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第5章习题及答案
普通化学 赵士铎 (第三版)习题答案,DOC

普通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中国农业大学1.1(1(2)(3)1.21.31.41.5b?T b=Tb?T f=Tf1.6?=cRT1.71.82.1(1)2.2(1/4??f m r m r m=(1/4)[-1107kJ?mol-1-(-1150kJ?mol-1)]=90kJ?mol-12.3(1/4)[反应式(3)-反应式(4)+3?反应式(2)-反应式(1)]得:N 2(g)+2H2(g)=N2H4(l) (5)??f H m?(N2H4,,g)=(1/4){?r H m?(3)-?r H m?(4)+3??r H m?(2)-?r H m?(1)}=(1/4){-143kJ?mol-1-(-286kJ?mol-1+3?(-317kJ?mol-1)-(-1010kJ?mol-1))=50.5kJ?mol-12?反应式(4)-反应式(5)得:N 2H4(l)+)O2(g)=N2(g)+2H2O(l)?r H m ?=2??r H m ?(4)-?r H m ?(5)=2?(-286kJ ?mol -1)-50.5kJ ?mol -1=-622.5kJ ?mol -1 2.4?r H m ?=2?f H m ?(CO 2,g)+3?f H m ?(H 2O,l)+(-1)??f H m ?(CH 3OCH 3,l)+(-3)?f H m ?(O 2,g)??f H m ?(CH 3OCH 3,l)=2?f H m ?(CO 2,g)+3?f H m ?(H 2O,l)-?r H m ?=-183kJ ?mol -1 2.5C(s)+O 2(g)?r H m ?(1)CO 2(g) ?r H m ?(2)?r H m ?(3) CO(g)+(1/2)O 2(g)由题意知,?r H m ?(1)<0,?r H m ?(2)<0,?r H m ?(3)<0 ?r H m ?(1)=?r H m ?(2)+?r H m ?(3)?r H m ?(1)-?r H m ?(3)=?r H m ?(2)<0?r H m ?r H m ?r 2.72.82.9 ?H ??G ??S ?S n (白锡)=S n (灰锡)?r H m ?(298K)=?f H m ?(灰锡)+(-1)??f H m ?(白锡)=-2.1kJ ?mol -1<0 ?r S m ?(298K)=S m ?(灰锡)-S m ?(白锡)=-7.41J ?mol -1K -1<0 ?反应在标准状态,低温自发。
智慧树知到《普通化学原理(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1、描述一确定的原子轨道,需用以下参数()。
答案:n,l,m2、主量子数为4的电子层中,亚层种类最多可以有()种,原子轨道的最多数目是()。
答案:23、对于原子中的电子,量子数正确的一组是()。
答案:n=3,l =1,m=-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调酒时使用蛋清是为了酒品的味道更滑润;5、下列元素中,价层电子全为成对电子的元素是()答案:Zn6、()可以解释能级交错,而能级交错现象又可以解释()现象。
答案:《论语》7、多电子原子中,在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l的分层上,原子轨道数为答案:2l+18、原子序数为33的元素,其原子在n=4,l =1,m=0轨道中的电子数为()答案:19、电子具有波粒两象性,即它一会儿是粒子,一会儿是电磁波答案:第一空:戴维孙——革末电子束衍射实验10、原子轨道指原子运动的轨迹。
答案:238,9211、原子在失去电子时,总是先失去最外层电子。
答案:直线12、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出现几率密度的大小。
答案:对13、主量子数n 为3 时有3s、3p、3d、3f 四条轨道。
答案:×14、任何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是吸热的答案:正确15、电负性是综合考虑电子亲合能和电离能的量,后两者都是能量单位,所以前者也用能量作单位。
答案:正确16、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按F、Cl、Br、I的顺序依次减小。
答案:0第2章单元测试1、按照价键理论(VB法),共价键之所以存在σ和π键,是因为()答案: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成单电子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的结果2、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的是()。
答案:BCl33、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NF3的几何形状为()答案:三角锥4、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不可能存在的是()答案:Be25、下列各组分子或离子中,均呈顺磁性的是()答案:He2+、B22、A:BO22-答案:第一空: A6、下列有关分子间作用力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取向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7、只有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形成共价键。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程练习题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普通化学 编 者 史国纲出 版 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上交作业 3、7(1)(2)、8、113 NH 3的分压为: kpa n NH n p x p NH NH 47.3513370.018.032.032.0p )(333=⨯++=⨯==总 O 2的分压为:kpa n O n p x p O O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 N 2的分压为:kpa n N n p x p N N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7查出各物质及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在反应方程式中各对应物质和水合离子化学式的下面,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1) )()(2)(2222g O g H l O H +=1/-⋅∆mol kJ H f θ -285.83 0 01122229866.577)83.285(200)](,[2)]}(,[)](,[2{--⋅=⋅-⨯-+=∆-∆+∆=∆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H H H f f f θθθθ(2) )(4)()(4)(32432g H s O Fe l O H s Fe +=+1/-⋅∆mol kJ H f θ0 -285.83 -1118.4 011243229892.24]}0)83.285(4[)]4.1118(0{[)]}(,[3)](,[4{)]}(,[)](,[4{--⋅=⋅+-⨯--+=∆+∆-∆+∆=∆mol kJ mol kJ g Fe H l O H H g O Fe H g H H H f f f f θθθθθ8 )(21)(322g SO O g SO =+1/-⋅∆mol kJ H f θ -296.83 0 -395.721122329889.98)]83.296(0[72.395)]}(,[)](,[21{)](,[--⋅-=⋅-+--=∆+∆-∆=∆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SO H H f f f θθθθ11 (1)反应速率表达式为:)()(22Cl c NO c k v ⋅⋅=(2)该反应对NO 为二级反应,对Cl 2的一级反应,总反应级数为3。
第 5 章 酸碱和酸碱反应 (2)

(1)HB + H2O
B- + H3O+
K
θ a
= [C(B− )/mol ⋅ dm −3 ] ⋅ [C(H`3O + )/mol ⋅ dm −3 ] [C(HB)/mol ⋅ dm −3 ]
若 HB 的起始浓度为 C0(HB)
K
θ a
=
[C(H`3O + )/mol ⋅ dm −3 ]2
[C0 (HB)/mol ⋅ dm −3 ] − [C(H`3O + )/mol ⋅ dm −3 ]
Chemistry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学科核心课程 ---- 普通化学
第5章 酸、碱和酸碱反应
Chapter 5 Acid, Base & Acid-base GENERAL
Reaction
教学要求:
1、 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 2、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 pH 的计算公式; 3、 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4、盐的水解及其溶液 pH 的计算。
即
C(H 3O + )/mol ⋅ dm −3
=
K
θ a
[C
普通化学-配位化合物章节题

第5章配位化合物一、单项选择题5.1 下列分子或离子能做螯合剂的是( )。
A.H 2N—NH 2B.CH 3COO —C.HO -OHD.H 2NCH 2CH 2NH 2 5.2利用生成配合物而使难溶电解质溶解时,下面哪一种情况最有利于沉淀的溶解( )。
A. f K θ愈大,sp K θ愈小B. f K θ愈小,sp K θ 愈大 C. f K θ愈大,sp K θ也愈大 D. f K θ≥sp K θ5.3 加下列哪种物质能增加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 )。
A.NaClB.AgNO 3C.NH 3·H 2OD.CaCl 2 5.4 摄影时用Na 2S 2O 3洗未曝光AgBr ,再用Na 2S 回收洗出的银,涉及到的两种反应分别是( )A.氧化还原、沉淀B. 氧化还原、配位C.配位、沉淀D. 配位、氧化还原5.5 若用NH 4SCN 测定Co 2+时,为了防止Fe 3+干扰,最好是加( )。
A.NaFB.NaBrC.NaClD.NaI 5.6在-(en)])O [Co(C 242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 )。
A.2B.4C.5D.65.7 下列各物质能在强酸性介质中稳定存在的是( )。
A.[HgI 4] 2-B. [Zn(NH 3)4]2+C.[Fe(C 2O 4)3]3-D.[Ag(S 2O 3)2]3- 5.8 FeCl 3和KSCN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够的NaF ,其现象是( ) A.变成无色 B.颜色加深 C.产生沉淀 D.颜色变浅5.9 设[HgI 4]2-的f K θ=K 1θ,[HgCl 4]2-的f K θ=2K θ,则下列反应:[HgCl 4]2-+4I -=[HgI 4]2-+4Cl -的平衡常数为( )A. K 1θ+2K θB. K 1θ/2K θC. 2K θ/ K 1θD. K 1θ×2K θ5.10 向[Cu(NH 3)4]2+水溶液中通人氨气,则( )A.K +234f,Cu(NH)θ增大 B. K +234f,Cu(NH )θ减小 C.c (Cu2+)增大 D.c (Cu 2+)减小二、填空题5.1氯化二氯·三氨·一水合钴(Ⅲ)的化学式为 , 配体是 ,配位原子是 ,配位数是 。
普通化学第5章习题及答案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判断题1.某反应m r G ∆的负值很大,表明反应趋势很大,也反应其反应速率很大。
( )2.化学反应速率通常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 )3.对一切化学反应来说,如反应物浓度加倍,则反应速率也加倍。
( )4.在复杂反应中,反应速率一般决定于其中最慢的步骤。
( )5.反应物浓度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是一级反应的特征。
( )6.二级反应的特征是其半衰期为常数。
( )7.温度升高使反应加速的主要原因是在较高温度下,速率常数变大。
( )8.反应活化能E a 的大小,与正、逆反应的标准热效应的大小有关。
( ) 二、选择题1. 下述两个反应的速率系数分别为)g (H PO H OH PO H 23222+→+---;k A =3.21224min molL 10---⋅⋅⨯ )g (O 2/1NO 2)g (O N 2252+→;k B =715min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初始浓度都相同时,反应速率v A >v B②c (-22PO H )和c (-OH )等于1/5c (N 2O 5)时,反应速率v A ≈v B③两反应的反应物浓度都是11L mol -⋅时v A >v B④两反应的反应物浓度都是11L mol -⋅时v A <v B2. 关于速率常数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k 值较大的反应,反应速率必定较大;②一般说,一个反应的温度越高,其k 值越大; ③一个反应k 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本性; ④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大,其k 值越大;3. 反应A+B →C ,速率方程为v=kc (A)c (B)。
当A,B 的起始浓度都是0.201L mol -⋅时,反应速率为8410-⨯11s L mol --⋅⋅,如A,B 的起始浓度为0.601L mol -⋅时,其反应速率(11s L mol --⋅⋅)将是( ) ①8410-⨯ ②1.6310-⨯ ③2.4310-⨯ ④7.2310-⨯4. 某一级反应半衰期为100s ,这意味着( )①反应在200s 内结束; ②反应物浓度200s 时为100s 时的一半 ③每一100s 反应物消耗量相同;④反应开始进行了100s5. 在的反应A+B →C+D 中,0r m H θ∆<,一般说升高温度( )①只能逆反应速率增大 ②只增加正反应速率③对正、逆反应速率均无影响 ④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6. 为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化学平衡,对大多数气相反应来说,宜采用的措施是( )①减小生成物的浓度;②增加温度和压力③使用催化剂 ; ④降低温度和减小反应物的压力7. 反应A+B →C+D ,r m H θ∆=251mol kJ -⋅,则正反应的活化能E a ( )①为-251mol kJ -⋅;②>251mol kJ -⋅;③<251mol kJ -⋅;④=251mol kJ -⋅8. 反应A 和反应B ,在25℃时B 的反应速率较快。
普通化学第六版答案

普通化学第六版答案【篇一: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大连理工)】普通化学习题答案一、是非题(用“+”、“—”表示正确和错误)第2、3、5、6、10、11、12题“+” 其它题“—” 二、选择题1-5b、c、d、d、a 6-9 d、bcd、ac、cd 三、填空题1 ②⑤①③⑥④2 ①>④>② = ③>⑤3 ①31②4 Ⅲa ③4s24p14 略5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吸引作用离子间、共价键和金属键 6 方向饱和7 sp3109。
28’sp2杂化3个平面三角形dsp2杂化 4个 90。
sp3杂化 4个 109。
28’11sp3杂化 4个 109。
28’正四面体形 d2sp3 6个 90。
正八面体形121318禁带宽度(eg)不同(半导体eg<2ev,绝缘体eg>6ev),导体有导带,绝缘体则无。
19 (不要求)错位粒子缺陷间隙离子缺陷杂质粒子缺陷空位缺陷四、简答题 1①该写法违背了洪特规则。
根据洪特规则,n相同的电子应尽先占据m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②该写法违背了泡力不相容原理。
3s只有一个轨道,只可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③该写法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
n相同l不同的轨道,能量高低为ns<np。
3是指从la到lu的15个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次缩小不明显的累积现象。
4①为非极性分子,在其同种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
②均为非极性分子,它们之间只存在色散力。
③为极性分子,分子之间存在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④为极性分子,且n与h之间能形成氢键,所以nh3分子间存在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还有氢键。
5沸点与分子间力关系一般为:分子间力越大,沸点越高。
所以沸点高的物质分子间力大。
分子间力大小:i2>br2>cl2>o2>n2>h2 6卤代烃hx虽然是极性分子,但分子间作用力仍以色散力为主。
对相同结构类型的物质色散力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hcl,hbr,hi 三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力也依次增大,它们的熔沸点同样依次增高。
《普通化学》(第二版)赵士铎主编 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第二版)赵士铎主编习题答案中国农业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组编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1.1 (1)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2) 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渗透压大于植物根细胞液的渗透压 (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1.2 沸点不断上升,至溶液达到饱和后,沸点恒定;蒸气凝结温度恒定,等于溶剂的沸点。
1.3%6.1)O H (/1)O H ()O H ()O H ()O H ()O H ()O H (kg mol 91.097.0%mol kg 034.0/%0.3)O H (1)O H (/)O H ()O H (Lmol 88.0mol 34g L g 1000%0.3)O H ()O H ()O H (2222222222221-1-222222221-1--1222222=+=+=⋅=⋅=-=⋅=⋅⋅⨯==M b b n n n x w M w b M w c ρ1.4 凝固点自高至低顺序:葡萄糖溶液、醋酸溶液、氯化钾溶液 1.5b = 1.17 mol ⋅kg -1∆T b = K b b = 0.52K ⋅kg ⋅mol -1⨯1.17 mol ⋅kg -1 = 0.61K T b = 373.76K = 100.61℃∆T f = K f b = 1.86K ⋅kg ⋅mol -1⨯1.17 mol ⋅kg -1 = 2.18K T f = 270.87K = - 2.18 1.6 π = cRT =RT VMm / 1-4-1-1m ol g 100.2kPa499.0L 10.0K 300K m ol L 8.31kPa g 40.0⋅⨯=⨯⨯⋅⋅⋅⨯==πV mRT M1.721:2: 30 1280.3 : 1610.2 : 15.9= 化合物中C 、H 、O 原子数比为21:30:21--1A b B f mol g 3105.00g0.33K g 100.0mol kg K 12.5⋅=⨯⨯⋅⋅=∆=m T m K M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 21H 30O 2 1.81-B 2BB 22222m o lg 4.342)O H (/)O H (}CO )NH {(/}CO )NH {(⋅=∴=M m M m m M m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2.1 (1)错误;(2)正确;(3) 错误;(4)错误;(5)正确;(6)正确;(7) 错误;(8)错误2.2 (1/4)[反应式(1)-反应式(2)]得:(1/2)N2(g)+(1/2)O2(g)=NO(g)∴∆f H mθ(NO,g)=(1/4){ ∆r H mθ(1) - ∆r H mθ(2)}=(1/4)[-1107kJ⋅mol-1-(-1150 kJ⋅mol-1)]=90 kJ⋅mol-12.3 (1/4)[反应式(3)-反应式(4)+3⨯反应式(2)- 反应式(1)]得:N2(g)+2H2(g)=N2H4(l) (5)∴∆f H mθ(N2H4,,g)=(1/4){ ∆r H mθ(3) - ∆r H mθ(4)+ 3⨯∆r H mθ(2) - ∆r H mθ(1)} =(1/4){-143kJ⋅mol-1-(-286kJ⋅mol-1+3⨯(-317kJ⋅mol-1)-(-1010kJ⋅mol-1)) =50.5 kJ⋅mol-12⨯反应式(4)-反应式(5)得:N2H4(l)+ )O2(g)= N2(g)+2H2O(l)∆r H mθ=2⨯∆r H mθ(4)- ∆r H mθ(5)=2⨯(-286 kJ⋅mol-1)- 50.5kJ⋅mol-1= -622.5 kJ⋅mol-12.4 ∆r H mθ=2∆f H mθ(CO2,g)+3∆f H mθ(H2O,l)+(-1)⨯∆f H mθ(CH3OCH3,l)+(- 3)∆f H mθ(O2,g)∴∆f H mθ(CH3OCH3,l) =2∆f H mθ(CO2,g) +3∆f H mθ(H2O,l)- ∆r H mθ= -183 kJ⋅mol-12.5CO(g)+(1/2)O2(g)由题意知,∆r H mθ(1)<0, ∆r H mθ(2)<0, ∆r H mθ(3)<0∆r H mθ(1)= ∆r H mθ(2)+ ∆r H mθ(3)∆r H mθ(1)-∆r H mθ(3)= ∆r H mθ(2)<0即:以碳直接作燃料时放热较多2.6 C(s)+H2O(g)=CO(g)+H2(g)∆r H mθ= ∆f H mθ(CO,g)+ (-1)∆f H mθ(H2O,g)=-110.5 kJ⋅mol-1 -(-)241.8 kJ⋅mol-1=131.3 kJ⋅mol-1CO2(g) +H2O(g)∆r H mθ(2) ∆r H mθ(3)CO(g)+H2(g)+O2(g)∆r H mθ(1)= ∆r H mθ(2)+ ∆r H mθ(3) ∴∆r H mθ(1) - ∆r H mθ(3) = ∆r H mθ(2)>0由题意知,∆r H mθ(1)<0, ∆r H mθ(3)<0 故:以水煤气作燃料时放热较多2.7 均为熵增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判断题
1.某反应m r G ∆的负值很大,表明反应趋势很大,也反应其反应速率很大。
( )
2.化学反应速率通常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 )
3.对一切化学反应来说,如反应物浓度加倍,则反应速率也加倍。
( )
4.在复杂反应中,反应速率一般决定于其中最慢的步骤。
( )
5.反应物浓度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是一级反应的特征。
( )
6.二级反应的特征是其半衰期为常数。
( )
7.温度升高使反应加速的主要原因是在较高温度下,速率常数变大。
( )
8.反应活化能E a 的大小,与正、逆反应的标准热效应的大小有关。
( ) 二、选择题
1. 下述两个反应的速率系数分别为
)g (H PO H OH PO H 23222+→+---;k A =3.212
24min mol
L 10---⋅⋅⨯ )g (O 2/1NO 2)g (O N 2252+→;k B =715min 1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初始浓度都相同时,反应速率v A >v B
②c (-22PO H )和c (-
OH )等于1/5c (N 2O 5)时,反应速率v A ≈v B
③两反应的反应物浓度都是11L mol -⋅时v A >v B
④两反应的反应物浓度都是11L mol -⋅时v A <v B
2. 关于速率常数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k 值较大的反应,反应速率必定较大;
②一般说,一个反应的温度越高,其k 值越大; ③一个反应k 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本性; ④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大,其k 值越大;
3. 反应A+B →C ,速率方程为v=kc (A)c (B)。
当A,B 的起始浓度都是0.201L mol -⋅时,反应速率为8410-⨯11s L mol --⋅⋅,如A,B 的起始浓度为0.601L mol -⋅时,其反应速率(11s L mol --⋅⋅)将是( ) ①8410-⨯ ②1.6310-⨯ ③2.4310-⨯ ④7.2310-⨯
4. 某一级反应半衰期为100s ,这意味着( )
①反应在200s 内结束; ②反应物浓度200s 时为100s 时的一半 ③每一100s 反应物消耗量相同;④反应开始进行了100s
5. 在的反应A+B →C+D 中,0r m H θ
∆<,一般说升高温度( )
①只能逆反应速率增大 ②只增加正反应速率
③对正、逆反应速率均无影响 ④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6. 为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化学平衡,对大多数气相反应来说,宜采用
的措施是( )
①减小生成物的浓度;②增加温度和压力
③使用催化剂 ; ④降低温度和减小反应物的压力
7. 反应A+B →C+D ,r m H θ∆=251
mol kJ -⋅,则正反应的活化能E a ( )
①为-251mol kJ -⋅;②>251mol kJ -⋅;③<251mol kJ -⋅;④=251mol kJ -⋅
8. 反应A 和反应B ,在25℃时B 的反应速率较快。
在相同的浓度
条件下,45℃时A 比B 的反应速率快,这表明A ,B 两反应的活
化能()
①A反应活化能较大;②B反应活化能较大
③A,B活化能大小无法确定;④和A,B活化能大小无关
9.已知反应2NO(g)+ Br2(g)→2NOBr2(g)的反应历程是
2NO(g)+ Br2(g)↔NOBr2(g) (快)
NO(g)+ NOBr2→2NOBr2(g) (慢)
则该反应的速度方程可能是()
①v=kc(NO);②v=kc2(NO);
③v= kc2(NO)c(Br2) ;④v=kc(NOBr2) c(NO)
三、计算题:
率常数k的值;(3)如果反应容器体积减少一半,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4)该反应是否基元反应?为什么?(5)计算c(A)=c(B)=0.501
L
mol-
⋅时的反应速率。
2.反应A→B+C,速率方程式为v=kc(A),已知反应的速率常数k=0.321
min-,A物质的起始浓度为0.501
L
mol-
⋅。
(1)求反应进行3min后,A物质的浓度;(2)计算反应的半衰期t1/2
3.乙醛的分解反应CH3CHO(g)→CH4(g)+CO(g):,在538℃时,反应速率常数k1=0.791
1s
L
mol-
-⋅
⋅,592℃时,k2=4.951
1s
L
mol-
-⋅
⋅试计算反应的活化能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