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一)晚疫病:

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

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

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一)青枯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

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三)环腐病:

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感病薯块用手挤压有黄色菌液流出,薯皮与薯肉分离,重者皮裂,薯肉腐烂变质,臭不可闻,感病轻的薯块切开后有明显的环状。

(四)疮痂病:

块茎染病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直径为5-10mm。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有的产生裂口,病斑一般仅限于表层,不深入薯内。

(五)软腐病: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小叶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叶片变脆,上卷呈筒状。有的仅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有的卷曲严重而成匙状或筒状,严重时,叶片变厚,发脆变硬,颜色较深较浓,给人以丛簇凌乱的感觉。生理性卷叶的特点是受害植株卷叶表现较为一致。

(二)马铃薯Y病毒:

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表现不出症状。

(三)马铃薯A病毒:

产生轻微花叶、斑驳,叶脉上或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叶面稍有粗缩。

(四)马铃薯花叶病:

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明显变形,叶脉不坏死。有的株系在某些品种上能引起过敏反应,产生顶端坏死。有的强系还可以引起叶片皱缩。此外,病株底部的叶片,当被遮阴时,常常不转为均匀黄色,而是呈现绿色脉带

(五)印花和奥古巴病:

症状表现为叶片上有点状、斑块状、斑驳状鲜黄色的斑块或者叶脉周围黄化。。

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不可逆转,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联合国将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相继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支持本国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使马铃薯产业发展呈现出:脱毒种薯需求逐渐增加、生产面积逐步扩大、加工能力显著提高、经济贸易份额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前景十分广阔。我国脱毒马铃薯良种应用面积仅为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近8000万亩,年用种量需800万吨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种薯市场。随着全国“科技兴薯”战略的大力推进,脱毒种薯需求将逐渐扩大,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全国实现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平均35%的目标,国内脱毒种薯需求量将达到450万吨。目前,我国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供能力还很低,真正意义上的脱毒原原种(微型薯)不足3亿粒,是阻碍国内脱毒种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加之各地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测手段还落后和监督体系不健全,致使种薯质量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另外,多年来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是以鲜食为主,生产品种具有浓郁的温饱色彩,加工等专用品种严重缺乏,这是当前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比较薄弱的标志性现状。 本文从研究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入手,通过对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分析,采用了查阅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马铃薯的开发利用价值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解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行业细分,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繁育,生产、需求及马铃薯行业国家产业规划,各省区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政策;运用定量分析法,图例对比,卫星影像对比等研究方法,对马铃薯加工产业情况,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进入门槛条件,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市场前景,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证后提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结论:马铃薯脱毒种薯行业前景很好和行业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马铃薯品种及生长特性

马铃薯的种类及特性 2009-12-1 13:55: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概述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每年大约有6000 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却每年需花l 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表l 列举了我国马铃薯每年的生产概况。表 2 列举了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 的贸易概况(1999) 。 二、生物学特性 1、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 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 条根,长20 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 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 厘米,一般不超过70 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 米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 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 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 天左右。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茎上有棱3-4 条,棱角突出呈翼状。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 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枝条。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剪秧扒豆、育苗掰芽、剪枝扦

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一、前言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份全、含量丰富,产业链长,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区域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马铃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被一些地区和省份确立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我省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传统大省,也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和供应基地,马铃薯已经成为我省的四大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本项目的规划,是适应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发展、充分发挥我省马铃薯生产优势、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生产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带动我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促进我省及我国马铃薯生产向产业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加速优质专用马铃薯产业化进程、增强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概况评估 1、马铃薯种薯供需概况 近年来,我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左右,单产15吨/公顷,总产50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推进,我国及我省马铃薯产业呈现出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加工业逐步兴起,马铃薯用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整个种薯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品种结构需求也趋于专用性和多样化。 从我国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中原二季作区(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和南方沿海各省区(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江西、湖南等沿海和周边省份)这三个主要产区的生产情况看,种薯年需求总量预计在230万吨左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20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600万公顷,预计可使这三大马铃薯产区的种薯需求量将增加到300万吨左右,其中鲜食用马铃薯占20%,食品加工用马铃薯占20%,淀粉及其制品加工用马铃薯占40%。就我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来说,目前已建成年产5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厂一处,年产2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3处,年产3000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1处,马铃薯食品加工有中小型炸片厂3处,加拿大的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因其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而在157个国家种植,又因其营养丰富被很多国家作为主粮食用。联合国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并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2015年1月,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将马铃薯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使得主食品种更加多样、营养更加多元化,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均有积极意义。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则是该战略的宗旨和实质。本文将从世界马铃薯发展与变化情况谈起,为我国的马铃薯主食开发建言献策。 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和消费 (一)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2013年FAO 统计显示,马铃薯在全世界157个国家种植。总播种面积1946万公顷,总产量3.68亿吨,平均单产18.9吨/公顷,与1961年相比,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了12%,总产量增加了36%,平均单产增加了54.8%。总体来看,马铃薯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亚洲和欧洲的马

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世界的80%~90%,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仅占10%~20%。虽然亚洲和欧洲是马铃薯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区,但马铃薯在这两大洲的发展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亚洲马铃薯生产在近年增长迅猛,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61年至2013年,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10.6% 上升至51.7%,总产量由占世界的8.6% 上升至49.0%;而欧洲马铃薯生产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80.2%下降至29.4%,总产占世界的比重由82.0%下降至30.7%。此外,非洲的面积和产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50多年来,面积增加了7.8倍,产量增加了14.4倍。且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地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欧洲的平均单产已达40吨/公顷,而非洲的单产仅为15吨/公顷。 (二)世界马铃薯消费趋势变化 世界上已经有2/3的人口把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从世界范围来看,马铃薯的消费方式以食用为主,占总生产量的39.6%~67.0%,平均占51.1%;其次,是饲用,占总生产量的9.1%~31.9%,平均占21.5%;种用量排在第三,占总生产量的8.8%~17.8%,平均占12.9%;用于工业加工的量较低,平均占总生产量的3.8%。 近50年来,马铃薯的食用量逐年上升,由1961年的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4亿吨,其中亚洲食用量增长近1.1

马铃薯简介.

马铃薯简介 一、历史渊源 1.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 (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2.历史起源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

土豆简介

以北方为例,五月份左右播种,种子是上年收获的马铃薯,切成块状,每块保留一个芽眼。十天左右出芽,两三个月地下开始结小马铃薯,地上部分开花,中途要中耕除草两次,十月左右成熟收获. 土豆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详!) 问题补充: 不要百度上找的,不要大篇幅的从网上拉下来 2008-11-12 21:39 最佳答案 世界土豆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土豆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甘肃定西盛产土豆,当地人多称“洋芋”,是当地的主食之一。2006年4月上旬甘肃定西当地政府向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提出申请,命名该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4月6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中国特产报社社长刘真、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一行5人来定西县实地考察论证后,报请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同意命名定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山东滕州素有“鲁南粮仓”之称,农作物有323个品种,动物有145个品种。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商品粮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土豆种植基地。普通栽培种土豆由块茎繁殖生长,形态因品种而异。株高约50~80 厘米。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块茎圆、卵圆或长圆形。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或紫色;薯肉为白、淡黄或黄色。由种子长成的植株形成细长的主根和分枝的侧根;而由块茎繁殖的植株则无主根,只形成须根系。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有白、淡蓝、紫和淡红等色。浆果。世界各地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因地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纺锤块茎、X和S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3~3.5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土豆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疮痂病、早疫病。细菌病有环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以及支原体病害等。虫害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土豆品种资源的贫乏,近年来尤其重视综合土豆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 选育途径主要有:①利用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土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100g土豆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钙11~60mg,磷15~68mg,铁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黄素0.03~0.11mg,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 1.青薯9号 青薯9号又称雪域红,该品种为菜用型土豆,属中晚熟品种,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沿微管束有红纹;芽眼较浅,耐储藏,干物资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0.253%,微生素C含量23.03mg/100g。具有淀粉含量高,无污染,原生态等优点,为青藏高原唯一一块净土上的精品,属国内中上品质,且口感好,适合烹饪各种菜肴。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青薯9号平均比普通品种增产一倍,每亩净收入达1000多元。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休眠期45天,耐贮性较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产量表现: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0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千克。今年秋收时节,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荧宗的示范田里,一种皮呈玫瑰红色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创下了我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该村种植的20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3932.4公斤,单产最高达4548.4公斤。陈荧宗欣喜万分:“活了50多岁,没见过一亩地成这么多的洋芋(马铃薯),也没见过颜色这么漂亮的洋芋。”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每亩产量高达5681公斤,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亩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 青薯168 菜用型马铃薯—青薯168 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1年通过有性杂交等生物技术,于1989年选育而成。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品种审定,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青海省科技展览一等奖、青海省农林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海省海东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宁夏通过品种审定,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征特性: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00厘米左右,茎粗1.16厘米左右,茎浅紫色。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有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光滑。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块茎大而整齐,食用品质优良,块茎淀粉16.8%,商品率高达93%以上。适宜西北各类地区种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3天左右。耐旱、耐寒性、耐盐碱性强。中感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平均亩产2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量达4300公斤。全国品审会意见:

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马铃薯产业发展综述 南铁柱 (甘肃农业大学 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 一、中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 马铃薯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第5大粮食作物, 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1]。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 、加工增值潜力大, 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2]。认清中国马铃薯产业形势,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产业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振兴马铃薯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与食物战略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18世纪中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为中国的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3]196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hm2, 1988年突破267万hm2, 1998年突破400 万hm2, 2006 年超过520万hm2, 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4]。2007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67万hm, 2008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中央财政启动马铃薯良种补贴, 中国马铃薯生产迈入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但是,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1、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脱毒种薯供应不足中国马铃薯育种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过程, 但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 忽略品质育种, 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加工品种奇缺, 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5]。生产推广应用的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 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较少, 专用薯供应比例低。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基本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种薯培育、生产、销售和技术管理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检测制度和统一的种薯质量分级标准尚未建立[6] 2生产方式粗放, 单产水平较低,中国现有的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机械化水平较低, 只有1%左右, 与国际先进水平70%的差距甚大, 尤其种植和收获环节劳动强度

正确认识马铃薯脱毒种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2492955.html, 正确认识马铃薯脱毒种薯 作者:唐保文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马铃薯脱毒,如何充分认识马铃薯病毒病给生产带来的危害及要正确认识脱毒马铃薯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认识;马铃薯;脱毒种薯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43-1 脱毒马铃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目前,马铃薯脱毒种薯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中,并为马铃薯种植者所重视,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脱毒种薯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马铃薯生产的发展趋势,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种植者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优势和潜力的认识及脱毒种薯的应用方面存在误区。针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误区,种植者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脱毒马铃薯,在马铃薯生产中正确应用脱毒马铃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增产增效优势,从而保障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1 正确认识对马铃薯进行脱毒的原因 马铃薯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因为用来繁殖后代的种薯是水分多而且营养丰富的新鲜块茎,因此比其他谷类作物更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袭。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病原侵染的机会,如种薯切块、催芽、播种、田间生长发育、收获、运输和贮藏等。马铃薯生产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易于被各种真菌、细菌、病毒及其类似病原体以及各种害虫侵染的作物。真菌类和细菌类能够通过化学方法防治而解决,危害只在当代表现,病原菌不能积累造成品种退化;而病毒病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有较成功的化学方法来进行防治,病毒可以通过种薯无性繁殖过程逐代增殖、积累,从而导致品种退化。 种植退化的种薯,在田间表现出种植变矮,枝叶丛生,生长势衰退,叶片皱缩,出现花叶、卷叶等现象,地下块茎出现变小、变形,薯皮龟裂等现象,使产量大幅度降低,同时商品性状变差,种植效益降低。马铃薯退化是马铃薯生产上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采用已经退化了的薯块做种,即使给予优良的水肥条件和先进的栽培技术,也不能获得高产。所以,防治马铃薯退化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黑龙江省是马铃薯生产大省,但由于病毒病引起的品种退化问题很长时间限制了黑龙江省各马铃薯生产区的发展,影响着种植者的种植效益,因此进行马铃薯的有效脱毒,并在马铃薯生产中广泛推广使用脱毒种薯,是发展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的重要手段。 2 正确认识马铃薯病毒病给生产带来的危害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2010年第3期新品种·品种资源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纳添仓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青薯10号马铃薯新品种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于2001年以中德5号为母本,以陇薯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2009年选育而成,原代号为11-52(01-11-52)。2009年12月10日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定名为青薯10号,审定编号:青审薯2009001。 1特征特性 青薯10号幼苗直立,株丛繁茂,生长势强,株高68cm,茎粗1.4cm;茎绿色,叶色深绿,聚伞花序,花冠紫色;薯块圆形,表皮光滑、白色,薯肉白色,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35d,耐贮藏;单株产量0.786kg,单株结薯数4.5个,单块重0.13kg,晚熟,生育期118d左右。本品种适宜于青海省水地及低、中、高位山旱地种植。 2品质与抗逆性 青薯10号块茎含淀粉19.69%,维生素C19.94mg/ 100g,粗蛋白2.06%,还原糖0.170%;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经专家鉴定田间局部发生晚疫病、黑胫病、病毒病,未发现环腐病,晚疫病、黑胫病发病率约5%,病毒病发病率约10%。 3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省内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171.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8%;2008年续试,5点次平均产1786.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1979.0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5%。2008年参加省内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345.3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4.9%;2009年续试,6点次平均产2890.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6.5%。两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2617.9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0.1%。 4栽培技术要点 青薯10号结薯较晚,结薯层深,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秋深翻,要翻匀、翻松,在翻地前施农家肥,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冬灌,并耙耱保墒;未进行冬灌的地块可在播前7~10d进行春灌,播前进行施肥、灭虫、灭草等工作。每667m2施有机肥2000~3000kg、纯N10kg、P2O515kg、K2O10kg,基肥用量占总用量的90%,现蕾至开花前追施纯N5kg。播前选择无病、无伤的幼壮薯作种,整薯播种,切种时随时进行切刀消毒。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选择3年以上未种马铃薯,土地平整、肥沃,耕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一般行距70cm,株距25~30cm,热量高的川水地区实行平种及宽行大垄和等行距种植,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100cm,窄行25~30cm,热量低的高位山旱地区可起垄等行距种植。苗齐后除草松土,松土层达5cm以上,防止伤根伤苗,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施肥和浇水同时进行,第1次浇水在现蕾后至开花前进行,待地皮微干时及时培土,在开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在生育期发现病株,随时拨除并用药剂防治,以防病害蔓延。于9月下旬田间植株茎叶枯黄90%以上时收获,防止机械损伤,薯块茎在通风透光阴凉处放置1~2d后入窖,堆高不超过1m,窖温稳定在1~4℃为宜,于11月中、下旬翻窖1次,去掉病薯和泥土,注意防冻、防热、防湿,使薯块始终保持在休眠状态。 (收稿日期:2009-12-23) 佳,播种前用200~400g五氯硝基苯拌100kg种子,以防黑穗病的发生,每hm2基本苗450万株,成穗数控制在600万~750万株;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足墒播种的同时浇好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水。 在小麦抽穗后进行叶面3喷:喷肥、喷药、喷激素,每次每hm2用水量750kg,喷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喷药以粉锈宁为主,喷激素以920膨大素为主。第1次扬花期,每hm2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920膨大素75g;第2次灌浆初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25%粉锈宁粉剂1500g、920膨大素225g;第3次灌浆中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以提高千粒重和粒质,蜡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4适宜种植区域与发展前景 汾4439适宜在山西省中部、东南部以及全国北部冬麦区高水肥地种植。自审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推广面积已达20万hm2以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收稿日期:2009-11-04) ㊣㊣㊣㊣㊣㊣㊣㊣㊣㊣㊣㊣㊣㊣㊣㊣㊣㊣㊣㊣㊣㊣㊣㊣㊣㊣㊣㊣㊣㊣㊣㊣㊣㊣㊣㊣㊣㊣㊣㊣㊣㊣㊣㊣㊣㊣㊣㊣66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以及墨西哥等地,16世纪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向世界各地传播,17世纪初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果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它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在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面积2.8亿亩,总产量达3亿吨。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3亿亩上下,面积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40%和38%,二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近年世界马铃薯面积波动不大,但各大洲种植面积却有较大变化,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发达国家因栽培技术水平提高、机械化程度高、单产增加而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欧洲马铃薯面积由1.56亿亩下降到了目前的1.23亿亩,下降了21%。其中,主要种植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德国均有下降,减幅分别为6%、58%、49%和45%。亚洲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255万亩增加到1.17万亩,增加了87%。其中,中国的种植面积增幅达60%,印度和孟加拉增幅分别达到43%和52%,朝鲜面积增加了2倍。非洲的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8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683万亩,增加了55%。其中,尼日利亚由1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63万亩,卢旺达、肯尼亚、马拉维的面积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190%、140%和80%。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为1167公斤/亩,单产最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达到2950公斤/亩,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简介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添加时间:2006年07月18日 15:47:01 大西洋:美国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5天。株型直立,生长势中等,茎秆粗壮,基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叶亮绿色、紧凑、花冠浅紫色,开花多,天然结实性弱;块茎卵圆形或圆形,表皮光滑,有轻微网纹,鳞片密,芽眼浅,白皮,白肉;干物质23%,淀粉含量17.9%,还原糖含量0.03%。该品种对PVX免疫,中抗晚疫病。该品种抗旱性较强,水、旱地均可种植。 陇薯3号:品种来源: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199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4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征特性: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凑,株高60-70cm。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偶尔结实。薯块扁圆或椭圆形,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重率90%以上。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品质优良,薯块干物质含量24.10-30.66%,淀粉含量20.09-24.25%,Vc含量20.2-26.88mg/100g,粗蛋白质含量1.78-1.88%,还原糖含量0.13-0.18%,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别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种高出3-5个百分点,十分适宜淀粉加工。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龙江等省区。 陇薯4号:品种来源: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秘选育,特征特性:株高70-80cm,株型较平展,茎绿色,复叶大,叶色深绿,花冠浅紫色,天然结实性差。块茎圆形,芽眼年较浅,黄皮黄肉,表皮粗糙,块茎大而整齐,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晚熟,生育期115天以上,淀粉含量16-17%,适宜鲜食和平共加工。植株高抗晚病,抗旱耐瘠薄。 费乌瑞它:该品种由荷兰引进,经组织养繁育而成。推广种植表明,该品种在陕西有很好的商品适应性和品种优势,是当前理想的双季、高产早熟品种。株高50厘米左右,直立型,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芽眼浅平。肉质脆嫩,品质好。结薯早而集中,商品率高。从出苗到收获60天左右,休眠期短。春薯覆膜栽培可提早于5月中下旬上市,宜双季栽培。块茎结薯浅、对光敏感,应适当培土,以免块茎膨大露出地面绿化,影响品质。春播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高的可达2500公斤以上。薯块大而整齐,受市场欢迎,面向南方市场及东南亚出口有广阔前景。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使我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995年1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左右。马铃薯生产年可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我市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目前主要有紫花白、克新一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后山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这五个旗县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乌兰花、东八号、大黑河,察右中旗铁沙盖、义发泉、土城子,察右后旗红格尔图、乌兰哈达、白音察干,商都县西井子、大拉子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2、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薯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原种田1.5万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多万株,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500多万粒,原原种189万公斤,原种225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 3、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伸延了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察右前旗富广、集宁奈伦、兴和飞马、卓资龙的、商都旭美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全粉生产企业,奈伦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再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全市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公斤。生产的马铃薯全粉、膨化食品、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等加工产品市场十分看好。 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为促进马铃薯的

几个马铃薯品种简介

几个马铃薯品种简介 大西洋(Atlantic)美国品种,1978年由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中熟,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90d左右。株型直立,分枝数中等,株高50cm左右,茎基部紫褐色,茎秆粗壮,生长势较强。叶绿色,复叶肥大,叶缘平展,花冠浅紫色,雄蕊黄色,花粉育性差,可天然结实。块茎介于圆形和长圆形之间,顶部平,淡黄皮,白肉,表皮有轻微网纹,芽眼浅,块茎大小中等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蒸食品质好,鲜薯淀粉含量15%~17.9%,还原糖0.03%~0.15%,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炸片品种。植株不抗晚疫病,对马铃薯轻花叶病毒PVX免疫,较抗卷叶病毒病和网状坏死病毒,感束顶病﹑环腐病,在干旱季节薯肉有时会产生褐色斑点。一般亩产1500kg左右。该品种喜肥水,适应性较广。种植密度以每亩4500株左右为宜。目前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吉林等一二季作区作为炸片品种种植。 中薯5号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中薯3号天然结实后代中选育所得。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67d左右,常温条件下块茎休眠期5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cm左右,叶深绿色,叶缘平展,复叶大小中等,生长势较强,茎绿色,分枝数少,生长势较强;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中等,有种子;块茎略扁长圆形、圆形,大而整齐,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商品薯率70%左右,芽眼极浅,结薯集中。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苗期接种鉴定和品质分析,抗重花叶病毒病PVY,中抗轻花叶病毒病PVX、卷叶病

毒病PLRV;鲜薯含干物质16.84%、淀粉10.44%、还原糖0.31%、粗蛋白 1.84%、Vc 20.3毫克/100克;炒食品质优,炸片色泽浅。2002-2003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1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9.45%;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94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3.04%。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早熟鲜食品种,休眠期短,退化慢,蒸炒品质优良。适宜北京、山东、河南等中原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种植,辽宁、黑龙江等北方一季作区早熟栽培,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南方冬作区冬季栽培,重庆等西南地区二季栽培。注意防治晚疫病。 富薯1号选育单位:甘肃富农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2001年从以色列市场购买的商品薯,经过田间试验,实生苗培育、后代选择、品比鉴定筛选育成。原代号:甘农大富薯。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生长势强,叶片肥大,叶色淡绿。株高40-60cm,茎粗1.40cm左右。花冠白色,天然结实少,浆果有种子。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6个,大中薯率85%左右。薯形为椭圆形,芽眼浅且平,薯形好。白皮浅黄肉。干物质含量22.0%,淀粉含量151.2 g/kg,粗蛋白含量25.43 g/kg,Vc含量192.1mg/kg,还原糖为3.29 g/kg。食味中上,炸片色泽评价良好。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生育日数(出苗至成熟)87d左右,早熟。中抗晚疫病,对卷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在2004-2006年省马铃薯品种区试中,平均折合亩产901.5公斤,比统一对照渭薯1号减产19.6%,比当地对照减产40.8%。

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和发展方向

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马铃薯淀粉协会会长——周庆锋 一、马铃薯加工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行业概况: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根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全国种植面积在7621万亩,总产量在7323万吨,占世界总量的25%。居领先地位。 马铃薯耐干旱、耐脊薄、抗灾力强、稳产高产,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因而也是我国三北、西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农作物。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不仅为各工业领域生产优质原料,而且也是这些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农村和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家企业均可带动5—10万户农民靠产业致富。所带动的三农产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养殖业、服务业等社会综合效益近亿元。 因此,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产业,成为内蒙古、山西、河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十多个主产省区的主要三农产业,覆盖和受益六千多万农民。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07年9月全国马铃薯发展会议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选择。”温家宝总理早在2001年就对《小土豆办成大产业》的报告作出批示:“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产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豆的加工转化程度,不断开拓土豆消费市场,我们完全应该而且能够把土豆办成大产业”。在2008年全国人大会议中,温总理更明确指出“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面对加入WTO的客观现实,我国农业和农民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选择、新的挑战。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使得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而马铃薯由于其地域性、鲜活性等条件制约,在亚太地区尚无对手能与我国竞争。亚、太地区各国,因气候、气象条件制约,马铃薯种植量小,不成规模,没有工业加工基础。其应用全靠从中国、欧洲进口。欧洲诸国一是资源有限,环境保护,生产配额逐年减少,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二是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协议、“多哈回合”协议及“香港回合”协议关于“削减农产品贸易补贴”原则逐步实施后(2016年前降至合理水平),其出口利润大幅降低,向亚太地区的出口量将逐年减少,竞争力不会加强。因而将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