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语言学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语言学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语言学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复习

导言

1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

2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

.

言学两种。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3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

.

态和发

展。

4

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

5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

.

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6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

.

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7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

.

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

庸。

8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

.

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9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

.

属关系。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

^

O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

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

3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

.

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

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

.

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

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

.

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

象。

7

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一一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

.

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

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

.

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

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人义的,由社会约

.

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

叫约定

性。

4

语言符号依存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

.

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5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

.

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6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 .

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

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

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

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

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次结构可以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7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

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8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

.

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

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

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10.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11.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

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

1

.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

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音素:按一

3. 音节由音

4. 音标:记录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

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

等。

5

.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订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6

.

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7

.

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19.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8.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 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

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9. 乐音/噪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

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10. 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腔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

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

11. 语音的社会属性: 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

行不同的功能。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

12. 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13. 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14. 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

15.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16. 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

发出的声音。

17.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18. 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 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

叫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20. 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障碍的方式。

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质)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21. 22.

19.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非音(质)段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完

整的体系。

23. 24.

25. 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

26.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

具体代表。

27. 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

作用的根据。彼此对立的音素,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相似而互补的

音素,可能被语言社会当作同一个语音使用。

28. 音位条件变体: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29. 音位自由变体:音位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限制。

30.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

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

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1. 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

近,叫同化。

32. 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

不相近,叫异化。

33.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

弱化。

34. 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

某些音,叫脱落

7. 词: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35. 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

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36.

四 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 齐口呼:以/ 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 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 开口呼: 没有韵头而以/a 0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第四章语法

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名组合成句群

的规则。

语(词)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

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

1. 2. 3. 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的部分。

4.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

彼此组合成词。(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

5. 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

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

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

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

6. 词尾(变词语素):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

8. 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9.

到句子为止。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

复合词: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直接(组成)成分: 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

两个组成成分。

形态(词形变化):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

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

10. 11.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12. 13.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14.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

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

15. 独体字和合体字^_只有一个构字成分的字是独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的字

是合体字。

16. 通用二专用迥:不受语体限制,能在各种语体通行无阻的词叫通用词;专用于不同语

体的词叫专用词。

17. 表情--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概念,并不附带说者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态度叫非

表情词;附带说者态度的叫表情词。

18.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19. 词汇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

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20. 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21. 22. 词类: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

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

23.

33.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

29.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

"施事一动作和动作

30. 31. 32. 34. —施事"等关系。

上限结构和下限结构: 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叫上限结构;下限结构即单句,包括

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人称句和非人称句,名词句、动词句和形容词句。

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

成分叫直接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岀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

叫?,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

语)。

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 和异根等方面。

内部屈折 (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

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

的语法手段。

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语法手段/方式: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

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

24. 25. 26.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

27. 28. 显性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显性意义

,分为

5.

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35.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

为其代表。

36.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37.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

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 我。

38.

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叫句法同义;同一

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第五章词义

1.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 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

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 …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 具有常用性、稳

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3. 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其特点是变化迅速。缺少历史稳固性。

4. 词汇意义(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

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6.

词义的附加色彩: 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 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

日语、

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7

单义词和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

.

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8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

9

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

10.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11.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

种方

式。

12.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的比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

相似两种类型。

13.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

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4.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

反的词叫反义词。

15.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1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17.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18.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

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

合、

也可指社会环境)。

12. 口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1. 文字: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

和拼音文字。

2. 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3. 编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

级部

件。

4. 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5. 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6. 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

这种类型的文字。

7. 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8.

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9. 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 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 形声字。 10.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1.借源文字: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13.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

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 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 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 风格变体: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的变异。

3.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

来的一些变异。

4.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

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5.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6.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

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7. 母语/原始基础语/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8.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9.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

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10.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11.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

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12.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

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

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3.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

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

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语严重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

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1

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德律风

.

2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

.

如:电话

3

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

.

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4

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

.

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的基本形

式。

5

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

.

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

6

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

.

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

7

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

8

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

.

言整

化。

9.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0.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

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

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11.洋径浜(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

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

12.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

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

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

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 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

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4.世界语(Esperanto ):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

尖音和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

.

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

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

.

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3

浊音清化:“清一一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

.

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

清化”。

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

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

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6.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 "母语"

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7. 历史比较语言学: 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

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

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

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9.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 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0.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就是词义的扩大。 11.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 缩

小。

12.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 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4. 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

音变规

5.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16.切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度的断裂 17.解理断裂:沿解理面断裂的断裂方式。 第二章: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 2.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1:应力集中2.使塑性材料强度增高塑性降低)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 4.缺口强化现象:在存在缺口的条件下出现了三向应力状态,并产生应力集中,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 5.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6.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_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4.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 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

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 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7.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 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

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10.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11.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 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24.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25.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

农业昆虫学考试试题

海南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1学期试卷 科目:《农业昆虫学》试题(A 卷) 姓名: 学 号: 学院: 环 植 学 院 专业班级: 阅卷教师: 200 年 月 日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在以下各小题中画 有_______处填上答案。 1、在农业害虫预测预报中,发生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有 、 、物候法和破查卵巢发育进度法等;发生量预测常用的方法有 、应用生物气候图预测和经验指数预测等。 2、确认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是 、

和 。 3、褐飞虱在水稻上的为害特点是 、 和 。 4、黄曲条跳甲是 蔬菜的重要害虫。成虫主要取食 。幼虫主要取食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前的括号内) ( )1、下列哪个害虫是单食性害虫? A 、褐飞虱 B 、小菜蛾 C 、豆野螟 D 、黄守瓜 ( )2、喷药防治豆野螟一般选择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 A 、8:00~10:00(am ) B 、5:00~7:00(pm ) C 、10:00~12:00(am ) D 、4:00~6:00(pm ) ( )3、三化螟老熟幼虫一般在 化蛹: A 、寄主茎干内 B 、寄主叶背 C 、寄主叶面 D 、表土层 ( )4、阿维菌素属于 类微生物杀虫剂? A 、真菌 B 、细菌 C 、放线菌 D 、病毒 ( )5、每年我国江浙一带的褐飞虱初次虫源一般是从哪里来的? A 、红河流域 B 、海南 C 、湄公河流域 D 、本地虫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前的括号内。 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 ( )1、下列哪些害虫是在海南农作物上常年发生的主要害虫? A 、黄曲条跳甲 B 、黄守瓜 C 、二化螟 D 、豆野螟 ( )2、下列哪些害虫除了取食作物叶片,还能传播植物病害? A 、褐飞虱 B 、小菜蛾 C 、桃蚜 D 、黄守瓜 ( )3、下列哪些害虫的卵不是产在作物附近的的土壤中的? A 、小菜蛾 B 、黄曲条跳甲 C 、三化螟 D 、茄廿八星瓢虫 ( )4、下列哪些害虫是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作物的? A 、褐飞虱 B 、茄廿八星瓢虫 C 、黄曲条跳甲 D 、菜青虫

(完整版)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 和B 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 钢中的Cr:ε-FexC→ Fe3C→ ( Fe, Cr)3C→ ( Cr, Fe)7C3→ (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 V、Cr 、W、Mo 、Mn 、 Co、Ni 、Cu 、 Ti 、Al 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 、Cu 能在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 、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γ相区:使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 γ相区:Mn, Ni, Co 与γ-Fe 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 等。如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 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M 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下降;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升高。当Mo>8.2%, W>12%,Ti>1.0%,V>4.5%,Si>8.5% ,γ 相区消失。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 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 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 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 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 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 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 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 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 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 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 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 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 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 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 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 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 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 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 刺激不做反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 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 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 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 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 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 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 力定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 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 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 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 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 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 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 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 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 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 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 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 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 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 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 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 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 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 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 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 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 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 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 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 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 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 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 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 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 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语言学纲要》试题库剖析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 2.语言 5.文言文 6.符号 7.符号形式 8.符号的任意性 9.语言符号 10.组合关系 11.聚合关系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__________。 3.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部分。 5.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个阶段。 6.语言是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___,而且也是思维的______________。 7.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姿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离开语言独立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汉民族点头表示____________,摇头表示____________,送别时挥手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欢迎,咬牙切齿表示_____________,手舞足蹈表示____________。 8.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____________。 9.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汉语的“舅舅、姨父、姑父、叔叔、伯伯”,英语用______________表示。 10.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_____。 11.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_________。 12.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13.一个符号,如果没有_______,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_______,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14.语言符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______。

昆虫名词解释(加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常见英文术语 一、形态学 1、entomology 昆虫学: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insect morphology 昆虫形态学:涉及昆虫的结构、功能、起源和演化。 3、head 头:昆虫体躯的第一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4、thorax 胸:昆虫体躯的第二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组成。 5、abdomen 腹:昆虫体躯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其内部包藏着主要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 6、somite 体节 7、tergut 背板:背面的骨化区(骨化: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 8、ternum 腹板:腹面的骨化区。 9、pleuron 侧板:侧面的骨化区。 10、endoskeleton 内骨骼:沟下陷入部分呈脊状或板状称为内脊;呈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 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骨骼。 11、ecdysial line 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 12、frontoclypeal sulcus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常为一条较深 的横沟,有时呈“?”形或中断甚至消失。 13、frons(front) 额:蜕裂线侧臂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 14、clypeus 唇基: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15、occiput 后头:后颊以上的部分。 16、tentorium 幕骨:昆虫头部的内骨骼。 17、antenna 触角:着生于额区的一对分节附肢,其基部包被与膜制的触角窝内。由柄节、梗 节、鞭节三节构成。 18、scape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19、pedicel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较小。 20、flagellum 鞭节:触角的端节,常分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化很大。

金属学金相学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使畸变能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这就是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的柯垂尔气团--柯氏气团。用以解释钢的脆化、强度提高等宏观现象。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相。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 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相图:是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其应用的现象,来解释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3.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4.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具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5.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6.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时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7.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被人们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语言是符号体系;符号由能指所指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派。 8.布龙菲尔德: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学从哲学理念建设成为一门科学。早期的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经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9.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著有《句法结构》。最出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成为“乔姆斯基革命”,对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成了巨大影响。 10.韩礼德:英国语言学家,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吸收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的某些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语法功能论》等著作。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其包括功能系统、层次和语境等概念,在语法中认为系统中存在连锁系统和选择系统,在功能语法中他用功能的配置来解释语法结构,提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20世纪70年代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与社会学、符号学的关系上,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 11.赵元任:字宣仲,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将科学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果: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音;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引入语言学;引入科学的描述事物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在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下,逐步走向现代化。 1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局限:他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13.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给语言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1

农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1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题2分) 1)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3)补充营养;4)开放式循环;5)神经元;6)世代交替;7) 通风作用; 8)突触传导;9)内激素;10)授精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0.5 分) 1. 蝉的头式为○ ① 下口式② 前口式③ 后口式④ 上口式 2. 蓟马的口器属于○ ① 锉吸式口器② 咀嚼式口器③ 虹吸式口器④ 嚼吸式口器 3. 蚜虫的口器属于○ ① 双刺吸式② 刺吸式③ 刮吸式④ 锉吸式 4.螽斯的口器属于○ ①咀嚼式② 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 5.蚊子的口器属于○ ①舐吸式② 虹吸式③刺吸式④嚼吸式 6.昆虫触角类型的变化多发生在○ ①柄节② 梗节③ 鞭节④ 索节 7.家蝇的口器属于○ ①舐吸式② 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 8.蝗虫的头式为○ ①下口式② 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 9.蝉的触角为○触角 ① 丝状② 刚毛状③ 具芒状④ 羽状 10. 蜜蜂的口器属于○ ① 咀嚼式② 刺吸式③ 虹吸式④ 嚼吸式 11. 蝽象的口器属于○ ① 刺吸式② 锉吸式③ 舐吸式④ 咀嚼式 12. 粉蝶的口器属于○ ① 刺吸式② 舐吸式③ 虹吸式④ 嚼吸式 13. 蝼蛄的前足为○ ① 抱掘足② 开掘足③ 捕捉足④跳跃足 14. 枯叶蛾的连锁器是○ ① 翅轭型② 翅缰型③ 翅钩型④ 翅抱型 15. 鳞翅目昆虫后翅前缘基部发生的一根或几根硬鬃叫做○ ① 翅缰② 翅缰钩③ 安缰器④ 平衡棒 16. 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这就是○ ① 脉序② 翅肋③ 翅脉④ 翅气管 17. 昆虫的盾间沟位于○上。 ① 头部② 背板③ 腹板④ 侧板 18. 把前脊沟与前盾沟之间的骨片叫○ ① 端骨片② 盾片③ 前盾片④ 后盾片 19. 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来的纵脉分出来的,而是游离的,或者仅以横脉与毗邻的纵脉相连,因此称这些脉为○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语言学纲要习题答案

导言 一,名词解释(分,每小题分) ,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结构. ,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向的方面研究语言. ,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二,填空题(分,每空分) .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 .历时共时历史描写 .历史比较 .《语言论》 .索绪尔 三,问答题(分,每小题分) ①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②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正因为有这些差别,所以古代的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处于附庸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问题,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编码就是发话人利用词语组织语句;发送就是把思维成果变成话语,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传递就是通过空气振动形成声波,把话语传达给受话人;接收是受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感知对方所说的话;解码则经过大脑的思维把声波还原成语言,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完成信息传递接收.如果受话人收到语言信息有所反馈,那么上述五个阶段则又重复一遍,只是发话人与受话人调换了. (举例说明略,可结合分析任举一个句子作说明.)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语言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而要学好用好语言,就必须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②制定语言文字的有关政策,制定语言规范,都要在对语言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作指导;③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至于个人,同样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成果,比如学习一种语言或方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学语言同自己母语的各方面的对应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举例)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

《农业昆虫学》课后复习思考题(农学)

《农业昆虫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世代地下害虫完全变态孵化羽化雌雄二型休眠滞育害虫年生活史口器外生殖器不完全变态两性生殖单性生殖(孤雌生殖)补充营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金针虫化学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植物检疫检疫对象蛴螬 形态指标法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历期法嵌纹分布型 虫害完全变态多型现象长、中、短期预测 二、问答题 1、昆虫纲的特征? 2、蜘蛛(虾、蟹、马陆等)是昆虫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昆虫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的中心?腹部是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4、昆虫头壳的构造、昆虫触角的构造及类型、眼的种类、口器的类型? 5、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为害特点及为害症状上有何不同?如何根据口器类型选择杀虫剂? 6、昆虫翅的构造、足的构造及类型、外生殖器的种类? 7、昆虫体壁的构造和色彩、体腔的区分、昆虫消化、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的构造、昆虫激素的种类? 8、什么是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 9、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10、完全变态幼虫(异型幼虫)的类型有哪些? 11、昆虫蛹的类型有哪些? 12、休眠和滞育有什么不同? 13、昆虫的食性有哪些? 14、害虫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5、害虫田间调查取样的方法有哪几种? 16、昆虫的田间分布型有哪些,各具何特点,各举一例? 17、何谓抗虫三机制? 18、害虫预测预报种类(范围)分哪几种?预测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19、何谓有效积温法则?公式?应用?昆虫的温区范围是如何划分的? 20、什么是植物检疫对象?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是什么? 21、什么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优缺点有哪些?如何合理施用杀虫剂? 22、什么是农业防治?农业防治的应用及优缺点有哪些?轮作治虫必须具备的条件? 23、什么是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包括哪些内容(途径有哪些)?利用天敌昆虫途径有哪些?有哪些优缺点(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如何)?害虫防治实践中怎样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24、什么叫虫害?虫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25、什么是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发生为害特点有哪些?黑龙江发生的地下害虫主要种类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