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读书笔记

红色经典读书笔记

【篇一: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只需看到

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红岩》是一部中国军

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

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

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

命信念更加坚定。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仍不屈服。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

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

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

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

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

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

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红岩》,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

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英勇坚强的人!

而《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它感染、激励、熏陶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阅

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的故事,可以弘扬爱国热情,更让我

们懂得了今天优越生活的来之不易。

诚然,《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那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缩影,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她的成长经历也许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洒

下东方红日的缕缕阳光。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似乎不再那么铿锵,

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却依旧为青年大学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提供了

不竭动力。

如果说林道静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那么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

乐曲,在20世纪上

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自己绚烂的青春画

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看一本“红书”,犹如唱一首“红歌”,时而激动人心,时而感慨万千,时而为之奋起。看完之后才知道那一份按耐不住的兴奋,才知道那

一种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灯塔。在我们享用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

没有资格忘记能够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忘记曾为此付

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庄严意义。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逸和幸福,现在他们都已

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将先辈们

的精神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篇二:读红色经典读书笔记】

读《红色经典》有感

翻开《红色经典》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它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

单纯记叙历史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一个个标题讲述了一

段段令人回味又意蕴深长的历史故事,关于伟人,关于伟事。。。。。。

读《红色经典》也让我不由得对它的作者产生了好奇,是怎样一个

人能够写出如此至大至美至雄的文字。原来,《红色经典》的作者

梁衡——是我国当代的散文大家,同时又是一名从政经验非常丰富

的老党员,拥有作家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也因此使他的散文别具一格。梁衡以政治散文、“红色经典”散文自成一派,擅于从山川风物

和历史大事中体会领袖、伟人、革命者、英雄、典型人物的“大情”、“大理”;以“伟人”为标尺,通过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作风和

经验,为广大青年人树立典范,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

这样的方法,使他的作品更能起到“细雨润物”的爱国主义教育功效。书中的语言朴实但却具有不一般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禁想读

完一遍之后还想再重新去细细品味其中语言的魅力。《红色经典》

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现了伟人在过去的艰苦年代里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奋勇前行,为自己的和民族的理想而奋斗;也表现了许多爱国

志士为捍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全书充满爱国主义色彩,强烈

地激励并鼓舞人心。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了现代中国在抗战时期伟人的感人

事迹,下篇讲述了古代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的爱国故事。其中的

《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都令我印象深刻,但令我感悟最深的还是《红毛线,蓝毛线》。

改造主观世界这个准则。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

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

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本来会议开始时主席台上并排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像,到闭幕时就不

这样挂了。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

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

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战战

兢兢,如履薄冰,其心之诚,其行之洁,天地可鉴。想到当年袁世

凯筹备登基,光龙袍上的两颗龙眼珠就值30万大洋,而共产党为新

中国奠基却只借用了一间旧伙房。我们常说像真理一样朴素,只要

道理是真的,裹着这道理的形式是无须多讲究的。这话是用镀金的

话筒说出来的还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关系并不大。真理不要过多

的形式来打扮,不要端着架子来公布,它只要客观真实,只要朴素。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

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

就是用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真是撒豆成兵,指木成阵,怎么打怎么顺了。其实那时使用什么都已无关紧要,因为我们

的心早已到了,任何一件普通的东西上都附着我们的理想、信念和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诚则灵,天下来归,传檄而定,望风披靡。

而蒋介石的政权人心已去,就像一棵树,水分跑光了,叶子早已枯黄,不管谁来轻轻摇一下都会枝折叶落的。如今,西柏坡村口还立

着五位伟人的塑像几乎每一个到村里的人都要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

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新一任总书记江泽民来拜谒

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就这样,在红毛线和蓝毛线的圈点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姿态

诞生了。

读完整本书后,发现上篇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越

性和先进性,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党在前行和发展过程中的艰

辛困苦,同时也了解到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和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细细品味书中的字字句句,每个情节都是

一场思想的洗礼,引人深思。“爱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只有一个

爱国的人才能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担,我们身为二十一世

纪的新一代,是一股新兴的力量,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没有

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推脱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

努力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唯有自己强大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

能真正强大。。。

【篇三:红色经典读后感】

读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前不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

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

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

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

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

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

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

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

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

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

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

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

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

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

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

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

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

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停滞不前呢?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

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

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

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我们沐浴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

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

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

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

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

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

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

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

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

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

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

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

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

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

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

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

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

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

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

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

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

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

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

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

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

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红色经典书籍《林海雪原》有感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

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

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

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

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

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

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

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

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

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

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

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

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

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

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

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

有这种理想。邓小平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

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

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

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

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

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

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

—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

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

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

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

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

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

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

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

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

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

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

不停。依稀间,昨天也是今天的导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