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概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说文解字》概论

周祖谟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说明:原文中生僻字较多,未能一一录入。请诸君观其要旨,相信会有所帮助。

一、绪论

1.汉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

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如“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非也,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同音假借,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假借更是表音的,因此我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有古字今字之别。

2.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system),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是系统的。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t t… 一定跟iy(或有iy介音的韵)相拼,不跟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古代有复辅音声母kl-。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比如“率”shuài、lù,最早为两个辅音,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如“监”),有的保留了后面的辅音(如“蓝”)。除谐声外,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

时代有不同。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p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proto-Chinese)、后期(archaic Chinese)。时代前后亦有伸缩,商代为上古前期,周秦即为上古后期;若周秦以上为上古,则汉代也可说是上

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唐、宋为近古,元、明、清是近代,现在为现代。研究任何学问,了解其历史,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不要笼统。

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单从语音来比较,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没有很多的形态(phonological)变化,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但山西话还有入声,声调也不同,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

总之,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一个是方音的不同。

3.语义的发展。文字的意义有本义,有变义。本义指从早期文字形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词义。变义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发展变化。变化又是多方面的,转义、比喻义、借义都是对本义而言的变义。研究语义,不能孤立地看。第一,要看这个词在最早的文献里是怎么讲的(the firstappearance),有的不能单从字形来看。第二,要根据这个字(词)处于一定的句子中的意思来定,不是仅仅单凭古老的字书(训诂书)来看的,训诂书讲的不一定是这个字的全面的意思,或是在某个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尔雅·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倜、落、权、舆,始也。”这些字是不是都当开始讲?其实开始只是核心(kernel)的意思,事实上用处不一样,所指的方面也不一样,要把语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来看它是什么意思才行。

就语言的总体来说,形音义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要研究语言,就不能偏于一隅,要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分析(古今,形音义),所谓“观其会通”、“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就是要联系起来观察分析。同时也要了解历史的发展,所谓“探本求源”、“明其原委”,也就在此。把事物孤立起来看,不是科学;只了解一段,不了解历史的发展,是不能理解透彻的。

二、许慎的事迹与作《说文》的时代及许慎为什么作《说文》,《说文》的功用

1.许慎事迹。《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传》中有记载,不过很简略。“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当时很多人觉得许慎很博学,特别是经学。“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校长。卒于家。”又从贾逵读书,古文字之学是从贾逵受学的。“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儿子许冲《上〈说文〉表》,说其父曾为“太尉南阁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本从逵受古学”。还著了《淮南子注》。古人作书,书叙放在书后面,目录又在叙之后。刘向校书作叙录,都是校订完毕作叙录。从许慎自叙和许冲的上表可以了解作《说文》的时代。

2.为什么要作《说文》。《说文》之前有很多杂字书,用一些文句编成,为儿童识字而设。如《仓颉篇》。罗振玉影印的《流沙坠简》里有杂字书。赵高作《爰历》,胡母敬作《博学》,

司马相如作《凡将》,史游作《急就》,扬雄作《训纂》,贾鲂作《滂喜》,都是杂字书,编成韵语,最早皆四言,后来有七言。汉代有所谓《三仓》。许慎为什么作《说文》?当时经学很复杂,古文经已盛行,是对今文经而言的。古文经是用古文字写的,称“古文经”;今文经是口耳相传,用汉代隶书写下来的,叫“今文经”。晁错从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写下来的是今文经。汉代有两次古文经出现,一次是从孔子宅壁中取出,一次是河间献王从古屋里取到的。古文经是用六国古文写的,而不是汉代的隶书。许慎作《说文》时,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还在争论。刘歆已看到古文经,它是有本之学,篇幅也多些,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左传》就是古文经,《公羊》、《谷梁》为今文经。最早只有今文经流传,立于学官,许招博士弟子员,有官有禄。古文经出现之后,也要立学官,招博士弟子员,今文经学家则反对。刘歆有《让太常博士书》,批评今文经学家,时人非毁古文,以为向壁虚造,这是不对的。今文经学家又喜讲谶纬,如董仲舒,说了很多没有根据的说法,谶纬盛行。许慎从贾逵受古文经,既通古文经,又通今文经,“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要保存古文,说明文字形体的结构,文字的表义跟声音,所以作《说文解字》。《叙》曰:“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诸生说字解经不合古谊,因此他要作《说文解字》。何谓文?何谓字?《叙》曰:“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解释。解:分析(分判)。文:独体字,造字是怎么样的?象形还是指事?字:合体字,分析它从何得声?是什么偏旁?故曰《说文解字》。《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情。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以古文经为主,孟氏《易》是今文经。①分别部居;②据六书分析字体;③搜集训诂,博采通人;

④明字音;⑤采古籀。《说文》包容了这么多的内容。当时今古文经争论未息,古文经在东汉已开始盛行,许慎要保存古学,文字上多方面采纳,编新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字典。公元100—121年,在那样的物质条件下,写成《说文》,成为字书之祖,在文化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个字。保存了战国、秦、汉间的古文字。

三、《说文》的价值

1.收字范围很广。包括了①秦汉间通行的篆文;②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③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写得跟“鼎”似的“鼎刂”。

④或体,收当时书本上流行的不同写法。“文籍”的“籍”,“返回”的“返”。还有一种他认为的俗体,“公”字不是正规的小篆,认为是俗体。“袖”有正体、俗体。包容面很广,给我们丰富的古代文字的知识。

2.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理论和方法,一扫西汉、东汉间今文谶纬谬说,这是很大的功绩。汉人早就讲六书,如班固、郑众等。许慎通过实践把汉字加以整理,把这种理论具体表现在字典里。当时今文经学家有很多臆说,推十合一为士之类,很可笑的。许慎很了不起,给后代很多字典树立了规范。许冲《上〈说文〉表》曰:“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据形系联,有条不紊。为何“毕终于…亥?”?亥者,该也,树根底下也叫gāi荄,万物皆该备。电“一”、“上”、“示”、“三”、“王”,从形体上往下牵引,下来到“亥”。六书说

很重要。尽管六书本身不够完善,有了六书,对汉字结构形式比较清楚些。六书里,象形、指事为独体,所谓文;会意、形声为合体,所谓字(“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里“从某某”,或“从某从某”,这是会意;“从某某声”,这是形声。合体又是用独体字组成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上不断孳乳和增多。前面已讲过,转注,以刘台拱的说法比较正确,随音立字,声旁相同,形符不同。假借是同音假借。西汉、东汉间今文谶纬之学盛行,不是根据文字形体结构发展规律,而是按唯心方法讲文字构造,所据亦非篆书,更不是籀文,而是汉代隶书。《说文·叙》在讲了八体六书之后说:“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延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执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今文经学家据隶书讲文字结构是错的。许慎根据古籀、篆文说明文字结构,把今文谶纬谬说一扫而空。

3.创立部首编排文字的方法。这是受《三仓》、《急就》的影响,特别是《急就篇》,“急救奇觚与众异,分别部居不杂厕。”先姓氏,后名物,分别开。同类的字写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排在一起,如鸟虫、草木。这对许慎很有启发,他能创立部首编排文字的方法,为后代立下一很好的规范。

4.记载了丰富的古代词汇,保存了大量词的古义。古汉语单字往往是一个词,许慎对每个词都要讲解,讲解用词也往往是古义。比如:“毕,田网也。”捕鸟网。“自,鼻也。”甲骨文 。“须,面毛也。”六艺群书的古义有很多在《说文》里记录了下来。另外,还有古音,形声字,说出“从某某声”,声旁与此字有直接关系;“读若某”,记载了古音。所以,《说文》是研究汉语文字的重要典籍,讲词源学、文字学、词义学都要参考《说文》;要理解古书、古代文学作品,不能不理解《说文》;编词典,要注意词的本义,也要参考《说文》。但《说文》所记,亦非全是古义、本义,此先不谈。

四、《说文》的功用

1.可以利用《说文》部首和形体分析了解隶书与今楷书的构造。《说文》用篆文分析每个字的结构、偏旁。隶书、楷书与小篆不同,有些字不知为什么这样写,可以从小篆知道。如“兵”“其”“采”。“陷”和“滔”,楷书写法不同,易写错。从古文字看,“滔”上面从爪,用手取;“陷”,一个人掉下去了,字形、字义区别得很清楚。

2.可以根据《说文》保留的篆书和古义,认识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著录下小篆来,我们才可据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相对照,认识甲骨文、金文,若无篆书就难多了。有的小篆和更古的文字之间比较容易了解其关系,如“女”,无小篆,也能认识甲骨文“女”。有的就不那么容易,如“伐”、“腋”(亦)、“监”(人于水监)。再如:“门”、“老”、“奔”,古文字就比楷书、隶书形象多了。有的字从篆文字形也不能理解,与甲骨文对照起来,就明白为什么那样写了。如“彘”,小篆作“■”,为什么这样写?不清楚。甲骨文为“■”,从“矢”从“豕”,就看得很清楚了,篆文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如无篆书,也不易理解甲骨文此字的字形。

3.据《说文》的六书说,文字中很多是会意字,有些还是形声字。写出这个字时,就知道其字的取象、取义何在。如“逆”、“大”、“启”、“得”。理解最初古训的取义是什么。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由表义向表音发展,这是文字发展的规律。也有跟古文字不对头的,“在”,《说文》“从才,得声。”是形声字。“青”,从生声。篆书上没有撇。“地”,从也声。“矣”,上边从以声,楷书作“厶”,从篆形更易理解。

4.从《说文》可推寻词义的转变跟用字的假借,因为《说文》给一个字作解释,都有来历,六艺群书的解释都概括在里面了。如“逆”,今为顺逆,不用迎逆义了。“降”有二音jiàng,xiáng、词义转变。“旨”,《说文》为甘旨,今为旨趣。“御”,今简化后无“示”了,古则为御下。从示,是祭名,今为抵御。再如:“适”、“汤”、“视”、“企”等。

5.从《说文》所收词汇中可见其对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及其阶段的反映。事物有不同名称,今以一个共名称之。如祭祀,《说文》有很多专门祭祀之名,后代不需要了,无此名了,但还有祭祀,只用一个普通名称,无专名了。专名反映最初文化的情况。玉石,反映用玉做的器物,而最早又是用石作的器物。玉器又作礼器,圭、璋等佩饰也有玉石做的,代表当时人的生活、文化。牛部,不同颜色牛的命名,与畜牧时代牧养牛有关。“榷,白牛也。”“拢,白黑杂毛牛。”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生活文化情况,古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入程度。

五、《说文》的传本、注本

今日所见《说文》的本子,主要是宋以后的,唐写本很少。清代有本部残卷(唐写本),只存188个字,仅占全书的2%。书籍制度上,最早用竹简、绢帛,但要卷起,不便阅读。又发展出册页、帖子、叶子本,唐代就有了叶子本,可折叠的。唐残本是叶子本,每面十行,每行二篆,上下排着两个字,双行小字是注。先出反切,然后是许慎释义。日本有口部十二个字断简,一片,上下两行,每行二篆,存十二个字。据说还有六个字一片,但未见过。也是叶子本,注文列下面,反切在注文之后。这个反切与今所见宋本反切不同,字的次序也不完全与宋本一样。关系之大,牵涉到许慎排字次序问题和体例问题。唐人对《说文》、《字林》都很重视,为何传本这样少,不可理解。唐本反切跟《字林》反切相近。五代所传的《说文》本子与唐本一致(部首和反切)。今日所见宋本,为大徐所校订,与唐本不同。

宋本:徐铉所校订。他发现相传的本子有误,把很多的本子拿来对照,详细考察,又发现有遗漏的字,补了新附字。反切音以孙愐《唐韵》为准。今日所见的《唐韵》残本,与大徐本反切也不完全一样,可见孙愐《唐韵》传本在宋代也有很多。徐锴为弟,称小徐,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用功夫很深,有通释,说解《说文》十五卷的字。另外讲部序、通论、祛妄、类聚、错综。小徐本的注文和篆文的次第也跟大徐本不同,《系传》早成。徐锴比徐铉高明,通释里有很多好东西,清人注《说文》受《系传》影响很大。《系传》有两个本子,一是《四部丛刊》影宋本,因是抄本,有不少错字;另一是刻本,刻得很精,祁窎藻所刻《说文解字系传》即为通常应用的刻本。祁本也有错字,可用《四部丛刊》本对校。《系传》是本很好的书,引古训、古书来解释《说文》,很有价值。只不过因清人有更好的更详尽的注本,把《系传》给淹没了。

清人的本子,汲古阁本最早,藤花榭的本子,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刻工非常精美。陈昌治据孙本改刻为一字一行。中华书局影印的本子,每个篆书上都标出楷书,并附《通检》,比陈昌汉本又高出一筹,当然,有的字属于隶定。

清代注本:徐锴《系传》。引古书证《说文》许慎的训释,这也是清人注《说文》的一贯方法。段玉裁用汲古阁本和其他本子对校、作注。段氏用心很细,胆子也大,改字也有改错了的。桂馥《义证》,与段不同。段是注《说文》,桂氏是给《说文》找根据,引古书用到这个字时如何讲。桂氏书材料很充实,不大有错误,用起来很可靠,作为材料书很有用。玉筠《说文句读》兼取段、桂二家,是比较通用的书。梁任公以为此书便于初学,解释简明扼要。另有《说文释例》,解释《说文》的文例、辞例;《文字蒙求》,按六书讲的。王氏曾校过《系传》,在《说文》释例方面很有建树。桂氏缺点是墨守许说,不敢驳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解文字,引古书训解,考定字声。他把《说文》原书拆散了,不按五百四十部,按他所定的古韵十八部统摄《说文》之字。十八部用《易》卦名,如“丰”、“升”、“临”、“谦”等。把《说文》谐声字用古韵部统摄起来,同属一个声符的字按《说文》出现先后为序列出来,一部中有许多声符,皆归属在一个韵部之中,查字要按谐声偏旁查。一个字下面也有或体,下面有《说文》的训释,还有转注(引申文)、假借、声训、古韵、转音。定声,即统纳入十八部之内。每韵部之后,又附录了不见于《说文》的唐以前古书上的字,有一千八百多字。最特殊的是对转注和假借的讲法,“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这完全是意义引申,而非《说文》转注原意了。“假借者,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朋”、“来”是也。”朋友之“朋”无其字,借朋鸟之“朋”;“来”是借小麦之“来”,用为来往之“来”。他书中并不全是如此,多是古书上的通借,非《说文》之假借,这也是他独创的一种。

六、怎么读《说文》

从前读《说文》的人都要先抱着段注来读的,还要点,全书点下来也要两年时间了。现在不能那样了。

1.先要读《说文》,不看注。丰富文字形体的知识,从学习《说文》部首开始。注意文字形体的认识学习。还要熟悉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如“临”、“志”。对会意字,楷书已看不出其义了,可通过篆书和楷书相比,了解其变化。

2.了解《说文》的编排体例。分辨训释的方法,编排的方法,文例辞例,怎样说明这个词。

3.掌握常用字的训解,这对读古书有很大便利。因有些词义不太好理解,去古已远。《说文》中保存了很多最早的通用的意义,掌握其中一部分很有用。总之,要读《说文》,就要掌握字的形体,分析字的结构,掌握常用字义。

七、《说文》的编排方法

1.部的次序。《说文》分部排字受《三仓》、《急就篇》的启发。许冲《上〈说文〉表》讲了“其建首也,……知化穷冥”。至于《叙》中开头的“叙曰”是后加的,非许氏原文。以形体相近者依次系联,并无深意。“始一终亥”,今文经家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始于一;亥,该也,备也,根也,故终于亥。其他则无深义,只是据形系联。此书体大思精,当时许氏书于木简,受条件限制,非一以贯之,有的系联不上,只好按意义相近的排列了。小徐《系传》,完全从义理上讲部序,不足为据。主要是据形系联,也有按意义系联的,如“齿”、“牙”、“足”、“彳”,形不似而意义近。

2.部首与部内文字的关系及部里文字的次序。部首一般是部里字的形旁,只有少数是部里字的声旁。比如,卷三上“句部”,“拘”、“笱”、“钧”,部首为声旁。“丩部”,“ ”、“纠”,部首亦为声旁。卷九上“后部”,“口后”,“后”为声旁。“司部”,收一个“词”字,“司”为声旁,这是例外。也有些自乱其例了,但主要的还是部首是部里字的形旁。

部里文字的次序:①专名在前,后列其他。如“山部”、“水部”,均先列山名、水名,后列与山、水有关系的字。②先列实物名,后列其他方面的词。如“足部”,开头皆足部的名称,与走有关的词列其后。“宀部”,“家”、“宅”在前,其他列后面。名词之外的形容词、动词在最后。③意义相近的字比次在一起,如“口部”,“咦”、“呬”、“喘”、“呼”、“吸”、“嘘”、“吹”,意义相近,排在一起。④好的意义的词在前,不好意义的词在后。以上归纳了部内字序的四种情况,我认为许慎部中文字次序总的来说是有规律的,但不是绝对的,因当时是写在木简上,排乱、排错的情况也有,还有可能传写错误,唐写本“木部”残卷就比二徐本排列次序好。虽有错乱,但并非无次序,乱七八糟。这样说的好处:首先,古人专名在前,动词、形容词在后,反映出古人对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一个朦胧的粗浅的认识。其次,把好的意义的词和坏的意义的词分开,表明古人对词义的理解,跟今天的词义相比,有的变化了,从中可见词义的发展。总之,读古人书,从这里推测古人用心之所在。许氏并未讲部里字的次序如何,他只讲部次,没讲部里边也有次序,其实里边也有意义。我们读任何一部古书都应窥探古人用心之所在。

读《说文》,首先要重视部首的学习。重视每个字的形、音、义,注意加以分辨,且留心部首字的写法与今楷书之间的关系。要把部首字的学习与部首内所收的字联系起来看。五百四十部,这是许氏据篆书分析出来的,有些并不完全对。比如“、”,其实不是跟其他形旁一样的,是他离析出来的;“亠”,古人书里没有这一部(《康熙字典》里念“头”)。部首读音大体上与大徐本反切相应。有的部首当时可能不是字,是许慎分出来的。识别部首,看形体写法,要能念出来。比如 chuò,虍,念虎,不用说虎字头。宀mián,爿,pán,□wéi。

记部首有点巧妙的办法:①辨形。有的部首形相似,“ 、 ”,“ 、 ”倒过来念jì(旡)。②同性质,意义相近的。如“止、正”,“是、辵”,“彳、行”、“目、目目、”。连类而及,容易记忆。③重叠偏旁的。“目目jū,皕bì”,“羊、羴shan”,“隹、雔、雥”,“王、玨”,“山、屾”,“鹿、麤”,“猋”,“炎、焱”,“淼”,“泉、灥”,“孨”。

进一步就要利用部首了解文字的构造,即前所说,把部首与部里的字联系起来看,哪是形?哪是声?会意是由哪个部分与哪个部分会合?“祳”,会意兼声。“珑”,会意兼声。“世”,从卅。“竦”,立部。“分”,八部,从刀。要了解《说文》在解释词义时应用的方法,能牵上字形的时候一定据形释义,如一个词有好几个意思,许氏选一个与字形搭得上的意义作为解释,这是他的特点。大多为会意字。有时形声字也要据形以说义,认为是会意,而把声旁与意义联系起来,即会意兼声,如上举“祳”、“珑”等字。心知许氏之意即可,不必斤斤追逐,讲形声也无关系。

如果是联绵词,上字已释义,下字就不出解了,这是比较有规则的。例如:“琅gān玕”,“玫瑰”。

“一曰”,用于解释多义词,释义后再说一个别的意思。例如:“昌,美言也,……一曰日光也。”(卷七上)“huī撝,裂也,……一曰手指也。”(卷十二上)“播,种也,一曰布也。”

清人有疑古倾向,王筠认为“一曰”不是许氏原著,是后人加的。我以为不宜过多地疑古。“一曰”不仅有释义,还有释形、注音的,故应视为许氏原有的东西。例如:“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这是“一曰”释形。“玤,石之次玉者,……读若《诗》曰…瓜瓞běng菶běng菶”。一曰若蛤蚌。”这是“一曰”讲音的。

“读若”,为汉经师给字注音的术语,大部分“读若”是谈注音,也有少数联系字义,主体是注音。“瑂,读若眉。”也有“读与某同”,作用同“读若”,也是注音。“读如”,以假借居多。

“省声”。《说文》对会意与谐声有分别,有的谐声字很特别。“进,登也,从 ,閵省声。”,“chá詧,察省声。”“羔,从羊,照省声。”此字完全从四点来推测,不一定对。“窦,空也。从穴,渎省声。”隶定后跟“卖”相同了。这些是可信的,有的就不一定可信。有的说“从某,某声”也可以,不必说“省声”。如:“xī睎,望也,从目,稀声。”

“阙”。《说文》有四十七个字注“阙”义。有的是不知字形而阙,“ ,再也,从冂,阙。”义阙的如:“戠,阙,从戈从音。”音阙的如:“兟,进也,从二先,赞从此,阙。”“■,疾也,从三兔,阙。”关于这个问题,有《说文阙义笺》、《说文阙义考》。清人认为可能是许书原有,传抄而阙了。古书传抄中有缺漏的,但《说文》之“阙”不都是抄阙的。有的则比较能肯定是传抄中阙了,比如:“朕,我也,阙。”(卷八下)从字形上看,可见从舟,许氏不会不作解释,大概是传抄而阙的。

引经。清人很多讲《说文》引经的。《说文》引《诗》,有的跟今毛诗一样,有的是韩诗。所引《仪礼》,多今文经的。《说文》前后引经的字也有不同的。我认为,《说文》引经的目的主要是证字义。“向,北出牗也。……《诗》曰:…塞向jìn墐户。?”“殷,作乐之盛称殷。……《易》曰:…殷荐之上帝。?”“试,用也。……《虞书》曰:…明试以功。?”

八、《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1.先释义,再释形,后释音。“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调,和也,从言,周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

2.注解的句读问题。一般句读比较清楚,篆文之下,解释字义。有两点需注意:①连上篆文为句。“昧,爽旦明也。”应读为“昧爽,旦明也。”也有人认为小字隶书“昧”省了。“参,商星也。”(参、商,星也)“诂,训故言也。”(诂训,故言也)“离,黄仓庚也。”(离黄,仓庚也)②注文如何理解的问题:一句应作数读,一篆之下的解释应分开来念。“禔,安福也。”(安也,福也)“振,举救也。”(举也,救也)“吾,我自称也。”(我也,自称也)“标,木杪末也。”(木杪也,末也)《说文》本身也有分开的,“咸,皆也,悉也。”是否许慎有的分,有的就疏忽了呢?不!写书的人是认真的,后来传抄时偷懒而漏了、省了。

3.解释字义的体例。古人给字加训释,有三种训释方法,形训、义训、声训。

形训,就字的结构来释义。《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jí戢兵,故止戈为武。?”《左传》上还有“皿虫为蛊。”《说文·面部》:“腼,面见也。……《诗》曰:…有腼面目。?”这些都是形训。

义训。陈说词的词义。《说文》中主要是义训,不必多说了。

声训,按词的声音推说它的词义。声训起源很早,《易》经里已经有很多声训了。《说文》里也有一些。“天,颠也。”(双声)古文字“天”就是人的头。“帝,谛也。”“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履”古人常通用,皆来母字。“八,别也。,”“户,护也。”“门,闻也。”这些都是声训,训释和被释词词义并不相等,只有一点相似,某方面与被释词有关系,音上相同或相近。这是古代训诂学家的推想,为什么这个词取这个音?这个音与意义是何关系?是他们主观推想,主观性较强,不是实际应用的东西。比如,“星”,刘熙《释名》:“星,散也。”我们也可说:“星,小也。”(今说“零星”)从主观上推,有的有点道理。心母字,很多都有小的意思。《诗经》上“鼓瑟吹笙。”笙者,小也,小者为笙。“星”也是从“生”得声。“生”,古读为心母(审母)。从声音上联缀看出其义,这是kernel(核心)词根,由此发展出一些词,加偏旁,有的音没变,有的音有小变。把语言中零散的词汇从声音上贯穿起来,成为字族(family)。声训,今文经家常用此法。刘熙是古文经家,但受了今文经家影响。

《说文》中形训、声训是少量的,字大部分是义训。《说文》中解释字义的特点须特别注意。据形以说义是它的特点,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许氏总是迁就字形去解释字义,大多属于今意字。《说文》体例,“从某某”是会意;“从某、从某”也是会意。“从某、从某,某亦声。”会意兼形声(表声音的是第二个某)。比如“合”,收在“侲(jí)部”,“合,口也,从侲,从口。”但不在“口部”。“喿”,收在“品部”,不收在“木部”,“喿,鸟群鸣也。”“品,众庶也。”(众也,庶也)“木”上三个“口”,从形释义。“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个口传述下来的,从字形以释义。“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也可说交错,但他就形说义,故曰“交胫”。“即,即食也。”小徐说:“即,就也。”“加”,收在“力部”,不收在“口部”。“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卖”,不放在“贝部”,而放在“出部”,篆文上边是“出”字。“买”,放在“贝部”。这些皆会意字,据形以说义,也有会意兼声的。

(本文系根据周祖谟教授为学生讲授《说文解字》的录音扼要整理而成)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说文解字 每天学习几个字, 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 ★安居乐业★ 安 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 “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 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 甲骨文:乐 “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弦附木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但是加了“白”,很像调弦之物。因为音乐会使人愉悦,所以“乐”有快乐的意思。

[VIP专享]说文解字叙的解读

《说文解字序》的现代解读与阐释《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它是由东汉许慎在总结前人字书和文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由于它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字观念逐渐以之为准绳,走上一条自觉服务于社会的规范化发展轨道,并在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方面继续延伸。许慎的文字观念在《说文解字序》中有集中的体现,值得认真辨析。在这篇序言里,许慎追溯了从文字起源到东汉末期的发展演变历程,阐述了造字、用字的基本法则,对当时诸多社会文字现象中的迷误与混乱提出批评,并对自己的文字观念及撰述《说文》的用意作了明确的阐发。 千年以来,学者们对《说文》的理解更多地秉承传统的研习方式,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因而《说文》常常被当作单纯的学术著作。今天,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重读《说文解字序》,并试着通过对其中 政治文化意识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说文》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文化产物,使隐藏在其中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学理脉络和学术立场得以彰显,也使相关的认识和研究更加深入。 文章一开始就从文字的起源说起:“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现象。……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①]其实这段话并不是许慎的个人 见解,《易·系辞下》中就有相类似的表达,甚至连表达方式都比较接近。其一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取诸‘离’”;其二为:“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②]。 《周易》中的两段文字分别说了文字起源和产生两个阶段:庖(包)牺氏作八卦意味着书写符号及符号观念的诞生,这可以被看作是文字出现的萌芽,而书契取代结绳,则应该是文字的正式产生。符号和文字是怎么形成的呢?《易·系辞》和许慎作了大致相同的解释:远古庖牺氏治理天下,通过象天法地制作了八 卦符号,“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套神奇符号的产生受到天地万物的启发,当它产生以后, 也就同时拥有沟通神明和统摄万物的功能;而仓颉造字,同样是象天法地,从鸟兽蹄迒之迹中得到启发,“知分理之可相别异”,而又用来使“百工(官)以义(治),万品(民)以察”。由此可见,庖牺八卦和仓 颉文字的创造方式、法则和目的并无二致。 传说中的庖牺氏和仓颉都可以沟通天地神人,这种神异的智慧也都被他们寄寓在自己创制的符号或文字中,用以传达天地间某些神秘的信息,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即由此而起。这种智慧被固化在形 象或抽象的书写符号中,作用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就有了“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圣人所以垂后,后 人所以识古”的意义,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核心,受到世世代代的尊奉和延续。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恰好和“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兹乳而浸多也”的文字繁衍过程具有高度的交叉与同构关系。 在概述“五帝三王之世”以下“七十有二代”的文字发展历程以后,许慎谈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的情况。《周礼》被认为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的著述。其《地官》一章说:“保氏掌 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把六书列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六艺之一[③],由此可见六书在教化万民中的地位和作用。 又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释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④]郑玄注《周礼》:“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⑤]而许慎则将六书的名称和序列确定为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又对之作了具体解释,进一步体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的文字演进观,而“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象形文字则成为这种演进 的本源、核心和基础。 这以后,许慎对“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的历史作了较为肯定的叙述,称其“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认为他们较好地沿袭了庖牺氏、仓颉以来的古文传统。 而春秋以下,“诸候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 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国家分裂,诸候割据,礼崩乐坏,政治上变乱古法,导致了

小篆概述

小篆概述 一.小篆释义: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 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

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 (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 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基本就是这三类。 1.刻石 《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前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后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共同导致社会的衰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系,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很多鬼部的字由此可见,反映了崇拜鬼神和恐惧鬼神的心理。鬼文化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及自身的现象从困惑到恐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逐渐演变、积淀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原始先民产生鬼魂观念并对之虔诚侍奉,乃是基于对鬼魂与人的神秘关系的认识,古人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恶鬼”应该是先民观念世界中较早出现的鬼类。《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说文》的价值是巨大的。 收字范围很广。包括了①秦汉间通行的篆文;②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③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

周祖谟:《说文解字》概论

周祖谟:《说文解字》概论 一、绪论 1.汉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 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如“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

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非也,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同音假借,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假借更是表音的,因此我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有古字今字之别。 2.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system),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是系统的。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tt一定跟iy(或有iy介音的韵)相拼,不跟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古代有复辅音声母kl-。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比如“率”shuài、lù,最早为两个辅音,

文字学概述

一、文字和文字学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部首查字法,建立了540个部首。许慎根据当时用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访阊А罚o“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唐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沸⊙А罚o“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文”和“纹”是通假字,通用。《说文解字》中185页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错画”是文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文的意义有所引申(引申义),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质和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义。例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牅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对着”。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即礼治,主张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武功”相对。 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经贲(bi ben)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文还可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记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生: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外,文还有那些引申义? ◎字z 〈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宀( mi醤)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 同本义[give birth to] 字,乳也。——《说文》。 字,生也。——《广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音义 及相关问题研究 ◎ 史杰鹏 ◎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说文解字》中从“豩”得声的字和古文字中“”的关系,从古音方面详细证明了传统韵书中“豩”的两个反切“伯贫切”和“呼关切”,其实是从一个读音分化出来的。又从字形方面详细论证了秦汉文字中“豕”常和“彖”相混,而早期文字中和“彖”并不同形的“”,也常常和“彖”相混,这导致许慎将从“?”讹变的“豩”放在了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实“豩”字有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文章还顺便讨论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篇和郭店简中的两段文字,解释了其中的某种语音现象。 关键词:说文解字许慎反切 《说文?豕部》有个“豩”字,许慎的解释是:“二豕也。豳从此,阙。”其音阙失不闻,段玉裁注云:“许书豳、燹皆用豩为声也,然则其读尚约略可识矣。古音当在十三部。”段玉裁的十三部,相当于王力古音系统的真文部。段玉裁又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大徐伯贫切,又呼关切。”按段玉裁所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一句,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想,不足为信。不过前面他却说得很对,既然“豩”可以做“豳” 1 和“燹”的声符,则的确可以推断它的读音。“豳”是《说文》中“邠”字的或体,训释为:“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

阙。”“邠”的的上古音在帮母文部,作为它或体的“豳”自然也在帮母文部。“燹”字在《说文?火部》,训释为:“火也,从火豩声。”反切为“稣典”切,这说明“燹”上古音在心母文部。“豳”和“燹”都是文部字,但声母却有唇齿之别,相差很远。大徐本“豩”的“伯贫”“呼关”二切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伯贫切”和“豳”音对应,“呼关切”上古音应当在晓母元部,虽然不能和“稣典切”严密对应,但读音也并不远。心母字和晓母字再古书中有相谐现象,比如“宣”、“瑄”为心母字,而同从“亘”得声的“暄”、“萱”、“暄”却为晓母字;又比如《尚书?舜典》:“五品不逊。”《史记?殷本纪》作“五品不 训。”“训”为晓母字,而“逊”为心母字。至于韵部方面,文、元两部则一向被古音学家认为相当接近,比如“俊骏浚”为文部字,而同从“夋”得声的“酸”却是元部字。这様看来,“豩”的两个反切,韵部是相近的,这点段玉裁已经指出。但声母方面还有麻烦,“伯贫切”的声母是唇音,“呼关切”的声母是喉音(可以和齿音心母相通),相差很远,也许以它为声符的“豳”“燹”两个形声字是分别借用了它的唇、齿读音,形成了自己的读音。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豩”是一个有着两种不相关读音的字。在古代这种情况貌似也很常见,比如甲骨文“月”和“夕”有时同形,读音却没有关系;“士” 1 2和“王”皆为斧头的形状,但却是两个字;“”既可以表示“范”,又可以表示“围”,所以,“豩”似乎也是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古文字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豩”和从它得声的 “豳”“燹”等字,倒是有一个“”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现,很多学者早已指出,“豳”和“燹”其实是一字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 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 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 “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 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系,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共同导致社会的衰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说文解字的作者《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郾城县东(现属漯河市)人。关于其生平事迹,范晔在《后汉书·儒林传》的《许慎传》中作了这样的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藏否不同,于是撰写《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于世。从这段记载中,我们除知道许慎的籍贯外,还知道他为人朴实稳重,博涉群籍,精通五经,曾作过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吏),被推举为孝廉,后升任洨长(洨县之长,洨县在今安徽灵壁县)。据许慎之子许冲所上《说文表》所记,许慎在

升任洨长之前还作过太尉府和南阁祭酒(祭酒,学官名,博士之首)。关于许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从《许慎传》中则无从得知,因为该传过于简略。清代学者曾对许慎的生平和事迹详加考证,如严可均的《许君事绩考》,林颐山的《许慎传补遗》,陶方琦的《许君年表》,诸可宝的《许君疑年录》,钱大昕的《许慎传漏略》等。(参看《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许君事迹类》各文)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我们知道许慎生于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初期,在举孝廉后,到了洛阳,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贾逵奉诏在黄门署讲授《春秋左氏传》、《谷梁传》、古文《尚书》和《毛诗》,许慎此时住在京师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从贾逵受古文之学,并帮助老师整理秘府旧文。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完成了《说文解字》初稿。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他与马融、刘参以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等五十余人奉诏在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说文解字诂林》 作者简介: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别号畴隐丁氏原有国学基础,钻研《说文解字》,历时30年,汇集182种1036卷注释和研究《说文》之著作,以许慎的原书次序为纲,编辑成《说文解字诂林》,于民国17年出版。 许氏《说文》一书,为研究国学必备之籍。惟自逊清乾嘉以来,关于《说文》之著作品,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学者如欲检查一字,非遍检各书不可;而单文零义之散见于各家文集及笔记中者,一时尤难检阅。今丁君编辑此书,合原书一千余卷,囊括有清代许氏之学,汇为渊海,检一字而顷刻即得,得一字而各说咸备,凡古书中之所谓某为正字,某为借字,某为古文,某为异文等,昔人穷老尽气而不得者,今费半小时即可得之。所以此书一出,不仅集许学之大成,实亦治《说文》者最便利之捷径也。--于右任由于这部书能“聚数百人腹简渊博之学说于一端”,使学者得以“互相参校,洞见症结”,所以自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康熙字典》 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经籍籑诂》 经:儒家经典。籍:儒家经典以外的典籍。籑:收集整理。诂:古人对古书的注解。 《经籍籑诂》为中国训诂学书。清代阮元主编,书成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全书共106 卷,按平水韵分部,每1韵为1卷。各卷单字略依《佩文韵府》次序编排。凡一字数体,“通作”、“或作”之类,依《集韵》置于一处。一字数读的,依韵分入各部。单字不注音。释义一般先列本义,次列引申义,再列辗转相训与名物数象。此书将唐代以前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训诂搜集在一起,颇便检查。所收为单字, 但注释中也包括双音词,是中国唯一的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大型训诂词典。通行中华书局影印阮元琅仙馆原刻本,改正原刻明显的脱、衍、误字,并附笔画索引与同字异体表,最为完备。 《经籍籑诂》还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所

生命语文概述

生命语文 语文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生命缺失的现象。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精神的,而儒家更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他们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与调适合作,而不太重视个体存在状态的自由与真实。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来说,他们习惯于以“共性”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不习惯于以“个性”为不容置疑的依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教”的释义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就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注入、灌输过程,教师只是将其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身生命的重要历程,学生沦为被动的承纳者而遮蔽了个体生命的光华。科举应考、八股取士更是将对生命的漠视发展到了极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纯“工具论”把语文视为与其他非人文学科一样的应用性学科,过于强调语用功能,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方向,滑向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忽视人的生命性,忽视教育的生命价值,忽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语文教育陷入要么顾此失彼、要么非此即彼的泥潭之中,日复一日地重复与单调乏味消磨师生的生命情趣。语文教学成了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没能真正走进人的生命,与人的精神、心灵、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针对语文教育现状,我们依然对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完善生命人格上的无力感到忧虑,生命在语文教学中依旧缺失。为了重构语文的“生命”,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熊芳芳在2003 年7 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论文《生命语文》时,首次公开提出“生命语文”,开启了语文教育的新境域。2009 年 4 月她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主持“生命语文”写作专栏,并写了《生命语文》一书,“生命语文”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 二、“生命语文”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并引导他们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熊芳芳认为生命语文就是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 [1 ] 可见,生命语文基本含义包括三点:首先,关怀人的独特性。生命语文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份无与伦比的礼物。生命语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让不断发展的语文素养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特符号。其次,尊重生命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生命语文拒绝“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提倡以人为主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思想,注重激发其个体性、创造性,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成就每个生命的卓越。最后,相信生命的潜在性。生命具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 语文学科的各项训练使人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生命语文“呼唤”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有助于生

说文解字序感悟

《说文解字》序感悟 读完《说文解字》序发现,从读书识字开始,自己只是死记硬背,而记住了几千干巴巴的汉字,对于祖宗的文字,没有实质性的认识,现在知道了《说文》当中讲的,尤其是对于识字所必需的六书,对我以后学习和认识汉字、学习甲骨文有深入的指导意义。 《说文解字》的写作目的,许公在序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但是,此书一出,对于后世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此。《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字典史上的一个指导纲领。创立了汉民族的文献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都在《说文》的范围内,它还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在后世的历代科举考试当中,《说文》都是必不可少的的考试内容,它里面的训解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研究者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 许公的序言总体可分五部分:一、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二、举例介绍六书;三,介绍秦汉对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 四、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五、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其中心,是阐述汉代书体与古文的联系、分析传统六书,全面认识六书,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

形的特点,这样学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篇序,既是对《说文》提纲挈领的概述,也对书法、传统文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许公的六书可看作是对汉字认识方法和途径,许公《说文解字》中说道:“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指事,其构形方式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等;另一类是加标指物,例如“刃、本、末、亦、朱”等。前者大多取象于上古原始记事方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指事字还有“上、下、本、刃、凹、凸、凼”等字, 象形,象形即取象于物形。按构形方式来说,独体象形就是绘形象物,即用简洁的笔画描绘语词所指称的物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图象。例如“子、自、止、贝、它、晶、网、行”等。合体象形就是烘托显物,即借助一个相关物象的陪衬,来显示所要表达的物体。例如“页、眉、果、聿、牢、须、血、州”等,其中“人、目、木、又、牛、页、皿、川”都是用来衬托其余所要表示的主要部分的。这两类象形字,是绝大多数汉字构形的基础。

赵会玲 期末论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概述及火部字浅议 [摘要]《说文解字》在中国语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历代学者都重视对其的研究,以至于从古至今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和名篇数不胜数。而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说文解字》的材料来源、版本注本及说解方式等作一个概述,并在此指导下,对火部字从分类、说解方式及功用三个方面进行浅议,以期对《说文解字》能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版本;注本;说解方式;火部字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文学史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为汉语字典创立了部首,用五百四十部统摄当时所有的文字,并逐字解释其形、音、义,把文字、声韵、训诂溶于一炉。它还广泛地引用典籍,以证明其解释的可信度。但是就《说文》本身而言,因其文字简古,不容易读懂,所以很多学者都试着为说文做注,于是就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下文将一一介绍。另外根据各注家对《说文》的解说,本文对其说解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根据前面的解说重点对火部字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说文》有更深的理解。 一、《说文》的材料来源 《说文》的材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字形体方面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中说“今于篆文,合以古籀。”,就是把周秦以来久经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作为文字的主体规范。此外,把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古文、籀文、大篆等别体作为重文。 其次是对每个字说解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序中说“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根据研究,《说文》对文字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引用了孔子、董仲舒等三十一家解说。一云博士说也有八家。引了汉代所传古代文献,如《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传》、《论语》、《孝经》、《老子》、《尔雅》等三十四种文献古籍。 最后《说文》中引用方言俗语约有一百七十几条,其中见于《方言》一书的约有六十几条,但《说文》所引方言与《方言》一书相比,在文字上互有详略。 二、《说文》版本和注本 《说文》是由许慎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完成的,并由其子许冲进献给朝廷。从此以后,《说文》便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一)版本 自《说文》问世之后,后世所传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当代大历年间,号称“中兴篆籀”的著名书法学家李阳冰重新刊定《说文》为二十卷。李阳冰根据他自己的研究,对《说文》中的篆法和解说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动,从此,许氏的原本《说文》就再也见不到了。但是李阳冰的版本因其改动太多,主观性较强,受到后世诸多的批评。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 文并茂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说文解字 每天学习几个字, 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 ★安居乐业★ 安 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 “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 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 甲骨文:乐 “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弦附木

说文解字注

yǎn,yàn 形体演变: 异体字: 许慎《说文》:(上古,2007,p639) 匿也。从匸妟聲。於蹇切 段注:(上古,1981,p635) 匽:匿也。匽之言隱也。周禮宮人。爲之井匽。鄭司農云。匽、路廁(cì)也。後鄭云。匽豬謂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按二說皆謂隱蔽之地也。从匸xi。妟聲。 於蹇切。十四部。 1.“周禮宮人。爲之井匽。” 《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①蠲(juān),去其惡臭。井,漏井,所以受水②潦(lǎo)。蠲猶絜也。③詩云:“吉蠲為饎。”鄭司農云:匽,路④廁(cì)也。玄謂匽⑤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454) (1)蠲(juān):馬蠲也。馬蠲也。从虫、目,益聲。纽,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艸爲蠲”。古玄切。許慎《說文》(上古,2007,p668)

蠲:馬蠲也。馬蠲亦名馬蚿。亦名馬蚈。亦名馬蠸。見呂覽仲夏紀、淮南時則訓高注。而爾雅釋蟲蛝(xián)、馬?。郭注。馬蠲蚐。俗呼馬 zhu)。方言曰。馬蚿大者謂之馬蚰。蚰同字也。莊子謂之蚿。多足蟲也。今巫山夔州人謂 之艸鞵絆。亦曰百足蟲。茅茨陳朽則多生之。故淮南、呂覽皆曰腐艸化爲蚈。高注曰。蚈讀如蹊徑之蹊是也。其注淮南云。一曰熒火。乃備異說。鄭注戴記腐艸 爲熒曰。熒、飛蟲、熒火也。葢非古文古說。从虫。象形。不云从蜀者。物非蜀類。又書無蜀部也。益聲。益聲在十六部。故蠲之古音如圭。韓詩。吉圭爲饎。毛詩作吉蠲。蠲乃圭之叚借字也。唐詩。水搖文蠲動。亦尙讀如桂。音轉乃讀古懸切。朙堂月令曰。腐艸爲蠲。許所據者古文古說。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65) (2)潦(lǎo):雨水大皃。从水尞聲。盧皓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潦::雨水也。各本作雨水大皃。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選陸機贈顧彥先詩注、衆經音義卷一訂。曲禮釋文亦曰。雨水謂之潦。雨水、謂雨下之水也。左傳曰。水潦將降。召南。于彼行潦。傳曰。行潦、流潦也。按傳以流釋行。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趙注孟子乃云道旁流潦。以道釋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557) (3)《诗.小雅.天保》:吉蠲為饎(xī),是用孝享。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享,獻也。箋云:謂將祭祀也。蠲,古玄反,舊音堅。饎,尺志反。享,許丈反。(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880) (4)廁cì:清也。从广則聲。初吏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 廁:淸也。淸圊(qīng)古今字。釋名曰。廁言人雜廁在上非一也。或曰溷(hùn)【混、渾】言溷濁也。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淸也。按凡云雜廁者、猶云溷雜。急就篇、說文敘皆曰分別部居不雜廁是也。古多假廁爲側。如史記張釋之傳北臨廁、漢書汲黯傳上踞廁視之是也。从广。則聲。初吏切。一部。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