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目录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

第一节井田概况 (2)

第二节地质特征 (4)

第二章井田开拓与开采 (21)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21)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4)

第三节井田开拓 (24)

第四节井筒 (29)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30)

第三章通风与安全 (31)

第一节概况 (31)

第二节矿井通风 (32)

第三节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41)

第四章通风设备 (56)

第一节通风设备 (56)

第五章技术经济 (57)

第一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57)

第二节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9)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山西汾西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岳煤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隶属沁源县西部的柏子镇、李元乡、中峪乡、古县北平镇,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6°27′42″~36°33′06″,东经112°09′31″~112°14′53″。

在井田的西部有北平-古阳公路经古县、洪洞可与大运公路及南同蒲线相接,南部有宝丰-唐城公路经安泽与309国道相连,中部柏子-中峪-沁源及北部的柏子-李元-北园村公路经沁源-沁县公路可接208国道和太长高速公路,沁(源)-沁(县)铁路可与太焦铁路线相接,交通尚属便利。

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二、地形、地势及河流

井田地处太岳山区霍山东麓。地形总的趋势是南、北部高,中部低,最高点在北部的侯神岭西部,标高1499m,最低点在柏子河蔚村段的河谷中,标高1058.20m,相对高差440.80m。区内地形复杂,沟谷纵横,柏子河河谷较为宽阔,由西北向东南贯穿矿区中部,两侧山谷呈树枝状分布,属侵蚀强烈的中山区。

本区属黄河水系沁河流域,主要有柏子河及其支流,北部有狼尾河,南部有蔺河,均属季节性河流,近几年长期干枯。

三、气象与地震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根据沁源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35.6℃(1995.7.5),极端最低气温-25.8℃(1990.2.1);年平均降水量634mm,年最大降水量834.3mm(1989),年最小降水量为541.4mm(1994);年平均蒸发量为1547.2mm,年最大蒸发量为1749.6mm(1995),年最小蒸发量为1397.1mm(1991);蒸发量比降水量大2~3倍。春冬季雨雪少,雨季多在7~9月份,最短无霜期143天,结冰期多在十月份至次年三月份,最大冻土深度80cm(1993),夏季多东南风,春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4.0m/s(1994)。

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沁源县地震烈度为7度区。

四、周边矿井及小窑

太岳煤矿井田位于沁源县西部,井田内无小煤窑及生产矿井,井田周围有沁新煤矿、乾元煤业有限公司、新源煤矿、康伟煤焦公司南山煤矿、泓翔煤业公司、蓝盟科技公司玉生矿等6个煤矿。具体如下:

沁新煤矿位于井田北侧,隶属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斜井开拓,综合机械开采,开采山西组2号煤层,平均煤厚2.00m。井下为两个采空区,中东采区正常涌水量为432m3/d,最大涌水量为576m3/d;南采区正常涌水量为480m3/d,最大涌水量为624m3/d。全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12m3/d,最大涌水量为1200m3/d。瓦斯相对涌出量16.26m3/t,属高瓦斯矿井。

新源煤矿:位于井田东北侧,隶属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斜井开拓,综合机械化开采,开采山西组2号煤层,平均煤厚2.00m。正常涌水量为180m3/d,最大涌水量为260m3/d。瓦斯相对涌出量24.99m3/t,高瓦斯矿井。

南山煤矿:位于井田西南侧,隶属沁源县康伟煤焦有限公司,斜井开拓高档普采,现采山西组2号煤层,平均煤厚2.00m。生产能力30万t/a,正常涌水量为400m3/d,最大涌水量为625m3/d。瓦斯相对涌出量13.47m3/t,高瓦斯矿井。

乾元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井田西北侧,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斜井开拓,高档普采,开采山西组2号煤层,平均煤厚2.00m。正常涌水量为20m3/d,最大涌水量为40m3/d。高瓦斯矿井。

泓翔煤业公司:位于井田西南侧。原生产能力为30万t/a,现由西山煤电集团整合,现开采山西组3号煤层,正常涌水量为80m3/d,最大涌水量为300m3/d。

玉生煤矿:位于井田西南侧。隶属古县蓝盟煤业公司,由省煤运整合。原生产能力为30万t/a,现开采3号煤层,正常涌水量为100m3/d,最大涌水量为350m3/d。

五、电源、水源情况

(一)电源情况

太岳矿已建成35kV变电站(由长治供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已投入运行。该站有2回电源线路。一回路引自太岳110kV变电站,线路长16km。另一回路引自李元35kV变电站,线路长6.8km。

(二)水源情况

本设计管井一眼,取用地下奥陶系中统灰岩岩溶裂隙水,根据资料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一般,由于缺少水源水质分析资料,仅经适当消毒后做为矿井地面生产、生活及消

防用水水源利用。水量可以满足本矿井应地面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的需要

六、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矿井所需钢材、木材、水泥、各种设备市场上能够满足建设需求;砖、石、砂及石灰等本地可满足需求。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简况

1、区域地层

沁源县太岳煤矿位于华北陆台沁水盆地的西部边缘,霍山隆起的东侧。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区域地层由西向东、由老到新依次出露太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2、区域构造

沁源县太岳煤矿位于沁水块坳上的次级构造单元郭道-安泽近南北向褶带的中段。

沁水块坳是吕梁-太行断块上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其东侧以太行山大断裂与太行块隆相邻,西南部分以横河断裂与豫皖断块为界,西侧以霍山断裂、浮山(东)断裂带分别与吕梁块隆、临汾-运城新裂陷相接,西北部分以洪山-洪村断裂与晋中新裂陷衔接,北部则以交城大断裂的北东段、下口断裂与五台山块隆分界。块坳主要表现为一大型复式向斜,走向北北东,面积35000km2,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期,并遭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改造。

燕山运动的早期,由于东西向主压应力作用,构造变动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大型开阔褶皱,如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霍山南北向背斜以及沁水复式向斜等。燕山运动的中期,由于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东西向转变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地块在南北向扭力和东西向挤压力联合作用下,由此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线型挤压带。燕山运动的晚期也即喜山期,区域构造应力方式发生了改变,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主张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相应的构造变动以改造先期变形为主,其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根据构造特征,沁水台凹可以划分为七个次级构造单元:娘子关-坪头坳缘翘起带(Ⅰ11);析域山坳缘翘起带(Ⅰ12);普洞-来远北东东向褶断带(Ⅰ13);孟县坳缘翘起

带(Ⅰ14);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带(Ⅰ15);太岳山坳缘翘起带(Ⅰ16);郭道-安泽近南北向褶带(Ⅰ17)。

位于太行山坳缘翘起带与沾尚-武乡-阳城褶带之间的郭道-安泽近南北向褶带:南北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北宽南窄,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该褶带总体走向北北东,褶皱排列较为紧密,单个褶曲的宽度2km左右,两翼倾角为10°-15°,个别达40°。偏西部的褶曲轴面略向东倾,两翼不对称,东部褶曲的两翼近于对称。该褶带延长较长,成群成组出现的褶皱表现若断若续,似乎是受到北北东向构造干扰所致,使这些褶皱的枢纽呈波状起伏。本区位于该构造单元的中带。

3、岩浆岩

据区域地质资料,在沁安普查区西北侧的霍山断裂东侧太古界老地层中,出露有多处辉绿岩岩脉,其中最长岩脉达8.7km,但太岳井田未见有岩浆岩出露。

4、区域含煤特征

太岳煤矿位于沁水煤田西部边缘,居沁安普查区中部。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本溪组分别含1-3层不稳定薄煤层,多不可采,无价值。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64m,其中山西组平均46m,太原组平均118m,共含煤13-24层,其中有编号的煤层13层,无编号的不稳定薄煤层11层。有编号煤层中,山西组有3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其中2号煤稳定可采,1、3局

部可采。太原组有编号的煤层10层,分别为4、5、6、6

下、7、7

、8、9、10、11号煤

层,其中9、10号煤层有时合并为一层。太原组煤层中9、10号稳定可采,5、6、6

、11号煤层局部可采。其余煤层只个别零星可采,不具经济价值。

(二)矿井地质

1、地层

本区地层出露较好,结合钻孔揭露资料井田内沉积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1)奥陶系(O)

(1)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本组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灰色石灰岩,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夹石膏条带,裂隙发育,被方解石充填,岩溶发育。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与下伏上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为煤系地层的基底。井田钻孔揭露厚度92.60m,主要为深灰色石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及泥质白云岩,下部夹似层状石膏。上部方解石细脉发育,顶部具铁质浸染现象。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27.50~50.90m,平均35.00m,以浅灰色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间夹中细粒砂岩和石灰岩及薄煤层,底部多为以结核状黄铁矿为主的铁铝质岩,既“山西式”铁矿。

本组是在古风化壳基础上形成的以局限泻湖、海湾环境为主的沉积。

(2)上统太原组(C3t)

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厚106.83~131.32m,平均120.68m,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色砂岩及3层海相石灰岩和4-14层煤层组成。

3)二叠系(P)

(1)山西组(P1s)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岩性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和3~6层煤层组成,与下伏太原组为连续沉积,本组地层厚度28.7~44.36m,平均34.33m。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厚105.23~133.33m,平均116.55m。由浅灰、灰色中粒砂岩,灰绿色、浅紫色、黑色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组成。岩性特征如下:下部岩性为灰-深灰色、黑色泥岩、粉砂岩,夹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砂岩,下部夹薄煤层,砂岩具均匀层理、平行层理、脉状层理、大型交错层理。含植物化石。底部K8砂岩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层面富含白云母片及炭屑,含泥质包体,局部相变为粉砂岩。

上部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浅紫色(局部夹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

浅灰色、浅绿色中细粒砂岩,含菱铁质,具交错层理,含少量植物化石碎屑。K9砂岩为浅灰色、浅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面富含白云母,片底部常夹煤线;本组顶部常为紫红色铝质泥岩,含大量菱铁质鲕粒,俗称“桃花泥岩”,局部相变为灰白色含铝泥岩及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其层位稳定,岩性特殊,物性反映特征明显,是K10砂岩的良好辅助标志层。

本组系三角洲平原-冲击平原沉积。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一般厚445m。本区西部大面积出露。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P2s1):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182.55~225.76m,平均202.08m。底部为灰白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K10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局部相变为粉砂岩;下部以浅灰色、浅绿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浅灰、灰白、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局部夹含鲕粒铝质泥岩,中下部偶夹透镜状锰铁矿岩;中部为浅灰色、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绿灰色中粒砂岩及含砾粗粒砂岩;上部为黄色,夹紫红色、浅灰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夹2~3层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夹0~2层锰铁质泥岩。

中段(P2s2):K12砂岩底至K13砂岩底,厚73.91~102.15m,平均87.78m。底部K12砂岩为黄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粒砂岩,含云母片,具交错层理,局部为含砾粗粒砂岩及细粒砂岩;中部以黄绿色、绿黄色厚层状砂岩为主,夹紫红色、黄色泥岩、粉砂岩;顶部为灰紫红色厚层状砂质泥岩,夹黄绿色砂质条带。

上段(P2s3):K13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141.25~168.20m,平均154.64m。底部K13砂岩为黄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下部为灰绿色、暗紫色、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偶夹不稳定的中粒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杏黄色粉砂岩、泥岩互层,泥岩中常含硅质,显示互层层理,顶部常夹薄层或条带状燧石。

(4)上统石千峰组(P2sh)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一般厚184m。出露于矿区的中东部。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2sh1):厚65.50~91.35m,平均75.86m。由灰绿色、黄绿色中厚层状的中粗粒砂岩,间夹红色细粒砂岩,夹深紫红色泥岩组成。底部K14砂岩为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为细粒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底部常见遂石、石英细砾,含泥岩包体。

上段(P2sh2)厚96~120.41m,平均108.21m。由紫红色、棕红色泥岩夹薄层状的紫红色细粒砂岩组成,中上部泥岩中常含大量钙质结核,局部结核富集呈层状(淡水灰岩)。

本组系干热气候条件下陆相河湖沉积。

4)三叠系(T)

下统刘家沟组(T1L):厚180.00m 。岩性单一,以浅红色、紫红色细粒砂岩为主,薄-中厚层状,分选好,夹紫红色薄层状粉砂岩。出露于矿区东北部及东南部。

本组系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套陆相瓣状河流沉积。

5)第四系(Q)

(1)中更新统(Q2)

厚0~40m,平均10.00m。为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底部夹砂砾透镜体。

(2)上更新统(Q3)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0~10.00m。平均7.50m。为灰黄色、淡黄色亚砂土、砂质粘土,具垂直节理,含砾石及钙质结核。分布于柏子河等河流I级阶地上。

(3)全新统(Q4)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0~10.00m,平均5.00m。为浅黄色砂土,亚砂土及浅黄色、浅灰色,分选及磨园较差的砂砾层。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

(三)含煤地层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分述如下:

1、太原组(C3t)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本组划分为三段:一段(C3t1):K1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厚44.15~51.68m。由浅灰色铝质泥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主要为9+10、11号)组成。

二段(C3t2):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厚31.80~36.62m,平均34.62m。由石灰岩(K2、K3、K4)、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

三段(C3t3):K4石灰岩顶至K7砂岩底,厚31.58~44.25m,平均38.77m。由浅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及泥灰岩组成,底部一般含一层硅质泥岩。

本组总的系碳酸盐台地-滨海三角洲(障壁海岸)交互相沉积。

2、山西组(P1s)

本组地层由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岩性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组成。由下而上沉积特征如下:

K7砂岩:以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粒砂岩或粉砂岩,薄层状,分选好,波状及脉状层理发育,层面富含白云母片及丰富的植物化石碎屑,系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

K7砂岩顶-3号煤层底:为深灰色-黑色泥岩、粉砂岩,具水平纹理,含不完整的植物化石碎屑,含菱铁质鲕粒。系三角洲分流涧湾沉积。

3号煤层:厚度0-1.00m,为海退后废弃的分流涧湾上发育的泥炭沼泽沉积。其间短暂的洪泛形成了煤层中较稳定的泥岩夹矸。

3号煤层顶-2号煤层底:厚4.83-9.45m,平均6.11m,东厚西薄。由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组成。3号煤层伪顶为灰黑色泥岩、深灰色粉砂岩,具星散状黄铁矿,水平纹理发育,含少量植物化石,系前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远端坝)沉积;2号煤层底板砂岩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薄-中厚层状,层面富含白云母片及植物碎屑,局部富含菱铁矿结核及其鲕粒,具波状、脉状、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砂体普遍发育,北厚南薄,系受潮汐改造的河口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2号煤层伪底为灰黑色泥岩,含丰富的植物根部化石,一般东厚西薄,系废弃三角洲沼泽沉积。

2号煤层:厚度1.71~3.00m,为海退后过渡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泥炭沼泽沉积。

2号煤层顶-1号煤层底:厚12.30~22.92m,平均16.88m,北部较厚。由深灰色-黑色泥岩、粉砂岩,浅-深灰色中细粒砂岩夹0~3层薄煤层组成。2号煤层伪顶泥岩系洪泛湖沉积。其砂岩可分为上下两套:下部砂岩较薄,具多层结构,小型交错层理、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发育,层面含白云母片及丰富的植物碎屑,系支叉河道及河湖砂坝沉积;上部砂岩较厚,以大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为主,含菱铁质鲕粒,多显正粒序,系分流河道沉积。其间泥岩、粉砂岩局部见水平纹理,含菱铁矿结核,含丰富的植物化石碎屑,系泛滥盆地沉积。其间出现间歇稳定的洪泛平原沉积了泥炭沼泽,由于成煤时间较短,煤层大多不可采。

1号煤层:厚度0-1.23m,系上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沉积。

1号煤层顶-k8砂岩底:一般厚6m左右。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均

匀层理、波状层理发育,含较多植物化石(羊齿类、科达等),局部夹细粒砂岩,近底部含一层层位较稳定的薄煤层,系泛滥盆地及决口扇沉积。局部受后期冲刷缺失,使下石盆子组K8砂岩直接超覆于1号煤层上。

本组总的系滨海三角洲沉积。

3、构造

本区位于沁水块坳西部的次级构造单元郭道—安泽近南北向褶带的中带,总体成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一般为10°~15°的单斜构造。区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亦无岩浆岩侵入,仅发现有11条次一级褶曲。现分述如下:

关家洼向斜:位于关家洼、畅村、养天池一线,北部于关家洼西北延伸出区外,区内长约8200m,走向北部NW30°,中部NE45°,南部SE18°。轴部出露地层P2s2、P2s3、P2sh2、P2sh2、T1l,两翼地层倾角一般3~8 °,地表可达15°。

榆树坪背斜:位于寺梁、榆树坪、后窑西一线,北部于关家洼东北延伸出区外,区内长约6400m,走向与关家洼向斜近于同向延展,轴部出露地层P2S2、P2S3、P2sh1、P2sh2、T1l,两翼地层倾角一般3~8°,地表可达15°。

山桃凹背斜:位于山桃凹及大南山村西一线,长约2900m,走向NE12°,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2、P2sh1,两翼地层倾角3~8°。

阳坡向斜:位于阳坡村西,长约2400m,走向NW8°,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1、P2sh2,两翼地层倾角4~7°,地表可达12°。

瓦窑山背斜:位于瓦窑山西侧一带,长约2700m,走向NW17°~35°,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1、P2sh2,两翼地层倾角3~6°,地表可达10°。

S-1背斜:位于畅村和王庄之间,区内长约1300m,走向NE25o~47°,轴部出露地层P2s1、P2s2,两翼地层倾角4~8°。

S-2向斜:位于小南山南沟北侧一带,长约3000m,走向北部NE65°,南部NW5°,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1、P2sh2,两翼地层倾角3~5°。

S-3背斜:位于S-2向斜的东部,长约1500m,走向NE65°左右,轴部出露地层P2s3,两翼地层倾角3-6°。

S-4向斜:位于好村东山,长约1800m,走向NE38°左右,轴部出露地层P2s3,两翼地层倾角3~5°。

S-5背斜:位于东山,下凹西部,长约1900m,走向近于S-4同向展布,轴部出露

地层P2s3、P2sh1、P2sh2,西翼地层倾角一般为2-4°,东翼地层倾角5~8°。

S-6向斜:位于蔚村南山上,区内长约1200m,走向NE43°,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1、P2sh2,两翼地层倾角一般3~6°。

根据井田地表出露情况和钻孔及矿井揭露资料,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构造总体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并伴有宽缓的褶曲,无断裂构造,无岩浆岩体侵入,井田构造属简单类(Ⅰ类)。

二、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1)含煤性

煤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山西组地层厚度28.70~44.36m,平均34.33m。含煤2~6层,自上而下编号的有1、2、3号煤层,煤层总厚2.89~5.70m,平均3.99m,平均含煤系数11.62%,1、2号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77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为8.07%。

太原组地层厚度106.83-131.32m,平均120.68m。含煤4-14层,自上而下编号煤层、7、8、9+10、11号煤层。煤层总厚4.24~11.69m,平均7.60m,平均含煤有5、6、6

系数为6.30%。其中6、9+10、11号可采煤层平均总厚5.10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4.23%。

如上所述,井田可采煤层为山西组1、2号煤层和太原组6、9+10、11号煤层。

(2)可采煤层

①1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上部,上距K8砂岩5.70~12.83m,平均9.66m,下距2号煤层8.34-22.92m,平均16.88m。煤厚0-1.23m,平均0.57m,变异系数Cr=56,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该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洪泛平原之上的泥炭沼泽相,在井田北部1503号孔和南部21-3号孔沉积缺失,可采地段为井田东部17-3号孔、19-3号孔处。井田西北分布零散可采点,属零星可采,连不成片。该煤层结构简单,偶含一层薄夹矸。

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

②2号煤层

俗称“主焦煤”或“八尺煤”,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1号煤层8.34-22.92m,平均

16.88m。煤厚1.71-3.00m,平均2.20m,变异系数Cr=23,全井田稳定可采。该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上的泥炭沼泽相。

该煤层结构简单,仅局部夹1-3层泥岩或炭质泥岩夹矸,夹矸厚度0.04-0.24m,平均0.13m。

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局部含炭泥伪顶;煤层直接底板多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及泥岩。

该煤层属稳定可采煤层,为该矿主采煤层。

③6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2号煤层34.10-40.42m,平均37.81m,煤层厚度0.55-1.50m,平均1.09m,厚度变异系数Cr=43,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可采地段为井田北部。

该煤层结构简单,有时含一层薄煤岩夹矸,夹矸厚度0.10-0.35m。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局部为中细砂岩。底板为灰黑色泥岩。

④9+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直伏于K2石灰岩之下,上距6号煤层42.26m左右。煤层厚度2.09-2.89m,平均2.36m,为9号、10号煤层合并层。井田内仅北部1503号处因间距变大为1.02m而呈分叉,其它地段均以合并层赋存。煤层厚度变异系数Cr=19,可采系数Km=1.00,该煤层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该煤层含1层薄煤岩夹矸,结构简单。

煤层直接顶板为K2石灰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⑤11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9+10号煤层15.81-24.80m,平均20.92m。煤层厚度1.17-3.16m,平均2.00m,厚度变异系数Cr=41,可采系数Km=1.00,该煤层属较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该煤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含1层薄泥岩夹矸,局部含2-3层夹矸。

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细砂岩,底板为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细砂岩。

表1-2-1 可采煤层特征表

含煤

地层煤层

厚度(m) 层间距(m) 层位稳定性煤层厚度稳定性煤层可采性

最小-最大最小-最大稳定系数稳定性变异系数结构稳定性可采系数%可采性

号平均平均% Cr%

P1s 1

0-1.23

0.57

8.34-22.92

16.88

88 较稳定56 简单不稳定0.24 局部可采2

1.71-3.00

2.20

100 稳定23

较简

稳定 1.00 全区可采

34.10-40.42

37.81

C3t

6

0.55-1.50

1.09

100 稳定43 简单不稳定0.60 局部可采

42.10-42.51

42.26

9+10

2.09-2.89

2.36

100 稳定19 简单稳定 1.00 全区可采

15.81-24.80

20.92

11

1.17-3.16

2.00

100 稳定41

较简

较稳定 1.00 全区可采(二)、煤质

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煤的主要物理性质

井田1、2号煤层均呈黑色,条痕亦为黑色,玻璃-强玻璃光泽,参差状、阶梯状断

口,内生裂隙发育。视(相对)密度分别为1.30 t / m3、1.31t / m3 ,真(相对)密度分别为1.45t/m3、1.43t/m3。

(2)宏观煤岩特征

1、2号煤层均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镜煤条带,偶见丝炭条带,细一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属光亮一半光亮型煤。

2)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化学性质

表1-2-2 煤质分析成果汇总表

煤层项目 1 2

M ad (%) 原

0.50-0.89

0.69

0.20-1.36

0.70 浮

0.36-0.79

0.45

0.24-0.96

0.51

A d (%) 原

7.72-29.35

18.67

8.55-19.91

13.47 浮

4.94-13.57

7.54

4.33-7.40

5.69

V daf (%) 原

16.19-22.13

18.39

14.89-18.38

16.61

15.78-19.28

17.07

14.43-16.46

15.44

S t,d (%) 原

0.32-0.56

0.37

0.28-0.44

0.36 浮

0.35-0.62

0.40

0.31-0.44

0.37

P d (%) 原

0.005-0.015

0.009

0.004-0.019

0.008

Q gr.d (MJ/kg) 原

25.04-33.63

29.62

28.68-33.04

31.17

32.93-34.41

33.67

33.31-35.00

34.22

胶质层厚度(Y)

(mm) 浮

5.5-10.5

8.6

4.0-14.0

7.5

粘结指数(G R,I) 浮

53.8-84.0

69.3

24.6-70.5

48.9

元素分析%C daf浮

89.71-91.40

90.81

90.91-91.84

91.33

H daf浮

4.39-4.79

4.54

4.21-4.48

4.38

O daf浮

2.41-

3.53

2.85

2.07-2.90

2.57

N daf浮

1.31-1.49

1.36

1.22-1.39

1.32

灰成分分析%

SiO2+Al2O3

+TiO2

86.09-94.58

90.89

80.09-92.66

88.72 Fe2O3+CaO+MgO+K2O+

Na2O

2.73-12.26

7.17

4.82-1

5.05

8.42

ST℃原>1500 >1492 视(相对)密度

1.25-1.39

1.31

1.28-1.34

1.32

浮煤回收率%

45.00-74.07

58.70

40.00-70.59

56.01

煤类JM.SM JM.SM

三、水文地质

(一) 区域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霍泉泉域东侧,沁河以西。霍泉泉域西以变质岩地区地形分水岭为界;北以河底泉断层形成的隔水边界与洪山泉域相隔;东侧边界位于沁水向斜奥灰深埋区;南部广胜寺附近为泉域排泄区。泉域面积约800km2。

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南涧河、洪安涧河及沁河,均属黄河水系。南涧河,洪安涧河向西流

入汾河。汾河、沁河则汇入黄河。山间沟谷地带多有季节性河流。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本区位于霍山隆起东翼,沁水盆地西缘。地貌形态为剥蚀的中山区。区内主要河流为柏子河,自西向东从区内中部穿过,其流量受大气降水影响很大,雨季时暴涨,通常无水。

2、井田内主要含水层

1)奥陶系中统岩溶裂隙含水层

井田隐伏于煤系地层之下,厚545m左右。由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组成。仅19-1钻孔揭露奥灰最深,延深奥灰153.96m,其中峰峰组厚92.60m,上马家沟组61.36m。峰峰组地层岩芯采取率较高,钻进中消耗量为1.056~9.688m3/h,一般8.051m3/h,水位变化不大,说明该层发育一定的岩溶裂隙。上马家沟组地层岩芯采取率较低,钻进中消耗量为7.404~9.300m3/h,一般8.180m3/h ,在孔深684.80m时,水位突然下降,说明该处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对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进行了混合抽水试验,涌水量2.552L/s,单位涌水量0.237L/s·m,水位降低10.78m,静止水位标高+887.28m。水质类型SO4·HCO3-Ca型。该抽水资料因受施工条件及抽水设备因素限制,出水量偏小。

邻区沁新煤矿水源井(北距本井田约2km)对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进行了混合抽水试验,从资料上分析,出水层位为上马家沟组地层。沁新煤矿水源井单位涌水量7.53L/s·m,水位标高+932.40m。根据本井田19-1号水文孔和沁新煤矿水源井奥灰水位标高及相邻间距计算,井田一带奥灰水力坡度为6.6‰。由此推测,本井田内奥灰水位标高为869-902m 左右。

以上水井资料表明,中奥陶统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含水层属富水性中等-强的岩溶裂隙含水层。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主要包括K2、K3、K4等岩溶裂隙含水层。仅19-1钻孔揭穿太原组地层,现综合太岳详查和沁一安普查成果资料,将其分述如下:K2石灰岩:厚7.10~8.42m,平均7.60m,厚度稳定。该层发育的裂隙以垂直裂隙为主,多为方解石脉充填,局部偶见小溶孔。据19-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扩孔至454.87m 时,开始漏水,漏水量9.688m3/h。该含水层为(9+10,10)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据邻区生产矿井调查,一般矿井排水量140m3/d,最大可达420m3/d。

K3石灰岩:厚 5.40~8.89m,平均 6.42m,厚度较稳定。该层冲洗液消耗量一般在2.078~3.084m3/h,局部可达15m3/h 。

K4石灰岩:厚3.49~5.90m,平均5.02m。层内发育有垂直裂隙及斜交裂隙,多为方解石脉充填。该层冲洗液消耗量一般为0.071m3/h,局部可达15m3/h。

据19-1钻孔太原组放水资料,涌水量0.089L/s,单位涌水量0.015L/s·m,静止水位高出地表6.09m,水质类型属HCO3-K+Na型。该含水层组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组。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

本含水层为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由中、细粒砂岩组成,厚2.60~15.08m,平均10.88m,为主采2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该层冲洗液消耗量0~4.785m3/h,一般0.091m3/h。据19-1钻孔放水资料,涌水量为0.079L/s,单位涌水量0.019L/s.m,静止水位高出地表4.36m,水质类型属HCO3-K+Na型。该含水层仅在浅埋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较好。因此含水层为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4)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区内部分出露,由数层中、粗粒砂岩组成,厚48.00~138.68m、平均90.30m。该层局部垂直裂隙发育且未充填。出露处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埋藏较深处,富水性一般较差。该层形成的天然泉,一般流量0.01~0.45L/s。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冲洗液消耗量一般为0.101m3/h左右,最大可达9.970m3/h。2号煤层开采时形成的导水裂隙,可达下石盒子组含水层组的底部,成为2号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据19-1钻孔放水资料,上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涌水量0.61L/s,单位涌水量0.349L/s.m,静止水位高出地表2.45m,水质类型属HCO3-K+Na型。下石盒子组未单独进行抽水试验。再结合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及天然泉流量分析,该含水层组为富水性弱-中等的含水层组。

5)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柏子河河谷,由砂、卵砾石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不一,一般在10.00m 左右。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在0.036~0.585m3/h 之间,一般为0.362m3/h。该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局部可得到地表水或砂岩裂隙水的补给。该含水层富水性不一,局部富水性较好。为富水性中等的孔隙含水层。

3、井田主要隔水层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隔水层组

该隔水层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等组成。厚27.50~50.90m ,平均35.00m 。该含水层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岩溶裂隙含水层之上,阻隔其上、下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据区域资料,该隔水层隔水性良好。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段隔水层

由K 7砂岩底至K 4灰岩顶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厚31.58~44.25m ,平均37.49m 。若无构造沟通或遭受破坏,可成为2号煤层底板良好的隔水层。

3)二叠系砂岩含水层层间隔水层组

主要由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呈层状分布于各含水层之间,形成平行复合结构,阻隔各含水层之间的垂向水力联系。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1、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顶板上覆砂岩裂隙水

2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山西组中、细粒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于开采引起顶板塌陷而形成的导水裂隙带还可能沟通上部含水层,使其成为间接充水含水层。该矿正在基建,尚未进行回采。据巷道开拓情况,顶板渗水量很小。2号煤层顶板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抗压强度43MPa ,为坚硬岩石;砂质泥岩抗压强度为15Mpa ,为软弱岩石。当顶板为细粒砂岩时,采用公式0

.80

.22.1100±+=

∑∑M M

H

h

及H h =1030

+∑M 计算导水裂隙

带高度为35.10~54.50m ;当顶板为砂质泥岩时,采用公式0

.4501.3100±+=

∑∑M M

H h 及

H h =510

+∑M 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08~22.61m 。将来回采形成采空区后,由顶板垮

塌形成的导水裂隙将沟通下石盒子组底部K 8砂岩含水层,使矿井涌水量有大的增加。另外,井田1、2号煤层间距为8.34~22.92m ,大部地段小于2号煤层顶板导水裂隙高度,故在1号煤层采空区下部开采2号煤层时,应先疏排1号煤层采空区积水,确保安全生产。关于地表水的影响,由于井田1、2号煤层均埋藏于地表100m 以下,地表水对井田开采1、2号煤层无影响。

2)井筒砂岩裂隙水

据该矿基建情况,现井下主要为主副井和回风立井井筒渗水,涌水量49m 3/d ,充水水源为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水,由于井筒对煤层上部含水层起到了较好的沟通作用,井筒渗水将成为矿井投产后的主要充水来源之一。

3)相邻矿井采空区积水

井田北部的沁新煤矿和新源煤矿与本矿边界之间尚有一定间距,且沁新煤矿现在其井田中北部开采,其开采情况目前对本矿建设不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井田西北侧的乾元煤矿和南山煤矿,均开采2号煤层,由于其位置处在煤层的高起端,其采空区积水对本矿安全生产存在潜在危险。但据调查,目前两矿在本井田边界邻近尚无采空区分布,建议今后本矿在边界附近开采时,应详细了解邻矿采空区分布情况和积水程度,防范巷道贯通采空区积水造成水害事故。

4)奥灰水

井田2号煤层底板标高420-840m ,而奥灰水标高为869~902m ,井田2号煤层全部位于奥灰水以下,存在带压开采问题。经对井田东南角2号煤层底板最低处(煤层底板标高420m ,奥灰水水位标高875m ),进行突水系数计算:

采用公式:Ts=

M

P

P=(H 0-H 1+M)×0.0098 式中:Ts ――奥灰突水系数(MPa/m )

P ――隔水层底板承受的静水压力(MPa )

M ――底板隔水层厚度(m ),井田2号煤层M=163.28m H 1――煤层底板最低标高(m)

H 0――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m)

经计算该处奥灰突水系数Ts=0.04MPa/m ,小于正常块段安全突水系数0.10MPa/m ,也小于具有构造破坏的地区安全突水系数0.06MPa/m ,由此推断在无导水构造沟通的情况下,井田内开采2号煤层时突水的可能性小,但井田内若有隐伏导水构造发育时,应当防范奥灰突水危险性。

5)地表水

井田地表河流有柏子河及其支流,但均属季节性河流,近年平时基本干涸,仅雨 季时有洪水排泄。而据钻孔资料,井田1、2号煤层埋深在316m 以上,开采2号煤层的最大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2.61-55.41m ,导水裂隙不会通到地表。

另外,该矿主副井口和风井井口均位于历史最高洪水位1105~1109m 以上,雨季洪水一般不会对矿井造成水害威胁。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该矿批采1、2号煤层,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属富水性弱

的含水层。井田构造简单,无断层、陷落柱等导水构造,虽存在奥灰带压开采,但一般不存在突水危险,结合矿井预算涌水量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属简单类型。

(四)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数据,当矿井开采2号煤层年采1.5Mt时,正常涌水量2000m3/d,最大涌水量为3125m3/d。即矿井正常涌水量为84m3/h,最大涌水量为131m3/h。

四、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地温及地压

1、瓦斯

目前收集到的瓦斯资料如下:

(1)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五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编制了《山西汾西太岳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岳煤矿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测定及涌出量预测研究报告》,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瓦发【2010】748号关于山西汾西太岳煤业有限公司煤层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批复文件对预测报告做出批复。批复结果为矿井开采2号煤层时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7.10 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3.98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2)根据晋煤安发[2009]91号文件《关于长治市2008年度30万t/a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结果的批复》,太岳煤矿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75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0.43m3/min。批复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从安全角度出发,本次设计以瓦斯数据较高的预测报告数据为准,即矿井开采2号煤层时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7.10 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3.98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2、煤尘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和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中心煤尘爆炸性报告,1、2号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3、煤的自燃倾向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和山西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中心检验报告,井田内1、2号煤自燃倾向性等级均为Ⅲ级,不易自燃煤层。

4、地温

本区属地温正常区。

第二章井田开拓与开采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本次修改由于批复的井田范围调整,为清楚反映出调整前、后井田变化关系,下面列出前后两次批复的拐点坐标:

(一)原井田范围

原初步设计中太岳煤矿井田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其拐点直角坐标如下:

1、X=4046350 Y=37607900

2、X=4047500 Y=37607900

3、X=4047500 Y=37611750

4、X=4037500 Y=37607500

5、X=4037500 Y=37604000

6、X=4042937 Y=37604000

7、X=4042975 Y=37603800

8、X=4046350 Y=37605500

井田东西宽约3.7~5.7km,南北长约11km,井田面积49.575km2。

(二)新发采矿证批复的井田范围

二零零八年一月三十日,国家国土资源厅颁发的证号为1000000820023采矿许可证,批复该矿井田范围由以下9个拐点圈定:

北京54坐标系(6度带)

1、X=4045778.00 Y=19605205.00

2、X=4045778.00 Y=19607450.00

3、X=4045390.00 Y=19607450.00

4、X=4045390.00 Y=19610853.00

5、X=4037500.00 Y=19607500.00

6、X=4037500.00 Y=19604300.00

7、X=4042550.00 Y=19604300.00 8、X=4042550.00 Y=19605000.00

9、X=4045353.00 Y=19604988.00

西安80坐标系(6度带)

1.X=4045729.265 Y=19605136.142 2.X=4045729.279 Y=19607381.148 3.X=4045341.278 Y=19607381.151 4.X=4045341.299 Y=19610784.161

鹤岗矿业集团峻德煤矿240万吨年新矿井设计

摘要 本设计矿井为鹤岗矿业集团峻德煤矿240万吨/年新矿井设计,共 有2层可采煤层17#、21#。煤层工业牌号为1/3焦煤,设计井田的可 采储量20700Mt,服务年限为61a。设计采用以双立井为主的联合开拓 方式,划分两个水平,六个采区。达产时采区为一采区和二采区,各 布置一个工作面,联合布置,17#、21#层单独开采。采煤方法为走向 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艺,顶板处理 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采区通风系统为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进风,回风上山回风,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上行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式通风,矿井容易时期设计需风量为139 m3/s,困难时期设计需风量为146m3/s。进而选出矿井主要通风机型号为BD NO-22,电动机型号为YB355M2-8,且对矿井所需通风构筑物进行布置。 关键词:通风设计矿井通风系统通风阻力

Abstract The design of mine for Hegang Junde Coal Mining Group 2,400,000 tons / year of new mine design, a total of 2 coal seam layer 17 #, 21 #. Industrial grade coal is 1 / 3 coking coal, the design of mine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20700Mt, length of service for the 61a double shaft design combined to open up the wa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six mining area. Mining area at the middle of a mining area and the second mining area, the layout of a face, a joint arrangement, 17 #, 21 # layers separate mining. Mining methods to falling down a long wall coal mining law, mining technology for integrated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technology approach for the entire roof falling Act. Mine ventilation for partition type, the method of taking the type of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systems for the mining area and transport up the mountain track up the mountain into the wind, to wind up the mountain back to the wind, coal face using "U"-type upstream ventilation, the use of heading face pressure-in ventilation, mine design to be easy to time the wind was 139 m3 / s, designed to be a difficult time for the air flow 146m3 / s. Elected to the main mine fan model BD NO-22, the motor model YB35M2-8,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e ventilation required to set up their equipment. Key words :ventilation design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ventilation resistance

化工设计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13) 1.1 项目综述 (13) 1.2 项目可行性分析 (14) 1.3 工艺设计 (14) 1.3.1 工艺流程图 (14) 1.3.2 工艺特点 (15) 1.4 厂区及生产概况 (15) 1.5 原料以及公用工程 (15) 1.5.1 原料来源 (15) 1.5.2 公用工程 (16) 1.6 产品结构 (16) 1.6.1 产品生产方案 (16) 1.6.2 目标市场 (17) 第二章厂址选择 (18) 2.1 选址依据 (18) 2.2 厂址概况图 (18) 2.3 厂址选择一般原则 (20) 2.3.1 原料来源和运输因素 (20) 2.3.2 劳动力因素 (21) 2.3.3 土地因素 (21) 2.3.4 环境条件 (21) 2.3.5 动力设施 (21) 2.3.6 污染物的处理 (21) 2.3.7 政府政策 (22) 2.3.8 社会因素 (22) 2.4 选址原因 (22) 2.4.1 原料来源优势 (22) 2.4.2 自然条件优势 (22) 2.4.3 气候条件优势 (23) 2.4.4 交通运输优势 (23) 2.4.5 配套优势 (24) 2.4.6 政策优势 (24) 2.4.7 人才优势 (26) 2.4.8 环保治理优势 (28) 2.5 选址周边环境以及保护目标 (28) 2.6 总结 (29) 第三章 总图布置 (30) 3.1 总平面布置的一般思路 (30) 3.1.1 节约用地要求 (30)

3.1.2 预留发展用地要求 (30) 3.1.3 厂区的通道宽度要求 (31) 3.1.4 地理环境利用要求 (31) 3.1.5 气候因素要求 (31) 3.1.6 组织要求 (32) 3.2 总图布置参考的标准规范 (32) 3.3 厂区结构 (32) 3.4 各分区介绍 (34) 3.4.1 办公生活区 (34) 3.4.2 辅助生产区 (35) 3.4.3 生产区 (36) 3.4.4 储运区 (36) 3.5 总图布置详细说明 (37) 3.6 主要区域占地面积 (38) 第四章车间布置 (39) 4.1 设计依据 (39) 4.2 车间布置 (39) 4.2.1 概述 (39) 4.2.2 厂房布置 (41) 4.2.3 单元设备布置方法 (46) 4.2.4 车间布置概述 (51) 第五章 工艺方案的选择 (58) 5.1 概述 (58) 5.2 工艺流程的选择 (59) 5.2.1 对二甲苯生产路线与来源 (59) 5.2.2 对二甲苯分离方法的选择 (60) 5.2.3 三种分离工艺的对比 (62) 5.3 工艺流程简述 (63) 5.3.1 吸附部分 (63) 5.3.2 精馏分离部分: (64) 5.3.3 反应部分 (65) 5.4 工艺过程模拟 (66) 5.4.1 模块的选择及物性方法的选用 (66) 5.4.2 吸附分离工段 (67) (1)吸附部分 (67) (2)精馏部分 (69) 5.4.3 异构反应工段 (71) 5.5 工艺流程优化 (75) 5.5.1 解吸剂脱轻塔的优化 (76) 5.5.2 抽出液塔的优化 (78) 5.6 工艺创新点 (82) 第六章换热网络和热集

推荐-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变更环境保护专篇 精品

第一章概述 1.1概况 1.1.1矿井基本情况简介 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位于山西省XX县XX镇XX村一带,行政区划属于XX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5′57″~112°37′51″,北纬39°40′55″~39°42′06″。 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于20XX年12月由山西中远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省XX县XX镇XX煤矿资源整合初步设计说明书》,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发[20XX]89号文对该项目进行了批复,资源整合后的矿井由原张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以斜井开拓,放炮落煤,工作面采用木柱支护,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大巷及主井运输采用矿车运输,机械抽出式通风)和原XX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以斜井开拓,放炮落煤,工作面采用悬移支架支护,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大巷及主井采用皮带运输,机械抽出式通风)整合而成,利用原张庄煤矿的主斜井作为资源整合后的主井,在原XX煤矿主斜井西侧66m处新建一斜井作为资源整合后的副斜井,利用原XX煤矿的新斜井作为资源整合后的回风斜井,全井田分2个水平对4+9#和11#煤层进行开采。资源整合后核定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XX]23号《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和晋政发[20XX]10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关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方针政策,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XX]35号,“关于XX市XX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批复原山西XXXX煤业有限公司为重组整合单独保留煤矿,开采4—11#煤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重组后的煤矿企业名称改为山西XXXX矿业有限公司。20XX年8月,山西XXXX矿业有限公司经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XX]第001157号,变更为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 20XX年11月19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XX111220XX5792,批准山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开采4#~11#煤层,

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前言 绿水洞井田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绿水洞煤矿矿部设在华蓥市天池镇。井田位于华蓥山背脊脊部地带,南北长9.7~6.6km,东西宽3.2~2.2km,面积23.5km2。本矿井属高瓦斯矿井,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有爆炸危险性,井田范围内还有剩余地质资源量57.086Mt,可采储量39.96Mt。 绿水洞矿井划分为+790m、+6 60m、+528m、+350m等水平,开采标高为+999~±0m,自1981年底建成投产以来,初期投产的+790m生产水平现已开采结束,+660m水平仅剩643、615两个采区。+528m水平打锣湾背斜区域的工作面亦只能采5年左右,目前已延深部分工作面到+528m水平以下开采,+528m西翼南已经采完,西翼北急倾斜采区受开采技术限制暂未布置采区,+528m东翼南北适合综采,已布置两个采区。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Mt/a,现有两个综采工作面,一个炮采工作面,两个综采工作面均采大倾角煤层,炮采工作面为残采,根据矿井生产安排,预计5~6年后,+528m水平适合进行综采的区域将全部采完,+528m水平只能作为辅助生产水平,矿井急需进行+350m水平延深工作。受业主委托,我院编制了矿井+350m水平延深工程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监—字[2002]65号文“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7、《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3年7月4日第6号令《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9、《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10号); 10、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政法字[2001]第14号文《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1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制定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 12、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1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露天煤矿年产60万吨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露天煤矿年产60万吨初步设计毕业论 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矿区概况 (1) 1.1矿区概况 (1) 1.1.1矿区地理及行政位置 (1) 1.1.2 交通条件 (1) 1.1.3矿床开采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2) 1.2矿区地文、水文及气候 (2) 第二章矿床地质特征 (3) 2.1区域地质特征 (3) 2.1.1地层层序 (3) 2.1.2地质构造 (4) 2.2矿体赋存情况 (4) 2.3矿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5)

2.3.1矿区水文地质 (5) 2.3.2矿床勘探程度 (5) 第三章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确定 (7) 3.1矿区工程地质 (7) 3.1.1 松散层地质 (7) 3.1.2 基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7) 3.2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 (7) 3.3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的确定 (8) 第四章露天开采境界 (9) 4.1开采境界的确定 (9) 4.1.1影响开采境界的因素 (9) 4.1.2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 (9) 4.1.3圈定的露天开采境界 (10) 4.2露天采场剥离量与煤工业储量的计算 (12) 4.2.1剥离量的计算 (12) 4.2.2 露天开采境界煤量计算 (13) 4.3计算平均剥采比 (14) 4.3.1平均剥采比 (14) 4.3.2服务年限 (14) 第五章矿田开拓 (16) 5.1露天矿生产工艺的选择 (16)

玉和泰煤业90万吨初步设计

玉和泰煤业90万吨初步设计 前言 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安泽县城北西方向的唐城镇梨八沟村与三交村之间,距安泽县城直距32.5Km,南东距唐城镇约4.5Km,行政区划隶属于唐城镇管辖。该矿始建于1996年,1993年投产,矿井原采用主立井、副立井、安全出口三个立井开拓全井田,主立井为箕斗提煤兼做矿井回风井,因矿井井型较大,提煤、回风利用一个井筒漏风大,安全性较差,同时井下通风系统存在通风路线长、进风断面小、通风阻力大等诸多问题,矿方于2007年11月委托山西安煤矿业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回风井初步设计》,设计在主井工业场地南侧新建一回风立井,作为矿井的回风井兼作安全出口,主立井不再担负矿井回风任务,仅担负矿井提升任务,作为矿井的进风井兼作安全出口,副立井功能不变,作为辅助进风井,原安全出口斜井关闭,并于2007年11月临汾市煤炭工业局临煤审发〖2007〗407文件对该设计进行了批复。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69号《关于临汾市安泽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文件,确定该矿为单独保留矿井,矿井能力由60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1月17日为该公司换发了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120043578,批准开采山西组2号、3号煤层,生产规模90万吨/年,井田面积5.8525Km2,矿井生产能力

净增30万吨/年。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使该矿稳定、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将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受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公司综合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初步设计的编制任务。 一、编制依据 1、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120043578)。 2、《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2007年12月)。 3、山西省煤炭工业局2008年1月晋煤行发〖2008〗82号《关于对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的批复》文件。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2005年发布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 6、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69号)。 7、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安发[2008]1135号文“关于临汾市2008年度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 8、临汾市煤炭中心化验室对该公司2号、3号煤层的鉴定报告。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前言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设计简况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 五、矿区经济概况 六、矿区煤炭生产建设概况 七、交通运输 八、电源、水源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二、构造 三、煤层及煤质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环境地质条件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八、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第二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二、矿井储量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三、矿井服务年限 第三节井田开拓 一、井田地质构造、老窑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 三、水平划分 四、大巷布置 五、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第四节井筒 一、主斜井 二、副斜井 三、回风平硐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 二、井底车场硐室

三、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支护

第三章大巷运输 第一节运输方式选择 一、运输方式 二、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矿车 一、矿车选型 二、矿车数量计算 第三节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煤方法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二、工作面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管理方式 四、工作面回采方式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第二节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采区尺寸、开采顺序及回采方式 三、采区巷道布置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 五、采区煤、矸运输、辅助运输及设备选择,采区通风和排水 第三节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设备配备 四、采掘比例关系和掘进率、矸石率预计 五、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的三个煤量

(完整)反应器初步设计说明书

1

目录 第 1 章反应器设计 (1) 1.1 反应器设计概述 (1) 1.2 反应器的选型 (1) 第 2 章催化剂 (3) 2.1 催化剂的选择 (3) 2.2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3) 2.3 催化剂再生的方法 (3) 第 3 章丙烷脱氢反应器 (4) 3.1 主反应及副反应方程式 (4) 3.2 反应机理 (4) 3.3 动力学方程 (4) 3.3.1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4) 3.3.2 失活动力学 (5) 3.4 反应器设计思路说明 (6) 3.4.1 反应条件 (6) 3.4.2 反应器类型的选择 (7) 3.4.3 反应器数学模拟 (7) 3.4.4 反应器体积的计算 (7) 3.5 催化剂设计 (11) 3.5.1 催化剂用量 (11) 3.5.2 催化剂来源 (11) 3.5.3 催化剂的装填 (11) 3.6 反应器内部结构设计 (11) 3.6.1 催化剂床层开孔 (11) 3.6.2 催化剂分布器 (12) 3.6.3 气体分布器 (12) 2

3.7 反应器管口计算 (12) 3.7.1 进料管(以第一台反应器为例) (12) 3.7.2 出料管 (13) 3.7.3 吹扫空气入口 (13) 3.7.4 催化剂进料口 (13) 3.7.5 催化剂出口 (13) 3.7.6 排净口 (13) 3.7.7 人孔 (14) 3.7.8 催化剂床层固定钢 (14) 3.8 加热炉 (14) 3.9 机械强度的计算和校核 (14) 3.9.1 反应器材料的选择 (14) 3.9.2 反应器筒体厚度的选择 (14) 3.9.3 反应器封头厚度的计算 (15) 3.9.4 液压试验校核 (16) 3.9.5 反应器强度校核 (16) 3.9.6 反应器封头的选择 (25) 3.10 设计结果总结(以第一台反应器为例) (26) 第 4 章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器 (26) 4.1 概述 (26) 4.2 反应方程式 (27) 4.3 催化剂的选用 (27) 4.4 设计简述 (27) 4.5 在Polymath中的模拟与优化 (29) 4.6 选择性加氢反应器总结 (30) 第 5 章参考文献 (30) 3

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 成庄煤矿(以下简称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翼,晋城市西北20km处,跨泽州和沁水两县。工业广场位于泽州县下村镇史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11″—35°39′50″,东经112°36′06″—112°43′49″。 成庄井田北至大阳井田南界,南至寺河井田北界,东以煤层露头及小窑为界,西与潘庄井田为邻,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9.7km,面积74.3338km2。 太(原)—焦(作)铁路由井田东10余km处通过,侯(马)—月(山)铁路从西南约7km处通过。矿井有铁路专用线经古书院矿与太焦铁路接轨,距古书院矿18km。207国道(太原—洛阳)在成庄矿东侧约20多km 处通过,晋(城)—长(治)、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邯(郸)、太(原)—长(治)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交通极为便利(图1-1-1)。 1.1.2地形、地势及河流 本井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沟谷发育。中部高,东、西部低,最高点标高为1146.5m,最低标高为691.3m,相对高差为455.2m。东部长河西岸有黄土覆盖、西部沁河东岸也有黄土覆盖,中部山区森林发育。井田内村庄位于黄土冲沟两侧或山顶低洼处有黄土覆盖的地方。河谷两侧为侵蚀堆积地形,形成河漫滩及以上的三级阶地。 1.1.3水文 水系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井田内主要河流为长河,为沁河支流,由东北向西南从井田东缘流过。史村河、河底河等为长河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长河,为季节性水流。

图1-1-1 交通位置图 1.1.4气象及地震 晋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宜人,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据晋城市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22.8℃(1956年1月21日),极端最高气温38.6℃(1967年6月4日)。雨季为7、8、9三个月,平均年降水量622.7mm,最小295.9mm(1965年),最大1010.4mm (1956年)。平均年蒸发量1783mm。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分:本井田属地震烈度区Ⅵ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所属地震动峰

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2) 1.1项目概况 (12) 1.2设计依据 (12) 1.3设计原则 (12) 1.4产品规模及方案 (13) 1.4.1项目规模 (13) 1.4.2产品方案 (13) 1.5原料来源 (14) 1.6辅助设计软件 (14) 第二章技术经济 (16) 2.1 工程概况 (16) 2.2 设计依据 (16) 2.3主要经济数据 (16) 2.4表格 (16) 第三章总图运输 (18) 3.1设计依据 (18) 3.1.1.设计法规和标准、规 (18) 3.2设计围 (20) 3.3厂区概况 (20) 3. 3.1厂址位置 (20) 3. 3.2厂址交通条件 (21) 3.3.3 环境治理条件 (24) 3.3.4 产业基础条件 (25) 3. 3.5 公用工程条件 (25) 3.3.6 人力资源条件 (26) 3.4总平面布置 (27) 3.4.1总平面布置的一般要求 (28)

3.4.2 总平面布置的要求 (31) 3.4.3 厂区总体布局概述 (32) 3.4.4 总平面布置的各项技术指标 (32) 3.4.5 工艺装置的布置 (33) 3.4.6 辅助生产及公用工程设施 (33) 3.4.7 仓储设施的布置 (33) 3.4.8 运输设施的布置 (34) 3.4.9 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的设施 (34) 3.5 场运输设计 (36) 3.5.1 厂运输设计要求 (36) 3.5.2 本厂运输设计 (37) 第四章化工工艺及系统 (38) 4.1项目背景 (38) 4.2生产工艺的选择 (40) 4.2.1工艺方案的比较 (40) 4.2.2工艺方案的确定 (41) 4.3工艺简要流程图: (42) 4.3.1环氧乙烷生产 (42) 4.3.2乙二醇生产 (43) 4.4工艺路线简介 (43) 4.4.1环氧乙烷生产工段 (43) 4.4.2二氧化碳吸收工段 (49) 4.4.3乙二醇生产工段 (53) 4.4.4乙二醇精制工段 (63) 4.4.5乙二醇生产全流程 (65) 4.5催化剂的选择 (65) 4.5.1银催化剂的选择 (65) 4.5.2负载型双核桥联配合物催化剂 (66) 4.5.3碳酸乙烯酯水解催化剂 (66)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范。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范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内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云南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云南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内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内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初步设计说明修改

初步设计说明修改

说明书 1.概述 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途经那曲县、安多县、班戈县。起点位于那曲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供加桥(G109线K3525+650),与G109线呈“T” 型交叉,终点与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70.328Km (计入断链长度)。 主线全长170.328Km,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7.5m,路面宽6.5m,设计速度30km/h。 本项目共设支线5段,共长17.216Km, 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4.5m,路面宽3.5m,设计速度20km/h。 线外工程(主线终点至班戈县段)长20.695 Km,路肩硬化采用4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硬化宽度两侧各75厘米,边缘采用宽30厘米水泥混凝土路边石,其它部分均维持原状。 1.1任务依据 (1)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测设的委托书》; (2)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意见》(藏交计财委字[ ]5号) (3)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藏交计财委字[ ]11号) (4)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补充)意见》(藏交发字[ ]463号) (5)交通运输部《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交规划发[ ]130号) (6)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西藏省道301线 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报告》(7 1.2设计标准 根据《工程可性行研究报告》及工可批复意见,本项目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 30km/h。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桥梁宽度为净7+2×0.5,涵洞与路基同宽。 拟建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2

(整理)年产量为60万吨的煤矿矿井设计2300864

年产量为60万吨的煤矿矿井设计 一、绪论 矿山提升设备是矿山运输中的咽喉设备占有特殊地位是井下与地面联系的主要工具。 矿山提升设备的用途是沿井筒提运矿石和废石,升降人员下放材料工具和设备。矿山提升设备在工作中如果一旦发生机械和电气故障就会造成停产甚至人身伤亡。为了保证生产和人员的安全,所以对矿山提升设备要求运行准确,安全可靠,必须配有性能良好的控制设备和保护装置。矿山提升设备的耗电量一般占总耗电量的30%~40%,所以为了降低矿石的成本必须经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矿山提升设备。矿山提升设备又是矿井最大的固定设备之一,是一套较复杂的机械—电气机组。 早在公元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作为提水工具,据记载,800多年前我国的采矿工业就采用辘轳来提升矿石和人员等,以后又发展成畜力提升机。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蒸汽拖动的矿井提升机(直至目前在国内外一些矿山还能看到),使提升机的能力大大提高。后来又出现了电动机利用电力拖动机。由于电力拖动无论在效益上还是在使用条件上都优于蒸汽拖动,因此电力拖动提升机迅速取代了蒸汽拖动提升机。随着电动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电力拖动矿井提升机与原始的电力拖动提升机已有很大不同。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便矿井提升机可以实现全自动化运行,可以记录机器运行参数和各种生产指标以及进行数据综合与处理,并具有为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各种保护系统,使提升机运行与整个矿井系统连接,联成一个自动运行系统。 从提升机的结构和品种方面的发展来看,首先出现的是单绳缠绕式圆柱形单筒提升机,1876年德国人戈培利用摩擦原理,制造出单绳摩擦式提升机。这种提升机用一根提升钢丝绳,绳的两端分别各联接一个提升容器,而提升钢丝绳则搭挂在轮上,摩擦轮转动时,轮上的提升钢丝绳因摩擦力而随摩擦轮一起转动,使绳上两端的提升容器一个上升,一个下降,摩擦轮反转时,提升容器运行方向也相反。由于轮提升钢丝绳不缠绕在轮上,提升高度(或距离)与摩擦轮尺寸无直接关系。所以摩擦提升机特别适合于较深矿井中。为纪念戈培的功绩,人们常把单绳摩擦轮式提升机称作“戈培轮式提升机。

玉和泰煤业90万吨初步设计

玉和泰煤业90万吨初步设计

造初步设计 玉和泰煤业90万吨初步设计 前言 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安泽县城北西方向的唐城镇梨八沟村与三交村之间,距安泽县城直距32.5Km,南东距唐城镇约4.5Km,行政区划隶属于唐城镇管辖。该矿始建于1996年,1993年投产,矿井原采用主立井、副立井、安全出口三个立井开拓全井田,主立井为箕斗提煤兼做矿井回风井,因矿井井型较大,提煤、回风利用一个井筒漏风大,安全性较差,同时井下通风系统存在通风路线长、进风断面小、通风阻力大等诸多问题,矿方于2007年11月委托山西安煤矿业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回风井初步设计》,设计在主井工业场地南侧新建一回风立井,作为矿井的回风井兼作安全出口,主立井不再担负矿井回风任务,仅担负矿井提升任务,作为矿井的进风井兼作安全出口,副立井功能不变,作为辅助进风井,原安全出口斜井关闭,并于2007年11月临汾市煤炭工业局临煤审发〖2007〗407文件对该设计进行了批复。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69号《关于临汾市安泽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文件,确定该矿为单独保留矿井,矿井能力由60万吨/年增加到90万吨/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1月17日为该公司换发了新的采矿

造初步设计 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120043578,批准开采山西组2号、3号煤层,生产规模90万吨/年,井田面积5.8525Km2,矿井生产能力净增30万吨/年。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使该矿稳定、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将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受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公司综合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初步设计的编制任务。 一、编制依据 1、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120043578)。 2、《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地质公司2007年12月)。 3、山西省煤炭工业局2008年1月晋煤行发〖2008〗82号《关于对山西玉和泰煤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的批复》文件。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2005年发布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 6、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69号)。

产品设计说明及流程图

产品部设计工作流程说明 目标确定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具体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描述用户典型使用情境,清晰划定设计范围,在公司决策人、设计人员、开发人员中对设计目标达成共同认识,并有依据地设定开发工作计划。 [1]资料收集 由项目经理组织,收集资料供决策参考。 [2]设计目标讨论会 由项目经理组织,所有设计人员参加,其中重要的讨论产品总监参加,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邀请相关决策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参加。 [3]设计目标会签 至少需要总经理、总工、产品总监会签,设计目标会签前应将目标分析思维导图和设计目标说明书发给参与审核人(总经理、总工、产品总监等),根据需要召开说明会。 [4]制定设计工作计划 由项目经理负责,计划中应对设计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分解目标的设计人。 初步设计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设定分目标使用情境,确定相应操作流程,设置页面功能需求。 [5]设计目标分析 设计人分析目标,设定情境,穷尽相关需求。

[6]流程设计 设计人,设计可以覆盖所有预设使用情境的流程。 1. 分目标设计思维导图; 2. 操作流程图; 3. 功能列表; 4. 主要界面示意图。 [7]界面设计 确定各界面功能和摆布。 [8]设计初审 三名以上设计人员参加必须包括设计负责人,可能情况下邀请相关开发运营负责人参加。对设计人员设定情境、流程和界面功能安排进行评审。 详细设计和文档撰写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实详细描述功能细节和数据需求,绘制界面效果图, [9]设计文档撰写 [10]界面效果图绘制 美工根据设计人提供的界面草图和文档,根据设计人要求绘制界面效果图。 [11]设计评审会 项目经理检查设计后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开发负责人、测试负责人、运营负责人参加,可能情况下邀请相关决策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产品总监参加。 会签应提前将设计成果发与会人员。 [12]设计会签 至少包括,设计人员、开发负责人、测试负责人、运营负责人、项目经理、产品总监。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 摘要 本设计的井田面积为20.1平方千米,年产量120万吨。井田内煤层赋存比较稳定,煤层倾角8-22°,平均煤厚3.48m,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在井田范围南部和中央均有断层发育。瓦斯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不高,涌水量也不大。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该矿井决定采用三立井上山开采,煤层分采区上山联合布置的开拓方式,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走向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矿井排水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的设备选型计算,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初步设计。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立井、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

Abstract These designed allotment area for 20.1 square kilometers,Yearly Output 120 trillion. Allotment intrinsically ocurrence of coal seam compare stabilize,coal seam pitch 8-22acid,average coal thick 3.48m,integrally nature condition compare simplicity,at allotment scope east normalizing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and pleen center equal have got dislocation upgrowth. Both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content relatively do not high, and neither do inflow of water no large either. 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ry Design,said shaft opt in adopt three vertical shaft fluctuate mountain exploitation,coal seam grouping band region fluctuate mountain co- disposal 'mode of opening,design adopt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full-seam mining stopper art,Alignment longwall method,treat goaf with whole straddle alight law from actual geologic information instance proceed allotment exploit and stand-by mod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both combine versus mine haul, shaft exaltation, shaft drain and ventilation of mines isopuant systemic equipment lectotype count,as well as versus shaft technical safety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aim,complete wholly shaft. Both shaft whole realize mechanization,adopt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use for reference afterwards realize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modernization shaft 'experience,realize one mine not both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shaft thereby run up to favorabl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Keywords: Vertical shaft, Alignment long wall , full-seam mining,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建筑石膏生产初步设计说明书

建筑石膏生产初步设计说明书 工程编号:08-01-15 中国·河北 晋州市东丰机械有限公司 二零零八年元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2) 一、世界石膏工业发展趋势 (2) 第二章 工艺 (4) 一、概述 (4) 二、生产纲领 (5) 1、生产规模和产品纲领 (5) 2、产品规格和产品质量 (5) 3、工作制度 (5) 4、主要工艺设备选型 (5) 5、主机生产平衡表 (9) 三、生产工艺流程 (9) 1、工艺流程简述 (12) 2、主要工艺设备 (14) 3、石膏石、燃料与电力消耗 (15) 第三章 工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6) 第四章 工厂平面布置与建筑结构 (17) 第五章 工厂组成与劳动定员 (18) 第六章 职工安全与职业卫生 (19) 附件: 1、建筑石膏检验设备仪器 2、建筑石膏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

第一章总论 一、世界石膏工业发展趋势 目前,石膏工业的增长率随全球经济的复苏快速增长。这种情况是基于近10年来全球天然石膏的年开采量几乎没有改变的基础上。来自USGS“矿物年鉴”的数据称,近几年全球开采并且消费的天然石膏达到10600万吨,美国的开采量最大,达到1800万吨,占全球开采量的17%;其后依次为伊朗(10.8%),加拿大(8.5%),西班牙(7.1%),中国(6.5%),其它进入前10位的国家有泰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这10个国家的开采量合计占全球的72%。 根据德国OneStone咨询公司的资料,全球天然石膏开采量约45%被加工成熟石膏。世界熟石膏年产量大约6650万吨,其中60%即4000万吨来自天然石膏,40%即2650万吨来自合成石膏及回收重复利用的废石膏。据估计世界合成石膏年产量大约16000万吨,其中大约3500万吨来自于发电站脱硫系统生产的脱硫石膏,约11000万吨是磷肥生产的副产品磷石膏,约1500万吨是钛石膏及其它化学石膏。石膏工业所利用的合成石膏有90%来源于脱硫石膏。图1显示了熟石膏的发展趋势,世界熟石膏的年产量由1999年的5960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6650万吨。熟石膏年产量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合成石膏部分的增长引起的,过去三年中,由合成石膏加工成熟石膏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