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小论文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小论文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小论文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论文

《资政新篇》导读

张诺亚1300018501 光华管理学院

摘要:《资政新篇》的创作背景、内容介绍,对于《资政新篇》没有彻底实施的原因的个人分析,《资政新篇》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资政新篇》洪仁玕太平天国

正文:

一.文献成文背景:

乾隆年间(18世纪40年代),富豪兼并,人口大增。由于对外贸易,大量金融外溢,又兼连年灾荒,清朝的经济状况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后,在民间,满汉冲突愈发明显,天地会、白莲教活动日益密集;而在朝廷,官员贪污受贿风气严重,军备废弛。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更将朝廷的懦弱完全地展示了出来。洪秀全应时创“拜上帝教”,入驻广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天地会李元发攻入广西,民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群众斗争此起彼伏。满政府对广西的政权已经薄弱,拜上帝教趁机发动金田起义,随后经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路攻入江苏,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正式建立。1

然至咸丰六年(1856年),冯云山战死,杨、韦之乱起,内讧导致饥民流亡,而湘军之势逐渐压倒太平军。2这场内讧一直从1957年持续到1964年,正是这段时间里(1859年),洪仁玕回到大陆,呈上《资政新篇》。

二.作者简介:

洪仁玕,于道光二年(1822年)生于广州府。他比洪秀全小九岁,与其同辈。自幼饱读诗书,最得洪秀全喜爱。另一方面,洪仁玕也是洪秀全的“超级粉丝”,和其兄洪秀全一起念书,一起落第,一起读《劝世良言》(他同冯云山一样,都是最初信服者),由于他们不学习儒家思想,反而宣传邪教,他们更是一起受同族之人侮辱压迫。他向洪仁玕宣传:“我曾在上帝之前亲自接受其命令,天命归予,纵使将来遭灾劫、有困难,我也决心去于。”3但相比洪秀全“极端固执、一成不变、决不妥协之硬性”,他“善于适应环境,遇事通融辨理,具妥协的弹性”4,比如他通融学生拜奉孔子,又兼他多次应试,这使洪仁玕的思想又带有儒家色彩。

而后洪秀全入驻广西,他则在广东清远执教。他熟读洪秀全的宗教诗歌、对联、论文等,待洪秀全回乡,他亦经常回乡与洪秀全会面,而后两人几度离合。1852 年春,驻屯在永安州的洪秀全三度回粤,召洪、冯族人与信徒奔赴永安参加太平军。然洪秀全行动被乡人发觉,太平军惨遭追捕。洪仁玕颠沛流离,竟欲解下腰带自尽。在远亲帮助下,他才得以逃亡香港。5

1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688 -页728。

3洪仁玕:《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66,848。

4简又文(著):《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页1685。

5崔之清,胡臣友(著):《洪秀全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在香港,他向瑞典传教士韩山文坚决要求洗礼,表示“愿将名事交托上帝”6。韩山文同意替他施洗,洪仁玕遂成为太平天国领袖中唯一接受西方传教士宗教洗礼的基督徒。但他一直心系太平天国,多次试图出港,却被迫回港。咸丰八年(1858年),他终于回到大陆,一路以行医糊口、掩护自己,终于在咸丰九年(1859年),他见到了洪秀全。

自杨、韦内讧后,洪秀全一手掌握各权,不再相信异姓首领。洪仁玕的到来对他来说是意外的惊喜,他封洪仁玕为“干王”,洪仁玕获连续三次加封,膺以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重任。他内心感激,又略微惶恐,因为他不过一介书生,害怕自己无法将纸上的文字真正落实到实战中。他要向天王示好,至少要在众王面前。他要展示他的“海归”气质,他同样渴望将国外的先进科学引入国内。于是他在1859年呈上《资政新篇》,颇受天王重视。“他身材肥胖而高大,面貌坦率易与而令人喜悦,表现慈祥而仁爱的性格。”7他是“一道燃烧和闪耀的光”8,他着重新政改革,强化中央集权,虚心受教,重视外交,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然而由于曾国藩的上任以及他与李秀成、陈玉成在军事上的冲突,使得安庆失陷,太平天国势头急转。他连续被剥夺军权、外交权力,于1864年被捕,同年被处决。

他是洪秀全狂热的粉丝,但他并不是脑残粉;他是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的书生,精于医道,心怀天下;他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小胖子,是虔诚的教徒,是半个海归,思想领先,颇有成见;他是太平天国难能可贵的政治、军事、外交人才,却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他是洪仁玕,他影响着太平天国的兴亡。他更是在那个混沌荒芜的年代的一抹光亮。

三.主要内容:

在看到《资政新篇》之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法律,至少是一部严密的“施政纲领”。但是在阅读全文之后,我首先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资政新篇》是洪仁玕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的方向。除了他向天王表忠心的意图(对洪仁玕来说,这未必不是真心),《资政新篇》表述的就是他所见到的社会上需要改正的地方。

对此,他分别提出了三点:风风,针对风化,即移风易俗,大力推广基督教的宗教善意;法法,引进西方科学,改变社会现状的一系列政策;刑刑,当善意的倡导已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施用的刑法。9但在一切的文字变成现实前,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用人得当。“三者之外,又在奉行者亲身以倡之,真心以践之,则上风下草,上行下效矣。否则法立弊生,人将效尤,不致作乱而不已,岂法不善欤?”然而《资政新篇》实施失败的最大原因即在于施政者。洪仁玕看到了这个弊端,却无法阻止,何其可悲。下面由我展示一个表

我们发现,洪仁玕对“法法”,即政策的重视远远大于“风风”和“刑刑”,由此可见他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进之急切。作为半个“海归”,他见识到了西方国家先进

6《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6。

7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版,1700页。

8《北华捷报》1861年6月29日:上海英国领事馆翻译富礼赐的天京见闻

9https://www.360docs.net/doc/603130091.html,/nzt/history/his/jileyouhuo/123.shtml

的技术,从而决定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改变”,而这一切都是迫切的,大幅度的,不可遏止的。

风风类,以风风之。所谓移风易俗,移除“封建”之风,如女子裹脚,男子留指甲;易俗则是引进西方技术,如火车、钟表等。这体现的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法法类,以法法之。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体现的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除了政策之外,在当时的社会最难能可贵的是,洪仁玕引用了一系列其他各国作为例子,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给出了充足的例证。这些国家是:英国、美国、法国、土耳其、俄罗斯甚至埃及、泰国、日本等。他详细地分析了他国形势。在当时的社会中,洪仁玕可算是视野最广,最有远见的人之一。何况他有实施这些政策的权力,可惜他没有将这些政策彻底实施。

洪仁玕在“法法类”中一共提出了28条改革方案。其中政治建设方面有9条,除了中央集权、杜绝买官卖官等常规改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洪仁玕对于“信息”的重视。他设置新闻官,设置邮亭,保证信息流通的通畅。他注重修路,注重交通工具的生产,目的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提出了8条建议。他大力地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理念。提高交通通行的效率,如修路、引入火车、轮船。他注重技术的发展:兴器皿技艺,开发矿产。他甚至想要扩大银行的影响、兴市镇工资,系统地发展金融行业。在社会建设方面,他更是提出了12条建议之多。除了废除其他“封建迷信”,要求人们一心向拜上帝教,他更着重兴社会福利,如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医院。他禁止浸溺子女、禁止买卖人口,他甚至引入了“保险”的概念。10

刑刑类,以刑刑之。对于“顽民”,洪仁玕反对重刑,反而提出“勿杀”。除了他性格本身,他更希望社会倾向于一个像西方的社会。

四.评价与个人思考、当代价值

首先,正如高中课本中屡次讲到的:《资政新篇》作为中国第一个纲领性的要求近代化的社会改革方案,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宣传了西方文明,给封建闭塞,一片沉寂的中华大地上吹来一股清新之气,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它的出现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洪仁玕在写《资政新篇》时,世界进入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社会母胎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无疑地是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合拍的。11

“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12《资政新篇》仿佛是预言了这个过程,从对技术器物的兴发,到对政治制度的改革,最后是在精神层面的影响。他像是看见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却无能改变。《资政新篇》就像是历史的火流星,只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一闪而过。

但除了《资政新篇》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外,我更想知道,为什么《资政新篇》的实施并不如预想中的满意?洪仁玕拿它献宝,洪秀全欣赏它,太多的人夸赞它对在中国传播资本主义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在我查阅《太平天国史纲》或是《太平天国资料汇编》时,几乎没有看到和《资政新篇》有关的文字,更不要说看到《资政新篇》被实施后的社会的繁荣发展。我总结原因如下:

10分类方法依据: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版,1700页。

11

https://www.360docs.net/doc/603130091.html,/link?url=hHWocNRod96pA0sIHKgeqnG9Bn1fyjjSToTjAT5X_DeA3Y3b8JmgeTV1Gb2jut_qk WmxMgF7OKeNbX9Hqb6yc9WZUU5X2wyTsMhOfshQqha

1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

1.从洪仁玕本身的角度看:

在第二部分我着重介绍了洪仁玕的生平,就是为了解释他的性格、经历对他实施《资政新篇》的影响。性格上,作为书生,洪仁玕的性格中仍有略微软弱的一

面。比起洪秀全的硬性,他更具妥协的弹性。他善于书写、提出建议,相比之下,

却不善于实干。虽然他下了很多诏谕,《资政新篇》却没有的到细致的落实。经

历上,作为逃亡在香港七年的人,他担惊受怕,心系内陆,一心向教,却没有系

统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这也无法细化他的改革。

改革没有被细化,没有被严格地监督实施,《资政新篇》的存在就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2.从内部环境的角度看:

(1)他初回大陆时,获特殊加封,“朝臣不服,亲贵反对,弦外之音可以意味。

其中,一般百战功高之武将,以李秀成为首,尤为不满,遇事牵制阻挠。秀成始

终轻视之,甚至‘不屑看’其所编著各书”13。这导致纵使洪仁玕想要实施《资

政新篇》,在领导层级就会受到层层阻挠,使一切的改革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2)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三人死的死,逃的逃。天平天国的领导层一片混乱。洪秀全是个精神时而混乱的甩手掌柜,权力斗争暗流汹涌。在

下一级官员贪污腐败,整个“朝廷”生活风气奢靡,官员只顾享乐,不管百姓。

“用人得当”这个被洪仁玕重点强调的实行一切一切改革的前提都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洪仁玕被封为多大级别的王爵,无论他掌握的权力有多大,太平天国本身就

不完善的政治制度都会导致《资政新篇》无法彻底得到实施。

3.从外部局势的角度看:

(1)19世纪60年代,南方仍旧处于灾荒中,无数饥民流离失所,国不成国,更遑论百姓开矿修路,开办银行,养家糊口俱是难题,《资政新篇》的存在变得

可有可无。

(2)中央区江北江南及天京一带,太平军被清军围捕,战事激烈,时局紧迫,洪仁玕身兼多职,无暇督促《资政新篇》的实施。

洪仁玕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可惜内部环境及外部局势导致他的理想终成空想。就算他用尽全力去促进《资政新篇》的实施,政府的奢靡也会使效率大打折扣。就算当时的时局允许他去实行《资政新篇》,他一口气提出诸多改革,亦是急于求成。

而对于我们看到《资政新篇》,更多的应该是学到洪仁玕在他那个时代广阔的视野:当所有的人都蒙蔽在自己的土地上,当所有人的双眼只看得见眼前的奢侈享乐,当所有人都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见子孙,看不见千千万万的未来时,只有洪仁玕看出了国界,甚至看出了十年,二十年(如他修路、重视“信息”等等一劳永逸的政策)。作为学生,当我们只看得见学分、积点时,更应该看到数字背后的知识,知识背后的应用,应用背后的人生哲学;作为社会人,当我们只看得见自己享有的权益,只看得见眼前的屈服与妥协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仍旧为了公益而付出着,有多少人为了信仰而坚持着。不只是为了眼前的社会,更为了千百年后享受着我们的成果的子子孙孙。

更重要的是,在一切的理想和梦想之后,我们要把这些美好的愿景付诸实践。我们可能都像洪仁玕:慈祥、博爱,对社会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们有能力、有精力拥有梦想,甚至是比其他人更大的梦想。但是没有人希望像洪仁玕一样,眼睁睁看着一切的美好化为尘土。我们要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实践自己的梦想,踏着由我们的付出,我们的汗水泪水和鲜血铺成的路,用双手将梦想变成现实。梦想很重要,实现梦想带来的意义,更为重要。

1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版,1706页。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 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5、试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积极意义——以“民盟”为例。 26、浅议统一战线是中共克敌制胜的法宝。(武装斗争、根据地 建设)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要求 期中论文的形式可以选择“读书笔记”或“主题论文”,其中之一即可。 一、读书笔记 原则上,所选书目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以老师在课程PPT或课堂上推荐过的书籍为准。但若自己另有感兴趣的书籍,想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则事先一定要与老师商量,在得到赞同之后[因为不是所有书籍都有价值],再行撰写。否则,未经与老师商量,自行撰写的读书笔记,将不被看作是有效的作业,将一律不算作成绩。 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正规论文的形式,在简述书籍内容与总体思路之后,针对书中的基本观点或材料,在赞同或质疑的基础上,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评议,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表述出来;其二是思想片段的形式,无须有正规格式与系统思路,将自己在阅读所选书籍过程之中,深受启发或激起的思想火花,以言之成理的通达形式,记录下来。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此两种形式中自由选择。 具体要求:1、字数在3000字— 3500字之间;2、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3、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 节或周五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4、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6、作为期中论文的读书笔记,请在11月8日或之前,提交纸质版,并将电子版发至 wtao@https://www.360docs.net/doc/603130091.html,,逾期提交的论文,也一律不算作成绩。 二、论文 本课程的论文主要是:1、主题论文;2、随堂小论文。主题论文是正式的学术论文,需要有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关键字、脚注,作者的论点要清楚明确,论证要有层次,论述思路要合乎逻辑。随堂小论文形式灵活,在课堂上完成,题材不限。 主题论文的具体要求:1、切勿抄袭,如若有抄袭行为,哪怕是抄袭一句话,论文也算作废,平时成绩中论文部分为零分;2、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3、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著作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4、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节或周五 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海南近现代史

(一)老街的历史 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海口骑楼老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作为海口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海口骑楼老街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1、骑楼的来源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东南亚一带出现了不少新的黄色脸孔。在海南人的心里,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回乡建祖屋是必然的,不少足迹停留在“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海口,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多出了不少南洋风格的建筑。据说,这些骑楼所用的材料还是从东南亚一船船运回来的。这些南洋骑楼给海口带来别样的风情,也带来别样的浪漫和沧桑。没有海南华侨在海外的奋斗,没有他们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海口骑楼街区的建设似乎不可能。因为据有关资料,海口是国内四个沿海城市中依靠侨资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侨资比例达到70%。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海口的南洋史也是海南南洋史的缩影,海口老城的形成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 海南的气候同样是多雨,多烈日,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海口,而逐步地形成海口街景的主格局。 2、骑楼的作用 1)挡避风雨的侵袭和烈日的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出开 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标题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姓名孟祥东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2012级生物技术基地班 学号 0121121202 日期 2013年 5 月 28 日 得分 【摘要】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推动下实行改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即我们所熟知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这一被迫的背景下,它的产生也就注定了今后失败的结局。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 【关键字】 西学改革背景制度失败原因 【正文】 一: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开始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弹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但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西方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 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此也就明确了,此次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这也就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它只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它的领导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室和官僚,它只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前期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后期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它单纯的想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它的开展并不可能触动根本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它的领导者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所以注定会失败!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它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20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的受益者,美国不愿再维持既有的多边规则体系,而转向对自身更有益的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三是重塑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球化。美国主导的TPP 和TTIP谈判,目的就是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高标准规则限制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将退出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贸易规则谈判,但其遵循的高标准理念不会就此废弃。相反,一些新协议可能将以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进行“建设性的重新定义”,未来新制度的塑造权之争仍然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材料二: 从特朗普竞选中所持的主张来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不少国人将这种海外建厂行为理解为“跑路”;曹德旺本人接受采访时,除了正面澄清“跑路”一说,还就中美企业税负、经营成本等话题谈了看法,其中“死亡税率”等概念瞬间戳中公众槽点,引起热议。 曹德旺美国建厂,指出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经不大,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原因在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抬高,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此前,舆论就非常关注越南、印尼、印度这些国家制造业崛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又大张旗鼓地提出“制造业回流”,更是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 材料三: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投票结果预计当地时间24日清晨出炉。2016年6月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 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以上,统一A4纸打印,在题目下方写上班级学号姓名。16周课上统一提交,过时不候。

中国近现代史小论文

“北大之父”蔡元培 北大和蔡元培,一个是成立才一二十年就腐败的不成样子的大学,一个是因为袁世凯死了才敢回国的落魄革命者,本来就很难联系上的两位,碰到了一起,却擦出了最明亮的火花。蔡元培之前的北大,臭气哄哄,进来的人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把进北大当跳板;蔡元培的北大,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满地走的都是之后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人物,一举奠定其作为全国顶尖大学的地位。两相对比就明白,蔡元培不愧为“北大之父”。 蔡元培的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开中国公立大学之先例。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蔡元培的北大,不拘一格聘人才,不仅留任了一批顽固守旧但学有专长的旧派人士如刘师培、辜鸿铭等,而且先后聘用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徐悲鸿和胡适等一批新派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其爱才之心。当时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鲁迅,36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足见其对学术的重视和用人的魄力。 蔡元培的北大,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在大学学科建设上废科建系,废年级改选课制,各系设系主任,跨系可以选课,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学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同时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邀请知名教授来北大讲学,据说蔡元培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讲授相对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双方深以为憾。 蔡元培的北大,把“学堂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扔在了一边,课堂公开,图书馆公开,浴室公开,运动场地公开,食堂公开。正式生,旁听生和偷听生抢座位的场面随处可见,运动场上外校的学生比本校的还多,食堂里吃饭的天南海北,也算的上当时北京城一景。更令人瞩目的是蔡元培在北大办起了校役夜班、为全校工友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可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回。一时间,北大呈现出一派自由、开放的现代大学景象。 在北大的蔡元培改革封建教育,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采用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的制度,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实行大学平民化,把北京大学学术化,使北大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奠定了北大以后乃至现在国内顶尖大学的地位,从这个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从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可见《中国近现代史》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我们必须知晓,甚至必须深刻领会的一段历史。 "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从这段贯穿着屈辱和艰难成长的历史中,我们有了更加清醒头脑,更加深邃的目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更深的了解到我们年轻的一代的身上背负的责任,中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肆意的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的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破坏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奋斗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他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 1901年的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一样让人痛心疾首。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出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这时的中国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但是取得取得巨大成功的辛亥革命仍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流传广远。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 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 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

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次巨变应该是: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应该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关键词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应该是1911年十月十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告的新中国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孙中山辛亥革命 说起孙中山,人们立刻会联想起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说起辛亥革命,人们立刻会联想起孙中山。孙中山的主要战绩就是领导辛亥革命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又是以孙中山的实践活动为标志。没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不可思议的,没有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也是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历史,就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史。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无可置疑。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它也使社会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倡民主、讲科学也逐渐形成风气。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总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子”的民主主义观念;他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个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的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苦奋斗艰苦探索,开创新局新局面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辛亥革命 内容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 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社会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传背景: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各地次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

王会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出刊机关报《民报》,确定了革命纲领。 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2)孙中山先生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面纱,这面纱后面的革命又怎样呢?“革命可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和平,腐败而已,苦痛而已。”(3)革命战争杀人流血是不可避免的。民主革命者进行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其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此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资本主以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