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1303

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英文名称:Plant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气候学与气象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植物地理学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基本特征、植物命名法、植物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以及植物与地球的耦合关系;植物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植物种属分布的现代生态条件和历史原因;世界植物区划及时空演变,中国植物区划及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基本性质、类型、结构、分布以及和环境的关系和演替;世界植被类型特征及植被分布规律。

Plant geography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 major taxa, plant nomenclature, plant phylogeny and ontogeny developmen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and earth; The inner rule of plant individual lif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lant to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Moder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orld plant division and its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 Plant divis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Basic properties, type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worl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隶属于自然地理学,同时与生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植物地理学所讲授的内容是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是学习自然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学以及有关自然地理是应当具备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及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及技巧。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和要求,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介绍研究热点及其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植物地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技术上的革新、创造是推动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课程讲述中,应该学生说明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产生对本领域研究的贡献。

3.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应该适当布置一些小论文,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在教材之外去深入研究相关的问题,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布置小论文进行讨论。

4.为了让学生查阅外文资料,课程讲述过程中,注意专业术语的介绍。

5.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堂安排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常见的植物。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植物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3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1.4 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地理学是什么? —— 研究对象、内容、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什么是植物地理学?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掌握植物地理学有个基本认识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1 生物圈

1.1.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2.1 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2.2 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阶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圈,植物地理学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理学形成与发展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2.什么叫生物圈?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生态学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以及演化趋势;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的细胞

1.1.1 细胞的概念

1.1.2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1.3 细胞的增殖

1.1.4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2 植物的组织

1.2.1 植物组织的概念

1.2.2 植物组织的类型

1.2.3 组织系统

1.3 植物的器官

1.3.1 种子和幼苗

1.3.2 根

1.3.3 茎

1.3.4 叶

1.3.5 花

1.3.6 果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古核生物、原生质体、细胞器、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分生组织、成熟组织、木质部、韧皮部、组织系统、器官、初生结构、初生生长、次生结构、次生生长、芽、脉序、异形叶性、 叶镶嵌、单叶、复叶、花、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形态结构受环境因素怎样的塑造?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个体形态结构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的生活史及主要类群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的繁殖及生活史

1.2 植物的类群

1.2.1 植物的种系发生和主要类群

1.2.2 藻类植物

1.2.3 菌类植物

1.2.4 地衣植物

1.2.5 苔藓植物

1.2.6 蕨类植物

1.2.7 裸子植物

1.2.8 被子植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受精作用、双受精、单性结实、繁殖、世代交替、生活史、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类群?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类群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古核生物之间有何区别?

2.什么叫生物圈?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3.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有何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何不同?

4.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有何区别?简述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杜鹃花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的主要特征。

5. 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在结构有什么不同?

6.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而菊科和兰科分别是单子叶植物和生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和危害。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分布区

1.1.1 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1.1.2 分布区制图

1.1.3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1.1.4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1.2 分布中心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域间断分布区、残遗分布区、古特有种、新特有种、假特有种、地理残遗种、替代分布区、替代分布、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分布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区系

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1.1.2 植物区系分析

1.1.3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1.4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1.2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1.2.1栽培植物的分布

1.2.2 生物入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区系、 植物区划、最小可存活种群、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认

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有哪些因素影响分布区的形状?

2.阐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3.阐明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

4.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5.阐明入侵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环境的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适应的概念和类型、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生活型谱的制定;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因子

1. 主要内容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环境

1.1.2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1.3 植物的适应

1.2 植物与光的关系

1.2.1 光的生态意义

1.2.2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2.3 植物的光合功能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植物内稳态、适应组合、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理有效辐射、光抑制、光周期现象、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植物的适应及其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因子的类型以及作用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对温度、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适应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1.1.1 温度的生态作用

1.1.2 温度胁迫及其植物的适应

1.2植物与水的关系

1.2.1 水的生态意义

1.2.2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3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1.3.1 土壤的生态作用

1.3.2 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岩生植物、盐碱土植物、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物候现象、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2.阐明限制因子原理。并比较这些原理之间的异同。

3.比较C3、 C4 和CAM组植物的适应特征。

4.比较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不同点。

5.为什么高山植物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植株矮小?

6.以水生植物为例,阐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7.阐明低温胁迫的类型以及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8.阐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9.比较少浆液植物与多浆液植物。

10.阐明盐土植物生态适应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五章 植物种群

(一)目的与要求

种群的概念、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类型、种间竞争、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概述

1. 主要内容

1.1 种群概述

1.1.1 种群的概念

1.1.2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1.1.3 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1.2 种群动态

1.2.1 种群密度

1.2.2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2.3 生命表

1.2.4 种群的增长

1.2.5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3 种内关系

1.3.1 种群的密度效应

1.3.2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1.3.3 通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种群、植物种群、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比、年龄金字塔、最大持续产量、生物学过捕、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并用此理论来阐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种群动态、种内关系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种间关系、生态对策

1. 主要内容

1.1 种间关系

1.1.1 种间关系的类型

1.1.2 种间竞争

1.1.3 化感作用

1.1.4 协同进化

1.2 种群的生态对策

1.2.1 生态对策的概念

1.2.2 植物的资源配置

1.2.3 生态对策的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种间竞争、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说明它们在有害生物防治和珍稀濒危生物保护上有何指导意义?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种间关系、生态对策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并用此理论来阐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阐明种群与群落和物种之间的关系。

3.阐明种群衰亡的原因。

4.阐明种间竞争原理,并说明生态位与种间竞争有何关系?

5.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说明它们在有害生物防治和珍稀濒危生物保护上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六章 植物群落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植被和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外貌和结构、植物环境、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和演替;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群落概述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群落概述

1.1.1 植物群落的概念

1.1.2 植物群落的特征

1.1.3 群落的性质

1.2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2.1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2.2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

1.2.3 物种多样性

1.2.4 群落的种间关联

1.3 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

1.3.1 植物群落的外貌

1.3.2 植物群落的结构

1.3.3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3.4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最小面积、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建群种、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间关联、群落的周期性、叶面积指数、层片、同资源种团、小群落、层间植物、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中度干扰学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地球表面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及成因?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植

物群落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群落动态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

1.1.1 群落内部的光照

1.1.2 群落内的温度

1.1.3 群落内的水分

1.1.4 群落内的空气

1.1.5 群落内的土壤

1.1.6 植物群落内的地形

1.1.7 生态种组

1.2 植物群落的动态

1.2.1 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1.2.2 植物群落的变化

1.2.3 植物群落的演替

1.3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3.1 植物群落的分类

1.3.2 植物群落的排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环境(群落环境)、生态种组、裸地、原生裸地、此生裸地、波动、演替、顶极群落、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群落在水分循环中有何作用?在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分类和排序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地球表面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2.阐明群落主要层与次要层的作用。

3.小群落是怎样形成的?

4.阐明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5.阐明群落的光照条件及其成因,并说明群落内植物对光条件的适应特征。

6.阐明群落内的温度条件及其成因。

7.植物群落在水分循环中有何作用?在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

8.森林群落为什么能增加降水量?

9.阐明群落的形成过程和群落发育阶段的特点。

10. 群落的波动与演替有何区别?什么叫原生演替?阐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

11. 以云杉林的采伐演替为例,阐明次生演替的过程及特点。

12. 阐明三种顶极群落理论的异同。

13. 阐明《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和熟悉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及非地带规律性;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中国植物群落的类型;中国植被区划的意义、原则、依据及其单位;各种植被的地理环境特征、群落特点、地理分布以及生态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被的分布规律

1. 主要内容

1.1 植被的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1.1.1 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1.1.2 植被区划

1.1.3 植被制图

1.2 热带植被类型

1.2.1 热带雨林

1.2.2 季雨林

1.2.3 稀树草原

1.2.4 红树林

1.3 亚热带植被类型

1.3.1 常绿阔叶林

1.3.2 常绿硬叶林

1.3.3 荒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带性植被(显域植被)、非地带性植被(隐域贮备)、垂直带谱、红树植物、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及非地带规律性;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中国植被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中国植物群落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结合中国实际,分析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规律性?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

1. 主要内容

1.1 温带植被类型

1.1.1 落叶阔叶林

1.1.2 寒温性针叶林

1.1.3 草原

1.2 寒带植被类型

1.3 隐域植被

1.3.1 草甸

1.3.2 沼泽

1.3.3 水生植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泰加林、阴暗针叶林、明亮针叶林、各种植被的地理环境特征、群落特点、地理分布以及生态功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在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

温带、寒带、隐域植物类型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 阐明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学说。

2. 结合中国实际,阐明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规律性。

3. 比较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4. 阐明红树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

5. 阐明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6. 阐明荒漠的环境特点,以及植物的适应性。

7. 草甸与草原有何区别?

8. 阐明苔原的环境特征,并说明苔原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马丹炜.植物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金银根.植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刘胜祥,黎维平.植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昆明:云南

科技出版社,2006

[5]武吉华等. 植物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阎传海. 植物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李博等. 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宗浩等. 生态学原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七、其他说明

考核采用期末闭卷笔试60%、平时40%两种形式。

大纲修订人:刘惠 修订日期:2019年3月 大纲审定人:魏秀国 审定日期:2019年3月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2003 课程名称:英语口语 大纲执笔人:汤姆 大纲审核人:陶伟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考试课。本系列教材全套共四册,讲授对象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及水平相当的学习者。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同时培养对话能力要求将功能与语法结合起来。重点不放在学习语法上,而更多的是重视语言交际过程,以说话流利为口语训练的首要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学生主要掌握口语中的一些基本功能和一些基本意念的表达方法,逐步培养日常生活口语的表达能力;二年级学生应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用基本准确和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参与讨论和论辩。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练习 五、学时、学分 英语听力课程开设两年,四个学期。每学期课时为34学时,2学分,总学时为132学时,共计8学分。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第一学年

七、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 Unit One First Day in College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Meeting people”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 重点及难点: Introduction; Greeting; Address system 3.主要教学内容:

1)Listening activities:Listen to three conversations and match each dialog with the right picture 2)Group work: Ask each other some Get-Acquainted Questions 3)Discussion: What courtesy titles do people in China usually use nowadays When do you use them Unit Two Hometown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Hometown”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及相关的风景点知识介绍 重点及难点: Describing places; Describing weather 主要教学内容: 1)Discussion: some places in China are notorious for bad weather. Name three of them and describe the weather briefly 2)Reading activities:read the text and discuss the whe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3)Interview: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 about their hometowns Unit Three What’s he like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Describing people”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 重点及难点: Identifying people; Describing appearances 主要教学内容: 1)Pair work: student A and student B describe three pictures to each other without looking at the other person’s choices. Find out he common one 2)Group work: each student in the group describes a friend, a former classmate, or someone that has impressed him/her. Talk about the person’s character, habits, likes and dislik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3)Role play: Imagine that you are David, Linda and Judy. What would you say about your mother Unit Four Lets Go Shopping 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与主题“Shopping”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式及相关的销售技巧 重点及难点: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纲 口语是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口语课旨在传授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口头交际能力,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相结合;扩大社会文化知识面,为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英语口语课力图把学生置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学习。把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置于一种真实、宽松、主动和持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贯彻和落实,摆脱学生“张口难”的障碍,培养学生掌握准确、流利的教学原则,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程内容覆盖面广,语言环境真实,情景意念生动有趣,语言范例标准地道,注意到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过程,强调学生全面的口语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的:英语口语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类别:公共课 四、教学时数:周学时数 3,总学时数96 五、开课时间:第一、二学期 六、开课专业:英语口语 七、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 八、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听说基础上熟悉更多地语言交际主题,指导学生掌握听说技巧。使学生侧重掌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宫林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英语口语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计64学时,4学分。该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英语口语操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英语口语是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课堂内外的英语口语操练,使学生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 三、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既涉及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了时下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包括购物、娱乐、健身、互联网、旅行、文化、爱情等。通过针对以上话题的学习和操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学期《英语初级口语》 Lesson 1 Frst day in college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first day in college. 2学时 Lesson 2 Hometown Where is your hometown? How about the people there? Are there any famous persons? 2学时 Lesson 3 What's he like?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own hobbies 2学时 Lesson 4 Let's go shopping! Let students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shopping 2学时 Lesson 5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study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own learning method 2学时 Lesson 6 seeing a doctor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2学时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 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 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 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 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 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 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 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

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 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 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 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最低量定律: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着植物的产量; 2)限制因子作用:在某一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因子不同,会变化; 3)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 ③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因子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任意生态因子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考点) 1、适应:植物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反映出的所发生的变异,使其能 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适应与不适应是相对的;3)适应的结果——产生进化。 进 趋同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植物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变异 化趋异适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进化 适弹性(可逆)【如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植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应塑性(不可逆,基因已被改变) 2、适应忍耐力(耐性范围) 能力需求性 3、生态类群(型):同一生境下,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不同种群的习性 一样、适应相同的植物组合。 4、生态型:长期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群体间的变异与分化,形 成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并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种种内不同种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差型: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呈连续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光照条件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 一、光强 1.光强与光合作用 需求性

(完整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000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2学分 主讲教师:陈晓红等 指定教材: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教师口语训练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教学目的: “教师口语”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而为全校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时也是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该课程以训练为手段,在理论指导下,以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运用技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力和应变力,为将来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语音常识与发声技能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音的产生 一、发音器官 二、发音原理 思考与练习: 1、在发音器官图上指出发音器官的名称、部位及各种活动方式。 第二节发声技能 一、用气发声训练 二、共鸣控制训练 三、吐字归音训练 思考与练习: 1、共鸣控制有何作用?按要领训练中、低、高三腔共鸣的方式。 2、慢速吟诵《雨巷》,要求把每一音节的出字、立字、归音按要领读好。 第三节语音的基本概念与训练步骤 一、语音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语音的四要素) 二、语音训练的一般步骤 第二章普通话语音训练 课时:3周,共6课时 第一节普通话声调训练

一、四声基本训练 二、声调辩正 三、声调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进一步体会声调的区分词义的作用——训练《施氏食狮史》。 第二节普通话声母训练 一、声母基本训练(掌握辅音发音要领) 二、声母辩正(重点辨正平翘舌音、边鼻音、舌面音和舌尖音、唇齿音和舌根音等方言难点音,提供记忆的规律) 三、声母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声母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针对性训练——根据“声母处方”制定训练计划。 第三节普通话韵母训练 一、韵母基本训练(掌握元音发音部位及韵母发音要领) 二、韵母辩正 三、韵母发音检测 思考与练习: 1、对照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韵母差异,找出对应的规律。 2、针对性训练——根据“韵母处方”制定训练计划。 3、加强前后鼻音的训练。 第四节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 一、声调音变训练 二、轻声的发音训练 三、儿化的发音训练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训练 五、语流音变检测 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语流音变?举例说明轻声和儿化的作用。 3、朗读训练《老朋友相遇》 第三章普通话词汇和语法的规范运用 课时:1周,共2课时 第一节词语的规范运用 一、词语规范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差异 三、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 思考与练习: 1、收集整理本地的方言词语,与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进行比较。

英语口语教学大纲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纲 口语是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口语课旨在传授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口头交际能力,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相结合;扩大社会文化知识面,为升入高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英语口语课力图把学生置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学习。把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置于一种真实、宽松、主动和持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去贯彻和落实,摆脱学生“张口难”的障碍,培养学生掌握准确、流利的教学原则,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教程内容覆盖面广,语言环境真实,情景意念生动有趣,语言范例标准地道,注意到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过程,强调学生全面的口语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的:英语口语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所听到的语段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类别:公共课 四、教学时数:周学时数 3,总学时数96 五、开课时间:第一、二学期 六、开课专业:英语口语 七、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 八、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听说基础上熟悉更 多地语言交际主题,指导学生掌握听说技巧。使学生侧重掌 握在旅游和餐饮主题方面的日常表达。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取得在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 综合发展 九、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听 能够听懂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单词、句子及简单的口语对话。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听力 内容,并能听懂课堂实训时相关主题的讨论。 (二)说 能够就相关主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和小组讨论中,积极 活跃的反映自己的观点。 (三)读 能够每天读一些英文美文,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学之间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交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引言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植被地理学:是研究各地区的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 1、原核植物分门:细菌、蓝藻门 2、苔藓植物分纲:苔纲藓纲、 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 3、蕨类植物分纲:1裸蕨纲2石松纲3水韭纲4木贼纲5真蕨纲。 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苏铁);4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分纲: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和红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3具有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5多种传粉方式;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被子植物分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 1.漆树科:芒果、人面子、盐肤木 2.梧桐科:苹婆 3.棕榈科:鱼尾葵、棕竹、王棕、假槟榔、金山葵、短穗鱼尾葵、蒲葵、瓶子椰 4.马鞭草科:黄树梅 5.大戟科:海南珊瑚、蝴蝶果、重阳木、乌桕、月下珠、一品红 6.千屈菜科:大花紫薇、紫薇 7.五加科:鹅掌柴 8.榆科:朴树 9.天南星科:白蝶芋 10.紫草科:福建茶 11.锦葵科:朱槿花、彩叶扶桑 12.百合科:沿阶草 13.海金沙科:海金沙、红千层、白千层 14.无患子科:龙眼 15.桑科:小叶榕、大叶洒金榕、金钱榕、柳叶榕、构树、橡胶榕、无花果、菠萝蜜 16.菊科:蟛蜞菊、三叶鬼针草、小飞蓬 17.莎草科:香附子 18.禾本科:红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细叶结缕草、黄金挂绿、观音竹、佛肚竹 19.伞形科:雷公根 20.车前科:车前草 21.桃金娘科:番樱桃、番石榴、铁仔葡萄 22.苏铁科:苏铁 23.茜草科:雪茄花、龙船花 24.鸭跖草科:蚌花 25.夹竹桃科:鸡蛋花、黄蝉花、黄花夹竹桃 26.海桐花科:海桐花 27.蔷薇科:桃花、枇杷 28.爵床科:小驳骨 29.百合科:麦冬 30.杜英科:高山望、圆果杜英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口语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口语作为一门公共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的特点,运用教学口语的技能、教育口语规律以及教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使学生成为学习规范的、文明的、优美的语言的典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口语是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 1.教育师范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2.能够用标准和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和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做到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具备一定的方言辩正能力。 3.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能,做到语音响亮、圆润、持久不衰。 4.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做到听话准确,理解快,记得清,有一定的辨析能力;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 5.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情景的需要,调控声音的高低强弱,掌握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口语修辞技巧,口语表达做到科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根据不同内容,可灵活地采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讨论法、实践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可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以教师集中辅导与自学、小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 3.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上编普通话训练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

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