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课件(共18张PPT)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课件(共18张PPT)

市 CDC
报 告 区CDC 调 查
疫点
报告 报告
灭蚊
市爱卫办 报 告
区爱卫办 委 派
PCO
核心区
半径100米 诱蚊诱卵器
双层叠 帐法
布雷图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办公室有水生植物,
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校园景观建筑的有反槽、假山、空穴、花盆托盘、水池 同时少数阔叶植物叶腋雨后或浇水后雨后形成小型清洁 静止的积水,这些积水都能成为白纹伊蚊孳生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学校建筑设施覆盖着防雨塑胶薄膜,在雨后形成了很多 小积水,大多数积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诊断正确、报告及时、流调清楚、判断准确 • 联防联控,各司其职、灭蚊彻底、监测有效
登革热疫情处理总结及预警
• 预测: • 今年输入性病例多于往年,开学初半个月学生病例 • 校园绿化好,蚊媒密度高,传播风险大。
3.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理流程
口岸
报告
医院
报告
其它
街道办 社区站
2023年秋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主要内容
• 登革热基本知识
1.1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
1.2人如何得病,哪些症状?
注入
症状
发热、头痛、眼痛、 背痛、骨肉痛、关 节痛,皮疹, 鼻血、牙血、便血
1.1潜伏期?
内潜伏期(病人3-14天) 症状
病毒进入人体到发病时 间(有传染性)
外潜伏期(蚊子:8-12天)
病毒进入蚊体到排出的 时间(有传染性)
RNA、NS1、IgM,IgG
孳生地:各龄期都有
产卵
羽化
幼虫
化蛹
为什么我们只盯着白纹伊蚊?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实验室 检测阳性结果,可作出临 床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 可确诊为登革热。
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进行鉴别, 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了解是否有蚊 虫叮咬史;同时,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避 免误诊和漏诊。此外,在疫区工作或旅行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 应高度警惕登革热的可能性。
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 西医治疗手段,形成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5
预防控制措施及策略
传染源管理策略
病例发现和报告
加强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发现并上报 疑似和确诊病例。
病例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对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和管理,提供必要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灭蚊措施
01
开展室内外环境灭蚊工作,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02
提倡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安装蚊帐等个人防护措施,减
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环境卫生改善
0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积水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技能,如发热、头痛等症状的自我识别 和处理。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课件内容回顾
01
登革热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CONTENTS •登革热基本概念•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预防措施与建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登革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总结与展望登革热基本概念01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危险因素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蚊虫孳生。

夏季和秋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发病原因: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多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02全球及我国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疫情严重,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登革热疫情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登革热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疫情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特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登革热疫情。

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使得登革热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预防措施与建议0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垃圾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一、了解登革热1.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和休克。

2.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

当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后,病毒将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3. 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和地区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雨季。

在这些地区,登革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疫情更容易暴发。

二、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消灭蚊虫繁殖地蚊子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消灭蚊虫繁殖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蚊虫繁殖地:•积水容器:清空花盆、水桶等积水容器,或者翻倒储水容器。

•垃圾堆:保持垃圾桶干燥,定期清理垃圾堆。

•水塘和水沟:定期清理水塘和水沟,确保水流畅通。

2. 使用防蚊措施在高发季节和疫情暴发地区,使用防蚊措施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蚊措施:•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户外或没有蚊虫控制措施的地方。

•使用驱蚊剂:涂抹驱蚊剂,特别是在暴露的皮肤上。

•穿长袖衣物:穿长袖衣物可以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3. 加强卫生教育加强卫生教育对于预防登革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卫生教育的要点:•宣传登革热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教育公众消灭蚊虫繁殖地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供正确使用防蚊措施的指导,帮助公众有效预防登革热。

三、登革热的早期识别和治疗1. 早期识别症状早期识别登革热的症状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早期识别症状:1.高热: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

2.头痛:剧烈的头痛,尤其是眼眶后部的痛感。

3.肌肉和关节疼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常伴有肌肉酸痛感。

4.皮疹:出现红色皮疹,通常从脸部开始,然后扩散到全身。

2. 及时就医和治疗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应立即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随着全球旅游和贸易的增加,登革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些关于登革热的宣传知识。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主要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亚洲伊蚊。

当感染蚊子叮咬感染者时,蚊子会吸取病毒,并在叮咬其他人时传播病毒。

此外,登革病毒还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传播。

二、登革热的症状和并发症感染登革病毒后,大多数人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在重症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和器官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清除家庭和社区周围的积水,避免蚊子繁殖。

清理花瓶、花盆、桶、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保持室内外环境干燥清洁。

2. 使用防蚊措施: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戴蚊帐等防蚊措施,特别是在蚊子活动最频繁的黄昏和黎明时段。

3.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

4.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包括卫生教育、宣传海报、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

四、社区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设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建立社区登革热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加强蚊虫防控:加强社区蚊虫防控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清除蚊虫滋生地,提高社区环境的卫生状况。

3. 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登革热宣传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能力。

4. 加强卫生监督:加强社区卫生监督,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五、登革热的治疗和医疗保障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

对于轻型病例,通常采取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液体、退热药物等。

对于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密切监护和支持性治疗。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登革热治知识科普登革热症状及治疗方法护理课件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户外活动,此时蚊 子最为活跃。
穿着防护服
在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的皮 肤面积,避免蚊虫叮咬。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
0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CHAPTER 02
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部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红色皮疹,通 常在发热后出现。
发热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 温一般在39°C左右。
肌肉和关节疼痛
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尤 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 节。
恶心和呕吐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状。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缓解不适。
疼痛处理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达 菲等进行治疗,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 状。
预防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 的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 心脏疾病等。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 动。
CHAPTER 0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播源
防蚊灭蚊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消除蚊虫滋生地,使用蚊帐、防蚊液等措施 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有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 接触史。
隔离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员流动的增加,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蚊子通常在吸食感染者的血液后,获得病毒,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当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此外,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前 1 天至发病后 5 天内,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如果在此期间输入其血液或使用其血液制品,也可能感染登革热。

二、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3 15 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 5 8 天发病。

发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体温迅速升高至 39℃以上,一般持续 2 7 天。

2、皮疹:发病后 3 6 天,患者的面部、四肢、胸部和背部等部位会出现红色皮疹,伴有瘙痒。

3、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三、登革热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史(如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是否被蚊子叮咬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登革热。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四、登革热的治疗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多喝水,注意饮食营养。

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对于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五、登革热的防控措施1、消灭蚊虫滋生地蚊子的幼虫(孑孓)通常在水中生长发育,因此,消灭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之一。

登革热最新防控知识ppt课件

登革热最新防控知识ppt课件
• 全国96例,无死亡,比去年(67例)增加 29例
• 广东报告3例本地,广西报告2例本地(近 期订正)
• 其余均为为输入病例,主要由东南亚、南 美和非洲输入
登革热病例地区分布
地区 全国 广东 浙江 福建 北京 湖南 广西 湖北 四川 云南 河北 陕西 上海 河南 辽宁 重庆 安徽 贵州 江苏 山东
年均最高温
30℃
Hawley,1998
积温
980℃·d(>12℃) Hawley, 1988;Hanson ,1995
一月均温 年降水量
-5℃ 400-4000mm
Nawrocki and Hawley,1987
Kobayashi et al,2002;Knudsen, 1995
2007/11/29
埃及伊蚊分布区域 埃及伊蚊及登革分布区域
24届中国杀虫药械年会 桂林
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
潜伏期
• 内潜伏期:3-14天 • 外潜伏期:8-10天
蚊叮咬/获得病毒
蚊再叮咬/传播病毒
外潜伏期
内潜伏期
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
0
5
8
12
16
20
24
28
天数
#1患者
#2患者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 不同型别二次感染症状加重
白纹伊蚊的生活周期
1-2 天

孑孓

4-5 天
2-3 天
参数

参考文献
年均最低温 适宜温度下限 适宜温度上限
11℃ 20℃ 27℃
Kobayashi et al,2002;Hawley, 1998
Knudsen, 1995;Knudsen et al, 1996;Mitchell ,1995 Nei et al, 2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
束臂试验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 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
无症状感染者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 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 最重要的传染源。
研究发现,蝙蝠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白蚊伊蚊
积水——蚊子孳生的“摇篮” 蚊子的生长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一般
需要15天左右,其中约10天都在水中度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
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
警戒区:以病家、工作地点及其他活动场所为中心 400米范围中疫点以外的部分。
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 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 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 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 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
预防登革热
伊蚊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减少伊蚊数量或 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所在。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可积水的容器,如放置在户 内外不用的花盆、缸罐等,让蚊子无处藏身。
(2)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 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保持花盆托盘 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实验室确诊:临床诊断+病毒分离/病毒核 酸检测阳性/登革热抗体IgG恢复期四倍增 高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非重症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2009WHO新指南
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口服补液为主; 监测生命体征;
重症表现
严重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50×109/L; 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低蛋白血症、胸腹水等血浆外渗表现者; 休克表现。 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 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剧烈的腹部疼痛、黄疸)。 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
(3)旅游选择有空调或有蚊帐、防蚊纱窗的宾馆
(4)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 ,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宣传片:大家齐动手,预防登革热
/gdsjbyfkzzx/ jkzsdg/201409/7d39dea4f70f400ba0 67b2b61556cde7.shtml
起登革休克综合征 DS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
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发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
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 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
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 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 登革热病例。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 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 流行区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病原学
病原体:登革病毒 ; 分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类型:单股正链RNA; 特点:四个血清型,各型间有交叉免疫; 其他:与乙型脑炎病毒及部分虫媒病毒有
谢 谢!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登革病毒分离;登革热抗体;登革
病毒核酸检测; 排它性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 征,典型血像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登革热抗体IgM(+)
(3)及时清除沟渠、天台等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蚊虫的药剂。
(4)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 、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 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5)个人可在衣服上施用驱蚊剂,着浅色长袖衫、长 裤,在户外活动时不要使用带有气味的化妆品、香水等。
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 浓缩。
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
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 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但容 易传播,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 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应引起人们 足够程度的重视。
登革热可以在人和人之间 直接传播吗?
不会。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 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 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省份
广东 云南 浙江 河南
福建 四川 北京 江苏 重庆 河北 湖北
发病数
2894 1538
37 36
33 18 16 13 12 10 10
合计
3
4663
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
我国登革热疫情特点
登革热疫情没有规律可循,波动范围 很大,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 由输入性所引起的继发病例,甚至导 致暴发疫情的发生
预防
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 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 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 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 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重症预兆
在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的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内脏出血(如: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 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 心肌炎 脑炎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降温
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慎用退热止痛药如水杨酸类药物; 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 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
腺皮质激素。
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以支持疗法为主,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纠正酸中毒。 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加用血浆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释 放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之后再次侵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 大量复制后,释出于血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 症。
病理生理
机体产生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 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还有那些国家登革热疫情较重?到这些国家旅行应注意些 什么呢?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较为严重,如:泰国、越南、缅甸 、新加坡等。到这些地方旅行应做好预防登革热的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时宜穿长袖衫及长裤,并于外 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2)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近1年的免疫力。
流行特点
流行地区
主要流行于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 太平洋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 区最为严重。
流行的季节性
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
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
登革热
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保健部 黄惠梅
主管公卫医师
登革热分布
全球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 超过36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4个国家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5亿人感染,
9.6千万有临床表现,1千万DF,2百万DHF 每年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全国登革热疫情概况
26省,4663例,无死亡 本地病例93% 实验室诊断66%
交叉免疫。
人感染病毒约3-15天 (通常5-8天)-内潜伏期(体内)
疫情发现
病毒在蚊体内大 量增殖8-10天后
可传给人 外潜伏期(体外)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 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里,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 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
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
出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 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登革出血热的抗体依赖型增强效应(ADE)
病理生理变化
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无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变,红细胞压积增加,血 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