论就流于表层,或拾人牙慧。因此,我建议,在高三作文复习时不单是做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分析,表现在对具体作文立意的反复研讨和辩论活动中去。多几次这样的讨论课和课外作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本文善言部分的正面论述薄弱了点,希望这位同学还可以加以完善。(执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湖仙)

痛而善言

生而在世,痛苦在所难免。痛苦不会有人去强求,除非他是一个受虐狂,于是尘世中的我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避免痛苦的灵丹妙药,但是,痛苦需要回避吗?

痛感,是我们的一种生理本能。

正如刘德华歌里所唱:“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同样,痛感并不是一个需要隐瞒的生理反应。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无需遮掩,这是排解、宣泄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

看到北京的古城墙被一片一片地推倒,梁思成痛啊,他大声说:“拆掉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这是对漠视传统、文化的切肤之痛;面对那冷漠的18路人,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心里也痛啊,这是对冷漠横行、良知缺失的社会的痛苦呐喊;回顾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史,我们依然心痛不已,这是勿忘历史的警醒之痛。

因为痛,所以伤心,因为痛,所以呐喊,因为痛,所以警醒。因此,痛了,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无需回避。

痛了,不仅要说出来,更要痛而善言。一个只会痛苦,只会悲伤的人容易被痛苦笼罩,难免会郁郁寡欢,甚至痛不欲生;一个只会展示伤痛,而不会疗治的社会也只能被阴霾笼罩,而看不到阳光。

于是我们看到鲁迅面对国人麻木的灵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有一个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的痛楚可想知道。痛了,他不仅大声说出来,而且还用他手中的笔,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把社会、人性的伤疤一个个揭示出来,“以引起疗伤的注意”。于是我们也看到,当“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的时候,我们心痛不已,痛感道德的滑坡,良知的缺失,更掀起了全民大讨论,呼吁更多的“正能量”,用“最美”去照耀那阴暗的角落。

痛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内心的痛苦,可悲的是我们不能把痛苦转变成奋进前行的力量。痛而不伤,痛而善言,痛而能改,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朋友们,当有人问“你幸福吗?”,你大可不必隐藏内心的痛苦,而大声地说“我很痛苦”,因为痛苦未必就是伤心欲绝,而可能是对个人的反思,对社会的担当。痛了,铭记了,表达了,思考了,这样的痛有可能是个人提升,社会进步的起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