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酝酿_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酝酿_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酝酿_形成和发展

S

第1卷第4期

2002年8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l.1 No.4Aug.2002收稿日期:2001-12-18

作者简介:张伯良(1939-),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酝酿、形成和发展

张伯良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摘 要]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这一/人的自觉0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0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0的触发媒介,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刘)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0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山水诗;酝酿;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2)04-0081-05

Development of Poems on Landscape in Wei Jin S 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Z HA NG Bo -liang

(Schoo l o f Design,Southern Yangtze U niv ersity,Wux i 214063,China)

Abstract :It w as during Wei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that the po em o n landscape cam e out as a specific co ncept.It sho w ed man .s aw areness of the natura l ae sthetic feeling s and realiza -tion of the interna l rules in litera ture.At the tim e,the poem on landscape w as just in its gesta -tion per iod.Som e /w ell-str uctured and de liber ate 0descriptions o n landsca pe were confined to poem s abo ut m yths.H ow ever ,the poets w riting abo ut m yths required the natura l landscape as m eans of /a wa rene ss 0,w hich pro duced potentials for the descr iptio n abo ut landscape.Po ems o n landscape ca me into being at the turn o f the Jin Dynasty and So ng Dynasty.Xie Linyun was the f ounder of this ty pe o f poem s by m aking a gre at deal o f descriptions about landsca pe.H ow -ever,his po ems still didn .t go bey ond the sco pe o f /illustr ating m or ality by means of fo rm s 0.X ie Tao w as the fir st influential po et w ho made the po ems o n landscape perfect a nd m ature.H e w as fa irly cr eative in se lecting topics and associating scenery w ith fee lings,w hich enabled poem s o n landsca pe dev elop pro perly.

Key words :W ei Jin So uth and No rth Dy na sties;poem s on landscape;gesta tio n;co me into be -ing;dev elopment

自然山水早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中就已有出现,不过一般是起着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相关的/比德0作用,或者是作为一定社会生活、人物活动的映衬背景而存在的,没有成为人们正面的审美观照对象,不是歌咏的主题。以/体物0见长的汉赋中不乏对自然景物铺张扬厉、层叠繁复的描写,并且对后代山水诗的出现起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些描写大多是和歌颂或讽谏的政治意图相联系着,作者所注重的还是其社会性的功能,不是或者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本身。/山水诗0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这一/人的自然0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身规律认识的反映,这种觉醒和

认识在由魏至陈数百年间的渐进变化,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也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嬗变过程。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山水诗嬗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况和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并从中探讨和当时文学、美学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联系。

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

在这一阶段,自然山水逐渐以比较纯粹的审美对象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诗歌表现领域,山水描写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从西晋末期到东晋,由于受玄言诗影响,山水描写又是在和玄言诗既相斥又相容的复杂势态下作为/潜流0存在着,为山水诗的形成酝酿着条件。

曹操的5观沧海6一诗是要首先提到的。引诗正文纯属写景,作者登山望海,由近而远、由静及动地描写了大海中的一些具体自然景物,还通过这些描写以及由想像所极写的大海包孕星辰的壮阔气势,寄托了自己豪迈宏伟的胸襟气度。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真切生动的自然物象,是作为诗人直接描写和抒情的对象出现的,这对于以往是一个突破。不过同时也可以看出,这首诗还没有完全脱离/诗言志0的传统,这使得它又带有比较明显的过渡痕迹。

曹丕和曹植由于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其父不同,他们的诗作中所写自然景色的情况也就有了变化,贵公子身份的优游裕闲的生活和当时已然较盛的游园之风(曹丕在5与吴质书6中就有/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0的记载),使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怜风月,狎池苑0的诗句。曹丕的/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茶。柳垂重阴绿,向我池边生0(5于玄武陂作6)和曹植的5公燕6诗中写/清夜游西园0之景的/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涛波,好鸟鸣高枝0等写景句,对于自然景物在色彩对比和动态方面的描写,都显现了一定的美感。这些景物描写虽然还局限于宫室、池苑的狭隘范围,却已突破了以往那样和外部社会相联系的内容,而开始转向了由个人内心情感需要出发的审美活动。曹丕在5于玄武陂作6诗中写景之后,还特别点明了自己和众人在大自然美丽景色面前/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0的愉悦心境,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在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在整个建安年代,像这样写景的情况毕竟还少,和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相适应,大多数诗人还是把写景放在辅助地位的。

曹氏父子之后,见于文字记载的人们/乐山水0的事迹逐渐多了起来,像阮籍/登临山水,经日忘归0(5晋书#阮籍传6),嵇康/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0(5与山巨源绝交书6),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经日不倦0(5晋书#羊祜传6)等。/竹林邀戏0、/金谷游园0也都是著名的欣赏自然美的活动。这些活动开了文人以登高临水为乐事的风气,也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西晋太康前后的诗人张华、陆机、潘岳、张协等人的诗作中,就陆续出现了一些刻画景物繁密细致的佳句,如/白苹齐素叶,朱草花丹华。微风摇艹

臣若,层波动芰荷0(张华5杂诗6),/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0、/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0(张协5杂诗6)等。这些具有较高描写水平的/巧构形似之言0,对后来南朝山水诗工于细致刻画特点的形成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西晋后期,5招隐诗6、5游仙诗6等题材的诗歌也增多了对自然景色描写的成分。像郭璞的5游仙诗6,超出了传统的羽化成仙的内容,以高人隐士为赞美对象,以大自然景物为蓝本,比较细致地描绘了真实的山林景色。左思的5招隐诗6,描绘了/白云停阴岗,丹葩耀阳林。石泉激琼瑶,纤鳞或浮沉0的优美自然景色。左思还把对自然美的欣赏归结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0的赞叹,以山水的/清音0与传统的丝竹乐音相比较,明确地肯定了自然山水所给予人的审美愉悦感受。这些有一定水平的自然景色描写和相当清楚的对自然山水美的审美觉醒,表明了在西晋阶段诗歌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东晋时,就在山水描写逐步取得了渐进之时,在比它发展更为迅速的玄学思潮的巨大影响下,山水描写改变了它的发展前进状态。魏末开始流行的玄学思想,在西晋已是/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0(5晋书#傅玄传6)。到了东晋,更是/中朝贵玄,江左愈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0(5文心雕龙#时序6)。清谈玄理风气的盛行,使诗歌由玄理化很快地发展而为玄言诗的大兴,并且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平典似道德论0(钟嵘5诗品6)的玄言诗和形象生动的山水描写在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遏制了山水描写原有的顺畅前进的势头。这方面情况论者已多,兹不赘述。不过,山水描写却又并没有就此走向消亡,它和玄言诗之间还存有/相容0的另一面,这使得它得以在玄言诗的统治下,以依附于玄言诗的曲折形式悄悄地生存和发展着。这是因为,山水描写和玄言诗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社会上清谈之风愈盛,对玄理的探讨愈深入,在客观上就和山水描写保持的联系愈密切。具体情况是:当时玄学所集中探索的是作为宇宙人生本体的/道0。从玄学观点看来,世界的本体是精神的/道0,即/自然0,天地万物皆是体道而生1,对于/道0的寻求是和自然界各种对象密切联系着的,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和作为宇宙本体的/道0在本质上息息相通,可以看作是/道0的外化。要寻求/道0,一个好方法就是到自然山水中去欣赏它、体察它。庄子早就说过:/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0(5庄子#知北游6)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悟出/道0来。这样,追求玄旨和崇慕自然界两者就融合在了一起。因而东晋的玄言诗人们就经常是/以山水为理窟0,把山水作为触发玄机妙理的媒介,通过对它的赏鉴去体悟玄理的。著名玄言诗人孙绰是/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0(5晋书#孙绰传6);许询是/好游山水,体便登涉0(5世说新语#栖逸6);王羲之、谢安等名士也都是耽于山水,争向自然界求/道0的。因此,山水描写和玄理关系之间就有了不解之缘:玄理需要自然山水作为/悟道0的触发媒介,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玄言诗人们去密切地接触山水,细致

地观察山水,把山水当成观照、吟咏的对象;而山水描写也就得以在玄言诗统治的情况下,借它自身阐释玄理的需要作为发露的契机,积蓄着力量。这种状况,可以举孙绰的5兰亭诗6为例来看: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训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诗中前一部分写了/流风0、/停云0、/莺语0、/游鳞0等大自然的美妙景色,作者/携笔落云藻0地把自己的亲目所视记录了下来,描写中动态和静态结合,视觉和听觉并用,是相当生动的。虽然作者写这首诗的主旨是在通过这些描写作/微言训纤毫0的哲理追求,以达到/忘味在闻韶0的玄深境界,但这些描写也还是客观地反映出了自然之美的。这种状况,在庾阐5三月三日临曲水6,谢万、孙统、王羲之等人所写的5兰亭诗6中也都有所反映。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诗中的写景也并不是冷漠毫无感情,而是传达出了作者一定程度的审美愉悦情感的。玄言诗人们虽然意在探索玄理,但他们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当面对大自然美妙山水/游目骋怀0之时,也是会不自主地为自然山川形式之美所吸引,而感到/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0(王羲之5兰亭集序6)的审美愉悦的,从而就会在主观上也逐渐地愿意亲近山水,表现出愈来愈浓的欣赏自然的审美情感来。像王羲之就在5答许询6等诗中提出了/寄畅0的说法,这已经和刘宋时画家宗炳提出的/畅神0说很接近;王羲之本人后来则也干脆去和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0(5晋书#王羲之传6)了。东晋玄言诗中存在的这种山水和玄言杂陈、绘景和说理交错的情况(大部分以占优势的玄言说理为主),使得山水描写在当时虽然受到了压抑,却仍能悄悄地发展着自己,为山水诗的形成酝酿着条件。

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刘)宋初。

山水描写在晋代所集聚的力量,至晋末开始显现了出来,/(殷)仲文始革孙(绰)、许(询)之风,叔源(谢混)大变太元之气。0 (5宋书#谢灵运传论6)晋末出现的谢混5游西池6诗,仍有玄学色彩,但/回阡被陵阙,高台流飞霞。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0的秀丽景物描写,却似在诗坛上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开了诗歌由重在谈玄而转向表现自然美之先。之后,他的侄子谢灵运等人继之而起,在诗中大力描摹自然山水,终于促成了山水和玄言力量的对比在诗歌中由量变引起了质变,实现了山水诗由附庸蔚为大国、而玄言诗由大国降为附庸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大增加,山水的具体形象在写作上得到了比较生动而充分的展现;

二是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出于自觉,对自然的审美情感超过了玄理成分而占了优势;

三是出现了大力刻画自然山水的诗人,并且出现了一批为人们所喜爱传诵的山水诗作。

晋宋之交的谢灵运,是实现了这种转变的代表性诗人,他第一个将人们提高了的对山水的审美意识1自觉地付诸诗歌的创作实践,以大量生动的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的坚实基础。他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转而寄情于山水,5宋书#谢灵运传6说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0,并为游山之便特别制作了后来被称为/谢公屐0的/登山鞋0。他常率领众多僮仆成日穿山渡水,探幽访胜,日益沉浸于浙东山水之间,如他自己在5石壁精舍还湖中作6诗中开头所写那样:/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忄詹忘归。0简直要乐而忘返了。这首诗中还写到了他优游湖山美景之后/披拂超南径,愉悦偃东扉0的神态和心情。他受自然山水形态和色貌之美的感染,在记游山水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热爱之情,表现了一种陶醉满足的审美愉悦情感状态。他还用/情用赏为美0(5从斤竹涧越岭溪行6、/览物情弥重0(5郡东山望溟海6)这样的诗句,表达出了他对自然山水所给予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的认识。由于他对自然山水之美有着深入接触和细致体察,因而笔下的山水景物描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人。他流传后世的山水诗作就有三十余首之多,占了5文选6中/游览0一类的三分之一。诗中的景物描写也空前地具体细致,丰富多彩,似把一幅幅自然画图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像/林壑敛暝色,云霞由夕霏0(5石壁精舍还湖中作6)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山林间云霞飘逝的黄昏气象,显得恬静悦人;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0(5登池上楼6)的写景充满了春意,生机盎然;/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0(5登江中孤屿6)展现了天的高远明净和水的浩渺澄澈,极为壮观;/白云抱幽石,绿媚清涟0(5过始宁墅6)设色中白云和绿相映,色彩清雅和谐;/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0(5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6)则写碧涧和红泉相对,色调明媚热烈。这些形态生动、色彩瑰丽的山水描写,都再现了大自然多姿而艳丽的形象,给人以比较强烈的审美愉悦感受。和这样的描写相适应,谢灵运在写作方面则刻意求新地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注重对诗歌的词汇和诗句的锤炼,像/白云抱幽石,绿媚清涟0句中的/抱0、/媚0二字,拟人化的手法极富情趣;/唯鸟唯鸟翠方句隹,纤纤素苗重0(5入东道路6)中叠字的运用,突出了对象的形象特征;/连嶂迭山献,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熏岚气阴0(5晚出西射堂6)中构图虚实、远近的艺术安排,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艺术效果。新鲜的内容、新颖的手法,使得他的诗/隽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0(钟嵘5诗品6),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他的山水诗在当时就/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0(5宋书#谢灵运传6),扭转了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形势,奠定了山水诗形成的基础。

和谢灵运同时并齐名的诗人鲍照有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他虽不以山水诗闻名,风格也和谢灵运不同,但描写山水有自己的特色:善作多层次的全面抒写,山水状貌错落有致,形象丰满完整。如5望孤石6诗把江南的冬日景致描绘得明丽多姿,写寒峰雪景和暖谷春意错叠交映,组成了奇妙而绚丽的画卷。他在状写/难写之景0方面,成就颇高,对山水诗的形成也作出了贡献。

以谢灵运诗为代表的初期山水诗,由于是从玄言诗中脱胎而出,加上晋末宋初玄言势力仍然强大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尚的影响1,和玄言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这是山水诗在形成之初的一大特点,也是其明显不足之处。这具体表现为:诗歌中虽然有了大量生动的自然山水形象的描写,但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谈玄论道0的范畴。作者在对山水景物作审美观照和描写时,审美的追求和哲学的追求还常是掺和在一起,/时遇理趣0地表现了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像谢灵运的山水诗,就往往在对山水作生动的描写之后,接着是玄理的阐发;作者流连山水时那种陶醉满足的审美愉悦情感状态,在诗的结尾则化成了具有玄远理趣的哲学言论。作者描绘山水由于要兼顾哲理方面,妨碍了欣赏山水时的主观热烈情感最终同自然山水实现融汇交流,因而诗作就往往有佳句而无完璧。晋末宋初山水诗开始形成时所存在的这种不足,反映了它在当时还不够纯粹和完善的一面。

使山水诗摆脱了玄言(以及佛理)的影响而日益完善并逐渐趋向成熟,在南朝发展成为一个强大诗派的,是以谢月兆为代表的齐、梁诗人。

南齐诗人谢月兆的山水诗和谢灵运的诗作齐名,也具有/巧言切状0、/曲写毫芥0(5文心雕龙#物色6)的特点,写景体物细致入微。如/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0(5和徐都曹出新亭渚6)、/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变0(5和王著作融八公山6)、/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0(5登山曲6)等诗句,同是写日色、风光、云影于山川草木之上的浮动状况,但形态各异,有的本身显得迷离飘渺,有的通过丰富的想像显得变幻莫测,有的则写得生动而又富于意趣,穷形尽致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种种风采。他的/红叶当阶翻,苍苔依砌上0(5直中书省6)、/余雪映青山,塞雾开白日0(5高斋视事6)等句的绘色,也都和谐有致,富于视觉美感,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同工之妙。他的山水诗吸取了谢灵运诗歌写景细致逼真的长处,却避免了其描写过于雕琢、/颇以繁富为累0的缺陷。他以秀美简约的文笔,深婉含蓄地传出了自然山水的神态,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不过,谢月兆山水诗对谢灵运诗的发展还不仅于此,更为重要的是他解决了谢灵运诗中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早期山水诗得以正常地发展,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

一是在题材范围方面,从日常生活内容出发写景,比较彻底地摆脱了玄言及佛理的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多为登临山水的记游之作,其间还有悟道的成分。谢月兆的诗作则扩大了写景的范围,有不少是对自己羁旅行役环境里所见景物的描写,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0(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6)、/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0(5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6)等写景名句,都是他于旅途所见自然景色的真切再现。他还常常把自己日常闲居所见的自然景物入诗,如/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0(5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6)、/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0(5冬日晚郡事隙6);对自然景物随季节转换而发生的变化也观察和表现得比较细致,如/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0(5后斋回望6)。这些描写富于生活气息,作者不再是夹杂着哲学家的理性观念去审视大自然,而是能以常人的生活感情兴趣去感受自然山水之美了。谢月兆所生活的年代,玄学和佛教的影响仍然颇大,客观社会条件和谢灵运时相差不大,他的山水诗却为什么发生了这种变化呢?这可能和二谢各自的主观条件有关。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0(5南史#谢灵运传6)而受刘宋政权的排挤,有着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形成了个人性格的狂傲和抑郁;他本人又是个出玄入佛之士,对玄、佛哲学的学术研究颇有造诣。他在游赏山水时发现了山水景物可排除忧烦的作用,就很容易把它引向深层的有关哲学的思考。谢月兆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则不一样,他对于激烈动荡的政治斗争怀有畏惧心理,处处明哲保身,不断流露出忧谗畏讥全身远祸的思想,这在他的诗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0(5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6)中就有清楚的反映。他的生活中所注重的不是哲理的思辨,而是日常生活情感的抒发。他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文人,把自己的兴趣置于日常生活的景物之中,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文学创作及语言的研究方面,因而他的诗作中就很少见到玄言、佛理的痕迹。谢月兆山水诗在题材范围方面的扩大,影响到了梁、陈的诗人如何逊、阴铿等。他们进一步把山水描写和赠答、送别结合起来,自然山水景物就更加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离愁别恨或怀土思亲情感的寄托对象,而和玄理彻底地绝裂了。

二是在情景关系方面,写景状物力求使客观物象和主观情趣相契合,实现了情和景的交融。谢月兆的山水诗注意对自然景物的剪裁,善于摄取特征性的景物作为衬托,来表现面对美好景物时自我心灵感荡的情况,主、客体的融合产生了情和景的融合。像/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0(5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6)这一情景交融的名句,写天边隐隐的归舟,疏淡的远树,都从

1刘勰在5文心雕龙#明诗6中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0,其实并不够准确,事实上刘宋时就还别立玄学馆。方东树说:/晋宋人好谈名理,不出老庄小品,故以此等为至道所止,每以此入诗为精旨。而康乐似所得为深然。0(5昭昧詹言6)

回望天际的孤客眼中现出,高远的天空和浩渺的江水所染上的主观情感色彩,使诗作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意趣。这种有性灵的/活景0,正是自然山水之景和观赏者的情感和谐统一的结晶。

谢月兆山水诗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情和景的关系,和他的多方继承,特别是学习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经验有关。陶渊明的田园诗,目的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景色本身,写景状物时总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诗中的画面是心灵化了的,客观景物的呈现和主观意趣的表现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正确、妥善地处理景和情的关系方面,是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的。钟惺在5古诗归6中有谢月兆的诗/撮康乐、渊明之胜0的说法,这合乎谢月兆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正由于他善于多方学习,才对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谢月兆把情和景相结合起来的山水描写,在后来何逊、阴铿的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们通过婉丽而精巧的景物描写,着重抒发主体的羁愁离绪,使山水诗成了作者自我审美情感的物态化晶体。谢月兆等人的这些努力,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发展画下了完整的句号,也为后来唐代写景诗的高度成熟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这一嬗变过程,是和人类对于自然美的审美认识规律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联系着的。

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审美观念是和实用相伴随着的,后来才由单纯的物质联系向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联系发展。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流行把自然物和社会生活某些相似的特征作比附的/比德0观念,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已经扩展到了人的精神领域,但是这时人们对于自然对象的欣赏还在于它和人的道德伦理、社会功业方面的外部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才逐步地体察了自然山水可以满足个人情感需要的审美价值;自然山水也才一步步深入到了人的内心审美机制,而成了给人们带来纯粹意义上审美愉悦的直接对象。在上述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嬗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逐步深入的情况。

曹操的5观沧海6一诗带有由言志向审美过渡的痕迹,人和自然山水的关系在那里还不是完全直接的。

王羲之等人的5兰亭诗6在表现出当时玄风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反映出自然山水和人们的思想、生活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谢灵运在晋宋之交大量创作山水诗,则反映出自然山水至此完全成了人们适性游赏、符合人们情感需要的审美对象。到了南北朝末期,人和自然山水之间则不仅是完全明确地确定了审美关系,并且已经是/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0(郦道元5水经注#江水注6)那样地亲密无间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真实地显示了人和自然山水美之间的联系由社会性的外部功利向个体性的内在情感不断深入的状况,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其深刻的美学意义。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这一嬗变过程,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鲁迅所说,这一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0。重视作家个性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在题材、语言、技巧等方面的开拓,是这一时代文学的特色。这时人们对于/文学0的观念已经基本明确,就是要通过深刻的构思、华美的形式(丰富的词采、优美的声律、高超的技巧等)表现出主体内在的情感。曹丕说/诗赋欲丽0,陆机进而明确表述/诗缘情而绮靡0,都把诗歌的审美、抒情特征在理论上作了确定。晋、宋间的/诗运转关0,其具体内涵就是五言诗挣脱玄理的束缚走向山水和田园,由平典枯槁转为声色大开。山水诗正是适应了当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0(5文心雕龙#明诗6)的文学创作时代要求而得以战胜玄言诗,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言诗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相对独立性,因而就显得/淡乎寡味0。山水诗的写作则不同,它因为要描摹山水,充分表现其形态、色泽之美,因而就需要有比喻、夸张、含蓄、骈偶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以把山水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形态和艳丽色彩生动、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样也就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发展。焦5谢康乐集题辞6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弃淳白之用,而任丹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0,就是说的他的诗善用色彩和巧用声律的文学特色。继谢灵运之后的谢月兆,从/永明体0的文学主张出发,更是注意诗歌语言的声律、对偶等方面,通过四声之辨析,浮声切响之交替,以/圆美流转如弹丸0的优美文学语言敷陈色彩、摹写音响,提高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时人们在山水诗的写作方面对于艺术形式相对独立性认识的深入,也反映了文学审美功能的发挥在当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学正沿着独立化进程不断趋向于自身的完善。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发展的嬗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文学不断走向自觉的自身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王爱君)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 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 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公元 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 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 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

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嵇康卒(生于 223年)。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 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挚虞作有《文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

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梳理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他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民族矛盾尖锐。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学术上受玄学、佛经、道教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魏晋时期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性色彩。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作家都在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在这个乱世中,文人一方面悲叹生命无常,一方面饮酒行乐,以期望享受人生,形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从曹操的《短歌行》到南朝江淹的《恨赋》,无不体现这一点。本文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写作内容、艺术特色。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写作内容;艺术特点; ●正文: (一)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它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其内容有四: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总体风格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清峻、通俗、骋词、华靡。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曹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三: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其主体风格是: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艺术特色是:乐府古题写时事,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视野宽广、风格悲凉慷慨;为四言诗注入新的生命; 曹丕 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二: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艺术特色是:语言婉转清丽;追求形式之美感;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曹植 其诗歌内容主要是: 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功业精神和报国信念,代表作《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代表作《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之作,代表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反映社会现实。2、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代表作《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代表作《美女篇》、《怨诗行》。艺术特色是:利用乐府形式广泛抒发感情,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转为以主抒情为主;用词华美而又形象生动,形成了“辞采华茂”的风格;讲究写作技巧;善于运用比喻; (二)正始诗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东、西、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操,丕、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桢、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

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废帝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渊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华而外,还有三(载、协、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岳、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琨和郭璞。其中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渊明。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论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姓名:张丽周班级:2010级历史学专业学号:20100301056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佛教初输人中国,以后汉为中心,约当西元第一、二世纪,这时期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并不大,只能说是外来的文化。第二期是瑰晋南北朝,约第三到第六世纪,佛教逐渐兴蛊起来,成为中区文化,这是承先启后的重要时代。第三期以唐朝(西元六—九到九〇七年)为中心,佛教大蛊,加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成为有力而创新的内区文化。那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呢?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佛教的传入 (一)佛教输人中国的原因 中国在佛教传人之前,文化发展已经相当发达。从传说中的五帚、尧、舜,直到夏商周三代,段墟甲骨、铜器、铁器的古物出土,都可以证明中国文化有相当自主而系统的承脉。昕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都充满了文化的优越感,汉朝又是声威远播的时代,佛教这个外来文化能整个融入中国,甚至影响住后千百年,发展出属于中国的佛教,实非偶然。 第一,佛教发源地的推动,印度高僧越山航海的传教热忱。其中,尤以印度摩揭陀国阿育王(西元前二六四年~二二七年),继承孔雀王朝的正统,更是佛教的保护者,派遣高僧分赴叙利亚、埃及、锡兰、西藏和印度全境,传播佛教,对后世影响深远。佛教也就随著高僧的脚步传遍西亚、中亚各国,最后来到了中国。 第二,交通的便利。古时交通和传播异常不便,后经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出使大夏,身历大宛、月氏、大夏、康居四国,甚至葱岭以西的奄蔡、安息、条支、黎轩、身毒五国,葱岭以东的乌孙、于阗、楼兰、车师五国。匈奴降伏后,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是西域五十余国,几乎无不与中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西交通也因此大开,较古昔更为便利。当时西域已经有许多佛教国家,张骞闻身毒国有浮图教,即为佛教。东汉明帝与和帚时,班超征服西域各国,更架起中西、中印之间的桥梁,文化交通更为方便。 第三,魏晋时代,五胡南移,元瑰入主北中国,北方胡族多信佛教,于是带进大批信佛的胡人,当时边境胡汉杂居,佛教便渐渐深入民间生活而成为正式的信仰。 第四,虽然中国本身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但在佛教输入时,儒学已混合了阴阳五行和谶讳之学,成为有宗教意味的学术,与民间追求神秘境界和超现实的心理相通。同时,汉代哲学也有宗教迷信的一面,讲趋吉避凶,当时的道教兴起,也讲吐纳守一,吃药飞升以廷寿命,混合了先秦方士的思想。佛教在这样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下传入中国,它所提出的人生观、因果关系,不生不减和极乐世界等思想,系统严密,仪式隆重,足以填补当时以谶讳、神秘为主的思想空虚。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佛法,只把它当成民间信仰,以为佛就是中国所谓的神或超人,将佛教夹杂在中国原有的信仰和思想文化中。(二)佛教的输人与流布佛教输入中国的时与地,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最早可能在周朝末年。例如《列子》说:“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说明周末已知西方有圣者。又如,《历代三宝记》引《朱士行经录》说:“秦王政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魏书》释老志也说:“按汉武帚元符中(西元前一世纪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臬兰,过居廷,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护其金人,帚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丈余,不祭祀,但烧香拜佛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帚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注一)汉明帚求法的故事更多,大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 、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 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 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 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 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古代诗 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 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 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 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 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 要是曹植和陆机。1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 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2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 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 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 1胡应麟,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277706.html, 魏晋时期佛语外来词汉化研究 作者:朱文琦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能够不断的引进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与发展自己。其中对汉语影响最大的当属魏晋时期佛教及其外来词的传入。 关键词魏晋时期佛教外来词汉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的东传过程中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强了汉语表达能力。这一时期汉语对佛语外来词的吸收,不仅从根本上对汉语的词汇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大量的佛语外来词被借译到汉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1 佛教外来词分类 随着佛教传入的外来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只见于佛教经典中,并未进入汉语词汇常用语而成为全民语言的佛经专用语。如荼毗、泥梨等词。 第二类是经过汉语改造后,今天依旧活跃于人们口语中的词汇。可分为两类: (1)一部分词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佛教词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舍利子、袈裟等。(2)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完全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很难找到佛教文化的影子,如“导师”:在佛教里他是指引导人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统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它进入全民语言后,是指指导学习或指示方向的人。 2 汉化的原因及途径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并深深影响汉人的心灵,是因为它迎合并依附于中国固有文化,进而与之合流,首先求得生存之所,然后又选择合适的契机发展自己,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需要与民众的心理需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经过翻译、使用和逐渐的汉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受佛教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ˉ。?±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ˉ。?±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佛教与南北朝赋

佛教与南北朝赋 侯立兵 内容提要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赋佛教南北朝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过程中不断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心理力量。佛教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西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南朝各代的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南朝佛教兴盛景象的生动写照。北朝除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其余历代帝王都较为扶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佛教对汉魏六朝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选取南北朝赋作为主要文本来论述佛教对赋体文学的浸染,而为了考镜源流,间或也论及南北朝前后的一些赋作,尤其是东晋和隋的赋作。 一佛教题材之渗入 (一)佛教题材的直接入题 佛教思想对赋体文学浸染的最为显著之体现莫过于相关题材的直接入赋,这一般从赋的题目即可判定。从现存文献来看,南北朝赋直接以佛教题材入题的作品有:梁武帝萧衍的《净业赋》①(《全梁文》卷一)、北魏李颙的《大乘赋》②(《全后魏文》卷二九)、陈江总的《修心赋》(《全隋文》卷十)。

作为梁朝的开国皇帝,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他还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萧衍以帝王之尊力倡佛教,使得佛教盛极一时,他在位期间把佛教几乎抬高到国教的地位。据何小莲《宗教与文化》记载,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人,仅建康就有大寺700余座,僧尼信众常有万人。梁武帝一生撰写了大量的佛教著述,其中就有以赋体写成的《净业赋》[1]。从赋题来看,此赋是以铺叙清净善业的修习为主旨的。“净业”乃是佛家之语,指清净之善业,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业因。《观无量寿经》一云:“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修净业,即净修,就是净业的修习,也就是清眼境、净心尘,明心见性的功夫。从赋的长序看,它在交代为赋缘起的同时,也表现了梁武帝向佛之心的极端虔诚,其中描写自己即位以后坚持素食的一段尤为感人: 及至南面,富有天下,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莫不毕至,方丈满前,百味盈俎,乃方食辍箸,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清,朝夕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啖鱼肉,虽自内行,不使外知。至于礼宴群臣,肴膳案常。菜食味习,体过黄羸,朝中班班,始有知者。谢胐、孔彦颖等,屡劝解素,乃是忠至,未达朕心。[2] 为了清除“杀害”和“欲恶”二障,梁武帝不仅“不啖鱼肉”,而且“亦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处四十余年,虔诚之心,可谓至极。赋的正文则着重阐发自己对于如何修净业的体悟。赋中首先铺叙人的各种欲望对趋向善道的障碍,所谓“至如意识攀缘,乱念无边。靡怀善想,皆起恶筌。如是六尘,同障善道”。赋家极力阐述了因果轮回思想:人类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追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情欲无节,患累无穷,在现世就会“殃国祸家,亡身绝祀”,而死后将会“轮回火宅,沉溺苦海”。在阐明净业障碍的基础上,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何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何兴盛 12291025 刘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兴盛时期。佛寺大量出现,信佛之人不断增加,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甚至一些儒生,都开始信佛。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大臣郭祖深上疏谓:僧尼十余万……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足可见当时佛教之兴盛,信佛人数之庞大。佛教为何兴盛?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自汉武帝大一统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统治者开始奢侈腐败,贪图享乐。这就导致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社会上土地兼并也日益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生活贫困。到了东汉末年,矛盾激化,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之后虽西晋短暂统一,但经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百姓生活依旧没有改变,社会依旧是动荡不安。一般说来,每逢社会混乱,各种思想就会自由传播弥漫。所以这就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 另一方面,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从南朝来看,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动下,佛法在南朝盛极一时。梁武帝身体力行,虔诚拜佛,他自己“日一蔬膳,过中不餐”并且“永断辛膳”1。他还诵经讲学,撰写文章。而在北方,统治者更加支持佛教发展。因为十六国中很多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有利于他们用来“糅化人心”。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 除却社会环境和统治者支持的客观因素外,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同样极为重要。 佛法主依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境界,主张“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更关注人的内心。这些就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统治阶级生活奢华糜烂,富甲天下,但物质的丰富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精神的空虚与恐惧,他们急需一种精神上的寄 1《全梁文》卷二十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