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

一、教学目的:

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

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én盈盈,韦wéi小宝贝

扉页fēi 拙zhuō叟sǒu 筱xiǎo 瘸què怜悯mǐn

蜚声fēi 金瓯ōu 鹰鹯zhān 褒奖bāo 江畔pàn 矩形jǔ

追溯sù商榷què兴奋xīng 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

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

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

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

补充人物介绍: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

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

“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

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

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

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

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

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华罗庚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补充人物介绍: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

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

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

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

⑷第四部分。

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

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

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

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

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

5.课后思考题。

第一题,已经解决。

第二题,已经解决。

第三题:

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

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①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②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③语言平实④评说的使用⑤引用的使用。

自评

优点:

恰当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浅出的分析课文。

缺点:

如果讲课过程更加紧密围绕时间这条线索,那么将会更加清晰明了。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 年级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 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1,3,5,7,9

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

数学竞赛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试题及答案 1.甲班和乙班共83人,乙班和丙班共86人,丙班和丁班共88人。问甲班和丁班共多少人? 2.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奖金的两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两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3.一个长方形,被两条直线分成四个长方形,其中三个的面积是20亩、25亩和30亩。问另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亩? 4.在一条公路上,每隔一百公里有一个仓库,共有五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吨货物,二号仓库存有20吨货物,五号仓库存有40吨货物,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想把所有的货物集中存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一公里需要0.5元的运费,那么最少要花多少运费才行? 5.有一个数,除以3余数是2,除以4余数是1。问这个数除以12余数是几? 6.四个一样的长方形和一个小的正方形(如图)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9平方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米。问长方形的短边长度是几米? 7.有两条纸带,一条长21厘米,一条长13厘米,把两条纸带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以后,发现短纸带剩下的长度是长纸带的长度的八分之十三。问剪下有多长?

8.将0、1、2、3、4、5、6这七个数字填在圆圈的方格内,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的整数式。问填在方格内的数是几? ○×○=□=○÷○ 9.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4盘,乙赛了3盘,丙赛了2盘,丁赛了1盘。问小强赛了几盘? 10.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第一队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五分之二,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问白子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11.甲、乙两班的同学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天文小组,甲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恰好是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三分之一,乙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是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四分之一。问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是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几分之几? 12.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公里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3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时候,离家恰好是8公里。问这时是几点几分? 13.把14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再求出这些数的乘积,要使得到的乘积尽可能大,问这个乘积是几? 14.43位同学,他们身上带的钱从8分到5角,钱数都各不相同。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了画片。画片只有两种,3分一张和5分一张,每个人都尽量多买5分一张的画片。问他们所买的3分画片的总数是多少张? 参考答案 1.【解】甲、乙、丙、丁四个班的总人数:83+88=171(人)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 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 (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 (1)一根小棍。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 哪两条直线相交?哪两条直线垂直?哪两条直线平行?

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一、认识三角形 1.这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这叫“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直角。它的三条边中有两条叫直角边,一条叫斜边。 3.这叫“等腰三角形”。 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条边一样长(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的一条边叫“底”。 4.这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叫“直角等腰三角形”。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第二十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试卷A卷(小学中年级组)

第二十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 A卷(小学中年级组) (时间:2015年3月14日10:00—11:00)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表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每题的圆括号内.) 1.森林里举行比赛,要派出狮子、老虎、豹子和大象中的两个动物去参加.如果派狮 子去,那么也要派老虎去;如果不派豹子去,那么也不能派老虎去;要是豹子参加的话,大象可不愿意去.那么,最后能去参加比赛的是(). (A)狮子、老虎(B)老虎、豹子(C)狮子、豹子(D)老虎、大象 2.小明有多张面额为1元、2元和5元的人民币,他想用其中不多于10张的人民币购 买一只价格为18元的风筝,要求至少用两种面额的人民币,那么不同的付款方式有()种. (A)3 (B)9 (C)11 (D)8 3.如右图,在由11 ?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写有 2015四个数字(阴影部分).其边线要么是水平 或竖直的直线段、要么是连接11 ?的正方形相邻 两边中点的线段,或者是11 ?的正方形的对角 线.则图中2015四个数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47 (B) 1 47 2 (C)48 (D) 1 48 2 4.新生入校后,合唱队、田径队和舞蹈队共招收学员100人.如果合唱队招收的人数 比田径队多一倍,舞蹈队比合唱队多10人,那么舞蹈队招收()人.(注:每人限加入一个队) (A)30 (B)42 (C)46 (D)52

5. 一只旧钟的分针和时针每重合一次,需要经过标准时间66分.那么,这只旧钟的24 小时比标准时间的24小时( ). (A )快12分 (B )快6分 (C )慢6分 (D )慢12分 6. 一次考试共有6道选择题,评分规则如下:每人先给6分,答对一题加4分,答错 一题减1分,不答得0分.现有51名同学参加考试,那么,至少有( )人得分相同. (A )3 (B )4 (C )5 (D )6 二、填空题(每小题 10 分, 共40分) 7. 计算: (100015314)(201360110)(1000201360110)(15314)++?+++---?+= . 8. 角可以用它的两边上的两个大写字母和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右图 的AOB ∠符号(“∠”表示角),也可以用O ∠表示(顶点处只有一个 角时).下图的三角形ABC 中,BAO CAO ∠=∠, CBO ABO ∠=∠,ACO BCO ∠=∠,110AOC ∠=, 则CBO ∠= . 9. 张叔叔和李叔叔两人年龄和是56岁,当张叔叔是李叔叔现在年龄的一半时,李叔叔 当时的年龄是张叔叔现在的年龄.那么张叔叔现在有 岁. 10. 妈妈决定假期带小花驾车去10个城市旅游,小花查完地图后惊奇地发现:这10个 城市的任意三个城市之间或者都开通了高速公路,或者只有两个城市间没有开通高速路.那么这10个城市间至少开通了 条高速公路.(注:两个城市间最多只有一条高速公路)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决赛二试试题

第一届华杯赛决赛二试试题 1. 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说明“两个真分数的和可以是个 真分数,而且这三个分数的分母谁也不是谁的约数。” 2.有人说:“任何七个连续整数中一定有质数”.请你 举一个例子,说明这句话是错的。 3.幼儿园有三个班,甲班比乙班多4 人,乙班比丙班多 4 人,老师给小孩分枣,甲班每个小孩比乙班每个小孩少分 3 个枣;乙班每个小孩比丙班每个小孩少分 5 个枣,结果甲班比乙班总共多分3 个枣,乙班比丙班总共分5 个枣,问三个班总共分了多少枣? 4.快、中、慢三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 追赶前面的一个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 分钟、10 分钟、12 分钟追上骑车人,现在知道快车每小时走24千米,中车每小时走20 千米,那么,慢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5.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十三个自然数,让小明计算平均数 保留两位小数),小明计算出的答数是12.43 ,老师说最后一位数字错了,其他的数字都对,正确答案应该是多少? 6.有十个村,座落大县城出发的一条公路上(如下图 所示,距离单位是千米),要安装水管,从县城送自来水供给各村,可以用粗细两种水管,粗管足够供应所有各村用水,细管只能供一个村

用水,粗管每千米要用8000元,细管每千米要用2000元,把粗管和细 管适当搭配、互相连接,可以降低工程的总费用,按你认为最 节约的办 法,费用应是多少? 县城 7 . 70个数排成一行,除了两头的两个数以外,每个数的 三倍都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的和,这一行最左行的几个数是这样的: 除余4 0, 1, 3, 8, 21,…问最右边一个数被6除余几? &有9个分数的和为1,它们的分子都是1,其中的五 个是3,7 9 ,门,35,其余四个数的分母个位数都是 5,请写出这 4个分数。 9.一张长14厘米、宽11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最多能裁出多少个长 4厘米、宽1厘米的纸条?怎样裁?请画图说明。 1. 4 15 2. 90, 91, 92, 93, 94, 95, 96 3.三个班共分 673 个 4. 慢车每小时走19千米 5. 12.46 6.工程总费用最少为414000元 7 .最右边一个数被6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他有许多小时候刻苦勤奋的故事,同时又有许多爱国事迹。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华罗庚的故事篇一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

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

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篇二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年级下册)第01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第一讲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一讲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甲乙两个数,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求甲、乙二数.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如果设乙数为x,则根据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得甲数=2x+17.又根据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得10x=3(2x+17)+45,列出方程. 解: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2x+17. 10x=3(2x+17)+45 10x=6x+51+45 4x=96 x=24 2x+17=2×24+17=65. 答:甲数是65,乙数是24. 例2电扇厂计划20天生产电扇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 思路1: 分析依题意,看到工效(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时间(完成任务需要的天数)是变量,而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是不变量(剩余工作量).原有的工效:1600÷20=80(台),提高后的工效:80×(1+25%)=100(台).时间有原计划的天数,又有提高效率后的天数,因此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是:提高后的工效x所需的天数=剩下台数. 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 1600÷20×(1+25%)×x=1600-1600÷20×5 80×1.25x=1600-400 100x=1200 x=12.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思路2: 分析“思路1”是从具体数量入手列出方程的.还可以从“率”入手列方程.已知“效率提高25%”是指比原效率提高25%.把原来效率看成 解:设完成计划还要x天.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例3有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单独做需20天完成.甲、乙、丙合作,需5天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乙单独做,需几天完成? 工作总量. 解:设乙单独做,需x天完成这项工程.

详解第十九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详解第十九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决赛试题A(小学高年级组) 一、填空题(每小题 10 分, 共80 分) 1、如右图, 边长为12 米的正方形池塘的周围是草地, 池塘边A, B, C, D 处各有一根木桩, 且CD=BC=AB=3 米. 现用长 4 米的绳子将一头羊拴 在其中的某根木桩上。为了使羊在草地上活动区域的面积最大, 应将绳子拴在A, B, C, D 处的哪个木桩上? 解:因为BC=AB=3 米,拴在A桩和C桩上活动范围一样大,都是一个 半径为4米的半圆加上一个半径为1米的1 4 圆;拴在D桩上活动范围是一个半径为4米的半圆;而拴在B 桩上活动范围最大,是一个半径4米的3 4 圆。所以,绳子应当拴在B处的木桩上。 2、在所有是20 的倍数的自然数中, 不超过3000 并且是14 的倍数的数之和是。解:20和14的最小公倍数是:[20,14]=140 不超过3000 并且是14 的倍数的数有:[3000 140 ]=21(个) 是14 的倍数的数之和是:140×(1+2+3+…+21)=32340。 3、从1~8这八个自然数中任取三个数,其中没有连续自然数的取法有种。 解法一:枚举法: ①、三个数字同为奇数:135、137、157、357. 共有4种; ②、三数字同为偶数:246、248、268、468. 共有4种; ③、三数字两奇一偶:136、138、158、147、358、257. 共有6种; ④、三数字两偶一奇:247、258、146、148、168、368. 共有6种; 总计:4+4+6+6=20(种) 解法二:排除法: 1~8中任取三个数,有3 8 C=56种不同的取法,其中三个连续数有6种(123 ~ 678) 两个连续数有5+4+4+4+4+4+5=30种(如124、125、126、127、128等) 则满足题意的取法有56-6-30=20种 4、如右图所示, 网格中每个小正方格的面积都为4 平方厘米. 小明在网格纸上画了一匹红鬃烈马的

(完整word版)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一年级(上册)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一年级 上册 刘彭芝主编子悦爸整理

目录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 习题一 (2)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4) 习题二 (7) 第三讲认识图形(三) (8) 习题三 (9) 第四讲数一数(一) (11) 习题四 (12) 习题四解答 (14) 第五讲数一数(二) (15) 习题五 (16) 习题五解答 (18) 第六讲动手画画 (20) 习题六 (21) 第七讲摆摆看看 (23) 习题七 (24) 习题七解答 (25) 第八讲做做想想 (27) 习题八 (27) 习题八解答 (29) 第九讲区分图形 (31) 习题九 (32) 习题九解答 (33) 第十讲立体平面展开 (35) 习题十 (36) 第十一讲做立体模型 (37) 习题十一 (38) 第十二讲图形的整体与部分 (39)

习题十二 (40) 习题十二解答 (42) 第十三讲折叠描痕法 (43) 习题十三 (44) 习题十三解答 (44) 第十四讲多个图形的组拼 (46) 习题十四 (47) 习题十四解答 (48) 第十五讲一个图形的等积变换 (50) 习题十五 (51) 习题十五解答 (52) 第十六讲一个图形的等份分划 (54) 习题十六 (55) 习题十六解答 (56) 第十七讲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 (58) 习题十七 (59) 习题十七解答 (61)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第十九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C卷详解

第十九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C (小学高年级组) 详解 一、填空题 答案:1 解析:原式= 3 2 319.06.075.025.0+=+=1. .答案:1962 解析:很明显“数学”是 “19”,而“赛”字是“2”或“7”,经试验,“赛”字只能是“2”,“竞”字就是6,所以=数学竞赛1962. .答案:2:1 解析:因为A C ∥BE 根据沙漏模型知FD:EF=AF:FB=2:1.

.答案:40 解析:向上、向下爬行的最短路程是12×2+6×2=36(厘米),平行爬行的是12×2+2×2=40(厘米),所以至少用36÷2+36÷3+40÷4=40(秒)。 答案:35. 解析:既要满足a <b <c <d <e,求a+b 的最大值只能是这几个数,300÷(1+2+3+4+5)=20,而18+19×2+20×3+21×4+22×5=310,调整得17+18×2+19×3+20×4+22×5,。所以a+b 的最大值是17+18=35. 答案:4 解析:设注满丙池用x 小时,则,注满甲池用x+9小时,注满乙池用x+4小时。得: x x x 19141=+++,解得x=6,32÷6 1 =4(小时)。 答案:10 解析:如图所示。

答案: 8 15 解析:连接DF 和EF. 因为AF=2BF,所以B D C S ?= ABC S ?3 1 ,由因为CD=4BD,所以D F C S ?=BFC S ?54=31×54ABC S ?=154ABC S ?,同理EFC S ?=2 1ABC S ?,由共边定理得: =PD EP EDC EFC S S ??=15 421 =815。 二、解答题

华罗庚英文简介

华罗庚英文简介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华罗庚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 华罗庚简介Hua Luogeng (1910.11.12-1985.6.12), was born in Changzhou, Jiangsu Jintan District, native of Jiangsu Danyang. Mathematici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eign 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of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 member of the Federal 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 first to sixth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He is the founder and pioneer of the Chinese analytical number theory, matrix geometry, typical group, self-congruence function theory and multiple complex function theory, and is listed as the Chicag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today's world of 88 maths of the great one. Internationally to Fahrenheit named mathematical research results are "Fahrenheit Theorem",

小学三年级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奥数)[doc]

上册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三年级 下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第二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五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第六讲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第七讲填算式(一) 第八讲填算式(二) 第九讲数字谜(一) 第十讲数字谜(二) 第十一讲巧填算符(一) 第十二讲巧填算符(二) 第十三讲火柴棍游戏(一)第十四讲火柴棍游戏(二)第十五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从数表中找规律 第二讲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第三讲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第四讲最短路线问题 第五讲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和倍问题 第八讲差倍问题 第九讲和差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巧求周长 第十四讲从数的二进制谈起 第十五讲综合练习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 一、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 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 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 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99+136+101 ③1361+972+639+28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 ①188+873 ②548+996 9898+20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200+861=1061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4.竖式运算中互补数先加。 如: 二、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 3 300-73-27 ②1000-90-80-20-10 解:①式= 300-(73+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4 4723-(723+189) ②2356-159-256 解:①式=4723-723-189 =4000-189=3811 ②式=2356-256-159 =2100-159 =1941 3.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5 ①506-397 ②323-189 ③467+997 ④987-178-222-390 解: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 =109 ②式=323-200+11(把多减的11再加上) =123+11=134 ③式=467+1000-3(把多加的3再减去) =1464 ④式=987-(178+222)-390 =987-400-400+10=197 三、加减混合式的巧算 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即: a+(b+c+d)=a+b+c+d a-(b+a+d)=a-b-c-d a-(b-c)=a-b+c 例6①100+(10+20+30) ②100-(10+20+3O)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60 ②式=100-10-20-30 =40 ③式=100-30+10 =80 例7计算下面各题: ①100+10+20+30 ②100-10-20-30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00+60=160 ②式=100-(10+20+30) =100-60=40

第十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

第十一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 一、填空。 1.计算: 2.图1a是一个长方形,其中阴影部分由一副面积为1的七巧板拼成(如图1b),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3.有甲、乙、丙、丁四支球队参加的足球循环赛,每两队都要赛一场,胜者得3分,负者得0分,如果踢平,两队各得1分。现在甲、乙和丙分别得7分、1分和6分,已知甲和乙踢平,那么丁得()分。 4.图2中,小黑格表示网络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有网线相联。连线标注的数字表示该段网线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最大信息量。现在从结点A向结点B传递信息,那么单位时间内传递的最大信息量是()。 5.先写出一个两位数62,接着在62右端写这两个数字的和为8,得到628,再写末两位数字2和8的和10,得到62810,用上述方法得到一个有2006位的整数:3……,则这个整数的数字之和是()。 6.智慧老人到小明的年级访问,小明说他们年级共一百多同学。老人请同学们按三人一行排队,结果多出一人,按五人一行排队,结果多出二人,按七人一行排队,结果多出一人,老人说我知道你们年级的人数应该是()人。 7.如图3所示,点B是线段AD的中点,由A,B,C,D四个点所构成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均为整数,若这些线段的长度之和为10500,则线段

AB的长度是()。 8.100个非0自然数的和等于2006,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可能值是()。 二、解答下列各题,要求写出简要过程。(每题10分,共40分) 9.如图4,圆O中直径Ab与CD互相垂直,AB=10厘米。以C为圆心,CA为半径画弧AEB。求月牙形ADBEA(阴影部分)的面积? 10.甲、乙和丙三只蚂蚁爬行的速度之比是8:6:5,它们沿一个圆圈从同一点同时同向爬行,当它们首次同时回到出发点时,就结束爬行。问蚂蚁甲追上蚂蚁乙一共多少次?(包括结束时刻)。 11.如图5,ABCD是矩形,BC=6cm,AB=10cm,AC和BD是对角线。图中的阴影部分以CD为轴旋转一周,则阴影部分扫过的立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π取) 12.将一根长线对折后,再对折,共对折10次,得到一束线。用剪刀将这束线剪成10等份,问: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短线段各多少根?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第23届华罗庚金杯赛小中组决赛试题和答案

第二十三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决赛试题(小学中年级组·练习用) 一、填空题(每小题 10分, 共80分) 1.计算= . 1.919.992199.99931999.9999419999.999995+?+?+?+? 2.的个位数字是 . ()()()()()211221231241220181?+?+?+?+?+L 3.右图是由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4×4方格网,以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为端点可以连成的不同长度的线段共有 条. 4.有五个人A, B, C, D, E 一起去看电影,他们从左到右坐在一排椅子上,发现: (1) A 和E 都不和B 相邻; (2) A 和E 都不和D 相邻; (3) B 和E 都不和C 相邻; (4) D 在C 的右边与其相邻. 那么这五个人从左到右是 . 5.如图,四边形ABCD 和DEFG 都是平行四边形,点为C 线段FG 的中点,E 在边AB 上.若三角形DCG 的面积为 4平方厘米,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6.有6名同学平均分成A,B 两组,玩传球游戏,每人只能把球传给不同组的人. 甲在A 组,由甲开始传球,球再次回到甲的手里时已经发生了6次传球.那么这6次传球共有 种不同的传球顺序. 7.甲丙两人沿相同的路线从A 地到B 地,乙沿相反的路线从B 地到A 地,两地相距9公里. 已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三人同时出发, 1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 甲到B 地时,乙丙二人正好相遇, 然后甲立即沿原路返回, 问甲丙二人相遇时,甲离开B 地 分钟. 8.右图的8×8网格中的小方格中都填有奇数,有一类由 网格线构成的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它里面的数字之和 是奇数,那么这类长方形共有 个.

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五年级下)第10讲 逻辑推理(一)

本系列共15讲 第十讲逻辑推理(一)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少年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途径。为了使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更严密更合理,会有根有据地想问题,而不是凭空猜想,这里我们专门讨论一些有关逻辑推理的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从所给的条件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分析推理,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公路上按一路纵队排列着五辆大客车,每辆车的后面都贴上了该车的目的地的标志。每个司机都知道这五辆车有两辆开往A市,有三辆开往B市;并且他们都只能看见在自己前面的车的标志。调度员听说这几位司机都很聪明,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的车是开往何处的,而让他们根据已知的情况进行判断。他先让第三个司机猜猜自己的车是开往哪里的。这个司机看看前两辆车的标志,想了想说“不知道”。第二辆车的司机看了看第一辆车的标志,又根据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想了想,也说不知道。第一个司机也很聪明,他根据第二、三个司机的“不知道”,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地。 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个司机的车是开往哪儿去的?他又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解:根据第三辆车司机的“不知道”,且已知条件只有两辆车开往A市,说明第一、二辆车不可能都开往A市(否则,如果第一、二辆车都开往A市,那么第三辆车的司机立即可以断定他的车一定开往B市)。 再根据第二辆车司机的“不知道”,则第一辆车一定不是开往A 市的(否则,如果第一辆车开往A市,则第二辆车即可推断他一定开往B市)。 运用以上分析推理,第一辆车的司机可以判断,他一定开往B 市。 例2李明、王宁、张虎三个男同学都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在一起打羽毛球,举行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李明和小华对张虎和小红; 第二盘:张虎和小林对李明和王宁的妹妹; 请你判断:小华、小红和小林各是谁的妹妹? 解:因为张虎和小红、小林都搭伴比赛,根据已知条件,兄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