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大病历

颈椎病-大病历
颈椎病-大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郑建林发病节气:小寒

性别:男病史陈述者:本人

年龄:49 可靠程度:可靠

民族:汉工作单位:洛阳市xxxxxx

婚况:已婚家庭地址:廛河区九龙苑xxx号楼

职业:文员联系电话:156xxxxxxxx

入院日期:2016-01-12 记录日期:2017-01-10

主诉:颈肩部困痛伴头晕、左上肢串麻5月余,加重7天。

现病史:患者办公室文员,长期沉肩低头工作,自述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困痛,坐姿时症状明显,头部姿势改变时头晕不适,伴有左上肢串麻,可放射至左手拇指及食指,夜间卧姿时症状加重,影响睡眠,间断性口服“颈复康颗粒”,症状略有缓解,此后反复发作,遇劳加重,受凉后症状明显,未予重视。7天前,因劳累过度致各项症状明显加重,不能长时间保持坐姿,低头及头部转动时头晕明显,自觉天旋地转,甚或无法站立,左上肢时觉串困麻木,病人常甩动左侧手臂以缓解困麻不适感,夜间卧姿时症状明显加重,彻夜难眠,行DR片检查示:颈椎退行性病变,C2/3、C4/5、C5/6椎间隙变窄,寰枢关节半脱位,为求系统治疗,我院门诊以“颈椎病”收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差,表情痛苦,面色黯淡,颈部困痛,左上肢串麻,头晕,目眩,身软乏力,纳可,夜寐差,二便调,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重大病史;无外伤史,2年前因股骨头坏死行双侧股骨头置换术;无输血、中毒等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发现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无异地长期居住史,居住条件可,无阴冷潮湿之弊,生活上无特殊嗜好。婚育史:25岁结婚,育1男孩,爱人及孩子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6.4℃ P 70次/分 R 19次/分 BP125/84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眼睑无浮肿,双侧

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包块,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均等,语音震颤正常,双侧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病理性呼吸音。心尖搏动位置正常,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无肠行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肝脾,莫非氏征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脊柱四肢详见专科情况。前后二阴未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①颈脊柱姿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②压痛点:颈4-7棘间及棘旁压痛(+),且向左上肢放射,叩击痛(-)。

③特殊检查:左侧臂丛神经牵拉(+),左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屈

颈试验(—),旋颈试验(+)。

④腱反射改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

手霍氏征(—)。

⑤颈部功能活动(站位):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弯30°,左右

旋转60°。

⑥其他:颈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双上肢末梢血液循环正常。

双上肢肌力正常。其余脊柱、四肢关节形态、功能均正常。

辅助检查:DR片示:颈椎退行性病变,C2/3、C4/5、C5/6椎间隙变窄,寰枢关节半脱位。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气血不足夹瘀型)

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医师签名:张遂宁

首次病程记录

2017-01-10 11:30am 郑建林,男,49岁。因“颈肩部困痛伴头晕、左上肢串麻5月余,加重7天”于2017-01-10 9:30am由陪员护送入院。

病例特点:

1.中年男性,办公室文员。

2.症见:颈肩部困痛伴头晕、左上肢串麻5月余,加重7天。

3.专科检查:

①颈脊柱姿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②压痛点:颈4-7棘间及棘旁压痛(+),且向左上肢放射,叩击痛(-)。

③特殊检查:左侧臂丛神经牵拉(+),左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屈颈试验(—),旋颈试验(+)。

④腱反射改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手霍氏征(—)。

⑤颈部功能活动(站位):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弯30°,左右旋转60°。

⑥其他:颈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双上肢末梢血液循环正常。双上肢肌力正常。其余脊柱、四肢关节形态、功能均正常。

辅助检查:DR片示:颈椎退行性病变,C2/3、C4/5、C5/6椎间隙变窄,寰枢关节半脱位。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该患者颈肩部困痛伴有左上肢串困麻木及头晕不适,症属中医“项痹”之范畴,由于患者为办公室文员,长期伏案工作,且有晚睡的习惯,导致气血虚耗,颈肩部筋脉失养,伴气血运行不畅,久致气滞血瘀,瘀血留经,经脉失养,故麻木不仁而见上述症状;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故头晕不适,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青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夹瘀之象,参合四诊,属气血不足夹瘀之证。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肩痹及落枕相鉴别,肩痹是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一般不伴有上肢及头部症状。落枕是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中医诊断:项痹(气血不足夹瘀型)

西医诊断依据:

1. 颈肩部困痛伴头晕、左上肢串麻5月余,加重7天。

2.专科检查:

①颈脊柱姿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②压痛点:颈4-7棘间及棘旁压痛(+),且向左上肢放射,叩击痛(-)。

③特殊检查:左侧臂丛神经牵拉(+),左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屈颈试验(—),旋颈试验(+)。

④腱反射改变: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存在,双手霍氏征(—)。

⑤颈部功能活动(站位):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弯30°,左右旋转60°。

⑥其他:颈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双上肢末梢血液循环正常。双上肢肌力正常。其余脊柱、四肢关节形态、功能均正常。

3.辅助检查: DR片示:颈椎退行性病变,C2/3、C4/5、C5/6椎间隙变窄,

寰枢关节半脱位。

4.病理分型:患者除颈肩部困痛外伴有左上肢串困麻木,并椎间孔挤压试验

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姿势性头晕并旋颈试验阳性,提示椎动脉受压可能,故本患者颈椎病分型为混合型。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症状多样,病理分型复杂,类似疾病均需鉴别,按病理分型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颈型颈椎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颈部扭伤:俗称落枕,系颈部肌肉扭伤所致。压痛点在损伤肌肉,急性期

疼痛剧烈,压之难以忍受。压痛肌肉呈条索状,牵引反应可使疼痛加剧,封闭治疗可使疼痛消失或缓解。而颈型颈椎病压痛点见于棘突部,故不难鉴别。

②肩周炎:发病年龄与颈推病相似,但肩周炎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而

颈椎病疼痛以棘突为中心,一般无肩关节活动障碍,且X线表现为生理前弧消失,故可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尺神经炎:尺神经由颈7、8和胸1脊神经根组成。易与颈8脊神经受累

的症状相混淆。两者均可造成小指麻木和手内在肌萎缩。但尺神经炎患者多有肘部神经沟压痛,且可触及条索状变性的尺神经。而且两者感觉障碍分布

不尽相同。颈8神经根支配范围较大,常有前臂尺侧麻木,而尺神经炎无前臂麻木

②颈背部筋膜炎:可引起颈背痛或上肢麻木感,但无放射症状及感觉障碍,

也无腱反射异常。如在痛点局部封闭或口服抗风湿药物,症状即见好转。颈椎病局封无效。

3.脊髓型颈椎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脊髓肿瘤:可同时出现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对非手

术治疗无效,应用磁共振成像可鉴别两者。脊髓造影显倒杯状阴影,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含量升高。

②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壮年,病程缓慢,早期影响上肢,呈节段性分布。

其感觉障碍以温、痛觉丧失为主,而触觉及深感觉则基本正常,此现象称感觉分离。颈椎病无此征。由于温、痛觉丧失,可发现皮肤增厚、溃疡及关节可因神经保护机制的丧失而损害,即夏科关节。通过CT及MR可发现两者的差异。

4.椎动脉型颈椎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眼源性眩晕: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可缓解。

②颅内肿瘤:第四脑室或颅后凹肿瘤可直接压迫前庭神经及其中枢,患者转

头时也可突发眩晕。但颅内肿瘤还合并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血压可升高。头颅CT扫描可鉴别。

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

诊疗计划:

1.中医软伤科二级护理常规。

2.普食。

3.避风寒,防外感,注意休息,颈部放松,避免头颈部不当姿势。

4.完善入院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5.中医治疗如下:

1)电针1次/日,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辩证经络选穴,主取大椎、风池、天柱、肩三针、百会、四神聪、左侧手三里、合谷、外关、曲池,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推拿1次/日,根据病情轻重缓解分期治疗,初期以消炎止痛为主,手法宜轻,中期以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为主,推拿宜采用整形复位类手法,后期以舒筋通络为主。

3)中药熏药治疗1次/日。

4)给予颈椎弧度牵引配合治疗,取颈椎前倾20度,小重量持续牵引。

5)中医予补气养血,理气活血之法,方用八珍汤加减:

黄芪12g 桂枝15g 白芍15g 熟地9g

川芎20g 灸甘草6g 党参15g 当归15g

白术15g 茯苓12g 桃仁15g 红花12g

地龙9g 川牛膝15g

煎服方法:上方头煎加水500ml,煎至300ml取汁;二煎加水约300ml,煎至200ml取汁,二煎药物混匀;饭后热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6.西医治疗:以扩张血管、消炎止痛、止眩、营养神经为主对症治疗,必要情况下手术治疗。

7.以上方案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取得同意。

医师签名:张遂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