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胡)

合集下载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设计说明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

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

气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节课通过与气温有关的两个情境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1.阅读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难点: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PPT 展示与气温相关的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小明酷爱旅游,暑假他去了我国一个很热的地方。

在那里,如果把鸡蛋埋在沙子里,几十分钟后鸡蛋就熟了。

故事二:寒假,小明去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

南方长大的他还未见过这么厚的雪,于是大清早就匆忙通过展示奇闻轶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新知识。

走出去看雪,可还没走多远,就觉得鼻子痒痒的,还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忍不住捏了捏鼻子,鼻子里居然结冰了。

“埋沙熟蛋”“鼻内结冰”是真是假?1.冬季南北温差大教师:这些现象都与气温有关,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了解了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大家自然就会知道答案。

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学生:(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3,分别描出16℃、8℃、0℃、-8℃、-16℃、-24℃、-28℃等温线。

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2)观察0℃等温线经过哪些山脉、河流的附近: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

2024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河流

河流第1课时以外流河为主设计说明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形态特征深受地形地势和气候的影响,为此,在前两节有关地形和气候学习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讲述的是我国的河流。

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学习河流知识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通过设计河流科考小组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重点分析我国外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并补充分析内流河和京杭运河。

学习目标1.阅读地图,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读图归纳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1.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难点: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在中国水系图上描画我国的主要河流,判断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蒸发旺盛。

教师: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和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接下来大家完成任务二,阅读图文,探究真相,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读教材第43页图2.31,小组合作完成。

(1)找出四条河流在我国的具体位置。

(2)对比找出四条河流流量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相同点是四条河流都是夏季流量最大,形成汛期,因为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不同点是南方河流的流量比北方大,汛期长,因为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教师:松花江1、2月会出现断流,为什么?学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因为该地1月均温在0 ℃以下。

教师:松花江在4、5月流量增加,为什么?学生: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会有短暂的汛期(春汛)。

教师: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受地形地势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这样比喻:“地势是河流之父,气候是河流之母。

”学生:完成河流水文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连线。

教师:你了解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吗?PPT展示塔里木盆地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向及分布特点,形成对中国河流网络的基本认知。

2.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理解河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吗?它们是从哪里发源,又流向哪里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如“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向渤海”、“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最终注入东海”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河流名称与分布:•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流经省份及注入海洋,引导学生识记。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接龙”游戏,增强记忆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指示在地图上标注河流名称,积极参与“河流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点评:•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游戏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2.2 河流的水文特征:•讲解河流的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并结合具体河流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水文特征对河流航运、灌溉、水能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2.3 河流与区域发展:•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城市等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河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初中地理必备知识大串讲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初中地理必备知识大串讲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我国地形的特点:①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②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①地形复杂多样:(在图中找到以下地形区)地形地形区特点平原A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地B 华北平原黄土地C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高原1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3青藏高原雪山连绵海拔最高的高原4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盆地①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②塔里木盆地我过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①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0%。

(山地是我国各地性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

)有利: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不利:山区地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在开发山区时,应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②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三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③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被称为“聚宝盆”④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紫色盆地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山脉分界线两侧地理事物秦岭北侧:北方南侧:南方天山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大兴安岭东侧:东北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太行山东侧: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西侧:江西省东侧:福建省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对河流流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候基本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降水最多的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3.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答案版)_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答案版)_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目录(一)地势西高东低(1)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2)三级阶梯【点拨】(1)分界线记忆口诀:昆阿祁横分一、二,大太巫雪分二、三。

(2)各级阶梯主要地形:第一级阶梯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

(3)地势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沟通了东西交通;地势阶梯交界处的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宜建大型水电站。

(二)地形复杂多样1.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区(山地、丘陵和高原的统称)面积广大。

2.我国主要山脉3.主要地形区【点拨】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一)季风气候显著1、成因: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特征: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4、我国的冬、夏季风(二)气候复杂多样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2、温度带的划分划分依据:活动积温温度带:图中①是寒温带,②是中温带,③是暖温带,④是亚热带,⑤是热带,⑥是高原气候区3、我国温度带的范围、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4、降水(1)分布特点(1)降水分布规律(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台湾的火烧寮”,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新疆吐鲁番的托克逊”。

(3)干湿地区的划分①根据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衡量该地气候的干湿程度。

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分界线、地表植被和农业类型5、主要气候类型(1)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①南北跨纬度广,气温差异大②海陆位置差异大,沿海和内陆地区干湿差异大③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高大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增加了气候多样性。

(2)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地区①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1 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 山区的优势:适宜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劣势: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3地形的骨架是山脉。

4 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6 我国地势特点的影响:(1)对气候:便于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丰沛的降水。

(2)对水运:方便东西交通,沟通沿海与内陆的交通。

(3)对河流流向:使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

(4)对水能:河流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7 我国的主要山脉(图2.6)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图2.2)地形占比(图2.3)三级阶梯分界线(图2.9)山脉两侧地形区(表2.1)第二节气候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很大。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我国夏季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是:地形。

4 我国的温度带划分:自北向南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5 气温的影响:(1)暖温带水果:苹果、梨;亚热带:柑橘;热带水果:椰子、香蕉。

(2)对传统民居:北方:冬季寒冷-墙体较厚-保暖;南方:夏季湿热-高大宽敞-通风透气。

6我国降水的特点:(1)空间分布很不均匀;(2)时间分配不均匀;(3)年际变化很大。

7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4-10月。

一般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9根据干湿状况姜我国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类地区(看图2.22)10降水的影响:西部内陆:降水稀少-平顶屋-便于晾晒;南北方地区:降水多-斜顶屋-便于排水。

1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半湿润区与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理笔记)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理笔记)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课本25页图2.6)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区、六盘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呈环状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国最大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4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5、我国主要的山脉:三横三纵一弧山①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②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③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第二节气候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3、我国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4、温度带与作物成熟的次数: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二至三熟;热带一年三熟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其中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6、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特征: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三、季风气候显著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带答案知识集锦

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带答案知识集锦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带答案知识集锦选择题1、上海市气象部门通过多年的观测发现,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平均要高0 .5℃左右,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B.纬度位置C.海陆分布D.地形地势2、下图是在同一季节从我国黑龙江省和海南省拍摄所得,图中景观差异形成原因是( )A.离海洋远近不同B.地形差异大C.东西跨经度大D.南北跨纬度大3、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A.夏秋多,冬春少B.夏秋少,冬春多C.夏秋少,冬春少D.夏秋多,冬春多4、《长江之歌》里有句歌词:“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的高山和大海分别指的是A.巴颜喀拉山脉---东海B.唐古拉山脉---黄海C.唐古拉山脉---东海D.巴颜喀拉山脉---渤海5、某中学八年(1)班来了位新同学,他说他们那里的寒假长达40天,滑雪是他喜爱的运动,他可能来自()A.杭州B.深圳C.哈尔滨D.珠海6、“和煦的阳光,广阔的田野,欢快的鸟儿”所描述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①气候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生物资源⑤矿产资源⑥海洋资源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⑥7、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C.寒潮台风洪涝干旱D.干旱寒潮台风洪涝8、下列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冬季南北温差不大B.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D.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填空题9、外流河和外流区①: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我国大多数河流属于外流河。

②: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

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____。

10、中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___________ (山脉)和___________ (河流)一线。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新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新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课时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温故知新: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新课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差异。

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复杂多样(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吐鲁番、漠河、海口、五道梁、南京的气候类型。

(学生)吐鲁番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39页活动题,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精华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精华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中国均有分布。

其中山地比重最大。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地与山区:山区是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的合称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地是山区的一部分,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

二、地势的主要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同)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

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三、山脉纵横交错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北:天山—阴山①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东:台湾山脉③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我国省区的界山有:昆仑山(新疆-西藏)、祁连山(青海-甘肃)、太行山(山西-河北)、巫山(重庆-湖北)、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四、四大高原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1.面积:四大高原按面积大小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位置:西南部的两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部的是:内蒙古高原;介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的是:黄土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质地貌一、地质境内地层属寒武纪,岩石为黑色板状灰质岩及石灰岩,含石煤、磷结核及海绵骨针化石。

西部与著名的黄山岩体相连,以花岗岩为主。

黄山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即恐龙称霸时期,当时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名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推动地下岩浆翻腾迸发,冲出地面的,形成火成岩火山。

未喷发的,在地壳中涌动形成“侵入岩”,侵入其他岩体后,一边侵占涌动,一边冷却,仍为火成岩。

故黄山岩体就像黄山原有岩体的“黄山胚胎”。

这个“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即冷却过程中仍在不断膨胀长大。

但因为它毕竟是“侵入’的,故受到周围压挤,不断隆起,岩体形成垂直发育状态。

因此,镇境西部形成了一些悬崖峭壁,奇峰异谷的风景区。

如罗村的黄帝源大峡谷、中墩村的石门峡大峡谷。

沉积岩在距今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发生名为“印支”的地壳运动,原本是海洋的黄山地区露出水面,形成陆地。

可见黄山地区原生岩体是沉积岩,即水成岩。

这水成岩约形成于五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赛武纪,海洋中不断沉积而成。

在黄山岩体“侵入”过程中,原岩体接触挤压的部分发生变化,颜色有浅绿色、灰绿色、灰紫色。

镇境罗村碧山一带就多石灰岩、页岩。

镇所在地一片尤多石灰石,广泛分布着浅绿色、灰黑色、灰紫色薄叶状岩石,岩石中且可见笔石、三叶虫化石。

境内区富含石煤层,留东、西文和中墩三个村石灰岩、石煤含量异常丰富,盛产石灰。

二、地貌镇境内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80米左右,有陡悬式中山、低山陡坡、谷地等类型。

陡悬式中山境内四面环山,为黄山主脉向东北部的伸展。

东南部与歙县交界处,由浅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山峰达千米以上,如天星洞(海拔1144米)、黑门尖(海拔1400米)、西箬岭(海拔1016米)。

中墩村的聂家山村民组海拔为境内最高,在1400米左右。

位于罗村西面的火龙尖,海拔也在1224米以上。

低山陡坡境东部的西潭、石门坑一带,为岩体长期受侵蚀而成,覆盖层较厚,植被发育,山顶多呈浑圆形,坡度较大。

山间谷地为麻川河两岸的地区,由第四纪冰川冲击物组成。

自南向北,呈狭长的三角形状分布,周围间缀丘陵岗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以中墩村的前门、桐干一带最为宽阔,愈往北愈窄,至长源村已呈狭长之势。

长源村、中墩村、新洪村、镇政府就分布在这山间谷地里。

主要农田也集中在这里,为境内主要产粮区。

峡谷境内有第四纪冰川在境内移动而形成的U形大峡谷。

如位于中墩村石门峡峡谷,呈U 形,从槛窗峰下向东延伸,交汇于麻川河。

峡谷两旁的山有冰川擦痕遗迹,谷内还有许多冰川搬运堆积的冰渍产物。

还有位于黄山玄女峰和轩辕峰之间黄帝源大峡谷,纵深5公里,奇峰怪石错落有致,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奇洞、神谷、怪潭、古湖遍布峡谷。

三、土壤境内地势落差很大,在1200米左右。

土壤呈垂直状分布,基本分为两大类:海拔在650以下的为黄红壤,海拔650—1100米的地域为黄壤(1100米以上为黄棕壤)。

两大土类垂直带谱上呈相嵌过渡,但上限下限并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石灰岩土随土壤母质而定,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粗骨土分布在受侵蚀严重坡度大的低山丘陵区或河流旁。

河谷盆地则分布有坡洪积、洪冲积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和小面积的潮土。

红壤是境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共有799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65%,遍布于境内海拔65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次生落叶阔叶林、人工松杉以及灌丛草被,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花岗岩类残坡积物,为林业生产基础。

黄壤土类面积226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92%,主要分布在海拔650以上中山地带。

植被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人工杉、松、竹和灌草丛。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类残坡积物。

黑色石灰土是境内的隐域性土壤,面积194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5%,主要分布在罗村、中墩、西文、留东等地低山丘陵地段,成土母质为条带灰岩、钙质页岩风化残坡积物。

粗骨土面积5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3%,主要分布在罗村、中墩、西文等地,坡面险峻的低山丘陵区红壤土类严重侵蚀后,风化物碎屑层裸露,呈显粗骨特征。

潮土是境内半水成的非地带性土壤,面积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6%,主要分布于新洪梓里沟谷阶地部位,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

水稻土面积 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6%,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的河滩漫和坡阶地上,部分山冲也有。

它是由各种自然土壤经过人为的长期水耕熟化和季节性排灌影响发育成的,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和潜育型水稻土两类。

新积土是境内面积较少的土类,面积仅5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主要分布在河流拐弯处、河谷盆地、河漫滩,靠近河床边的流水积物处,主要是鹅卵石、砾石沉积,只有少量细砂、砾,无明显腐殖质层,无剖面发育。

第二节山峰河流一、山峰境内山峰林立,山脉纵横,西部罗村、迄溪桥一带的山峰为黄山轩辕峰和夫子峰的延伸,东南部中墩、西文、留东一带的山峰为黄山槛窗峰、布水峰的余脉。

主要山峰有:轩辕峰位于黄山东北部,与夫子峰、飞龙峰相毗邻,为36大峰之一,海拔1664米。

传说轩辕黄帝游感于此,故名。

清人吴瞻泰有诗曰:“轩辕一峰峰势殊,高四千仞凌天都。

晴空厅里碧云远,宛如返海浮方壶。

……”今人亦有诗云:“出世撑天北海东,黎明常见曙光红。

浮丘煮石成仙侣,黄帝吞丹跨五龙。

信有清风摩日月,更无勇士步虚空。

青山遥望二来去,相伴游人觅古踪。

”峰顶有石仙室、石油座,传帝受胎息于容成子之所。

峰腰有神仙洞,峰麓有福固寺遗址,周围景色幽邃迷人。

峰下有紫芝源,《周书异记》说拉帝炼丹时常于源中采紫芝,至今仍有生长。

还有紫云溪、滴翠潭诸名胜。

布水峰位于黄山东麓,在潭家桥西、仙都峰东北,为36大峰之一,海拔1459米。

峰上有瀑布,飞泻峰下红泉溪,其水飘曳如练,高出云端,十分壮丽,故名“布水峰”。

峰上多云,峰下险崖夹峙如门。

在峰被云没、险崖独现时,景观奇特,令人叫绝。

古人评曰:“布水峰之奇,奇以云。

”若云卷峰隐,布水亦隐,则别是一番景象。

明代福建闽侯人、安徽太平县令陈恭有诗曰:“谁将飞沫挂危峦?长使穷黎穿眼看。

我欲帛成真制练,年年被与此山寒。

”今人亦有诗云:“终年雾掩白云封,高耸黟山后海东。

万丈悬崖连碧落,千寻布水挂长空。

槛窗峰在黄山东麓,卧云峰南,与布水峰隔溪相对,为36小峰之一,海拔1222米。

远眺可见峰壁间有数洞,透过洞穴,能见隔山之光,形若天窗,故名。

从眉毛峰及空中缆车上亦可遥窥。

由于云烟作障,似人间与天宫,路沓难通,远若蓬壶仙境。

有诗曰:“此峰常隐海江隅,景色迷离画境殊。

路渺凭窗仙可窥,人天咫尺隔蓬壶。

”火龙尖海拔1224米,位于罗村西面,为罗村与耿城镇的界山。

谢家大山海拔575米,是新洪村与旌德县的界山。

天山海拔791米,位于新洪村境内。

金鳌山主峰观音崖,海拔797米,是留东村与旌德县的界山。

天星洞海拔1144米,位于镇境之东。

黑门尖海拔1400米,在镇境之南,与歙县的界山。

西箬岭海拔1016米,因岭上多箬而名,岭东通旌德,岭南通歙县蜜蜂尖海拔578米,在镇境之东。

北瓜山海拔509米,在镇境之南。

栏杆石海拔1398米,在镇境之南,是中墩村与歙县许村的界山。

二、河流境内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小溪潺潺,河流纵横。

多源自黄山山脉。

主要河流为麻川河。

麻川河又名东埠河,源于汤岭关,流经汤口至谭家桥穿境而过,经三口镇、新明乡葛湖村,过仙源镇,由新明乡浮溪口注入太平湖。

麻川河在境内的支流有:布水峰(海拔1459米)水,通过凤凰源、石门峡入注麻川河;桃树坑水源出天星洞,经留杯荡(留东河、留西河)、东山下至下江村民组处流入麻川河;迄溪桥水源出黄山,经罗村碧山(龙凤溪河)由长源迄溪桥处与麻川河交汇。

麻川河流经迄溪桥、下芳村后,就进入三口镇境。

第三节气候物候一、气候镇境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地处中纬度,属副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小气候特点明显。

气温境内气温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年平均气温16.3℃,最高平均气温17.3℃(1998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4.8℃(1980~1984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0.9℃(1988.7.18),极端最低气温-14.3℃(1991.12.29)。

其中黄山脚下的罗村,海拔超千米的聂家山村民组的气温则明显低于镇平均水平。

境内春季阴雨天气多,4~5月份降水数量最为集中。

夏季高温,雨水较多,尤其是梅雨季节降水集中,易产生洪涝,后期则高温易旱。

秋季,北方干冷空气时常侵袭,降温显著,降水少,常有秋旱。

冬季干冷,有雨雪。

霜降平均初霜日为11月14日,平均终霜日3月16日,平均无霜期230天,最短无霜期198天(1971年至2000年30年间)。

降水年均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间,最多年(1996年)2142.4毫米,最少年(1978年)839毫米。

年均降水日数159天,最多185天(1975年)。

一年以6月最多,年均降水量296.1mm,12月最少,年均降水量40.9毫米。

月均降水日数13天,一日最大降水量283.6毫米(1996.6.30)。

11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1.3%。

4月至7月降水占全年的52%。

日照镇境处于山区,山高林密,各地日照不均。

1971年至2000年30年间,年均日照时数1647.7小时,最多年2001.7小时(1979年),最少年 1380.8小时(1989年),7月至8月最多,占全年日照的23.4%,月均137.4小时,1月至2月最少,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11.9%,各在100小时以下,其中聂家山村民组,罗村的邵家村民组日照时数低于全镇其他地方。

风风向多为偏北。

春、秋、冬三季,因受中亚冷空气侵袭,多刮干冷的偏北风,风速一般为每小时1米,夏季因受太平洋台风影响,多刮东南风,并伴有雷阵雨、暴雨。

二、物候秋冬季节大雁、家燕等候鸟都迁往南方过冬,春天又飞回来。

清明前后始见家燕筑巢于屋檐或房梁上,9月初渐渐离去。

立夏之季,布谷鸟、杜鹃昼夜啼鸣。

冬季,有乌鸦成群集飞于高空喧吵,为下雪之前兆。

20世纪90年代后,乌鸦已不多见。

夏至后蝉儿始鸣,天气愈闷热愈长鸣不休;立秋后仍有秋蝉和鸣,秋分后,蝉鸣止息。

蟋蟀夏秋季在草间、墙根振翅做声,晴夜尤烈。

青蛙立春以后渐出活动,夏至前后夜晚蛙声一片,立冬前后进洞冬眠。

但现今普遍使用农药后,蛙声乃至虫声也不易见。

蛇,惊蛰出洞活动。

夏、秋季节,天气闷热、暴雨前蛇最好出洞活动,民间有“蛇当道,雨就到”的说法。

立冬,蛇入洞冬眠。

农作物也表现出不同的候象,临黄山的高山区,如西文的南山,中墩村的聂家山,黄山西部的罗村,农作物季节比畈区迟几天甚至几十天。

林木发芽吐绿比畈区略迟,如聂家山的茶叶采摘比其他地区就要迟一星期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