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仪器分析教学知识点

食品仪器分析教学知识点
食品仪器分析教学知识点

色谱分析法导论

1)色谱法分类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2、液相色谱(液体,淋洗液)。

3、其他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凝胶色谱、超临界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

2)色谱法特点

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气相:沸点低于400℃、结构稳定的有机或无机试样;液相: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

3)术语:

1、组分分离: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2、色谱流出曲线:由检测器输出的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3、色谱峰:色谱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就是色谱峰。

4、基线:在实验操作条件下,色谱柱后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称为基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5、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h)表示。

6、死时间tM: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它正比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

7、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8、调整保留时间tR′:某组分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4)定性的方法

1、利用保留值定性: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的位置。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2、利用加入法定性: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

5)定量分析方法

1、外标法(标准曲线法):将欲测组分的纯物质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色谱分析,以峰面积对浓度作图。测得样品的信号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浓度。

2、内标法:准确称取样品(m),加入一定量(m s)某种纯物质作为内标物,进行色谱分析,根据被测物与内标物的相应峰面积(或峰高)和相对校正因子,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

3、归一化法:将试样中所有组分的含量之和按100%计算,以它们相应的色谱峰面积或峰高为定量参数,通过计算各组分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即为其在总质量中所占比例,由此算出各组分的含量。

6)分离度

分离度是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

分离度受两因素影响:1、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即两物质峰顶点间距离,同时也反应了两物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2、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即峰的宽度,与色谱柱的柱效有关,即根据塔板理论,柱效越高,单位长度的塔板数越多,出峰越窄尖。

7)塔板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

塔板理论的假设:

(1)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达到;

(2)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

(3)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

(4)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引进了塔板数n的概念,即n=L/H,L为柱长,H为板高。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表明柱效越高。

8)速率理论

公式:H = A + B/u + C·u H:理论塔板高度,u:载气的线速度(cm/s)

1、A─涡流扩散项,A = 2λdp,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

2、B/u—分子扩散项。由于浓度差的存在,所以产生扩散,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

3、C ·u —传质阻力项。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气相色谱分析法

1)气相色谱仪主要组成部分

1、载气系统:载气要求:纯净:通过活性炭或分子筛净化器,除去载气中的水分、氧等有害杂质。稳定:采用稳

压阀或双气路的方式。

2、进样系统:进样装置和汽化室。进样通常用微量注射器和进样阀将样品引入。液体样品引入后需要瞬间汽化。汽化在汽化室进行。对汽化室的要求是:1、体积小;2、热容量大;

3、对样品无催化作用。

3、分离系统:色谱柱是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分离样品。主要有两类: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4、温控系统:温度控制方式有恒温和程序升温二种。

气化室、分离室、检测器三部分在色谱仪操作时均需控制温度:

A、气化室:保证液体试样瞬间气化。

B、分离室:准确控制分离需要的温度。当试样复杂时,分离室温度需要按一定程序控制温度变化,各组分在最佳温度下分离。

C、检测器:保证被分离后的组分通过时不在此冷凝。

5检测系统:是指样品经色谱柱分离后,各成分按保留时间不同,顺序地随载气进入检测器,检测器把进入的组分按时间及其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化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经过必要的放大传递给记录仪或计算机,最后得到该混合样品的色谱流出曲线及定性和定量信息。

2)程序升温

对于沸点范围很宽的混合物,往往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分析。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3)热导检测器

1、原理:使仪器中的参考臂与测量臂上的钨丝通电,加热与散热达到平衡后,两臂的电阻值相等。由于钨丝的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且不同气体有不同的热导系数,进样后,载气携带试样组分流过测量臂,而这时参考臂流过的仍是纯载气,使测量臂的温度改变,引起电阻的变化,测量臂和参考臂的电阻值不等,产生电阻差,这时电桥失去平衡,,存在着电位差,有电压信号输出。

2、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①桥路电流I:I↑,钨丝的温度↑,钨丝与池体之间的温差↑,有利于热传导,检测器灵敏度提高。但I不能过高。

②池体温度:池体温度与钨丝温度相差越大,越有利于热传导,检测器的灵敏度也就越高,但池体温度不得低于分离柱温。

③载气种类:载气与试样的热导系数相差越大,在检测器两臂中产生的温差和电阻差也就越大,检测灵敏度越高。4)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原理: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特点:1、能检测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2、灵敏度很高,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约103倍;检出限低,可达10-12g·S-1;3、死体积小,响应速度快;4、线性范围也宽,可达106以上;5、结构不复杂,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检测器之一。

缺点:不能检测永久性气体、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化氢等物质。

5)电子捕获检测器

1、特点:电子捕获检测器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检测器, 目前分析痕量电负性有机物最有效的检测器,对具有电负性物质(如含卤素、硫、磷、氰等的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检出限约1O-14g/ml)。

2、缺点: 线性范围窄,只有103左右,且响应易受操作条件的影响,重现性较差。

3、应用:电子捕获检测器已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量、大气及水质污染分析,以及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6)灵敏度S

S 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大小。S值越大,检测器(也即色谱仪)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7)检测限(D):

恰能产生相当于3倍噪音(3RN)的信号时,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量。

检出限与灵敏度成反比,与噪音成正比。检出限不仅决定于灵敏度,而且受限于噪声,所以它是衡量检测器性能好坏的综合指标。

固定相:分为固体(固体吸附剂:活性炭、硅胶、AlO3、分子筛;用于H2、O2、N2、CO、CO2、C1-C4的分离)、液体固定相(载体+固定液)

载体:是固定液的支持骨架,使固定液能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均匀的液膜。

载体特点:1)具有多孔性,即比表面积大;2)化学惰性,不与试样组分发生化学反应;3)热稳定性好;4)有一定机械强度。

固定液:主要是一些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1热稳定性好;2化学稳定性好;3粘度和凝固点低;4各检测组分必须在固定液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固定液的选择:一般按相似相溶的规则来选择,1非极性试样选非极性固定液,按沸点顺序,靠色散力作用;2中等极性的试样选中等极性固定液,按沸点顺序,靠诱导力和色散力;3强极性试样选强极性固定液,按极性顺序,靠静电力分离;4复杂组分的分离,可选用2种或多种的混合固定液配合使用

液相色谱分析法

1)工作流程

高压输液泵将一种或几种溶剂按一定的比例输送到混合室,并与注进的样品进行混合,混合然后进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的组分按照流出顺序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器响应后转换成的电信号进入电脑进行处理,电脑根据电信号的强弱,顺序,时间等因素绘制出图谱。

2)梯度洗脱

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从而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的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能按各自适宜的容量因子k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

3)紫外检测器

应用最广,对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有响应。从左到右由:低压汞灯,透镜,遮光板,测量池跟参比池,遮光板,紫外滤光片,双紫外光敏电阻。

4)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紫外光进入流动池,从流动池出来的光再经分光系统、狭缝照射到一组(1024个)光电二极管上,数据收集系统实时记录下组分的光谱吸收,得到三维的立体谱图。

(1)可得任意波长的色谱图,极为方便;(2)可得任意时间的光谱图,相当于与紫外联用。

5)液-液分配色谱中的正相柱与反相柱

1、正相柱: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

2、反相柱: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

6)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在选择溶剂时,溶剂的极性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采用正相液-液分配分离时:首先选择中等极性溶剂,若组分的保留时间太短,降低溶剂极性,反之增加。也可在低极性溶剂中,逐渐增加其中的极性溶剂,使保留时间缩短。

应注意问题

a)尽量使用高纯度试剂作流动相,防止微量杂质长期累积损坏色谱柱和使检测器噪声增加。

b)避免流动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使柱效下降或损坏柱子。(如使固定液溶解流失;酸性溶剂破坏氧化铝固定相等。)

c)试样在流动相中应有适宜的溶解度,防止产生沉淀并在柱中沉积。

d)流动相还应满足检测器的要求。当使用紫外检测器时,流动相不应有紫外吸收。

7)主要分离类型与基本原理

1、液-固吸附色谱。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与解吸;

2、液-液分配色谱;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上的分配;

3、离子交换色谱;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反复离子交换反应;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之间亲和力的大小与离子半径、电荷、存在形式等有关。亲和力大,保留时间长。

4、离子对色谱。基本原理: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性离子对化合物,使其能够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

5、尺寸排斥色谱。基本原理:按分子大小分离。小分子可以扩散到凝胶空隙,由其中通过,出峰最慢;中等分子只能通过部分凝胶空隙,中速通过;而大分子被排斥在外,出峰最快;溶剂分子小,故在最后出峰。

6、亲和色谱。基本原理:利用生物大分子和固定相表面存在的某种特异性亲和力,进行选择性分离。

8)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色-质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组分的分离与鉴定,其具有色谱的高分辨率和质谱的高灵敏度,是生物样品中药物与代谢物定性定量的有效工具。

接口作用:

1、压力匹配——质谱离子源的真空度在10-3Pa,而GC色谱柱出口压力高达105Pa,接口的作用就是要使两者压力匹配。

2、组分浓缩——从GC色谱柱流出的气体中有大量载气,接口的作用是排除载气,使被测物浓缩后进入离子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A、电子能级:电子的跃迁能约为1-20 eV,比分子振动能级差要大几十倍,所吸收光的波长约为12.5 - 0.06μm,主要在真空紫外到可见光区,对应形成的光谱,称为电子光谱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B、振动能级:分子的振动能级差一般在0.05 - 1 eV,需吸收波长约为25 -1.25μm的红外光才能产生跃迁。在分子振动时同时有分子的转动运动。这样,分子振动产生的吸收光谱中,包括转动光谱,故常称为振-转光谱。

C、转动能级: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Εr:0.005~ 0.050eV,产生此能级的跃迁,需吸收波长约为250-25μm的远红外光,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形成的光谱称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电子跃迁类型

1、σ→σ* 跃迁指处于成键轨道上的σ电子吸收光子后被激发跃迁到σ*反键轨道。(饱和烃类C-C键)

2、n→σ*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反键轨道的跃迁(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

3、π→π* 跃迁指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收光波能量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

(不饱和基团(—C=C—,—C = O ))

4、n→π*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的跃迁。(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C=O))

3)生色团与助色团

1、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叫做生色团或色基。象C=C、C=O、C≡C等都是生色团。

2、有些原子或基团,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光波,但它与一定的基团相连时,则可使该基团所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原子或基团叫做助色团。

4)红移和蓝移

红移:某些有机化合物因反应引入含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助色团)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长移或红移,这些基团称为向红基团;

蓝移: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的现象称为短移或蓝移,引起蓝移效应的基团称为向蓝基团。

5)紫外可见光度计仪器组成

1、光源:足够光强、稳定、连续辐射且强度随波长变化小。

2、单色器:由色散元件和狭缝组成,常用的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两类。目的是获得半宽度5-10nm的单色光。

3、吸收池: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比色皿,可见区一般用石英比色皿和玻璃池比色皿。

4、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有硒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5、结果显示记录系统: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

6)单波长双光束

国产730、UV-240型等,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7)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1、λ2) 快速交替通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流信号。无需参比池。两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差值ΔA与待测组分浓度成正比。

在分析浑浊或背景吸收较大的复杂试样时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灵敏度、选择性、测量精密度等方面都比单波长法有所提高。

选择波长组合λ1 、λ2的基本要求:

⑴选定的波长λ1和λ2处干扰组分应具有相同吸光度。

⑵在选定的两个波长λ1和λ2处待测组分的吸光度应具有足够大的差值。

8) 朗伯—比尔定律

表达式:A=lg(1/T)=Kbc

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强度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b为吸收层厚度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与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

9)光度法分析中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如何控制?

设:ΔT=1%,则可绘出溶液浓度相对误差Δc/c与其透光度T 的关系曲线。

可以得到T在20%~65%之间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为最佳读数范围,即吸光度A=0.70~0.20。

红外吸收光谱法

1)偶极矩

偶极矩是表示极性分子极性大小的一个量。由于是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均,正电荷集中在一块,负电荷集中在一块,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 r 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 q 的乘积叫偶极矩。μ = r×q. 有偶极矩,有红外活性。2)分子振动

影响基本振动频率的直接原因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折合相对原子质量Ar 越小,则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则出现在低数区。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基本振动形式:

1、对称伸缩振动与反对称伸缩振动,有强吸收。

2、剪切振动与摇摆振动(面内),有中等吸收。

3、扭曲振动与摇摆振动(面外),有弱吸收。

3)基团频率区

在红外吸收光谱中, 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高强度的吸收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称为特征吸收峰.要包括X-H、双键和叁键的伸缩振动.

4)指纹区

指纹区:主要包括C-X键的伸缩振动和C-H键的弯曲振动.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明显的改变,类似于人的指纹.

5)电子效应

(i)诱导效应(I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引起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了键力常数,使基团的特征频率发生位移。

(ii)共轭效应(C效应)。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结果使原来的双键略有伸长(即电子云密度降低),力常数减小,使其吸收频率往往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例如酮的C=O,因与苯环共轭而使C=O的力常数减小,振动频率降低

(iii)中介效应(M效应)。当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O、N、S等)与具有多重键的原子相连时,也可起类似的共轭作用,成为中介效应。

6)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1、制备样品的要求:a、试样纯度>98%,单一组分;b、试样中不应含游离水;c、试样浓度和测试厚度适当

2、气体试样的制备方法:

使用气体吸收池,先将池内空气抽去,然后吸入被测样

3、液体试样制样方法:

液膜法,适用于对高沸点不易清洗的试样定性分析

溶液法,特别适用于定量分析.

4、固体试样制样方法:

压片法(1mg样品+100mg KBr粉末研磨均匀后压片)

研糊法(试样研细后与液体石蜡混合调成糊状,夹于盐片中)

薄膜法(可塑性样品在平滑的金属表面滚压成薄膜,高聚物)

7)红外吸收光谱图横坐标、纵坐标的意义。

纵坐标为透光率T% 表示吸收强度,横坐标为波长λ( m)和波数σ(cm-1)表示.

原子吸收法

1)特征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试样的原子蒸气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的该原子的特征谱线产生共振吸收2)谱线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地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有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这主要是由于原子的性质及其外界因素引起的。

3)多普勒变宽

1、从物理学中可知,无规则热运动的发光的原子运动方向背离检测器,则检测器接收到的光的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反之,发光原子向着检测器运动,检测器接受光的频率较静止原子发的光频率高,这就是Doppler 效应。

2、Doppler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又称为热变宽。

3、通常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下,Doppler变宽是影响原子吸收光谱线宽度的主要因素。

4)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

产生原理:

1、在高压电场下, 阴极电子向阳极高速飞溅放电,并与载气原子碰撞, 使之电离放出二次电子,而使场内正离子和电子增加以维持电流。

2、载气阳离子在电场中大大加速, 轰击阴极表面时可将被测元素的原子从晶格中轰击出来, 即溅射。

3、溅射出的原子大量聚集在空心阴极内, 经与其它粒子碰撞而被激发, 发射出相应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谱线。

5)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放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低压辉光放电,放电集中于阴极空腔内。

正离子从电场获得动能。如果正离子的动能足以克服金属阴极表面的晶格能,当其撞击在阴极表面时,就可以将原子从晶格中溅射出来。除溅射作用之外,阴极受热也要导致阴极表面元素的热蒸发。溅射与蒸发出来的原子进入空腔内,再与电子、原子、离子等发生第二类碰撞而受到激发,发射出相应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6)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组成

主要组成有: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数据处理与仪器控制系统

7)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有哪些?如何消除这些干扰?

1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任何物理因素变化而引起的干扰效应。属于这类干扰的因素有:试液的粘度、溶剂的蒸气压、雾化气体的压力等。

消除方法: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的标准样品,是消除物理干扰的常用的方法。

在不知道试样组成或无法匹配试样时,可采用标准加入法或稀释法来减小和消除物理干扰。

2 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是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干扰效应,它主要影响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主要干扰来源。

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途径:

A、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B 、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防止干扰物质与其作用。

C 、饱和剂:加入干扰元素,使干扰趋于稳定。

D 、电离缓冲剂:加入大量易电离的一种缓冲剂以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

E 、 加入缓冲剂或基体改进剂:

F 、化学分离: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分离等

3 电离干扰:在高温下原子电离,使基态原子的浓度减少,引起原子吸收信号降低,此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电离效应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而增大,随被测元素浓度增高而减小。

8)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进行定量分析有哪些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依据: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

(1)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组合适的标准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喷入火焰,分别测定其吸光度A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待测元素的含量或浓度c 为横坐标,绘制A —c 标准曲线。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喷入待测试样溶液,根据测得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求出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2)标准加入法:取相同体积的试样溶液两份,分别移入容量瓶A 及B 中,另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加入B 中,然后将两份溶液稀释至刻度,测出A 及B 两溶液的吸光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到A 的浓度。

作图法: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样溶液,从第二份开始按比例加入不同量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然后用溶剂稀释至一定体积(设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为c x ,加入标准溶液后浓度分别为c x +c 0、 c x +2c 0、c x +4c 0 ),分别测得其吸光度( A x ,A 1,A 2及A 3),以A 对加入量作图,得图所示的直线。这时曲线并不通过原点。

显然,相应的截距所反映的吸收值正是试样中待测元素所引起的效应。如果外延此曲线使与横坐标相交,相应于原点与交点的距离,即为所求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c x

电化学分析法

1)原电池、电解池与盐桥

1、原电池: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失去电子);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得到电子);阳极=负极。阴极=正极

2、电解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正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负 极);阳极=正极;阴极=负极

3、盐桥:饱和KCl 溶液中加入3%琼脂,由于K+、Cl-的扩散速度接近,液接电位保持恒定1-2mV 。

2)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用一个指示电极(工作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电位保持恒定),与试液组成电池,然后根据电池电动势(或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1、直接电位法:直接根据指示电极的电位与被测物质浓度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电位滴定法:一种容量分析方法,根据滴定过程中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3)能斯特方程

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离子间的定量关系。 对于氧化还原体系:Ox + ne- = Red

R ──气体常数(8.314J ·K-1mol-1);T ──温度(K );n ──电极反应中得到和失去的电子数;F ──法拉第常数(96485C ·mol-1);[氧化型物质或还原型物质的活度.

对于金属电极(还原态为金属,活度定为1): 4)电极分类 1、金属和该金属离子溶液组成的电极体系,电位由金属离子活度决定

2、金属及其难溶盐(或络离子)组成的电极体系,间接反映了与该金属形成难溶盐(或络合离子)的阴离子活度。

3、金属与两种具有共同阴离子的难溶盐或难离解的络离子组成的电极体系

4、零电极,利用铂,金等惰性金属材料为电极,指示同时存在于溶液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活度的比值,及用于一些气体参加的电极反应。电极本身不参加电极反应,只作为电子传递电子和传导电流

5、膜电极,具有敏感膜且能产生膜电位的电极。

5)离子选择性电极

d R

e Ox O Ox/Red ln a a nF RT E E +=+++=n n M O /M

M ln a nF

RT E E

1、又称膜电极,仅对溶液中特定离子有选择性响应。

2、膜电极的关键:是一个称为选择膜的敏感元件,由单晶、混晶、液膜、功能膜及生物膜等构成。

3、膜电位:膜内外被测离子活度的不同而产生电位差。

4、常用的膜电极有a.晶体膜电极(氟电极);b.玻璃膜(非晶体膜)电极

6)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1、标准电极电位:半电池的所有反应物质活度为1mol 时,电极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的电位值,即该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对给定的电极说,其标准电极电位是一个常数。

质谱分析法 1)质谱分析原理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质量比)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 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

2)带电离子的运动理论

1、正离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作用而加速(ν),其位能为eV ,加速后的动能为 :

2、正离子进入磁场,运动方向与磁场垂直,离子受到洛仑兹力 f 作用:f=HeV

m 为碎片质量, ν为碎片速度, e 为离子电荷, V 为电压,;H 为磁场强度 。

3、 洛仑兹力与离子偏转的向心力相等

当H 、R 、V 三个参数中任两个保持不变而改变其中一个参数时,可得质谱图。现代质谱仪通常是保持V 、R 不变,通过扫描磁场来得到质谱图的。

3)仪器组成

由真空系统;进样系统;离子源/电离室;质量分离器;离子检测器;记录仪组成 4)电离源

A 、电子轰击源:采用高速(高能)电子束冲击样品,从而产生电子和分子离子M+,M+继续受到电子轰击而引起化学键的断裂或分子重排,瞬间产生多种离子.

优 点: 使用最广泛,谱库最完整;电离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缺 点: 因电离能量最高, 出现大量碎片峰,且很难得到分子离子峰. 不适合不稳定物质的检测.

B 、化学电离源:样品分子在承受电子轰击前,被一种反应气(通常是甲烷)稀释,稀释比例约为103:1,因此样品分子与电子的碰撞几率极小,所生成的样品分子离子主要由反应气分子组成。进入电离源的样品分子大部分与CH5+碰撞产生(M+1)+离子;小部分与C2H5+反应,生成(M-1)+离子:

特点:电离能小,质谱峰数少,图谱简单;准分子离子(M+1)+峰大,可提供分子量这一重要信息。

5)质量分析器

作用: 将不同碎片按质荷比m/z 分开。

质量分析器类型: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等。

2eV mv =221

6)质谱图

横坐标是m/e ,纵坐标是相对丰度

相对丰度:原始质谱图上最强的离子峰为基峰,定为100%。其它离子峰以此基峰的相对百分值表示。

7)质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1、质量测定范围:能够分析样品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范围,气体分子质量范围 2-100,有机质谱几十到几千。

2、分辨本领:指质谱仪分辨相邻质量数离子的能力,以R 表示。定义为:两个相等强度的相邻峰(质量分别为m1和m2),当两峰间的峰谷不大于峰高的10%时,则可认为两已分开。

3、灵敏度:绝对灵敏度:可检测的最小样品量;相对灵敏度:可同时检测的大小组分之比;分析灵敏度:输入样品与仪器输出信号之比。

8)离子峰

1、分子离子峰:分子受电子撞击后,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分子离子或母离子

2、碎片离子峰:在高能量电子源轰击情况下,分子离子处于激发状态,原子间的一些键进一步断裂,产生质量数较低的碎片,是获取分子结构相关信息的重要依据。

3、同位素离子峰;

4、重排离子峰:两个或两个以上键的断裂中,某些原子或基团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生成的离子。

5、亚稳离子峰:离子离开电离室到达收集器之前的过程中,发生分解而形成低质量的离子所产生的峰。(

6、多电子离子峰:非常稳定的分子,可能失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在的位置上出现多电荷峰

核磁共振波谱法

1) 核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核磁矩。核磁矩μ和角动量p 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μ = γ p 式中:γ为磁旋比, rad·T ?1·s ?1,即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它是磁核的一个特征值。

2)自旋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是描写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3)自旋取向数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数不是任意的,可按下式计算:自旋取向数M= 2I +1。

4)核磁共振及共振条件

核从低能级自旋态向高能态跃迁时,需要一定能量,通常,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用的电磁辐射来供给。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时,电磁波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 此外E 射=ΔE ,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即 5)屏蔽效应 在外磁场作用下这些电子可产生诱导电子流,从而产生一个诱导磁场,该磁场方向和外加磁场方向恰好相反。这样使氢核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要比实际外加磁场强度小,这种效应叫屏蔽效应。

6)化学位移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各种质子在分子内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所以电子云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不同质子会受到不同强度的感应磁场的作用,即不同程度的屏蔽作用,那么,核真正受到的磁场强度为H= B0(1- σ) (σ为屏蔽常数)。如果将射频固定而改变磁场强度时,不同环境的质子(即具有不同屏蔽参数σ的质子)会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共振。不同类型氢核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共振峰将出现在磁场的不同区域。这种由于分子中各组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的磁场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7)n+1规律

一组化学等价(化学位移值相同)的质子,若其相邻碳原子上有n 个质子,则其分裂峰数目为n+1。各峰的高度比与二项展开式(a+b)n 的各项系数比一致。

02B h γhv hv E π===?射回02B γv v π

==回

农产品贮运学

1. 园艺产品的贮运保鲜有何意义?联系实际,谈谈对创立园艺产品品牌意义的认识。

2. 园艺产品生产有何特点?

3. 园艺产品主要包括哪些?

4. 园艺产品的采后的发育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

5. 哪些酶与果实的软化有关?

6. 园艺产品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有?

7. 影响园艺产品采后呼吸强度的因素?

8. 举例哪些果实是呼吸跃变型果实和非跃变型果实。

9. 机械损伤对园艺产品的影响有哪些?

10.乙烯是成熟激素的根据是什么?

11.影响乙烯生物合成的因素有哪些?

12.哪些方法可以控制乙烯的生物合成?

13.哪些方法可以控制乙烯的作用?

14.影响果品蔬菜失水的自身因素有哪些?

15.哪些措施可以控制果蔬的失水?

16.为什么说延缓果蔬成熟衰老进程对延长果蔬贮藏寿命很重要?

17.试述果蔬的呼吸作用对于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的意义。

18.跃变型与非跃变型果蔬在采后生理上有什么区别?

19.在贮藏实践上有哪些措施可调控果蔬采后的呼吸作用?

20.论述乙烯对果蔬成熟衰老的影响。

21.为什么说机械伤是影响果蔬贮藏寿命的致命伤?

22.影响园艺产品耐贮性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23.影响园艺产品贮藏性的农业技术因素有哪些?

24.影响园艺产品耐贮性的贮藏环境因素有哪些?

25.为什么说园艺产品的贮藏保鲜是一个系统工程?

26.判断园艺产品成熟度的方法有哪些?

27.园艺产品采收的方法有哪些?

28.采后药物处理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29.果品蔬菜的商品质量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30试述果蔬从呼吸作用对于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的意义。跃变型与非跃变型果实在采后生理上有什么区别?在贮藏实践上有那些措施可调控果蔬采后的呼吸作用?

31.结合本地特点,谈如何提高本地果实和谈蔬菜的商品化程度?果蔬的采收成熟度如何确定?采收成熟度对果蔬有哪些影响?影响果蔬预冷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预冷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32.简述运输的环境条件对果蔬质量的影响。

33.引起荔枝果皮褐变的因素有哪些?荔枝有什么贮藏特性?在采后操作中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4. 香蕉的贮藏特性是什么?香蕉采后为何要进行去轴落梳?在采后操作中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5.香蕉低温伤害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36.防治园艺产品采后病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7.在水果上使用的杀菌剂与蔬菜上使用有什么差别?

38.园艺产品的贮藏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9.机械冷藏库贮藏园艺产品的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机械冷藏库的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40.气调贮藏的原理是什么?气调贮藏库贮藏园艺产品的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41.常温贮藏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42.简易贮藏是根据什么原理来进行的?简易贮藏的特点是什么?

43. 常用的园艺产品的运输工具有哪些?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44.从采后生理的角度阐述园艺产品冷链流通的优越性。

45.园艺产品运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园艺产品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武汉大学版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适用考中科院的同学)

第一部分:AES,AAS,AFS AES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待测元素的激发态原子所辐射的特征谱线的波长和强度,对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 特点: 1.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 2.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 3.试样用量少,测定元素范围广 4.局限性 (1)样品的组成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显著。因此,进行定量分析时,常常需要配制一套与试样组成相仿的标准样品,这就限制了该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分析速度等的提高。 (2)发射光谱法,一般只用于元素分析,而不能用来确定元素在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状态,更不能用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基团;对一些非金属,如惰性气体、卤素等元素几乎无法分析。 (3)仪器设备比较复杂、昂贵。 术语: 自吸 自蚀 ?击穿电压:使电极间击穿而发生自持放电的最小电压。 ?自持放电: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后,即使没有外界的电离作用,仍能继续保持电离,使放电持续。 ?燃烧电压:自持放电发生后,为了维持放电所必需的电压。 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现的最后一条谱线,这是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称分析线。 仪器: 光源的作用: 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跃迁。 光源的影响: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 光源的类型: 直流电弧 交流电弧 电火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ICP 原理 当高频发生器接通电源后,高频电流I 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交变磁场(绿色)。 开始时,管内为Ar 气,不导电,需要用高压电火花触发,使气体电离后,在高频交流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高速运动,碰撞,形成“雪崩”式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气流。在垂直于磁场方向将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粉色),其电阻很小,电流很大(数百安),产生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在管口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炬。 ICP-AES 法特点 1.具有好的检出限。溶液光谱分析一般列素检出限都有很低。 2.ICP 稳定性好,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约1%。 3.基体效应小。 4.光谱背景小。 5.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1%,干扰少。 6.自吸效应小 进样: 溶液试样 气动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 超声雾化器:不连续的信号 气体试样可直接引入激发源进行分析。有些元素可以转变成其相应的挥发性化合物而采用气体发生进样(如氢化物发生法)。 例如砷、锑、铋、锗、锡、铅、硒和碲等元素。 固体试样 (1). 试样直接插入进样 (2). 电弧和火花熔融法 (3). 电热蒸发进样 (4). 激光熔融法 分光仪棱镜和光栅 检测器:目视法,摄谱法,光电法 干扰: 光源 蒸发温度 激发温度/K 放电稳定性 应用范围 直流电弧 高 4000~7000 较差 定性分析,矿物、纯物质、 难挥发元素的定量分析 交流电弧 中 4000~7000 较好 试样中低含量组分的定量分析 火花 低 瞬间10000 好 金属与合金、难激发元素的定量分析 ICP 很高 6000~8000 最好 溶液的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复习大纲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 本底信号:没有试样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主要由随机噪声产生。 空白信号:当试样中没有待测组分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由试样中除待测组分外的其他组分的干扰所引起的。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出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线性范围: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浓度或量的范围叫作该方法测定这种物质的线性范围。 旋光性:能使平面偏振光振动平面旋转的性质称为物质的旋光性; 旋光现象: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现象。 偏振光: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简称偏振光或偏光。 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将引起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IR)或振动-转动光谱。 分子振动的类型:伸缩振动、变形振动 变形振动:原子与键轴成垂直方向振动,键角发生周期 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 据对称性的不同分为对称变形振动和不对称变形振动 据振动方向是否在原子团所在平面分为面内变形振动和面

外变形振动 面内变形振动:剪式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变形振动:垂直摇摆、扭曲振动 偶极矩:表示分子中电荷分布情况的物理量;即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q 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d 的乘积。 极化率:表示分子中电子云变形的程度,它随着振动的变化而改变; 如图CO2分子的振动,对称伸缩振动时,极化率变化,但分子偶极矩不变,是非红外活性的; 不对称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将引起偶极矩变化,显红外活性,但是极化率在键角变化前后同时增大或缩小,其净结果相互抵消。 可见光: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为360——900nm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1、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这样分子才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只有同核双原子分子才是非红外活性,如H 2、N2等。 2、照射分子的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某种振动的频率相同时,分子吸收能量后,才能产生跃迁,在红外图谱上出现相应的吸收带。

仪器分析考试必考知识点(全面)

仪器分析考试必考知识点 分子光谱法:UV-VIS 、IR 、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 、NRS 1. 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3?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电子能动级跃迁的关系 吸收光谱: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满足厶E=hv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M+hv T M* 2、带光谱和线光谱 带光谱:是分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 线光谱:是原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 2、原子吸收定量原理:频率为v的光通过原子蒸汽,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3、谱线变宽的因素(P-131): ⑴多普勒(Doppler)宽度Au 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Doppler 宽度随温度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变宽。 ⑵压力变宽Au L(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外界压力愈大,浓度越高,谱线愈宽。 1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⑵多普勒(Doppler)宽度Au 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⑶?压力变宽Au L (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⑷自吸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 ⑸场致变宽(field broadening):包括Stark 变宽(电场)和Zeeman 变宽(磁场) 2?火焰原子化法的燃气、助燃气比例及火焰高度对被测元素有何影响? ①化学计量火焰:由于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与化学计量反应关系相近,又称为中性火焰,这类火焰, 温度高、稳定、干扰小背景低,适合于许多元素的测定。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 1、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载气系统(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和柱箱(分离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温控系统): 检测系统: 记录及数据处理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 2、当下列参数改变时,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1)柱长缩短, 不会(分配比,分配系数都不变) (2)固定相改变, 会 (3)流动相流速增加, 不会 (4)相比减少, 不会 当下列参数改变时:,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1)柱长增加, 不会 (2)固定相量增加, 变大 (3)流动相流速减小, 不会 (4)相比增大, 变小 答: k=K/b(b记为相比),而b=VM/V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3、试述速率方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曲线有何用途?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 因素的影响? A、涡流扩散项: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 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由于A=2λdp ,表明 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 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B、分子扩散项: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 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 纵向 )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而 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 弯曲因子 ) ,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分子扩散项与 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 D g 小 ,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弯曲因子 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C、传质阻力项:传质项系数 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两 项。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这种过程若进行缓慢,表示气相传质阻力大,就引起色谱峰扩张。对于填充柱: 液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固定相的气液界面移动到液相内部,并发生质量交换,达到分配平衡,然后以返回气液界面的传质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时间,组分的其它分子仍随载气不断地向柱口运动,这也造成峰形的扩张。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为: 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项数值小,可以忽略。 在色谱分析中,理论塔板数与有效理论塔板数的区别就在于前者___没有考虑死时间(死

仪器分析研究生复习提纲答案

研究生复习提纲 1.色谱法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是什么? 答.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保留值,定量的依据是m=fA 色谱定性分析方法:1、用保留时间定性2、用峰高增加法定性3、与其他仪器连用定性(如:GC-MS) 定量分析方法:1、归一化法2、外标法3、内标法 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当固定相和操作条件严格固定不变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不变 的保留值,通过比较已知物和未知物的保留值,就可以确定色谱图中某一色谱峰代表什么物质。 2.什么叫程序升温?它有什么作用? 答.程序升温色谱法,是指色谱柱的温度按照组分沸程设置的程序连续地随时间线性或 非线性逐渐升高,使柱温与组分的沸点相互对应,以使低沸点组分和高沸点组分在色谱柱中 都有适宜的保留、色谱峰分布均匀且峰形对称。程序升温具有改进分离、使峰变窄、检测限 下降及省时等优点。对于沸点范围很宽的混合物,往往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分析。在气相色 谱中多采用程序升温技术解决洗脱色谱的一般问题,而在液相色谱中多采用梯度洗脱技术解 决这一问题。 3.什么叫梯度洗脱?它有什么优点? 答: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让流动相的组成、极性、pH 等按照一定程序连续变化,使样品中各组分能在最佳的分配比下出峰,使保留时间短、拥挤不堪、甚至重叠的组分,或 保留时间过长而峰形扁平的组分获得很好的分离,特别适合样品中组分的分配比值范围很宽 的复杂样品的分析。梯度洗脱十分类似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两者的目的相同。不同的是程 序升温是通过程序改变柱温,当流动相和固定相不变时,分配比的变化是通过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液相色谱是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极性、PH 来达到改变分配比的目的,一般柱温保持 恒定。 4.为什么用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答: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 相邻两组分能够被完全分离。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分离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 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动力 学因素。考虑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引入分离度(R)来定量描述混合物 中相邻两组分的实际分离程度。分离度R 由三项的乘积决定。第一项为动力学因素项,表现 在色谱峰的宽度,由色谱柱性能决定。第二项为热力学因素项,决定于色谱峰问的距离。第 三项为分配比项,影响组分的保留时间。 5.根据速率理论,色谱柱的板高H由哪些因素决定?试给出最佳流动相流速U最 和最小板 佳高H最 的计算公式。 小 答:H 首先取决柱子填充均匀程度和固定相颗粒大小。气相载气流速、柱温和载气分子 质量影响纵向扩散。液相固定相性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扩散系数影响传质阻力。因 液相中纵向扩散很小,塔板高度H 主要由传质阻力项决定,即流速越大,H 越大。气相中纵 向扩散明显,低流速时增大流速H 降低,流速继续增大,传质阻力增大,H 增大。

(完整)仪器分析第四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比较全),推荐文档

GC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2)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不足之处: 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1. 载气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图中1-6) 2. 进样系统:进样器及气化室; 3. 色谱柱:填充柱(填充固定相)或毛细管柱(内壁涂有固定液); 4. 检测器:可连接各种检测器,以热导检测器或氢火焰检测器最为常见; 5. 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仪; 6. 温度控制系统:柱室、气化室的温度控制。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 色谱柱:色谱仪的核心部件。 检测系统广普型专属型 色谱仪的眼睛。 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分组成; 常用的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基线 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基线反映仪器及操作条件的稳定性 标准偏差 色谱高0.607处峰宽度 的一半; r21 = t R2 ′/ t R1 ′= V R2 ′/ V R1 ′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区域宽度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Y1/2 =2.354 σ (3)峰底宽(Y或W b):Y=4 σ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Array 分配比k 容量因子或容量比

(完整版)仪器分析知识点整理..

教学内容 绪论 分子光谱法:UV-VIS、IR、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NRS 第一章绪论 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 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⒊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2章光谱分析法引论 习题

现代仪器分析重点总结(期末考试版)

现代仪器分析: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灵敏度:指待测组分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所引起测定信号值的变化程度。灵敏度也就是标准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灵敏度就越高 光分析法:利用光电转换或其它电子器件测定“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之后的辐射强度等光学特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原子发射光谱法: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主共振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发射的谱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不规则的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 洛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助色团:本身不吸收紫外、可见光,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准确度、检出限、精密度。 根据分析原理,仪器分析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光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色谱法、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四大类。 原子发射光谱仪由激发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使用石墨炉原子化器是,为防止样品及石墨管氧化应不断加入(N2)气,测定时通常分为干燥试样、灰化试样、原子化试样、清残。 光谱及光谱法是如何分类的? ⑴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⑵光谱的性质和形状:线光谱、带光谱、连续光谱;⑶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 原子光谱与发射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有什么不同 原子光谱:气态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经过光谱依所得到的一条条分立的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当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的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辐射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以及强磁场中的自选原子核吸收了特定的光子之后,由低能态被激发跃迁到高能态,此时如将吸收的光辐射记录下来,得到的就是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吸收了光能处于高能态的分子或原子,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有时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有时重新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来,由此获得的光谱就是发射光谱。 选择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有什么要求? a. 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则该元素在分析试样中应该不存在,或含量极微可忽略不计,以免破坏内标元素量的一致性。 b. 被测元素和内标元素及它们所处的化合物必须有相近的蒸发性能,以避免“分馏”现象发生。 c.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等或很接近的谱线称为“均称线对”);分析线对应该都是原子线或都是离子线,一条原子线而另一条为离子线是不合适的。 d.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要靠近,以防止感光板反衬度的变化和背景不同引起的分析误差。分析线对的强度要合适。 e. 内标线和分析线应是无自吸或自吸很小的谱线,并且不受其他元素的谱线干扰。 原子荧光光谱是怎么产生的?有几种类型? 过程: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 为什么原子发射光谱法可采用内标法来消除实验条件的影响? 影响谱线强度因素较多,直接测定谱线绝对强度计算难以获得准确结果,实际工作多采用内标法。内标法属相对强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作为分析线,然后在基体元素或在加入固定量的其他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非自吸谱线作为内标线,两条谱线构成定量分析线对。 通常为什么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定量测量某一物质含量的仪器,是定量分析用的,不能将物质分离,因此不能鉴定物质的性质,因此不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峰值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为了使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特征(极大)频率恰好能与吸收线的特征(极大)频率相一致,通常用待测元素的纯物质作为锐线光源的阴极,使其产生发射,这样发射物质与吸收物质为同一物质,产生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特征频率完全相同,可以实现峰值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中的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A=kcL 偏离的原因是:1入射光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单色光而是复合光。2溶液的不均匀性,如部分入射光因为散射而损失。3溶液中发生了如解离、缔合、配位等化学变化。 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Δf N、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其中最主要的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①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半宽度;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相重合。定量的依据:A=Kc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食品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参考答案

紫外可见习题 一、填空题 1.朗伯定律是说明光的吸收与液层厚度正比,比耳定律是说明光的吸收与溶液浓度成正比,二者合为一体称为朗伯一比尔定律,其定义为A=KCL。b5E2RGbCAP 2.摩尔吸光系数的单位是L.mol-1.cm,它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1液层厚度为 1cm时溶液的吸光度。常用符号ε表示,故光的吸收定律的表达式可写为A=εcL。 3.吸光度和透射比<τ%)关系式是A=2-logT。 4.一般分光光度分析,使用波长在35Onm以上时可用玻璃比色皿,在350nm以下时应选用石英比色皿。 5.紫外吸收光谱法大多应用于鉴定含有双键尤其是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如含羰基、羧基、硝基等的脂肪族化合物,以及含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p1EanqFDPw 6.752型分光光度计,采用自准式光路,其波长范围为200—1000nm,在波长320—1000nm 范围内用钨丝灯作光源,在波长200-320nm范围内用氢弧灯作光源。DXDiTa9E3d 二、判断题 1.当有色溶液浓度为C时,其投射比τ,当其浓度增大1倍时,仍符合比耳定律, 则此时溶液投射比为2τ。< ×)RTCrpUDGiT 2.可见、紫外光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分子的转动。<×) 3.比色分析中显色时间越长越好。< ×) 4.摩尔吸光系数与溶液的浓度,液层厚度没有关系。<√) 5.摩尔吸光系数ε越大,表明该物质对某波长光透过的能力越强。<×) 6.摩尔吸光系数越大,表示某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越强。< √) 7.722型分光光度计和752型分光光度计都是以钨灯作为光源的。< ×) 8.拿比色皿时只能拿毛玻璃面,不能拿透光面,擦拭时必须用擦镜纸擦透光面,不能 用滤纸擦。< √) 9.饱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光区不产生光谱吸收,所以常以饱和碳氢化合物作为紫外吸 收光谱分析的溶剂。< √)5PCzVD7HxA 三、选择题 1.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D )。 A.400~70Onm; B.2O0~40Onm; C.20O~6O0nm; D.4O0~76Onm; 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这是由于< C )。 A.分子的振动; B.分子的转动; C.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3.在分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中,运用光的吸收定律进行定量分析,应采用的 入射光为< B )。 1 / 6

仪器分析知识总结(改进版)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改进版) 绪论 分子光谱法:UV-VIS、IR、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NRS 第一章绪论 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 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校准曲线包括工作曲线和标准曲线: 工作曲线:配置4到6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与实际样品类似的基体中制成加标模拟样品采用和实际样品相同的分析方法测定(经过预处理的),以加标模拟样品的浓度为横坐标,响应信号为纵坐标绘制的标准曲线。 没有经过预处理的为标准曲线 标准参考物质法:取与待测试样相似的一定量标准参考物质,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检测根据测量值与给定的标准参考量值计算相对误差,越小越准确。 加标回收法:没有标准参考物质的条件下,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的纯物质或者已知量的标准物质,两份试样同时按照相同的分析步骤加标的一份所得结果减去未加标的一份,差值同标准物质的理论值只比即加标回收率。(越接近100%越好) 注意事项:加标物质不能过多,一般为测量物含量的0.5-2.0倍,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测定的总含量。加标物质的浓度应该高,体积小,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 标准方法比较法:和国标(已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至少设计9组,分浓度的高,中,低三个浓度。 线性:被测物信号值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线性范围: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和测量信号值呈线性关系的浓度或者量的范围。(从测定的最低浓度扩展到校正曲线偏离线性浓度的范围。) ⒊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2章光谱分析法引论 习题 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电子能动级跃迁的关系 吸收光谱: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满足ΔE=hv 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M+hv→M* 发射光谱:物质通过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某态时产生发射光谱。M*→M+hv 2、带光谱和线光谱 带光谱:是分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 线光谱:是原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 第6章原子吸收光谱法(P130) 1、定义: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辐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优点: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块,试样用量少,应用范围光 缺点:换等频率频繁,不可同时测定多个元素,对于难溶解元素有困难。 2、原子吸收定量原理:频率为ν的光通过原子蒸汽,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3、谱线变宽的因素(P-131): 自然宽度:由原子本身性质引起,在无外界因素影响情况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为自然宽度△VN ⑴多普勒(Doppler)宽度Δυ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Doppler宽度随温度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变宽。 ⑵压力变宽ΔυL(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外界压力愈大,浓度越高,谱线愈宽。 4、对原子化器的基本要求:①使试样有效原子化;②使自由状态基态原子有效地产生吸收; 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形;④操作简单及低的干扰水平等。 锐线光源:指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窄得多,且发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中心频率相一致的光源。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过程: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 1.测量条件选择 ⑴分析线:一般用共振吸收线。 ⑵狭缝光度:W=DS没有干扰情况下,尽量增加W,增强辐射能。 ⑶灯电流:按灯制造说明书要求使用 ⑷原子条件:燃气:助燃气、燃烧器高度石墨炉各阶段电流值 ⑸进样量:(主要指非火焰方法) 2.分析方法 (1).工作曲线法 最佳吸光度0.1---0.5,工作曲线弯曲原因:各种干扰效应。 ⑵. 标准加入法 标准加入法能消除基体干扰,不能消背景干扰。使用时,注意要扣除背景干扰。 Boltman分布定律:(Nj,N0分别代表单位体积内激发态原子数和基态原子数)1,Nj/N0值温度越高,比值越大2,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元素电子跃迁的能级Ej值越小,共振波长越长,比值越大。 习题 ⒈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⑵多普勒(Doppler)宽度Δυ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⑶.压力变宽ΔυL(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食品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参考答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习题 一、填空题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利用基态的待测原于蒸气对光源辐射的吸收进行分 析的。 答:特征谱线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主要分为类,一类由将试样分解成自由原子,称为分析,另一类依靠将试样气化及分解,称为分析。 答:两,火焰,火焰原子吸收,电加热的石墨管,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 3.一般原子吸收光谱仪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答: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4.空心阴极灯是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其最主要部分是,它是由制成的。整个灯熔封后充以或成为一个特殊形式的。 答:光源,空心阴极灯,待测元素本身或其合金,低压氖,氢气,辉光放电管。 5.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火焰原子化器是由、及三部分组成。 答:雾化器,雾化室,燃烧器。 6.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分光系统也称,其作用是将光源发射的与分开。 答:单色器,待测元素共振线,其它发射线。 7.早期的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棱镜为单色器,现在都使用单色器。前者的色散原理是,后者为。 答:光栅,光的折射,光的衍射。 8.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广泛使用做检测器,它的功能是将微弱的信号转换成信号,并有不同程度的。 答:光电倍增管,光,电,放大。 9.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时工作条件的选择主要有的选择、的选择、 的选择、的选择及的选择。 答:灯电流,燃烧器高度,助燃气和燃气流量比,吸收波长,单色器狭缝宽度。 10.原子吸收法测定固体或液体试样前,应对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处理方法可用、、、等方法。 答:溶解,灰化,分离,富集。 1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时产生的干扰主要有干扰,干扰,干扰三种。 答:光谱干扰,物理干扰,化学干扰。 二、判断题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定量测定的理论基础是朗伯一比尔定律。(√) 2.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对光源要求辐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要宽的多。(×)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

1、光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光分析法的三个基本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产生信号。 光分析法的基本特点:(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2)选择性测量,不 涉及混合物分离(不同于色谱分析);(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光谱仪器通常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样品;检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以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光源,使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射出特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5)准确度较高10?0.1 g x g-1(—般光源);ng x g-1(ICP ) 5%?10% (一般光源) ;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将溶液中离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收而进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特点: (1)检出限低,10-10 ?10-14 g; (2)准确度高,1%?5%; (3)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测量 4、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5、原子荧光分析法:气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10-8s 后跃回基态或低能态时,发射出与吸收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辐射,在与光源成90 度的方向上,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分子荧光分析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 4 个数量级;为什么? 检测下限:0.1?0.1 g/cm -3 相对灵敏度:0.05mol/L 奎宁硫酸氢盐的硫酸溶液。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 7、分子磷光分析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一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8、X射线荧光分析法:原子受高能辐射,其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发射出特征X射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lastversion)

仪器分析复习提纲 Chapter 1 仪器分析定义: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测定时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分类:1、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磷光)光谱法、原子吸 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2、电化学分析(极谱与伏安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电解分析 法、电位分析法);3、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4、其他方法(质谱法、流 动注射分析法、热分析法) 特点:1、选择性好;2、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3、灵敏度高;4、相对 误差大(不宜用于大量 分析) 分析仪器的组成: Chapter 2 光分析的三个基本过程:激发信号、信号转换、输出信号 (能源提供能量;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产生信号) 光谱分析分类:原子 光谱(线状光谱)、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波粒二象性) 电磁辐射的频率、波长、波数、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运算关系 入=1/波数E=hc/入=h v 波速=?入 (1eV=1.602,10 "J h=6.626 切 ) 光谱法仪器五个基本单元: 光源、单色器、样品、检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 棱镜与光栅的分辨率与色散率的计算 1、棱镜色散率=偏向角对波长求导(角色散率)=谱线距离对波长求导(线色散率) 线色散率=角色散率X 焦距/sin 光轴夹角 分辨率=平均波长/波长差=棱镜总底边长X 色散率 2、光栅色散率=光谱级次/ (光栅常数X cos 衍射角)(角色散率) =角色散率X 会聚透镜焦距 分辨率=光谱级次X 光栅总刻痕数 各种光谱中样品池的选择 发射光谱一一激发源 紫外光区一一石英比色皿 可见光区——玻璃比色皿 红外光区一一NaCI 、KBr 、KRS-5固体试样与 KBr 做成的盐窗(混合压片) 荧光分析一一低荧光物质做成的比色皿 常用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1、硒光电池(光敏半导体); 2、光电管(光电效应); 3、光电倍增管(光电效应) 光源:原子发射一一原 子化器 原子吸收一一空心阴极灯(紫外-可见区锐线光源) 紫外吸收一一氢灯、氘灯(紫外区连续光源) 可见吸收一一钨灯(可见区连续光源) 红外吸收 ----- N ernst 灯、硅碳棒(中红外区连续光源) 分子荧光(磷光)一一高压汞灯(紫外 -可见区线光源) Chapter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吸收光谱形成原因: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跃迁,并伴随有振动和 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 E=h v 梁颖 2012

仪器分析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1.解释名词:(1)灵敏度(2)检出限 (1)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2)检出限: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 2.检出限指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至少应等于检测器噪声信号的(C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3.书上第13页,6题,根据表里给的数据,写出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y=5.7554x+0.1267 R2=0.9716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 名词解释:(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3)线光谱和带光谱; (1)原子光谱: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为带光谱。 (2)吸收光谱:当电磁辐射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时,具一定频率(能量)的辐射将能量转移给处于基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并跃迁至高能态,从而使这些辐射被选择性地吸收。 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物质将多余能量释放回到基态,若多余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

产生电磁辐射。 (3)带光谱:除电子能级跃迁外,还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变化,形成一个或数个密集的谱线组,即为谱带。 线光谱:物质在高温下解离为气态原子或离子,当其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将发射出各自的线状光谱。其谱线的宽度约为10-3nm,称为自然宽度。 2. 在AES、AAS、AFS、UV-Vis、IR几种光谱分析法中,属于带状光谱的是UV-Vis、IR,属于线性状光谱的是AES、AAS、AFS。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面因素有关系的是(B) A.吸收池厚度 B.入射光波长 C.吸收池材料 D.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3.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A.分子的振动 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C.分子的转动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 以下跃迁中那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A) A. σ→σ* B. π→π* C. n→σ* D. n→π* 5. 何谓生色团和助色团?试举例说明。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此类基团为具有不

食品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参考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 一、填空题 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将流动相用高压泵输送,使压力高达 5 M Pa以上,并采用新型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是分离效率很高的液相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检测器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 3.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共同之处是分离功能、分析功能、在线分析。 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根据分离机理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键合相色谱、凝胶色谱。 5.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液一液分配色谱采用的新型固定相叫化学键合相,它是利用 化学方法将固定液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上的。 6.通常把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的一类色谱称为正相色谱。反之称为 反相色谱。 7.高效液相色谱仪通常由储液器、输液泵、梯度淋洗器、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工作站七部分组成。 8.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使用最广泛的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另外还有折光检测器、 荧光检测器等等。 9.高效液相色谱主要用于分析沸点高的、分子量大的、受热易分解的以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 二、判断题 √、√、?、?、√、√、?、√、?、√、?、√、√、?、√、?、?、√、?、√、√、?、?、?、?、?、?、?、√、? 1.液一液色谱流动相与被分离物质相互作用,流动相极性的微小变化,都会使组分的保留值出现较大的改变。 (√) 2.利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3.紫外吸收检测器是离子交换色谱法通用型检测器。(×)4.检测器性能好坏将对组分分离产生直接影响。(×)5.高效液相色谱适用于大分子,热不稳定及生物试样的分析。( )6.高效液相色谱中通常采用调节分离温度和流动相流速来改善分离效果。(×)7.键合固定相具有机械性能稳定,可使用小粒度固定相和高柱压来实现快速分离。(√) 8.在液相色谱中为避免固定相的流失,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差别越大越好。(×)9.正相分配色谱的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10.反相分配色谱适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11.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梯度洗脱,是为了改变被测组分的保留值,提高分离度(×)12.液相色谱柱一般采用不锈钢柱、玻璃填充柱。(×) 13.液相色谱固定相通常为粒度5~10μm。(×) 14.示差折光检测器是属于通用型检测器,适于梯度淋洗色谱。(×) 15.离子交换色谱主要选用有机物作流动相。(×) 16.体积排阻色谱所用的溶剂应与凝胶相似,主要是防止溶剂吸附。(×) 17.在液一液色谱中,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采用梯度洗脱。(√) 18.化学键合固定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易吸水,不易流失,可用梯度洗脱。(×)19.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又称为淋洗液,改变淋洗液的组成、极性可显著改变组分分离效果。(√) 20.液相色谱指的是流动相是液体,固定相也是液体的色谱。(×) 21.高效液相色谱柱柱效高,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样品不用气相色谱法分析。(×)22.在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流速变化对柱效影响不大。(×) 23.正相键合色谱的固定相为非(弱)极性固定相,反相色谱的固定相为极性固定相。(×)24.某人用凝胶色谱分离易高聚物样品,分离情况很差,他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后,分离情况大为改进,这种说法对吗?(×)25.在离子交换色谱中使用的固定相也属于一种键合固定相。(√) 三、选择题 1.在液相色谱法中,按分离原理分类,液固色谱法属于( D )。 A、分配色谱法 B、排阻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吸附色谱 2. 在高效液相色谱流程中,试样混合物在( C )中被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