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2

立体构成2
立体构成2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起源: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现代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霍利·纳克、阿尔巴斯任教。他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与传统派代表人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立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其思想内涵诠释出划时代的意义,折射出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光彩,体现出教育思想的经典。

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

弱的问题,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在构成学框架内确定这些目的和任务,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它还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坚持不懈的努力确立了构成理论在包豪斯的主导地位,以建筑为主干,然后扩展到工业设计。真正体现包豪斯价值和成就感的是构成.这在那些充满强烈构成形式感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构成学莫定了包豪斯的历史地位,而立体构成更是在包豪斯的成就中锦上添花,体现得更为集中、典型。例如阿尔巴斯在“纸造型”、“纸切割造型”,莫霍利·纳古在体积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就。一旦重新认识在纸上的构成艺术和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对他们所奠定的立体构成基础,更对他们充满激情的创造情有独钟。

包豪斯对构成研究的成功还得益于它将材料作为创造形态的基础。产品不单要造型美,还要材质美.二者有机的统一和协调才产生了设计的活力.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产品的美感。莫霍利·纳吉就是通过发现材料自身的美感,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设计的。无论是废弃的金属零件、机器还是其他,他都会从中寻找出客体的美。通过主观的创造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并创造出真正的空间语言。马塞尔·布罗伊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独到的研究、在材料的替代方面不断探索,并获得成功。他以钢管代替木材应用于家具,既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又能体现现代设计理念,不能不承认他的探索精神。正是他的成功开创了现代设计的道路,在材料与设计的结合上深刻地影响着设计师的观念,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位教育家伊顿致力于材料、肌理的研究,并运用于教学中。他让学生从形形色色的材料中通过视觉和触觉的亲身体验,加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和运用。

在造型的表现上,包豪斯构成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出荷兰风格派的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立方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或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进行实践,这种以几何形体构建的结构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上标准化的色彩,使人容易学习抽象造型,并掌握其规律、原理,进而通过不同的设计将其体现出来。如灯具、家具、染织品与建筑、广告等都惟有强烈的几何形式感,特别是建筑与工业设计以追求简洁为时尚,更体现出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

包豪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理性化思维恰恰成为它的局限性,并对工业设计造成负面影响。在艺术中忽视“有机生命”,在设计中过于理性而缺乏人性,产品设计不考虑人性化,使设计走上了形式主义退路。但它却给现代的设计师以启示,那就是光有理性创造还不够,一个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者更需要情感的创造力,当理性与情感的创造力结合,才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第二节学习构成的意义与目的

立体构成是以纯粹的或抽象的形态为素材,探讨更合理,更完美的纯形态构成。它把感性的与理性的统一结合起来,按视觉效果,进行设想来构成理想的形态。

学习立体构成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形态.提高造型能力,同时掌握形态的分解、对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以便重新组合。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为积累更多的形象资料,从中选优创造条件。

我们掌握构成形态的认识是由浅到深,从自然形、变形、夸张到装饰形象,从提炼归纳到抽象形态的复杂过程。立体构成也是以自然生活为源泉,它可分解为点(块)、线(条)、面(板),作为形态要求的形体,可在自然形态中找到根据。天、地、日、月、山川、湖泊、花草……从宏观到微观,无不具备特有的物象形态而无所不在。

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的训练过

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成型材料、构造方式和造型法则,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立体构成从设计到形成,是一门科学。让形态在大小、比例、方向和面积上起变化,并按形式美的法则去创造,其目的是培养我们创造和发掘形态的思维方法。因此立体构成是一门具有创造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学科。同时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

(1)扎实学好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

(2)摆脱习惯性的各种造型(具象干扰)的影响,站在全新的自由的角度去探讨,培养对事物的感受、直观能力;

(3)掌握立体构成思维方法,提供构思思路和方案。在对材料、结构、制作的认知上接受严格的训练,遵循基本法则,完成每项设计作品。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基础特性

人们生活在各种三维的形态环境中,从日常使用的各种物品,到所居住的环境。乃至人类自身和整个宇宙,无一不是三维形态,因此与二维空间相比,三维空间与人更加息息相关。人们虽然生活在三维形态中。但常常习惯于从平面的角度去思考、在平面上表现造型,无形中具有平面的造型观念和意识。因此,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必须要有立体的空间意识和观念,掌握三维造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作为艺术设计基础之一的立体构成,就是培养人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意识,研究和探讨在三维空间中如何用立体造型要素和语言,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创造出富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立体空间形态的学科。通过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立体造型的基础知识和表现鼓法,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

立体构成由于自身的构成性,因而具有极强的理性特征,并运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子以体现。所谓分解就是将一个完整的造型对象分解为若干个基本造型要素,实际上是将形态还原到员原始的基本状态:而组合则是直接将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按照立体造型原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态的设计。

抽象性是立体构成的又一显著特征。抽象对于立体形态的表现有着积极的意义。它通过理性构成展示形态的风采。尽管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有区别,但是体现在抽象形态中的形式美原理.特别是来自设计者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艺术感受.必然给人们的感官带来艺术的感受。而抽象并不是完全排斥具象,具象形态中许多新奇的造型可以成为立体造型的借鉴和抽象的启示。

系统性对于立体构成的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立体构成的表现不是单一的,它涉及许多其他综合性问题,例如建筑的立体构成,涉及机械、工艺、技术、材料等诸多因素。因此,在研究造型、制作形态时必须充分考虑上述问题。不同的材料都要有其相应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同种形态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也会由于加工机械的性能不同对形态产生影响。要使立体构成具有理想的形态表现,就必须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控制,才能创造出新颖的形态。

第四节立体构成的设计理念(重点)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创造性行为,是对其生活各层面进行规划和提升的思考与表现过程。设计不仅涉及到生产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研究,还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它包括环境与建筑、工业与产品、视传与展示等,小到纽扣、别针,大到宇宙飞船。设计涉及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综合性科学。

构成教育是以20世纪40年代德国包毫斯(Hansbau)学院开设“三大构成”全新课程为起点,依照荷兰风格派所主张的“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立方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或是正方体、三角形、矩形等等”的观点来展开教学的,以此把几何形的表达形式推广到专业设计中。

立体形态的生成本质是透过外力作用和内力的运动变化所构筑的,形态构成就是以形态要素或材料为素材按照视觉效果力学或精神力学原理进行组合,进行立体创造的设计构想。是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的移动、旋转、摆动、扩大及扭曲、弯曲、切割、展开、折叠、穿透、膨胀、混合等运动形式之空间构成。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重点、难点)

第一节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

1、点立体构成的点,是将几何学上零次元的无实质的点,扩展到三次元的有实际质的体来表现,构成多种形式的“视觉立场”与“触觉立场”,一点所具有的紧张性是求心的,人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个点上。

2、线立体构成中将几何学上一次的无实际质的线,扩展到三次元的有实际质的体来表现。线由点的运动轨迹形成,包括线形表现中最基本形式的直线、曲线和折线。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3、面将几何学上二次元无实际质量的面,折叠为三次元有实际质量的面的表现。面由线的移动轨迹形成,也可由扩大点的面积获得,具有轻薄感和延伸性。

a、半立体构成(2.5维构成)

b、板式构成(骨格结构)

4、体是将几何学上无重量、无实际质的三次元体用有重量、有实际质的三次元体来表现,并产生强烈的空间感。体由面的运动轨迹或围合形成,可分为规则体和不规则体。规则体有正方体、锥体、柱体、球体,具有稳重、端庄、永恒的视觉感受;不规则体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具有亲切、自然、温情的感觉,如山石、卵石。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色彩、肌理、空间

1、色彩

A 自然本色

B 人为加工色

2、肌理

3、空间

作业:

1、半立体构成(2.5维构成)

要求:用一切多折、多切多折、不切多折、拓印肌理的方法进行折屈加工各2个。

尺寸:100x100mm

2、板式结构(骨格结构)

要求:蛇腹折的变异折屈加工1张。

在骨格结构基础上的二次切割加工1张。

尺寸:200x200mm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重点、难点)

一、重复构成

二、多样统一

三、节奏与韵律

四、对比与调和

五、对称与均衡

六、联想于意境

一、重复构成

重复是指某一个单元有规律性的反复或逐次出现时所形成的一种富有秩序性节奏的统一效果,是构成中最基本、最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1、绝对重复即基本形的大小、方向、位置、排列有序重复构成。

2、相对重复分为相似单元重复和相异单元重复。

a. 相似单元形的重复

既对基本形的形状、大小、长短、高低、宽窄或排列的方向、位置进行渐变,

统一中有变化,视觉效果较好。常见的有近似重复构成、渐变重复构成。

b. 相异单元形的重复

是指采用一个以上形状或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组成一个单元交替反复出现的形式。

二、多样统一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辨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中的应用,是所有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总原理。

三、节奏与韵律

立体构成中的节奏表现为基本形按设计好的骨格进行起伏、交错、渐变、厚薄等有秩序、有规律性的变化。

韵律是节奏导致的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感感受,它没有形式可言,当形态大小、方向、位置、色彩、光线、排列发生变化时,都可以产生韵律美。

1、渐变韵律

2、交错韵律

3、发射韵律

4、起伏韵律

四、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在一个造型中包含着相对的或相互矛盾的要素。对比要素包括形、色、质的对比,如直与曲、圆与方、动与静、明与暗、黄与紫等。

调和是指造型要素形、色、质等诸方面之间的统一与协调。立体形态的调和方法是指两个以上造型要素形成美的秩序。

1、线性的对比与调和

2、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3、方向的对比与调和

4、实体、空间的对比与调和

5、色彩、环境的对比与调和

6、材质的对比与调和

五、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以物体垂直或水平中心线为轴,其形态上下或左右对应,又称均齐。

均衡在无形轴各方的现象不必完全相同,从质与量等方面看却有雷同的感觉。他具有变化的活泼感,是侧面的、奇数的、互生的、不规则的。

六、联想与意境

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由一事物引领思维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是一种观念上的再造和创造自然形象的心理能力。

意境是人们对形态外观认识的心理要求,即感情需要,是长期观察生活的综合结果。

第四章线材构成

线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在线材构成中,又可划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化纤等软线(或软绳),还有铁、铜、铝等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其它金属等条材。

线材构成的特点:线材本身不具备有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功能。但它可通过线群的集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再运用各种面加以包围,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这样就可转化为空间立体。

一、软质线材及框架构成

1、木框架的软线材构成

2、木托板金属框架

3、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

二、硬质线材构成

1、直线形组合

2、转体组合

3、框架组和

第五章面材立体构成(重点、难点)

一、半立体构成(2.5维构成)

二、板式切折构成

三、柱式构成

四、几何形单体构成

五、仿生态构成

柱式构成——柱式构成是指空心造型的面材构成,即折面构成。它是面材刻划、切割与折曲所构成的围合空间立体造型。

1、柱端变化

2、柱体的棱线变化

3、柱面变化

4、柱体的构成

柱体的基本形态

柱体的加工方法(重点、难点)

(1)、直线折曲、压屈加工

(2)、曲线压屈构成

(3)、拄面折屈转体造型

(4)、棱线切割、折屈及压屈构成

(5)、柱体切割压缩构成

(6)、移位转体造型

(7)、多种综合造型

作业:

面材构成之——柱式结构

要求:直线或曲线折屈、压屈加工作业1个。

棱线、柱面切割、压屈加工作业1个。

尺寸:120 x 120 x 350mm

100 x 100 x 350mm

几何形单体构成

是由多个连续的表面构成的封闭式三度空间立体形态,是立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立体造型的特征是:由等边、等角、正多角形组成的球体结构。这样的正多面体,其基本造型共五种。既: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这五种基本造型,是进行各类多面体造型的基本形态。用此种形体可以集聚构成或切割变化,组成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空间立体造型。

1、多面体的变异构成

(1)切去顶角的加工变异

(2)、凹凸变异加工构成

作业:

1、多面体变异构成一个

要求:切去顶角的多面体造型,不能少于十二个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进行切割、折屈或添加。

尺寸:直径150mm

2、多面体凹凸变异构成一个

要求:在二十至三十二面体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只添加不切割折屈加工,形成凹凸起伏变化多样的新的形态。

尺寸:直径150mm

仿生结构

仿生结构是运用面材加工,表现自然界多种物象的一种构成。

1、仿生结构的种类:人物造型类、动物造型类、植物造型类,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景物造型类。

2、仿生结构制作的要点:

(1)、必须深入生活

(2)、在表现手法上,即概括表现其大的形象特征,舍弃其繁琐细节,夸张其造型的韵律,使作品富有装饰性,又可更高层次的变形,按其自然形象特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几何形体,造成一种更大的装饰造型

(3)、在加工手段上,由于仿生结构的形体构造比较复杂,必须将前几节所学各种手法加以综合应用,不要拘于某几种加工形式。如:直线折曲、曲线折曲、自由曲线弯曲加工,以及切割、拉伸、压屈等。特别是弯曲加工时,要熟悉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即:

A、要将部分造型凸出来,必然要切掉其局部。

B、要使局部凸出来的同时,必须要有凹下部分加以平衡。

C、自由曲面的加工,要根据曲面结构的造型变化,作出自由曲面的预折加工线。

D、有的部分要适当运用切割加工来表现。

3、仿生结构的内容和加工方法(知识点六):

(1)人物装饰性造型及面具造型。

(2)大型动物的装饰造型。

(3)家禽类及狐狸的装饰造型。

(4)飞禽类装饰造型。

(5)水产动物的装饰造型。

(6)其它景物的装饰造型。

作业:

仿生结构

要求:以人物或动物为主的装饰造型一张。

以植物或风景为主的装饰造型一张。

尺寸:200x200mm

第六章单体集聚构成(难点)

集聚构成是用单体的立体造型,按照作者意念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带有独立性存在的造型。这类作品具有设计的性质,其造型一般都尽可能求得完整,并可表达某种意图,有些作品还可以直接应用到创作设计的构图稿。

单体集聚构成需掌握的要点:

(1)、要设计好单体的基本造型就必须要精巧、简练,避免出现过多、过小的琐碎变化;还要有一定的厚度,使其在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量感。

(2)、在单体间的连接上要处理好其整体效果和单体间的衔接关系。集聚的特征一个是重复美另一个是韵律美。在应用重复形或近似形的排列次序上,应避免相距过大,显得松散形成不了整体。其间距可组成一种渐变的形式。形和形之间可从小到大或从密到疏,表现出优美的韵律。

(3)、在整体关系上,要注意形象的完整性,又要有适当的比例,在高低、长短和疏密关系上,要错落穿插,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秩序。

(4)、要突出表现中心。要有吸引观者注意的焦点。使作品有主有次,有虚有实。在主要表达的部位上,其形象要完美,富于变化,次要部分又要起到一定的呼应和陪衬的作用。

(5)、要重心稳定。在整体造型上,重心稳定,可排列成对称式、回转式或平衡式等多样造型的形式。

集聚构成的形式

(1)、圆盘式组合

(2)、片状渐变组合构成

(3)、管状集聚组合构成

(4)、块状体集聚组合构成

面材集聚构成

线材集聚构成

块材集聚构成

综合构成(重点、难点)

作业:

单体集聚构成

要求:用面材、线材或块材之其中一种构成形式来进行单体集聚构成一件。材料不限制。块体构成建议用纸做。

尺寸:300 x 300 x 500mm 或200 x 200 x 400mm

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1、平面设计领域

2、工业设计领域

3、服装设计领域

4、建筑设计领域

5、包装设计领域

6、家具设计领域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第四讲 形态构成 (2)立体构成

湖 南 城 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学 指 导 书 教学课题 (章节) 第四讲形态构成⑵/形态构成设计课内学时30 课外学时30 课型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⑴《立体构成》卢少夫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⑵《立体构成》余昌冰湖北美术出版社 ⑶《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⑷《三维设计基础》王雪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⑸《建筑形态构成基础》朱建民科学出版社 ⑹《形态构成解析》田学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教学目的 ⑴ 训练学生建立空间形态概念,熟知各种形态要素; ⑵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形态要素组织具有形式美感的各种建筑或建筑小品形态; ⑶ 较好的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模型表达设计意图; ⑷ 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制作建筑形态模型的能力。 知识目标⑴ 了解建筑形态构成设计的各种概念; ⑵ 了解点线面、体块、色彩、空间、肌理等各种构成要素; ⑶ 了解各种形态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⑷ 了解四大形式美法则; ⑸ 了解各种形式美感构成方式; ⑹ 掌握制作建筑形态模型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材料的加工方法。 能力目标 ⑴ 举一反三,通过了解形态构成的概念、分析构成建筑的各种要素、分析建筑的各种形式美感、进而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较好的运用形式美法则。 ⑵ 通过实践,对材料性能有较好的认识,可以较好的加工制作建筑形态和建筑模型。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⑴ 建筑形态构成设计的各种概念; ⑵ 建筑形态构成要素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⑶ 如何分析建筑构成的形式美感; ⑷ 材料性能与建筑形态模型制作的方式和方法。 难点 ⑴ 新形态如何产生; ⑵ 点线面、体块、色彩、空间、肌理等各种形态要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形式; ⑶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形态构成以及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⑷ 建筑模型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思想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教学方法 “ ⑴问题牵引教学法“:对于较难理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寻找就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⑵设计师需求为动力”的教学方法,从设计师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自发的探索。 “ ⑶讲、学、练”相结合:对于复杂的细节思考和想象,大量采用演示、讲解加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连续性的思考和实践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课后作业 布置内容:完成形态构成作业(详见本讲任务书、指导书)要求:个人完成,1份/1人,全体按时上交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具挂图教师课件小节及学生 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后 填写)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1.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形态构成使形体呈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使人最容易认识和理解对比与调和。几何原理的形式美感不仅从它本身得到体现,还在其他艺术中、建筑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因为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原理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万神庙,还有古罗马大角斗场。无不折射出这种最主要和简单的对比与调和。设计师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将各种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这一特征得到强调。 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要突出主体,强调其他部位对主体的从属关系,同时通过控制主从关系,尽量用形体中细部的形状来取得对比与调和的效果(如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细小的形体都从属于椭圆形状)。强调高度,加强高低对比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形体高低反差大,且有―定的体量结合时,就会产生力量感。另一种突出主体的方法是次要部位的形状与主体相同而体量较小,尺寸也较小。如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一方面,在视觉上、高的形体比低的形体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圆的比直的更令人注目,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的视线也会因动静对比而产生趣味感。建筑设计师有意将楼梯的尺寸做大,其实质就是让暗示运动的要素充满趣味。 利用形状来协调形体使之形成统一感在形体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手

段和方法。如果大的形体中所有小形体的尺寸和体量是一样的,这些小形体排列的距离也一样。无形中这些形体会呈现出一种几何美感,表现出强烈的统一感。一旦形状和尺寸的协调同形体的细小部位结合,那么这种由外及里的协调则会表现出形体的整体性,是对比与调和的高度体现。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一、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以对比方式各自展示其面貌和特点,以“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使原有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同时也增强了形体对人的感官的刺激.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对比是形式美感重要的生动语言,它可改变形怂的呆板,造成富有生气、活泼、动感的造型,在对比中原有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地保持要素间的差异性。可以说,形态构成缺乏对比就没有活力,失去运动感。对比在立体构成中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表现形式,既有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对比,也有实体与空间的对比等。 调和是与对比相反的概念,是指立体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及差异性的减弱,以求获得统一。形态构成一味强调对比,势必走向认识上的绝对化,不可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控制造型表现,构成的作品从整体上看是杂乱无章、矛盾重重、支离破碎、毫无整体性的,不可能把人的视觉和触觉带到引人入胜的境地。这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表现不仅需要量,也需要质才能实现形态构成的价值,需要设计师协调统一形态构成的各个要素。 事实上,方体形态的构成往往包含着不同的要素。根据一个立体形态的实际有目的性地去创造,其多元化的要素必须体现形式上的统一,既要设计新颖的外观,又要将形态的外观与内部结构、空间、形状、体积统一。如同建筑一样,要体现平面与立面的统一。 对比与调和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是矛盾的统一、辩证的统一,

立体构成从许多方面体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1.形体的对比与调和 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形态构成使形体呈现出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性,使人最容易认识和理解对比与调和。几何原理的形式美感不仅从它本身得到体现,还在其他艺术中、建筑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因为很好地运用了几何原理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罗马的万神庙,还有古罗马大角斗场。无不折射出这种最主要和简单的对比与调和。设计师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将各种形状从属于基本形,使基本形这一特征得到强调。 万神庙(罗马) 大角斗场(罗马)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要突出主体,强调其他部位对主体的从属关系,同时通过控制主从关系,尽量用形体中细部的形状来取得对比与调和的效果(如古罗马大角斗场每一个细小的形体都从属于椭圆形状)。强调高度,加强高低对比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形体高低反差大,且有―定的体量结合时,就会产生力量感。另一种突出主体的方法是次要部位的形状与主体相同而体量较小,尺寸也较小。如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中央门道的尺寸明显大于两边步行门道的尺寸。一方面,在视觉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参考学时64 学分 4 适用专业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执笔人徐庆虎制订日期2011年5月24 审核人审核日期 一、课程定位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

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课程设计理念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及绘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造型能力过程中必备的重要课程.立体构成,从属于空间造型研究的艺术设计学科,介绍的是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时刻处在运动,更新中的造型理念和造型体系。它的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原理。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实践训练,使学生

立体构成教案 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 3)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4) 5)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立体构成及概念

立体构成及概念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 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类别1类别2类别3类别4系列3系列2系列1

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

立体构成2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起源: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现代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霍利·纳克、阿尔巴斯任教。他们高举反传统的旗帜,与传统派代表人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立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其思想内涵诠释出划时代的意义,折射出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光彩,体现出教育思想的经典。 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

空间构成与模型制作教学计划

空间构成与模型制作课程 教学计划 周彤教师 总学时:56学时周学时:4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室内设计 开课时间:2016年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空间构成与造型》(段邦毅)

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设计系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空间构成和空间造型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从空间生成,空间组合,空间构成的形式美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来进行讨论,同时加强空间构成作业部分的训练,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从而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 通过第一讲到第三讲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结构以及空间创意和造型的方法,并为后阶段的专业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二. 通过第四讲与第五讲模型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由空间想象到空间构成,完成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思考与转换。最后以搭建模型的方式做完本课题作业。 教学重点: 1,学习空间设计的特征和设计原则,建立观察和记录的良好习惯。 2,掌握不同功能形成的空间组合形态。 3,内空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空间分隔的形式。 4,通过理性的思维与艺术的表达,将平面空间设计转换为空间模拟的实体环境。 5,发挥创作想象力创作具有原创性,有个性,创意独特的内空间及外空间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1,学习空间设计的特征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从平面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思维转换。 3,内空间构成与室内空间构成原理以及空间分割的形式。 教学方法: 1,图片及视频的演示辅助教学。 2,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实地写生来加强对空间造型设计原则的深入理解。 3,通过实体模型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及提高空间认识和模型制作技巧。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继而体会到“空间是做出来的”。 教学设备的要求: 投影仪,电脑,优秀模型制作作品 对学生的要求: 笔记本,相机,速写材料,模型制作材料,教材等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

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立体构成题库

立体构成题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空间分为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又称为实空间。A A 对 B 错 2、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空间分为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也称为虚空间。A A 对 B 错 3、在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根据空间分为具象空间和抽象空间。B A 对 B 错 4、立体构成研究的空间问题是三维空间。在立体构成中,形态和形状的内涵与外延相同。B A 对 B 错 5、在立体构成研究的三维空间中,“形态”有别于“形状”,形态则是指物质形态的整个外貌,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轮廓。A A 对 B 错 6、在立体构成研究的三维空间中,形态是无数形状的集合,是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概念体。A A 对 B 错 7、在立体构成中,线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三度空间的实体线,不仅有粗细、长短的变化,它还有软与硬的区别。B A错 B 对 8、在立体构成中,线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情感性格。线分为曲线和直线两大类。A A 对 B 错 9、曲线具有丰富变化有弹力和动感,富于柔软、温和、幽雅的情调,具女性化性格。B A错 B 对 10、曲线可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几何曲线较为规范、有次序理性、单纯而冷漠;自由曲线则显得自然、伸展极富变化,更能展现曲线的属性。 A A 对 B 错 11、直线更显直率简洁.目的性强强直而有力度,具有男性化性格。B A错 B 对 12、直线可以划分为。B A 垂直线、斜线 B 垂直线、水平线、斜线 C水平线、斜线 13、面在立体构成中同样是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三度空间的实体,有别于几何学中的面。A A 对 B 错 14、面材的形态可分为直面和曲面。曲面又分为几何曲线面和自由曲线面。B A 错 B 对 15、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几何形单体结构的基本造型共有几种。B A 3 B 5 C 7 16、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四面体的展开图形式有几种。A A 2 B 3 17、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六面体的展开图形式有几种。C A 4 B 5 C 6 18、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八面体的棱线和顶点数分别为。C A 8和8 B 12和8 C 12和6 19、在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中,正十二面体的棱线和顶点数分别为。B

(整理)《 立体构成》.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交通工具设计系 《立体构成》讲稿 工业设计0801 0802 主讲:胡国堂 二零一零年二月

《立体构成》讲稿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重点、难点)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重点、难点)第四章立体构成材料 第五章线材构成 第六章面材立体构成(重点、难点) 第七章单体集聚构成(难点)方式。 第八章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知识点:一、形态与形状的区别 二、包豪斯构成理论 三、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 四、立体构成的基础特性 五、线材构成的特点 六、仿生结构的内容和加工方法

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形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立体构成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

立体构成试题B卷

立体构成试题二 一、判断正误,正确打√,不正确打×。共5题,每题2分,计10分; 1、立体构成是运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成新的立体形态的过程。() 2、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树立空间意识,培养造型感觉,启发设计思维,培养对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立体构成是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一门造型艺术。() 4、立体构成形态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明暗变化,会产生体量感,对立体形态的造型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5、立体构成形态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不是凝固在空中绝对静止的形态。() 二、填空题:共十空,每空2分,计20分; 1、立体构成中,形态是指立体物的,形状是指物体的,也就 是说,物体的某种形状只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之中的一个面向之外廓,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2、自然形态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自然生成的形态。包括形态和形态。 3、抽象形态指用造型要素点、线、面、体、色等经过高度与而 形成的非具象立体形态。 4、立体构成中的点,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它相对小而集中,视觉效果活泼多变,主要起到、、的作用,并有较强的视觉导向word 编辑版. 作用。 三、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没小题5分,计20分; 1、立体构成中的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能决定形的(),其不同组合方式,可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A、大小;B方向;C、造型 2、线相对于面和体块更具()与延伸感,更显轻巧。 A、速度;B、轻快感;C、表现力 3、加法指()群化组合构成的加工方法。 A、基本形;B、单体;C、点线面 4、滑节点是三种节点中最不牢固的一种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如在接触面刻上小槽、增加凸凹结构)来增大(摩擦力),以增加造型稳定。 A、接触面积;B、摩擦力;C、连接强度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没小题6分,计30分;

立体构成复习资料

立体构成A 一、填空题:共十五空,每空2分,计30分; 1.立体构成中,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轮廓,也就是说,物体的某种形状只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之中的一个面向之外廓,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2.自然形态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可视或可触摸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自然生成的形态。包括有机形态和无机形态。 3.抽象形态指用造型要素点、线、面、体、色等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而形成的非具象立体形态。 4.立体构成中的点,是构成一切形态的基础,它相对小而集中,视觉效果活泼多变,主要起到点缀、装饰、划分空间的作用,并有较强的视觉导向作用。 5.立体构成是立体创造的一种方法,它有感性的直接创造和理性的逻辑创造两种方法。 6.立体构成的基础在于抽象。 7.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性、环境条件和形态本身三个方面。 8.造型的基本要素广义上可以分为形态要素、机能要素和审美要素。 9.造型所应具备的条件因素主要有物理的、心理的和生理的3个主要机能。 10.视觉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例如相近原则、完形倾向性原则、图底原则、共同命运原则、类似原则、闭合原则等。 二、判断正误,认为正确打√,认为不正确打×。 1.立体构成是运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学原则组成新的立体形态的过程。(√) 2.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树立空间意识,培养造型感觉,启发设计思维,培养对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3.立体构成是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一门造型艺术。(×) 4.立体构成形态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明暗变化,会产生体量感,对立体形态的造型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5.立体构成形态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不是凝固在空中绝对静止的形态。(√) 三、选择 1.立体构成中的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能决定形的( B ),其不同组合方式,可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A、大小;B方向;C、造型 2.线相对于面和体块更具( A )与延伸感,更显轻巧。 A、速度;B、轻快感;C、表现力 3.加法指( B )群化组合构成的加工方法。 A、基本形;B、单体;C、点线面 4.滑节点是三种节点中最不牢固的一种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如在接触面刻上小槽、增加凸凹结构)来增大( B ),以增加造型稳定。 A、接触面积;B、摩擦力;C、连接强度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计20分; 1、“完形压强”:视觉对简洁、完美的形象的追求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 2、印象派:视觉艺术派利用光色在视觉中进行复合,构成新的图象,称之为印

立体构成(中)

1 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 章课时:4课时 本章目标: 了解线材的立体构成。 本章内容: 线材的分类与制作方法 线材的构成形式 5.1 线材的分类与加工方法 (一) 线材的形态分析 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性,能表现各种方向性和运动力,其长度远远大于截面的宽度,具有连接空间的作用。线的形态各异,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直线 直线具有坚定、单纯、朴实、冷漠、明确而锐利的视觉感受。 (1)水平线具有安定、平稳、广阔、无垠的感觉,能产生横向的扩张感。 (2)垂直线积极向上、端正、严谨,显示一种强烈的上升与下落的力度和强度,能表达严肃、高耸、正直、希望的感觉 (3)斜线富有动感,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不稳定感。 (4)折线坚韧有力,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不安定性。 2、曲线 与直线相比较,曲线具有迂回性和间接、自由的特点,给人轻松、优美、柔和、富有韵律

2 的感觉。曲线又可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 (1)几何曲线主要包括圆、椭圆、抛物线等线型。能表达规范明了、饱满、有弹性、明快和现代的感觉,多用于建筑造型、工业造型等规范设计中。 (2)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优美、跳跃性的线型,常表达丰满、圆润、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在表现柔情、奔放的创意中运用较多。 线条的粗细不同,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区别,一般而言,粗的线条更为有力、牢固、健壮;细线条则敏感、秀气、纤弱。 (二) 线材的分类: 从线材的表面效果分为反光线材、透明线材和普通线材等。反光线材有:不锈钢条、铜丝等;透明线材有:玻璃棒、透明塑料棒等;普通线材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造型在光线照射下的表达。 从线材的物理属性分为金属线材和非金属线材等。这种分类有助于在造型过程中利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更好的表现对象。 从线材的韧性程度分为软质线材、硬质无韧性线材和硬质韧性线材等。这种分类与加工工艺相关,也直接关系到线材表现的结果。

立体构成

第一章概论 立体设计的基础研究分为几个方面: (1)视觉和构成感觉方面。 (2)形态要素的学习研究方面。 (3)综合和表现、功能、人文、社会、技术方面。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 认为形态是从主观思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可以直接知觉的、现实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物,抽象的也有具象的。 所谓抽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在主体构成创作中是可以相互转换运用的,具象形态训练是学习和研究造型规律的基础,是一般化规律和代表性规律的总结,抽象形态的创造是在掌握和总结具象形态的规律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理念对造型形态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演变,运用抽象语言研究形态要素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大千世界孕育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物象,才有了和谐统一的规律,甚至是数字化的组合中,不但要找出形态的生成因素,还要总结出形态的种类差别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使其能够成为系统而本质地为我们的设计服务。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立体构成研究的内容是将涉及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立体因素,从整个设计领域中抽取出来,研究单纯的“形态”,掌握形态的本质、规律和逻辑,从而做到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能为设计提供广泛的发展基础,立体构成的构思不是依赖与设计师的灵感,是把灵感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并结合美学、工艺、材料等因素,确定最后方案。 立体构成是包装技术、材料、美学在内的综合训练,在立体构成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立体造型规律,而且还必须了解或掌握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立体构成作为研究形象设计与空间构成形态的课程,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立体构成要素、分为形态要素、结构要素、空间要素、形式要素这几和方面作为基本要素: (1)形态要素。 (2)结构要素 (3)材料要素 (4)空间要素 (5)形式要素 任何视觉艺术要遵循的艺术形式法则,在立体够成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如对称、均衡、调和、变化、统一、节奏、韵律、形式关系等,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解与运用在立体构成实践中也得到全面体验。 第四节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 包豪斯是一所建筑学院,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由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创办,随后兼并了两所魏玛的艺术学院,雇了一批卓越的教师,采用指导性教育体系,使手工艺、艺术和建筑互相衔接。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多面手。它是最著名的、新式的,为“设计”、为特定的目的而建筑的学院,学院于1926年搬迁狄索,1932年狄索的校址被纳粹关闭。 在造型表现上,包豪斯的构成设计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主张:(1)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而不能只注重产品。(3)产品设计在功能上、美学上符合社会需要与时代结合,不能落后与时代。 (4)造型的原始的母体为单纯的几何形基因。 第一节材料的种类与特征 在设计构成该物体的表现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表面机理、内在特性及象征意义这三种因素。 表面机理是它的外貌特征,表达其构成形态的视觉、触觉。 内在特征是它的基本属性,表现在心里上对形态的客观认识。 材料在本身被艺术家赋予了生命,有其自身的语意,在构成练习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材料分为两大类,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在研究构成中,表达形态上运用美学的法则,科学地运用材料的特性,使其各自的美感得以表现,达到造型的形、质、色的完美统一。 材料的特性: 木材:温和、亲近、轻便、自然、舒适; 钢铁:理性、冷冰、重量、锋利、现代; 石材:永久、坚硬、浑大、牢固、彰显; 塑料:轻巧、随意、方便、透明、细腻; 金银:华贵、明耀、辉煌、光亮; 玻璃:脆弱、透明、开放; 纸张:柔弱、古朴、经济、加工方便; 纺织物:亲切、温暖、柔软、下垂。 一、自然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1、木材锯割工艺、雕刻工艺、刨削工艺、弯曲工艺、组合工艺 2、石材天然石材有两大类,一类是花岗岩,一类是大理石。石材常用的加工方法为锯切、研磨、烧毛等、抛光。 1、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坚固耐久,种类繁多,质感丰富,有较好的表现力。在立体构成中经常使用的有钢、铝、铜,经初步加工后,成型为板、棒、线、管、网等形态。 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有铸造、锻造、滚压、拉丝、切削、塑性加工。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有腐蚀、压印、喷漆、烤漆、涂刷、贴膜等。 2、塑料、塑料是人造的或天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如合成树脂、天然树脂、橡胶、纤维树脂或醚、沥青等为主的有机合成材料 常用纸材的分类:包装类、印刷类、绘画类、实用类 常用的加工工具:常用的工具有直尺、刻刀、铁笔、美工刀、夹子、三角板、曲线尺、圆规、分规、量角器、铅笔、橡皮、锥、聂等。 常用的连接材料:合成胶、白乳胶、固体胶、双面胶纸、订书针、回形针、长尾夹、针线。 纸材的加工:切、剪、刮、撕、磨 变形加工:弯曲、卷曲、折、搓、压 变异加工:烧、腐蚀 连接加工:粘接、栓接、插接、挂接 第二节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