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白银市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化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加快转型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培育“八大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七件事”,实施“四大民心工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阶段性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631324”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甘肃省政府2009年11月26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市市长张津梁,白银市委书记袁占亭宣布,兰州市、白银市将实施中心带动发展战略,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

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省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张津梁市长介绍,兰州市围绕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主要做了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了兰州市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协调领导机构;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三是与白银市有关方面互通信息、交换意见,开展走访交流活动;四是开展“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规划编制工作;五是举办全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统一思想,增强认识。

白银市委书记袁占亭表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是白银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新的动力,并提出要“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加快白银转型发展的进程。他说,白银提出的“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发展战略,将加快白银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进程,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产业结构布局,打破行业壁垒、突破行业界限。白银将会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卓有成效地推动白银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

为了加快甘肃的发展,积极促进白银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以及突破兰州和白银两市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的特色优势,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甘肃省适时作出实施“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决策。白银距离兰州69公里,黄河穿越两市400多公里。交通体系较为完备,联系十分便捷,属“一小时经济圈”。兰州、白银两市人口

占全省的19.33%,生产总值占34.33%,工业增加值占35.98%,第三产

业增加值占39.93%,财政收入占38.2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51.29%。从历史渊源、区位优势、经济集聚度和资源互补性等各方面来看,白银与兰州两市合作发展具有充分的现实条件。

同时兰白地区是甘肃省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最集中、经济增长较迅速的区域,黄河沿岸是全省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以及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市场联系。兰州已具备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雏形,在交通、物流、信息、科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城市扩展受到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白银具有能源充裕、建设用地广阔、农畜产品丰富等明显优势,而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任务也迫在眉睫。这也是兰州、白银两市共同打造“兰白都市圈”的原

因所在,只有结合两市的优势,才能化解困扰两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市长张津梁指出,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是关系到兰州和全省发展的大计,是发挥中心城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拉动和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既有利于加强兰州和白银两城市经济、人才、物资、金融、信息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交流,又有利于壮大全省经济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就全市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提供书面材料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召开座谈会10次、参加人数140余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进展情况

省委作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后,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围绕市委提出的“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总体思路,积极行动,认真谋划,加快对接,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互动,县区联动,企业支持”,兰白两市政府部门、企业和

民间相互交流,合力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工作格局。

(一)明确方向,建立机构。市政府围绕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成立了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市委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区

域经济增长中心、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中部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定位,初步明确了“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强化兰白发展轴;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良性互动”的发展重点,通过与兰州市政府的积极对接和磋商,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文化旅游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等6大方面达成共识,签订了框架性协议,为推进兰白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对接,开展交流。市直各部门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围绕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找准融入共建的切入点,积极与兰州市对口部门开展对接和互动联系。市发改委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统筹考虑,提出了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建设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休闲生活一体化、交通通讯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八个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并为编制《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市经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部门分别提出了兰白都市圈工业经济一体化、商务一体化、文化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意见,并与兰州市对口部门积极衔接达成了共识。市卫生局、市计生局和市体育局集中与兰州市签订了共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事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市交通局提出了重点发展兰州至白银段黄河航运旅游,

规划建设沿黄公路,白银至中川、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等设想,还重点就开通兰白城际快速公交进行了调研论证和测算,初步提出了采取两地财政补贴、增加车辆班次的办法,开通兰白城际快速公交的方案。

(三)找准定位,认真谋划。各县区抢抓机遇,乘势而动,以推进和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科学分析和审视县(区)情,坚持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相结合,高点定位,多点支撑,重点带动,主动融入。白银区提出了“把白银区建成科学转型的先行主导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示范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重点功能区、和谐发展的首善之区”的发展思路,并积极与兰州市城关区对接,初步达成了“建立一个定期交流沟通机制,签定友好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两个框架协议,打造一个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平台”的“121”合作意向。确定了重点发展建材加工、物流、化工等产业的远景规划。并就共同建造“兰白高速绿色走廊”,与兰州市两山绿化指挥部、皋兰县进行了对接,为融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川区围绕实现“中国西部陶都、甘肃能源新能源基地、甘肃农畜产品加工区”这一战略定位,提出了“主动融入,做大产业,科学转型,率先发展”的思路。会宁县确定了“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县域发展战略,并以“三区一带两支撑”(农业产业园区、北河坪新城区、郭城工业集中区、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郭城驿镇、会师镇)为载体,着力加快自身发展。景泰县提出了“主动融入、科学规划、优化结构、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并与毗邻的兰州市永登县进行了对接,着力打造“新能源、物流、畜牧林果、旅游影视文化”四大基地,重点发展“201线通道经济”。靖远县确定了“融入中心,两带并进,五区联动,科学转型”的总体发展思路(两带五区: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刘川工业集中区、新城行政商贸文化居住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和法泉寺-黄河文化旅游区),以建设“兰白都

市经济圈内的生产生活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最佳人居四大基地”为重点,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二、存在的问题

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有其他省市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但对我市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调研座谈中反映出,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体制性障碍是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核心问题,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缺乏省级层面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在调研中,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现行投资、土地等多种政策,均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受行政管理体制壁垒和财税分成、产值划分等问题制约,客观上导致政令上的统一难以实现,产业布局难以落实,产业合作难以协调,深层次合作难以达成;如果不打破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壁垒,没有省级层面的统一组织领导机构,仅靠两地政府及其部门的沟通联系,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2、总体规划编制滞后。由于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还没有完成,其它行业规划编制也就无法进行。导致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目前仅停留在宣传、研讨和两地政府、部门和县区的对接交流上。

3、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县区和部门行动快,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并与兰州市的对口部门进行了衔接(调研的12个部门和单位、5个县区中,有8个部门和 2个县区进行了对接),达成并签订了意向性的框架合作协议;有的部门行动慢,至今还没有与兰州市对接;对接过程中还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4、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滞后。我市现有的产业园区普遍规模较小、且布局分散,功能划分不明显,基础设施不配套,还不具备承载大项目和产业规模集聚的能力。

5、我市中心带动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的发展现状、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还不足以起到中心带动作用,发展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三、对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方面都对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寄予厚望,但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市政府审时度势,把优先发展壮大自己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从共同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手抓转型发展、一手抓融入共建,以加快转型发展推动融入共建,在融入共建中加快转型发展。尤其要深化省情、市情的认识,抢抓各种机遇,首先在加快自身发展上狠下功夫,统筹规划,找准融入共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办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施对接和合作,努力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推进一体化建设。要把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政治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靠实责任,狠抓落实。建议市政府、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兰州市积极主动协调和沟通,建立定期协调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喉舌作用,通过开设专栏、制作专题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大力度、多篇幅宣传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

设的重要意义,及时跟踪报道各部门、单位、各县区和企业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工作思路、措施和进展情况,在全市上下形成强大声势,营造浓厚氛围,扩大宣传效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强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二)立足市情,优先发展,推进一体化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使我市处于区域发展的战略中心,首要的任务是下功夫把自身的经济做大做强。要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产业基础、特色农业、能源资源、发展空间和旅游资源等潜在优势,抓住当前国家和省上支持我市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等各种政策叠加的重要机遇期,加快自身发展,打出优势牌、特色牌,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增强融入的亲和力、吸引力,使白银真正成为具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1、优先发展工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要始终把工业发展作为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富民强市的重头戏。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复合型工业经济结构。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借助兰州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拓宽在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的合作领域。坚持依托有色、化工、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接长短板,拉长链条,重点打造有色和化工两大产业链,大力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稀土公司、华鹭铝业公司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主导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装备制造、

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尤其要加快培育以叶片、塔架、整机组装为核心的风电成套设备制造业,抓好以特种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安全型自毁式注射器为主的医疗器械制造业,以新型电线电缆为主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矿用设备、纺织针布为主的专业设备制造业,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提升层次,促进新兴产业竞相发展。

2、做优做特农业经济,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紧盯兰州这一消费大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要以沿河、沿路和沿川优势农业经济带为龙头,坚持水旱并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特色优势高效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重发展绿色无公害瓜菜种植产业、羔羊产业、禽蛋产业、小杂粮产业以及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业,使其真正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要通过兰州市场进一步谋求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

3、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主动适应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通讯信息、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潜力大的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市场建设,完善物流运输网络,拓展物流产业辐射范围,积极构建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西北物流为导向的综合物流体系。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融入发展的支撑能力。根据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新要求,重新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向南推进、向东延伸,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推进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道路体系,配套供热、供水、排水管网,强化城市绿化和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对外联系交通路网体系。加大投入,改造提升白银至黄河石林、白银至四龙、白银至水川等重点城镇的快速通道,积极争取立项建设白银至兰州中川机场、景泰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靖远县城至吴家川高等级公路等交通项目。创造条件,合作开发建设兰州小峡至白银四龙段航运线路,规划建设四龙经水川、皋兰什川、兰州青白石接兰州市北滨河路的沿黄公路,逐步实现两市黄河旅游的对接。

5、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争取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社会就业。加强住房保障,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支持实施好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兴县强市,协调发展,推进一体化建设。各县区要紧紧围绕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立足县(区)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坚持举产业旗,打优势牌,走特色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加快自身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向沿路、沿河、沿川和靠近城镇的中心城镇集中。要发挥沿路、沿河、沿川和沿山的比较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进特色产业向沿路、沿河和沿川集中。沿路重点发展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集市贸易等为主的通道经济,沿河沿川重点发展以瓜菜、林果、养殖以及农家乐特色休闲游等为主的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沿山重点发展以马铃薯、小杂粮种植等为主的绿色无公害特色旱作农业经济,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推进一体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积极配合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加紧编制完成《兰白都市经济圈总体规划》,明确我市在兰白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和与兰州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重点以及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尽快启动编制《兰白一体化(白银)发展详细规划》。指导各县区各部门修订和编制县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能源、文化、旅游等一体化发展的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实现兰白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城乡建设、交通通讯、生态文明和社会事业“六个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兰白、刘白高速公路为轴线,对沿线生产要素按产业联系进行整合,将这一带建设成各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带。市场建设一体化,沿兰州至白银建设和培育一条包含消费品市场、资本金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和产权交易市场、陶瓷建材市场、物流集散基地的一体化市场流通带。城乡建设一体化,启动编制兰白城镇体系规划,以黄河沿岸和

交通干线为骨架,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生态型、娱乐型和原材料特色加工型的新农村,并在两市之间建设各种居民休闲度假居住和娱乐区。交通通讯一体化,加快两市之间快速干道、通讯网络的配套和衔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的布局,争取统一两地区号、对开城际快速公交和取消白银进兰车辆路桥通行费。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兰州至白银的绿色走廊,逐步形成由线到面的绿化,使两市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好转。社会事业一体化,不断缩小区域内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不断挖掘两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业。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进一体化建设。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兰白两市在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贸易和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已初步具备加快融合的条件。推进兰白一体化建设,老百姓期望值很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两地群众翘首以待的统一两地区号、对开城际快速公交、取消白银进兰车辆路桥通行费等事办起,与兰州市政府积极沟通和磋商,一同向省政府汇报,抓紧解决制约交通、通讯一体化的瓶颈问题,力争在这些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使兰白一体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兰白一体化建设的成效和实惠,增强干部群众推进兰白一体化建设的信心,进而带动其它领域的广泛合作。

1、争取对开兰白城际快速公交。以白银银冠集团公司和兰州飞龙公司目前对开的白银到兰州的城际快客为基础,积极磋商将其纳入公交化管理,通过两地财政补贴,降低票价,增加车辆班次,提高发车频率,尽快开通兰白城际快速公交(根据交通部门初步测算,车票由现在的21元/人次降为10

元/人次,需财政补贴1218.24万元)。同时,建议两地政府积极协调省交通厅取消兰白城际快速公交高速公路过路费,协调兰州市政府取消白银进兰车辆路桥通行费。

2、统一兰白通讯区号和资费标准。兰白实行一个区号、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实行两地通讯收费同城化,对此,市电信局、移动白银分公司和联通白银分公司三家主要通讯运营公司意见一致,认为技术上可行、可以操作,并表示大力支持。但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程序报批,并要对现有通讯设备进行规划改造和升级,且工程量大,正常批复后实施过程大约需1年多时间。为此,建议市政府尽快向省政府打报告,由省政府出面协调省通信管理局,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进行申请批复,申请批复后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运营商将根据批复的规划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对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用、线路管道建设等方面的费用,建议市政府考虑予以减免或优惠。

3、建设兰白高速绿色走廊。积极与兰州市衔接,借鉴白银区楼房沟流域荒山荒坡绿化先进经验,按照“统一规划、两头并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两地政府联手建设白兰高速绿色走廊,并将其打造为兰白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我市境内以拓展完善为主,重点是启动建设兰州段绿化)。

4、加强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省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的优势,广泛联系,开展院地、院企、校地、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科研平台,联合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兰白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在兰高等院校在我市发展高等教育。依托白银公司职工大学,盘活职业教育

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创办白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靖远师范,积极争取省政府投资、或与兰州相关高校联办分校等办法,申办甘肃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新建、联办、合并、升格”等办法,支持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与兰州同行联合办学,进一步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

5、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兰白一体化建设,经济是关键,文化是最高境界。要以文化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和先导,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拉近两地的距离,增进感情和友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凝练特色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艺人才培训和交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文艺创作水平,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不断促进两地文化融合,为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合作平台。

6、建立两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机制。重点在医疗服务领域、卫生科研及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协作建设、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卫生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兰州市的交流和合作,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7、联合开发两地旅游资源。要破除狭隘的本位观念,树立大旅游圈的理念。按照旅游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兰白两市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合作。联合举办文化旅游节,对黄河石林、寿鹿山、大敦煌影视城、法泉寺、会师旧址等主要旅游景点重点进行包装、宣传和推介,并作为过境游产品链接于在兰各大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中,进一步提高我市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积极扶持和支持城郊农民和景区居民发展近郊农村融观光、

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合作开发和挖掘两地黄河风情游、寺庙古迹游、生态休闲游、娱乐休闲游、工业文明游等其它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兰白都市经济圈旅游经济。

8、共建两地经贸领域合作平台。以“共同搭建经贸信息平台、共同编制兰白经贸十二五规划、共同申报项目、共同举办经贸洽谈活动”为商贸领域融入共建的突破口,不断拓展两地经贸交流范围和层次,建设和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形成辐射面广、功能多样的现代都市商贸经济圈。在谋划争取项目、包装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上多下功夫,完善项目体制机制,两地政府联手,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重点布局一批事关兰白一体化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六)搭建平台,承接产业,推进一体化建设。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以“一园三区一基地”为支撑,加快建设“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使其成为引领兰白都市经济圈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现有园区为重点项目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大手笔进行规划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明确级别层次和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开发区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园区布局新格局。强化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加紧启动建设产业园东区,扩大园区规模,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提供充足空间。把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飞地”发展区进行重点打造,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的原则,高起点规划,扩容提质,加大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努力打造省级工业经济特区。进一步扩大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

(七)完善机制,统一协调,推进一体化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研究成立省级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两地党委政府由其统一领导,即:成立兰白一体化党委,统一协调和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统一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组织协调实施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组织研究解决重大区域问题,制定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和政策措施等。同时,要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推进兰白一体化建设的产业配套政策,包括开放的产业投资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各种激励政策等。另外,建议两市政府积极争取将兰白都市经济圈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重点开发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