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拉斯韦尔“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4.社会对媒介的控制:查书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6.环境监测的功能:查书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7.麦克卢汉的三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冷媒介和热媒介。

8.社会责任理论原则: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9.符号的特点:查书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跨越性

10.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11.有限效果理论: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2.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这个功能准确的、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这个功能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13.如何理解拟态环境

是上个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着作中提出的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

现代人很少能够直接的感知自然信息,这是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巨大化,而人们活动的范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自感知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去了解,

而新闻媒介所提供的是一种拟态环境,这就是指新闻媒介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似的再现,而是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4.从人际传播角度分析,如何有效倾听

1、要与说话者建立信任关系,明确倾听的目的,选择和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

2、注意力集中。

3、反应积极。

4、既要善于倾听言语中的基本信息和话语中心,又要善于听弦外之音。

5、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讲话。

6、不要轻易得出结论。

7、倾听的回顾与反思。

15.如何做到人际系人

(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3)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4)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16.关于网络

优点: 1.互动性强,受众可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2.媒体个性化突出 3.受众选择性增多 4.表现形式多样 5.信息发布实时。

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3)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17.信息量:查书

18.为什么会出现知识沟

(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19.从传播学角度,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1)审慎地选择要处理的冲突问题。

(2)分析冲突原因和根源。

(3)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

(4)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

三.论述题

1.分析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尤其是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谣言的大肆泛滥除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快捷性、广泛性、互动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1. 造谣、传谣与受谣是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2. 社会公共信息不足。3. 网民的媒介素养低。4. 网络的虚拟环境。

那么如何遏制网络谣言及其传播呢?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2.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其独立、理性思考能力。3.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共性。4.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推行网络实名制。

2.分析受众行为

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包括三个具体环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趋向。

(2)选择性理解。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3)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更趋向于记住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

3.分析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这个功能准确的、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这个功能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类因素整合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4.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传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特别是传播媒介对于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说服性效果。"这一时期的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可以被称为"有限效果"模式。

中介因素: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不足之处:1.贬低了大众传播效果。2.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如果探求其他方面,也许就会发现大众传播具有更大效果。(行动)3.只着眼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作用。4.没有摆脱“传者中心论”的局限。

5.分析群体效应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原因(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弊端1、个性的消失。2、个人获得了匿名感。3、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6.分析媒体的社会责任

①面对重大事件,媒体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