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

佛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生、老、病、死B. 苦、集、灭、道C. 贪、嗔、痴、慢D. 信、解、行、证答案:B3. 佛教中所说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惟C. 正语D. 正业答案:D4. “六度”是佛教中修行的六种方法,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冥想5.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6. 佛教中“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答案:D7. 佛教中“缘起”的概念是指什么?A. 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B.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C. 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D. 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答案:B8.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A. 快乐B. 痛苦C. 平静D. 无常答案:B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B. 死亡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2.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______。

答案:识3. 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未来的______,即因果报应。

答案:果报4. 佛教中“三毒”指的是贪、嗔、______。

答案:痴5.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身、受、心、______。

答案:法6. 佛教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______。

答案:意7. 佛教中的“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______。

答案:法8. 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______。

答案:舍9. 佛教中的“五力”指的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______。

答案:慧力10. 佛教中的“三学”指的是戒、定、______。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三教合一的宗教?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D2.释迦牟尼是哪个宗教创始人?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B3.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是: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A4.以下哪个是道教的重要经典?A. 《论语》B. 《大学》C. 《道德经》D. 《圣经》答案:C5.以下哪个文化是佛教的重要起源地?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波斯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儒教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孝道、忠诚、礼仪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学说。

它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倡导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感。

儒家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家庭等。

儒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简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及其影响。

答: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弘扬佛教思想、建立寺庙等方式实现。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三教合一的形势逐渐形成。

儒教、佛教、道教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教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佛教注重慈悲、代他人苦,道教追求自然和谐。

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体系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在古代社会的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教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子弟和士人。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的发源地是:A. 中国B. 印度C. 埃及D. 希腊答案:B3.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A. 道教B. 伊斯兰教C. 四圣谛D. 八正道答案:C4.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5. 佛教的“三宝”是指: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法、像答案:A6. 佛教中“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答案:A7. 佛教的“四念处”是指:A.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B. 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C.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意念处D.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答案:A8.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觉悟D. 解脱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A. 已经成佛的人B. 正在修行的人C. 已经解脱的人D. 已经涅槃的人答案:B10. 佛教中的“禅宗”强调的是:A. 念佛B. 持戒C. 禅定D. 智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六根”是指:A. 眼、耳、鼻、舌、身、意B. 色、声、香、味、触、法C. 眼、耳、鼻、舌、身、法D. 色、声、香、味、触、意答案:AB13. 佛教中的“五蕴”是指:A. 色、受、想、行、识B. 色、受、想、行、空C. 色、受、想、行、无明D. 色、受、想、行、明答案:A14.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包括:A.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B.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C.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病死D.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答案:D15. 佛教中的“四圣谛”包括: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闭营仪式:总结活动收获,为参与者提供一份佛教文化资料作为纪念。
##本试卷所涵盖的理论基础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一、佛教名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风景秀丽,有众多寺庙。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观音菩萨的道场,海上蓬莱,有多座寺庙。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自然风光优美,有华藏寺等寺庙。
2.请你结合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宗教文化背景,为一座新建的佛教寺庙提出三条管理与发展建议。
##十、思考题(1道,共10分)
请你结合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四大佛教名山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其余试题
##八、案例设计题(1道,共5分)
案例题目:“佛教文化体验日”活动设计
-佛教艺术:通过欣赏佛教艺术品,如雕塑、绘画等,可以提高对佛教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佛教实践:通过参与佛教实践活动,如禅修、念佛等,可以亲身体验佛教修行的魅力。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通过分析旅游开发对佛教名山的影响,可以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案例设计:通过设计具体的案例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同时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传播。
###三、佛教艺术
-寺庙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悬空寺、布达拉宫等。
-佛教雕塑:包括佛像、菩萨像等,如乐山大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等。
-佛教绘画:如唐代的宗教壁画、水陆画等,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四、佛教实践(如禅修)
-禅修: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静坐、呼吸练习等来培养心性。
-念佛:念佛号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信众平静心灵。
则四大佛教名山之间的平均直线距离约为283公里。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

佛教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中“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生、老、病、死C. 贪、瞋、痴、慢D. 信、进、念、定答案:A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命答案:D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哪一部经典的简称?A. 金刚经B. 法华经C. 华严经D. 心经答案:D5.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经历什么?A. 轮回B. 永生C. 消失D. 转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佛教的三大法宝是佛、法、______。

答案:僧2. 佛教中“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______。

答案:不饮酒3. “六度”是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______和智慧。

答案:禅定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5. 佛教中的“四念处”是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______。

答案:观法无我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答案: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关系不仅存在于现世,还延续至未来生。

因此,佛教徒强调行善积德,以期获得好的果报。

2. 描述佛教中的“涅槃”概念。

答案:涅槃是佛教中最终的解脱境界,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无烦恼、无痛苦的状态。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意味着超越了生死的束缚,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平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佛教中的“中道”思想。

答案:佛教中的“中道”思想是指避免走向极端,既不沉溺于极端的享乐,也不过度苦行。

中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在精神和物质、苦与乐之间寻找平衡。

通过实践中道,修行者可以避免极端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解脱D. 见、修、行、果答案:A3. 佛教中“八正道”的第一项是:A. 正见B. 正念C. 正语D. 正业答案:A4.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指:A. 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B. 每个人都是佛C. 每个人都有神性D. 每个人都能成为菩萨答案:A5. 佛教中的“六度”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禅定E. 精进F. 智慧G. 信仰答案:G6.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妄语E. 不饮酒F. 不嫉妒答案:F7.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僧、塔答案:A8.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其根本原因是:A. 贫穷B. 无知D. 疾病答案:C9.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解脱D. 轮回答案:C10. 佛教中的“禅定”是指:A. 冥想B. 祈祷C. 诵经D. 礼拜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A. 眼B. 耳C. 鼻D. 舌E. 身F. 意答案:A、B、C、D、E、F2.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A. 色B. 声D. 味E. 触F. 法答案:A、B、C、D、E、F3. 佛教中的“六识”包括:A. 眼识B. 耳识C. 鼻识D. 舌识E. 身识F. 意识答案:A、B、C、D、E、F4.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5.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E. 识蕴答案:A、B、C、D、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佛教认为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

莫高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莫高窟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A. 甘肃省B. 陕西省C. 河南省D. 四川省答案:A2.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三国时期D. 宋朝答案:B3. 莫高窟内最著名的壁画是以下哪一幅?A. 飞天图B. 千手观音C. 八仙过海D. 清明上河图答案:A4. 莫高窟中保存的佛教经典数量最多的是哪种?A. 梵文B. 藏文C. 汉文D. 回鹘文答案:C5. 莫高窟的保护级别是什么?A. 国家级B. 省级C. 市级D. 区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莫高窟的组成部分?A. 壁画B. 雕塑C. 建筑D. 书法答案:ABC2. 莫高窟的壁画中常见的主题包括哪些?A. 佛教故事B. 神话传说C. 历史事件D. 民间生活答案:ABCD3. 莫高窟的保护措施包括哪些?A. 限制游客数量B. 定期维护C. 建立博物馆D. 禁止拍照答案:ABCD4.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中,常见的形象有?A. 佛像B. 菩萨像C. 飞天D. 罗汉答案:ABCD5. 莫高窟的开凿和维护过程中,哪些朝代做出了重要贡献?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答案: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2.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答案: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特点包括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莫高窟的保护面临哪些挑战?答案:莫高窟的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环境的侵蚀、人为破坏、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的环境压力,以及保护技术的限制等。

4. 为了保护莫高窟,游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答案:游客应该注意遵守景区规定,不触摸文物,不使用闪光灯拍照,不乱扔垃圾,不攀爬雕塑和壁画,以及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避免高峰时段参观等。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

佛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A. 公元前3世纪B. 公元1世纪C. 公元3世纪D. 公元5世纪答案:C3.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苦谛B. 集谛C. 灭谛D. 道谛答案:B4.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D5. 佛教中的“五戒”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答案:D6. 佛教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上帝B. 神灵C. 因果律D. 命运答案:C7.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A. 死亡B. 重生C. 解脱D. 轮回答案:C8. 佛教中的“六度”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布施B. 持戒C. 忍辱D. 禅定答案:D9. 佛教中的“菩萨”是指:A. 已经成佛的人B. 正在修行成佛的人C. 已经解脱的人D. 已经涅槃的人答案:B10. 佛教中的“三宝”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佛C. 僧D. 天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以下哪些?A. 眼B. 耳D. 舌答案:ABCD13.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以下哪些?A. 色B. 声C. 香D. 味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六识”包括以下哪些?A. 眼识B. 耳识C. 鼻识D. 舌识答案:ABCD15.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包括以下哪些?A. 无明B. 行C. 识D. 名色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佛教的发源地是______。

答案:印度17.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______。

答案:汉传佛教18. 佛教中的“五蕴”包括色、受、想、行和______。

中国宗教文化习题(学习通上传格式)——单选题

中国宗教文化习题(学习通上传格式)——单选题

1、()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B2、创立时间最早的是()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A3、蒙古族主要信仰()A.藏传佛教B.大乘佛教C.伊斯兰教D.上座部佛教A4、释迦牟尼成道地是()A.鹿野苑B.拘尸那迦C.菩提伽耶D.蓝毗尼花园C5、释迦牟尼诞生地是()A.印度B. 不丹C.尼泊尔D.巴勒斯坦C6、傣族主要信仰()A.东正教B.藏传佛教C.大乘佛教D.小乘佛教D7、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在()A.印度B.中国C.泰国D.尼泊尔B8、西汉“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教开始传人中国A.《大藏经》B.《道德经》C.《浮屠经》D.《古兰经》C9、()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B10、()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广远的宗派A.禅宗B.律宗C.华严宗D.净土宗A11、禅宗创始人是()A.慧能B.菩提达摩C.弘忍D.释迦牟尼C12、白族主要信仰()A.伊斯兰教B.藏传佛教C.大乘佛教D.小乘佛教C13、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受()佛教的影响较大A.缅甸B.泰国C.印度D.尼泊尔B14、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是()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景教D15、清真寺的教长称为()A.阿訇B.哈吉C.毛拉D.伊玛目D16、()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是纯粹中国化的佛教A.禅宗B.律宗C.天台宗D.净土宗A17、()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A.宁玛派B.萨迦派C.噶举派D.格鲁派D18、()是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的教派B.格鲁派C.噶举派D.萨迦派B19、()享有“道观之祖”美誉A、陕西户县重阳宫B、北京白云观C、陕西周至草楼观D、四川青城山常道观C20、()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A.苦谛B.集谛C.灭谛D.道谛B21、“五阴聚合说”中()包括“风、火、水、土”四大因素A.色阴B.受阴C.行阴D.识阴A22、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是()A.苦谛B.集谛D.道谛C23、佛有“法身、报身、应身”相对应的佛名依次是()A.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B.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C.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D.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那佛C24、()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大象”人称“大行菩萨”A.观世音B.文殊C.普贤D.地藏C25、以山西五台山为道场的菩萨是()A.文殊菩萨B.地藏菩萨C.普贤菩萨D.观世音菩萨A26、观音菩萨的道场在()A.山西五台山B.四川峨眉山C.浙江普陀山D. 安徽九华山C27、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是()菩萨道场A.文殊、普贤、观音、地藏B.文殊、观音、普贤、地藏C.地藏、观音、文殊、普贤D.普贤、文殊、地藏、观音A28、()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A.佛B.菩萨C.罗汉D.法师A29、身穿青色手握慧剑的是()A.东方持国天王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B30、四大天王是指()A.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B.东方增长天王、南方持国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C.东方多闻天王、南方广目天王、西方增长天王、北方持国天王D.东方广目天王、南方多闻天王、西方持国天王、北方增长天王A31、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处A.宝伞B.缠龙C.慧剑D.琵琶D32、伽蓝神地位相当于寺院的()A.门神B.水神C.天神D.土地神D33、()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A.关羽B.韦驮C.关平D.周仓A34、大肚弥勒佛一般供奉在佛寺的()A.大雄宝殿B.天王殿C.山门殿D.罗汉堂B35、下列不属于佛教常见礼仪的是()A.礼拜B.绕佛C.合掌D.五体投地A36、()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A.五台山B. 峨眉山C.九华山D.普陀山A37、()的大白塔为尼泊尔阿尼哥设计的藏式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A.显通寺B.塔院寺C.南禅寺D.菩萨顶寺B38、五台山台外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A.显通寺B.南禅寺C.佛光寺D.塔院寺B39、()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院和佛教中心A.普济寺B.法雨寺C.慧济寺D.国清寺A40、()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A.五台山B.峨眉山C.九华山D.普陀山D41、峨眉山最大寺院是()A.报国寺B.伏虎寺C.佛光寺D.万年寺D42、()是九华山唯一宫殿式建筑的寺院和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院A.祇园寺B.甘露寺C.东崖寺D.百岁宫A43、()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A.敦煌石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麦积山石窟A44、()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A.大足石刻B.乐山大佛C.龙门石窟D.云冈石窟B45、道教创始人是()A.孔子B.老子C.张陵D.王重阳C46、陕西()是玄奘最后译经场与圆寂之地A.华严寺B.慈恩寺C.兴教寺D.玉华寺D47、东正教最高首领是()A.耶稣B.教皇C.牧首D.牧师C48、()是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和祖庭A.甘丹寺B.哲蚌寺C.色拉寺D.大昭寺A49、()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历来有“释源”之誉。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测试题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测试题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测试题1、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

在敦煌藏书里,不可能有下列哪一类书籍?A佛教经典B道教经典C儒学经典D伊斯兰教经典【答案】D。

解析: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书,又成为敦煌遗书,主要分为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典籍。

这些典籍,有的是中土经卷的复本,有的是中土已经亡佚的经卷,对中土宗教文献学研究、宗教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A项,敦煌藏经洞保存的东西90%以上都是佛教典籍,也还有一些道教、摩尼教、景教经典,故排除;B项,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其中《正统道藏》未收的80多种,有超过半数的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故排除;C项,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儒家经典,共有30多种,300多件,抄写年代为六朝到五代宋初,故排除。

在藏经洞中并没有发现伊斯兰教经典书籍,故D项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2、下列成语体现质变的是()。

A破茧成蝶B破巢完卵C破釜沉舟D破甑不顾【答案】A。

解析:A项,破茧成蝶,指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

这是不断积累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

“化蝶”是一种新的开始,是质变的体现,故正确,当选。

B项,出自《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孔融》中的“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后以“破巢完卵”比喻破家或被祸后幸存的人,其并未体现质变,故排除。

C项,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其并未体现质变,排除。

D项,破甑不顾,出《后汉书-卷六十八》中郭林宗和孟敏的事迹。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

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

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故未体现质变,排除。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3、下列事物与出现的时代对应错误的是()。

A青铜时代:四羊方尊B铁器时代:克虏伯大炮C蒸汽时代:珍妮纺纱机D电气时代:电话【答案】B。

佛教常识试题及解析及答案

佛教常识试题及解析及答案

佛教常识试题及解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

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解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又称佛陀,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后出家修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2.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

A. 公元前1世纪B. 公元1世纪C. 公元3世纪D. 公元5世纪答案: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即东汉时期,由印度僧人传入。

3.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A. 四圣谛B. 五戒C. 八正道D. 十二因缘答案:A解析: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分别对应着人生的苦难、苦难的起因、苦难的终结和达到终结苦难的方法。

4.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

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僧、塔D. 法、僧、塔答案:A解析: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即佛陀、佛法和僧团。

5.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

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解析:佛教中的“五戒”是佛教徒应遵守的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6. 佛教中的“六度”指的是()。

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答案:A解析:佛教中的“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种行为,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7.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

A.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B.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慧C.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戒D.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智答案:A解析:佛教中的“八正道”是佛教徒修行的八种正确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文化)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1.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的天王是()。

A.东方持国天王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2.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手握慧剑的天王是()。

A.东方持国天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3.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手握琵琶的天王是()。

A.东方持国天王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4.汉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右手缠蛇(龙)、左手持宝珠的天王是()。

A.东方持国天王B.南方增长天王C.西方广目天王D.北方多闻天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5.中国佛教中,文殊菩萨的道场在()。

A.山西五台山B.浙江普陀山C.四川峨眉山D.安徽九华山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6.中国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在()。

A.山西五台山B.浙江普陀C.四川峨眉山D.安徽九华山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7.藏传佛教格鲁派历代班禅活佛的驻锡之地是()。

A.甘丹寺B.哲蚌寺C.扎什伦布寺D.色拉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8.下列道教宫观中,享有“道观之祖”之美誉的是()。

A.陕西户县重阳宫B.北京白云观C.陕西周至县楼观D.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9.道教真武大帝的道场在()。

A.重庆丰都县平都山B.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C.四川梓潼县七曲山D.广东博罗县罗浮山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10.道教的最高神是()。

A.三官大帝B.四御C.玉皇大帝D.三清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多项选择题11.以下佛教寺院属于峨眉山名寺的有()。

A.报国寺B.伏虎寺C.祗园寺D.万年寺E.(金顶)普光殿正确答案:A,B,D,E 涉及知识点:中国宗教文化12.以下佛教寺院属于五台山名寺的有()。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

佛教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老子D. 耶稣答案:B2. 佛教的四圣谛指的是?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悟D. 闻、思、修、证答案:A3. 佛教中的“八正道”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正见B. 正念C. 正行D. 正食答案:D二、填空题4.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____,因此追求解脱之道。

答案:苦5. 佛教的三大教义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戒、定、慧6. 佛教中,____是指通过冥想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答案:禅定三、简答题7. 简述佛教中的“无我”观念。

答案:佛教中的“无我”观念指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或自我存在。

8. 描述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基本含义。

答案: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指的是一切行为都有其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论述题9. 论述佛教如何影响东亚文化。

答案:佛教自印度传入东亚后,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思想上,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丰富了东亚的艺术表现。

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方式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如素食、禅修等。

此外,佛教还促进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结束语:以上是对佛教测试题及答案的编排,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知识。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

学佛成果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立者是:A. 孔子B. 耶稣C. 释迦牟尼D. 穆罕默德答案:C2. 佛教的发源地是:A. 印度B. 中国C. 埃及D. 希腊答案:A3. 佛教的四圣谛包括:A. 苦、集、灭、道B. 信、望、爱、恕C. 贪、嗔、痴、疑D. 身、口、意、行答案:A4.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其中不包括: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D5.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三宝指的是佛、法、________。

答案:僧2. 佛教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________、禅定、般若。

答案:精进3.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____,皆可成佛。

答案:佛性4. 佛教的“十二因缘”中,第一个因缘是________。

答案:无明5.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________。

答案:法念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佛教的“因果律”。

答案: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即因必有果,果必有因。

因果律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

2. 佛教的“中道”是什么?答案:佛教的“中道”是指避免极端和极端行为,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禁欲。

3. 佛教的“涅槃”是什么意思?答案:涅槃是佛教中的一种终极解脱状态,指的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永恒安宁和清净的状态。

4. 佛教的“禅修”有什么作用?答案:禅修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帮助修行者净化心灵,提升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一问答题:(任选三题)1、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宗教信仰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宗教信仰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宗教信仰文化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A. 佛教B. 基督教C. 道教D. 伊斯兰教答案:C. 道教2. 印度教的核心信仰是什么?A. 涅槃B. 輪回C. 单一神的崇拜D. 地狱与天堂的存在答案:B. 輪回3. 以下哪个是佛教的创始人?A. 孔子B. 耶稣基督C. 释迦牟尼D. 穆罕默德答案:C. 释迦牟尼4. 犹太教的圣经是什么?A. 圣经B. 《古兰经》C. 《吠陀经》D. 《塔尔穆德》答案:D. 《塔尔穆德》5. 基督教的教派中,最大的是哪一派?A. 天主教B. 新教C. 东正教D. 亚洲正教答案:A. 天主教二、填空题1. 伊斯兰教的圣地是麦加,圣殿是__________。

答案:麦地那2. 佛教中修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

答案:涅槃3. 印度教最高神是__________。

答案:梵天4. 犹太教的摩西所颁布的十诫是他从哪里获得的?答案:西奈山5. 基督教的教派中,以发源于美国的__________最为分散。

答案:新教三、简答题1. 请简述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哪些?答案: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中国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以及日本的高野山。

2. 在伊斯兰教中,哪几个月是斋月?斋月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案:伊斯兰教的斋月是伊斯兰历的第九个月。

斋月的重要意义是回归真实的信仰,进行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的时间。

3. 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类原罪的故事是怎样的?答案:基督教认为人类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而犯下原罪,从而招致上帝的惩罚。

四、论述题请以不少于300字的篇幅,论述宗教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宗教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个人信仰宗教可以给人以安慰和支持,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宗教信仰也可以指引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慈善心和公正的人。

在社会层面上,宗教信仰能够团结群众,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简述‚五戒‛与‚六度‛的内容。

答:‚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六度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

度即渡之意。

六度,‚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

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4.名词解释‚五蕴和空‛,‚四大皆空‛。

答:‚五蕴和空‛: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

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

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为蕴,反之相克,都看明了为空透。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

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和颜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100分1佛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

A、迦毗罗卫B、净饭王C、阿育王D、悉达多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2佛教的起源地是___________。

A、古希腊B、古中国C、古印度D、古埃及我的答案:C 得分:5.0分3释迦牟尼的意思是___________。

A、释迦族的圣人B、觉悟者C、姓释迦名牟尼D、姓牟尼名释迦我的答案:A 得分:5.0分4释迦牟尼涅槃后百余年,佛教内部发生分裂,分为__________。

A、大众部和上座部B、有宗和空宗C、中观宗和瑜伽宗D、大乘和小乘我的答案:A 得分:5.0分5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经典是__________。

A、《金刚经》B、《法华经》C、《心经》D、《四十二章经》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6东晋时期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人是__________。

A、唐玄奘B、鉴真C、法显—D、鸠摩罗什我的答案:C 得分:5.0分7在我国最受俗众欢迎的菩萨,是___________。

A、地藏B、观世音C、文殊D、普贤我的答案:B 得分:5.0分8佛教的主要目标是__________。

A、思考世界B、人生解脱C、成为神仙D、不再烦恼我的答案:B 得分:5.0分9佛教所说的“业”在没有受报以前是___________。

A、可以抵消B、不会失坏C、有钱可以化解D、念经可以化解我的答案:B 得分:5.0分10民间腊八节的由来是因为___________。

A、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B、观音菩萨的成道日C、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D、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我的答案:A 得分:5.0分11民间丧葬仪式与佛教有关的有__________。

A、祭拜祖先B、死后火化C、入土为安D、诵经修福E、超度亡灵我的答案:BDE 得分:5.0分12中国古代文学吸取了佛教的哪些原型与题材__________。

A、成仙故事—B、佛教故事C、因果报应D、六道轮回E、佛教人物我的答案:BCDE 得分:5.0分13佛教的思想体系核心是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一问答题:(任选三题)1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

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加以阐述)1、你怎样认识和评价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析对比儒学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念。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

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

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

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

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4、试述禅宗对于佛教的变革。

一)思想渊源从思想渊源上看,惠能系的禅宗对传统佛教的革新实际上是传统佛教与老庄思想合流的产物。

就传统佛教而言,其本身就有着重视心性作用的倾向,这在《楞伽经》和《起信论》两部佛典中尤为明显。

早期禅宗诸师奉持的《楞伽经》只有一品,以“一切佛语心”为品名,把全部的佛教归结到一种“心学”上去,以“心”为最高本体,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遵循向内心求解脱的实践路线。

“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

”“菩萨摩诃萨观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

”(注:《入椤枷经》。

)这种思想为惠能系禅宗所吸收,发展而形成“主体心性说”,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真如本性属于每个人的本心,“明心见性”即是佛。

对禅宗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另一部经典是《起信论》,主要表现为:第一,《起信论》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的最高本体和最后本源归结为“一心”,一切佛教净法均在“一心”,它具足圆满,众生皆有,故又名“众生心”。

据此,对佛教的信仰便是对“自心”的信仰;所有佛教的修行,就变成了唯一的修心。

这到禅宗便发展成为摆脱外力崇拜,菩提但向内心寻求。

第二,《起信论》主张心性无染,心性本净。

只要一心不动,那就是契合真如,达到觉悟。

《起性论》称:“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能随顺入真如门。

”神会采取了这一说法,认为要达到“直了见性”,应从“无念”入手。

由此有“定慧一体,平等双修”之说。

由“无念”可达到“定慧一体,平等双修”,最后结论为“直了见性”。

第三,《起性论》提出“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即是说禅最重要的是贯彻到日常生活,而这在《维摩诘经》中也有体现,禅宗吸收了这种思想。

《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因此,禅宗倡导禅即是平静如常的日常生活,“平常心是佛”。

就中土佛教理论来说,道生的“众生皆有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对禅宗影响最大。

道生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

”(注:转引自杨宪邦等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第271页。

)这种人人有佛性,心、佛、众生是同一实相,发展到禅宗就成为“即心即佛”,只是众生不能认识自心,不识本心,若“明心见性”,自己便是佛。

道生还提出“佛无净土”说,佛性并非外在于、迥异于现象世界。

道生说:“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

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矣。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他还说:“言到彼岸,便是未到。

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即是说,所谓的净土,并非在彼岸世界,而就在这个现象世界。

如果说道生的“佛无净土”说把佛从彼岸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那么,他的“涅槃佛性说”便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禅宗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以吸收改造。

《坛经》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獦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从而真正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道生的另一著名观点是“顿悟成佛”说,其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是与宇宙的心同一。

由于“无”超乎形象,“无”自身不是一物,所以不可能渐修。

慧达在《肇论疏》中对道生的顿悟成佛说作了简明的论述,他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理智恙释,谓之顿悟。

”禅宗把这种思想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观。

因此,胡适说:“生公的顿悟论可以说是中国禅的基石。

”当然,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异域的文化土壤上生根、成长,就必须和异域文化相融合。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实际上是传统佛教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庄子思想,这在禅宗中表现很明显。

首先,在《庄子》思想中,认为要体认“道”,达到与“道”合而为一,必须排除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更不能靠逻辑的、思辨的方法获得,只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即靠精神活动来把握。

而这种精神活动最主要方面即“心斋”、“坐忘”,强调直觉体验,从而达到与“道”合为一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体道”观。

禅宗把这种体道观简易化、直接化,认为参禅悟道不能通过思辨的理性认识,而必须通过个体直觉体验,从而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次,《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想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解放我们的心性,则必须转化我们是非对错的分别心,而呈现与道为一的“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