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日常生活中,偶尔会从电台广播或电视播映中听到或看到寻找拿错药病人的紧急启事,希望看到或听到启事后立即回医院换药,可见拿错药或吃错药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可以说多数发生在儿科,谁都知道小儿用药是相当不容易的事,需要十分谨慎,十分认真。小儿用药首先要确保安全。

大千世界药品林林种种多若牛毛,但并非均适合小儿应用,成人能吃的小儿未必能吃,更不用说成人药量不适儿童。选择药物当然要考虑疗效,在儿科却还得考虑能不能用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儿科用药不得不熟悉以下问题。

一、

用药与小儿生理特点小儿不能看成是缩小了的成人,他的器官结构和功能是处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与药物代谢戚戚相关的两个器官肝和肾,一司药物代谢,一司药物排出,功能均未成熟,尤其是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为突出。肝脏微粒酶在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细胞色素

P-450、细胞色素C还原酶,在新生儿、婴幼儿活性很低,药物进入体内后久久不能被分解代谢,如按成人给药方式给药就很容易蓄积中毒。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另一种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低,也会影响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灭活。新生儿肝酶不成熟引起药物中毒最典型不过的例子即是氯霉素引起的“灰婴综合症”。

氯霉素剂量过大(超过100mg/kg)、血浓度超过50μg/ml,新生婴儿就会出现血液循环虚脱、全身缺氧发钳、肤色苍灰、四肢厥冷和反应低下,重则夭折。另一些药物像地西潘(安定)、鲁米那和木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有蓄积危

险,必须慎用。小儿肾脏功能未成熟影响药物排泄,也是用药安全性必须考虑的问题。刚出生新生儿肾小球滤出率仅为成人的1/4,到一岁也只有3/4,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也不完善,药物排泄能力远不及成人,用药剂量、方式不妥,也比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甚或中毒。

典型例子莫过于氨基糖或类抗生素,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也有像曾被广泛推荐的小诺霉素等,较成人更易发生耳和肾毒性。可怜的是婴幼儿发生耳聋常不能及时发现,直到长大才发现为时已晚。因此,用此类药必须十分慎重,迫不得已才用之,切莫因贪毋须皮试而随意滥用。

二、

用药与小儿组织通透性小儿用药必须考虑组织的药物通透性,这里暂且不说孕母与胎儿之间胎盘药物转运,母亲乳汁将药物传递给乳儿,婴儿体内存在组织屏障的通透性也是值得重视的。首先要说的是血脑屏障。这种屏障存在于供应脑组织、脑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毛细血管壁,它具有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通过的功能。对药物也是如此,能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通过。此种屏障功能也是逐渐成熟和逐渐完善的。

在成人不易通过的药物,在小儿却能顺利通过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典型例子是婴儿使用甲氧氯普胺,即注射用的“灭吐灵”和口服的“胃复安”,是止吐药。一般说在成人和年长儿应用是安全的,但若用于婴儿,却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出现双眼上翻、颈项强直、头向后仰,身子直挺挺地反屈,状如反张的角弓,患儿欲哭不能,神情难以名状。另一类止泻药如苯乙哌啶,小儿腹泻若随意乱用,泻虽可止,腹却隆胀,更是因脑神经抑制,神虽安宁却会在静悄

悄中昏迷,随抑制呼吸而死亡。故此类止吐、止泻药是不能随意应用,尤其不宜用于婴幼儿。

苯乙哌啶更不宜用于4岁以下儿童。小儿皮肤柔嫩,粘膜薄弱,血管丰富,皮肤和粘膜用药极易吸收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长期、大面积使用皮质激素类外用药,久而久之会出现激素不良反应。由于鼻粘膜通透性强,临床上常用安乃近滴鼻达到使婴儿退热效果,避免肌注或口服,使用方便。然使用过度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另一事例是上世纪70年代广泛报告的小儿鼻眼净(纳夫唑啉)中毒。此外使用麻黄素滴鼻也不能掉以轻心。

三、

用药与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用药除了要考虑器官功能不成熟外,还须提醒的是小儿处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一些药物不良反应不发生在成人,却意外地发生于小儿身上。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除会发生与成人类似的不良反应外,还会抑制生长,长期使用就会长不高,成为矮个子。同时也会推迟青春期的到来。这类药物不良反应,也值得宣传推销营养补品和随便给孩补肾壮阳者戒。乱用含性激素和补肾壮阳药那孩子非得性早熟不可。

四、

用药与特殊病理状态以上均为正常儿的用药注意点,在一些病理状态下什么药能用,什么药不能用也是儿童用药安全性所必须考虑的。这种病理状态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以下几种只是比较常见或典型的。

(一)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时,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此时若有足够血清白蛋白能与其结合,可阻止胆红素进入脑组织。若使用大量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苯甲酸钠咖啡因、维生素K、安定、消炎痛、西地兰、红霉素、卡那霉素、氯丙嗪和肾上腺素等,会使血清未能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升高,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病——即核黄疸。

(二)

先天性红细胞b-磷酸脱氢酶缺乏有这种酶缺乏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严重溶血已为大家所熟悉。这类药物包括水杨酸制剂,如常的阿司匹林、维生素K、抗疟药、磺胺药、呋喃药、非那西丁、萘酚(樟脑球)、氯霉素、新生霉素等。

(三)

其它如新生儿、小婴儿由于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下,应用一些药物,如磺胺药、氯丙嗪、非那西丁等可以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小儿血脑屏障功能本来就差,在炎症时(如化脓性脑膜炎)更差,若盲目大量用青霉素,就有可能出现青霉素脑毒性,发生抽搐。故切不可以为青霉素除过敏反应外,不良反应轻而随意加大剂量,每次高达数百分,甚至上千万。

老年人用药要注意什么

进入老年,由于机体组织、器官、组织生理的必然日渐减退,其体内药物代谢有着自身的特点,最主要的莫过于肝、肾功能了。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老年人由于肝功能的减退,肝对药物的摄取代谢减弱,以致药物血中浓度相对升高。肾是药物最后的主要排泄器官,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的减退,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以致药物经肾排泄的速度减缓和排出量的减少。肝肾功能的减退,最终可使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产生不同程度的延长,如自肾脏排泄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延长至正常的2倍之上。而且由于老年人血浆蛋白的相对减少,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下降,以致药物在血中的游离浓度上升。

这些复合因素最终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药效的增强和维持时间的延长,导致药物反应强烈,最终可产生毒副作用。尤其是那些存在不同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比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性肾病、营养不良的低蛋白血症等等,此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也就理所当然显得更为严峻,甚至足以致命。有资料表明,70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是青年的7倍之多,甚至更为严重,必须引起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

因此,老年人用药,即使在一般情况下,都可能潜在毒副作用的发生,在存在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尤应加倍警惕。

鉴于上述机体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用药剂量绝不应套搬一般成人剂量,应当适当减量,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甚至可以半量或更少一些,必要时还应结合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尤其是对那些作用强烈、反应大、安全范围小的药物,更应小心谨慎,比如氨茶碱、强心苷类药物等,条件允许时,最好对之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以为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可靠的直接依据。

此外,老年人用药,应尽量选用肝、肾功能损害少的药物,在应用有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时,比如抗结核治疗药利福平、雷米封、链霉素,以及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必须适当减量,并做到肝、肾功能的动态监测,

一旦发生毒副作用,应尽早减量或停药。还应清醒认识到,老年人用药,即使剂量被认为合理,也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由于老年人机体内环境的脆弱而易受干扰,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来得敏感,甚至快而剧烈,比如利尿剂的应用,易造成水、电解质的紊乱,产生低血钾症,从而易致强心苷类药如地高辛产生毒性反应,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伴有肺功能不全造成体内缺氧时;

血管扩张药的应用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易引起神经、精神症状;血压、血糖易于被动,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易引起低血压、低血糖反应;利尿药氢氯噻嗪类易加重糖尿病;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等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抗胆碱能药如解除胃肠道痉挛疾病的阿托品,解除气道痉挛的溴化异丙托品等,加重前列腺增生症状,易引起尿潴留,以及大便秘结、青光眼发作或加重等。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的个体化比一般人群显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应动态观察调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合理剂量”。

老年人免疫功能已逐渐下降,因此尤应小心加以呵护,对可致免疫功能以致以及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应做到用药指征严格,剂量合理,全程监测,避免过度治疗,还应当配合免疫增强药物的应用。

老年人由于多系统、多病种慢性疾病共同为患多见,常需联合用药治疗,因此药物的相互作用以致产生的毒副作用尤为突出与多见,同时,由于某一病症的用药加重另一病症亦屡有发生。比如抗感染药物的大环内酯类药红霉素,其可抑制茶碱的肝内代谢而使茶碱血中浓度上升达40%;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因抑制肝脏对茶碱的清除,可使茶碱血药浓度较正常升高2-3倍。

显然它们易导致茶碱的毒性反应发生。而老年人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则可加重老年人已存在的睡眠呼吸暂停,亦可加重老年人已潜在的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使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止血药垂体后叶素,常用于治疗老年人的支气管扩张症或肺结核所致的咯血,却可加重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老年病患。因

此老年人用药,熟悉药物的相互副作用和药物自身的副作用,以防用药副作用的发生,同样重要,应铭记心中。

老年人由于感染的机会多,感染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而令老年人应用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常带来了细菌的耐药和造成二重感染(药物敏感的病原体受抑后,不敏感的病原体大量繁殖而致病),以致形成难治性的局面。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

还需指出,老年人独有情钟的重要,也并非绝无毒副作用。关木通等已被确认为有肾损害的毒副作用,因此做到合理应用中药也是不言而喻的,清代名医王清任有言道:“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就是对我们应用中药的最好告诫。

老年人由于对药物毒副反应的自身敏感性下降,而且药物的毒副反应与其某些身体疾病的症状可能相互重叠,以致不易观察发现而易于忽略,因此家人应协助细心观察,疑及药物副作用时应及时就医。至于医者,心中警钟常鸣、义不容辞,如此才能把老年人用药的毒副作用,发现于微细之中,初起之时,做到防微杜渐。

最后提个醒:老年人用药,可不能不服“老”;心中有“老”,用药法宝。

关于过敏体质的用药问题

药物的过敏反应具有普遍的多发性,我国相关资料显示高达3?-8%。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上市,药物的过敏反应必然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警钟长鸣,防犯未然。

药物的过敏反应与过敏体质相关。过敏体质的药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二方面。其一表现为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这为家族遗传因素所决定,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家族人群,一旦应用磺胺呋喃类,奎宁类药时,便可致体内红细胞崩解而造成渗血现象的产生;其二表现为对药物本身过敏,此为主要常

见的药抗过敏的表现形式。这种药物过敏一般发生在多次应用同一种药物后,绝少首次应用发生。

这是因为此类药物过敏,首先需要一个致敏的前过程,即第一次接触过敏药物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此后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抗原时,才导致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产生免疫变态反应。因此首次的药物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约需一周左右。当再次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则无潜伏期可言。此外药物的过敏反应往往还存在高敏感性,表现为极少的剂量,即可启动过敏的发生,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即使闻及青霉素的气味或于青霉素的皮试过程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对此我们必须小心提防,不可掉以轻心,以致“大意失荆州”。因为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轻可重,轻则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流清鼻涕、打喷嚏、哮喘发作,重则可致全身皮肤、粘膜剥脱、急性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和致人于死地。

应该说,药物过敏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我们对之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为此我们必须共同参与,一丝不苟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首先,过敏体质者到医院就诊时,应将自己家族及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全面的告知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把相关的资料完整清晰地记录于病历资料档案的药物过敏史栏内,作为过敏体质者必须对此一病历资料档案完整保存好,以便为今后的治疗用药,提供根据,从而避免过敏药物的再度使用。

其次是应严格遵守药物皮试的使用规定,用前严格做好皮试,切莫越过雷池半步,敷衍了事。皮试期间,应配合做好认真的按时观察,医务人员应充分做好药物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即使皮试显示阴性结果,在药物应用后,仍需遵医护人员的意见,按规定时间作必要的留观,以进一步避免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因为皮试有时尚可存在难以预料的假阴性反应。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口服药,需作皮试仍应不厌其烦做好皮试,最常见的莫过于口服青霉素类药了,事前亦应进行青霉素皮试,呈阴性反应才可口服。

这里还应指出,药物的过敏反应还与药物的化学性质改变相关,这种改变所带来新的杂质可与药物的原半抗原分子结合成全抗原分子,使原来不过敏的药物因其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引起过敏反应。很明显,赋形剂、矫味剂等的添加,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致敏性。因此同一药物某批号不过敏,不意味着不同批号绝对不过敏,而不同生产单位由于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赋形剂、矫味剂的增添,致使同一药物从原不过敏而产生过敏反应也不足为奇。因此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青霉素应用前,均应重新做好青霉素皮试足可理解,绝不能高挂“免试牌”,停用青霉素72小时以上者,重新做青霉素皮试,铁定跟你没商量。青霉素可经乳汁分泌排出,引致婴儿过敏,对此不可不知,更不可不防!

再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凡属过敏体质者,均有较高的药物过敏反应倾向,即使是抗过敏药也并非百分百的例外,这绝非草木皆兵。过敏体质的人群其药物过敏还存在交叉反应,即对某一药物过敏,往往亦可能对此一药物的同类其它药产生相似的过敏反应,这是因为同类药物有着共同的过敏决定族结构的存在,比如对磺胺嘧啶过敏,就很有可能对其它磺胺类药物过敏,对某一种青霉素过敏,就会对其它种类的青霉素过敏,就可能会对头孢菌素类过敏。因此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参考相关的药物过敏史,尽量避免同类药物的使用,以杜绝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鉴于过敏体质对药物反应存在高敏感性,凡应用新药时,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观察进行,即使是非处方用药及中药,亦应如此,可不得“我行我素”,否则造成药物过敏,那可真是“吃黄连,自讨苦”!当然万全之策,对于过敏体质者那就是,不该出手时不出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应用。

最后,还应了解,药物的应用途径对药物的过敏反应程度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别的。一般静脉与肌注应用,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最快最重,口服时则相对为慢为轻。因此,对于过敏体质者,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先考虑口服用药。

给过敏体质者提醒是:用药方方面面,三思而后行,才能保障你的健康之躯,肩负人生重任!

警惕药品对肾的不良作用

肾脏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0.4%,但其血液供应却比其他任何器官都多,几乎占心搏量的1/4.也就是说每100克肾组织每分钟流过的血液总量竟达300~400毫升,故血液中的毒物对肾脏的影响甚大,同时,各类毒物随血液到肾小球,经滤过后在肾小管内浓缩、排泄、代谢,也容易造成肾小管及肾间质的损害。此外,肾脏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很大,特别是肾小球,故接触有毒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机会也多。大多数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须经肾脏排泄,如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造成肾脏功能损伤,甚至发生尿毒症。对于肾功能已受损伤的患者,应按肾功能减退的情况,相应地减少用量,以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血中积蓄致中毒。可能会导致肾脏损害的药品有:抗菌素类药物中的新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以及某些先锋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有些药品虽然本身没有肾毒性,但因为病人对这些药物过敏,也可引起肾损害。

如:新青霉素可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少尿及肾功能减退等。近年来,各种特殊的检查逐渐普及,但是某些检查需要的药品对肾脏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冠状动脉造影、静脉肾盂造影所用的含碘的造影剂就对肾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使肾内红细胞变性,出现凝集形象,进一步加重肾血流减少可能会造成肾小管的急性坏死。还有常用的感冒药、止痛片,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可阻止肾小管细胞的酶的活性,发生直接的肾小管毒性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肾组织的过敏反应。

传统观念认为中草药安全无毒、无副作用,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防己具有强的肾毒性,而且在停药以后仍然具有“细胞浆毒性”的特点,使肾脏病变继续发展。有些中药含有重金属,如朱砂即含有汞,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肾脏损伤。因此,应避免大量或长期使用含有木通或朱砂的中药制剂如龙胆泻肝汤(丸)、安宫牛黄丸等中药。

药物的肾脏损害有以下这些特点:

老年人肾毒性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肾单位数量减少,并有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浓缩、酸化的功能本身已经减退;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易发生;在出现失水、休克、过度利尿、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的基础上易出现。因此,“是药三分毒”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由于肾脏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殊性,特别容易受药物的毒性损害,如果肾实质已有病损,则更应该十分注意保护肾脏的功能,切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信任江湖医生的吹嘘,以致肾功能受到不应有的损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