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课题组

(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平凉 744024 )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何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

的。长期以来,德育问题心理化。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德育的效果

心理学表明,学生如果对德育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去执行。反之,如果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对德育要求产生抗拒、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

今天中午由我来管理五二班,刚处理完一件麻烦的丢笔事件,马上又有一个女生来打报告:老师,李XX把我的书给撕破了!边说边把封皮掉落的书展示在我的面前。

好,你把李XX叫来。

女生转身出去,不一会李XX就走进办公室,脖子似乎抽筋似的直直立着,小嘴撅得老高。

“说说吧,怎么回事”我倒不急于训斥,摆出一幅很想听故事的样子,到底李XX平时在我的课上表现还可以,笔记记得挺工整。

“是她先惹我的!”我的话音还没落,他的话就子弹一样射出来,“她把米倒在我的位子上了!”

“哦,是嘛,这是她不好”,我先肯定了他,“倒的米多吗”

|

“我不知道,没查!”他感觉自己得到的认同,语气更壮了。

“去,查一查,倒了多少米,再来告诉我。”

我还没想出下一步怎么处理,他就又回到我的面前,“八粒。”听那语气,似乎有点弱了,是因为米太少,还是因为可预想的训斥

“八粒”我想这是一个肯定的疑问。

“八粒米有多大”我笑了,“有你的指甲盖大吗”

他不自觉的摆弄着手指甲,用沉默来回答问题。

“对一个男子汉来说,八粒米是一件大事吗作为一个男子汉,你的心胸难到小的容不下八粒米吗”我轻轻地问。他的表情不自然了,嘴微张着,手下自然垂在身体两侧,眼睛落在我的一只手上。

“男子汉不是用手打出来的,而是用心包容来的。如果你今天包容了这八粒米,没有去撕她的书,你就又向男子汉迈进了一步,这件事就是她的错,你说呢”

他没有说话,从他的表情上我也看不出来他是否能听懂我的话。

“这样吧,你回去把她的书用胶带粘上,再说句对不起,好嘛”他点点头,出了办公室,我很以为然地为自己快速、正确的处理了这个矛盾而沾沾自喜。课后我又去找了李XX,“你给她粘书了吗”他摇头,“为什么呢”

|

这一例失败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告诉我们:

1.无视道德接受的心理阻抗与心理障碍,德育活动收效甚微

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则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阻碍理解德育的要求、阻碍将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内化为自身品质的心理因素,它使学生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心理阻抗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阻抗,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说,不能仅仅站在德育角度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和错这个判断词绝大多数是由作为成年人的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处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这件事是起因于女生,而班主任只“提问”了相关的男生,有失偏颇;而老师与学生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是必然的。“八粒米事件”,在老师看来双方都有错,但在学生看来,自己都没错。班主任在处理事情时,忽略了学生的心里状态,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一步剖析,而只是单方面的从男生方面处理,硬塞给他一个“男子汉”的概念,强行分出了对与错,忽视了女生方面,后果是双方都不服气,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老师的处理是粗糙的,教育是无用的。如果他变个角度,从心理教育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有效地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程度以及个性特征来开展德育活动,及时地调整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德育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达到德育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任意拔高有关信仰、理想的认同,结果一定不会是那样的。

2.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认识与情感投入不足,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男子汉”是班主任强加于男生身上的,而对于五年级十岁左右的男生来说,他还只是个孩子,“男子汉”教育是否合适他老师没有考虑;男孩子,就一定要去包容甚至是容忍别人的错误吗再说,老师根本没有考虑男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主观武断地处理问题,男孩子心里不服气,所以老师的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实告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深刻地认识学生,尤其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情感投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为目的,通过对话、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主体道德认识能力,完善主体道德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必要性

通过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是何等重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切实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以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研究,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这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

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新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1.二者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教育适应度来帮助人健全心理,德育主要是从是非标准角度去教化人。

2.二者的内容及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内心和谐(即情绪和情感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注意集中度,有与实际年龄相符的健康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宽容善良的心性等。《中小学心理健康知道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以达到欢乐自信、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劳勇敢、意志坚强、是非分明、公平正直、勤劳朴素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

3.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指导、协助学生,以达到助人自助,灵活运用交谈、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者不是为学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不是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也不强求学生接受其个人的观点,

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通过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

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是一个教导过程。一般倾向于理论灌输、榜样示范、行为引导,德育工作者扮演“塑造者”的角色,习惯于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1.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

没有德育意义上的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劳勇敢、意志坚强、是非分明、公平正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没有心理意义上人格健康健全的具体内容;欢乐自信、诚实守信、正直坚强、宽容善良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情绪稳定、心境乐观、内心和谐等健康心理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体两面。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心理的外在盔甲,健康心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内在显现,是一种境界。两者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要达到的育人目的都是一致的。

(1)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大量的德育失败的案例教训我们: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不断地主动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在这方面的不足。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德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的品德和行为,还得靠心理素质的调节才能完成。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渗透德育,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许

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 二者在职能上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条件,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而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达到让学生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一)全面性原则

全体学生都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德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面向全体学生是基于全体学生都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基于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同时,还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

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其它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家庭环境建设,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气氛、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要重视对家长的心理辅导,使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关心子女的学业、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全方位看待孩子的成才,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而不是以自我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从而配合学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学校心理教育要关注的。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众多,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成长中的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力,容易为多元的价值观所困扰,产生心理冲突;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明辨是、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对心理教育的配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阶段,学生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心理化、更抽象化、更加完整一致。在心理特点上,首先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得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其次,在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而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所以尊重不同个体的发展规律,了解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以耐心的陪伴和温柔的坚持来对待心理发展速度不一的独特的个体。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不同学生,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采用灵活的方

法、手段和技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实践性原则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是深刻持久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启示,才会真正增长见识和受到教育,才能解决他们认识上的问题,提高中他们的思想觉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中实践的作用,只有对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活动才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他们对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从而把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社会期望的优良品德。

@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功效的有效途径

(一)巩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编排了一些故事,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比如在学习了j q x 后,为了让同学们掌握v上省略两点的规则,我特意把ju,qu,xu三个音节写在黑板上,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个孩子赶紧回答,v上两点没有了,,另一个孩子说;‘j,q,x,"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又一个小女孩说“小v小v有礼貌,见了j,q,x,摘帽行个礼,于是,我补充说,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把从教学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个小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有一天,小熊愚愚v见了好朋友j,q,x真是高兴,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帽子和别人握手不

太礼貌,于是,小熊愚愚v连忙摘下帽子和他们一一握手,这样j,q,x,与v相拼的规则基本被孩子们掌握了。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

该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己任,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育效果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乃至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各科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同样,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培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教师工作坊、沙龙讲座等形式对全体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自身心态调节、教学工作做中的心理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技巧、师生心理沟通技巧等。通过对教师的心理培训,可以促进教学工作开展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使教师自身能更好的面对职业压力①。

案例三

刚入学的孩子天真活泼,喜唱好跳,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比如说悄悄话游戏,在学了字母b,p,m,f后,同桌俩人,甲在乙耳边发b,,f,中的某一个音,乙说出是哪一个声母。然后交换进行,再比如“交朋友”游戏,在学习了字母g,k,h,,掌握了其发音要领,再学习他们与单韵母所组成的俩拼音节时,先让同

①李玉荣:《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学们做些字母卡片,叫一个同学拿着卡片“k”站在讲台上,面对同学问:我是字母k,谁愿和我交朋友,底下的同学亮出了自己手中的卡片a,跑上台来,说;“我愿和你交朋友”,然后把俩字母拼在一起,让同学读,,另外,还有‘摘苹果’游戏,“开火车”游戏等,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很浓。这类游戏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采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还可利用活动课、半团队活动等其他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报告、讨论、座谈等。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儿童,还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法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心理环境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和①。它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环境教育力量,是学生成长的潜课程,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②。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是任何显性课程和规章制度所不能代替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成员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

案例四

-

苏刚,男孩,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在班上成绩较差。苏刚上课时经常不认真听讲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打瞌睡。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习习惯不良,加上作业上很懒惰,本来速度也慢,导致作业

①吴发科:《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与实践》,《学校德育》,2004年第3期。

②于淑云:《新世界小学管理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10-211页。

经常拖拉。下课后却很有精神,只要学校中有什么新鲜事该不该参加,他都会参加,就算是上级部门到校检查他都跟随陪同,有次还闹出笑话,上级检查领导以为是学校派来做汇报的,在检查中向他询问一些学校情况,结果什么也不知。该同学只要使学生中发生的一些坏事他总是其中之一。经了解他只是随员,不是发起者。严重违反行为规范和班级纪律,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苏刚的父母文化较低,几乎只有小学文化,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孩子。导致苏刚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很不理想。

但是,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苏刚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

从苏刚同学的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家长转变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各种情境,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多与他接触,关爱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在各种各样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中,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各个学科渗透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各科教学内容和学习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气氛,这就是课堂身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教育主要做法有: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积极采取“和谐原则”、“兴趣原则”和“成功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沟通的训练,可以利用语文中思想内容,美妙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创造思维的能力,同时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思品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人生,看待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

因此,构建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的课堂环境,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

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结合教学情况反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显得非常必要。

(五)增强家长意识,扩大教育空间

案例五

王某,男,六年级的学生。父亲管得非常严厉,简单粗暴,缺少与孩子交流,孩子对父亲不敢说话,母亲又不能全方位看待孩子的成才,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而是以自我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注意孩子想法,王某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差。具体事例:

|

(1)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2)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别的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同学骂骂咧咧,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3)王某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进教室后不能认真听课,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从王某的例子可以看出,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状况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会引起孩子多种心理问题。王某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

(六)优化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客观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既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功能,更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整体特别是德育的功能整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效益。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善于加强它们的互动对话,善于开展有关二者双向协作的教育实践,以促进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整合。当然,所谓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我们既不能因为有了心理教育便取消、替代道德教育,也不能因为有了道德教育便排斥、否定心理教育。正确的态度是肯定两者的共通性,保持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

实践证明,不管学校原来的基础如何,重视了心理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其工作就更有效,就更受学生欢迎;忽视了心理教育,仍然走老路,就会慢慢地被落在后面,或者,他们在某些传统的优势方面仍能保持领先,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从长远考虑,其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是不能领先的。

四、结语

能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只有以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正确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理清二者区别与联系,在实际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研究,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8年8

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1994年

8月31日发布。

[3]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2002〕14号。

[4] 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5]《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总第86期。

[6]《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师范司编,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7] 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8年8

月第1版。

[8] 张海钟、雒焕国等教授编著:《中国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年7月第1版。

[9] 张海钟、曹艳丽著:《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0]倪晓莉著:《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验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王

书荃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1]李玉荣:《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

12月。

[12]吴发科:《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与实践》,《学校德育》,2004年第3期。

[13]于淑云:《新世界小学管理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10-211页。

[14]胡金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7月。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在教学实践中 我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上的特点进 行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 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 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一堂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的把德育贯穿于自 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有些人认为差生:差!太差!贬之曰:“屡教不改”。我认为:“屡教不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说教、训斥太过频繁,教不得法;二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要想消除学生的“逆 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少一些不耐烦的脸色,多一些关切的目光。同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表扬。 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并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饿、具有不同气质和个性,这就 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不同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和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单元 简答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度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人际关系和谐 (6)社会适应性良好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阶段 2、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为几类? (1)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又不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2)心理异常包括神经症与精神病 3、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1)适合性 (2)功能性 (3)保密性 (4)环境性 4、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哪些? (1)谈话的技能(倾听、沉默、谈话、撞击、提问、终结等) (2)测量的技能(施测前的准备、施测过程中误差的控制、施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 (3)指导的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的传授、生活适应的辅导、职业选择的帮助等) (4)矫治的技能(包括鼓励、保证、解释、劝慰、暗示、说服、示范等)5、学生心理档案的收集方法有哪些? (1)个人总结 (2)调查分析 (3)日常行为观察 (4)作品分析 (5)心理测验 论述题 请论述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己编) 第二单元 1、简述学校学习的主要特点(找不到) 2、简述小学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具体表现 (1)情绪不佳,经常处于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状态(2)行为问题,包括三方面,能力抑制会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退缩会与同学交往减少;行为倒退会表现在不合群,撒娇耍赖。 (3)生理功能不良,比如说肚子疼、头疼以及起床困难。

3、简述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生物钟作为一种对人体产生周期性影响的生物节律,对学生的考试有一定的影响。 (2)认知因素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负性认知评价,其次的是自我效能感不足,最后是学习、考试技能不足。 4、简述自我暗示方法的使用 (1)一般是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默念,或者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对自己呼喊来加强效果。 (2)还可以把提示语写在日记本、条幅上,将其贴在墙上、床头上或压在玻璃板下,经常鞭策、鼓励自己。 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关系 (2)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强的学习动机会引发紧张和焦虑情绪,反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论述题: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谈谈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找不到) 第三单元 1、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1)含义:人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调节,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及调节。 (2)发展过程:自我中心期(七八个月至三岁)、客观化时期(三岁至青春期)、主观化时期 2、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调控 (4)自我实现 3、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1)自我中心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4、简述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 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5、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内省性增强 (2)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3)“成人感”产生并不断增强 (4)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论述题: 1、请论述中学生如何比较全面的认识自我? (1)根据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社会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 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 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 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 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 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 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要求,为在我区更好地推广和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袄一、指导思想 葿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师

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市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蕿二、指导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袅1 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节2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薂3 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尤其是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制订了相应的贯彻落实方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全国各高校日益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开始抬头,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德育教师转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致使德育工作受到冷遇。曾几何时,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忧心如焚,如今,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却成为困扰德育工作者的难题。事实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确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的重要原因,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上有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区分什么是德育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实施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高等院校同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主管部门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并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发挥其职能,工作人员的编制通常为机关干部编制;第二类是隶属或挂靠于社会科学系(部、院),由社科或两课教师负责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师编制为主;第三类是由学校党委直接主管,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部门发挥其职能,工作人员可以是机关编制,也可以是教师编制。从全国来看,由学生工作部(处)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为数众多,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而由社科系主管的比较少。但无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隶属关系如何,其职能均被归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机构单独设置,且由学校党委直接主管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的上有着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它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常

心育与德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浅析 一直以来,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看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深刻剖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重视德育的教育,儒学作为“为人之学”,特别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最近召开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以辅导学生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咨询辅导活动。 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一般来说分两个方面:区别和联系。关于区别呢,研究者都是从心育和德育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代替。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均认为心育的基础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而德育主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法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在工作目标上,研究者均认为两者在具体目标上不同,心育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而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格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但是詹伟鸿提出一个观点: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詹伟鸿)。在工作原则上,德育工作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非判断旗帜鲜明(李芳,范正和);而心育则强调助人自助的心理学原则。在工作方法上,灌输,模仿,集体教育和规范是其主要手段。而心育主要倡导是会谈,心理测量,鼓励法等方法。提倡人本位为思想。 关于二者的联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首先,从目的上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是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查看更多范文。 内容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的工作,通过体验式的德育,将德育付之行动,由行动强化感受,传递真情,让学生心领神会,自然而然地矫正学习生活中的偏差,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关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使教育的“产品”成为“危险品”、“易碎品”。我们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正品”和数以千万计的“上等品”,必须克服传统的德育偏向,真正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在一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0%30%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如在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样”,有24%的学生选择了“记恨在心”或“以后报复”;在回答“当班级有几位同学成绩较差”时,有22%的同学选择“不去理他们,不和他们交朋友”,有6%的同学选择“用不好听的话去讽刺他们”;在回答“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办”时,有22%的学生选择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与孩子们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如孩子说谎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品德问题,可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说谎”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可能是一种心理矛盾(恐慌、怯懦)的体现,如果教师疏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因此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重视体验,关注心灵觉醒,强化心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只有凸现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实现其德性的自由生长。因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发展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只有重视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生长,才能激发和养成学生懂得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热情。 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上海市潭子弯路第一小学的陈智祥小朋友,在给农村“手拉手”小伙伴写信时,附了自己得意的彩色照片,并提出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迅速变革,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超重负荷,心理困惑,心理不良甚至失常者逐渐增多,而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本文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接着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才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策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

论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论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南开中学孙士毅 关键词:体育德育学校教育 一、前言 谈到体育,我们习惯上把体育与德育、智育以及其他的教育分开,强调了体育在人的体能、体格、体质、体形上的功能和作用,很少用联系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去考察体育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养成所起的作用。 德育是提高人的觉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被认为是一种教化人的活动。而体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文化活动,其教育的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曾经被称作“东亚病夫”的国人观念上有很大转变。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会议,反复强调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认识到体育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并有一套自己的实施方法。在多数的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里,只是认识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和提高人身体素质的功能。对体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够。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所以,在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等他育的相互作用也往往被忽视。

体育的目的,重在“育人”。体育,是人能够充分认识自身存在价值的实体对于生命的一种自觉的铸炼。人首先诞生为实体,四肢健全,发肤完善,五官齐备,才称得上完整的人(区别于先天残疾);毛泽东主席曾经讲:“德、智皆寄于体”。人体完整,才能负载思想和精神。人之初生,首要之事,决不是教他读书识字,父母首先要使子女身体健康,能够茁壮成长。身体健康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为关心的事情。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也就应该成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为关切的事情。 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不单健体,健形,而且健脑,健心,健神,健美,健德,健情,健趣,健意志,健信心,健耐力,健生活态度,健自然和谐,健人际关系……体育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总和。学校的体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甚至和全民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体育意味着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过程。”体育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 讲体育与德育二者的关系,就不能不放到学校教育的整体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人?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本人认为,教育要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与其他环节脱节,教育学生是学校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应该是密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5:17.6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作者:陈艳华 [导读] 本文将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实现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新场小学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主旨,在实现德育与心育全面发展的同时,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在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中实施开来。本文将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实现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小学的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渗透;实施 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与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素质教育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渗透与实施将越来越受关注。心育与品育工作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成绩当中,而对学生心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地实施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现状 1.1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行开来已经多年,但是目前在部分小学,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学校。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还处在较为传统的模式当中,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成绩的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在教师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流于形式 目前,在多数的小学中,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重视度不高,尽管班级中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形式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看一些健康教育的书籍或者背诵心理健康的知识内容,以应对教学考核。其教学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担,甚至产生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2.1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阶段中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实现健康的心育、德育教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因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时期,受阅历的影响,还尚未具备成熟的思考辨识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遇到突发的生活困难时期,会显得慌乱无措,比如出现亲人的故去,家庭之间发生矛盾以及亲人突然患病等情况时,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达到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避免心理出现障碍。 2.2提升教师班级管理的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是实现班级有序管理的重要前提。对小学班主任来说,对小学生进行管理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尤其是因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又缺乏成熟的思维判断意识。使得学生之间因矛盾产生的安全问题频发,学生之间经常因发生矛盾出现吵架,打架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平时缺乏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而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获得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进而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过激、性格暴躁等方面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实现班级的团结与和谐。对于提高班级的团结力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丰富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 在社会经济与教育体制不断变革的现代,德育、心育的教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德育与心育整合的情况下,在班级中通过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班级进行有序的管理,将会使得班主任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能更好的对小学生的性格、品德进行培养与塑造,最终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师将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传统节日或法定节假日的主题班会当中,如:清明节回乡祭祖不忘祖宗恩泽,国庆节感谢祖国带来繁荣安定的生活,中秋节感受亲人团聚的亲情等,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心理培养,树立正确的情感与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要积极的去学习管理班级的方法,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管理班级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4更新小学教师教学观念 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是对学生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随着教育部门对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应积极创新新的教学方式,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促进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的教育理念,将为班主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1]。班主任也应积极主动的对学生心理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贯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教学宗旨,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3.1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进行革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全面成长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学成绩的模式,积极创新新的教育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班主任作为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不断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借鉴新时代的教学成果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渗透出来[2]。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 施 方 案 制作人:王容 TEL: 2 2020年4月19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林崇德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因此,建立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建立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必要场所,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公民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心理辅导室是学生心灵的家园,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加油站。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建立心理辅导室已成为学校建设重要的方面之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以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重在指导和服务,根据各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在心理咨询师或专业辅导人员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地开展。 3 2020年4月19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建立的目的在于: 1、为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以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成长。 2、帮助全体教师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咨询和服务。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特点,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 1、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2、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1、学习心理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妨碍她们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 4 2020年4月19日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一)

浅析德育与心育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育;学生;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任务和内容。而心育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党和政府对此却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9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心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加强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当前影响德育与心育衔接与配合的因素有:学校对“德育为首”的认识不清,片面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师的使用上,学非所用,本专业教师甚少,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由部分领导和其他教师充任,少部分教师师德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把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没有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过于简化,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过错行为,本应是心理问题,而视为思想品质问题,激化了矛盾。一些学校对心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许多学校还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没有受过心理训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解答,对一些心理障碍、轻微心理疾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搞好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意义重大。首先,能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德育与心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德育与心育的丰富内涵,明确自己的职责,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学科贯通,吸引学生的兴趣。德育与心育都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的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心理特质,是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其表现形式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及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进取心、责任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而上述心理品质的培养,仅靠德育或心育都是不能完成的。德育、心育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德育是管理方向,是动力,是指导青少年初步确立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大多数老师过去很少接触过有关内容,所以对多少老师来说,存在着一个再学习和再适应的问题。原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学习心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又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内容不同。心理教育主要面向独立的个体,它通过各种各样符合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人格问题、心理障碍的矫治等内容。而品德教育则是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使每个人都按特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心理教育不排除团体讲座、间接咨询等方式,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个别交谈,在交谈中使之宣泄,咨询者注重对来访者的同情、理解、倾听与沟通,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如心理测验、精神分析、行为矫正来疏导,巧解心结;品德教育虽有个别交谈方式,但常用的是讲课、报告、讨论、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视言传身教。 第三,教育原则不同。心理教育遵循自愿的原则,来访者都有强烈的寻求帮助的渴望,对咨询者所提供的“帮助”接受得比较顺畅。德育虽也帮助对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是提倡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可见,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两回事。不要以为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当然,也不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第一,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常有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策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名誉与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把心理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利于避免这些不良倾向及其影响。心理教育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德育工作更加切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 第二,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心理教育依据心理学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遵循平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之原则,使之能与学生建立心心相印的良好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体察学生内心,倾听学生在“心灵不设防”时的诉说,并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品质上的发展水平及心理障碍,从而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第三,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情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 课题组 (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平凉 744024 )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如何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广大教师理清二者区别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校德育认识不全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把德育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教育,虽然这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德育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被置入公众意识中,这大大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如中小学校园里,一提到德育活动就将主题确定为爱国、奉献、爱心等,脱离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利于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2. 德育问题心理化。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能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与他们倾心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和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

《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案例谈心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从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案例谈心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德育是从关注社会对个体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角度出发,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核心是道德内化,也就是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学生自身主观的道德行为。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德育的实际成效取决于学生的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它一定是依靠于学生的全部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开发。因而,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心育的支持和补充,也就是“以心育德”。同时,心育是以德育作为导向,为在学校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依据。心育在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适时帮助学生澄清可能存在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可能存在的偏差、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调试方法对自己的内心冲突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明智的、合乎自身阶段特点的价值选择,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进一步地成长与发展,并最终实现心育向德育的有效延伸,实现“以德养心”的效果。我在生命教育的课题教育中,尝试了将心育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 近一段时期关于高中生的相关自杀、伤人新闻事件得到我们的关注,也使我意识到对于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尤其重要意义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真正意义的理解,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当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为目标,这样的生命教育不仅通过心育促进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更增加德育的深度和效果。 如今高中生面对“书山学海”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带给他们对于未来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各种评价、标准,以及观念与价值的冲击,他们常常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价值何在”等问题,成为每一位高中生必须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生命教育就是引导高中生认识、发现、创造生命的价值。 针对这一内容,将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我设计了《生命的价值》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