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像!

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像!
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像!

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国人雕

像!

关注后回复相应数字阅读热门文章

《若你爱主,请将这文章传下去!》回复:4《献给在生命低谷里的人,激励全球几亿人》回复:10《【真实故事】好妻子与烂丈夫的故事!》回复:22《婆媳关系好坏取决于老公--快转给你老公看看》回复:26《圣经里最奇妙的十种沟通方法!》回复:28《看点|在国内,也许就离婚了!》回复:33

这是一个中国人不知道的中国人!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大门上方,竖立着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并排接受全世界瞻仰的竟是一个中国人,他就是中国苗族牧师王志明。文革时,在万人批斗大会上被枪决。王志明生平(来自维基百科)

王志明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武定县下长冲。云南北部以武定洒普山为中心的地区是中国内地会的一个重要传教区,信徒以

苗族为主。1913年到1924年间,王志明在武定大阱和洒普山中国内地会为当地苗族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里接受教育,毕业后成为教会学校的教员,从教19个年头。1940年起任滇北地区内地会洒普山总堂传道员,1948年按立为洒普山总堂牧师,成为当地教会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王志明继续负责当地教会。他虽然忠于国家,但拒绝参加当地的批斗地主和反对外国人的活动。五十年代,他与其它五位苗族教会领袖在政府要求下签署了“三自宣言”。但他拒绝参加任何批斗大会,认为“我的手曾为众多信徒施洗,不可用来沾染罪恶”。

文革开始后,在1969年,包括王志明在内的当地21名基督教领袖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活动被逮捕,1973年12月29日,66岁的王志明被中国判处死刑,在当地万人批斗会上被枪决。

1980年12月1日,王志明得到中国政府的公开平反。

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纪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包括波兰神父圣国柏(St. Maximilian Kolbe; 1894—1941

年)、因信仰被父母杀死的南非原住民少女梅思默拉(Manche Masemola;1913—1928)、乌干达圣公会大主教鲁温(Janani Luwum;1922—1977年、俄国的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 of Russia;1864~1918)、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及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年)等,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王志明,他的塑像被雕在伦敦西敏寺的西门上,成为西敏寺唯一纪念的中国人。Westminster Abbey是英国最著名的教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几乎所有英国国王的加冕、王室婚礼,王室的一切仪式都会在这里举行。2011年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威斯敏斯特教堂属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每当日落时分,教堂伴着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非常美不胜收。教堂内部既富丽堂皇又庄严静,是来英国的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房子是人最值钱的家当 此次调查的家庭财产主要包括,家庭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和家庭经营资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由改革开放初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转变为房产和金融资产。 房产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中最值钱的家当。城市居民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户均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将近家庭总资产的一半。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迅速转化为家庭财产,一部分人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了价值较高的原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住房,在国家让利的前提下使个人在财产总量上增加了最有分量的一部分。截至6月底,中国城市居民户均家庭财产为22.83万元,大城市居民户均财产为27.74万元,将近小城市家庭财产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大小城市间房产价值的差异,大城市的房产要比小城市更有价值,使得大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价值远远高于小城市。 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由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组成。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人民币,占金融资产的92.4%,这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次是股票(A股)和国库券。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大约66.4%的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毕业论文

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已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上升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耐用消费品(主要指非经营性家用汽车和购买原值500元以上,产品寿命一年半以上的消费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只占家庭财产的5%左右,户均拥有耐用消费品现值户均为1.15万元。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质实现了重大跨越,由先前仅仅拥有生活资料转变为不仅拥有生活资料,而且还拥有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户均经营资产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10%的城市家庭投资于经营活动。经过上世纪***十年代的原始积累,城市家庭的经营活动又形成一定规模,从事经营投资的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已达29.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6.23万元,占54.4%。这类家庭的家庭财产结构与非经营家庭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营家庭除房产、金融资产及耐用消费品外,增加了经营资产,且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四成,而房产只排在了第三位。 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最富有 调查显示,占调查比例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占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0%。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最富有呢?成为富有的家庭受诸多因素的,年龄、学历、职业等等,调查显示,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最富有。毕业论文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教学重点: 1、中国精神的内涵。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2、创新精神如何培养。 一、课程回顾与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一节课与大家一起探讨的是理想信念,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我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指路明灯,有了精神支柱,也就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导入本章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首先就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表要求上,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非常精神,也都期望自己将来的另一半能是个高富帅或白富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男神或女神,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几幅图片。 展示世锦赛游泳冠军宁泽涛的照片,播放夺冠时的视频,通过解说人员现场的表达与宁泽涛的获奖感言引出问题,什么是中国精神。 二、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1、根据宁泽涛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课堂研学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列举出能代表某种精神的典型人物。

展学一: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总结: (1)列举中国从古至今具有某种精神的人物 (2)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 系的独到理解上。(舍生取义,两肋插刀,金钱如粪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利济苍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上。(立德立功立言,吾日三省吾身)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见贤思齐焉, 君子圣人) (3)探讨90后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体现。 以聋哑女孩曹青菀为例,观看在超级演说家中的演讲《中国精神》。(4)总结升华: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课堂研学二: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都包涵那些优秀品质? 什么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都包涵哪些优秀品质? ?课堂展学二:各组分享讨论结果。 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核心: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核心:创新创造

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的墓志铭——改变自己

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的墓志铭——改变自己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英文版: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数学科学学院104班张婷20102201215 四川,这个历来固若金汤的天府之国,这个曾经抵御住日寇铁踢践踏的中国大后方,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动山摇、江河断流、生命涂炭,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吹灭了骨肉同胞的生命之火。 温家宝总理:“我只要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消防官兵:“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李连杰:“全世界都在关心灾区的事,我们是一家人。” 被救者:“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为了谁。” 成龙《生死不离》歌词:“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割腕自尽的受困老人:“这里危险,放弃我吧!” 这一句句感人的语言,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也震撼了全体中国人。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持,中华大地到处都是爱的声援。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在面对生死磨难时,是什么让他们舍己为人。自从上了梁老师的课后,我明白,是他们的心中有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坚不可摧。地震只会折断房屋的脊梁,但不能折断中国人的精神脊梁;灾难只可能摧毁我们的家园,但不能摧毁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既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也具体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何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指出:“大凡一个国家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展,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里所言之“道德”,便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里的道德我认为它包含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今天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则体现在“忠、孝、仁、爱、义”;还有改革开放后“开放与包容”的胸怀。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着改变地球,当我渐渐成熟了,我才发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想着改变我的国家,可慢慢的,当我暮年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想改变我的家庭,到最后,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如果年轻的时候,我想到的仅仅是改变我自己那或许我的家庭就会因我而改变,然后在家人的鼓励与帮助下,也许我会为我的国家做出些贡献,然后,谁知道呢?或许地球也会跟着变化吧! (团队合作目标的有效性) 新学期开学,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小王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去帮忙。不料箱子很重,小王不好意思放下,只得硬撑着。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小王说:“提不动,就滚吧!” 小王一听,顿时火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满脸通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小王说:“我指的是用轮子。” (沟通的重要性) 一家红酒公司做产品策划,在做定价策略策划时,与企业主发生了激烈争论,原因是我的定价太高了,每款产品都比原来高了将近一倍,企业主感觉高得离谱,肯定没法卖了。这时我对企业主说:“如果你只想卖原来的价格,那就用不着请我们来策划,我们策划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最终我以“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的例子说服了企业主,充分证明了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的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1种卖法: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 如果你将他仅仅当一只普通的杯子,放在普通的商店,用普通的销售方法,也许它最多只能卖3元钱,还可能遭遇邻家小店老板娘的降价招客暗招,这就是没有价值创新的悲惨结局。 第2种卖法:卖产品的文化价值,可以卖5元/个 如果你将它设计成今年最流行款式的杯子,可以卖5元钱。隔壁小店老板娘降价招客的暗招估计也使不上了,因为你的杯子有文化,冲着这文化,消费者是愿意多掏钱的,这就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创新。 第3种卖法:卖产品的品牌价值,就能卖7元/个 如果你将它贴上著名品牌的标签,它就能卖6、7元钱。隔壁店3元/个叫得再响也没用,因为你的杯子是有品牌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为品牌付钱,这就是产品的品牌价值创新。 第4种卖法: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 如果你将三个杯子全部做成卡通造型,组合成一个套装杯用温馨、精美的家庭包装,起名叫“我爱我家”,一只叫父爱杯,一只叫母爱杯,一只叫童心杯,卖50元一组没问题。隔壁店老板娘就是3元/个喊破嗓子也没用,小孩子一家会拉着妈妈去买你的“我爱我家”全家福。这就是产品组合的价值创新。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无数部鸿篇巨著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它,却好像总也阐述不完,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酝酿实在已经得无比浩大了。我们可以讲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义、中国的纲常、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要想一一赘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即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来表达我的一点理解。当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一篇小论文实在是很难讲清楚,因此由于我的知识浅薄可能会阐述不清,这一点还请老师见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中国古代宗族意识强,每族有一族长,有很大的权威性)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2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道家对于中国人家国观念也有一些影响,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为神化皇帝提出的“天子”,实际上就是融合了部分道家思想的儒道。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

欧洲教堂建筑风格演变 本文主要从建筑丛书和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通过对欧洲现存的主要教堂建筑的修建时间和建筑特色分析,试图说明欧洲教堂风格的演变的规律特征。 1、早期教堂建筑的基本形式 表一: 源于古罗马的穹隆象征着天,象征着神的光辉。其中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2、公元四世纪到十三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中世纪时期)

表二: 建筑的代表,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教堂”。但是,占主要地位的教堂建筑风格还是新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起源于法国,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追求的是一种轻盈、飞升、向上的强烈动感,教堂高耸的尖顶,使人感受到天国的光辉。

3、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继哥特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受文艺复兴思想 的影响,此时的建筑扬弃了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建筑上从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柱式、拱券、穹顶等构成要素。著名的教堂建筑有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圣彼得大教堂和圣马利亚教堂。 4、公元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教堂建筑风格 表三: 纪意大利天主教会具有了很强的经济势力,为了向朝圣者显示自己的富足,在教堂中创造一种神秘的 气氛,他们修建了很多富丽堂皇、怪诞诡秘,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这些教堂追求不规则、不协调、 虚幻与动荡的超现实感,通过非理性的组合来营造虚幻与动荡的氛围,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来营造脱

离现实的感觉。追求不规则的空间感,使巴洛克建筑独有的审美趣味。其中,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在神性和俗性之间建构中国文化 房宁 摘要: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国内思想界越来越多地谈到传统这个问题,有人甚至在呼吁传统,认为在一个现代化、物质化的时代,需要有一种精神。党的十七大也指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百年富强的梦想正在变为事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又出现了另外的问题,尤其是价值问题。也许在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一直就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价值问题。这个看似形而上、也就是超越于物质生活、物质生产之外的问题,在改革前期就不是什么问题,至少很不重要,但现在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问,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或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标准问题,就是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 一、没有传统也就没有价值 价值问题的出现,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是价值?而进行这样的思考时,必然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传统?因为价值问题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人类自幼年时期开始,就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千百年来的哲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思考了价值问题,并对我们后人有所启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墓碑上的话

人称奇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译文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中国人的家底有多厚 房子是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 此次调查的家庭财产主要包括,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和家庭经营资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最值钱的家当由改革开放初的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转变为房产和金融资产。 房产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中最值钱的家当。城市居民家庭现有房产价值(含装修)户均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将近家庭总资产的一半。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迅速转化为家庭财产,一部分人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了价值较高的原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住房,在国家让利的前提下使个人在财产总量上增加了最有分量的一部分。截至6月底,中国城市居民户均家庭财产为22.83万元,大城市居民户均财产为27.74万元,将近小城市家庭财产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大小城市间房产价值的差异,大城市的房产要比小城市更有价值,使得大城市居民家庭财产价值远远高于小城市。 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由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组成。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人民币,占金融资产的92.4%,这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

次是股票(A股)和国库券。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大约66.4%的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 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已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上升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耐用消费品(主要指非经营性家用汽车和购买原值500元以上,产品寿命一年半以上的消费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只占家庭财产的5%左右,户均拥有耐用消费品现值户均为1.15万元。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性质实现了重大跨越,由先前仅仅拥有生活资料转变为不仅拥有生活资料,而且还拥有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户均经营资产2.77万元,占家庭财产的12.2%,10%的城市家庭投资于经营活动。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原始积累,城市家庭的经营活动又形成一定规模,从事经营投资的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已达29.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6.23万元,占54.4%。这类家庭的家庭财产结构与非经营家庭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营家庭除房产、金融资产及耐用消费品外,增加了经营资产,且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接近四成,而房产只排在了第三位。 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最富有

构建精神家园

构建精神家园需要凝聚核心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在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后,特别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我理解,这样一个“新局面”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构建的“精神家园”,这将是一个既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其实也是一个很具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在当下语境中,它还是一个“很生态”的概念。提起家园,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会想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会想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仔细想来,对家园的思念往往都是在离家出去之后;更进一步,还可能是在闯荡江湖并且失意江湖之后。在这个意义上,“家园”从来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是精神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种心境。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也是精神的养生堂,应该还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发的精神何曾留恋过家园!一旦我们回首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粘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也就是说,精神家园不仅是我们精神寄放的圣地,还是滋润我们精神的清泉和引领我们精神的灵光! 构建精神家园,引发的第一个理念是结束精神的漂泊,结束精神的无所皈依。精神的漂泊,在许多情形中并非无所皈依,这个漂泊大多是精神自觉地从家园出走,是为着追逐精神之光而实施的自我放逐。也就是说,精神的漂泊其实往往是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先声,它的出走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开拓新的精神领地,构建新的精神支柱。需要指出的是,出走者并非都是自觉的,其中也不乏“盲流”——盲流者认为家园的回望是不合时宜,更认为家园的守望是不识时务;只是他们不思开拓也不想构建,他们把“神马都是浮云”视为终生漂泊的指南,把“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视为终结漂泊的自嘲…… 因此,构建精神家园引发出第二个理念,这便是梳理精神的取向,梳理精神的自觉求索。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出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说明既往精神家园的亲和力有所淡化,凝聚力有所松散。面对自觉者的披荆斩棘和“不自觉者”的随波逐流,我们构建新的精神家园需要梳理精神的取向。一个时期“城市精神”的风起帆扬,便是梳理精神取向的舟驰潮涨。于是我们看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看到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看到了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也是“包容”)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作为“精神家园”的构建,似乎都格外关注“包容”。 包容,与其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诉求,不如说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期许。“包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1、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 万 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公元1386 年,到公元1485 年才 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 米,长 130 米,中间拱顶最高45 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 拱、壁柱、花窗棂,有135 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 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 多 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 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具有世俗气氛。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 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 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 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2、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 e 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 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1163 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 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

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1953 年6 月2 日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3、俄罗斯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也叫复活教堂或喋血教堂,1883 年-1907 年由巴尔兰德建造,是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进分子杀害而建,是1881 年3月1 日,恐怖份子格涅维斯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案发地点。 4、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英文全称 (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 )。这座逾百年历史的圣约翰教堂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岛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 街交界处。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圣约翰大教堂是一间新教主教大教堂,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而享誉全球。该教堂始建于 1892 年,建筑工程时断时续,至今还在进行之中。圣约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阶段: (1) 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热设计,建筑风格 为罗马式; (2)1916?1941年,主设计为克兰姆,建筑风格为哥 特式; 3)1945 年至现在,继续完成剩余部分,右中厅旁的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亲族方面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对自己的女男称男儿子女儿(儿子丫头)。 称别人的母亲、父亲谓令堂老堂和令尊尊翁;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父亲谓家慈家母和家严家父。 对自己已故的母亲、父亲称妣和考;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母父谓先慈先母和先严先父府君。 对于后母称继母,对于后父称继父。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男的自称孙男(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外祖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男(外孙子);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谓令外祖父和令外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谓家外大父和家外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外祖父、外祖母称先外大父和先外大母,或者称外王考和外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奶爷太奶奶)。男的自称曾孙男;女的自称曾孙女。 对自己的外曾祖父母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男的自称外曾孙男;女的自称外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父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男;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爸叔妈)。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母姑父(姑妈姑爸)。男的自称侄男;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令伯父、令叔父、令姑父、令伯母、令叔母、令姑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家伯父、家叔父、家姑父、家伯母、家叔母、家姑母。 如果叔伯父很多,称几伯父、几叔父、几姑父、几伯母、几叔母、几姑母。 对母亲的兄弟、兄弟妇称舅父舅母(舅爸舅妈)。对母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姨母姨父(姨妈姨爸)。男的自称甥男;女的自称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母、姨父母谓令舅父、令姨父、令舅母、令姨母;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母、姨父母谓家舅父、家姨父、家舅母、家姨母。 如果舅父很多,称几舅父、几姨父、几舅母、几姨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姑祖母,男的自称侄孙男;女的自称侄孙女。 对父亲的舅父母、姨父母称舅祖父、姨祖父、舅祖母、姨祖母,男的自称甥孙男;女的自称甥孙女。 对母亲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称伯外祖父、叔外祖父、姑外祖父、伯外祖母、叔外祖母、姑外祖母,男的自称侄外孙男;女的自称侄外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母、姨父母称舅外祖父、姨外祖父、舅外祖母、姨外祖母,男的自称甥外孙男;女的自称甥外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舍字或敝字。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 An epitaph taken from Westminster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An epitaph taken from Westminster — anonymous 在看《北京青年》的时候,王越曾经对何东说了这样一段关于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墓碑的话。事实上,这段墓志铭也是赵宝刚创作《北京青年》的初衷。 墓碑上这样写着: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ay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se :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even have changed the world 在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题文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2分) 小题1: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5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话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话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 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 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 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

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 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摘自《北京青年》 英文原文为: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 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