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课题组
《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所批准立项,确定为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07年4月正式开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目的、意义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接受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教育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以往的心理素质培养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影响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网络活动中求知,在网络活动中成人,在网络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研究,是一种教育缺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网络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心理素质研究在我国风毛麟角,且大多是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心理素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参入的积极性,因此,加强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研究,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上网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网络已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精神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途径,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对网络痴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进行《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研究项

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所谓网络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局域网以及与此互联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并建立一个发展性评价网站,使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共享思想成为网站的建设者。人文环境是指:通过网络,校内外、课内外、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都实现无缝链接,它可以使教师、家长与学生或更多人交流,能实现同步、异步的民主、平等交流对话,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3 ]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现在,虽然人们对网络环境的理解越来越忽略其物理特征,而越来越注重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学材料、生与支持系统之间实现的有意义的交流,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有意义的交流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教学观念上的背景支持,因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由外在获得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心理素质由基本的心理品质构成,在已有心理品质基础上,可衍生出新的心理品质。同时,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我们以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关于人的研究不同水平的划分(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维果茨基关于心理机能的理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并对教育心理学专家、大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在心理素质结构中,各维度的功能是不同的。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结构中

最基本的成分。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监控调节作用,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适应性因素是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他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格兰特追踪研究个性适应的结构成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为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协调、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挫折耐受力等因素。
三、课题研究纲要:
1、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B、学科活动
C、班队会活动
D、特色活动
2、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
3、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理论依据
网络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联系日益快捷。同时,传统的具有亲和力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新奇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往往导致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长久端坐于电脑前,日常生活里的交流内容就趋于狭隘,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也就相应减少,和旁人的交流动机也会进一步缩小,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直接的联系,使人趋向于孤立和分离,交往能力下降,萌生逃避现实的心理,逃避现实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淡漠友情、亲情。每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加依赖网络,只愿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寻求完美人生,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必定对网络中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一旦让他们接触了网络,易造成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不能做的、明显的不道德行为,在网上放纵自我,难以对自己人生的目标做出正确选择,而且稍遇挫折,往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从而对小学生心理素质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基于上述网络对小学生影响的认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1)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
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
①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履行好班集体领导的角色,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运用网络体系渗透相关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②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每个成员在团体成长过程中成长。
③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与学生进行网上沟通栏目和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用网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即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可发现潜在的严重心理障碍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针对有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咨询与治疗,可建立心理理疗与保养内容。它主要针对有些同学因学习方法不当、人际交往不良,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造成心情压抑,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一些同学心理障碍的时间较长,甚至还从小开始就有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网络生存的需要,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
(3)建立并开放校园网络,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结合家庭教育与管制,坚持以导为主,堵为辅,做到堵导结合,对于校园及家庭网络严格管理,正确引导。具体做法:
①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小学生沉迷网络和网络过分行为发生,培养小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
②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管理方法减少或避免网络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③制定互联网规则,安装一套互联网安全产品。例如:"诺顿网络安全特警""网络爸爸"等软件,对小学生浏览网站加以限制。
④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网络作业,迫使学生有目的的接受有益的网络教育。如:拟定一些适合学生的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单独或分组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4)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发言区,让学生自由交流健康体会。网络可设置在线恳谈区和自由发言区。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消灭种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全的个性,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使小学生更好的享受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使小学生健康、顺利地走向网络时代。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学校高年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五、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并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三)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七、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6.3--2006.6)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聘请专家咨询。
2、研究阶段(2006.9--2009.6)
(1)(2006.9--2007.6)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和传统心理素质教育的各自的局限和优势。
(2)(2007.9--2008.6)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的材料,并拟定论文雏型。
(3)(2008.9--2009.6)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文,打印成册。
3、总结阶段(2009.9--2010.7)
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接受专家评审。及时发现不足,完善总结。
八、课题支撑条件
1、理论保障
学校网络向所有教师全天候开放,订购《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导航。
2、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课题研究核心小组。职能明确,统一协调,各司其职。
3、资金保障
学校筹措研究专款3万元,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校长、书记为资金担保人,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4、实验保障
我校拥有110人的师资队伍,接纳城区1500名学生,是一所大校,分实验班和普通班两种形式的建制,为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地。
5、网络保障
学校"潜能教育"已有几年历史,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网络理论资源,同时也为我校课题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进展。
九、成果形成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心理素质教育个案集
4、心理素质教育集
??

??

??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