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

13.3比热容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虽然学生在日常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

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三章的第三节内容,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4.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设计】

1.随机抽查提问学生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90%的学生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通过练习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课时安排】

1课时

7.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 下降到30°C ,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点拨:1.种类,状态,温度、质量、吸放热;2. 0.9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0.39×103J/(kg ?℃);3.1.008×107J ,热传递;4.D; 5.B; 6.ABDA 、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相同情况,水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是因为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的多,在同样吸热和放热的情况下,沙石的温度变化大于水的温度变化,因此造成气温变化的差距;夏天往室内洒水可使室内温度降低,主要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和比热容关系不大;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相同情况,水能放出更多的热量;7.4.41×105J ,4.41×105J 。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比热容的的知识,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附:板书设计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用符号c 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c 水=

4.2×103

J/(kg ·℃) 二、热量的计算 1.概念公式Q

c m t

=? 2.变形公式:

①吸热:0()Q cm t t =-吸②放热:0()Q cm t t =-放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即:学段目标—学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了解比热容及其热量的计算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比热容”,属于事实性知识。

通过实验,认识能比热容。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实验”;核心概念(关键词)为:“能量转移和转化”,属于事实性知识。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比热容的概念,体会物理方法的运用。

2.通过自学能描述热量的含义。

4.通过自学能应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