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引言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于 1776 年的经典经济学巨着,在经济学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有着“西方经济学圣经”之称,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全书共分为五卷。《国富论》首先肯定了劳动价值论,进而论述了社会分工可以极大增进劳动生产力,再因社会分工而引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构成可分为工资、地租和利润,完整阐述了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国富论》第一卷共 11 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社会劳动力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二卷共 5 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三卷共 4 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原因。

第四卷共 9 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五卷共 3 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主要涉及分配等理论,并且还着重分析了赤字和国债,论述了经济学中的财政问题.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编着《资本论》时也多方借鉴了其中的理论精华,该书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国富论》在批判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并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完善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国富论》涉及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书中以叙述加实例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深入浅出的论述,笔者主要分析探讨了一些与我国当前国情息息相关并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重要理论。

1. 1 《国富论》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批判继承

《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都有专门的论述,并且在批判继承中论述了自己的一系列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最重要经济思想是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亚当·斯密总体

上对重商主义是反对的,他认为还是生产劳动、分工的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

重农学派是产生于 18 世纪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

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在各经济部门中,重农主义者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

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

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间地点,二者都是不生产的。亚当·斯密认为,重农主义虽然

肯定生产劳动的意义,把经济发展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但其理论体系还是片面的。

由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把古典经济学提高

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 2 《国富论》中有关经济发展的论述

1. 2. 1 关于分工的论述

《国富论》在开始的第一卷第一章的题目就是论分工,并且贯穿整部《国富论》全书都体现了社会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改善的重要作用。书中开始就阐述了劳动生产力的最

大进步,以及应用劳动生产力和技巧、熟练度、判断力等方面的展现都来源于分工,充分说明了分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特别还通过制作别针举例说明了分工对于生产力有千百倍的提升.

《国富论》全书有关生产力的发展都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由此再论述到技术进步、产出分配以及财富积累等,可以说对社会生产分工的分析阐述是整部《国富论》的理论源泉。

1. 2. 2 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

《国富论》在第一卷第一章的题目是论分工,但是整篇论述分工的基础是劳动,亚当·斯密明确了是关于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全

书中亚当·斯密一直提倡和强调劳动,认为劳动是产生社会财富的根本原因。《国富论》

第一卷第五章还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其中论述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即,要看他能够购买多

少劳动。

一个人占有某种货物自己不消费而用以交换他物,那么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国富论》进一步在第二卷第三章论述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问题。书中认为,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每年的产出都是生产性劳动工作的结果。非生产

性劳动有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会对未来的产出提供帮助,所以对于发展经济生产性劳动具有决定性地位。同时,《国富论》还明确了积累的重要性,阐明生产是经济发展

的来源,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

1. 2. 3 关于发挥比较优势的论述

《国富论》在第一卷第三章论述分工的限制条件时,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的思想,对于其后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章中,亚当·斯密提出由于交换的力量产生了社

会生产的分工,分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分工中对于劳动或者说工作的选择如何进行。接下来,亚当·斯密阐述了对于产业或工作的选择是根据自身

的有利条件进行的,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人群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进行生产,例如水运的便利会促使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优先发展。

笔者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但是在《国

富论》中以论述或实例的方式多次阐述了从事生产的人群会根据客观的有利条件来进行生产活动以取得更大更多的劳动成果。

1. 2. 4 关于自由经济的论述

《国富论》在第四卷论述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时,通过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应该实行自由经济的主张。亚当·斯密认为对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

合理的,是既不利于贸易自由又有损于关税收入,应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发挥各方最大的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富论》第一卷第十章第二节也提出了阻碍劳动在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通的规定,同样会阻碍资本的自由流通,对于劳动和资本的这种阻挠是错误的政策,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1. 2. 5 关于产业的论述

《国富论》在第一卷第十章第二节中提出了有关产业的论述。书中认为,城市产业

要比乡村产业有利,城市产业主要是贸易与制造业,乡村产业是生产初级产品的行业,城市产业的报酬优于乡村产业,资本和劳动自然会离开乡村而涌向城市。

《国富论》在第三卷第三章提出,从来不会有任何大国没有自己的制造业,即使有这样的大国也不可能存在很久。同时,由于市场的发展,一种需求从刚开始由国外引入到

变得十分巨大时,本国将设立同类的制造业生产这类产品。总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

是穷国还是富国,都有自身的制造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1. 2. 6 关于竞争的论述

《国富论》在第二卷第二章阐述货币的作用时,说明了竞争的重要性。文中举例,

多家银行林立的局面,使得各家银行都必须更为慎重地经营,为了提防竞争者的恶意挤兑,每一家银行都不敢让纸钞发行数量相对于库存现金超过某一适当比例。这样,通过竞争

使每一家银行的纸钞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还减少了纸钞发行量。因此,银行数量的

增加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大众的安全,这都是竞争的功效。最后亚当·斯密总结道,任何一种行业或者任何一种劳动部门,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的,那么竞争越是自由并且越是普遍,对大众就越是有利。

总之,《国富论》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巨着,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意义的经济发展理论,虽然其中很多没有以理论论断的方式明确阐明,但是通过相关的描述和例证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内在的深刻经济思想。

2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涵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富论》中有关经济发展的论述十分深刻,有着重要的思想内涵,契合了当今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可以说是许多理论思想的源泉。

2. 1 分工理论

分工理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贯穿了《国富论》全书,并对以后的经济学说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书中,亚当·斯密对分工的分类、

起因及发展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重要的是提出了分工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对

劳动进行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技能,节约劳动时间,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专业机器的发明,最终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水平得以飞速发展。

2. 2 劳动价值论

虽然《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的标题就是“论分工”,以后各章节的标题也没有与劳动价值有关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国富论》中重要的经济理论。《国富论》中有关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思想贯穿了整部着作,多次提到与劳动相关的论述,明确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国富论》虽然没有明确像《资

本论》那样以大量篇幅进行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其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这为以后的经济学说包括《资本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2. 3 比较优势理论

《国富论》有关发挥比较优势的论述,对于以后形成系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特长参与世界分工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参与贸易的各经济体利用自身特长,生产各自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这样各方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

2. 4 “看不见的手”理论

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理论一直成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笔者认为,把“看不见的手”理论作为亚当·斯密的重要理论,就是因其系统地阐述了自由经济的思想,提倡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对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市场和政府,应该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还是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 5 产业理论

《国富论》中对于产业理论的论述还是囿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的,但是对于现今来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产业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了。经

过长期的发展,现代产业理论认为,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是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理性的

经济行为都是逐利的,随着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状态,更发达的经济水平要有更高级的产业和更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且,随着由产业变化促进

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生更先进的产业和产业结构,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 6 竞争理论

竞争就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经济利益通过市场展开利益争夺的行为,竞争是一种外部强制力,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整个社会得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竞争又是一

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虽然对于个别的参与者是残酷的,但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竞争体现了商品中的价值规律,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消除不公

平而使得全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所以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3 《国富论》中经济发展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富论》虽然成书于 18 世纪 70 年代,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方式与当今大不

相同,但是书中的经济理论及其蕴含的经济思想对于现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把书中阐述的理论与我国当今实际相结合,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3. 1 按劳分配为主及发展实体经济

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其中的内涵就充分肯定了劳动的重要性。现在我国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求按照市场

经济规律来配置经济资源,按照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经济成果。按劳分配为主体,

资本、技术及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完全诠释了劳动价值论的真谛。

只有承认和尊重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是财富产生的源泉,才能鼓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劳动,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使我国早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富论》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还阐述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问题,结合当

前的生产力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联系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发展实体经济。如今,国际上经济形势十分不稳定,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欧洲的主权国家债务

危机,进而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放缓,都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不足,虚拟经济过热,全世界经济完全走上健康之路任重而道远。要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切实发展好实体经济

是关键。扎实发展第一产业,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

国家安全的基础,发展的命脉。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用高新技术武装以信息技术为特征

的现代工业,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重视发展第三

产业,对于三次产业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充分认识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和重要性,使第三产业更加合理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于虚拟经济要合理利用,适当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过于杠杆化,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发展,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

3. 2 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国富论》中分工理论等重要思想还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要合理分工,并且要做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工作。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三次产业理论,我国要重点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投入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的状况。同时,就产业发展高度

化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各个产业上优先发展龙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新型主导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我国的当前实际状况,必须要

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彻底摒除过去那种“三高两低”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此,推动经济发展,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合理调节供求平衡,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3. 3 发展市场经济体系《国富论》中关于自由经济的理论

对于我国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抛开过去的所有制之争,彻底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来办事。关于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的关系,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当前科学合理

的做法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弥补市场失灵问题,发挥公共财政应有的功效。在此基础上发展科学合理的市场经济体系。

对于劳动力市场,要充分认识劳动力是一种基本的经济资源,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质,通过市场来合理确定劳动力的价格,确保人力资源自由合理流动。对于资本市场,要建

立健全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债券、股票、保险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市场体系,特别要推动利率及汇率市场化,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真正成为世界性经济强国。对于土地

市场,目前要坚守 18 亿亩红线,防止一放就乱的经验教训,进而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科

学有效的土地制度,合理发展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住房供给。

总之,构建各种要素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目的还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政府只是应该合理调控,自由经济本身有“看不

见的手”来合理引导,过度干预必然适得其反。

3.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国富论》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政策以及国家制度等问题,虽然情况与我国现今大相径庭,并不适用,但还是启示我们要考虑相关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把制度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第四基石,更要我们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重。我国经历了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同

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善,产权制度,国有经济,分配环节等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甚至有时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广泛吸收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国富论》中的论述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给我们指出了思路和方向,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必须要坚定不移同步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4 结论

《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理论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虽然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富论》中的经典经济理论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现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

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体经济,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与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都应该认真读一读《国富论》,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

参考文献:

[1]胡怀国。《国富论》导读[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赵海波。《国富论》导读[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亚当·斯密。国富论[M]. 谢宗林,李华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柯亨。亚当·斯密与《国富论》[M]. 王丹华,徐敏,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逝于1778年逝世于法国埃默农维尔,被葬在当地白杨岛。1794年他的灵柩被送往巴黎,与伏尔泰长眠于此。生前的卢梭受尽世人的责难与辱骂,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死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缅怀。作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他的教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褶褶生辉,对后来的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以及杜威等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先倡导儿童要被当成儿童来看待,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等,向当时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爱弥儿》遭到了议会的否认并予以烧毁,但是落后的体制抑制不住真理传播,他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新的儿童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爱弥儿》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传诵,激起各地对儿童极其教育问题的兴趣。他开启了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直到今天,儿童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儿童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和保障儿童的权利。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儿童角度出发教育儿童等。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呼吁人们重视婴幼儿的教养,尊重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让儿童能够自由

自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是不科学的,这主要是受作者个人认识的影响和整个时代的约束。其中,在挑选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首要的条件便是要身强体壮,“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到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只有身体强壮的孩子才能够进行精神活动,才能够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他也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穷人不需要接受大自然以外的任何教育,“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穷人的教育直接被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体反应和形成的习惯所代替。由于他的写作特点,卢梭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架构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其他教育家相比缺乏规范性,这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宏观上给我们以思想启蒙,在实际与孩子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1.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发挥幼儿在自身发展的主体作用。对孩子的过渡约束是对他们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太约束孩子,

亚当斯密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主要作品

国富论读书心得3篇

国富论读书心得3篇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国富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国富论读书心得范文1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

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

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易宪容)

!" 国际经济评论"##$%&’( ")*+,-./012+3"###456278.*+96.21:8.;<=>/-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龚湘姣仲英书院党总支 这个暑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党支部给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推荐了几本经典书籍,我们大三学生的是由英国作家亚当?斯密着就的《国富论》。 刚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顺手翻了几页,发现其内容与结构脉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清晰易懂,极为深刻的议论分析随处可见,而且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有很多,虽然我的辅修是金融,但除了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之外,其余部分的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对我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读懂它决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决定先去探究一下作者着书的背景以及书出版的意义与影响,这对我接下来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那么,我先就我探究的成果来说一说。 作者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那个时候,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产业资本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重商主义依旧根深蒂固,产业资本发展深受其害。而《国富论》的主题,即“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并不像我刚开始以为的那样,此书仅是简单提出让国家富强起来的意义与方法。此书的主题同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相关,他认为:“作为政治家或

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他有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种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足以施行公务的收入。其宗旨在于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他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民富国富皆重要,或者更大胆地说,民富重于国富。君主一般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财富,甚者敛民财而饱其库,损民利而扩其势,然而亚当?斯密将人民和君主一并纳入致富的范围,将实现国民富强定义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在那个年代可谓是极其难得了。他所指的人民,应该主要是当时那些随着工场手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企业家,也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亚当?斯密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极长的时间撰写《国富论》,原稿出来后他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国富论》的理论和内容。直到1776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富论》才惊艳登场,此时离他当初在法国“为了消磨时光”着手撰写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亚当?斯密那追求完美和卓越的风格以及严谨求实的精神真真让人惊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国富论》问世之时,正值中国清乾隆年间,“康乾盛世”之际,而亚当?斯密在书中亦多次提及中国,他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封建王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富裕而停滞的国度,以农业立国,对外贸易从不发达,但是很富裕。在《国富论》中是这样说的:“……按照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成长中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本,首先应该投入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这种顺序是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捧起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细细品读,源于温总理在五次讲话中提到此书,心中充满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读完《道德情操论》,感到这一部伦理著作,不是围绕“是非善恶”展开,更象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教师,一名公务员,在《道德情操论》学习过程中,更加坚信了我们到底信仰为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道德情操的座右铭,我们要把它镌刻在心里,落实在我们为工作实践的行动中。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是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更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读大师的名著,犹如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和只通过一次

谈话,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样,只读大师的一部著作,对大师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会误解大师的本意。对于亚当斯密,我们不仅要读他的《国富论》,更要拜读他的《道德情操论》。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不同。正如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不读《国富论》我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名“人师”,不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去与学生深入的沟通;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而我们人民教师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教育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

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与缺点。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

国富论经典语录

国富论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国富论经典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2、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 5、一个国家的富有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丰富。 6、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7、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8、感恩是一个社会必备的要素,因为即便在没有经济和法律义务的约束时,它也能激发帮助行为在社会各方之间互惠发生。 9、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

其目的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10、少年人难以在长期劳动中获利,难免会对劳动产生嫌恶之感。 11、我们知道,无论谁在精神上**上,继续数日大劳动之后,都自然会伴以休养的强大欲求,这欲求,若无**或特别苦衷为之拘束,其来势殆不可抵抗、安息,甚而游惰,乃是自然的欲求。这时,若非任其安息,任其游玩,以图和缓,结果将不免发生危险,丧其性命,不然,迟早亦会迫他染着职业上的特殊疾病。 12、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13、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14、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15、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16、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17、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18、要对于一个国家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我们必须把同一个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管清友 2012-12-25 15:38:40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8期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

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 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 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

亚当斯密《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

亚当斯密《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一样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国富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书笔记1 《国富论》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是每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书。在还未翻阅《国富论》时,经常能听教师们对它的高度评价和看到一些网友对它的赞赏,当时就在想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能让阅读它的人都能够爱不释手呢?在寒假期间,我也翻阅了《国富论》一次,看后心生四个字“佩服、敬重”。 在还没看《国富论》之前,看了一些网友对它的评价,就像“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公认的评价有“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等。当这些荣耀冠之《国富论》的头上之时,其内涵和本质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想了解经济学,想研究经济学,那么《国富论》是他的必读也是首选之书。

刚看《国富论》时,我是真心佩服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首先,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对“劳动分工”、“商品价格”等这些经济学的名词是比较难理解的,可是作者却用好几个生活当中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什么是劳动分工,怎样进行劳动分工,什么是商品价格,其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简单的举例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其次,本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可是读完这本书后却不以为然,异常是当论到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一章节的资料时,感觉自我不仅仅是在研究经济更是在研究历史。或者说其实经济和历史本来就不分家,经济是基础,历史的发展进程是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最终,“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流”。我对亚当·斯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可是当我阅读他这本花了八年的时间全心著述的《国富论》时,我感觉到他不仅仅是一位细致渊博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集哲学与历史于一身的学者。我几乎在书本的每一章节都能够看到他细致的讲解,并且他也是一位谦虚的学者,学术永无止境,在提出不一样观点时,他都能够谦虚谨慎。 《国富论》中大部分的观点都是经典的经济理论,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得到社会发展的不断丰富与完善。阅读完《国富论》后,我对以下两个方面有自我的想法: (一)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曼瑟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作者】管清友 【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题】综述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正文】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价值之概念或命题的内容,比如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分利集团以及个人理性并非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等。《权力与繁荣》(2000)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3]解答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分利联盟”,也就是我们讲的利益集团理论。所以,要了解

国富论感悟

国富论的感想与感悟 《国富论》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更是那一个时代的传奇。这一切都是让我选择这一本书的原因。但是当我真正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学习到的是一种对于现实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理论源自于实践,并且最终作用于实践”。我不太懂经济学,不敢胡说,但是在讲述中理论结合以实际问题时,所接到的结论是我可以接受的,并且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方面的全面的展现。正因为这样的感受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被称为“神书”。真的是名副其实。 以一个我自己的一个读书感受为例:分工是什么?是个人优势的区别导致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物物交换出现。这样的有利益性质的交换协议使得人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工作。这样就导致了人人会将自己的区别于别人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打渔厉害的就一定会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打猎,木工厉害的就一定不会学别人种地,就是这样分工产生了。当然现在的分工与以前略有区别,主要是在制造业上体现明显,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钉子的制造。书中写到这里是为了体现分工的优势,进行了一个对比——农业与制造业。富国的制造业远胜于穷国,但是在农业方面,其小麦价格往往相差不大就是由于:农业的时间性使得其无法进行类似于制造业的分工。 这是分工的局限之一,还有就是其市场的局限对于分工的影响。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有搬运工的职业分工,因为在小村庄往往由于人员与需求关系的影响使得搬运工将由家里人承担,不仅仅是搬运工的职业,还有杀鸡、做饭、洗衣服等等。这就是自己对于分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说实话在读这些之前,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没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是没有作者分析的那么彻底,那么有结构,真心很厉害。 用这样的理论去观察现实就会有另一番感悟。在读书讨论会中提到了一个女权问题。用这样的理论去分析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看做男性与女性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差异性,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个体优势。总体上看一部分优势(即职业)是有一定的性别趋向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部分职业只招男不招女(或只招女不招男)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样是有一定缺陷的,就是放过了同样有相同优势的异性。但是这样的行为一定不是性别歧视。【以上都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强烈推荐大家读读《国富论》,尽管有书中西方国家的一些例子自己还不太明白。但是书中的理论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可能有一些东西现在还不太明白,但是在现实中实例的不断自己思考中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2021年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 ___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 ___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___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 ___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 ___的《国富论》会曲解 ___的本意、误读 ___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 ___、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xx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 ___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 ___,自发 ___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他还提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现在我就是简单的谈谈他个人对人性道德情操的看法。斯密他提出了自己对激情的看法。关于他提出的激情的“适宜性”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的复合人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向我们能够从肉体产生激情,从各种倾向和各种习惯产生激情,从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中产生有好货不友好的激情等等。这种种激情都是会对人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就是人的行为产生之后旁观者就是会对此评价,并判断是否在他本人的限度之内。有时候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种种行为表示赞同,表示欣赏,表示憎恶等等,这就是斯密所说的激情的“适宜性”。 关于对优点和缺点斯密表达了他自己对此的看法。他认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 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关于优点是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关于缺点就是对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和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我们反观我们自己,在我们去寻找他人的优点的时候,我们是有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行为者,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理去评判这个行为者;相反当我们去寻找这个行为者的缺点的时候,我们就是带着一种反感、愤恨的心理去看待行为者,我们的心态不是同情了,而是一种憎恶。这是人们的同情心理和憎恶感,使我们对行为者有了缺点和优点的评判。 向我们在社会中,我们都是强调要有责任感。达到社会责任感,小到对自己负责,这都是对责任重要性的体现。我们都是说责任感是一个人必须要拥有的一份素养,斯密对责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斯密的所说的责任感就是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关于人的责任感的强烈与否是受种种原因影响。当我们对自己表示赞同,对自己肯定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感就是悠然升起。当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对自己表示否定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感就是变弱。斯密写道:“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或者这就是对于赞扬我们都是表示接受和喜爱,但是我们在面对责备和该受到责备的时候我们说表现的是一种排斥,就是斯密所说的恐。当我们不愿面对责备的时候,我们就是会去逃避责任,就是会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这就是自我欺骗,就如斯密所说的自我欺骗是人的天性一样的道理。 在我们提到的种种人性态度都是我们讲到的人的道德。人类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我们人也是有丑陋的一面,与美德相照应。其实我们生活中要多多发

国富论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浅谈《国富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前几周一直在读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这本书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他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而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国富论》之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 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变化比以往更是风起云涌,中国在这十几年中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简而言之,成就显著,问题依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在第二个十年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需继续深化。事实早已证明,靠计划经济是不能够富国强民的,中国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自由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而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亚当·斯密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契机。因为他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一种颠覆两千年中国封建传统的思维。这就是自由主义,一种基于个人至上理念的哲学。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在十八世纪的

苏格兰,有一个思想传统,叫做“自然秩序”理念。这种自然秩序是通过未预期的社会结果形成的,也就是说,市场,像语言、法律体系和许多其他现代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中央计划或集体调整的结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个人行为的未预期的的社会结果。这种思想乍看平凡无奇,细味其中蕴含的经济意义却极为深刻。因为一旦接受这一观点,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让政府指导市场运行的传统观念,让自由市场机制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看不见的手”。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说是由这一传统衍生的思想。显然,对市场的强调将极大地释放它蕴含的力量。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从未明确提出市场与制度之间联系的理论,但作为“苏格兰传统”的继承者,我们从他的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重读《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按照亚当·斯密的逻辑来看,这两者也确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市场鼓励个人的自由交换,并通过法律,而不是政府的强力,来保证这一交换的顺利进行。个人的行为只受价格、道德、法律等自然因素影响,个人的创新自此才真正得以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市场和法律良性互动的背后,是政府权力的不断压缩,个人自由的不断彰显。创新精神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