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中药制药技术

(二)专业代码 590208

二、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基本学制与学历

(一)学制:全日制3年

(二)学历:专科

四、就业面向

表1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方针以及本行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通过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素质良好,具有药物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营销管理等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适应中医药卫生事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3)具有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具有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习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职业素养,专业思想牢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6)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能达到规定的标准;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2. 知识

(1)具有本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的中医药学基础、医学基础、化学、植物学等相关知识和人文知识。

(2)掌握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知识。

(3)熟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关键因素。

(4)具有本专业所需的中药生产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知识;

(5)具有中药制剂制备工艺与质量分析的理论知识;

(6)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中药学服务与指导知识;

(7)具有《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3. 能力

(1)能熟练掌握基础化学实验、中药鉴定、质量检测、中药制剂制备等实践操作技能;

(2)具有常规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的能力和常用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能力;

(3)能利用本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岗位的基本技术问题;

(4)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生产设备的结构、使用和日常维护。

(5)具有中药学服务与指导能力;

(6)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本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7)具有获取及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

由5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能力拓展课。

七、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544学时,34.0学分)

1.《军事课之军事技能》(112学时,

2.0学分)

2.《军事课之军事理论》(36学时,2.0学分)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课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6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新,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由来和前景,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3.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大学生应具有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法纪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基本法律制度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制度。

5.《形势与政策》(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二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在其指导下根据我国特有国情而制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对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对于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和民族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

6.《计算机应用基础》(68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和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以适应现代医疗单位对医护人员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要求,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等。

7.《体育与健康》(108学时,6.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努力增进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给学生以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指导他们实践锻炼。同时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落实。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田径(跑、跳、投)、球类(篮球、排球、兵乓球、羽毛球)、形体健美操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等。通过徒手、把杆、垫上、器械等多种形式的形体素质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正确训练方法及形体美基本动作标准,准确完成成套健美操、小舞蹈。

8.《大学生心理健康》(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内容组织依据,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述,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点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能力,并有助于他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形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认识与识别心理导常现象;大学生普通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等内容。

9.《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就业观;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内在素养和品质,从而有效安排大学生活,合理规划未来发展。

本课程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认识社会、人职匹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

10.《创新与创业教育》(34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熟悉创业环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等,特别要掌握创业项目选择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制订合理创业目标;能够运用创业技巧完成创业项目的选择;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合理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做好创业准备。

11.《大学英语》(48学时,3.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实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以阅读和听说为主,进一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词汇和语言技能。

12.《大学美育》(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专业基础课(594学时,35.5学分)

1.《无机化学》(48学时,3.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无机化学的知识如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内容包括常用的无机药物的基本特征、结构特征、性质及作用,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其应用,常见电解质溶液酸性、碱性产生的原因,熟悉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和质子理论等内容。

2.《中医学基础》(64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中医诊断学系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八纲辨证、气血律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间实践有目的地训练诊法和辨证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打好基础。

3.《人体解剖生理学》(64学时,

4.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生命活动的过程、机制、意义及人体内外环境改变对其影响,从而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康复和保健、延长人类寿命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必需、够用”和实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及技能,为后续基础课程、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中药学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病原生物与免疫学》(38学时,2.5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病源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三大部分。

5.《医古文》(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6.《分析化学》(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掌握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天平及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常用化学试剂的配制、标定及有关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位法及层析法的基本操作,熟悉分析计算依据和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算有关计算公式,了解常见无机离子的鉴定方法,能正确使用相关分析方法及仪器进行物质含量测定等。

7.《中药与方剂学》(72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熟悉历代本草代表作及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与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掌

握150种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及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熟悉9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60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10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加减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的能力。

8.《药用植物学》(72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特征,掌握药用植物的重点科和代表植物特征,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辨别药用植物的各种组织及后含物特征,能利用药用植物的基本知识辨析200种常用药用植物,具备熟练制作临时标本片的能力,能利用检索表对常见植物进行检索,能制作药用植物蜡叶标本。

9.《有机化学》(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官能团,了解由于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而引起的各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各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在医药中的用途,掌握有机化学常规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有机药物典型官能团基本反应的实验室操作。

本课程内容包括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

10.《中药药理学》(48学时,3.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及代表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学基础、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熟悉中药配伍、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药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技能及其他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

11.《药事管理与法规》(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药品管理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要点,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初步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16学时,1.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入库验收、储存、在库养护、出库复核等方

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易变质中药储存与养护要点,能够根据中药入库验收、在库储存与养护、出库复核等过程的相关要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自觉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用药合法权益。

13.《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技术》(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本课程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以药品生产管理环节的具体工作项目模块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熟悉管理规范要点及管理技能,使教学更加贴近于药品生产管理工作实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树立全面控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管理为质量服务,运用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和准则来指导和管理生产和质量,具有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工作,适合各类药品生产企业,能从事药品生产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核心课(478学时,28.0学分)

1.《中药鉴定技术》(90学时,5.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目的、依据、方法等基础知识,掌握中药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的必需理论知识,了解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制、贮藏等基本知识,掌握30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定技术及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鉴定和研究中药品种和质量的基本操作技能。

2.《中药化学》(72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常用中药提取方法及分析鉴别方法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中药中各种不同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加深对理论课所讲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中药制剂技术》(90学时,5.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中药常见剂型的生产技术,能对中药制剂生产设备进行规范操作及进行一般维护与保养,能对中间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4.《中药制药设备》(36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所需掌握的中药制药设备的必备知识,熟悉制剂生产中常用的制药设备以及 GMP 对制药设备的要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药品生产企业对制药设

备人才的需求。

5.《中药炮制技术》(64学时,4.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常用炮制方法、常用辅料及其应用要点等理论知识,熟悉常用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规格、炮制作用及炮制研究等,掌握常用炮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技能。

6.《中药制剂检测技术》(48学时,3.0学分)

教学要求: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检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药品标准独立进行中药制剂检验操作,有效控制药品质量;同时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从而胜任中药制剂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工作。

7.《药用植物识别技术》( 18学时,1.0学分)

教学要求:在学习《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认采实训,使学生能尽快识别常用的药用植物品种约200种。

(四)专业方向课(60学时,4.0学分)

1.中药制剂综合实训(30学时,

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中药制剂生产的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中药剂型所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维护和保养,掌握GMP及实施规范在中药制剂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对中药剂型和制剂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控制、辅料的应用等进一步加深认识;通过中药制剂检测的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专项检验、中药制剂的综合检验,并针对常用中药制剂型对代表性品种进行综合检验实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中药学综合技能实训(30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中药调剂和中药鉴定的实训,要求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具备准确、快速鉴定中药的能力,以及中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各环节应具备的技能,使学生具备高级中药调剂员的能力;通过药店零售的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药品调剂、用药指导、出入库管理、药品保养等日常药店零售工作。

(五)能力拓展课(152学时,9.0学分)

1.《医学英语》(36学时,

2.0学分)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医药专业英语词汇,为有出国就业或

国内涉外医院工作意向的学生学习和运用医药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2.《医药伦理学》(18学时,1.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和熟悉医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卫生管理的实践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以便培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和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3.《医患沟通》(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本课程通过把医学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实践密切融和,以达到内化新情感、总结新经验、升华新理论,更好的培养医患沟通的实践能力。

4.《文献检索》(18学时,1.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5.《中药药膳学》(16学时,1.0学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 研究中医药膳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学习了解常用药药膳原料及常用中医药膳配方等实用性知识。

6.《药品市场营销技术》(32学时,2.0学分)

教学要求:该门课程在研究市场营销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药品市场营销的特点,总结医药市场营销的规律、为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营销工作所必须的营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八、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一)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表4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周数分配表

(二)教学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表及说明见附件。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设专业带头人3名、专业骨干教师6名。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53%,具有行业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的达40%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达63%以上,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30%以上。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多名,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跟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以上。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2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历。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

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跟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与本专业所开设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购置必要的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800万元,并且根据学校五年规划

本专业招生总数,生均不少于0.5万元。

2.实习、见习

有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训和毕业实习医院(二甲以上),均签订有协议,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并建立专门机构(实习办公室)管理实习,最后一年,实习办安排学生在药厂、医院药剂科等技术岗位实习,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

(三)教学资源

已建成中药学网络课程平,建立了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制定各门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了实训指导及制定各门课程试题库、习题库的建设等。

(四)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师根据高职教育和行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模拟药房、药品营销一体化实训室、精密仪器室、中药制剂实训中心、医院、药厂、医药公司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在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技术比拼、仿真技能训练、情景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已形成明显特色的教学方法有:(1)项目教学法: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相关知识→学生查阅

资料→完成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实施方案并进行考核→整理记录和完成实训报告→综合考核和评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2)仿真技能训练:即主要专业课在模拟药房、药品营销一体化实训室、精密仪器室、中药制剂实训中心等仿真实训室中进行,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教、学、做”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3)小组技术比拼法:有些教学内容如药品分类陈列,模拟药房设计等采用小组技术比拼法进行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材料准备、陈列摆放,小组解说,老师点评,得出比拼结果。通过比拼加强了团队协作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职业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景教学法:部分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行业企业专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听边实操,使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专题讲座及授课:邀请行业一线人员,对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新进展、职业素养培养等问题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教学评价

1.课程考核:将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形成性考核,占科目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学习态度、平时理论和技能考核等;二是终结性考核,占科目总成绩的60%,包括:期末理论考核、期末技能考核。

2.实习考核:以实习单位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实习中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团结协作、人际沟通能力等。

3.评价: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教学秩序良好。通过巡课、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活动,采取学生、同行、督导小组三层次评教,形成了科学的评教运行机制。

(六)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为课程改革、教与学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1.成立由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整体教育教学指导。

2.教学管理工作应在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下,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资源,体现专业特点,保证“教学做”三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为实现学生的早接触实际工作、多接触实际工作,应合理安排课程,调配教师,组织与管理好教学,提高校内实训室课内外的使用效率,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协调合作,完成见习、实习计划。

3.聘请中级以上职称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共同保证本标准的实施质量。

4.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教科研体系,设立教学督导与教研管理机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十、毕业实习(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

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备就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经历。实习中应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时间分配

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共40周。其中跟岗实习16周,顶岗实习24周。

表6 实习科室与时间安排

以上可以根据就业岗位调整。

(二)实习要求

因卫生行业的特殊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形式是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并存。实习计划、大纲和要求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编制,学校聘请实习单位中具中级或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带教,学校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看望学生,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与单位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及时调整实习安排,以提高实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

(三)出科考核

学生在各科实习将结束之前,其所在实习科室应对所培养的对象进行及时的考核,以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评估本科室带教的质量。

1.考核组织。由科室主任和带教老师共同组成一个考核小组,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2.考核方法。各科室实习结束时,学生应进行自我总结,科室应对学生进行业务考核。考核可采用实际操作,口、笔试等方式进行。评分时可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无菌观念,操作程序是否正确及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对学生的思想作风、工作表现、业务能力作出鉴定,记入学生实习鉴定表。实习全部结束后,由医院科教科进行总鉴定。各科室及医院鉴定,由医院汇总密封后,交实习组组长带回学校实习就业处。

3.等级标准。对实习生评定综合操作技术、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组织纪律考勤等方面,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十一、毕业标准

1.修满本专业规定的学分,完成了规定的教学环节,符合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及学院对大专学历管理的要求,授予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学历证书。

2.学分计算方法:每学科每18学时计1学分,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每1周计30学时,计1学分。毕业实习一学年安排40周实习,一周1学分,共4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97.5学分,选修课9.0学分,入学教育1学分,教学见习1学分,毕业教育1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附件:教学进程表及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